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哭就抱到底会不会宠坏孩子?看完2个实验就有答案了
文 | 亲宝宝
本文由亲宝宝原创首发

上周末去逛商场,路过休息区的时候,大老远就听到一阵撕心裂肺的哭声。

我这当妈的心立刻揪了起来,忍不住走近些看看。

靠过去后发现,宝宝哭得小脸通红,呜呜咽咽地挥舞着小手。

婴儿车旁边的应该就是宝宝妈,不过她虽然一脸心疼,却迟迟没有抱起宝宝。

她身边的老太太急了:“宝宝都哭成这样了,你还不抱啊?你不抱我抱,妈妈不疼奶奶疼!”说完挤开妈妈就把宝宝抱进怀里。

宝宝妈妈则一脸无奈:“妈!都说了宝宝哭了不要马上抱,这样会把宝宝宠坏,以后不好带。”

话听到这儿,我也就明白了,原来母女俩是在那个世纪难题上出现了分歧:宝宝哭了,到底能不能马上抱?


身为父母,我特别理解那位妈妈纠结的心情。在我家轩轩还很小的时候,周围也有很多人跟我说:

“宝宝哭了不要马上抱,你不理他他就不哭了,这样宝宝独立得早。”

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实在太多了!

可仔细想想,“抱抱”和“独立性”真的有必然联系吗?

就说咱们大人,有时加班到半夜,脚踏进家门的那一刻才放松下来,想要个拥抱,难道也是不够独立?

答案不言而喻。

把宝宝温柔抱在怀里的动作,和胎儿在妈妈子宫里的样子很像,能够给宝宝带来十足的安全感。

咱们先给够宝宝安全感,再来谈独立性。


宝宝哭了,到底该不该马上抱?

“宝宝哭了该不该抱”的问题,有太多父母认为不抱更好,说到底还是“哭声免疫法”的锅。

一个1920年的臭名昭著的实验,影响了太多父母的想法和宝宝的健康。

在十九世纪初期的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 · 华生用9个月大的宝宝小阿尔伯特做了一个实验。

最开始让小阿尔伯特和毛茸茸的小动物们一起玩,让他们建立感情。

之后再把小白鼠放到小阿尔伯特旁边,小阿尔伯特一靠近小白鼠,华生就会在他身后突然敲击铁棒,巨大的响声吓得他哇哇大哭。

重复许多次以后,小阿尔伯特对小白鼠的好奇彻底变成了恐惧。


不需要敲响铁棒,只要看到小白鼠,小阿尔伯特就会陷入不安之中。

之前那些带给他快乐的小动物,也都变成令他害怕的存在。

经过这一实验,华生自信得出结论:

“人的行为可以被训练,恐惧也可以习得。”

也因此衍生出了哭声免疫法:宝宝哭了不抱,不哭才抱。慢慢宝宝就会变得不哭不闹,乖巧独立。

乍一听是不是感觉很有道理?但其实这一实验违背了儿童发展规律。

此时的宝宝还理解不了“不哭才抱”的意思,其实他接收到的信号是:

没有抱抱=被抛弃了。

从而对这个陌生的世界更加恐惧。这一时期丢失的安全感和归属感,以后也很难再弥补回来。


后来英国的心理学家哈利又做了一个恒河猴实验。

哈利将小猴子们放进有“两个妈妈”的金属笼子中。

一位是冰凉的金属网妈妈,身上挂着可以填饱肚子的食物。一位是温暖又柔软的绒布妈妈,但是身上什么也没有。

经过165天的测试,哈利发现小猴子大部分时间都依偎在绒布妈妈怀里,当他们受到惊吓的时候,也会第一时间抱住绒布妈妈。

连小猴子都更渴望绒布妈妈的爱,更何况一个宝宝?

除了生理层面的喂养,宝宝也有感情上的需求,需要被看见、被抚摸、被拥抱。

对于宝宝来说,妈妈就是自己安全感的最大来源。

更不用说只会啼哭的小宝宝,一次次的拥抱回应,才能缓解他们对这个陌生世界的恐惧和不安。

宝宝生来就有感受爱的能力,抱抱他们,就是带给宝宝温暖和安全感,才能为未来一个健康积极的人格打好地基。


从小没抱够的宝宝后来会怎样

1、情感状态更加脆弱

在知乎上看到过这样一个问题:没得到过父母拥抱的人,是什么感觉?

下面的高赞回答写到:

“从我记事起,我父母就从没抱过我,没亲过我,其实也没有虐待我打我,给我吃穿用度都挺好的,但我就是和他们不亲,大学毕业后我就去了远方,很少联系,有时候也想打个电话,但实在没什么话聊。

一年也就过年回去几天,和他们呆着觉得很尴尬,很孤独。

就是那种明明有父母有家,却感觉心里空落落的,没有归宿感,周围都很热闹,我却从心里觉得寂寞,怎么填都填不满。”

那些从小没被抱够的宝宝,并不会因此更加强大,反而更容易敏感、怯懦和脆弱。


比起在父母怀抱里长大的宝宝,哭声总是被无视的宝宝更难建立亲密关系,上幼儿园以后不愿意交朋友,长大后不擅长社交。

是啊,在父母这都得不到关注的宝宝,又哪来的底气去寻求外界的善意呢?

2、阻碍认知水平发展

更可怕的是,除了心理层面的问题,如果任由宝宝一直哭闹,他们的认知发展水平也会受到影响。

老话常说,“宝宝总是哭着睡着会变傻”,其实也不全无道理。

长时间被放任啼哭的宝宝,体内会产生更多的“压力激素”皮质醇,长期处于这种较高的压力水平下,就会对大脑造成伤害。

没错,小宝宝也会有压力。而且他们的承受能力就那么点,自己大哭的时候没人管,就是天塌了的大事。

3、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记得有这样一条新闻,安徽一位妈妈在给宝宝洗澡时发现,宝宝一哭闹,大腿根部就会鼓起一个包。

如果躺在床上乖乖的,鼓包就消失了。去医院一查才知道是“小儿疝气”。

哭闹虽然不是引发疝气的根本因素,却是重要诱因,宝宝哭的时间太长会导致腹压增高,父母不当回事的话,很可能耽误宝宝的病情。


不回应宝宝的哭泣,看似是件小事,却能带来这么多后果。

再看看那些及时得到回应的宝宝,你会发现,他们慢慢比同龄宝宝哭得少了,更有安全感、更勇于探索,还有不错的沟通能力。

而这一切才是让宝宝更独立的力量来源。

宝宝哭泣,哪有父母不心疼的呢?哭声一响,都恨不得一秒钟赶到宝宝旁边。

忍着不抱宝宝,本意是想让宝宝更加独立,是出于为人父母的爱。

但其实,宝宝哭了,你只管去拥抱他,坦然接受这份本能,就是对宝宝最好的爱。

宝宝哭了怎么办

“可是总是抱宝宝,会不会把他宠坏?”有这种想法的父母,其实完全不必担心。

1、宝宝1岁前,每一声啼哭都值得你拥抱

英国心理学教授雷迪的研究表明,0-5个月的宝宝还不会用假哭来“骗”父母,这时的哭泣很简单,是他们与外界唯一的沟通方式。

比如尿了拉了不舒服、肚子饿了想喝奶了,用哭声呼唤父母的帮助。或者感到恐惧害怕,需要大人的安抚来稳定情绪。

这个阶段能得到父母及时回应的宝宝,就会逐渐建立起对父母的信任感和健康的母婴依恋。

所以面对1岁前的宝宝,请尽情地宠爱他!

当感受到父母无条件的爱,知道身后有父母的保护,他们自然有勇气探索世界。


2、大一些的宝宝,先解决情绪后解决问题

随着宝宝的成长,在1-3岁已经逐渐有了自我意识。

专家认为,一岁以后的宝宝会为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和亲近需求,用哭闹等各种方式影响照顾者的行为。

这时,如果是正常的情绪表达,父母自然要安抚宝宝。

如果哭闹是为了不合理的需求,甚至假哭博取父母同情心,也不能无底线地包容。

不管哪种,都要先帮助宝宝解决情绪。

先抱抱宝宝,让他知道你理解他的感受,他可以不开心。

相比于“再哭就不要你了!”一句“妈妈知道,你喜欢这个玩具,想要带回家对不对?”更能让烦躁的宝宝冷静下来。

但有时候你可能会发现,宝宝的情绪被理解后,反而哭得更厉害了。不必担心,我们只要陪伴就好。

因为接纳情绪的目的不是为了让宝宝不哭,而是能让宝宝的情绪得到合理宣泄。

解决完情绪,再来解决问题,这时候你再判断宝宝哭闹背后的需求是否合理。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坚守自己的原则。

如果需求合理,可以适当满足,如果不合理,就不能随便纵容妥协,跟宝宝说清楚理由,比如“今天说好了不买新玩具,我们要遵守约定哦”。

不能让宝宝以为,只要哭就能得到自己想要的,这样就真可能宠坏宝宝了。

看宝宝拍着小手,一副渴望的小眼神,一句妈妈抱抱,所有的烦恼都可以冲散。

现在的父母越来越重视科学养娃,这本是好事儿。

但是太过于小心翼翼,多抱一次、少抱一次都纠结得不行,其实没必要。

随着宝宝的长大,他们会渐渐有自己的社交圈,还要分精力面对自己的烦恼和压力。

可能有一天,父母想抱他时,他已经不需要抱了。

宝宝这样全心全意依恋我们的日子,满打满算又有多久呢?趁宝宝还小,当然要选择尽情拥抱他! 



人的皮肤毛发下有一组特别的神经系统,当我们被抚摸拥抱的时候,会促进大脑释放内啡肽,让我们感到幸福!所以我们天然就有“肌肤渴望”,而拥抱是增加接触很好的方式。

父母拥抱宝宝,既能让宝宝确认自己“值得被爱”,也能让父母汲取力量。当宝宝无助哭泣的时候,最需要父母的抱抱来安慰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用“哭声免疫法”就是在逃避责任
一个残酷的实验告诉你,孩子为什么胆子小
「七田真小课堂」孩子一哭到底要不要马上抱?两个实验给你答案
一个残忍的实验告诉你,孩子为什么会越来越胆小!
孩子哭了要不要马上抱?一个心理学实验告诉你答案···
6万家长“私人订制”的“坏叔叔”恐吓孩子视频:这不是教育,这是施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