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 朝 名 人 榜
周文王 周武王 姜尚 箕(jī)子 周公旦 季载 老子 孔子 孟子 庄子 荀子 韩非子 墨子 春秋五霸 战国七雄 孙武 鲁班 扁鹊 伍子胥 孙膑 管仲 鲍叔牙 重(chóng)耳 勾践 吴起 商鞅 西门豹 鬼谷子 苏秦 张仪 战国四公子 屈原 (32)

  (春秋战国十大名将—— 孙武 吴起 白起 孙膑 李牧 王翦田单 乐毅 廉颇 赵奢)

  西周(前1046-前771),东周(前770-前256),其中又有春秋(前770-前476)、战国(前475-前221)。周朝共传30代37王,延续约800年,涌现出了一大批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的大家。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的第一个大黄金时代,是人类思想的一次大爆炸,出现了许许多多的名家流派,千古传扬。

  1、周文王——易学创立人。周文王是黄帝的第十八代后裔。相传在上古时,伏羲氏创造了先天易(也叫先天八卦),神农氏创造成了连山易(也叫连山八卦),轩辕氏创造了归藏易(也叫归藏八卦)。在他们的同时和以前,还有谁创造成了什么易,我们不得而知。说起来,以上从伏羲到神农到轩辕,其实就是一种文化的承传。现在巫教、佛教、道教的教义中,甚至在民间,还遗存有先天易、连山易、归藏易、周易中的一些很神奇的秘传,但是没有专人去搜集整理。只有在周朝时的文王八卦,因为诞生出了周公和孔子两个伟大的人物,经过他们的学**,推论解读,才留传了下来。所谓卦象,并无吉凶之分,是分析说明人在顺境,逆境之中的正确态度和行为准则与处事方法,经过历代文人学者与统治阶层的传承,文王《周易》成了中国的圣经,诸子百家之源,乃至到人们的日常生活都与之有着密切的联系。

  2、周武王——封建制度奠基人。西周的创建人,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历史上的一代名君,中国封建社会的奠基人。他灭商后,把姬姓王族与功臣分封到国家各个地方,建立起众多诸侯国,各个诸侯国围绕封建制和宗法制,同时建立起一套无孔不入的礼乐制度,形成了一个有秩序的封建国家。西周的官制,一直延续到清朝。

  3、姜尚——百家宗师。又叫姜子牙,姜太公。《封神榜》里的姜子牙是元始天尊的关门弟子,受女娲之命负封神大任,中国神坛上一位居众神之上的神主。作为宗教的神仙,他是武神、智神,被奉为“太公在此,百无禁忌”的护佑神灵。历史上的姜子牙,是周文王倾商武王克殷的首席谋主、最高军事统帅与西周的开国元勋,是一位满腹韬略的贤臣和非凡的政治、军事家。封地于齐,是齐(今山东省东北部)文化的创始人,也是中国古代的一位影响久远的杰出的韬略家、军事家与政治家。在唐宋以前,姜太公被历代皇帝封为武圣。历代典籍都公认他的历史地位,儒、道、法、兵、纵横诸家皆追他为本家人物,被尊为“百家宗师'。中国古代的兵论、兵法、兵书、战策、战术等一整套的军事理论学说,就其最早发端、形成体系、构成学说来说,都始自齐国,源自太公,所以说太公为兵家宗师、齐国兵圣、中国武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国古今著名的军事家孙武、鬼谷子、黄石公、诸葛亮等都学**吸收了太公《六韬》的精华,太公的文韬武略被当今世界上的政治、经济、管理、军事、科技等各个领域所借鉴。

  4、箕子—中华文化第一人。原为商朝政治家,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纣王的叔父,官太师,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一带),名胥余。曾劝谏纣王,但纣王不听,反而把他囚禁了。周武王灭商后,命召公释放箕子。武王向箕子询治国之道,记载于《尚书·洪范》。传说箕子晚年前往朝鮮居住,死后被追谥为大圣王。箕子作为儒家前驱,其思想上承大禹,下开周公“明德保民”和孔子的“仁”。其经历正如韩愈《箕子碑》所说:“正蒙难”;“法授圣”;“化及民”。 “正蒙难”是说他在隐居时心忧天下,以“箕子操”来寄情书怀; “法授圣”是说周武王灭商后向箕子咨询治国大道,箕子以洪范九畴传授之; “化及民”是说箕子后受封于朝鲜,并建立东方君子国。

  5、周公旦——儒学先驱。文王之子,武王之弟。西周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诗人、学者,被尊为“元圣”。周公曾提出“敬德保民”,制礼作乐,建立典章制度。其言论见于《尚书》诸篇,如《金縢》、《无逸》等。 周公对易经创作也有贡献。 周公受孔子推崇,被儒家尊为圣人。周公思想对儒家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汉代儒家将周公、孔子并称。《论语》中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周公解梦”是传统的梦文化,依据梦的内容预测未来。流传在民间的解梦之书《周公解梦》中,分梦为十五类:直梦、象梦、因梦、想梦、精梦、性梦、人梦、感梦、时梦、反梦、借梦、寄梦、转梦、病梦、鬼梦。

  6、季载——道家族祖。周文王有十个儿子,最小的老儿子叫季载。文王去世后,二子武王伐纣后病故,三子周公代替幼年成王行政。周公封侯建邦时,封老子季载为司空,封土为聃国,因此季载又称聃季。天水发掘出2800年前的老子铜像,可能是周景王时期老子的族祖——季载。周景王时的老子就是这一史实的继承人!可断:从发掘出2800年前老子的聃季铜像及《文子》一书“老子曰老子学于常”文看,“老子”称,是对周文王老儿子季载族的全称。

  7、老子——道家学派创始人。诞辰于西周末年。老子生活在春秋时期,曾在周国都洛邑任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相传老子在楼观台讲经说道,楼观台史称道教发源地。老子羽化后,葬于距此八公里的西楼观,现存老子墓。老子著有《道德经》,为道家主要经典。《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如:“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又以为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馀”;“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思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道教出现后,老子被尊为“太上老君”;从《列仙传》开始,老子就被尊为神仙。

  8、孔子—儒家学派创始人。又叫孔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人。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最著名的文学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修订“五经”,创办私学,打破贵族教育。孔子的精神品格表现在:“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君子**之美,不**之恶”、“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孔子对后世影响深远,虽说他“述而不作”,但他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千古圣人”,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后世并尊称他为“至圣”(圣人之中的圣人)、“万世师表”,认为他曾修《诗》《书》,定《礼》《乐》,序《周易》,作《春秋》。《论语》是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9、孟子——一代儒家宗师。战国时期鲁国人(今山东邹城人),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著有《孟子》一书。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南宋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从此直到清末,“四书”一直是科举必考内容。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

  10、庄子——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约前369年—前286年),汉族。名周,字子休(一说子沐),后人称之为“南华真人”,战国时期宋国蒙(今安徽省蒙城县,又说今河南省商丘县东北民权县境内)人。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哲学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先秦庄子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涵盖着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但根本精神还是归依于老子的哲学。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为“老庄哲学”。

  11、荀子——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汉族,周朝战国末期赵国猗氏(今山西安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他曾经传道授业,战国末期两位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韩非、李斯、汉初政治家科学家张苍均为其门下高足。著作集为《荀子》。孔子中心思想为“仁”,孟子中心思想为“义”,荀子继二人后提出“礼”,重视社会上人们行为的规范。

  12、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生于周赧王三十五年,卒于秦王政十四年(约前281年-前233年),韩非为韩国公子(即国君之子),汉族,战国末期韩国人(今河南省新郑)。是中国古代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后世称“韩子”或“韩非子”,中国古代著名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韩非口吃(结巴),不善言谈,而善于著述。韩非与李斯同是荀子的学生,他博学多能,才学超人,思维敏捷,李斯自以为不如。他写起文章来气势逼人,堪称当时的大手笔。凡是读过他的文章的人,几乎没有不佩服他的才学的。韩非师从荀卿,但思想观念却与荀卿大不相同,他没有承袭儒家的思想,却“喜刑名法术之学”(申不害主张君主当执术无刑,因循以督责臣下,其责深刻,所以申不害的理论称为“术”。商鞅的理论称为“法”。这两种理论统称“刑名”,所以称为“刑名法术之学”),“归本于黄老”(指韩非的理论与黄老之法相似,都不尚繁华,清简无为,君臣自正),继承并发展了法家思想,成为战国末年法家之集大成者。

  13、墨子——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子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科学家、军事家、社会活动家,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创立墨家学说,并有《墨子》一书传世。主要内容有兼爱、非攻、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天志、明鬼、非命等十项,以兼爱为核心,以节用、尚贤为支点。墨学在当时影响很大,与儒家并称“显学”。墨子死后,墨家分为相里氏之墨,相夫氏之墨,邓陵氏之墨三个学派。墨子一生的活动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广收弟子,积极宣传自己的学说,二是不遗余力的反对兼并战争。墨家是一个有着严密组织和严密纪律的团体,最高领袖被称为“巨子”,墨家的成员都称为“墨者”,必须服从巨子的指导,听从指挥,可以“赴汤蹈火,死不旋踵”,意思是说至死也不旋转脚跟后退。为宣传自己的主张,墨子广收门徒,一般的亲信弟子达到数百人之多,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墨家学派。墨子的行迹很广,东到齐、鲁,北到郑、卫,南到楚、越。

  14、春秋五霸——从公元前770年到前476年,历史上称为春秋时代。在这二百九十多年间,社会风雷激荡,可以说是烽烟四起,战火连天。仅据鲁史《春秋》记载的军事行动就有四百八十余次。司马迁说: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二,诸侯奔走不得保其社稷者,不可胜数。”相传春秋初期诸侯列国一百四十多个,经过连年兼并,到后来只剩较大的几个。这些大国之间还互相攻伐,争夺霸权。春秋时期,周天子失去了往日的权威,天子反而依附于强大的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霸权,互相征战,争做霸主,先后称霸的五个诸侯叫做“春秋五霸”。他们分别是春秋五霸是指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秦穆公和楚庄王。此说见之于《白虎通·号篇》。另一种说法是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吴王阖闾(hé lǚ),越王勾践。此说见之于王褒的《四子讲德文》。

  15、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指历史上东周战国时期七个最强的诸侯国的统称。春秋时期无数次战争使诸侯国的数量**减少,到战国时期实力最强的七个诸侯国分别是齐、楚、燕、韩、赵、魏、秦,这七个国家被史家称作“战国七雄”。

  16、孙武——兵圣。孙武,字长卿,后人尊称其为孙子、孙武子、兵圣、百世兵家之师、东方兵学的鼻祖。汉族,他出生于公元前535 年左右,春秋时期齐国乐安[1][2](今山东广饶)人,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17、鲁班——建筑祖师。生活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出身于世代工匠的家庭,从小就跟随家里人参加过许多土木建筑工程劳动,逐渐掌握了生产劳动的技能,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鲁班发明了锯,建造“宫室台榭”;曾制作出攻城用的“云梯”,舟战用的“勾强”;创制了“机关备制”的木马车;发明了曲尺、墨斗、刨子、凿子等各种木作工具,还发明了石磨、碾、锁等。由于成就突出,建筑工匠一直尊鲁班为“祖师”。

  18、扁鹊——医学鼻祖。扁鹊,春秋战国时代医学家。中国传统医学的鼻祖,对中医药学的发展有着特殊的贡献。扁鹊学医于长桑君。有丰富的医疗实践经验,反对巫术治病,总结前人经验,创立望、闻、问、切的四诊法。他遍游各地行医,擅长各科,在赵国为“带下医”(妇科),至周国为“耳目痹医”(五官科),入秦国则为“小儿医”(儿科),医名甚著。后因医治秦武王病,被秦国太医令李醯妨忌杀害。扁鹊精于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应用砭刺、针灸、按摩、汤液、热熨等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相传扁鹊曾医救虢太子,扁鹊死后,虢太子感其再造之恩,收其骨骸而葬之,墓位于今永济市清华镇东。扁鹊年轻时虚心好学,刻苦钻研医术。他把积累的医疗经验,用于平民百姓,周游列国,到各地行医,为民解除痛苦。据《汉书.艺文志》载,扁鹊有著作《内经》和《外经》,但均已失佚。

  19、伍子胥——军事家。春秋末期吴国大夫,军事家、谋略家。名员(音云,yun第二声),字子胥。春秋时楚国人。青少年时,即好文**武,勇而多谋。周景王二十三年(前522),因遭楚太子少傅费无忌陷害,父、兄为楚平王所杀,被迫出逃楚国,发誓必倾覆楚国,以报杀亲之仇。入吴后,知公子光有大志,乃助其刺杀吴王僚,夺取王位,得进用为“行人”(掌朝觐聘问之官),与谋国政。辅佐吴王阖闾修法制以任贤能,奖农商以实仓廪,治城郭以设守备。又举荐深通兵学的孙武为将,选练兵士,整军经武,使吴成为东南地区一强国。春秋末期吴国兴亡,伍子胥举足轻重。其治国用兵,以务实为旨,远见卓识,谋略不凡。

  20、孙膑——战国时期军事家。孙膑(?-前316年),其本名不传(一说原名宾),是中国战国时期军事家。汉族,山东鄄城人。生于战国时期的齐国阿鄄之间(今山东省的阳谷县阿城镇,鄄城县北一带)。孙武后代。身长七尺约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与庞涓同学兵法,后庞涓为魏惠王将军,骗孙膑到魏,用刖刑(即砍去双脚),被齐国使者偷偷救回齐国后,被齐威王任为军师,马陵之战,身居辎车,计杀庞涓,大败魏军。著作有《孙膑兵法》,久已失传。?

  21、管仲——春秋第一相。管仲(约公元前723年或前716年-公元前645年)汉族,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名夷吾,又名敬仲,字仲,谥号敬,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周穆王的后代,管仲少时丧父,老母在堂,生活贫苦,不得不过早地挑起家庭重担,为维持生计,与鲍叔牙合伙经商后从军,到齐国,几经曲折,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所以又说“管夷吾举于士”。管仲的言论见于《国语齐语》,另有《管子》一书传世。

  22、鲍叔牙——春秋时齐国政治家。鲍叔牙少年时与管仲友善,相互十分了解。齐襄公时,叔牙辅佐公子小白。后因襄公为政无道,叔牙知齐国将乱,即随公子小白逃奔莒国;管仲则随公子纠逃奔到鲁国。襄公被杀,公子纠和公子小白争夺君位,小白得胜即位,即齐桓公。桓公任命叔牙为相,叔牙辞谢,保举管仲。他说:“您要治理齐国,我与高傒可胜任;若想称霸诸侯,非管仲不可。”他劝小白别计一箭之仇,请回管仲,委以重任。齐桓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后来齐国经管仲的改革,日渐富强,称霸诸侯。管仲相齐时,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管仲曾言:“吾始困时,尝与鲍叔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鲍叔牙遂以能知人为世人所称道。故后世言人之相知,誉称“管鲍”。相传鲍叔牙死后葬于今历城鲍山下。管仲和鲍叔牙相知最深,后人称之为管鲍之交,常比喻交情深厚的朋友。管鲍之交出于此。

  23、重耳——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文公(前697年—前628年),姓姬名重耳(chóng ěr),与周王室同宗,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晋国国君,春秋五霸之一。晋献公之子,因其父立幼子为嗣,曾流亡国外19年;后在秦国援助之下,于62岁时回国继位。成语“退避三舍”出自此处。

  24、勾践——春秋末越国国君。(前497年—前465年)在位。姓姒(因为是大禹的后代,所以姓姒),名勾践。曾败于吴,屈服求和。后卧薪尝胆,发愤图强,终成强国。公元前473年灭吴。他重用范蠡、文种等贤人,经过“十年生聚又十年教训”,使越之国力渐渐恢复起来。范蠡曾遣人致书文种,谓:“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未能听从,不久果被勾践赐剑自杀。传说范蠡改名陶朱公,后以经商致富。

  25、吴起——战国初期军事家。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军事家、统帅、军事改革家。汉族,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后世把他和孙武连称“孙吴”,著有《吴子》,《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求妻求将是为吴起所为。

  26、商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思想家,著名法家代表人物。姬姓,卫氏,全名为卫鞅。因卫鞅本为卫国公族之后,故又称公孙鞅。后封于商,后人称之商鞅。应秦孝公求贤令入秦,说服秦孝公变法图强。孝公死后,受到贵族诬害以及秦惠文王的猜忌,车裂而死。其在秦执政二十余年,秦国大治,史称“商鞅变法”,并使秦国长期凌驾于山东六国之上。但最后还是死于自己的法。

  27、西门豹——战国时著名水利家。战国时期魏国人。生卒年不详。魏文侯(公元前446~前396年在位)时任邺(今河南省安阳市区北18公里处)令。是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水利家,曾立下赫赫战功。同时,他又是一位无神论者。他初到邺城时,看到这里人烟稀少,田地荒芜,百业萧条,一片冷清。后来才知道百姓是为“河伯娶妇”所困扰。魏国邺郡屡遭水患。女巫勾结群丞等,假借河伯娶妇,榨取民财,百姓困苦不堪。他巧妙地利用三老、巫婆等地方豪绅、官吏、为河伯娶妻的机会,惩治了地方恶霸势力,遂颁律令,禁止巫风。教育了广大的百姓。原先出走的人家也回到了自己的家园。同时,他又亲自率人勘测水源,发动百姓在漳河周围开掘了12渠,使大片田地成为旱涝保收的良田。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同时,还实行“寓兵于农、藏粮于民”的政策,很快就使邺城民富兵强,成为战国时期魏国的东北重镇。由于西门豹治邺有方,深受人民爱戴,后人修祠建庙,以为祭祀。

  28、鬼谷子——纵横家鼻祖。鬼谷子,姓王名诩,一说为春秋时代卫国(今河南鹤壁市淇县)人;一说为战国时代卫国(今江西省贵溪市)人;但具体生卒日不详,是“诸子百家”之一纵横家的鼻祖,主要著作有《鬼谷子》及《本经阴符七术》。同时也有同名著作《鬼谷子》,一部研究社会政治斗争谋略权术的书。鬼谷子长于持身养性和纵横术、精通兵法、武术、奇门八卦,著有《鬼谷子》兵书十四篇传世。民间称其为王禅老祖,中国春秋战国史上一代显赫人物,也是位卓有成就的教育家。经常进入云梦山采药修道。因隐居清溪鬼谷,所以称鬼谷子先生。鬼谷子为纵横家鼻祖。鬼谷子招收徒弟从不挑剔。他的学问不是每个人都能学会的,只要学会一门便可纵横天下!!“鬼谷”之名,由其出生地或隐居地(今河南登封县内的归谷山)而得,因“鬼”、“归”二字同音相近,一音之传,兼之“鬼”字更富传奇色彩,故将“归谷”**称为“鬼谷”。

  29、苏秦——纵横家。字季子,东周洛阳轩里人据(今洛阳东郊太平庄一带),战国时期的韩国人,是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可谓“一怒而天下惧,安居而天下熄”。他出身农家,素有大志,曾随鬼谷子学**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赵秦阳君共谋,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迫使秦国废帝退地,至乐毅破齐前夕,汉书·艺文志》著录有《苏子》三十一篇,今佚。帛书《战国策》残卷中,存有其游说辞及书信十六篇,与《史记》所载有出入。

  30、张仪——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前366—前309),魏国大梁(今河南开封市)人,卒于秦武王二年(前309年)。魏国贵族后裔,曾随鬼谷子学**纵横之术。其主要活动应在苏秦之前,是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和谋略家。张仪凭借着高超的智谋和说辩之术,瓦解了苏秦生前所创的六国合纵。在他死后,虽然六国背离连横恢复合纵的情况,但是以无法持久。可以说,张仪的连横之术成为了后来秦灭六国、统一天下的基本战略。

  31、战国四公子——战国时代末期秦国越来越强大,各诸侯国贵族为了对付秦国的入侵和挽救本国的灭亡,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包括学士、策士、方士或术士以及食客)之风盛行。当时,以养“士”著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因其四人都是王公贵族(一般是国家君王的后代),所以后人尊称他们为“战国四公子”。

  32、屈原——最早的著名诗人。(约公元前340-前278),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汉族,出生于楚国丹阳,名平,字原通常称为屈原,又自云名正则,号灵均,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屈原虽忠事楚怀王,却屡遭排挤,怀王死后又因顷襄王听信谗言而被流放,最终投汨罗江而死。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也是我国已知最早的著名诗人,世界文化名人。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后因遭贵族排挤,被流放沅、湘流域。

  屈原是个诗人,从他开始,中华才有了以文学著名于世的作家。他创立了“楚辞”这种文体(也称“骚体”),被誉为“衣被词人,非一代也”。屈原的作品,根据刘向、刘歆父子的校定和王逸的注本,有25篇,即《离骚》1篇,《天问》1篇,《九歌》11篇,《九章》9篇,《远游》《卜居》《渔父》各1篇。据《史记·屈原列传》司马迁语,还有《招魂》1篇。

  《离骚》是屈原以自己的理想、遭遇、痛苦、热情以至整个生命所熔铸而成的宏伟诗篇,其中闪耀着鲜明的个性光辉,是屈原全部创作的重点。

  《天问》是屈原根据神话、传说材料创作的诗篇,着重表现作者的学术造诣及其历史观和自然观。

  《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我国人民为纪念伟大爱国诗人屈原,每年农历五月初五都要过端午节,这个风俗后来传到了朝鲜、日本、缅甸、越南、马来西亚、印尼等国。

  此剑就是传说中的越王勾践剑,素有“天下第一剑”、“青铜剑之王”美誉。现藏湖北省博物馆。

  ————————————————

  ▲春 秋 战 国 十 大 名 将

  1、孙武(约前535—?),字长卿,春秋时期齐国乐安(今山东惠民)人,三十岁奔吴,隐于穹窿中,后被吴王阖闾重用。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后人尊称为孙子、孙武子。

  孙武,著名军事家。曾率领吴国军队大破楚国军队,占领了楚的国都郢城,几灭亡楚国。其著有巨作《孙子兵法》十三篇,为后世兵法家所推崇,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

  代表作《孙子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被誉为“兵学圣典”。柏举之战:以吴国3万大破楚国20万,创造以少胜多的战争奇迹。

  特 点:超强的军事理论能力,用兵如神,知名度高。

  终老于吴地。

  兵圣! 名传千古,宇内共知,中国历史的军事第一名人。

  2、吴起(?-前381),战国初期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东北)人。在魏,任西河郡守,在楚,任国相。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军事改革家、统帅。

  吴起一生历侍鲁、魏、楚三国,通晓兵家、法家、儒家三家思想,在内政、军事上都有极高的成就。最初在鲁国做将军,后又到魏国,战功卓著,魏文侯任命为西河守。在河西共23年,进行了系统改革,军事力量也很强盛,与诸侯共有大小七十六次战争,其中六十四次全胜,对魏国的强盛做出了贡献。 魏文侯死后,吴起在魏国受到排挤,只好去了楚国。楚悼王重用他为令尹,即宰相。吴起在楚国主持变法,史称“吴起变法”,推行法治,废除了时代世袭的贵族制度。他同时整顿武备,四处征伐,使楚国也成为当时的强国之一。公元前381年,楚悼王暴亡,旧奴隶贵族发动叛乱,楚国贵族趁机发动兵变攻杀吴起。后世把他和孙武并称为“孙吴”,《吴子》与《孙子》又合称《孙吴兵法》,在中国古代军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代表作《吴起兵法》:著名的军事作品,与《孙子兵法》齐名。

  阴晋之战:以5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已的秦军,成为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也使魏国成为战国初期的强大的诸侯国。

  无一败绩:在魏国与其他诸侯国打了72仗,其中64仗全胜,其余平手,从无败绩!

  特 点:战无败绩,治国能人,文武双全。

  在楚国变法,被受利益损害的贵族杀害。

  吴起是集卓越的将军、高深的军事理论家、杰出的政治家及改革家于一身的春秋战国第一强人。

  3、白起(?-前258),又名公孙起,战国时期秦国郿县(今陕西郿县东北)人,官居秦国尉,受封秦国武安君。战国时期秦国著名的军事家、统帅。

  白起,战国四大名将之一(其他:王翦、廉颇、李牧)。中国历史上继孙武、吴起之后又一个杰出的军事家、统帅。白起是继孙武之后,中国战争史上又一个伟大的军事统帅,也秦国历史上战功最为卓著的将领。白起一生善于用兵,征战沙场达37年之久,战胜攻取者七十余城,歼敌百万,未是尝败绩,为秦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史学家司马迁称赞白起“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史记·白起王翦列传》)。白起主要战绩: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攻楚三次,攻破楚都,烧其祖庙,共歼灭35万楚军。攻赵先后歼灭赵军60万(含长平之战)。攻韩魏歼灭30万。白起一生共歼灭六国军队约165万!

  封号武安君,官职国尉(国防部部长)。外号:战神、人屠(杀人魔)。

  伊阙之战:斩杀韩、魏联军24万。 鄢郢之战:攻陷楚国国都,迫使楚国迁都。长平之战:坑杀40万赵国士兵,使赵国从此一蹶不振。

  特 点:百战百胜,擅长歼灭战,杀人无数,令六国闻名胆寒。

  招秦国相范雎嫉妒,被诬陷,自杀。

  战神! 战国时期最杰出的将领,是中国历史上战将的一大奇迹。

  4、孙膑(约前380-432),战国时期齐国阿(今山东阳谷东北)、鄄(今鄄城北)一带人,孙武后裔。中国历史上卓越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

  孙膑,战国时期着名军事家,孙武后裔,主要活动于齐威王时期。

  早年曾与庞涓师从鬼谷子**兵法。庞涓出任魏将后,妒孙膑之才而将其骗至魏,施以膑刑(割去膝盖骨),因有孙膑之称。后逃往齐国,为田忌门客,助田忌赛马获胜,被荐给齐威王。

  代表作《孙膑兵法》:军事的经典著作

  奇谋异计:田忌赛马;围魏救赵;逼杀庞涓:以迫兵减灶的办法诱敌深入,围歼魏军,逼庞涓自杀,擒获魏太子申。

  特 点:高深的军事理论,多智,擅用计谋。

  善终,死后葬于驿城。

  既生瑜何生亮,可惜庞涓机关算尽反害了卿卿性命,同时成就春秋战国的一代名将孙膑!

  5、李牧(?-前229),战国时期赵国人,官至赵国相,大将军衔,受封赵国武安君。战国时期赵国最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战国四大将之首(另:白起、廉颇、王翦)。

  抗击匈奴:长年对抗匈奴,一举歼灭10万匈奴铁骑,保赵国边关10年平安。 两拒秦军:以弱势兵力抵抗强力秦军,重创秦军。

  特 点:战国时期为数不多的攻守兼备的名将,擅长出奇兵以少胜多。

  受秦国反间计,遭诬陷被赵王斩杀

  以一人之力,保赵国不亡,惊世的擎天一柱。但赵王的自毁长城,使一代名将星落长空。

  6、王翦(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秦国频阳东乡(今陕西富平县东北)人。仕秦,受封武成侯。秦代杰出的军事家、统帅,是继白起之后秦国的又一位名将。

  与其子王贲,在辅助秦始皇统一六国的战争中立有大功,除韩之外,其余五国均为王翦父子所灭。

  灭赵国,平燕国,破楚国,征百越

  特 点:打仗无一败绩,擅度势,为人谨慎,有政治头脑。

  善终,子孙三代皆为秦国名将。

  荡平诸国,威震天下,李牧不出,谁与争锋。

  7、田单(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齐国临淄(今山东淄博东北)人,系田齐宗室的疏远族属,复国后官居齐国相,受封安平君。战国时期齐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火牛阵”: 可写进军事教课书的经典战役,谱写以弱胜强的军事神话。

  齐国复国:用反间计除乐毅,以仅剩的两城收复齐国的70余城。

  特 点:擅长智慧谋略,爱民如子。

  死后葬在安平故城。

  何为历史上的奇迹,请看惊世骇俗的田单复国。

  8、乐毅(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中山灵寿(今河北灵寿西北)人,拜燕上将军,受封昌国君。战国后期燕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统帅燕、韩、秦、赵、魏五国联军攻破齐国,大获全胜。这场战争,史称五国代齐之役。乐毅的卓越军事天才在是役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其最大的特色是,总揽全局,牢牢把握战争主动权,综合分析敌我双方的基本情况,制定适宜的战略决策和作战指导方针,并根据战场情势的变化,随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

  助燕伐齐:率燕军半年内连下齐国70余城,为燕国雪耻。

  特点:精通兵法,审时度势。

  受田单反间计,离燕去赵,死于赵国

  举天下之军攻齐,千秋功业功败垂成

  9、廉颇(前327—243),山东德州陵县人。仕赵,拜为国相,受封平信君。战国时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因为一句“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廉颇成了古代老将军的代名词。

  最有名的战例应该是,与乐乘在“鄗代之战”中,率20万赵军大败60万燕军,成为中国古代战争中以少胜多的著名案例。不过《史记》中的廉颇故事,最有名的是两件事:一是与蔺相如的“将相和”,二是年老被赵王弃用。

  率军攻齐:取昔阳(今河北晋州西北),威震东方。 鄗代之战:大败燕军主力,阵斩栗腹,长驱500里,进围燕国都城蓟,逼燕割15城给赵。

  特 点:老而弥坚,攻守兼备。

  郁郁不得志,死于寿春。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壮志未酬,千古遗恨。

  10、赵奢(生卒年不详),号马服君(汉族“马”姓起源),战国时期赵国人,与赵王室同宗,受封国尉。战国后期赵国杰出的军事家、统帅。

  赵奢死后,赵王为追念他为赵国所建立的功绩,厚葬于邯郸附近的西山,时人称之为“马服君”。其子孙以马为姓,东汉名将伏波将军马援即为其后。

  阏与大战:重挫强秦,使其多年不敢小视赵国。

  特 点:执法无私,悉心治军,与下同赏。

  善终。其子赵括纸上谈兵,使赵遭受长平之战的重创。

  兴赵之名将,但虎父有犬子,使名将留遗憾。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是历史上非常神秘的人物,他创建了诸子百家之一,最后神秘消失
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名将(图文)
春秋四大名将和战国十大名将
023-春秋战国十大名将排行
春秋战国时期的十大名将
战国十大顶级名将,有此二人在,兵家亚圣只能屈居第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