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心灵唤醒心灵:有温度的教师“管理”


担任校长多年,我经常听到人说:学校可不好管啊,那里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老师最难管,他们都是文人,水平高,要求也特别高。这句话的潜台词是,学校中对教师的管理,应该区别于企业和行政机关中的人事管理。教师从事的教育教学工作具有高度的个体性和复杂性。如果管理者对教师采用简单、刚性的管理方式,那么其自然不能奏效。


管理的最大奥秘在于激发人内在的主动性和创造力。马克斯·韦伯提出,人的社会行动具有四个方面的理性:价值理性、工具理性、情感理性和传统理性,人们的社会行动并非只以其中的某一种方式为行动取向,四种行为理性往往交织在一起,成为驱动人的社会行为的动力。在教师管理实践中,我们可以依循上述四个方面的行为理性,综合采取相应的引领策略:价值引领、需求驱动、情感联结和文化涵濡。


一、价值引领——让灵魂在高处飞翔


教师的工作是育人,是人与人的对话,是心与心的交流,是用人格培养人格,以情操陶冶情操。教师培养的是社会的未来,是明天的希望。这样的工作蕴含着极高的教育价值和社会责任,正如杜威所说:“教师不仅仅是在培养个体,同时也在培养正确的社会生活。每个教师都应该认识到自己职业的尊严;教师是社会的公仆,被专门从人群中选出来担负维持正当的社会秩序并确保社会健康发展的使命。”


学校管理者的责任是将这些崇高的使命与价值内化为教师自身的追求和愿景,成为教师的行动准则,指引教师的行为。北京市十一学校(以下简称十一学校)提出“创造适合学生发展的教育”的使命,提出“将‘十一学生’塑造成为一个值得信赖的卓越的品牌,把十一学校建设成为一所受人尊敬的伟大的学校”的愿景,以此激励广大师生员工,这就是价值引领。通过较长时间的梳理,十一学校确立了20条核心价值观,几经修订,形成共识,最终制定了《北京十一学校行动纲要》(以下简称《行动纲要》),共15章116条,从教育到教学,从课程到决策,都有具体的价值准则。例如:


第17条 学生在你心目中的地位有多高,你在学校中的价值就有多大。任何一位老师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甚至缺憾,但都不可以轻慢学生、忽视教学;我们可以原谅许多,但永远不能原谅的是对学生和教学的轻慢态度。


这些带着浓浓的教育情怀的语言,不是规定,也不是制度。在我看来,这116条是对“学生第一”这个核心价值观的解析,是学校管理的价值准则,是教师的行动哲学。每年十一学校新教师入职培训的第一节课,就是学习《行动纲要》,理解学校的核心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并且在日后的工作中践行这些准则。用价值引领教师的行为,可以提升教师的境界,培育教师的教育情怀,让灵魂在高处飞翔。


二、需求驱动——发现、引领和创造需求


需求是理解人性的一把钥匙。需求指人的现状与其期望之间的差距,当这种差距出现时,他的系统平衡就被打破了,并产生一种张力,也因而产生重建平衡的动力。需求得到满足,就建立了新的平衡;需求得不到满足,或者受到抑制,会引起负面的心理情绪和行为指向。这就是人性,管理应该在道德和法律允许的基础上顺应人性。从某种意义上讲,管理人就是管理人的需求,学校管理者应该将“需求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柔性管理策略。


人的需求有生理性需求、社会性需求,还有更高层次的自我实现和自我超越的需求。管理者首先是发现教师的个性化需求,不断创造条件满足教师的合理需求。教师作为知识分子,其需求更为多元,需求的层次更为丰富,也更偏向于社会性的需求,如得到尊重、关怀和信任,如成就感的获得、个人价值的实现,等等。管理者应该顺应和回应教师的个性化需求,避免因长期不关注其需求而引发教师的负面情绪与消极行为。


需求管理不仅是发现和满足教师的现实需求,更重要的是引导教师的未来需求,将教师的需求引领到更高层次,为教师搭建平台,推动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个人价值的实现。很多中小学教师出现职业倦怠,其实是需求感的丧失:缺乏需求,也缺乏被需求。管理者要适时创造需求,帮助教师重新发现其内心深处潜在的更高层次的需求,以激活其内在的动力。比如:十一学校在教师职称之外,设置校内教师职级制,分为教学和学术两个发展方向,共10个等级,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更多的平台与期望,也提供了更多的挑战与激励。再如:十一学校设置教育家书院,为不同层次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不同的服务,培养课堂里的教育家。


需求是一把钥匙。“需求就像打火钥匙发动汽车一样,在激发力的驱使下,一拧就着。”管理者还要进一步将教师的个人需求与学校的组织目标结合起来,将教师的个人发展与学校的愿景使命统一起来,发挥需求的内驱力,实现个人成长与组织发展的双重目标。


三、情感联结——给予关怀、爱、信任与尊重


在学校组织中,人与人之间主要依靠情感联结。关于学校的隐喻很多,在我看来,最恰当的隐喻是“家”,“学校如同家庭,是孩子们成长的特殊地方。”家的隐喻符合学校的组织特征,也揭示了学校组织的特质:关怀人的成长。如果说维系行政组织的纽带主要是权力和秩序,维系企业组织的纽带主要是利益,那么维系家庭和学校的纽带主要是情感,是关怀、爱、信任与尊重等。


在学校这个大家庭中,我们应注重关怀和爱,关怀的本质是从他者出发,从对方出发,给予理解、同情与关心。如果领导常常自问:若我处在教师的境地,我希望怎么办?教师常常自问:若这是我自己的孩子,我会怎么办?那么很多答案就会自然产生。我们要让爱充盈其间,弥漫其中,让爱与被爱、关怀与被关怀成为人际之间的重要关系。管理者可通过引领、对话、关怀与认可的方式,培育开放、包容、团结、协作、民主的精神气质,追求“和而不同”的内在和睦氛围。在一个家庭中,所有的家庭成员总是关怀最弱势者,而不是打击或抛弃他;学校也是这样,管理者应该最关注、关心、关怀那些处在边缘的教师,而不是打击或放弃他们,要将学校办成教师心灵归依的精神家园。


信任也是一种重要的情感形式。27年前,我刚大学毕业,在安徽省马鞍山市第二中学教授初中历史。当时初中历史课程的设置是,初一全年开设中国古代史,初二上学期开设中国近现代史,下学期开设世界史。我想,可不可以将中外历史混编在一起进行教学呢,特别是近现代史,如果学生能在世界历史的大空间中学习,会更好地理解中国近现代史的进程。在教授了一学期的课之后,我给当时分管教学的汪延茂副校长写了一封信,谈了我的设想。汪校长非常支持我的想法,他鼓励我进行尝试,允许我在一个班进行试验,重新编排教学目次,重新组织教学内容,自主命题考试,其实就是重新开发这门课程。汪校长还利用在北京开会的机会,向人民教育出版社的苏寿桐先生汇报了我的教学改革。近20年后,我国高中历史课程改革采用的正是这种中外历史合编的教材编写方法。回想当年,学校领导对一个刚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给予如此的信任,令我终生难忘。在我的教育生涯中,也正是很多这样的信任激励着我在教育教学上不断探索、不断前行。我一直认为,信任是人与人之间最高尚的情感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信任与被信任甚至超过了爱与被爱:爱有可能是偏爱、溺爱,但信任是纯粹的、利他的;被爱产生幸福感,被信任会激发内动力。


情感具有可积累性和互动性,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正向互动中不断积累善意,走向良性循环。当人的行动与情感联结起来,就具有了温度与色彩。当然,学校管理者应该重视情感的力量,但不应该感情用事,这也是一个基本原则。管理者在学校中不可以亲亲疏疏、搞小圈子,或将庸俗的人情关系带入校园生活之中。


四、文化涵濡——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有位校长告诉我,他所在的学校上学期尝试取消上班考勤签到制,一学期下来,效果不好,现在正纠结着是不是“退回去”。其实问题并不在于考勤签到本身,而是在于学校的文化。我以前工作的马鞍山二中,以及现在工作的十一学校,从不考勤签到,虽然偶有迟到早退现象,但更多的是教师早来迟走,主动加班加点,学校的宽松与教师的自律,构成一幅和谐的校园绿色生态图景。从本质上讲,教师的行为不是依靠制度和纪律管制出来的,而是靠文化涵濡出来的。文化是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与传统,对于人的行为具有潜移默化的内在规定性。制度是个底线,只能让人不去做不准做的事,文化却可以让人做得更好;制度可以让人露出八颗牙齿,文化却可以让人从内心发出微笑。


文化的最高层面是精神文化,管理者需要以一些典型事件、典型人物为契机,进行长期的有意识的培育。如十一学校的“树与石”,就承载着特定的文化意蕴。2011年10月11日,学校购得九棵大树,为抢时间,总务处安排工人连夜栽种,致使住在公寓南侧的学生休息受到影响。第二天,总务处向学生们公开道歉。由此,学校将每年的10月12日定为道歉日,并勒石以纪。其文化寓意是提醒师生敢于自省,勇于承担,学会表达歉意。后来,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学校专门设计道歉卡,让学生有机会向过去三年中对不起的人表达自己的歉意。2012年3月5日,美国杰出教师雷夫到十一学校访问,参观了王春易老师的学科教室,对王老师真诚的微笑留下深刻印象,并达成“微笑是一种很好的教育力量”的共识,随后,雷夫与十一师生共同栽下象征“微笑”的五棵苹果树。学校刻石纪之,其传递的是一种人与人交往的微笑文化,是激励学生的教育力量。


十一校园里还有很多这样有故事的树与石,它们长久地立在那里,无言地传递着文化的信息。学校新近在校园里栽有一棵纪念因病去世的方习鹏老师的“思方树”。2015年11月14日,毕业10年的2005届高三(10)班毕业生代表——方习鹏老师任班主任的最后一届学生,与学校领导、部分教师代表、后勤人员等在学校玉兰广场,栽植了这棵思念树。“行圆思方”是十一学校的培养目标,学生们为这棵树命名“思方树”,一语双关。这是一种朴素而隆重的低调的纪念,传递的是真挚的师生情感,积淀下来的是关于师生关系的文化。


文化是学校的优良传统和精神财富,学校文化的形成是长期的复杂过程,需要长期的培育和积淀。但是学校文化一旦形成,就会具有潜在的无形的感召力量,长久而深刻地影响着师生的行为、态度和价值观。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是文化的力量。


教师的工作是人培养人的工作,是心灵唤醒心灵的工作,需要教育者内心充满温暖,并将这份温暖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需要的不是外在的、冰冷的管理与规训,而主要是内在的感召与引领、关怀与培养、尊重与信任。


(作者单位:北京市十一学校)



版权声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请给教师多一些人文关怀
实践篇:2、教师人性化管理初探
人文化:突破学校管理困境的对策
情绪管理是“养根”的功课
谈创新中职学校的学生管理
退出画面看画:这4条校长管理经验你必须知道| 治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