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论语》?这是我见过最好的答案

为什么今天还要读《论语》?这 来自看书有道 10:56

主播丨夏涵  文丨西米酱




昨晚在家看了最新一期的《知识就是力量》,一向很接地气的罗胖,这次画风突变,讲了一个特别文学的话题: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论语》。


一开始我心想,这都什么年代了,谁还读《论语》呀?


况且,里面的很多句子,我们早在小学时就背得滚瓜烂熟了: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


作为一个中国人,相信人人都能随口说出那么几句孔夫子的名言。


台湾著名教授傅佩荣说过一句话:半篇《论语》护一生。


当我们发现自己闭着眼睛都能将《论语》脱口而出时,这也意味着,孔夫子的话作为中国人的价值观的思想底层,早已牢牢根植于我们心中了。


这就是《论语》的厉害之处啊。



可能有人会问,孔子那些话有什么特别的?不都是老生常谈吗?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也曾经站出来批评孔子,说他的言论都是随处可见的常识道德,在哪个民族里都找得到。


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可是你想想,孔子生活在什么年代?黑格尔生活在什么年代?而我们又生活在什么年代?


一个活在两千多年前封建社会的教育家,他的言论居然能够成为 18 世纪欧洲哲学家眼里,和两千多年后当代中国人眼里的「常识」!


跨越了时间和空间,也跨越了民族和社会背景的差异,那是一种怎样的哲学和智慧!


孔子的思想从古至今,大到对国家理政,小到对每个人的处世,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也难怪有人说,读百遍《论语》,你便掌握了安身立命之道。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最好的行为准则、超正的三观。个中道理,若是能透彻领悟,足以让我们过好这一生。



做人做事,一定要有分寸感


「分寸感」这个词,经常被用在现在的社交中:与人交往时,不要越界,也切忌冷漠,而是要掌握一个适度的分寸。


这其实也源自于孔子最著名的思想之一「中庸之道」。


中庸,就是执其两端,而用其中于民。任何事情,往哪个极端走都不对,不偏不倚「正正好」,才是一切事物最好的样子。



生活中,处处讲求「正正好」的分寸:


在谈恋爱时,如果一门心思都花在对方身上,太过粘人,那么感情就会出现问题;而如果两个人都太保守和被动,又很容易疏离。


只有在保持甜蜜的同时,不失自我,这样的感情才能够长久。就像歌词里唱的:爱的秘诀,就是保持刚刚好的距离。


养育孩子也一样。


我有个同学,从小就被父母教导必须守规矩,不允许出门和别的小朋友玩,每天的生活除了做作业就是上家教。


由于不懂如何与人相处,他在人际交往中处处碰壁,性格越来越孤僻,遇见喜欢的女生也只能远远望着,不敢去追。


毕业以后出来工作,因为不会自理生活,他妈妈搬过去一起住照顾他。业余爱好就是打游戏,相亲介绍了几个女生,都因为他不会主动,不欢而散。


他得到衣食无忧的生活,但却失去了掌控生活的宝贵能力,成为一个被父母圈养起来的人。这就是过度管束导致的悲剧。


凡事要有分寸感,把握刚刚好的度,这个道理似乎大家都懂。然而生活中,因为没有把握好这个度而酿成错误的人,却比比皆是。


别以为「中庸」之道很简单,能真正悟到并践行之,还真的需要我们用一生去修炼。



为人处世,得学会用「两副面孔」


说到「两副面孔」,我们的孔老夫子特别擅长。


有一次子路问孔子:老师,当我想到什么事时,只要它合乎义理,我是不是就该立即行动?


孔子摇头说:不,你要先请教父亲兄长,得到他们的同意再行动。


又有一次,冉有也问了同样的问题,孔子却对他说:对啊,想到什么就该立即行动起来。


这时,另一名弟子公西华听到后就纳闷了:为啥他们俩问同样的问题,得到的是不一样的回答?


孔子答:冉有行事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子路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这就是孔子的「两副面孔」,放在教育里叫因材施教,放在生活中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和飞机上「橙汁」空姐的双标不同,它才是真正的大智慧。



我们在生活中也一样,为什么有的同事做了错事,应该当场指出,甚至不假辞色,而有的同事做了错事,却要现场维护他的面子,然后私下指出来?


为什么有的人向你借钱,即使是一点小钱也要再三考虑,而有的人却可以让你毫不犹豫地倾囊相助?


世界之大,每个人生而不同。有人豪爽,有人心细;有人好强,有人怯懦。同一句话在不同人的身上,都可能会被读出不一样的意思。


我们说孔子是中国第一教育家,不光因为他周游列国巡讲仁义礼智信,更是因为他对待每位弟子,都能根据他们的性格特征找到最适合的黄金之道。



把目光放长远,才能更好地判断当下


「子路救人」是一个很有名的故事。


有一次子路看到有人落水,毫不犹豫地跳下水去把人救起。为了答谢救命之恩,家属送他一头牛,子路大方地收下了。


这时候旁人就议论了:下水救人还要钱?然而孔子知道这事后,表扬了子路,说他做得对。救了人,人家要报答,就该收下谢礼。


因为这样才能鼓励人人都去施救,今后也会有更多落水者得救。


这件事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道理,当你遇到纠结和困惑时,一定要把目光放长远,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出当下的选择。



上世纪 90 年代,柯达是世界领先的公司,占据了全球 2/3 的市场份额。柯达实验室早在 1975 年就发明了第一台不需要胶卷的数码相机。


然而,作为胶片企业的柯达担心胶卷销量受影响,便放弃了开拓数码业务这一块大蛋糕。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看到了,随着数码相机的普及,柯达开始走下坡路,连年亏损,濒临破产。


无论什么事情,如果只拘泥于眼前的利益,你只能得到蝇头小利;唯有将目光放长远,看清趋势,才能真正笑到最后。


当你纠结的时候,想想孔老夫子的智慧,将目光盯在远处,你会发现,眼前的是非其实并没有那么重要。




一个国家的文明精髓,会不断地被重读。孔子的很多思想,也在这 2000 多年间,不断地被运用于后世。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自我修养。


见义勇为、惩恶扬善、不耻下问……很多人哪怕从来没有读过《论语》,也都能对这些道理如数家珍。


用罗振宇的话来说,《论语》已经不是一本单纯的书,它是 2000 多年来中国人的共同解释,是中国人精神世界的底层。


无论你从事什么职业,都无可避免地要与「人」打交道。而这个「人」,就是有着共同文化基因的中国人。


这些小到日常生活中的一切难题的处世之道,大到了解中国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你都可以在《论语》中找到解读。


而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今天还要读《论语》最好的答案。


七十二贤廊


那些我们现在看来平平无奇的常识,对于春秋年代的孔老夫子来说,每一步都是百转千回。


为了推广这些思想,孔子在 55 岁时带着弟子离开故乡山东曲阜,开始周游列国。


曲阜作为孔子思想的发源地,被称为「东方圣城」。曲阜城东南部的尼山,原名尼丘山,因避讳孔子名「丘」,易名为「尼山」。



2018 年中央电视台海外华人春晚中,曲阜尼山被标注为东方文化名人孔子诞生地。9 月 24 日,央视还在尼山圣境举办了中秋晚会,将「孔子诞生地」作为尼山旅游形象宣传的口号。


尼山圣境依山傍水,毓秀钟灵,这里的每一方圣土,都有着神圣的意义。置身其中,能够深切感受到这里的儒风儒韵。


来这里「朝圣」的游客,可借山水之灵性,远离世俗的喧嚣,在淡泊宁静中感受传统「耕读文化」带来的悠闲体验,感悟明礼修贤的生活方式。


这也是我们为什么要去尼山圣境的最好答案。


今年 9 月 28 日,是孔子第 2569 个诞辰,也是尼山圣境试开园的日子。


这次试开园,不光是为了让更多人熟知「孔子诞生地」,也是为了鼓励国人走近尼山文化,感悟中国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孔子诞生地尼山
孔子诞生地-尼山
孔子诞生里籍在邹城
《论语》选读之子贡简介
孔子与费县的深厚渊源
曲阜经典二日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