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培养深度思考的100个方法

坚持以目标为导向的思考

每一天都要设置一个小目标,还要有坚定明确的长远目标,把它分解并分配到每一个小时,让它们引导思考。每天必须要做的事就是处理好计划表上的那些重要但不紧急的工作,思考如何按时解决它们。其中大部分是浅思考模式可以应对的。对于未来人生的发展有重大影响或者足以决定未来方向的事项,要分配到所有计划中最优先的位置。当你发现这样的事项时,就要对它们进行重点的深度思考。

可控时间非常重要

因为深度思考的保障来自可控时间,时间不可控,思考便无法集中和深入,只能屈就于浅思考。什么是可控时间?除去工作、吃饭、睡觉和娱乐外,一天中余下的可以自由分配的“自我思考”时间,即可控时间。这段时间因人而异,有的人在清晨,有的人在深夜。总之,必须要有一段固定的完全属于自己的可控时间,保证思考的时间和质量。

不要指望用灵感解决问题

当然可以去期待灵感的出现,就像烧香祈祷神灵,但要明白灵感产生的基础不是天赋,而是每天足时足量的辛勤付出,是长时间正确思考的积累,是知识体系趋于完善的结果。天上不掉馅饼,上帝也从不用灵感打伤人。思考的成效,与平时的付出成正比,没有捷径可走。

向真正的专家学习

除了埋头苦干,负重前行,向社会精英学习也是非常有必要的。这能让你掌握一些高效解决问题的方法,少走很多弯路,而不是像大部分人那样每日忙碌着“假装在解决问题”。真正的专家,他们的时间很贵,绝不经常抛头露面,所以不要相信那些全国飞来飞去、四处开课演讲、以“当专家”为生的家伙。

如何才能真正地独立思考

不要把道听途说的答案当成自己的答案,也不要把别人的思想当作自己的思想。独立思考不是求之于外,而是求之于内,要通过自己的理解得出答案,外界的信息只能作为参考。

对事物多层次理解和多层次分析

培养深度思考的过程即多层次理解、多层次分析的过程。“多层次”是指看待一件事物的不同角度,每一层次的理解与分析都可能得出不一样的结论。综合所有的层次思考事物,才能获得较为真实的观点。

深度思考需要慢而不是快

古人说“静定生慧”,思考需要静,不需要躁。互联网的发展让人们认为思考的速度越快越好,越快越节省时间。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认知。当人们变得越来越浮躁时,思考也就变得越来越肤浅,这已成为“浅思考”的普遍现象。在又快又浅的思考模式中,你学到的知识越广泛,就离真正的智慧越远。如果你不能克制浮躁和冲动,沉下心来深思熟虑,就很难培养出冷静透彻的思考能力,只能人云亦云。

学会内化思考

将大家的外在输出接纳并转化为自己的内在思考,即你能够将知识、信息、问题、思考等以自己的语言表述出来,形成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只能照本宣科地复述别人的思想。

创造新的思考体系

善于思考的人总能别出心裁、自成体系,具体表现为个人对于新概念、新思想的开创,使其内在智慧迸发,从追求知识转化为传播知识,使思考升华。人类能一步步发展到今天这样高度文明的地步,无不仰仗于无数伟人的思考及其思想的精髓。

拥有活跃的、多元开放的创新思维

遇到的问题越复杂,制定的目标越高,需要思考的层次就越深,花费的时间就越长,进而付出的成本也就越大。这要求我们必须拥有活跃的、多元开放的创新思维,用创新方式思考问题,用创新方式设计路径,用创新方式去执行、反馈、检查和修正。创新思维越强,思考就越透彻。

学会自己提出问题

“问题”是发起任何思考的起点,深度思考就是从质疑性的提问、求知性的提问、探索性的提问、好奇性的提问等无数的提问开始的。一个又一个具有针对性的问题会帮助你发现真实的答案,提高自己的思考能力。

用80%的时间学习20%的精华

优秀的思考要达成“思考投入和思考产出的非线性”效果。拿出80%的时间去学习20%的精华,用80%的精力去处理20%的核心信息,搜集最好的思考资源,汲取智慧,方能达成以上效果。

每一件事都要抓住重点

信息分布的特征是高度的“不平均”和“分情形”。我们每日面临的任务也是如此,有着不特定、不平均的优先顺序。这意味着每一件事都要懂得抓住重点,而且是持续抓取。也就是要抢占高价值任务的头部,重点思考和解决这些事项,实现思考与行动的高效结合。

专注是思维顶级高手的砝码

专注能让人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专注的思考,对问题抽丝剥茧,可以逐渐深入它的本质。专注也是屏蔽无关信息的有效方法,是思维顶级高手的砝码。可以这么说,没有专注,就没有深度思考。

离开智能手机

除了吃饭、睡觉,一天至少为自己争取3到5小时远离手机和网络,因为依赖智能手机和互联网会让人变得更加不愿意思考,只会被动、不停歇地接受手机推送的信息。有研究显示,在智能手机上花得时间越长的人,往往在思考上越缺少分析的动力,这属于典型的“浅思考人群”。

别在乎网络舆论

如今,网络舆论的喧嚣使人们的思考变得更单一、更浮躁。网络把人们的思维改造得越来越快餐化,使人无暇静心关注事情的本质。如果你经常关注网络舆论,特别是负面新闻,你的精力便很容易陷于那些充满刺激性、冲动性的思考中,无法专注处理更重要的事情。所以我建议你制订一份断网计划,定期把网络舆论隔离在视线之外。

适当地告别搜索引擎

如果你还是习惯于事问百度,让搜索引擎代替你思考,那么你自己思考的时间便会越来越少,找到正确答案的时间也将越来越长。搜索引擎告诉你的是别人的答案,它不能开启你自己的思考。事实上,一个人对搜索引擎的依赖性越强,他就越没主见,知识储备水平也就越低。

如何对待“拿来主义”

对待“拿来主义”的态度体现了你独立思考的能力,习惯把别人的经验拿过来,往往会让你忽略自己的思考。因此,思考问题时既不能排斥别人的观点,也不能完全依靠外界的信息。要把搜集到的信息和经验作为自己思考的材料,在他人的经验基础上总结提炼出自己的智慧。你可以没有创新能力,但一定要有自己做出选择的能力。

避免下意识和情绪化的反应

我们提倡具有分析性的思考,理性而冷静地考虑问题。想实现这个目标,就不能下意识地做出决定,也不能有太多情绪化的反应。我建议你遇事等三秒,至少争取三秒钟放空的时间。在这三秒钟的时间内,不要思考当前的问题,让自己摆脱负面情绪和本能的冲动,等心平气和后,再回来正视问题,开始思考。

避免让偏见影响思考

人都会对事物有偏见,你将如何纠正自己的偏见?芝加哥大学心理学家波阿兹·科萨曾根据一系列的实验提出建议:适当地用外语思考可以减少这种深层的、具有误导性的偏见。这是因为,用外语思考为人提供了一个较远的“认知距离”,让你从原有的思考状态中跳脱出来,进行理性思考。除此之外,我还可以给你一个建议——每当你发表观点或做出重要决策之前,先从相反的立场诘问自己:“我是否受到了某些顽固思想的误导?”然后推翻自己的结论,看看另一种想法是否可行。如果可行,则说明你之前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受到了偏见的影响。

别用投机的方式解决实际问题

读过这本书之后,你应该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找到你知识和行动模式中匮乏的东西,发现思维体系中最功利的一面,从而学习你想拥有的思维,提高思考和行动的效率。另外,读书不是为了思考,而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从本书中学习静下心来思考问题本质的技术,让自己能够清晰地分辨出智慧和技巧的区别。技巧会被用来投机,智慧才能解决问题。不同的方法会产生不同的结果,所以一部分人从书中学到的是真正的智慧,而另一部分人只看到了投机钻营的技巧,成为过多怀有功利心的人。

少犯甚至最好不犯自以为是的错误

不可否认的是,大多数人都会犯同一个错误:在尚无实际经验的情况下自以为是地认为“我已经懂了”,但其实连一知半解的水平也没有达到。不怕不知道,就怕自以为知道。人们总是这样,太容易被虚荣和自大的心态蒙蔽双眼,然后一直错下去。我希望你和我不要再犯这种错误,分析事物时不要自以为是。

如何简单地拥有自己的逻辑思维

一种好的思考方式能够帮助人们看清事实,得出精妙的结论。越是实用的思考方式就越简单直接,且理解和接受起来都不复杂。如何才能用最小的成本获得自己的逻辑思维呢?一是不要轻易顺着别人的思维去思考问题;二是要懂得追本溯源,找到问题的根源,不被事物的表象所迷惑。只要拥有了自己的逻辑和思维,恰当地使用,就能让自己的思考更有深度。

财富、地位和权力无法带来真正的智慧

如果你现在依然觉得,有钱、有权、有地位的人一定比普通人更聪明,那么你就会成为一只容易上当的“小绵羊”。财富、地位和权力并不能带来真正的智慧,充其量只能为这些人披上多层伪装,让你觉得他们深不可测。智慧不是由外在条件塑造出来的,它是在大脑里酝酿出来的。读过本书之后,你就要当心那些擅长用财富、地位和权力来掩饰自己愚蠢的家伙,越是喜欢展示外部条件的人,可能越虚弱。

如何发现自身逻辑的盲点

觉得没有问题、不需要认真思考的地方,恰恰可能是自身逻辑的盲点。通常而言,女性在逻辑思维能力上会比男性稍显劣势,这绝对没有任何性别歧视的意思。在女性身上,思考能力会在不同的时段和情境呈现出波动。我们只需要看一看恋爱中的女人便可知道,她们的确漂亮、性感、温柔,但很少有清醒的逻辑可言,即便是女强人也很难规避这样的状态。所以当你恰巧读了此书,看到了自身逻辑上存在的盲点,就能从自己的身上看到很多似乎不存在的优点,规避那些容易使自己掉进思维陷阱的盲点。

要有主见,也要有支持“主见”的严谨逻辑

当你表现得很有主见和思维引导力时,即使你的观点是错误的,别人也会看重你的观点,而且会改变他们自己的想法,认为你是正确的。这就是主见的影响力和由此散发出来的魅力。有时这根本无关乎对错,人们青睐的是你的思维魅力。反之,如果你毫无自己的主张,表达看法时谨小慎微,凡事喜欢看对方的脸色行事,自己的思维逻辑也不严谨,就不免会让人觉得你是一个不懂思考的平庸之辈。最后,你不但在众人面前保不住自己的“可信度”,而且还会让对方打心眼儿里瞧不上你,即便有时你的立场是正确的,逻辑是严谨的,也难以获得他们的认可。

别怕“被人讨厌”,这不一定是一件坏事

你经常因为别人对你的指责烦心吗?你害怕被众人孤立吗?想开一点,这根本没什么。一个人最大的成功就是有一群人“不约而同”地孤立他,这说明他没有盲从群体思维,保持了自己的独立性。他也可能是因为自己不同的见解侵犯了很多人的利益,但这并不一定是坏事。这一路径的意义在于:不要试图讨好所有人,做好你自己最重要。

坚持而没有成功,有时不是方向错了,而是你的思考方式错了

如果你有一个坚定的目标,坚持努力了很久都没有成功,那么一定是遇到了技巧问题,是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有误,而不一定是方向错了。这时不要急于调整方向,先整理一下思路,去寻找一种更好的技巧,或者看看别人是怎么做的。再坚持一段时间,也许结果就会大有不同。

你能说服别人,并不代表你的思考能力是优秀的

“说服力”是对思考能力的验证,但并不意味着“说服力”最强的人就最优秀,因为错误的观点也能说服别人,有时正确的观点反而无人理睬。那些经常主动找你聊天的人,他们很可能会认同你的观点和思考模式,但你想的未必就是对的。所以,别用“能否说服别人”的标准衡量自己的思考能力。

“独特”不一定就是好事,别盲目追求与众不同

与众不同总是比循规蹈矩更吸引人,人人都向往独特。但是,你也不要为此无视基本的常识,即大众同样喜欢正常人,更愿意和正常人打交道。极端的思考和行为当然是独特的,它能迅速吸引人们的关注,但最终也可能会让你成为“不受人欢迎”的异类。选择适合你的思考和行为方式,多尝试、多学习,并且多留心他人的真实反应。好的思维是什么样的?是独特、敏捷,并且正常的。这能让人们在喜欢你的同时,又觉得你和他们是同一阵营的,是同一类人中的佼佼者。

对那些棘手的问题,要找对思考的角度

有些问题确实棘手,但只要找好角度,以正确的姿势切入,任何拥有复杂信息、具有迷惑性的事物都能被我们找到突破口,抓住关键线索。所以如果有个问题非常棘手,让所有人都摸不着头脑,你也不用灰心,完全可以尝试其他角度,从不同的环节逐一分析,寻找可利用的线索,找到解开难题的钥匙。

只有先想透了问题,才能把问题讲透

假如“思考”是一个生物,那它会很喜欢互动,并通过互动把自己的观点传播给其他人。先从逻辑上想透一个问题,再通过互动说服他人,并没有什么高深的技巧,你需要想明白两个问题:好处和坏处。无论你的目的是什么,这一原则都是适用的。你要先想清楚问题逻辑,才能给别人讲清楚。

你可以不相信权威的观点,但一定要学习权威的人的思维优势

你讨厌权威,希望离他们远一点,但我建议你学习一下权威的人是怎么思考的。对非权威而言,有些人总喜欢说:“假如你不听我的,我就把你……”结果没有人听他的,他也没能把别人怎么样,相信他的人也越来越少。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问题?因为他压根儿没有威慑力。这表明权威不是天生的,一个能产生威慑力的人必然有他的“过人之处”,至少他在思维层面是有自己特点的,比如懂得包装自己,吸引大众。这也是一种思维优势。

不要和那些不喜欢思考的人在观点上纠缠

比如,我们千万不要批评一个喜欢啰唆的人——他们几乎从不冷静地思考,只知道还击别人的质疑,而这会给你招来“更多的啰唆”。记住,“啰唆”意味着从不思考,是比抽烟还要难戒掉的陋习。如果碰到不喜欢思考的人,要么赶紧转移话题,要么趁机溜走,别和这样的人讨论问题,也别和他们在观点上纠缠。要记住,你永远说服不了一块坚硬的石头。

学习用小目标引领你的思考

人人都有梦想,但很多人的梦想太大,没有现实指导意义。而且,人们的大梦想毫无意外地保持着一致——人们都以为梦想是可以互相抄袭的。所以别用这种梦想来促进思考,要学习制定小目标,用小目标引领自己展开阶段性的行动,脚踏实地地解决问题。

深度思考=质疑+分析+观点

没有质疑,就不会独立思考,所以必须长久保持你的质疑精神,因为任何缺少反向证明的观点都存在着逻辑漏洞。没有分析,就没有深度思考,只有对事物进行层层解剖,才能得出正确结论。不要盲从权威,也不要迷信常识,要有自己的观点。面对权威时,先看看自己能不能推翻它,再决定是否接受它。

强化专项训练,是提升专业领域思考能力的必经之路

即便你没有丰富的想象力,仍然可以通过专项训练,成为某一领域内的精英。这个世界从来不缺乏“有想法”的人,只缺乏努力钻研并且将某一项技能修炼到尖端的人。在专业能力上,深度思考是高强度的专项训练。仅仅有一个想法是不够的,抓住这个环节把它研究透彻才是出成果的必经之路。

“好处”和“坏处”是提高人们思考能力的两大动机

如果一个人说的话对你没有任何好处(吸引力)可言,你还会相信他吗?当然不会。这就是人思考和行为的动机:谁能带给我好处,谁说的就是对的,就能说服我。反过来,人们对事物的“坏处”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权衡利弊,是人的天性。所以,要利用这两大要素去思考事物,判断人们的好恶。

放弃上帝视角

人人都有所谓的上帝视角,喜欢当事后诸葛亮。但上帝视角并没什么用,因为谁都做不到事前预知,也做不到在过程中干预,只能事后哀叹。伟大的思想家都不会开启自己的上帝视角,他们更愿意将思考落于实处。如果事前想不到,事后再聪明也没用。

最聪明的人其实也是最愚蠢的

真正的聪明不是自我的感觉,而是最后的认可。当一个人觉得自己无所不知时,他就危险了,他其实是最愚蠢的;当一个人自以为世事洞明时,他已经被世事欺骗了,肯定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视角,要警惕这种视角对思维的局限

人们真真切切地活在现实之中,有狭隘的七情六欲,有各种非理性的情绪,有自私的冲动,并且每天都在采取相应的行动。每个人都在以自己的视角看世界,并通过不断搜集信息来强化自己的认知,对别人、对世界提出要求。这是一个不自觉、不受控制的过程。人们似乎很少关注自己的行为是否客观。我们要对这种状态保持警惕,不要将自己的任何想法、要求都视为理所当然。

深度思考的“二八法则”

我们在提炼出高价值信息之后,要以80%的精力分析信息的内容,再以20%的精力质疑信息的内容。深度思考不只是要做到在思考上有深度,也要求人们能拿得出时间来审视自己做过的事情,为自己提出有价值的疑问,这样我们才能从思考中获得更大的进步。

如何思考未来、机会、方向和创新

看重未来,放过过去;看重机会,解决困难;看重方向,放弃盲目;看重创新,保证安全。只有着眼于对未来、机会、方向和创新的思考,才能引领我们不断向前。

假如你是管理者,要多关注重大问题,不要考虑那些小事

越是优秀的管理者,他们就越不会做太多的事情,也不会将每种决策权力都握在自己的手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再聪明的人也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把握好大方向,做好重大决策就可以了。对于小事,要善于授权给下属解决。

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

要在“第一时间”看到问题的本质,不给其他信息和思维杂念发挥毒性的机会;要懂得筛选信息,抽离出核心要素;切勿被那些纷杂的表象所迷惑。只有擅长关注问题本质的人,才能对世界有深刻的思考,成为一个清醒的人。

所有的想法都离不开行动,没有行动,思考便毫无意义

行动力是实现计划必须重视的一个方面,是任何美妙的思考得以验证的工具。否则一切创新都是空谈,再深的思考也毫无意义。因为不管多么伟大的创意都需要用行动来兑现,没有行动,就等于什么都没有改变。

在两点之间行走,走直线未必就是用时最短的

你可以从A看到B,也能从A想到B,但不一定能够从A走到B。在两点之间行走,走直线未必是用时最短的。如果两点之间充满了障碍,选择一条畅通无阻的曲线才是你和目标之间用时最短的距离。这对思考的启示是:考虑起点和目标之间的障碍,以及如何用最短的时间绕开障碍。

一定要走出房间看问题

记住,办公室是头脑的笼子,是思维的监牢。不要躲在办公桌后面看问题,不要拉着窗帘空想。要多站起来走几步,最好是走出办公区,去一个能让你实践的环境,接触第一手信息,那里总有你意想不到的收获。

无论如何,你都要为自己的思考埋单

做出了决定,就不要后悔。既然决定抓墨鱼,就不要害怕被墨汁糊住眼睛。每个人都要为自己的思考埋单,不要后悔自己做出的选择。因为后悔是最无用的东西,它不能改变过去,甚至还会令你对未来悲观,浪费你宝贵的时间。也就是说,你想到的、做到的,是你要为之负责的。

别寄希望于瞻前顾后的人

不要对瞻前顾后的人委以大任,也别对他们寄予厚望。第一,在利益面前他们未必是可信的;第二,在决策和行动时他们总会犹豫不决,拖累整个团队。你不可能从一个瞻前顾后的人那里等到你最想要的答案。

任何时候,都不要痛恨你的敌人

生气就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而且会让你变得和犯错误的人一样愚蠢。美国电影《教父》中有一句话很有道理:“不要痛恨你的敌人,这会让你丧失判断力。”仇恨既能冲昏人的头脑,使人做出不理智的事情,又浪费时间,耽误其他更重要的事。

多进行多角度思考

多角度思考就是参考不同人的立场、分析事物不同角度传达的信息。尽管我们最终只能持有一种立场,但这并不妨碍我们进行多角度的思考,尽可能参照其他方面的意见,分析不同视角的信息。很多人并非想不出好主意,他们只是被思考行为本身给吓住了,不敢越雷池半步,也不敢跳出现有的路线。他们只有一个角度,头脑是僵化的,看不到事物发展的其他可能性。

做到时刻反省,调整错误的思维

喜欢抱怨的人都有相同的特点,他们从不反省自身的愚蠢,只盯着别人的错误,并要求环境来适应他。因此要养成时刻反省的好习惯,特别是在晚上和早晨,各留出10分钟,用来自我批评——错的、对的、延误的都可以拿出来重新思考,调整思路。这样做为的是下一次能够做得更好,降低重复犯错的可能性。

在没人反对前,不要轻易做出重大决策

听一听反对意见很有好处。如果没有不同的意见出现,那我们思考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思考不是为了造就一言堂,也不是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而是为了做出正确的判断。所以,在没有人反对你之前,最好不要轻易做任何决策。就算是为了逼迫自己想出更好的方案,也要给自己找一个对手,听一听他的想法。

不是所有的成功和失败都有原因

成功的人一定是掌握了正确的方法吗?未必,他们可能完全靠运气。同样,失败了就一定存在某种致命的原因吗?也未必,他们可能输给了随机性。所以与其纠结于原因,不如平心静气地接受结果。我的忠告就是,多想想下次该怎么做,少纠结上次为什么没做好。

多关注答案的问题,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赢家总是会关注答案中还有哪些问题,输家却经常去关注问题的答案。你的关注点在哪里,思维就停留在哪一个层次。前者可以让你尽善尽美,拥有洞察根本的思考能力;后者只能让你囫囵吞枣地接受现成答案,不能创新地思考问题。

闭上眼睛,用心去看世界

这个世界,只用眼睛看是看不懂的。因为你看到、听到得再多,也仅是接收到了形形色色的信息。有时候,要学会闭上眼,用心去看,慢慢思考,深入分析。只有这样,才能把一件事情想透彻,想长远。

结交了太多的“同道中人”不一定就是好事

“同道中人”并不是个好词,这说明没人从根本上反对你,你也不反对别人。所有人都站在你这一边,或者你们固守在同一个立场上,这不是一件好事。“互相支持”最容易蒙蔽人的眼睛,使人麻痹大意,不再思考。就像坐在一条船上,要学会左右平衡,而不是倾向于一边,这样才能保持船的稳定。

避免自恋和专横的思维

比如,“我这人就这样”的专断并不能增加你的可信度,也不能说服别人,反而会招致人们给你“自恋”和“专横”的评价。事实证明,经常说这句话的人普遍自以为是,体现出来的却是思考的浅薄。这种人在思考问题时总有一种唯心主义的倾向,难以听从别人的建议,但自己的见解也没什么深度。

不要炫耀自己的正确,也不要掩饰自己的错误

不要在众人面前炫耀你做对了什么,也不要掩饰你做错了什么。前者展示了你的轻浮,后者显示了你的自卑。想的、做的无论是对是错,都要从容淡定地面对,拿得起也要放得下,保持平和的心态。

方向永远比速度更重要

并不是跑得快就能证明你的能力强,事实是跑得越快的人,栽跟头的可能性也越大。要多抬头看路,不要跑偏了方向。思考的效率既体现为速度,也体现为方向,一定要在保证方向正确的基础上,再加快你前进的速度。

在彻底了解真相之前,一切事前的定论都是假的

充分了解焦点事件的真相之前,你以为自己很有观点、很有立场,其实不过是为自己的某种情绪站台而已。真相往往隐藏在复杂表象的最下面,表现为很多真假难辨的假象。遗憾的是,99%的人都宁愿相信假象,也不愿面对真相。想想看,这个社会的许多人不都是这样的吗?我们在互联网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他们从不相信真相,只相信基于自己立场的推论。

注意区分理智和情感,这是人们最容易犯的错误

要用理智解决的问题,不要让情感因素混淆其中,否则问题到最后会变成一摊稀泥,而且是你自己亲手和成的。思考问题时要把理智和情感分开,做一个理性思考的人,而不是经常被情感掌控大脑的人。

和思考能力强的人一起做事,并把他们组织起来

所有不平凡的事情,都是由一群平凡的人和几个不平凡的想法完成的,这是我们鼓励集体思考的目的。集体思考不同于群体思考,集体思考是把一群有不平凡思想的平凡人组合起来,建设成一个优秀的团队,共同去做非常不平凡的事。你要争取让自己成为这些优秀人才的领导者,引导并开发他们的智慧,实现伟大的目标。

一定要养成问问题的好习惯

学习提问,不断地提出新的问题,然后再去寻找答案,并且对比各类问题的答案,进行分析。这是训练思维能力的必经之路。要向任何一个人提出问题,勇于上问,也要不耻下问,世界上所有的智慧都藏在问号中。如果你的大脑中全是句号,没有问号,那么你的思维能力也就退化了。

深入的思考才是最可靠的

信息对听觉和视觉有天然的欺骗性,别太轻易相信那些你从街头巷尾、办公室的甲乙丙丁那里听来的消息;我们的视觉常常会出现差错,亲眼看到的也未必可靠。如果有必要,深究下去,深入地思考,执着地挖掘,反复地论证,一定能形成最接近真相的判断。

记忆对思考很重要,但如何提高记忆能力

记忆是思考的基础,因为记忆能力的好坏决定了信息储备的厚薄,也决定了我们思考的效率。记忆力是可以训练与培养的。抽出一些时间,有意识、有计划地学习一些加强记忆力的方法,比如,经常背诵一些资料,复习一些书籍,都有助于记忆力的提高。

伟大的思考从来都是出类拔萃的“个人行为”

从众性的思考是不能创造出伟大思想的。就像写下《乌合之众》的古斯塔夫·勒庞说的“个人在群体影响下,思想和感觉中的道德约束与礼貌方式突然消失,原始冲动、幼稚行为和犯罪倾向突然爆发”一样,多数伟大的思考都是出类拔萃的“个人行为”,与群体思考保持着足够的距离。如果你总是从众,跟着群体的思维走,独立思考的能力便会慢慢消失。

小心暗示对思维的影响

暗示是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力量,暗示是灵感的开关,运用得当,就会收到出人意料的效果。反之,负面的效果也同样惊人,你会被牵着鼻子走。所以要谨慎对待潜意识的暗示,也要小心防范环境对你的暗示,因为你不知道它将引你走向何方。

在商家的宣传前保持清醒5分钟

商家最惯用的手段:断言、重复和渲染。你若不能保持头脑清醒,最受伤的就是自己的钱包。当你站在商家的宣传海报前,别急着进店,也别忙于挑选和付钱,先拿出5分钟做别的事情,转移一下自己的注意力。有调查显示,5分钟后超过46%的人都改变了主意,意识到这并不是自己想要的。

要坚定地行动

一旦在慎重的思考后做出了决定,就不要犹豫不决、左右摇摆,要坚定地采取行动。“敢想敢干”不是莽撞,也不是“想一出是一出”,而是经过深思熟虑后用行动去践行自己想法的行为。这与“感性的冲动”有本质的区别。

做了决定,就不要在乎别人说什么,也不要犹豫不决

你是实干家吗?实干家从来不在乎别人说什么,当机会来临时,他们不会迟疑,更不会犹豫,而是力排众议,立刻踩下行动的油门。许多有智慧的人之所以做不成事情,不是他们想不到,而是他们的耳根子太软,太在乎别人的看法。他们是思想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懒惰是“浅思考”的根源

懒惰是摧毁人思考能力的癌症,是让人变得迟钝和浅薄的根源,也是“浅思考”的子宫。一个缺乏进取心并且长期消极麻木的人,即使用最好吃的糖果引诱他,他也会无动于衷。而且,懒惰就像一颗不停止生长的种子,一旦在大脑中种下,就很难彻底根除。因此想要摆脱“浅思考”,就得让大脑勤快起来,思考能力是练出来的,不是养出来的。

学会纵向的深度思考

实现深度思考的核心原则不是坚持,而是深入。坚持是横向的,是一种时间概念;深入却是纵向的,体现出的是效果。当你对一个领域已经很熟悉时,就要开始缩小思考的范围,专注研究某一小块的知识,实现“更少和更好”。思考范围的扩大意味着你要掌握的知识面也要成倍地扩大,只有当你缩小研究范围,专攻某一个领域时,这种纵向的钻研才更容易取得突破。

你自认为的“理性”并不一定就是理性

理性不是由我们自己定义的,正确的决策和判断也并不完全建立在严密的数学和逻辑基础上,人的情感、理念和以往的经验都会起到作用,有时甚至具有随机性的特点。所以,你做出的慎重选择也许并非基于理性的思考,而是出于自我心理感觉对于“舒适”的需求——做了这个选择让你感觉很好,仅此而已。很多时候我们都是这样的,自认为客观理性,过后才回味过来并非如此。

如何消除“选择性知觉”

人的思维中存在一种“选择性知觉”,其最典型的表现便是:先下定义后看见,而不是先看见再下定义。我们对待任何事物都有一个自有的预设立场的倾向性,很难消除。狭隘与偏见随处可见,但怎么才能防止它们作怪呢?要努力形成一个习惯:别先下结论,想想再说!并且,不要在这方面犯过多的错误。

如何减小思维定式与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如果一个姑娘聪明、漂亮、温柔,对人也大方,那你八成会觉得她做饭也很不错。如果一件事情很顺利,你就会觉得另一件事可能也会很顺利,并积极地看待与这件事相关的所有问题。这就是思维定式和晕轮效应在作怪。毫无疑问,残酷的现实经常让这种美好期望落空。所以,别让一个事物的顺利与否影响我们对另一个事物的判断,而是要学会把它们分割开来进行独立分析。

集中力量,进行重点思考

遇到大事时,不要分散注意力,要先想清楚主要目标是什么,然后再重点攻关。但如何给思考划定一个重点呢?原则是:不懂的,划上;有道理的,划上;新鲜的,划上。对于其余不重要且容易令人分神的问题,暂时抛到一边。

在思考“能不能”之前,先想一下“应不应该”

有些事完全能做成,但不应该做;有些事自己可以做,但现在不是时候。在考虑一些问题、准备做出决策时,要把“应不应该”列为优先思考的因素,然后再思考“能不能”,这样既能节省精力、节约时间,也可避免犯下错误。

无论“沉没成本”有多大,都要舍得放弃

我们在做出一个至关重要的决策时,不仅需要筛选当前信息,还应筛选过去的信息,将有可能产生负面影响的信息隔绝在大脑之外,只比较“下一步行为”需要的成本和未来的回报。对于已经投入的不可能再回收的成本,要果断放弃,不要让它影响自己当前的思考和决策。

学习用思维导图帮助决策

将信息整理之后,将其从大脑的抽象状态转变成图表和文字,使其成为一张一目了然的思维导图,将信息可视化和条理化。这么做的目的是将信息通过图表的方式展示,用文字标记,方便我们能直观地理解信息所要表达的内容,提高思考效率和决策的准确性。

没有执行力的思考毫无意义

思考问题的方法很重要,但好的思考一定是可执行的,好的创意则需要“强执行力”。没有执行或不能执行的思考,等于水中望月,毫无意义。这要求你必须善于在思考和行动之间建立一个路径,将想法和行动结合起来,既要敢想,也要敢做。

安排“定期放空”的时间

当你感到劳累或灵感枯竭时,让大脑停止对某个问题的思考,转移注意力,这就是放空。比如放下手头的工作,开车去郊外,爬山或者游泳。要为自己制订一份“定期放空”的计划,使大脑有规律地调节,保证思考的质量。

如何高效率地整理信息

如何把记录下来的信息用于知识生产,帮助思考?你可以将各种资料记录在一个特定的笔记本或文档中,用于再次阅读、加工,以及重新组合。整理的原则是:一、一元化。必须保证记录起来很轻松,找起来安心,坚持下去也不费力。二、时序化。按时间顺序记录,易于分类。三、可检索化。设定检索的标准,比如“索引”,查找信息时简单快速。

形成有效率的框架思维

我们学到的很多东西都具有内在的联系,因此我们要通过归纳、总结,梳理出信息的结构,从一个整体和系统的角度看待问题,进行理性的思考。比如我们经常在书中读到相似的内容,即便它们属于不同类型的书籍。不同行业的知识和信息也有这个特点,它们构成了信息的海洋,使你每天被包围在各种各样的知识中。如果你没有一个框架,这些东西就是散落在脑海里的浮萍,遇到问题时你只能随机地“捞出”几点,派不上用场。因此,要使学到的知识和搜集到的信息发挥作用,就得形成一个有效率的思维框架,也就是你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模型,然后让这些信息各归其位。

懂得精确归类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会从公司、图书、朋友、培训课程中获得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思维模式,它们有的是自生的,有的是学来的,如果不将其进行精确的归类,大脑中的知识便会处于一种混乱和游离的状态,影响我们思考的深度和使用这些知识的速度。归类是为了让思维框架更加丰富,获得清晰的结构,这样才可以把知识模块化,为思考和决策提供便捷。

懂得适时跳出框架

拥有更多解决问题的框架固然是我们所追求的,但也要避免教条主义,警惕被这些框架束缚。有时人们会根据以往的经验,在一个低维的层面去纠结、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甚至钻牛角尖。只有跳出这个层面,站到更高的维度,才能获得更宽广的视角,这就是创新型公司喜欢招收年轻人的原因,刚毕业的大学生往往比工作多年的老手更有创造力,因为他们的思维中未形成牢固的框架,可塑性较强。所以我们要做思维框架的主人,而不是它的奴隶。

从三个词出发进行思考

思考一个问题时,先从需求的角度——Why的层面考虑,想一想“为什么”;然后从方案的角度——How的层面考虑,想一想“怎么做”;最后再从工具的角度——What的层面考虑,想一想“用什么做”。把握好这三个层面,就可以实现从思考到结果的演化。

界定问题的边界

画线是为了界定边界。一个复杂的问题通常会涉及内部、外部、环境三个角色,三者中间是有边界的,你必须考虑到不同的情境中三个角色的边界在哪里,它们的关系如何、权重如何分配,然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划好边界后,从三个角度分别思考,有助于将问题考虑得更全面。

如果反馈不符合预期怎么办

反馈其实是从思考到行动的闭环结构。反馈为我们提供了两种结果:一、问题解决;二、与预期相差很大。如果出现第二种结果,原因通常有三方面:一、没有找对关键点,应该返回重新思考关键问题;二、计划有误,应该返回重新制订计划;三、执行有误,应该检查执行环节,加强执行力度。反馈可以帮助我们优化方案,特别是在不符合预期时,它能指出问题,指导我们检查已完成的步骤。

连续问n个“为什么”

遇到一个难题时,要有问“为什么”的能力。连续问n个“为什么”,并根据答案继续提问,抽丝剥茧,直达问题的本质。假如你是广告设计师,在一项工作中就要学会这样提问:为什么广告效果不好?因为点击率差。为什么点击率差?因为广告图不够吸引人。为什么广告图不够吸引人?因为素材不够好。为什么素材不够好?因为缺少流行元素。为什么缺少流行元素?因为缺少相应的市场调研,没有总结出同类型商品的市场规律。一般经过连续的追问,你总能找到问题真正的答案,并想到解决方法。

拥有整合思维

整合是针对信息的,也是针对不同观点的。拥有整合思维之后,你的思考就能像吸水的海绵一样,将外部信息全部吸收进来。然后你需要进行整合挑选,重组分析,留下有用和高价值的信息。思考能力强的人都善于从外部信息中整合并提炼出对自己有帮助的东西,补充自己的观点。

用优化思维指导行动

优化思维是深度思维的加速器,它可以让你不断思索有没有更好的方案。比如,上司交给你一项任务,你做完了之后对自己的工作过程进行回顾总结:我跟客户的交流是否有问题?和同事的配合是否默契?自己对业务是否熟悉?然后对不足的地方进行优化和改进,让下一次比这一次做得更好。每一次微小的优化,都是一次难得的进步。

聚焦于自己的特长

聚焦,就是将精力聚集在自己最擅长的一点上,把它强化到极致。比如在工作中,真正让你脱颖而出的往往是你的特长,而不是看似面面俱到却无一精通的工作水平。管理学家彼得·德鲁克也提出:从无能到平庸,要比从一流到卓越难得多,这是因为卓越需要的只是你在某一领域达到精通,拥有别人不具备的特长。你应该少把精力浪费在那些自己不能胜任的地方,而将大部分智慧拿出来打造自己的闪光点。

不要忽略任何一个不起眼的细节

许多大事就毁在一个小细节上,疏忽了一个不起眼的小环节,就可能会做出错误的决策。美国气象学家爱德华·洛伦兹总结出了蝴蝶效应:“一只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热带雨林中的蝴蝶,偶尔扇动几下翅膀,可以在两周以后引起美国得克萨斯州的一场龙卷风。”将蝴蝶效应应用在思考上,就是指一个微小的变化可能影响到全局的发展。这要求我们在想问题时不能随意忽略信息,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

听完了、想好了再开口表达

在思考之前,倾听要比说话更重要。心理学家斯坦纳说:“在一个场所,一个人说得越多,他听到的就越少。”听到的少了,用来参考的信息就会更少。一个人表达自己的观点很容易,专心听别人的观点却很难。只有听完了、想好了,才能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克制欲望,保持良好的心态

人的欲望少,不良情绪也少,思考才能冷静。所以遇事应不急不躁,该有主见的时候果断表达立场,不该表态的时候就要保持安静。我们还要放得下身段,保持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使自己每天都在进步。不能以期待他人的赞美为动机,要有思想、有理想,还要有理性。

面对面地交流,了解一手信息

这一路径的要求是,减少了解信息的中间环节。比如和人见面沟通的最终目的不是看他有多帅,而是了解他的困惑,对自己有什么要求,对未来有什么预测。通过他人了解一手信息的前提条件是建立互相信赖的关系,如果你总是隔着电话线、网络与对方沟通,看不到他的表情,也看不出他是怎么想的,那就了解不到真实的一手信息。因此,应尽可能地与人直接会面,当面交流。

不要使事情复杂化

这是奥卡姆剃刀原理的核心宗旨,即在两个类似的解决方案中选择最简单的那个,尽量减少多余的环节。要始终以结果为导向,追寻高效简洁的思维方式。能以较少的成本去解决的事,就没必要用较多的成本去解决。

对任何人和事物都要动态思考

人和事物都是变化的,思考也应该是运动的,不应该静态地抱着老观点不放。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的环境、条件来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向和思考方式、对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以适应人和事物的变化。动态思考的模式为:搜集新的资料—制订新的方案—执行方案并获得反馈—调整新方案。经历一系列的动态调整后,我们的思考与正确结论的差距就会不断缩小,对客观的人、事物的了解就能加深,决策也将更为有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活一团糟?不如试试巴菲特等商业领袖都推崇的,破解99%困局深度思考法
世上最难的事,其实就是思考
深度思考的本质是什么?你对深度思考怎么理解?
看待问题很浅?教你3招,掌握深度思考能力,成为解决问题的高手
100个小妙招,帮你培养深度思考的好习惯
开放点,再开放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