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们与东坡,距离是多远?

苏东坡的形象很多元,当年就是网红。

文学唐宋八大家,苏东坡的影响大于上一代的韩愈、柳宗元,也超过老师欧阳修以及父亲苏洵,更不用说弟弟苏辙、同门王安石和曾巩了。

书法宋四家,黄庭坚是苏门弟子,米芾和蔡襄都是苏东坡的粉丝。苏东坡的画,也是开了一代新风。

甚至,苏东坡还是美食家。

由于在这些领域的名气太大,以至于后人往往忽略了他的社会身份,公务员,职业官员。

苏东坡的干部履历表,应该写满好几页。隔不了几年乃至几个月,职务就有变动。一会儿朝廷,一会儿地方;忽而向上,忽而向下。

公元1089年,苏东坡出任杭州知州。有人习惯地称之为杭州太守,其实不准确。汉朝才叫太守,唐朝就改称刺史了,比方说白居易。

新官上任,最先到哪里调研,很有讲究。苏东坡去的第一个地方,是西湖。

而西湖的景象,让苏知州非常震惊,偌大的水面竟然蔓草丛生,大半个西湖已经被覆盖。

西湖之于杭州,是生命之湖。杭州之所以能够从钱塘江边的一个小城,发展成为天堂般的繁华大都市,正是由于唐朝打开西湖,引水入城。

到了宋代,西湖有些水利工程业已损坏,杂草开始蔓延,湖面逐渐萎缩。不过,十八年前,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的时候,野草还仅仅覆盖了三分之一的湖面。

在苏东坡眼里,西湖不仅是重要的饮用水源、灌溉水源和湿地生态系统,更是一幅画,一首诗。西湖破败,影响经济发展和市民生活,也使杭州美景黯然失色。

这是知州和诗人不能容忍的,苏东坡决定疏浚西湖。

清淤工程一开始,就遇到了麻烦,堆积如山的淤泥怎么处理呢?看上去最简单的办法,就是运出去,找个地方堆了。

不过那是低智商、低情商的行为,苏东坡作为诗人,自有奇思妙想。

他俯下身去,展开西湖全景图,由南向北轻轻地划了一条线,一道绝妙风景随之跃然纸上。

苏东坡指挥民工和船夫,用清理出来的淤泥,在湖的西部建了一道堤坝。这就是后来的苏堤。

如果仅仅为了消化淤泥,堤坝之于西湖,就是多余的。而苏堤首先是联通南北的一条捷径,有了这条堤坝,由南岸到北岸,就可以节省很多时间。

如果只是一条路,横卧于西湖之上,又难免生硬。苏东坡在堤上安排了六座小桥,桥下可以通船。

这样一来,不仅保持了湖水的流动,而且使得长堤变得灵动起来。

这六座小桥,一桥一式,一桥一景。

桥的名字更妙,映波、锁澜、望山、压堤、东浦、跨虹,哪一个不是如诗如画?

长堤之上,种植了柳、碧桃、海棠、芙蓉、紫藤、玉兰、樱花、木樨。

想象一下苏堤四季吧,春季鹅黄拂面,盛夏繁花如烟,深秋冷雨梧桐,严冬雪压枝头。这些景色,现在还可以看得到。

西湖清淤之后,用什么办法防止野草再次泛滥成灾呢?以现在个别官员的思路来考虑,其实也简单,把湖岸硬化就行了。

苏东坡当然不能,那不符合自然规律和诗人的逻辑。

苏知州以生态的方式保护生态,这就是种植菱角。政府把一部分湖岸开垦出来,让农人种菱角。条件是,必须清理杂草。

但是,另一个问题来了。如果菱角的种植面积太大,也会影响水质。苏东坡让人论证,划定了禁止种植的范围,相当于今天的生态红线。

为了明确标出禁种区域,政府在湖中树了三个标志,相当于把红线划实了。

诗人总有神来之笔,苏东坡把三个标志设计为三座小石塔,不经意间又显示了诗意。

这三座小石塔,实在是妙不可言。塔的中间是雕空的,每逢民间重大节日,夜晚在塔内点上烛火。由此成就了西湖的著名一景,三潭印月。当然,现在石塔已经不在当年的位置了。

而那石塔的底部,也有玄机。塔基深入湖底的部分,有一个标记,提示后人,清淤至此就行了。

这三座小石塔,走近了看,体量是很大的。据说,五六年前的一天,游船误撞了其中的一座,塔身断作几截。打捞上来一看,每一截并未损坏,拼装之后,居然完好如初。

疏浚西湖,本是一项实用工程,却做得如此浪漫,如此精美到每个细节,宛若自然,景自天成。

这个故事的经典意义还在于,至今仍不失为生态治理和保护的一个样本。

如果仅仅是治理西湖,或许有偶然性。而苏东坡主持的类似工程,还有很多,包括疏浚惠州西湖,治理颍州西湖等。每一项工程都充分体现了对山水的敬重,对生态的精心爱护。

如果仅仅是治理工程,或许只能说明政绩。而苏东坡则把工程视为作品,用心去做,用情歌唱。因为,那是自然山水的一部分。

疏浚杭州西湖,苏东坡欣然写下《开西湖》。诗中这样描述,尽放龟鱼还绿净,肯容萧苇障前坡。这简直就是宋版的生态修复技术指南,生态理念成了诗,成了画。

在疏浚惠州西湖前后的三年,苏东坡写下了一百九十二首诗词,还有文、序、跋数十篇。其中大部分与西湖和惠州山水有关。

疏浚后的颍州西湖,美不胜收。苏东坡将之比作杭州西湖,忍不住在诗中写道,大千起灭一尘里,未觉杭颍谁雌雄。

苏东坡走到哪里,就尽力把哪里的生态保护好,治理好,就把哪里的山水变成笔下风景,笔下的诗。

这是对山水有多大的爱,多深的情啊。

解读苏东坡治理西湖的生动故事,纵观他悲欢离合的人生经历,品读他的那些千古佳句,可以感受到苏东坡内心世界,深刻体会到深深的山水情怀。

山水在心中,就有了对真的追求,就有了大善,就有了诗和美。

第一,苏东坡有山水情怀,才懂得如何与山水相处,懂得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苏东坡传》的作者林语堂先生说,古人虽然在西湖四周建设,但知道不可超越的界限,知道不要进犯自然。西湖是人工点缀的自然,不是人工破坏后的自然。人类真正智巧所创造的,并非过度的精巧。

西湖不在天堂,在人间。城市要发展,想要对生态一点影响都没有,是不可能的。苏东坡的智慧在于,找到了发展与保护的平衡点,实现了建设工程与诗情画意的完美结合。

林语堂先生说,假如只是空空一片水,没有苏堤那秀美的修眉和彩虹般的仙岛,以画龙点睛增其神韵,那么西湖将望之如何?

苏东坡对自然的尊重,由内心而行为,是自然而然的。他请求批准疏浚西湖工程的奏折,一共五条理由,第一条,就与生态保护不谋而合。他说,西湖一直是最适合放生的地方,每年四月初八,信众数万聚于西湖,所放生之鸟类鱼类高达百万计。如果西湖萎缩了,乃至干涸了,湖里的鱼鳖虾蟹怎么办?如果没有了鱼鳖虾蟹,西湖就成了一潭死水。

疏浚,不是把西湖搞成盆景或者蓄水的大池子,而是要保持西湖的生态原貌,使之成为鲜活的湖,有生命的湖。

苏东坡自然在心中,苍生万物在心中,这是一种信仰,体现了中华传统生态思想。

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众生平等,这样一些生态思想要义,深刻影响着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

特别是儒家倡导的中庸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最大。

中庸之道,落实到社会实践,包括对自然的基本态度,主要体现为一个

就是分寸、节制、平衡、和谐。把握了这个度,就有了回旋空间,就可以进退自如,也才可能维持长久。这是政治智慧、生活智慧,也是生态智慧。

  做人之道,为政之道,都离不开这个度。做人如果走极端,人生注定是悲剧。当官一旦走极端,不管剧情多么好看,必然很快剧终。

人与自然相处,同样要留余地,不能走极端,一定要给自然留下自我修复的空间和时间。

第二,苏东坡有山水情怀,才能够坚持理想,坚守底线。

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同时还是龙图阁学士,浙西兵马钤辖。身兼数职,看上去踌躇满志。实际上,他离开东京汴梁,很有一些无奈。此前苏东坡已经是翰林学士,朝廷大员,领导礼部教育和干部考试工作。苏东坡主动请求到地方任职,主要是厌倦了新党旧党之争,他也不大擅长官场争斗那一套。以当时惯例,在朝廷任职要比外放地方更体面。

作为官员的苏东坡,其实是很单纯的。苏东坡对朝廷,忠诚;待人,真诚;讴歌山水大自然,热诚。他相信正义终究是正义。有了坚定信仰,才能屡遭劫难而初心不改。他几度由于写诗而被陷害,却始终不肯放下那支大笔。

在苏东坡笔下,描写最多的是山水。无论得意还是失意,不管顺境还是逆境。

长江边上的那座黄州小镇,地处偏僻,也没有什么名山大川,甚至赤壁大战到底是不是发生在这里,也不一定。

而在苏东坡的《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著名诗词中,我们看到的则是山间明月,江上清风,目之所及,江山如画。

同样是在黄州,苏东坡以旷达的心态面对种种不公。戴罪谪居,生活几近潦倒,苏东坡却能气定神闲。他在黄州那个叫东坡的地方,开垦了一块地,晴耕雨读,从此号称东坡居士。

多少个难眠之夜,苏东坡把酒临风,对月放歌,尽情表达对生命、对大自然的挚爱。

还有海南儋州和广东的惠州,两次苦难流放,却被苏东坡变成了山水之旅,修成了两段善缘。

从中原贬谪岭南荒蛮之地惠州,从正部级降职为副科级,苏东坡受到的打击可以想象。特别是在惠州期间,又痛失忠诚伴侣和红颜知己王朝云。但是,苏东坡能够从山水之间找到精神寄托,创作了很多吟诵惠州山水的著名诗作。

继而再度被贬,南下更加荒蛮的海南儋州,对于六十二岁的苏东坡来说,几乎就是致命一击。初到儋州,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处境狼狈的苏东坡,却能寄情山水,坦然面对现实烦恼,获得精神上的大自由。

被贬和流放,苏东坡先后经历了三次。每一次都是身体的巨大折磨,每一次又都能寄情山水而得到精神解脱。

第三,苏东坡有山水情怀,一生追求大作为。

儒家讲有为,佛家讲修为;道家讲无为,却是为了无不为。苏东坡心中有山水,始终想着要为山水做些什么。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责任。

在苏东坡治理西湖的故事里面,一个细节很有趣,就是让农人种植菱角。种菱角必须负责一片湖面的杂草。同时,缴纳的税款也全部用于保护西湖。那应该是古代的PPP模式。

疏浚工程需要资金三万四千贯,杭州本地只能筹到一半。苏东坡向中央财政申请,朝廷没给钱,只给了一百张度牒,也就是僧人出家的身份凭证。苏东坡把度牒换成钱,余下的资金缺口,则靠以工代赈和菱角种植户的投入来补充。人力不够,苏东坡利用他浙西兵马钤辖的职权,调动军队参与工程建设。

苏东坡在杭州担任知州不过短短两年,却作了大量利国利民的实事。苏知州拨出财政资金,自己又捐出黄金五十两,建立了杭州第一家公立医院。据林语堂先生考证,这也是中国最早的公立医院。而治理西湖,只是苏东坡时期诸多民生工程中的一个。与之相比,疏浚运河、修建饮用水源水库等工程,规模更大,时间更长。

在流放地惠州,苏东坡主持疏浚了当地最大的湖泊,丰湖。

苏东坡主持设计施工,把城外的泉水引入西湖,使丰湖成为活水,解决了城里居民的吃水问题。

那时,丰湖跟当年的杭州西湖一样,也是杂草丛生、湖面萎缩,东西两岸也是没有直通道路。苏东坡也和在杭州一样,疏浚湖底淤泥,用淤泥堆成了一座堤坝,成为联通东西两岸的便捷通道,堤坝也有几座小桥,桥下也可以通船,堤坝也是遍植垂柳和花木。那座堤坝,后人也称作苏堤。

后来,苏东坡将丰湖改名为西湖。不仅因为位于城西,更因为整治之后与杭州西湖一样美丽。

在海南儋州,苏东坡乐观豁达,随遇而安,很快就成为当地人的朋友,并且以慈悲之心,大行善举。他设帐讲学,求学者趋之若鹜。一时间,小城儋州书声琅琅,弦歌四起。海南岛历史上第一位举人,第一位进士,都是苏氏弟子。

苏东坡一生做过很多官职,除了在朝廷任职之外,还在凤翔、汝州、徐州、湖州、登州、密州、颍州、杭州等多地担任或通判或者知州,每个地方都有重要业绩。但是,到了晚年,苏东坡认为最有作为的三个地方,却是被流放的黄州、惠州和儋州。

他以第二人称写了一首《自题金山画像》,其中有这样两句,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这是一代文豪的绝唱。伟大的苏东坡,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留下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留下了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这样一些歌咏山水不朽名句,是后人一直享用的精神食粮。

苏东坡笔下的山水,是一种文化符号。

苏东坡手下的山水,已经成为生态保护的一种象征。

在安徽的颍州市,苏东坡治理过的西湖,至今仍是最美的风景,著名景点都是苏东坡当年留下的。

广东惠州市的西湖,一直保持着苏东坡规划建造的大体格局,湖光山色,冬夏春秋各不同。那是惠州城的标志,是市民心中不可替代的独特美景。

特别是杭州西湖,处处留下苏东坡的印记。要论城市山水,没有哪一个能超过杭州西湖。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要说描写杭州西湖的诗,没有哪一首能与之相提并论。杭州西湖的美,只有苏东坡能够写得出来。

离开杭州之后,苏东坡再也没有机会回去过。但是,杭州市民却从来没有忘记他。甚至认为,苏东坡就是杭州人。西湖,是苏东坡物化了的山水情怀。苏东坡与西湖,已经融为一体。

苏东坡疏浚西湖,是在1089年。我们与东坡之间,不只隔着一个千年。

更遥远的距离是,身在山水之间,却没有山水情怀。

心中没有山水,精神世界就不够充盈;脚下没有山水,生活难免缺少诗意;目中无山水,跟目中无人一样,就可能做蠢事。

有一个耐人寻味的事情是,很多人在欣赏苏堤春晓的时候,根本想不起苏东坡,也已经不怎么记得大江东去了。

只知道东坡肘子,东坡肉。 



关于苏东坡的这些故事,我在中国生态文明论坛海口年会、生态文明贵阳国际会议,在大连、太原、梅河口等地以及中国传媒大学、郑州大学的讲座中都讲过。每次讲完,都很不满意,总希望有下一次。为了这些故事,我专程去了三次西湖,每一次,都有不同感受。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苏东坡代表了一种人生态度,他用四首诗告诉我们人生为什么一定要乐观
苏东坡:百东坡?三东坡?千秋一东坡?
三起三落:​被贬谪的苏东坡为何能东山再起?
三起三落苏东坡——解读《古文观止》钥匙二
谢险峰 | 东坡元是西湖长,不到罗浮便得休
苏轼动不动被贬,逆境中为什么心态还那么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