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毒舌研报丨5个秘笈,终结你与分析师的互害模式

本栏旨在链接海量券商研报释放的信息。

态度明确,不会罗列观点让你自己选。

关注宏观、策略和行业三类研报中的,热点问题。

析出好研报,预警烂研报。

助益投资,丰沛谈资。

不新鲜,毋宁死。

不毒舌,毋宁吃屎。


5个秘笈,终结你与分析师的互害模式

在某种“元叙事”中,你与分析师一定是相互伤害的。他说morning的时候,你听到的却是猫腻。

 

上周有篇写研报的文章:《研报发布与股票回报:我终于明白自己为啥赚不到钱了…》,一下子就火了。这篇文章的主要结论就是:“无论是绝对回报还是相比沪深300的相对回报,‘研报发布’都是反向指标。”(如图)

(图片来源:紫荆十三)

 

这个结论太过震撼(而且有图有真相),以至于当时我有点不知道该怎么办,就是有点那种既怕不来又怕乱来的心绪。整理过凌乱的云鬓之后,略微想到了一些思路,随便说几个:

 

1.对手太强。比如相对回报的基准选了沪深300,而去年11月以来沪深300相对更反映市场全貌的指数,如中证全指,存在着14.5%的超额收益(如图),这是近一年的漂亮50和要命3000行情导致的。如果换了比较基准,是不是感觉就好多了?

(图片说明:去年11月以来沪深300相对中证全指超额收益示意图)

 

2.时段太刁。比如绝对回报方面,无论大小盘股都是近6个月才有一波像样子的上行,而样本选取时段恰恰包括了年报和一季报密集披露时段,由于大量业绩点评报告集中在此时,所以势必大量样本出现在3/4月份,4/5月又恰好是市场下行期,所以整体平均难免给人接盘的感觉。

 

3.潜规则太伤。比如——也与2有关,而且这个问题我也出过——年报和一季报密集披露期,大量的业绩点评势必要给推荐评级(否则上市公司可能就封杀分析师了),很多研究所又要求分析师必须出目标价(目标价就只好随便给给),所以这个时段的研报很可能失真。但是这个理由不硬,因为说到底这都是行业潜规则,我们还是要以研报的白纸黑字为准。但是,这个因素不免也要考虑吧?

 

有些读者批判我说我最近战斗性很差,不怎么说分析师坏话了。这我是承认的,随着对这个行业了解的加深,确实越来越不敢妄下结论了,但问题仍然严肃且富有实用性:

 

我们究竟应如何使用研报?或者说,在行业潜规则下和“研报世俗化”的潮流中,研报客户、使用者和分析师,其实都是受害者(也是加害方),那么——我们如何更“心有灵犀”地使用研报,才能有效降低对彼此的伤害?

 

对紫荆十三兄弟的统计,我们本着认真做事的态度,正在爬数据,打算重新验算核对一下,有结论以后再单发文章。今天,先用研报中已经有的结论说事——事实上,量化类的研报中,有不少恰恰就是研究如何将分析师预期应用在投资上的,简言之:

 

金融工程类的分析师们,已经发过很多篇研报,来研究分析师到底准不准的问题。好,现在我转发几条秘笈,如果今后你这样使用研报,或许就能终结“互害”:

 

1

分析师总体创造了价值

先总括一下,历史的海量数据研究显示,分析师总体是创造了价值的(否则这行怎么在阳光下生存,这也是常识啊)。

 

海通证券冯佳睿在研报中指出,对分析师一致预期进行正交化处理(这个名词后面再说)后,分析师一致预期净利润因子月胜率达到71%,“具有非常稳定的选股效果”。

 

2015年广发证券严佳炜在研报中总结道,“实证表明,基于分析师预期的因子比传统的基于已知信息的因子拥有更高的alpha”。

 

不再更多列举了,光说好也没什么意义,下面说点实在的。

2

首先要关注“一致预期”

2014年方正证券夏子衍在研报中表示,个股关注的分析师数量及变动率,应作为一个重要的量化因子。因“对个股关注的分析师数量越多,市场对它的了解程度也越深……反映的市场情绪更加合理和准确”,相反,“分析师关注数量越少,一致预期可信度会相对较低”。

 

广发严佳炜的统计也显示,2007-2014年,中国股市有25%的股票没有分析师覆盖,25%的股票覆盖人数小于3人。

 

也就是说,对于这一半的股票,你基本上采取忽略的态度比较好。使用研报,最好看覆盖人数多、跟踪紧密的个股研报。如果你看冷门公司研报,八成就与写冷门研报的分析师心态一样——为了博一下,那么结果也八成就是:大家心照了。

 

所以,紫荆十三兄弟对全市场研报平均统计的方式,肯定是要拉低水准的。真金白银的量化投资界为什么总是选用“一致预期”,也就相对好理解了。

3

其次要关注“具体指标”

一个误区是:研报推荐/评级提升就是买入理由。

 

其实这是一个伪命题,很少有投资者根据这一点就买入股票。相比之下,更多的情况是:基本已经决定买入,然后拿研报来增强信心,或作为买入理由的背书增强。

 

所以在这个过程中,大多数情况是:你信了什么,就只看到什么。

 

此时,更稳妥的做法是,不仅看一致预期,更要看一致预期的“具体指标”,比如净利润。

 

2012年中投证券朱幂的研究结论是:“朝阳永续(注:一家长期关注分析师一致预期的公司)的一致预期数据越来越能准确预测上市公司公布的净利润数值”。

 

2014年广发证券史庆盛对此有更细化的表述,援引如下:“大盘选股时参考盈利预测指标更有优势;且盈利预测类指标对非周期行业可能更有效;市场关注度、情绪类指标比较适合应用在全市场选股中,并且该类指标倾向于应用在非周期行业中。也可以看到哪些指标不适合应用的领域,例如估值类指标在创业板小票的选股应用中效果不佳等等。”

 

4

再次要修正“年报效应”

2012年中投证券黄君杰就提出过,“值得一提的是,以一致预期因子所构建的策略在年报发布期间的月份可能会有问题”。他指出的主要问题来自统计口径,年报发布期间,已发布年报和未发布年报的上市公司,提取的预测净利润增长率数据,一个是更新的,一个是未更新的。当然,也还有主观的问题,就是文初我提到的大量业绩点评的失真问题。

 

所以,要投入真金白银的量化研究者,都很小心翼翼地在修正“年报效应”。黄君杰的做法是取每年1、4、7、10月底换仓,主要考虑1月底前披露年报的公司不多,从而“在不太完善的单因子策略中找到一个较好的平衡点”。

 

也有分析师的做法是每年4月末、8月末和10月末更新,对应年报/一季报、半年报和三季报披露完毕的时点。

 

此处无需太费笔墨,总之,从真实投资的要求出发,投资者有必要降低年报期研报的权重,特别是无视大量的业绩点评,5月以后看深度报告是比较好的选择。

 

5

研报可能更适合价值投资

根据华宝张青的研报,使用PB-ROE(市净率-净资产收益率)选股模型这种经典的价值投资方法,采用财报中公布的财务指标策略收益不高,年化收益仅有8%,这是因为财报中的指标存在时滞性,没有充分考虑公司当前或者未来的情况。

 

但如果采用分析师预测的PB和ROE指标进行筛选,从测试结果来看,收益得到显著提高,年化收益率提高至20%以上,较万得全A指数的年度胜率达到90.91%。

 

因此,他的结论是,分析师一致预期显著增强了PB-ROE模型的选股绩效,提高了价值投资在中国市场的适用性,并且长期来看能够获得稳定的超额收益。

紫荆十三兄弟的研究,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惊人的事实(不得不承认有限事实也是事实),但是在研报预期用以投资的角度上,我们也会发现一些不审慎。关于这一点,我们在自己完成数据检验和复核的基础上,会发布结果说明。

 

我觉得,对于研报中的分析师预期,试图优化和运用的想法,比仅仅的阻吓要更好,这一点,量化分析师做了很多工作,这些工作更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

 

所以根据他们的研究,总的结论是:年轻人不仅应努力发现这个世界的不堪,更要在了解不堪的基础上,依然保持梦想和热情,并与这个世界好好相处。

 

参考研报

1.《盈利:年报带来的投资机会》,东方证券阚先成,20100106;

2.《超分析师一致预期事件投资策略》,华泰联合王红兵,20111017;

3.《基于一致预期的PEAD》,中投证券朱幂,20120409;

4.《一致预期-技术面因子的测算》,中投证券黄君杰,20121128;

5.《多维视角下的一致预期选股策略》,广发证券史庆盛,20140729;

6.《市场一致预期量化选股周报》,方正证券夏子衍,20141222;

7.《多因子Alpha系列报告之二十二》,广发证券严佳炜,20150408;

8.《基于一致预期的PB-ROE选股模型构建与优化》,华宝证券张青,20170927。

本材料不构成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本材料仅供具备相应风险识别和承受能力的特定合格投资者阅读,不得视为要约,不得向不特定对象进行复制、转发或其它扩散行为,管理人对未经许可的扩散行为不承担法律责任。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净资产收益率ROE---股价上行的助推器
如何通过财报识别优秀企业——种子指标30招
几个步骤读懂财报
恕我直言,炒股不看财报,等于在买彩票!
年报后的名单
选股必看的几个关键财务指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