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导言
2013年1月1日执行的《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明确了资本定义,详细定义了各类资本工具的合格标准,并允许商业银行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计入银行资本,那什么是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在权重法下如何计算了?本文一一道来,并回顾下已全面停报的《G41资本充足率汇总表》中存在的附属资本计算漏洞,以便大家明白为要用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代替“一般准备”。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
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并没有明确定义,因为这是一个人为计算的指标,会随情况变化而发生变化,并且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有相应的限制条件。

1
权重法计量
采用权重法计量信用风险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最低要求的部分。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就是拨备覆盖率和贷款拨备率中的分子项。最低要求是指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和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两者中的较大者。

在银监会新的贷款减值准备出台之前,仍然依照《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关于专项准备的计提标准,即“对于关注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对于次级类贷款,计提比例为25%;对于可疑类贷款,计提比例为50%;对于损失类贷款,计提比例为100%.其中,次级和可疑类贷款的损失准备,计提比例可以上下浮动20%”。

所以,超过最低要求即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但不是所有的都可以计入二级资本,还必须满足另外一个条件,即“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1.25%”。

2
资本计量高级方法
采用内部评级法计量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是指商业银行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超过预期损失的部分。内部评级法的预期损失结合了违约概率、违约损失率和有效期限等因素通过模型更加准确的计量出六类信用风险暴露,因此预期损失就是一种相对科学的计量方法。

但商业银行按照2.5%贷款拨备率和150%拨备覆盖率来计算必然导致实际计提大于应计提的减值准备。所以也有个限制条件,即“不得超过信用风险加权资产的0.6%”。同时设置了并行期安排(从开始高级计量3年),低于拨备覆盖率150%的不超过0.6%,超过150%的全部可计入二级资本。

计算方法
我们还是举个案例来说明,A、B、C三家银行信用风险资产加权后余额均为1000亿元,贷款余额均为1000亿元,不良率分别为1%、3%和5%,实际计提的贷款损失准备分别为25亿元、35亿元和45亿元,假设贷款损失专项准备不浮动,按照下表即可以计算出各行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或贷款损失准备缺口。


1
A银行
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F+G+H=7+2+1=10(亿元);
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E×2%+F×25%+G×50%+H×100%=90×2%+7×25%+2×50%+1×100%=1.8+1.75+1+1=5.55(亿元);
两者相比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较大,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为10亿元;
该行实际计提了25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则25-10=15(亿元)均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但受到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12.5(亿元)的限制,则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为12.5亿元。

2
B银行
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F+G+H=15+10+5=30(亿元);
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E×2%+F×25%+G×50%+H×100%=170×2%+15×25%+10×50%+5×100%=3.4+3.75+5+5=17.15(亿元);
两者相比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较大,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为30亿元;
该行实际计提了35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则35-30=5(亿元)均为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由于小于信用风险加权资产×1.25%=12.5(亿元),则等于限制条件未起作用,则可计入二级资本的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为5亿元。

3
C银行
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不良贷款=F+G+H=20+15+15=50(亿元);
应计提的贷款损失专项准备=E×2%+F×25%+G×50%+H×100%=700×2%+20×25%+15×50%+15×100%=14+5+7.5+15=41.5(亿元);
两者相比100%拨备覆盖率对应的贷款损失准备较大,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为50亿元;
该行实际计提了45亿元贷款损失准备,小于50亿元的贷款损失准备最低要求,则该行没有超额贷款损失准备,二级资本中没有可增加项。相反却存在50-45=5(亿元)的贷款损失准备缺口,需要在核心一级资本中全额扣除这5亿元,等于C银行因实际计提贷款损失准备不足,核心资本被侵蚀。

一般准备的计提漏洞
1
一般准备的概念
2002年印发的《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将贷款损失准备区分为一般准备、专项准备和特种准备(不太常见)。当时大家对一般准备是用来弥补非预期损失的概念理解都不到位,加之当时商业银行贷款还未完全实施五级分类,贷款损失准备计提较少,均统一按照1%在税前计提贷款损失一般准备。

2004年银监会颁布的《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管理办法》也是将该“一般准备”纳入了附属资本计量范围。该“一般准备”明显有别于所有者权益中的“一般风险准备”(与财政部2012年20号文一般准备同一概念),因为一般风险准备是指银行按照风险资产的一定比例从净利润中提取的用于弥补尚未识别的可能性损失的准备,属于核心资本范围。

2
附属资本的漏洞
随着国有商业银行改制成功上市,农金机构票据置换脱胎换骨,加之国内经济上行,大部分这些吸收存款类金融机构资本充足率(巴I)陆陆续续达标,但这其中也不乏通过发行不合格次级债券相互持有的因素。还有些小银行在不良率极低的时候增提了较多的贷款损失准备,理论上,附属资本最多增加贷款余额的1%(一般准备计提比例)。但大家注意到《银行贷款损失准备计提指引》(银发〔2002〕98号)是有漏洞可钻的,第4条规定“银行应按季计提一般准备,一般准备年末余额应不低于年末贷款余额的1%”,这就意味着可以操纵附属资本来达到改变资本总额,从而达到人为调节资本充足率的目的。

我们以不良率为1%的A银行数据为例,假设其核心资本为75亿元,信用风险加权资产为1000亿元(新旧计算应该有差别),无需计提市场风险资本,除贷款损失一般准备以外无其他附属资本,则其资本充足率将可能在8.5%至9.445%的范围之内。用旧版《G11_I资产质量及准备金》推导如下:

其一
资本充足率最小计算法
原理是贷款损失一般准备按照1%计提,剩余的贷款损失准备按照配比法分别填入贷款损失专项准备。此法计算出来的一般准备为10亿元,资本充足率 =(75+10)/1000×100%
=8.5%。

其二
资本充足率最大计算法
原理是贷款专项准备按照关注类2%、次级类25%、可疑类50%、损失类100%计提,剩余的19.45亿元均计入一般准备,然后按照贷款比例分摊到各级分类中。此法计算出来的资本充足率=(75+19.45)/1000=9.445%。

当然,2016年非现场监管业务制度更新后,农村资金互助社和贷款公司停报“巴I报表”,这种漏洞就彻底堵住了。因为“巴III报表”引入了超额贷款损失准备和限制条件,导致银行不能操控资本充足率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财报后面的故事(九):银行业财务分析
银监会调低拨备覆盖率、贷款拨备率要求 银行可腾挪更多信贷资源服务实体
深度长文:银监会降低拨备覆盖率的利润逻辑!详解银行各项风险指标
商业银行拨备覆盖率分析-新手学习
何为贷款拨备率?拨备覆盖率?
银行拨备覆盖率是如何计算的_成长的雪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