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袁毅平:用镜头传承中国古典美学



袁毅平作品《东方红 1961》。


摄影出现之前,东西方用不同的绘画方式记录和表达生活画面。中国画不讲究焦点透视,侧重以形写神,追求似与不似之间的妙趣;西洋画则讲究画面本身的外在表现,欧洲中世纪肖像油画,在精巧的明暗、比例、色调表现下,如现今照片一样真切。


出生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的摄影家袁毅平,着迷于摄影这种神奇的“再现”功能,更痴迷于将传统中国画的意境融入再现之中。他的影像作品在西洋画的神似之上,融入东方文化推崇的神韵与内涵,从而在有限的画面表达出无限。


袁毅平作品《“四清” 1965》系列之二。


时隔半个多世纪,观赏袁毅平1961年拍摄的《东方红》,会让人忍不住联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的易学思维。东方人尤其是中国人的哲学取向,当时国家主流价值观、文化观,也都在这幅仅有红黑两色的艺术风景照中闪现。


《东方红》拍摄的是天安门广场的日出,初升的太阳在东方地平线上呼之欲出,漫天霞光,或浓或淡洒在云层中。云高云浓处磅礴豪迈,云低云浅处高亮秀美,地面上的一切在黑暗中如剪影般肃穆苏醒。超过画面四分之三的朝霞与云彩本身又形状不定,可以看作一切具有动感与力量的象征,烈火、海波都在这红黑两色的深浅变化中汹涌着。


袁毅平作品《“四清” 1965》系列之三。


“弄不清自己是在神话般的幻境中还是现实生活里”,袁毅平回忆,当时好不容易才控制住因激动而颤抖的手指,而后连连按下了快门。激动是自然的,《东方红》是他等了两年多的画面。1958年,袁毅平在中国摄影学会参与筹办《大众摄影》杂志并任编辑组长,他想拍一幅好作品,献给国庆十周年,但一直没有满意的构思。


这之前,他想过拍一幅壮观的日出照片,因为每次看到绚丽灿烂的日出时,总是激动万分,泰山、东海、北戴河以及其他地方的日出,为此拍了不少照片,其中不乏壮美的;他也酝酿着拍摄一幅比较有新意的天安门照片,因为天安门是中华民族和新中国的象征;但两个愿望都总是不那么满意,“总觉得差点什么”。


袁毅平作品《“四清” 1965》系列之四。


直到一个清晨,他听到电台里播放的《东方红》歌曲,灵机一动:为什么不把两者结合起来。接下来两年多,他每天很早骑车到天安门广场再去上班,尝试各种拍摄角度、时机和曝光度,最终1961年的一个清晨,在满天红光中拍下这张经典的作品。


袁毅平对摄影的用功和悟性,在他初接触这门艺术时便体现出来。上世纪三十年代末,十三四岁的他进入上海百乐照相馆当学徒,摄影师是个犹太人。他不仅扎实努力入摄影门,还努力学英文,得到洋师傅和老板的赏识,从学徒一步步做到店里的摄影师。1947年后从军、1949年底成为专职摄影记者。摄影对于袁毅平来说,如《东方红》里的红霞,一直浓烈着。


袁毅平作品《“四清” 1965》系列之五。


东方艺术的意境表达融入镜头,是袁毅平摄影的灵魂所在,这种在快门冲动前的思考也成就了其摄影理论家的身份。他曾在谈摄影时引用我国对诗词曲文的古典美学价值观:“凡诗忌浅露而贵含蓄,高不言高,意中含其高”。


当摄影技术西为中用时,此般融汇古典审美,不满足于简单的景象复制,不一语道破,确实韵无穷。


袁毅平作品《“四清”1965》系列之六。


袁毅平作品《“四清”1965》系列之七。


选自影像东方(深圳晚报 )

                                                                                                                                          编辑:穆勒的麦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切悼念袁毅平先生,镜头下的《东方红》,是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
朝霞红满天 首都《东方红》 一幅经典优秀摄影作品诞生记
摄影名作《东方红》诞生记
拍摄《东方红》追笔
重拾影像记忆
她的作品模糊了摄影与油画的界限,充满古典美学的意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