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与书法2——唐怀素《苦笋帖》

唐 怀素《苦笋帖》,绢本 墨迹,两行十四字。书法俊健,墨彩如新,直逼二王书风,是怀素传世书迹中的精彩之笔。清吴其贞《书画记》评:'书法秀健,结构舒畅,为素师超妙入神之书。'

唐 怀素《苦笋帖》

释文:苦笋及茗异常佳,乃可径来。怀素上。

大意: 苦笋和茗茶两种物品异常佳美,那就请直接送来吧。怀素敬上。

唐 怀素《苦笋帖》

【名称】苦笋帖

【作者】怀素

【年代】唐代

【材质】绢本墨迹

【规格】纵25.1厘米,横12厘米

【字数】2行,14字

【收藏】上海博物馆

唐 怀素《苦笋帖》

《苦笋帖》曾刻入《大观帖》、《三希堂续帖》、《诒晋斋帖》等汇帖。

《苦笋帖》墨迹书于绢上,徐邦达考证:'唐人写信用绢,是当时的习俗。卢仝诗云:'口云谏议送书至,白绢斜封三道印',可为佐证。'

唐 怀素《苦笋帖》

《苦笋帖》通篇'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外畴'(明代项元汴跋语)。点画粗细浓淡,结字大小正斜,线条柔中寓刚,神采飞动。挥写时的动作犹清晰可按,如'茗'字,草头逆势起笔,取险成势,'茗'字下部偏旁'名'字果敢铺毫,尤其'口'字写为两个点,神完气足,可闻金石之声。作品于不经意中,体现了书家深厚的功力。寥寥十四字,在钩连拗铁、简洁捷速和惊绝的笔画中,给人感受到的不仅是跳动流淌的旋律、非凡的气势,还译读到了书家知茶、爱茗之情,又需要茶(《苦笋帖》亦被称为怀素'乞茶帖')。书伴茶香,怡然自得。可谓'香茶苦笋异常佳,帖中感惠留佳话。'

《苦笋帖》两行十四字,字虽不多,但技巧娴熟,精练流逸。运笔如骤雨旋风,飞动圆转,虽变化无常,但法度具备。'张妙于肥,藏真妙于瘦'(黄庭坚《山谷题跋》)。从《苦笋帖》看亦是多用枯墨瘦笔。尽管笔画粗细变化不多,但有单纯明朗的特色,增强了结体疏放的感觉,与其奔流直下、一气呵成的狂草书势相得益彰。

项元汴跋《苦笋帖》云:'余仅得宋秘府所藏《苦笋》一帖,其用笔婉丽、出规入矩,未有越于法度之外,畴昔谓之狂僧,甚不解。其藏正于奇、蕴真于草、含巧于朴、露筋于骨,观其以怀素称名,藏真为号,无不心会神解。若徒视形体,以点划求之,岂能窥其精妙,升堂入室?学者必以余言维则,庶乎得其门矣。此书世之希有者,可不宝之,墨林项元汴敬题。'(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2页)。

清代永瑆题《苦笋帖》:'千年《苦笋帖》,草法见藏真。食肉全无相,参禅有后人。平原论钗股,长史脱冠巾。遗迹俱寥貌,唯斯独传神。'

徐邦达评《苦笋帖》:'草中带行,用笔圆浑精劲,细箸入骨而不枯硬;结构谨严不作狂态,出于右军而加以变化,自成一家;其中如'常佳'等字还能看到一些王氏法度。生平所见怀素书,断以此卷为真迹无疑。'(徐邦达撰《古书画过眼要录·晋隋唐五代宋书法》,83页)

朱关田评价怀素《苦笋帖》、《食鱼帖》等墨迹诸种,'堪近禅心,不愧为其晚期书法之代表作'(朱关田著《中国书法史·隋唐五代卷》第三章第三节,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9月,120页)。

《苦笋帖》是可考的最早的与茶有关的佛门书法,也是禅茶一味的产物。苦笋与茶的性状,同佛道中人有许多相通的地方,怀素通过书法充分体现了茶与禅的种种缘分。《苦笋帖》'狂诡'姿态弱,而尽显清逸之态,有古雅淡泊的意趣。

《苦笋帖》宋时曾入绍兴内府收藏,后历经元欧阳玄,明项元汴,清安岐、乾隆内府、永瑢、永瑆、奕欣、戴滢等收藏。

《苦笋帖》作品无年款。字幅前有清乾隆题签并书引首'醉僧逸翰'。字幅后有宋米友仁、工部侍郎聂子述,明项元汴,清李佐贤、陆润痒等题识。另有宋'宝庆改元(1225)九月九日重装,松题记'款,疑为《兰亭续考》编者俞松所书。

钤有'宣和'、'政和'、'绍兴'、'欧阳玄印'、'内府图书之印'、'项子京家珍藏'、'仪周珍藏'、'士奇之印'、清乾隆诸印,'皇十一子'、'永瑆之印'、'正谊书屋珍藏首书'、'埼之印'等鉴藏印。《清河书画舫》、《妮古录》、《书画记》、《平生壮观》、《大观录》、《墨缘汇观》、《书画鉴影》等书著录,曾刻入《三希堂续帖》、《大观帖》、《诒晋斋帖》。

怀素,生于公元737年,卒年未详。字藏真,俗姓钱,永州零陵(今湖南零陵)人,是大历十才子之一考功郎中钱起的外甥。自幼出家,经禅之余,从事艺文,尤好草书。曾将弃笔堆积埋之于山下,号称'笔冢'。又广种芭蕉,用蕉叶加以挥洒,即称其居曰'绿天庵'。好饮酒,及其酒酣兴发,寺壁屏幛、衣裳器具,靡不书之,时人谓之'醉僧'。自言得草书三昧,有'狂僧'之称。怀素书法初学欧阳询,后师从邬彤(怀素姨表兄弟)学草书。邬彤是张旭的学生,乃告以笔法。762年(宝应初年)自零陵出游,历衡阳,走广州,客居潭州,然后经岳州,进入长安。772年,怀素回乡,途经洛阳,适逢颜真卿,曾趋谒拜访,僧儒论书,遂为书坛盛事。唐代名士如李白、卢象、戴叔伦、钱起等人,皆有歌行称颂之。

茶与僧侣一

茶本菩提树,佛光悟处开。自古茶与僧侣结下不解之缘。传晋代名僧慧远,曾在江西庐山东林寺,以自制佳茗款待陶渊明,话茶吟诗,叙事谈经,通宵达旦。及至唐玄宗开元盛世(公元713年至741年),泰山灵岩寺高僧降魔禅师大兴禅教。学禅务于不寐,又不夕食,皆许其饮茶,人自怀挟,到处煮饮,转相仿效,逐成风俗(唐代封演《封氏闻见记》)。即后来所言'山僧活计茶三亩'是也。僧人打坐,讲究凝神静气,务求不寐、不发,大彻大悟,唯茶体证禅心,深饮必悟。可谓'洁性不可污,为饮涤尘烦'(韦应物诗句),'破睡见茶功'(李白句),'苦茶久食益意思'(《华佗食经》)。禅僧早起第一件事是饮茶,后礼佛,饭后也是先品茶再做佛事。坐禅时,每焚完一炷香,就要饮茶。明人乐纯在开列僧人每日'清课'内容时,把'煮茗'排在第二位(《雪庵清史》)。僧人借助于茶完成佛事活动中的坐禅;茶给清静的出家生涯,增添了难得的滋味。

茶与僧侣二

由于寺庙与道观多藏于高山或密林中,与大自然息息相通,故有'寺必有茶,僧必善茗'的说法。

中国最早种植茶树是西汉时期四川蒙山甘露寺的僧人吴理真,他将七棵茶树植于清峰,被当地人称为仙茶(唐代在此地建立唐明皇的御购茶园,'蒙山顶上茶'由此闻名),这是佛教与茶最早的记载了。饮茶对人体有诸多裨益,而茶本身的淡与雅,又为人的修身养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文化载体。

佛教禅宗主张静气养性,提倡坐禅。暮鼓晨钟里诵经念佛,不免人困乏力,而茶可以清心、提神、醒脑,茶便理所当然成为僧人的伴侣。僧人也由此与茶结下了缘分,千百年来,僧人们长期种茶、制茶、泡茶、品茶,总结出很多各具特色的茶道文化。

由于茶在世间的广泛普及性,茶同时也成为寺门僧人联系世俗、接待施主说天道地、讲经说法的一种媒介物。苏东坡与佛印和尚的种种趣话、禅谈便是最典型的一个例证。品茶人须戒骄狂浮躁,心静如水,方能品出茶之高低。这与佛教的为人讲究同理。修为较高的僧人,对人对事怀宽容惜悯之心,不做过头事,不图虚名小利,得到的却是整个身心的自由自在。故以此心态植茶、用茶,可深得茶理,亦可深得茶味。

茶与禅对联

一、茶笋尽禅味,松杉真法音。——苏东坡;

二、一勺励清心,酌水谁含出世想;半生盟素志,听泉我爱在山声。——招隐寺内;

三、四大皆空,坐片刻不分你我;两头是路,吃一盏各走东西。——洛阳古道一茶亭所书;

四、一卷经文,苕霖溪边真慧业;千秋祀典,旗枪风里弄神灵。——上饶陆羽泉联。

茶与禅诗赋

一、题德玄上人院

杜荀鹤(唐代)

刳得心来忙处闲,闲中方寸阔于天。

浮生自是无空性,长寿何曾有百年。

罢定磐敲松罅月,解眠茶煮石根泉。

我虽未似师被衲,此理同师悟了然。

二、与茶亢居士青山潭饮茶

灵一和尚(唐代)

野泉烟火白云间,坐饮香茶爱北山。

岩下维舟不忍去,青溪流水暮潺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名家食笋诗帖
读《苦笋帖》,品怀素的禅茶一味
中国最早的禅茶书法,怀素草书《苦笋帖》欣赏
用无纸化书法形式临摹怀素的《论书帖》和《苦笋帖》
高清碑帖丨怀素《苦笋帖》
欣赏 | 随性又讲究,这些大书法家的美食贴你见过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