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端砚石

端砚自唐初开采至今,断断续续基本上没有停止过开采。清代开采的砚坑最多,据清道光何传瑶《宝砚堂砚辨》记载,约有70余处。现在可找到具体位置并在国家地形图上定位的新旧砚坑口约有42处,目前在开采的砚石有十多种。端砚石主要分布在以下几个地段:

西江羚羊峡以东斧柯山一带,即端溪水以东地段,连绵10多公里,端砚最优质的砚石主要集中在这一带,主要砚坑有老坑(又称水岩、皇坑)、朝天岩、宣德岩、冚罗蕉、绿端、坑仔岩、麻子坑、古塔岩。

西江羚羊峡北岸的羚羊山,主要砚坑有龙尾青、木棉坑、白线岩(内有二格青、青石、红石)、有冻岩。

肇庆市七星岩背后北岭山一带,从西至东,连绵30公里,统称宋坑,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绿端等。

鼎湖沙埔斧柯山以东地段,连绵约30公里,这里有丰富的砚石资源,砚坑众多,除典水梅花坑、绿端外,统称为斧柯东。

是开采于七星岩的白端,白端石开采于明代,不发墨,常作朱批之用,因七星岩是风景区,禁止开采。

老坑

老坑又称水岩、皇岩,位于西江羚羊峡斧柯山南岸山脚,离西江约200米,位于端溪矿区最低处。据说唐代中期就已开坑取石,至今断断续续开采了1200多年。老坑现有新旧两个洞口,旧洞口高约1米,该坑自开采以来曾多次塌方,清末已停止开采,1972年由肇庆市端溪名砚厂重开,洞深100米左右,内分大西洞和水归洞。1976年由国家轻工业部投资在旧洞口以南30米处另开新洞口接入,洞高1.82米,宽1.8米,安装有轨道翻斗车,用于运石料。据测量,新坑口标高20米,地下已形成一个连续长200多米、斜深约100米的采空区,最深处在海平面以下负56.87米,运输洞口往下垂深76.81米,相当于西江正常水位(约5米标高),以下61.87米。矿体厚度约0.80米,优质石肉厚约0.30米,20世纪90年代,大西洞和水归洞已连成一片。因老坑位于西江水平面以下,每年到枯水季节方可抽水采石。老坑砚石质地为端砚众坑之冠,被视为“砚中至宝”。石质细嫩、滋润,叩之木声,有“贮水不耗,发墨而不损毫”之优点,硬度为肖氏40--60。砚石呈紫蓝带青色;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玫瑰紫、冰纹、火捺、金银线、翡翠以及石眼等。2000年政府停止开采。  200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

宋坑

宋坑位于肇庆七星岩北面的北岭山—带,西起小湘峡,东至鼎湖山,主要有浦田青花、榄坑、盘古坑、陈坑、伍坑、东岗坑、前村坑、蕉园坑等,因均开采于宋代,故统称宋坑,矿体厚度0.5米左右。面积近100平方公里。宋坑砚石色泽紫如猪肝,凝重浑厚;硬度为肖氏40-60,优质的砚石细润,有火捺、猪肝冻、金钱火捺等石品。目前,仍在开采的有盘古坑、伍坑、陈坑和蕉园坑,洞深都在百米以上,其余的因资源枯竭而停采。

坑仔岩

坑仔岩又名康子岩,位于老坑之南半山上,距老坑洞约600米。坑仔岩新开的洞口标高为125米。该砚石坑最早于宋代治平年采石,距今900多年的历史,历代均有开采,因多次塌方,已停采100多年,1978年又重新开采,目前有10多个洞口,估计采空区长超过300米,工作面有几百平方米,斜深70多米。矿体厚度约0.80米。坑仔岩砚石质优、细腻坚实、滋润、青紫带红;硬度为肖氏40—60,石品花纹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尤以石眼多称著。

麻子坑

麻子坑位于老坑之南3000多米的山腰上,在端溪矿区最高处旗顶下,坑口标高380米。分旱洞、水洞,有多个洞口。麻子坑于清乾隆年间开采,断续开采约240多年,后塌方淤塞而停采,1962年恢复开采。目前采空区长超过200米,工作面几百平方米,斜深50米。矿体厚度约0.60米,优质石肉不足0.30米,旱洞、水洞已连通,优质砚石已很少。麻子坑砚石质地高洁、娇嫩、细腻、坚实;硬度为肖氏40—60,石色青紫略带蓝,佳石中有天青、鱼脑冻、蕉叶白、青花、火捺以及石眼等,其中石眼碧绿。

梅花坑

梅花坑宋代开坑采石,出自二个地方,一是岭羊峡以东的鼎湖沙浦典水村附近,古人称典水梅花坑。二是出自北岭山前村坑和蕉园坑。梅花坑洞较深,洞内石分三格,只有中间一格石可制砚。梅花坑石以多眼为主要特点,色苍灰白微带青黄色,硬度为肖氏40-60,其中有梅花点者为佳,石质近似宋坑,下墨亦快,但石质与老坑等名坑相比略为粗糙。仍不失为端砚中有代表性的名坑砚石之一。典水梅花坑采出的砚石多眼,眼中有点,大而晕重不分明;北岭梅花坑砚石色苍灰微带褐黄,眼多而无睛(无瞳子),眼呈米黄色。

绿端

绿端采石始于北宋,据《高要县志》云:“绿端石出北岭及小湘江峡(即现在的三榕峡),鼎湖山、皆旱坑。” 开采绿端砚石共有四处,最早在北岭山东岗坑附近,洞式开采,因砚石枯竭,人们转移至端溪水一带的朝天岩开采,上层为绿端,下层为朝天岩;三是小湘镇大龙,为露天开采;四是鼎湖区沙埔镇,砚石成块状,散落在几平方公里的山地上。绿端石色青绿微带土黄色,硬度为肖氏45-63,石质细腻、幼嫩、润滑,最佳者为翠绿色。纯浑无瑕,晶莹油润,别具一格。

宣德岩

宣德岩开坑采石于明宣德年间,故得此名。其石色以猪肝色为基调,略带紫蓝、苍灰,石质也较细腻,幼嫩,仅次于坑仔岩和麻子坑,宣德岩之佳石与麻子坑、坑仔岩砚石不相伯仲。但宣德岩砚石多断脉。较难采,佳石亦不多,故目前基本上停止开采。

斧柯东

斧柯东砚石是开采于肇庆市鼎湖区沙浦镇斧柯山东麓一带砚石的总称,斧柯东砚石资源较丰富,有十多个品种之多,其中不乏一些优质砚石,石品花纹有冻、火捺、石眼、彩带等。斧柯东砚石硬度略高,声音清脆,最早采于明朝,是端砚名坑之一有冻岩 位于羚羊峡以西的羚羊山的山岭上,在白线岩上方约70米,砚坑浅。砚石呈紫褐色,石中的冻带黄色,石内有好多由浅色晕圈构成的大斑点,连体斑点和无定形斑点。

白端

白端就是白色的端砚。白端石产自肇庆著名的旅游景地--七星岩内。白端石属碳酸盐岩,为准同生泥晶--粉晶白云岩。岩石呈白色或浅灰白色,有红丝纹和乌丝纹。主要矿物成分,白云石98%,方解石2%,硬度为肖氏55-77。石质细腻、坚实,不发墨,常作批朱之用。白端石开采于明代,因七星岩是旅游区,20世纪60年代后禁采,故白端石砚十分稀有。

古塔岩

古塔岩位于坑仔岩之南,屏风背附近。古塔岩石色凝重,紫色稍带赤,有些部位带紫红,或玫瑰红,色彩有变化,不单调,且看上去油润生辉;石质娇嫩、坚实、滋润;间中会发现石眼,并且有佳眼,但甚少有火捺、蕉叶白等。古塔岩砚石一般可作雕花砚材,后因石源沽竭,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改在鼎湖沙埔斧柯东开采。

白线岩

白线岩位于羚羊峡北岸羚羊山的山岭上,岩洞内分三层,第一层石皮青带翠绿色,质优者可作雕花砚材;第二层叫二格青,多作低档的顺水淌池砚;第三层是青石,质优之青石时有火捺,亦可作砚材。质优白线岩砚石多有白筋暗浮石面上,乍看有点象散碎的冰纹。

朝天岩

朝天岩位于宣德岩附近,开始采石于清康熙年间,由端溪水拾步登麻子坑,朝天岩是必经之地,且两边距离相当。朝天岩洞不深,洞内宽敞,因洞口大且朝天而开,故名曰朝天岩。朝天岩砚石质地较细腻,砚石呈紫蓝色,有青苔斑点。

冚罗蕉

冚罗蕉又名打木棉蕉,位于端溪麻子坑下方,与朝天岩与宣德岩同一石层。冚罗蕉开采于明代,20世纪80年代重开,现有十多个洞口,但产量不大。石质细腻、坚实,硬度为肖氏45-65,发墨较慢,石色青灰色微带紫,有象芭蕉叶的平行纹理,又称杉木纹,另有蕉叶白、天青、碎冻、火捺等石品,偶有石眼、金银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端砚藏家必备!史上最全面的端砚名坑石品花纹综述(多图)
中国端砚分十大名坑
端砚名坑
端砚三大名坑的鉴别特征
【端砚鉴别】端砚种类大全和砚石鉴别(附图)
文房四宝:端砚著名坑洞介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