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豆瓣9.2,这部19年最新纪录片揭露了全世界最为焦虑的话题

每个小孩都是一张白纸,究竟要填些什么,一直是个棘手的问题。

大多数中国家长和老师,填上的是焦虑。

前阵子有个笑话是这么说的:

“四岁孩子,掌握1500个英语单词够吗?”“在美国应该是够了,在海淀肯定不够。”

还有人,有意无意地,选择填上他们的偏见。

9012年了,还有校长把性别课程简单地理解为:女生“织毛衣”,男生“造火箭”。

还有家长真的会花一大笔钱,把孩子送到所谓的“男孩学校”,以消除柔弱、胆小与“娘娘腔”。

某种程度上,教育的问题,就是社会的问题。

所以,当今社会中普遍存在的焦虑和性别偏见等问题,就这样被我们传递给了下一代。

一代又一代,恶性的循环。

那么,有解吗?

国际记者、主持人周轶君在纪录片《他乡的童年》里,走访了芬兰、日本、印度、以色列、英国等五个国家,最后又回到中国,一路探讨教育这个宏大而又微小的命题。

目前,本剧已经播出日本、芬兰和印度这三期。下面,就跟着主页君一起,感受一下这三个国家的教育吧。

日本:集体主义,并不是整齐划一

位于东京的藤幼儿园,可以说符合主页君对于幼儿园的所有美好想象。

独特的圆形设计,四周是教室,中间是大大的操场。孩子们可以自由出入各个教室,中间没有隔离。

许多中国家长担心的事,在这里并不是禁忌。

比如,孩子们如果想要爬树,幼儿园已经做好了基本的防护,尽管爬,老师不会出来阻止。

操场的草地也没有一味追求安全而设计成平地,看着像是无人打理,事实上园长每年都会耕种两到三次。

这里偶尔冒出来一两朵小花,那里有一个小土包,给孩子们带来的思考,远远大于它们所造成的不便。

孩子玩水,中国家长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会不会感冒。而在这里,校长甚至会带头和大家一起玩。

你还可以在这里喂马,种菜,观察昆虫。

幼儿园的午餐里,就会有大家种的茄子;过生日的孩子,还能享受骑马走一圈的待遇。

这里的老师,崇尚自然的力量。比如,让孩子们亲手剥开一个洋葱,作为接触自然的一种方式,就是一堂非常好的体验课。

和中国一样,集体主义也贯穿了日本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

日本人以做事细致、不给别人添麻烦著称,因为从幼儿园开始,老师就会开始培养他们这方面的意识。

在藤幼儿园,教室的门口都会设计有鞋印的图案,目的是为了提醒大家脱鞋后自觉摆正。

不会强制孩子们遵守规定,更没有违反规定的惩罚,老师更希望孩子们靠的是自己的自觉。

比如,如果要教育他们节约用水,最常见的做法往往是贴上警示牌,但藤幼儿园给出了一个更有创意的解决方案:直接取消水龙头下方的接水槽。

同样,教室的门也被特意设计成不能自动关上的。

进出教室的孩子如果没有把门关严,就会影响到别人,这样一来,他们就会自觉养成关好门的习惯。

在日本的社会里面,团体行动很重要,对周边的人的感情也很重要,所以有的家长会担心,日本的教育会消磨孩子的个性。

于是,在大阪的莲花幼儿园,老师会带着孩子们用腹式呼吸发出洪亮的声音,从而表达自我的情绪和意识。

孩子们每天的运动量特别大。

园长觉得,这会让他们的身体产生“完全燃烧”的感觉,比起“累”这种消极的感受,更像是一种“令人愉悦的疲劳”。

而每天的课外活动、唱歌、早会等等,都是全员共同努力。他希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角色,并且凝聚成一股力量,为这个集体打下基础。

他用“共振”来形容这种状态,也就是说,并不要求每个人都做同样的事,而是每个人之间都能产生回响。

其实从上面这些例子就可以看出,日本人非常注重对孩子社会性的培养。

这样做,有好有坏,好处就不用多说了,坏处则是除了上面说到的消磨个性,还会产生一个严重的问题:霸凌。

霸凌之所以产生,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过度压抑情绪,导致同理心的缺乏。

好在日本的教育者早已意识到这个问题,并在尝试各种解决方案。

感泪疗法师吉田英史就通过播放感人的短片,鼓励家长和学生们哭出来,以达到释放情绪的效果。

他让大家意识到,眼泪并不是羞耻的、消极的,而是有正面效果的。

通过这个疗法,他将霸凌者和被霸凌者置于同一个空间,当他们看到对方眼中的眼泪之后,霸凌就再也没有发生了。

日本的集体主义教育,使得整个团体、乃至整个社会变得非常强大,而另一方面,它也并没有消灭个性,对于同样奉行集体主义的我国,这也许正是值得借鉴的地方。

同样,日本实行集体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所产生的种种问题,也值得我们反思。

芬兰:平等、宽容、自由

“芬兰最好的学校是哪一所?”

《愤怒的小鸟》联合创始人彼得·韦斯特巴卡给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回答:最近的那一所。

是的,在芬兰,社会的高福利和国家对于教育的重视,让不同经济水平地区的孩子,所受的教育不会有太大的差距。

不问家庭、不问出身,老师对所有的孩子一视同仁。

而这样的平等,还体现在芬兰教育的方方面面。

教师培训和免费午餐,据称是芬兰教育的秘密武器。

在芬兰,不仅所有学校的食堂都是同样的饮食水准,老师和学生也是一同就餐,连校长吃饭也要和孩子们一起排队,任何人都没有特权。

教师与教师之间,也是平等的。

不用迎接上级检查,不用写报告,甚至连职称也没有,所有老师在一定工作年限后,会自动获得加薪,仅此而已。

如此一来,教师们就会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到学习项目中,实施符合学生兴趣的教学方式。

学生与家长之间,也是平等的。

旅居芬兰的北京人张宇飞,在芬兰组建了自己的家庭。

有一次,他给6岁的女儿辅导数学,女儿说不喜欢做,情急之下,他弹了一下女儿的脑门,结果被老师报告给了儿童保护部门。

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下,也难怪几个9岁小孩在面对“什么是成功”的问题时,会给出这样的回答:

平等,也就意味着宽容。

芬兰提倡“积极教育”。

在初级教育阶段,学校不会安排任何考试,避免任何形式的竞争。在老师们眼里,所有的孩子都有自己的优点。

这个优点可能是为人公正、有创造力、有雄心、擅长团队合作、很善良、有毅力、有好奇心、有同情心……或者最最重要的,有爱。

学生实在不擅长某个学科,老师也不会断定他不行,而是会反思自己的教学方式。

比如某个孩子数学不好,但是非常喜欢小汽车,老师就会用小汽车来教数学,把数学悄悄地引入到他感兴趣的事物里。

用彼得的话说,芬兰人其实是在践行孔子的教育理念: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反观我们的教育,这个道理,恐怕早已经不那么适用了。

所以,当我们坐在教室面对堆积如山的作业时,芬兰的学生们正在自由自在地享受每一堂课。

每周五,拉妮老师都会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上现象教育课。

这门课最神奇的地方在于,它打通了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界限。比如,在《时间、年龄和“我”》这节课里,她会讲到艺术、数学、生物和芬兰语言文学等方面的知识。

她还带孩子们来到康复中心,和当地的老人一起交流,从而理解年龄和时间。

其中,有个环节是给身边的人画一副肖像,没有比赛,也不会评分。

拉妮说,画出什么并不重要,最重要的是用画笔表达自我。

这一幕让主持人周轶君无比难忘,甚至感动落泪,要知道,生长于国内的她,从小被告知没有唱歌天分,一直在接受的也是否定教育,而眼前所看到的教育,正是她这么多年渴望却不可触及的梦想。

的确,这样的教育,谁不会有所触动呢?

拉妮觉得,这门课的目的不在于学到了多少知识,这些知识他们以后可能都会忘记,但他们一定会记得和这些老人的对话,而这样的沟通与交流,能够帮助他们了解自己,这才是最重要的。

而在卡苏卡拉小学,同样有一门神奇的课,这堂课是在森林里上的。

课堂上,老师劳拉先给孩子们分发色卡,让他们在森林里寻找与色卡颜色相符的东西。

接下来,她又带着孩子们寻找不同的植物,并形容它们的气味。在这里,没有标准答案,学生只需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说出自己的感受。

她告诉主持人,在森林里,什么课都可以上,除了书本上的知识,她想通过这门课培养孩子和自然的关系。

其实从这门课可以看出,芬兰人朴实的教育观:学习与实践是不能分开的。

于尔基虽然是位于芬兰全国纳税榜前列的大富翁,但他儿子的乔丹鞋,都是靠自己送报纸赚的钱买来的。

他在采访中特意提到,中国年轻人学习与实践互相割裂的问题:

他的这番话,对于中国的教育者来说,似乎也是一个很好的警醒。

芬兰的孩子学习好、创意强,是世界公认的。

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我们无法照搬他们的教学模式,但某些好的教育理念,也许可以用来改进我们的教育中,一些诟病已久的问题。

印度: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众所周知,印度是一个女性地位极其低下的国家。

然而就在第三集印度篇结尾,几位女生表达了她们对于性别平等的看法:

在这一点上,她们的所思所想,简直秒杀文章一开头那位让“女生织毛衣,男生造火箭”的糟心校长。

印度贫穷、混乱,教育也不是这个国家值得称道的事情。不过,一个个优秀个体的出现,正在让印度慢慢发生改变。

阿迪提和图印这对设计师夫妇,就通过一本漫画,改变了许多女孩的人生。

这本漫画的名字叫做,《月经百科全书》。

因为从小没人告诉她月经是怎么回事,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阿迪提觉得自己的身体是不洁的。如果像她这样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这么认为,就更别说其他女生了。

由此,她和同是设计师的丈夫,开始了制作本书的计划。

一开始,并没有出版社愿意出版一本关于月经的漫画书。于是,他们通过众筹的方式,让本书得以成功面世。目前为止,这本书已经有了许多语言的版本,其中就有中文版。

图印表示,所有的重大改变都是从个人开始的。

许多印度女生辍学,是因为学校里没有合适的卫生设施,而他们这本小小的书,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个议题,也因此改变了成千上万女孩子的选择。

“废物变玩具”倡导者阿尔温德也是这群优秀个体中的一员。

早在上个世纪70年代,身为工程师的他,发现许多穷孩子没有玩具,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垃圾中寻找材料,动手制造玩具。

他的书和视频都放到了网上,免费供人下载和观看。

他认为,在这样一个只为了富人的世界,太多穷孩子被边缘化,没有途径得到任何东西,而互联网能够改变这个现象。

他还透露,是圣人甘地给了他这个启发。

阿尔温德的行动,非常好地体现了印度的“Jugaad”文化,也就是,在一件事行不通时,印度人总能找到它的替代方案。这在资源短缺的印度,是一个了不起的智慧。

同样,在极其偏僻的卡拉卡提村,苏卡塔教授也用互联网改变了许多孩子的人生。

1990年起,他就开始在贫困地区安装电脑,让这些地区的孩子们能够接触互联网。

他把这个项目称之为“云中学校”,有点像网吧,但又有很大的不同。

在网吧上网,更多是一项个人活动;而在云中学校,每台电脑前有很多把椅子,三四个孩子坐在一起,电脑之间也没有隔板。

这些可能连衣服都买不起的孩子,一来到这里,就开始看动画片,玩游戏,学习如何使用电脑。

他们会发现搜索网站,接着可能会尝试输入问题,这时候问题来了:如果不懂英文,你将寸步难行。

然后就像魔法一样,他们开始以小组的形式学习英文了。

这种教学方法,被称为SOLE(Self-Organised Learning Environment),也就是自我组织的学习环境,重点在于,让孩子们自己主动学习。

云中学校通过这种方法,深远地影响了许多像弥杜尔这样的毕业生。

“Jugaad”文化反映到印度的教育中,就是不接受所谓的正确答案和标准答案。

所以,不像中国学生在课堂上的沉默不语,印度学生总是迫切地想要表达自己的想法,哪怕他没有准备好。

这也难怪在世界500强的公司中,有30%的CEO都是由印度人担任的,因为他们擅长管理不确定的事情,从而在混乱中制造秩序。

如果说,日本和芬兰的经验,离我们非常遥远,那么从印度这个老邻居身上,我们可以学到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其实,教育,从来不只有从上而下一种选择,而教育的对象,也并不只有一种模板。

主页君觉得,这个节目通过发掘和探索其他国家的成功教育模式,让人深刻地意识到,孩子是一个个独立的个体,他们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热爱,也有自己的不安。

他们,也是曾经的你们。

就像莲花幼儿园的园长所说的,孩子也是大人的父母。

因此,和学习一样,教育也在时时刻刻发生,希望大人在教育孩子的同时,也能从他们身上学到点什么。

然后,一起成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部跨越6国的纪录片,深度探讨,怎样才能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幼儿教育知识
看遍了全世界“最好”的教育后,我想说的是这个
9.2分国产黑马,点醒朋友圈一半人的焦虑
《小欢喜》也不能回答的教育焦虑,这部9.2高分的纪录片大概可以
让导演边拍边哭的纪录片,引中国父母深思:什么才是最好的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