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奥地利人那么恨土耳其人!

我是1989年来到维也纳留学和工作生活的,在维也纳有很高比例的来自世界各国的侨民,但其中比例最高的还是土耳其人,他们在180万人口的维也纳有着自己的生活圈子,人口也有二十万之众。整个800万人的奥地利大概有三十余万土耳其人,而在8500万人口的德国甚至会有将近六百万的土耳其移民。



在欧洲各国都面临着外来移民困扰的今日,在法国比利时西班牙等西部地中海大西洋沿岸地区国家面临的是阿拉伯人尤其是北非马格里布人的巨大移民问题。而东部德奥荷兰东欧地区面临的却是穆斯林文化中另外重要的一支土耳其人的大批移民问题。

在德奥多年,觉得土耳其人和阿拉伯穆斯林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归功于战后半个多世纪的世俗化统治,所以土耳其没有阿拉伯地区那么极端。如果你住在土耳其,尤其是它的大城市,伊斯坦布尔和安卡拉的旅馆里头,你感觉不到它是一个穆斯林国家。土耳其是世俗化最厉害的一个宗教国家,北非的一些阿拉伯国家对此非常不满。土耳其军队是世俗化的保证,军人是土耳其国父凯末儿的传人。没有土耳其军队的世俗传统,现在的土耳其就是一个全国妇女穿黑袍的国度。每当国家向极端宗教走偏,军队都会出来政变。土耳其民族拥有着极大的民族自豪感,所以很少会看见有土耳其人去偷窃和行乞。在德奥地区的小偷主要来自于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等东欧地区。

 

土奥之间局势日益紧张

日前,从属于土耳其正义与发展党的“欧洲土耳其民主主义者联盟”(UETD)发起了一项调查,采访了1270名土耳其裔奥地利人,问题包括他们与奥地利之间的关系和是否愿意离开该国,与他们希望在何处居住等问题。结果似乎很清楚,53.5%的受调查者表示愿意离开奥地利;39.8%的人表示如果离开奥地利会要求奥地利政府给予一定经济补贴。

对于这不到40%的人之中,有43.8%表示要奥地利政府给予其10万欧元后再离开;16.6%的人希望得到5万欧元;27.6%的人希望在1万欧到两万欧之间,最后三分之一的人表示会和奥地利政府谈判,宁愿得到一个单独协商的结果。只有6.7%的人回答这个问题时说:“不,奥地利是我的祖国。”

根据UETD的调查,即使是希望在哪里居住,其结果都是明显的。88.8%的人认为土耳其是一个理想的居住地。原因是奥地利全国有80%以上的人有伊斯兰恐惧症,且仍有上升趋势。42.7%的人希望不再生活在奥地利。“似乎没有人记得,30万土耳其人生活在奥地利的背景。”欧洲土耳其民主主义者联盟认为,1270人的调查样本未必能成为参考对象。

现今,奥地利和土耳其之间的局势极为紧张,外交关系命悬一线。由于土耳其的一次未遂政变,让两国关系愈发紧张。由于在未遂政变的当晚亲埃尔多安的抗议者在维也纳举行游行,奥外交部长塞巴斯蒂安·库尔茨说此种游行政治意图过于明显。他说:“谁愿意参与土耳其的国内政治,那么奥地利是自由的,随时可以离开我们的国家。”

据了解,UETD的本次调查的目的是响应几周之前“未来的新运动”组织向福拉尔贝格州州长马库斯·瓦尔纳的公开信。公开信中写道:“几十名土耳其的工人愿意和他们的家庭一起离开奥地利”,但此公开信中并未向政府要求财政补贴。具体只要求了保留原有的养老保险基金等社会福利。

 


奥斯曼帝国的欧洲殖民计划

土耳其人向往欧洲大陆可谓历史悠久。从苏莱曼大帝开始,奥斯曼帝国于1529年、1683年,两次围攻维也纳。要是当年土耳其人胜利了,那么这座“音乐之都”就不再有教堂的钟声,而是宣礼塔的回响了。

如今的欧洲很多地方,是当年奥斯曼帝国的领土,土耳其人最早移民到这些地方,他们最先到达的就是巴尔干半岛。最初土耳其人将大量的军人、农牧民、商人以及伊斯兰教士派遣到巴尔干,进行殖民统治,以期更大地向欧洲进行扩张。

他们在色雷斯、马里查河等爱琴海沿岸建立殖民据点。在14-16世纪,除了那些自愿移民,奥斯曼帝国还将殖民巴尔干作为一种惩罚手段,将国内的潜在叛乱者发配到这一区。殖民给巴尔干半岛带来的最大变化就是人口与民族的变迁,穆斯林们接管了多数的大城市,原来的基督徒们逐步退回到农村与山区生活。到了18世纪,如马其顿、塞萨利、摩西亚的城市地区,土耳其人已变为主要民族;19世纪的保加利亚部分地区,土耳其人也占据了人口的多数。

虽然随着奥斯曼帝国的衰落,19世纪末、20世纪初,土耳其人大量撤回到安纳托利亚半岛,但他们依然是巴尔干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之一。

土耳其人从1571年开始,就统治着塞浦路斯岛,同年就有30万人移民塞浦路斯,如今塞浦路斯南北分裂,土耳其和希腊争得不可开交。不过,早期移民西欧的土耳其人则有点惨。

早在13世纪,他们当作奴隶被阿拉伯商人卖到意大利北部的威尼斯、热那亚等地。后来土耳其商人逐步定居安特卫普、阿姆斯特丹、伦敦等大西洋沿岸城市,17世纪早期荷兰就建立了至少2座清真寺,供当地的土耳其人礼拜。 

二战结束后,德奥经济在马歇尔计划的支援下迅速恢复。1960年,德奥社会市场经济蓬勃发展,开创了二战后的“经济奇迹”时期。然而,由于二战中欧洲人口大量损失,非常缺乏劳动力,于是德奥政府计划从南欧及土耳其招募劳工(Gastarbeiter),专门填补那些如搬运工,装卸工和流水线工人这一类本地人不愿从事的岗位空缺。1961年,首批土耳其劳工抵达德国和奥地利。



按照当时的规定,劳工在工作满两年之后必须返回自己的国家。虽然当时政府支付给土耳其劳工的工资也并不算高,但比起他们在土耳其本国找不到工作的状况还是要好很多。这些来自土耳其的劳工们吃苦耐劳,对于苛刻的工作环境也不抱怨,给口饭吃就死心塌地的干活,比动不动就罢工的欧洲工人要更讨雇主喜欢。两年合同到期,土耳其工人已经适应了一板一眼的德式生活,也能讲不错的德语,掌握熟练的技术,雇主当然不愿意换人从新培养,自然热心帮着土耳其劳工申请延长签证。于是,来自土耳其的劳工越来越多,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圈。

土耳其人向往欧洲大陆可谓历史悠久。从苏莱曼大帝开始,奥斯曼帝国于1529年、1683年,两次围攻维也纳。要是当年土耳其人胜利的话那么这座“音乐之都”就不再有教堂的钟声,而是宣礼塔的诵经声。

当年,奥斯曼土耳其人用战马和军刀没有征服的欧洲大陆,正在被土耳其人用合法移民的手段慢慢蚕食入侵。今天土耳其人数最多的海外移民国家是德国、荷兰、法国和奥地利,这也难怪土部长要到这里来为公投拉票。 

问题是,有一天,这些生活在欧洲大陆的土耳其人们,会不会反戈一击,用刺刀和炸弹来回报当年收留他们的恩人?



土耳其族裔却并没有很好的融入德国社会。50年过去了,在德国工作和长大的土耳其人已经经历四代,然而大多数在德国生活的土耳其人仍然处在自己封闭的社交圈子里,很难在德语社会中独立生存。

土耳其自1963年起就表示希望加入欧盟,但直到2005年欧盟才开启土耳其入盟的正式程序。奥地利长期以来是最排斥土耳其入盟的欧盟国家。据相关民意调查,对于土耳其加入欧盟,欧盟民众的支持率长期在30%多一点,而奥地利则徘徊在20%左右。早在2005年,奥地利提出,要将谈判框架中“谈判以入盟为共同目的”这句话删掉。也就是说,欧盟不应保证谈判一定成功。奥地利还坚持谈判框架中必须注明欧盟可以为土耳其提供另一种选择,例如“欧盟特殊伙伴国”。由于土耳其和其他欧盟国家的反对,奥地利不再坚持这一主张,但自始至终都对土耳其加入欧盟持消极态度。对于奥地利这一立场,有人援引奥匈帝国与奥斯曼帝国之间长达两个世纪的恩怨加以解释。

土耳其移民在欧洲日渐增多已经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看着德国足球队里日益增多的土耳其裔面孔,就能感受到土耳其人在德国日益增加的影响力。据报道,对于8000万人口的德国来说,土耳其裔的移民已经接近600万人。许多土耳其人拒绝使用德语。

不仅是德国,其他欧洲大国也面临着越来越严重的“土耳其危机”。

看图片这架势,你一定以为这是在土耳其举行的游行活动吧。错,这是在德国科隆。


欧洲国家面临的土耳其危机,也能从欧洲大街小巷密布的土耳其烤肉店也能看出来。这些挂着“Dor ner Kebap”的招牌的小吃店,在欧洲的密度大可以和兰州拉面、沙县小吃在中国的密度相提并论。



走在维也纳街头,随处可见和土耳其战争有关的雕像、建筑,随时可听到有关土耳其围城的传说。比如著名的英雄广场就屹立着在和土耳其人大战中战无不胜的欧根亲王(Prinz Eugen)的雕像



维也纳人喝咖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7世纪。当时,在许多伊斯兰国家的大小城市中,咖啡馆林立,咖啡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在欧洲,人们还不知其为何物。1683年,土耳其第二次进攻维也纳,当时奥地利皇帝奥波德一世同波兰国王奥古斯都二世签订有军事同盟,奥波联军粉碎了土耳其人的进攻。仓皇溃逃的土耳其军队在维也纳城墙周围的战场上丢弃了大量的武器、弹药,还有好几百个装着神秘的棕色小豆的大口袋,胜利的维也纳人不知这些小豆该怎么处理。恰好,有一个潜伏进土军的波兰密探科尔席兹基曾在君士坦丁堡尝过用这种烘烤过的小豆煮出来的浓浓的黑饮料,土耳其人把它称为Kahve,也就是现在的咖啡。作为酬金,这个波兰人获得了在战场上缴获的全部咖啡,开设了维也纳历史上第一家咖啡馆。时至今日,仍有不少咖啡馆宣称自己是波兰人开的第一家咖啡馆,以招徕顾客。但在开始的时间里,咖啡馆生意并不好,维也纳人还是更喜欢喝茶。后来,这位商人改变了配方,并在咖啡里加入牛奶,效果出奇的好,在17世纪80年代风行一时。人们称之为Melange。一直到今天,咖啡虽然种类五花八门,但仍然是维也纳最受欢迎的饮料。


维也纳牛角面包1683年,不可一世的奥斯曼(土耳其)军队进攻维也纳。守城的军民奋勇还击。尽管兵力雄厚、骁勇善战,土耳其军队在坚城之下还是死伤惨烈、进展甚微。地道即将完成前夜被维也纳城内面包师无意中发现,维也纳躲过一劫!为了纪念这个面包师,全维也纳的面包师,将面包做成土耳其军旗上的那把弯月形状,以表彰他的功绩。牛角面包从此流行至今。

 


Gottfried Sieben(1856-1918) 别名“Archibald Smith”来自奥地利的图书插绘创作者。他在1909年创作了一组名为《Balkangreuel》,共十二幅的版画,描绘的是土耳其对希腊以及其他信奉基督教民族所展开的侵略、压迫战争中,身着土耳其军队服装的士兵残暴侮辱无辜平民女子,无恶不作的场景。



25万土耳其大军围攻维也纳,为什么攻不下


热兵器究竟能比冷兵器强多少呢?一场发生在16世纪的战役完美的解答了这个问题

1529年秋天,奥斯曼土耳其帝国苏丹苏莱曼一世亲率25万大军远征西欧,将目标直指欧洲的心脏—维也纳。



然而力量如此悬殊,这仗还能打吗?肩负着城防使命的罗根道夫元帅跳远着远方的原野,他告诉伯爵:“我要把城中的大炮都推上城墙,将这里改造成炮台,然后丈量城外每个区域的距离,计算出武器的最大射程”

20万土耳其军队将维也纳的北、西、南三面死死围住,沿多瑙河而来的五万土耳其海军将临河的东面城墙封锁。

苏莱曼一世轻蔑地望着前方的城市,并围城劝降“砰、砰、砰……”城头突然传来几声炸响,使者应声跌下马去,气绝身亡。

“巫术!”土耳其士兵纷纷惊恐地大叫起来。怒火中烧的苏莱曼一世才不管什么巫术,他把双拳挥得呼呼作响:“给我攻城!攻城!”

冲在最前面的数十名土耳其士兵就像刚才那名使者一样,毫无征兆地倒地身亡了。

没错,这就是火绳枪的威力。火绳枪是现代步枪的雏形,需要靠燃烧的火绳点燃火药而得名。它的威力、射程以及精准度,都是冷兵器无法比拟的。



土耳其士兵军心大乱,他们的攻势很快就被打退了。苏莱曼一世命令后方昼夜兼程,轰开维也纳的城墙。维也纳进入了连绵的雨季,那些运来的大炮因为炮管受潮,全都哑火了。

维也纳城墙上的炮台都搭设了防雨和防潮设施,所以守军的枪炮依然可以像往常那样攻击土耳其士兵……

城南的土耳其主攻部队终于耗尽锐气,仓皇逃走了。罗根道夫元帅微微一笑:战争早已不是过去那种兵力与战术的较量了,技术与先进的武器同样可以左右战争的胜败!”



第二次维也纳之战:波兰与奥地利联军击溃24万土耳其人




波兰的翼骑兵在维也纳之战(1683)中,在国王扬·索别斯基的带领下,击败了奥斯曼帝国军队

从十六世纪初起,法国外交政策的核心之一就是联合奥斯曼帝国,来牵制身兼西班牙国王,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和奥地利国王三个王位的哈布斯堡家族。路易十四继承了这一政策,不断鼓动土耳其人进攻奥地利,土耳其人却忙于内乱,无法响应。一直到1680年代初,奥地利统治下的匈牙利人造反,并向土耳其人求援,土耳其苏丹穆罕默德四世认为时机已到,决定入侵奥地利。

土耳其近卫军在阿德里安堡集结后于1683331日出发,穆罕默德四世带着他的整个朝廷和后宫(光宫女就装了一百辆大车),与军队一起开到贝尔格莱德。更多的军队源源不断地从东西方各个省赶来,最后达到了24万之众,包括土耳其人,斯拉夫人,摩尔达维亚人和克里米亚的鞑靼人,另有7万托克力亲王(Tokoly)指挥下的匈牙利叛军,这是自1529年苏莱曼一世率领30万人围攻维也纳之后欧洲基督徒所面对的最大威胁。当时只有法国陆军超过40万,但路易十四显然不会为他的死敌哈布斯堡家族的命运担心,相反,一只法军被派往法德边境,对外宣称是防范土耳其人的威胁(法国和土耳其人之间隔着整个神圣罗马帝国,直线距离超过800公里),但更可能是想在奥地利崩溃时和土耳其人分赃。

苏丹本人留在贝尔格莱德,由大宰相卡拉.穆斯塔法帕夏率领主力沿着多瑙河向维也纳进发,一路上只遭到零星的抵抗。他们的目标将是维也纳,布拉格,罗马,最终饮马莱茵河。其中一位土耳其将领向部下许诺,占领罗马后,骑兵们可以将圣彼得大教堂做为他们的马厩--这将是世界上最豪华的马厩。

面对如此严峻的形势,欧洲各国除了联合起来别无它法。奥地利的皇帝开始四处寻求盟友,结果出声的多,出力的少。与奥地利同属哈布斯堡家族的西班牙正和法国在南佛兰得交战,无法脱身,出了点钱意思一下,罗马教皇,葡萄牙和意大利各邦也出钱不出人。波兰国王索别斯基和德意志的一些公国,其中实力较强的有巴伐利亚公国和萨克森公国,答应派出军队。但也有很多选择坐壁上观,保持中立的,包括正在崛起的勃兰登堡选侯。

就像提到滑铁卢不能不提到威灵顿公爵一样,维也纳战役也和约翰.索别斯基的大名紧紧地连在了一起。索别斯基于1629年出生在当时波兰东南部(在现在的乌克兰)的一个贵族世家,家族的传统之一就是与鞑靼人和哥萨克人无休止的战斗。索别斯基在19岁时第一次继承了这个传统,此后他的一生,做为一个伟大战士的表现,远超过做为一个明智的政治家。

1658年,索别斯基进入由各地方议会选出的代表组成的波兰大议会,议员们都是权倾一方的领主,彼此之间争权夺势,互相敌视,任何一个议员都可以行使否决权,他们唯一的共同点就是不服从中央政府,坚持地方割据。所以议员们总是想选一个外国人当波兰国王(通常是法国或德国人),以确保他既无兴趣也无力量搞什么削藩,中央集权的玩意。

1660年,法国贵族卡斯米尔当选波兰国王,一部分反对派议员就煽动军队造反,索别斯基选择了站在国王这一边,并被授予波兰的最高军衔--大元帅,受命镇压叛乱。六年后,叛乱刚平息,新的威胁又在东部边境出现,索别斯基迅速募集八千人(由于中央政府只有一个虚名,无钱无兵,大部分费用都出自索别斯基自己的腰包),击败了企图入侵的鞑靼人,凯旋回到华沙,被视为民族英雄。



1683年维也纳战役的失败,对奥斯曼帝国的打击是非常大的,此后的两百多年,奥斯曼帝国不断的遭受西欧与俄罗斯的打击,最终在一战之后,奥斯曼帝国把欧洲与非洲的领土全部丢失,只剩下小亚细亚半岛,奥斯曼帝国从世界性的强国沦为地区强国,这一切的起点都是源于维也纳战役的失败,此次战役之后,奥斯曼帝国对外战争基本上是败多胜少,沦为了名副其实西亚病夫,任由西欧列强宰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精选 | 为什么波兰屡次作死,又能屡次复活?
波兰最伟大的国王,使欧洲摆脱伊斯兰化危险,去世不久帝国却崩亡
奥斯曼帝国为什么在1699年割让了整个匈牙利给奥地利公国?
横跨欧亚的超级帝国——奥斯曼的兴衰
波兰即将发行500面值钞票!波兰之狮——索别斯基荣耀登版!
1683,奥斯曼帝国衰亡的开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