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初中数学:最短路径求最值12个模型详解,掌握了就是高分!

最短路径,求最值问题,已知都是考试的高频考点,而且求最值问题的各种变式题型特别多,所以为同学们总结了最短路径求最值12个模型概述及例题解析,对考试提分非常有帮助。




十二个基本问题概述

问题一: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使得 PA + PB 值最小 .

作法:连接 AB,与直线 l 的交点即为 P 点 .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PA + PB 最小值为 AB .

问题二:(“将军饮马问题”)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使得 PA + PB 值最小 .

作法:作点 B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B',连接 AB' 与 l 的交点即为点 P.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A + PB 最小值为 AB' .

问题三:在直线 l1、l2 上分别求点 M、N,使得 △PMN 的周长最小.

作法:分别作点 P 关于两条直线的对称点 P' 和 P'',连接 P'P'',与两条直线的交点即为点 M,N.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PM + MN + PN 的最小值为线段 P'P'' 的长.

问题四:在直线 l1、l2 上分别求点 M、N,使四边形 PQMN 的周长最小.

作法:分别作点 Q 、P 关于直线 l1、l2 的对称点 Q' 和 P' 连接 Q'P',与两直线交点即为点 M,N.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四边形 PQMN 周长的最小值为线段 Q'P' + PQ 的长.

问题五:(“造桥选址问题”)直线 m∥n,在 m、n 上分别求点 M、N,使 MN⊥m,

且 AM + MN + BN 的值最小.

作法:将点 A 向下平移 MN 的长度单位得 A',连接 A'B,交 n 于点 N,过 N 作 NM⊥m 于 M .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AM + MN + BN 的最小值为 A'B + MN .

问题六:在直线 l 上求两点 M , N (M 在左),使 MN = a , 并使 AM + MN + NB 的值最小 .

作法:将点 A 向右平移 a 个长度单位得 A',作 A'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A'',连接 A''B 交直线 l 于点 N,

将 N 点向左平移 a 个单位得 M .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AM + MN + NB 的最小值为 A''B + MN .

问题七:在 l1 上求点 A,在 l2 上求点 B,使 PA + AB 值最小 .

作法:作点 P 关于 l1 的对称点 P',作 P'B⊥l2 于点 B,交 l1 于点 A .

原理:点到直线,垂线段的距离最短 . PA + AB 的最小值为线段 P'B 的长 .

问题八:A 为 l1上一定点,B 为 l2 上一定点,在 l2 上求点 M,在 l1上求点 N,

使 AM + MN + NB 的值最小 .

作法:作点 A 关于 l2 的对称点 A' , 点 B 关于 l1 的对称点 B',连接 A'B' 交 l2 于点 M,交 l1 于点 N.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AM + MN + NB 的最小值为线段 A'B' 的长.

问题九: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使 | PA - PB | 的值最小.

作法:连接 AB,作 AB 的中垂线与直线 l 的交点即为 P 点.

原理:垂直平分上的点到线段两端点的距离相等. | PA - PB | = 0 .

问题十: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使 | PA - PB | 的值最大.

作法:作直线 AB,与直线 l 的交点即为 P 点.

原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PA - PB | ≤ AB , | PA - PB | 的最大值 = AB .

问题十一:在直线 l 上求一点 P,使 | PA - PB | 的值最大.

作法:作点 B 关于直线 l 的对称点 B' 作直线 AB',与直线 l 的交点即为 P 点.

原理: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 PA - PB | ≤ AB' , | PA - PB | 的最大值 = AB' .

问题十二:(“费马点”)△ABC 中每一内角都小于 120°,在 △ABC 内求一点 P,

使得 PA + PB + PC 的值最小 .

作法:所求点为 “费马点” ,即满足 ∠APB = ∠BPC = ∠APC = 120° .

以 AB 、 AC 为边向外作等边 △ABD、△ACE,连接 CD、BE 相交于点 P,点 P 即为所求 .

原理: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 PA + PB + PC 的最小值 = CD .




费马点

— 到三点距离之和最小的点

费马点的构造方法:

① 所给三点的连线构成三角形(△ABC),并且这个三角形的每个内角都小于 120°;

② 如下图所示:A , B , C 是给定的三点,

以 AC 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得到点 D , 以 BC 为边向外作正三角形得到点 E ,

连接 BD 和 AE 交于点 O,我们断言点 O 就是 “费马点” .

费马点的证明方法:

先证 △AEC ≌ △DBC .

△AEC 绕点 C 顺时针旋转 60°,可得到 △DBC,从而 △AEC ≌ △DBC .

于是 ∠OBC = ∠OEC,所以 O、B、E、C 四点共圆 .

拓展知识:四点共圆判定方法

若线段同侧二点到线段两端点连线夹角相等,那么这二点和线段二端点四点共圆 .

所以 ∠BOE = ∠BCE = 60°,∠COE = ∠CBE = 60°,

于是 ∠BOC = ∠BOE + ∠COE = 120°,同理可证 ∠AOC = ∠AOB = 120°,

所以 ∠BOC = ∠AOC = ∠AOB = 120° .

将 O 点看作是 AE 上的点,随着 △AEC 一起绕点 C 顺时针旋转 60° 得到点 O2 ,

所以 ∠OCO2 = 60°,OC = O2C , OA = O2D ,

所以 △OCO2 是等边三角形,于是有 OO2 = OC .

所以 BD = OA + OB + OC .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八年级数学几何中的最短路径问题(二)
初中几何八大经典模型(六) 最值模型
再谈“将军饮马”问题(综述)
第40期:轴对称的妙用之最短路径(第3集)
高阶思维之本源视角
中考数学:“线段最值”系列之(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