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入古出新——王义骅



人物名片

王义骅


1987年起师承西泠印社余正先生学习书法篆刻。1997年毕业中国美术学院中国画系书法篆刻专业,师从陈振濂、刘江、章祖安、王冬龄、祝遂之诸先生。

他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初,现供职于浙江省书法家协会,是中国美术学院书法专业培养出来的书坛精英。2004年荣获西泠印社第五届篆刻作品评展特等奖,成为西泠印社历史上第一位以考试入社的社员。曾组织策划了兰亭雅集系列活动,浙江书法60年系列活动、沙孟海年系列活动、 “万山红遍”——浙江书法大展等大型展览学术活动,在展览策划与学术活动组织方面均有建树。



受访人:王义骅

采访人:章逸梦

采访地点:润庐艺术馆


章逸梦(以下简称章):我们知道您的爷爷王茝孙先生,是上个世纪初四五十年代的艺术家?您学习书法篆刻是受您爷爷的影响吗?能展开聊聊吗?

王义骅(以下简称王):我爷爷是一个书画家,潜心于书法绘画,尽管我和他素未谋面,但家里留下他很多的文房用品,墙上挂着他画的画。在这样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于是我自小就喜欢写写画画。少年时代,每当寒暑假,母亲也会带着我去西泠印社学习书法和篆刻,这些在我成长的过程中都起了很大的作用。

 

章:您的斋号是承荫堂,其意何在?

王:承荫堂是我爷爷以前用过的一个斋号,是他在晚年的时候用的,承荫两个字顾名思义就是能够接纳古人的荫德的意思,就是说古人给我一个庇护,我在树荫下乘凉。我爷爷用过这个斋号,对于晚辈来说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所以我把它延用下来了。

 

章:我看到一篇文章介绍中有提到您是西泠印社历史上第一位以考试入社的社员?能分享一下进入西泠印社学习的经历吗?

王:2003年,西泠印社首次开设考试入社的通道,之前的入社都是以推荐入社为主,是要在社会上比较有名望的学者、书法篆刻家才能进入到西泠印社。这样一个精英的圈子里面,开设考试入社对我来说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当时的考试相当于一个全国海选的过程,海选前50名参赛者,经过专家投票再决出10名,10个人通过现场考试再选拔出1名。因为西泠印社是第一次尝试,我也是第一次参加这样的比赛,抱着忐忑不安的心情我去报名参加了。考试之前我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包括研习之前的创作投稿,用两个命题内容专题创作了八方印章,八个不同的风格。有幸作品就被评为特等奖,成为第一位通过考试入社的社员,这也真正让我在艺术这条道路上有了归属感。

 

章:有人用“气息高古、典雅隽永”来形容您的作品,对古典艺术有着深刻的理解和演绎,这跟您进入中国美术美院学习那段经历有关系吗?能展开聊聊吗?

王:我是93年到97年在中国美术学院书法本科学习的,在这之前,我是跟西泠印社的余正老师学了很多年。如果说学院的教学对我有什么影响的话,我觉得学院是一个开放性的教学,其实学院里面教你的就是你怎样去理解古典,我最深刻的体会就是我在学院里面开拓了眼界。因为它是很全面的一种教学模式,各种风格、主题都要涉及到,这对我之后的创作打开局面奠定了很好的一个基础。

 

章:在书法艺术上,我们知道您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书法篆刻的学习与创作,尤擅长篆隶书法的创作,对其造型十分敏感,在书法形态上您有怎样的美学追求呢?

王:隶书本身在古代作为标准书体使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汉代是实用的一段时期,因为汉代的通行文字是隶书。我们现在看到大多数的隶书来自于汉代的碑刻和竹木简。明清时代是隶书的一个复兴时期,明清时期的书家对隶书重新解读再创造,这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范本,教我们怎么样从古典里学习再深化下去,我也是顺着明清几家隶书大家的路在往前探索。

隶书有一个非常明显的特征就是,一个挑笔又称作‘’燕尾’’。我的创作当中,有时候往往把这个挑笔做得比较夸张一点,我觉得这个是隶书有区别于其他书体最有特征的一个笔划。另外,从字形上来说,我觉得隶书可以变的字形很多很多,因为他可以向篆书去靠,也可以向楷书去靠,文字造型的空间很大。

 

章:古人讲究“以书入印”、“印从书出”的综合性美学观,书法与印学的一体化,您对此怎么看?能分享一些您创作时的学习心得吗?

王:篆刻艺术必须是以书法为基础,一个好的篆刻家必须是书法家,至少会写篆书,如果不懂篆法的话,篆刻也好不到哪里去。所以我们在学习篆刻的时候,包括在篆刻教学的时候,首先是学篆书,打好基础,篆刻和书法是相辅相成的。例如说细朱文一类的是要有比较高的小篆的功底,铁线篆的作品当中往往会体现线条起笔的动作和收笔的动作,这些都是在平时书法训练当中慢慢琢磨出来的。

 

章:浙江是中国当代书法的重镇,名家辈出。您作为新浙派的代表,在这方面有过很多创新的尝试,我们应该如何把握经典和创新之间的分寸呢?

王:我觉得首先书法篆刻是一门传统艺术,所谓传统艺术就是必须入古出新,我比较排斥这种踩在古典肩膀上锐意创新的东西,太个性化或者太强调创新。现在一提到创新往往会把古典的精髓给抛弃掉,当代人对于书法篆刻的理解,可能因为没有太多的精力和时间去投入,对于古典的理解与把握往往在不断缺失。作为我来说,我要守住这份传统,我更多的是关注古典。在最近10年的创作当中,应该说80%是在古典领域。因为我觉得太早形成个性化的东西,对一个艺术家来说,并不是一件很成功的事情,有些人可能二十几岁就有个性化的东西,有些人六十几岁才有个性化的东西。我觉得对古典的东西吸收得越多,可能我将来发展的余地、空间会越大一些。所以说我最近十年一直在不断地研究古典的东西,不断地在读古印谱,读古人的名著,包括我现在的教学当中,我也在不断地强调对古典精髓的理解与吸收。

 

章:您有去西方参加过一些展览,在你看来中国传统书法篆刻艺术与西方审美理念上产生了哪些碰撞和融合?

王:西方人比较注重形式感的东西,比方说篆刻当中的鸟虫篆可能会感兴趣,有图案化的倾向。但是中国人,中国的传统艺术更多地追求一种内涵,追求一种人文意境的表达。因为东西方文化底蕴本身的差异,西方人很难了解你东方艺术人文意味的东西,我觉得他们更感兴趣东方的神秘文化,而不是说东方现在的主流文化。比如说我在毕业以后创作的一些学院派的书法作品,这个是和我们当代的主流书法创作有很大距离的,比较讲究构图、染色,里面有多种元素掺合在一起,西方人可能比较有兴趣,但在中国其实不被大多数人所接受。

 

章:有人说“新浙派”是在走在传统现代间,对于“新浙派”的身份标签,您是如何理解的呢?

王:我本身是浙江人,在篆刻流派里面有一个最大的流派就是浙派。清代中后期的西泠八家形成了中国篆刻史上最大的流派,之后传承基本以杭州为中心,大部分在浙江。现在从事浙派艺术篆刻群体的人数、整体风格的面貌来说,却远远超过历史。但当代篆刻作品所能达到的艺术高度可能都超不过清末民国时期,所以说浙派的历程是在不断地向前发展的过程,作为其中一员而已,立足古典,继承与发展是我的使命。




结语

书法能够写到什么程度,


篆刻能够刻到什么程度,


还是靠人的修养和学识。


不是说我的技法到什么程度就可以,


还是要靠一种学问支撑着它,


才可以有深度和广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义骅:新浙派篆刻领军人物,巧拙之间气象万千!99方精品展览浙江美术馆开幕!
新浙派篆刻领军人物,巧拙之间气象万千!
《书法导报》访谈 | 王义骅:印外求印
王义骅|西泠印社首位状元首个篆刻展,鲍贤伦题写展名:巧拙有素
书法篆刻,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王褆治印10方
西泠印社创始人之王禔书法16幅:结体典雅朴茂,用笔遒劲馨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