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最新干货:怎样在大公司混成中层干部?


许多CEO说过这么一段话:辞退100个平庸的员工,不如辞掉一个平庸的管理者。因为平庸的管理者要么是导致优秀的员工离开,要么是带着员工一起走向平庸。尤其是在企业中,中层管理者占了大多数,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命运。


——编者按


中层管理者,一直是每个企业最微妙的岗位。


它在企业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企业若能选拔出一批具有责任感的中层干部,就能推动企业的不断向前发展、壮大。


中层队伍是企业的中坚力量,而一个中层干部队伍涣散的企业,他们就会成为企业中最忙、最辛苦、工作时间最长、而且也是最操心的人。


但是因为企业用人的原则有差别,对中层干部的评价指标也就不尽相同,例如某中层干部能胜任A企业的工作,但很难适应B企业的同岗位工作。这种评价指标的差别与企业自身特点有很大关系。



有一段时间,网上盛传这样一个理论:中层管理者的工作有三种境界,分别是做经理、坐经理与作经理。


一重境界

做经理(打冲锋)


“做经理”即亲自打冲锋,不带一兵一卒地创建分企业,从设施的置备到与客户洽谈都亲历亲为,此种境界要求中层管理者熟练掌握该部门各项工作甚至包括细微的工作。


二重境界

坐经理(做管理)


“坐经理”指中层管理者不仅自己做业务还要坐下来设计表单和制度,率领和指导若干员工,为员工制定目标下达任务,引导员工融入到企业团队中去。


三重境界

作经理(树威信)


“作经理”即作为分企业经理,已经将企业做到一定规模,业务蒸蒸日上,这时就不需要分企业经理具体从事某项业务,你已可以作为该分企业的精神领袖存在,为团队确定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为企业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以上三种境界是中层管理者从士兵成长为元帅的过程。


前两个阶段是达到第三阶段的必要前提。大企业CEO的成长可能越过技术阶段直接上升到管理者的角色。跨境界的成长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来讲是不现实的,必须精通技术方面的基本操作知识。


一名优秀的中层管理者应该用上下思维、前后思维和点面思维三种思维思考问题。一般基层员工的离职,中层管理者负有很大的责任。中层管理者不关心基层员工,或没有很好地做出表率,因而导致基层的员工看不到目标,感受不到温暖,最终离开企业。



互联网自媒体大V北冥乘海生有过一句精妙的论断:创业公司的管理者,关注点首先在生产力;而大公司里的中层,关注点首先在生产关系。


在大公司里怎么才能当好中层干部?北冥乘海生给了一篇非常精彩的论述,值得学习与收藏:




单田芳老师有云:人上一百,形形色色;人上一千,彻地连天;人上一万,无边无沿。公司到了一千人,老板肯定认不全了,看成绩也就只能靠PPT了,这也就是大公司了。


而大公司里的成功的中层管理者,上不能决策国是,下不用亲力亲为,基本以开会和写PPT为唯一工作方式,对生产力的影响有限,只好把精力放在生产关系上。


当然,生产关系有时比生产力更加重要,但是需要的思路和技巧完全不同。要在上下够不着的中层岗位上吃的开,要主抓三件大事:战略、人才和组织。但是这三件事的本质,恐怕很少有人说明白。


1

战略


某些哺乳动物每新到一处,总要先翘起后腿儿,用排泄物确定势力范围,凡此范围内的食物、阳光和水,别人就不能抢了。大公司里定战略,思路也差不多,原理就是大公司组织行为学中著名的“项目截和(hu2)定律”:


大公司里,项目成果被截和的概率,正比于项目的成功程度。


如果你不明不白地撸起袖子就干,就算是项目大火,最多也就落得庆功宴上领导致词里轻描淡写的点赞:在CEO的英明领导下,COO的大力支持下,CAO的全力配合下,我带领团队,与某某和某某的兄弟部门密切配合,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在此,我们要对某某、...、某某(你)等骨干员工提出表彰,并给他们每人加发半个月的奖金!

 

因此,要想获得credit,做事前起范儿至关重要。在事情八字还没一撇的时候,没几个人会跟你来抢功,趁着这个机会,一定要充分请示、频繁汇报,planning、brain storming、kick off搞个不停,一直到码皇们耳朵都磨出茧子,册封你为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全公司上下也都知道你有御赐的尚方宝剑。事情传开了,别人再来抢功,就师出无名了。


2

人才


名正言顺之后,要尽可能多要headcount,快速扩张团队。这最最关键的一步,也就是找人才。搞生产力,人才贵在精;搞生产关系,人才贵在多。这里的理论基础,是大公司组织行为学上另一个著名的“团队规模定律”:


在大公司里,当一个干部管理的团队充分大时,他只有升职和离开两种可能的后续状态。


项目成败在天,干部晋升在人。把仕途寄托在虚无飘渺的项目成败上,是对自己不负责任的表现。趁着项目开工,迅速扩大团队的话,则可以立于不败之地——老板绝不可能承认一个高调成立的队伍啥也没干出来,因为那也是他的失职,最后只好找个机会给你升职加薪,这样的事情,在大公司呆过的应该都见过不少。


所以,这一步是干部往上升最核心的步骤:巧立一个名目,招到十来个人,经理的职位就算是稳了;如法炮制搞个大事情,招到大几十个人,再抓住各种机会多要点headcount,基本上就可以进入中层了。


我还听说某公司一位真正的高手,连名目也跳过了:在移动应用大火的那两年,这位经理主动跳出来说,我要为公司招100名iOS和安卓工程师!干什么先别管,这是公司的战略储备!老板激动得涕泗横流,当即批复:马上干!后来,这位就成了移动开发事业部的总经理。


3

组织


前两步顺利的话,恭喜,你的团队应该已经人员过剩了。从此时起,你再也不用考虑产品的架构,设计运营的方案,因为哪怕装订文档用几号别针这样的小事,都至少有两三个人做好了方案等着你翻牌子呢;而你真正发愁的,将是怎么给这些下属找到活儿干:让工程师闲着的话,他们会往生产线上添加大量垃圾代码;让产品经理闲着的话,他们会不断给产品加蛋疼的功能;而且长此以往,离职率上升的话,真没准团队就散了架。

 

怎么办呢?这里的重要技巧是,建立一个员工打怪升级的晋升和嘉奖体系,也叫做建组织。好比无业青年天天打王者农药就没工夫上街闹事一样,把员工分成多个级别,隔三差五给一次晋升的机会,大家就闲不下来了,天天算标准,凑KPI,忙得不亦乐乎。像以前我在某软的时候,公司把码农分成二十多级,说实话,颇有一些人除了对付纷至沓来的晋升review,基本上没什么心思干别的了。

 

当然,公司的级别中层干部定不了,可是调节大家的有效工作时间,也有别的办法:


技术骨干们行有余力,就搞一个部门的技术委员会,天天让他们评比和面试;


管理岗人太多了,就给每个组长配一个副组长,这叫做建设后备力量;


实在不行,可以再搞一个联系决策委员会,比屁大的事儿都拉到会上来讨论,保证人人都忙得半死。


越是在在人员过剩的组织里,大家就越要组织出一种忙得后脚跟打屁股蛋的状态来。你任取一个大公司,任取一个时间点观察,会发现所有的经理和总监们不是在会议室,就是在去会议室的路上。



写在最后:


抓好了战略、人才和组织这三个环节,在大公司里的仕途可以高枕无忧。


曾子有云:“一喊二要三内耗”,这么记就容易多了。有人会问,这三步对各个管理层级都适用么?是的,原理都一致,不过要根据你现阶段的影响力灵活调整火力规模:如果您是个前端小组长,非要立项做一款全语音交互的手机,为这事申请2000个headcount,就算是计划再周详,也一准儿不会通过,别忘了领导们是重视风险胜过产出的。


你可以说我腹黑,不过这些大公司组织的规律,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所以,你会看到同样的项目,大公司经常需要臃肿到莫名其妙的团队,还总歉headcount卡得紧;也会看到不论老板怎么喊扁平化,越来越多的职级还是会慢慢滋生出来,各种不知所云的委员会也只增不减。


当然,如果一个产品鹤立鸡群,又在短时间内爆发,可能别人来不及截和,而项目本身的影响也不用团队规模来背书,这样的产品才会改变公司和产业。只不过绝大多数中层,为了自己的孩子与房子,只好采用稳健的“一喊二要三内耗”策略,这也是此博弈场景下无奈的纳什均衡状态。



文章综合来源:计算广告(ID:Comp_Ad)、作者:北冥乘海生,管理智慧;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四次转型:从优秀到卓越
建立优秀餐饮管理团队方法
中层管理者的三种境界和必备素质
管理者的最高境界
职场管理者不得不知的薪酬制度12大死穴及解决方法
管理的最高境界:不说硬话,不做软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