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千古名胜磁湖镇揭秘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华夏 原子  通讯员 徐汉早
1、戴司巷:发现磁湖古镇遗址
11月6日,记者到黄石港区史志办采访,巧遇该区原人大副主任、《黄石港区志》编委副主任张杰元,他告诉记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听说有个磁湖镇,但不知它的具体方位以及建置、消亡时间。一直以来,也没有过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关注此事。对磁湖镇,很多黄石人鲜有所闻。
随后,张杰元向记者展示了有关资料。在北宋《元丰九域志》上记有“大冶,军西八十八里,四乡,磁湖、(氵+韦)源两镇,富民一钱监,磁湖一铁务。有白雉山、磁湖。”《宋史》中记有“瑶山(又名狮子山、桂花山,1958年黄石电厂扩建时炸平)之下,磁湖镇也”;《文献通考》中记有“醉吟窝(俗称猫儿矶)南近磁湖镇”;南宋《舆地纪胜》中记有“南岳庙,在申明堡,庙下昔为磁湖镇所”。《湖北通志》、《大冶县志》等史册中也有关于磁湖镇的记载。
“那些资料,对磁湖镇的记述大都是一两笔带过,但有力地证明了磁湖镇曾经的确存在。这次黄石港区首次修志,我们决定把这一历史文化好好地挖掘一下,把这段历史搞清楚些。不然,随着时间的久远,就更难搜集资料了。”张杰元说。
那么,这座千年古镇当年究竟位在何处呢?
11月7日,黄石港区红旗桥街办副主任李芳邀请了当地几位耄耋老人,他们热心地带着记者来到红旗桥社区戴司巷。现年85岁的陈绪太老人指着脚下的铁道说:“1938年11月,日军入侵黄石,强拉苦力500余人修筑戴司湾沿江铁路,我当时17岁,被拉差到这里,我们一起挖出了一座古城镇遗址。”他回忆当年开挖的情景,地表二米下是青条石铺就的街,宽4米、长100多米,挖出的有青砖、青瓷瓶罐、黑瓦片、柱石、楠木窗格等等。
78岁的胡金华老人说:“当年日军在飞机上丢炸弹毁了我们胡家湾(原戴司湾自然村),我们湾子里的人就在古镇遗址上用锄头刨出了古镇的砖头和青石,重新垒屋,现在戴司巷的老屋还可找到当年的旧砖和柱石。”
现年71岁的胡振家老人说:“解放初,我经常在古镇遗址周边砍柴,那时江湾河滩上满是陶瓷瓦片,甚至山岭坑沟处也有……”
2、醉吟窝:昔日容颜的唯一见证
站在千年前的磁湖镇故址上,我们幽发思古之情,寻到了它昔日容颜的唯一见证
——醉吟窝(俗称猫儿矶)。
据有关史料记载,唐中和四年(公元884年),著名诗人皮日休参加黄巢起义失败后,逃难于猫儿矶隐居,并自号醉吟先生,由此得名“醉吟窝”。醉吟窝岩石苍黄,层瓣垒出,状若荷莲,与阳花山(今海观山)隔湾相望;江流回荡,草木葱茏,风物迷人,与磁湖镇近在咫尺,自古至今是游览名胜之地。清《舆地纪胜》和《湖北通志》、《大冶县志》对这一名胜古迹皆有比较详细的记载。
昨日,记者寻踪来到醉吟窝,它的巨石南上部有“醉吟窝”三个阴刻大字,现已真迹断裂、岌岌可危,随时有坠入江心之险,似乎将会消失。巨石刻有“大江之滨,县崖百尺;有卷斯阿,绰乎客席;隐者盘旋,宾焉憩息;真乐攸生,用勒于石。已西淳十六祀夏五月(即宋孝宗淳熙十六年,公元1189年)李初度”的铭文残缺模糊,颇难辨认。
记者还看到另有十多处诗文刻石,由于年代已久,风化剥落。巨石面江的峭壁上,有三个阴刻隶书大字:“吼狮石”,每字一尺见方,笔力雄健,刚劲洒脱。胡振家老人说,醉吟窝原有一块十余平方米的平地,可容十数人围坐宴饮、揽胜吟诗。可惜,现在这个地方已建起了厕所和化粪池。
3、北宋墓:佐证磁湖镇所方位
对于磁湖镇现存遗址的准确定位,据红旗桥街办副主任李芳介绍,1992年12月,在王家里华新四村五组之处掘出了北宋古墓,碑上铭刻有“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正月丁酉葬于磁湖镇所居之西一里”的墓主所居自述。李芳说:“如果朝墓葬之处反向东走一里,墓主生前所居的磁湖镇正好在戴司巷。这充分说明了1000年前的磁湖古镇就设置在今天的戴司巷,而戴司巷行政区划今属红旗桥社区范围,离街办驻所不足500米。”
磁湖镇故址之谜,引起了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湖北师范学院历史系教授岳钧武经过多年考证,在一篇论文中写道:“磁湖镇旧址多方面资料相互印证,是在黄石市黄石港区戴司巷。同治《大冶县志》载:‘南岳庙,在申明堡,庙下昔为磁湖镇所’,《中国历史地图册》标注北宋大冶磁湖镇也在今戴司巷。此外,各旧志记载醉吟窝在瑶山江上,瑶山有石窝名醉吟窝。而醉吟窝(俗称猫儿矶)仍然屹立在戴司巷江滨,上有南宋时期的几段摩崖题刻,题刻中的人名有见于史志的南宋吏部尚书徐应龙(徐允叔),南宋鄂州都统赵淳等。如果这不是靠近城镇,他们怎能在这里逗留而留下摩崖题刻呢?从旧志所载宋代一些亭阁的位置看,也可推断这些亭阁和醉吟窝一样,都是在磁湖镇近处,如‘清风阁在磁湖,宋治平中陈大年作’、‘全真亭,磁湖西溪上,磁湖铁务主治者程叔良所建’、‘安流亭,在磁湖之东,俯瞰大江,皇佑四年立’、‘木樨亭,在磁湖江上,吴审理故基’。除清风阁的位置说得比较笼统外,其余都可看出位置既是在江边又是在湖边的地方。顾名思义,清风阁、全真亭、安流亭、木樨亭以及苏公石等,都是当时的园林建筑,如果这里不是城镇,是人烟稀少的地方,谁建这多亭阁在这里?”
4、磁湖渡:推动磁湖古镇的崛起
《黄石市地名志》上记载:历史上古磁湖的范围,北起今鄂州的新生洲,西至黄石铁山一带,东南抵鄂州汀祖镇至黄石的黄荆山一线,北滨鄂州燕矶镇至黄石上窑。古代以磁湖派生得名的有磁湖渡、磁湖寨、磁湖洲、磁湖庙、磁湖山和北宋以磁湖之名设置的磁湖镇和磁湖铁务等。今磁湖水域为古磁湖的主要部分,早在唐宋之际即为名胜地。
记者从有关史料中看到,磁湖渡即今日戴司湾,与戴司巷、醉吟窝(俗名猫儿矶)、阳花山(今海观山)等地理位置紧密相连,是昔日磁湖镇贯通外江内湖的水上通道。        据历史学家考证,磁湖渡(今戴司湾)岸长一里,吞江吐湖,江之上游有瑶山(今名狮子山、又名桂花山,1958年黄石电厂扩建时炸平)挡风阻浪,江之下游有阳花山(今名海观山)断截回流,风浪到此平息,渡口呈弯弯月牙形;另有宽60米、长10里的西溪(后名洗脚港,1958年黄石电厂扩建炸狮子山之山石40万立方米填平)环绕磁湖镇汇入磁湖渡,虹川河(今金牛港)、河泾湖(今大冶保安湖、三山湖)、花家湖(今花湖)以及下陆、铁山一带舟楫可直接抵达,是天然的内湖外江泊船港口。
殷小乙时期(公元前13世纪),铜绿山铜矿开采冶炼初具规模,磁湖渡作为铜矿铜材的内湖外江航运通道始以治理开辟,今戴司湾对岸浠水县江堤下仍可掘出少量矿渣堆积物为证。春秋战国时期,磁湖渡开发为楚国的重要航道和港口。公元前887年,鄂君皙(楚王同母弟、官令尹、拥有铁山矿权)乘青翰之舟泊磁湖渡游乐,越女以歌赠之,“绣被犹推越鄂君”(唐·李商隐)。公元前522年,伍子胥亡楚去吴,从江北划舟走磁湖渡,沿江南至溧阳。公元前323年,鄂君启(鄂王之子)持舟节(即水运通行证),率“屯三舟为(舟+夸),五十(舟+夸)”的大型船队经商,磁湖渡是其西北路航线的贸易港口。
此后,历经秦、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等朝代,社会处于长期分裂和动荡不安之中,磁湖渡兵事不息。据《中国战争大事记》统计,这时期的磁湖渡发生的大小战事竟有100余次。公元199年,孙策西讨黄祖,“(孙策)俘兵二千,船千只,溯江进发,直趋夏口(今武昌)”;公元208年,曹操以10余万兵力,夺取了江陵,刘备进驻武昌(今鄂州樊口),指派诸葛亮同鲁肃往柴桑(今九江)见吴王,缔结盟约,“吴王浮江万艘,带甲百万”共同抗曹,磁湖渡成为三国大战之战场组成部分。公元280年,晋武帝进伐吴国,命王俊为龙骧将军,建造大量战船,率水师8万,方舟百里,沿江直下。吴知晋将来攻,派水师磁湖渡阻击。公元477年,镇西大将军沈攸之反正,“世祖遣军主桓敬、陈胤叔、荀元宾等八军据西塞、磁湖渡”。
唐朝建立政权后,实行均田制,把国家掌握的官田、无主地、荒地分配给一部分农民,人民有了条件安养生息,农业、手工业的生产水平有了一定提高。公元905年,吴王杨行密置青山场院,大兴炉冶,磁湖渡“士、民、军、商、连樯如云”,航运上至今鄂州市燕矶镇池湖港,下抵道士(氵+伏)镇码头,东通江北,西抵今铁山、下陆;“蔽江塞川,力篙挺筏,尽荆益大商,吴粤贩人”。磁湖渡港埠因此兴起。
5、磁湖镇:设于江防要冲,属县一级建置
北宋开宝元年(968年),宋太祖设置磁湖镇,并建有邮驿。
史料上关于磁湖的“渡”、“市”、“寨”、“镇”等记载的地理实体问题,近年来专家学者们普遍认识趋同,这就是今天的戴司巷、戴司湾区域。但磁湖镇究竟是什么性质和属于哪一级的建置呢?这是磁湖镇的另一个谜。
《黄石港史》上说:“南宋高宗建炎年间(公元1127-1130年),在此设磁湖兵寨。磁湖,历来是深入区域经济腹地的重要水上通道。因其‘岸边皆类磁石’而名之。早于南宋高宗建炎年之前,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已在此设置磁湖铁务。铁山之地所产之铁,均由磁湖渡装运出江。磁湖渡是境内最为繁华的渡口(上达武昌府慈姑港,今鄂州市燕矶镇池湖港,下抵道士(氵+伏)镇码头,东通江北,西抵今铁山、下陆)。《湖北通志》、《大冶县志》均记载,磁湖镇有‘安流亭’、‘木樨亭’、‘全真亭’、‘清风阁’等人工建筑,并设有邮驿,江滨有‘醉吟窝’、‘苏公石’。大文豪苏轼因诗案于元丰三年被贬到黄州做团练副使,其弟苏辙溯九江上黄州探望,因遇风浪,舟滞于磁湖镇,并从磁湖镇的邮驿寄诗到黄州告之苏轼。苏轼收到诗信后,立即和诗二首,亲自起程经巴河口过江到磁湖镇迎接。磁湖镇的亭阁建筑和二苏磁湖趣闻以及磁湖铁务、‘磁湖寨’的设立,说明了当年的磁湖镇既是极好的游览胜地和军商要津,又是良好的舟船避风港湾”。
“游揽胜地”、“军事要津”和“舟船避风港湾”是北宋设置磁湖镇的三大要素。早在唐代,这里的居民就和矿冶开发的运输打上交道。唐朝三百年间,华夏神州鼎盛,建屋搭场越来越向江岸延伸,集聚了磁湖镇的定居人口。当时大冶县境分属于武昌、永兴两县,《新唐书》记载永兴、武昌都有铜、铁,《读史方舆纪要》也记载大冶铁山“唐宋于此置炉,烧炼金铁”。矿冶开发,人们赖以生存的粮盐菜蔬、煤铁进出和生产赖以发展的货物装卸、舟船航运,全靠为数众多的脚夫(搬运工)在此挑扛,上百的商舟官船在此发运,磁湖镇的经济地位尤显重要。宋乾德五年(公元967年),南唐升永兴县青山场院,拆武昌三乡与之合并,定名大冶县。而第二年,也就是开宝元年(公元968年),磁湖古镇建立。
磁湖镇的设立究竟是属于哪一级的建置呢?《元丰九域志》记载当时大冶县境内只有磁湖、(氵+韦)源二镇。据查:“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镇,镇将只掌戍守御,品秩与县令相同。唐末五代时期,节度使在其境内设镇、置镇使、镇将,除镇捍防守外,还向人民征收器甲粮饷,掌握地方实权。宋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罢镇使镇将,收其权归于知县,除人口众多,商业繁荣的镇以外,多所罢废”。“宋代以后的镇为县以下的小商品都市”。由此可看出,在宋王朝罢镇使、镇将的大政方针下,仍然设置磁湖镇,说明当时在此设置磁湖镇的特殊需要,以及它在大冶县所处政治经济的特殊重要地位。
因此,已全国出版发行的《黄石地方志》在“磁湖镇”条目下注释:“磁湖镇属县一级建置。此镇设于江防要冲,集一方军事、政治、经济之大权。”这是足以令人信服的考证与破解。
6、千年古镇:消亡但留下永远的记忆
曾经 繁荣的磁湖镇,现在已鲜为人知,仅仅只有醉吟窝可以寻迹。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4年)修的《大冶县志》说“磁湖昔有市今无市。”可见,磁湖镇在此前已衰落。
据史料记载,元至明初,磁湖镇一带的沿江区域,是红巾军与元朝军队以及朱元璋厮杀拉锯的主战场,史料记载的争战厮杀即有百多次。仅旧《大冶县志》载的“相传红巾之乱,士著屠戮几尽,田园无主,房舍皆空”战乱例,就使得磁湖镇人口锐减。
南宋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洪水淹没磁湖镇,“水漂民庐,灾民淹死者甚多”。此后至1941年的748年间,《黄石市志》统计的黄石水灾就发生过62次。历经战争与水祸一次又一次无情的冲刷和践踏,磁湖镇怎能继续繁荣富强起来?今人只能从废墟瓦砾中猜测它消亡的原因。
采访中,居住在戴司巷附近的老人们向记者讲述了一个个有关磁湖镇的民间传说:鄂君皙泊舟会越女、伍子胥奔吴磁湖渡、汉武帝南巡泛磁湖、何仙舟弃官隐居阳花山、李白题诗全真亭、柳永夜宿磁湖镇、皮日休避祸醉吟窝、二苏相吟手足情、岳飞饮茶清风阁、赵淳抗金磁湖渡、朱元璋饮马洗脚磁湖西溪……这些,都为磁湖古镇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然而,老人们都说不清磁湖镇是如何消亡的。76岁的王贤耀老人说:“我只记得民国27年(公元1938年)10月,日军入侵黄石,日军从飞机上丢炸弹,猫儿矶的胡家湾和我所住的王家湾(与猫儿矶隔洗脚港)有百把间房屋被炸毁,猫儿矶上的禹王祠、卜虎山上的南岳庙、海观山上的龙王庙被炸为废墟。”
今年75岁的王正明老人打开扉页记有“广益公于清道光15年乙未由王寿村迁居洗脚港,见其青山环绕、林木森森、碧水长流、源源不竭,遂筑室而居。民国25年丙子小阳月”的家谱,他告诉记者,1958年黄石电厂扩建时,炸掉狮子山四十万立方米山石,全部填埋到长10里、宽60米的洗脚港(古磁湖西溪),这条美丽的港从此消失。因古镇镇所当时地势高、陆地面积小,随着朝代的变化,地理的变迁,古镇便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古磁湖镇的消亡是一个岁月无法掩埋的巨大悲剧,但它折射出的历史价值和黄石悠久的文化却永远留在我们心头。红桥旗街办党工委书记王定国说,磁湖古镇在历史上曾经商贸繁荣,证明这个地方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底蕴,虽然它现在不复存在了,但我们必须记住这段历史,并从历史中受到教育和启迪。开发好一个古镇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是很有好处的。我们要挖掘好这段历史,擦亮这一文化品牌,提升我们这座城市的知名度,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石文学选刊]胡咏梅发表在《辽河》2021年第3期的诗《大冶湖》
百年古镇之保安镇
年内开建黄石至阳新快速通道 黄石到阳新只需30分钟左右 东楚网
黄石临空经济区·还地桥镇历史记忆
​明起执行!黄石人出行有变!
黄石十大最美乡村,你都去过几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