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漫游姑苏城,悠赏古园林(五)沧浪亭

自首次游苏州,五十多年来,已有十多次踏足古城。每回去苏,必去游览古典私家园林。除了四大名园,还去了很多中小古典园林。亭台楼阁山水花木,体现了天人合一,充满着诗情画意。人们徜徉于“城市山林”间,沉浸在“人间天堂”中。今夏,再往姑苏城,游遍大小古园林,慢慢游览,细细品赏,游于“智水仁山”间,乐在“悦目怡心”中。

沧浪亭是苏州现存历史最悠久的古典园林之一,始建于北宋庆历年间(1045年),由宋代诗人苏舜钦在五代孙承佑废园基础上建成。沧浪亭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00年11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苏州古典园林增补》。

沧浪亭占地约1.1公顷,具有宋代造园风格,为写意山水之范例。其池水萦绕,古亭翼然,轩榭复廊,古树葱茏。园以自然为美,以古朴清幽见长,富有山林野趣,在苏州诸园中独树一帜。

沧浪亭位于城南三元坊沧浪亭街。在人民路、沧浪亭街口,立石牌坊一座,四柱三门冲天式,建于清末。上刻“沧浪胜迹”四字,为清代学者俞樾题写。后移立于沧浪亭门前石板桥北堍,1986年,移至现址,以复旧观。

沧浪亭临水而建,古葑溪沿园林北墙自西向东潺潺而流,两侧叠石为岸,古树苍苍。

溪水穿过平板石桥后,水面陡然开阔。

隔河相望南岸,复廊逶迤,透过廊中漏窗,院中秀色可窥而不可即。此为造园手法中,“以水环园”,“借水成景”之典范。

沧浪亭取《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之意而名之。

跨过平板石桥,即达沧浪亭大门。大门向北而开,石库门门楣上,刻“沧浪亭”三字,为文徵明手书。

检票口设于门厅内,门厅为卷棚硬山顶,面阔三间。东西两侧墙上嵌苏舜钦《沧浪亭记》、1696年《重修沧浪亭记》及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等碑刻,故这里亦称“碑记亭”。

清代僧人济航的《沧浪亭图》。

爱新觉罗·曼翁补书的苏舜钦《沧浪亭记》。

1696年《重修沧浪亭记》。

出门厅,眼前突兀一座土山“真山林”,四周山脚垒石护坡,山以黄石为主,土石相间,混假山于真山中,颇具天然野趣。沿磴道而上,石径盘旋,山上林木森然。

抬头见一亭,高踞山巅,此即闻名于世的“沧浪亭”也。此处乃苏州园林中山景较佳之处。山顶上,四周古树参天,风声飒飒。

“沧浪亭”为长四方形石亭,以四根石柱擎起。单檐歇山顶,四角凌空,垂脊上雕凤凰。高旷轩敞,古雅壮丽。

石楣上镌“沧浪亭”三字,为俞樾题写。石柱上刻“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远山皆有情”。上联出自欧阳修《沧浪亭》诗“清风明月本无价,可惜只卖四万钱”。下联出自苏舜钦《过苏州》诗“绿杨白鹭俱自得,近水远山皆有情”。

沧浪亭园内布局以山为主,建筑亦环山而建,并以长廊连接。但山无水则缺媚,水无山而少刚,遂沿池筑复廊,蜿蜒曲折,将临池而建的亭榭连为一片,不使孤单。

从山上北眺,园外一泓碧水,以曲廊环护,“面水轩”立于葑溪边,可俯览园外水景。

从园外隔葑溪南眺“面水轩”。

“面水轩”位于门厅东面,为单檐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轩为四面厅,四面皆设落地长窗,围以檐廊。轩南廊前有石阶三级,阶旁设石栏。

檐廊上悬匾额“面水轩”,名取意于杜甫《怀锦水居止》诗“层轩皆面水,老树饱经霜”。门前有行书长联“徙倚水云乡,拜长史新祠,犹为羁臣留胜迹;品评风月价,吟庐陵旧什,恍闻孺子发清歌”,为同治年间苏州状元洪钧撰写,原联已失,现为后人补书。外廊柱另有篆书楹联“短艇得鱼撑月去;小轩临水为花开”。上联取自陆游《小艇》,下联取自苏东坡《再和杨公济梅花十绝》。

轩内梁下悬匾“陆舟水屋”,为清代著名画家吴昌硕亲笔。因从对岸观来,轩如旱舟浮于溪边。当年画家颜文樑在沧浪亭创办苏州美专时,曾在此处接待过徐悲鸿夫妇,也曾请梅兰芳在此挥毫作画,留下几多佳话。

“面水轩”北、东两面临溪,轩北建了一条复廊,复廊外岸边老树葱茏。可欣赏溪中游鱼戏荷,可静观对岸车来人往。

轩东亦有复廊向南,再折向东而去。此复廊中有墙相隔,两边各有游廊,声相闻而人不可达。

墙上开形状各异的漏窗,内外景色可以相望。一边是院外之水,一边是院内之山,通过复廊上的漏窗,融于一体,富饶情趣。

顺复廊东行,尽头处有一方亭,挑出于溪上。亭为四角攒尖顶,三面临水,围以石栏。亭名“观鱼处”,又名“濠上观”。亭内四扇白色屏门上有苏舜钦的《沧浪亭记》,由当代书法家蒋吟秋隶书。作品、书法均为上品。静坐亭中,既可观鱼,又可赏文,岂不快哉。

亭内屏门上方悬匾“静吟”,取自苏舜钦《沧浪静吟》诗。临水两柱上有联“共知心似水,安见我非鱼”,为被康熙誉为“清廉为天下巡抚第一”之宋荦题写。庄子与惠子在濠梁上问答。庄子曰:“倏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隔溪观亭,亭角飞翘,轻盈灵秀。亭前碧波荡漾,鱼翔浅底。亭后黄石驳岸,粉墙漏窗。

沿廊向南,为“闲吟亭”。取意于唐代郑谷《江际诗》“兵车未休年华促,早晚闲吟向泸川”。亭位于土山之东,有石径可登山。亭为半亭,两角高飞,背倚东墙,墙前立御碑一通,记述乾隆十二年(1747)江南遭风灾之情景。亭前对联“千朵红莲三尺水;一湾明月半亭风”。

廊止于“闻妙香室”,室三间,西带一复室,为园主读书处。

室内悬“闻妙香室”匾额,妙香,原指檀香,此处指梅花香。其名出自唐代杜甫《大云寺赞公房四首》“灯影照无睡,心清闻妙香”句。


室北面山,山麓植十余株梅树。室南天井也栽梅树和芭蕉、翠竹、玉兰等。墙上开漏窗,每至初春,闲坐室内,看窗外斜枝疏影,蕉叶翠竹;闻四面暗香浮动,沁人心脾。何等心旷神怡也。

有门通复室,室外有门廊,面向西,为四根檐柱撑起的歇山顶檐面。柱上楹联为“自翦露痕折尽武昌柳;恰似明月只寄陇头梅”。

“闻妙香室”西面游廊通“明道堂”。堂坐北朝南,单檐卷棚歇山顶,面阔三间,是园内主厅。

厅前有宽广的石板庭园,两侧有回廊与南面的“瑶华境界”相连,组成一个四合院式的庭园。

厅内正中高悬“明道堂”匾额,为现代学者顾廷龙书写。名取自苏舜钦《沧浪亭记》“形骸既适则神不烦,观听无邪则道以明”之意。

厅内南北各设一排花窗,东西墙上也开大窗,愈显高大宽敞,明朗通亮。厅常作文人雅集讲学之用。

堂内抱柱联“渔笛好同听,羡诸君判牍余闲,清兴南楼追庚亮;尘缨聊一濯,拟明日刺船径去,遥情沧海契成连”。为清代郭伯荫撰,今为当代吴进贤补书。

“明道堂”北面正对假山,门柱上有乾隆四年江苏巡抚徐士林撰长联“三秋刚报赛,休辜良辰美景,请先生闲坐谈谈,问地方上士习民风何因何革?五簋可留宾,何用张灯结彩,教百姓都来看看,想平日间竞奢斗靡,孰是孰非?”旧联久佚,今由原江苏国画院院长亚明补书。徐出身农民,用此联开会时教育下属。

厅南也有楹联:“百花潭烟水同情,年来画本重摹,香火因缘,合以少陵配长史;万里流风波太险,此处缁尘可濯,林泉自在,从知招隐胜游仙”。“少陵”即杜甫,“长史”是苏舜钦,两人皆字“子美”。此联把苏、杜相提并论。此联为清代薛时雨撰,今为现代书法家爱新觉罗·曼翁补书。

“瑶华境界”坐南朝北,卷棚硬山顶,面阔三间。此室北对“明道堂”,南有丛竹掩映,为主人会客之处。在清代此处曾建戏台,官绅们在侧面厢房中观戏。

瑶华,传说中的仙花,色白如玉,花香馥郁,食之长寿。室内正中悬匾“瑶华境界”,为道光年间举人江清骥书写。匾下六扇银杏屏门刻苏舜钦《沧浪亭记》,为清代书法家勒方锜所书。屏门两侧各有落地罩,可通南院。

“瑶华境界”西边游廊通竹林环抱的“看山楼”。“看山楼”位于园之南端,为三层建筑。南亭北楼,南边为单檐卷棚歇山顶,四角飞翘。北边为重檐歇山顶楼阁,四面开明瓦和合窗各一扇,美观秀丽。整个建筑错落有致,结构精巧。

楼建于黄石砌成的洞窟之上,楼、洞浑然一体,恍若天成。

石窟门楣上镌刻“印心石屋”四字,为道光皇帝亲笔御书,赐予江苏巡抚陶澍。取意于佛家语“衣以表信,法乃印心”。

石屋内奇石嶙峋,幽深清凉。中设有石几、石凳。陶澍曾提拔左宗棠、林则徐等晚清名臣,并留下《印心石屋诗钞》等著作,可谓有益于社稷。

石屋前砌假山,自成小院,门上摩崖石刻:“圆灵证盟”,系林则徐手书。圆灵,指天。圆灵证盟则意为天如明镜,可以作证。北面是“翠玲珑”。

“看山楼”为二、三层,可循石级攀登。

二层为四方亭,三面开敞。亭后四扇屏门上悬匾额“看山楼”,名取自卢集诗“有客归谋酒,无言卧看山”。屏门后有梯通三楼。

沿竹林小道西行,前有一座小轩“翠玲珑”。轩坐北面南,单檐硬山顶,面阔三间。

四周种植20多种翠竹,修竹如林,万竿摇曳。

入轩,梁下悬挂匾额“翠玲珑”,名取自苏舜钦诗“秋色入林红黯淡,月光穿竹翠玲珑”。室内有对联“风簧类长笛,流水当鸣琴”。室内布置简洁明了,家具均以竹节纹饰。

“翠玲珑”连接大小不一的几间旁室,呈曲尺状。小轩曲折,室内墙上或开长窗,或开漏窗,窗外竹蕉交翠,绿意盎然,滴翠匀碧,沁人心脾。

循“翠玲珑”西游廊北行,有座半亭,面东,亭名“仰止亭”。亭为八边形,攒尖顶,四角飞翘。亭柱上对联为“未知明年在何处,不可一日无此君”。原为吴昌硕撰写,现为爱新觉罗·曼翁补书。

亭名取自《诗经·小雅·车辖》“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亭壁嵌文徵明石刻画像,上悬“仰止亭”匾额。

“仰止亭”前有座硬山顶建筑,名“五百名贤祠”。建筑面阔五间,正中三间为堂,东西两边为侧室。名贤祠由江苏巡抚陶澍于道光七年(1827)所创。后毁于兵火,现祠为同治十二年重建。

步入祠堂,正中梁下匾额“作之师”三字,是吴进贤所书。出自于《论语》“作之君,作之师”句,即指名贤堪作万民之师。匾额下方刻有“景行维贤”四字,意指五百名贤德行高尚,值得后人仰慕。“五百名贤祠”,是苏州儒家文化的集中体现。

堂内三面墙上嵌有125方碑石,刻有594位名贤。每位名贤为线刻头像,上刻四句四字赞语。为清代石刻家顾湘舟所刻。收录的名贤自春秋以来2500多年间苏州籍和与苏州有关者。收录人物之多,跨越年代之长,绘制之精,镌刻之工,在清代石刻群像中所罕见。

堂前柱上有联赞曰:“千百年名士同堂,俎豆馨香,因果不从罗汉证;廿四世先贤合传,文章事业,英灵当自攘王开”。联为薛时雨题,吴恒书,今为爱新觉罗·曼翁补书。

“五百名贤祠”北面为“清香馆”,自东面长廊可达。馆门口置门亭,为卷棚歇山顶结构,门前设石栏。“清香馆”坐南面北,五开间。

步入馆内,房间狭长。南边粉墙边,放置一套榕树根雕家具,为清末之物。系用福建榕树根精制而成,采其天然形态,制成飞禽走兽造型,形象逼真,疑为天物。

房内正中悬匾“清香馆”三字,为清代张之万撰书,今为原人大副委员长胡厥文补书。名取自唐代李商隐诗“殷勤莫使清香透,牢合金鱼锁桂丛”。匾两侧抱柱联“月中有客曾分种,世人无花敢斗香”。为蒋吟秋撰,今为瓦翁补书。“清香”和“斗香”皆指桂花,故也有人称此处为“木樨亭”。

面北开6扇落地长窗,可通小院。院内栽数株桂树,已逾百年,金秋时节,丹桂吐蕊,馥郁满室。

出“清香馆”西门,来到一个较大的院落。

院内栽植广玉兰和几株古枫杨,枫杨树树龄达190多年,树身已成空洞,却仍枝繁叶茂,浓荫蔽地。

西面界墙上嵌有云龙人物砖刻,雕镂精美,多有缺损。为原陕西会馆门首遗物。

游览了西部院子,经过东面的“步碕亭”,可达曲廊上的“御碑亭”。

“御碑亭”位于土山西侧,南北均与曲廊相连。为四角半亭,卷棚歇山顶,坐西向东。亭前两角飞翘,后面曲廊壁上嵌有御碑一通。

御碑碑刻为康熙五十八年视察河务时写下的一诗一联,赐予江苏巡抚吴存礼。诗曰:“曾记临吴十二年,文风人杰并堪传,予怀常念穷黎困,勉尔勤箴官吏贤”。联曰:“膏雨足时农户喜;县花明处长官清”。

“御碑亭”南,“步碕亭”前,土山西麓,有一深潭。潭水清澈,深不可测;潭边怪石突兀,草萝丛生,野趣十足。

潭边岩上有俞樾题写“流玉”,意为此潭如块流动的碧玉,“流玉潭”为宋代遗物,是园内唯一的水体,与土山形成对比,给园内景致增添了活力。

纵览沧浪亭,其造园手法最精彩之处,无非是园林与外部水体的连接了。葑溪之水,涟漪一碧,绕园周匝。沧浪亭虽面水,园内则以山为主,山水截然隔离。

复廊与渡桥而入的奇思妙构,既成全了“借水成景”,又隔绝了河对岸城市的喧嚣,体现了古人“大隐隐于市”的情怀。

园周建复廊,廊壁开漏窗,园外景色自漏窗中投入,是最吸引游人的。园外园内,似隔非隔,山崖水际,欲断还连。复廊与漏窗,沟通了园内外的山水,使池水、山林、亭榭、楼阁融为一体。

沧浪亭之漏窗,“一百零八式,式式不重样”。图案有万字形、冰裂纹、植物花卉、蝙蝠云龙等。形态各异,造型优美。已故建筑学家陈从周曾评点沧浪亭“而漏窗一端,品类为苏州诸园冠”。

漏窗为园林建筑中借景的一种工具。它使窗内外的景致若隐若现,可望而不可及,“犹抱瑟琶半遮面”;景观在空间上,虚实相间,步移景异,错落有致,层次分明。

沧浪亭中最著名的漏窗图案为“春夏秋冬”,它们分别为海棠花、荷花、桃花、石榴,虽然海棠和桃花为春花,无代表冬花的图案,但人们仍称其为“四季漏窗”。

沧浪亭历史悠久,众多文人雅士造访留墨,为其增添了隽永的魅力。走进此园林,不由唤起了人们对历史向往和对自然亲近的冲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州——沧浪亭
【驴行天下】游记配图:苏舜钦:《沧浪亭记》原文译文解说
园林小品亭、廓、花架的概念,规划设计
苏州沧浪亭
苏州最古老的一座园林花窗多达108种入选世界遗产却少有游客!
沧浪亭 世界文化遗产之苏州古典私家园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