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人教版初中思品八上教材介绍(国培)

人教版初中思品八上教材介绍

课程教材研究所思想品德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 扈文华

 

要了解八年级上册教材,首先要了解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思想品德》的整体设计思路。整套教材,以学生不断扩展的生活为构建的基础,以帮助学生做负责任的公民、过积极建康的生活为追求,以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与积极启发学生独立思考、积极实践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从初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生活实际出发,围绕成长中的我,我与他人,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等关系,整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和国情等教育内容,统筹设计教材结构。

──七年级,针对学生适应中学生活、把握自我成长等问题,以珍惜初中生活、学做生活主人为教育主题,以关爱、自尊、自强为核心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生活适应、自我调适等能力。

──八年级,针对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中遇到的“我与他人关系”问题,以学会交往合作、维护权利履行义务为教育主题,以交往合作、权利义务为核心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交往、维权等能力,培养高尚的道德和正直的品质。

──九年级,针对学生生活扩展到国家社会层面及面临的未来选择问题,以承担社会责任、迎接希望明天为教育主题,以责任、使命为核心概念,着力培养学生的社会参与和选择等能力。

八年级上册教材,围绕交往合作这一主题,遵循由近及远、由浅入深的逻辑来安排。按学生现实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设计为四个单元:相亲相爱一家人,师友结伴同行,我们的朋友遍天下,交往艺术新思维。

教材的设计,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依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注重学生的体验,注意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由近及远、由浅入深地安排内容,力求帮助学生建构适合自己的知识框架和思维框架。

第一单元   相亲相爱一家人

一、本单元的地位

  帮助学生学会交往,有助于涵养学生的道德,增强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这是学生终身受益的本领。与父母的交往是学生学习交往的试验场。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既受到家长的呵护、享受家庭的亲情,又容易与家长产生矛盾,甚至有逆反心理。解决学生与家长的矛盾,善于与家长交往沟通,是帮助学生健康成长所必需的。

  本单元与七年级教学内容相衔接,既是对前边内容的拓展、深化,又是对这些内容的巩固和运用。本单元又是学生与同学老师交往、与社会上的人交往、与不同民族国家人交往的基础,即与后续内容有密切的联系,可以说是后续内容的一块基石。

二、关于探究活动的建议

设计本单元主题探究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体会与父母交往的成功经验,获得解决与父母冲突的具体有效的方法。让学生总结自己的这些成功经验,本身就是在学习与父母交往,进一步涵养孝亲敬长的美德。让学生收集与父母的冲突,特别是学生普遍遇到的带有共性的矛盾,有助于学生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体验失策的苦涩,获得人生的经验财富。通过学生合作探究活动,学生与家长的互动,能帮助学生家长成功沟通,更好地向父母长辈献爱心。这期间,还能帮助学生调查问题、分析解决问题,提高道德境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1. 操作建议

首先,要让学生整理自己的经验,把自己平时向父母献爱心、与父母成功沟通的经验整理出来。让学生从正面互相启发、自我教育。

其次,让学生找出与父母沟通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处于青春期的初中学生,身体发育迅速,但心理发展滞后;开始有自己的主见,但缺乏社会经验。因此容易在一些具体问题上与父母产生矛盾。这个年龄段的学生与父母发生矛盾具有普遍性,在活动中要让学生找出带有共性的矛盾。

第三,让学生分析产生矛盾和冲突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化解矛盾的办法。其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辩证地、理智地思考问题,结合具体问题探究成功沟通的方法。

第四,结合每个人的正反面经验,在大家讨论的基础上,由科代表负责组织,整理出最好的应对良策。以简明、可操作、有效的形式,把自己的经验整理出来,出一期壁报。

最后,将学生的探究结果与家长交流,以增进亲子感情,达成在理解基础上的和谐。

2. 应注意的问题

( 1 )要充分发挥正面的、积极体验的作用。防止学生站在与家长对立的立场上,“对付”家长。

( 2 )要引导学生辩证地看问题。对父母,要体谅他们的用心,多看他们的长处,体会他们的苦衷;对自己,要从亲情、道德、责任等多角度严格要求,克服任性、固执等毛病。要帮助学生权衡利弊,预见不同态度和行为带来的不同后果,做到理智地处理与父母交往中遇到的问题。

( 3 )保护学生个人及家庭的隐私。

第一课   爱在屋檐下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要让学生了解: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确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家庭中的亲情的温暖,抚养和教育子女是父母的道德和法律义务;父母理应受到子女的孝敬,孝敬父母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不孝敬父母长辈要受道德的谴责,要承担法律责任;孝敬父母长辈体现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

  ( 2 )能力目标:认识自己家庭的能力,辩证看待家庭中父母与子女权利义务关系的能力;收集父母为家庭作贡献的具体事例的能力,感受家庭亲情的能力;辩证分析孝敬父母的好处与不孝之坏处的能力,辨别具体行为是否属于孝的能力;孝亲敬长的行为实践能力。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爱自己的家、热爱父母的情感,厌恶不孝行径的情感;感受父母对自己的爱心和抚育,尊重父母的劳动和情感;体验尽孝后的快乐;树立家庭中的正确的是非观念,增强履行家庭义务的责任观念。

2. 本课内容安排的依据

《全日制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程标准》)中,“知道孝敬父母是做人的根本,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理解生命是父母赋予的,体会父母抚养自己付出的辛劳,能尽自己所能孝敬父母和长辈;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是本课内容的依据。

家庭是学生的重要生活领域。然而,学生常常身在福中不知福,受到父母的呵护而不知温暖、不知感恩,容易忽略父母的爱心,感受不到家中的亲情,因而对父母不知孝敬,不懂得如何孝敬。对此,应该加强对学生的孝的教育。孝敬父母,可以说是一切良好道德的基点,抓住这一点非常有意义。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由三框构成:第一框“我知我家”,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家庭一般,即家庭的特点、家庭关系的建立,子女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了解父母的特点、家人的优秀品质;第二框“我爱我家”,主要让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第三框“难报三春晖”,主要让学生领悟父母的爱心和付出应该得到回报,应该孝敬父母长辈,及如何将这种孝敬落实到日常的行为之中。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3 课时。

  ( 2 )课前准备。为了提高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教师有必要了解自己的学生。主要了解学生对父母的态度,帮父母做家务的情况,即在孝敬父母长辈方面的好事和存在的问题。了解好人好事,是为了课上进行宣传,鼓励学生向好同学看齐;找出存在的问题,意在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还可以让学生在课前咨询父母:自己的成长有哪些坎坷,哪些事最让父母操心。了解这些有助于学生体会父母养育自己的艰辛,增强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 3 )教学方法。主要以学生的探究活动、自我教育活动和老师的点拨指导为主。学生活动,重在自己体验。所以,老师要为学生开展这些活动提供情景,让学生在活动中积极参与,老师的点拨主要用在对突发情况的应变上、对学生的误区和盲点的引导上。

  ( 4 )社会实践活动。本课的课外实践活动,主要有两项。其一,了解自己的家庭,特别是了解父母的优点、家人的优秀品质,以及家族的好传统、好风气。其二,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长辈。例如与父母谈心,汇报情况;为父母做力所能及的事,实践自己制订的孝亲敬长的小计划等。这些活动,要与单元主题探究活动结合起来进行。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引言,由一个小故事导入。这个故事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期望,对子女的疼爱,也包含着亲子间时有矛盾发生。使用这个故事的落脚点在于,感受父母对子女的爱。

第一框“我知我家”,主要讲两个问题。第一目,是家庭关系的建立。教材用了两个情景,然后让学生谈谈对家的理解。

这个活动的主要内容,是联系所给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和回答“家是什么”。隐含的意义在于,让学生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了什么,培养爱家、爱父母的情感。

在教学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特别是有亲身感受的话来表达自己的见解。如家是温暖的避风港,是一片蓝天,是一把伞……然后让学生说出道理。因为这本身就是学生体验的过程。

家庭含义,并不是教学重点。主要让学生感悟家中有亲人、有亲情。教材讲家庭的含义,实际是为后面讲家庭中父母子女关系,特别是权利义务关系提供法律根据。

人人有家,家各不同。教材简要介绍了家庭结构的演化,简要介绍了常见的几种家庭类型。

鉴于学生感受家庭的温暖,体会父母的辛劳,增强对家庭的责任感,与父母家人和睦相处,都与家庭功能有密切的关系,所以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家庭的功能。

第二目“与父母的关系不可选择”。学生中存在对父母攀比的心理,甚至个别学生嫌弃自己的父母。为此,本目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正视现实、爱自己的父母的教育。

这里安排了一个活动,结论在相关链接中已有答案。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要注意保护学生的隐私;可以对学生攀比家长的问题予以剖析;要注意辩证看待家境的作用,引导学生发挥优势、发扬自强精神,避免消极因素的影响;注意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平等意识,不能因为家境的差别而自傲或者自卑。

然后,教材引出要了解自己的家,要了解父母,要继承家庭的良好传统,学习家人的优秀品质。这也是知家的必然要求。

在本框教学中,有个问题需要引起注意,即个别学生的家庭可能有不幸,比如父母离异,或者个别家长犯罪等。对这些学生,要理解、保护,防止伤害他们。

第二框“我爱我家”,有三个目。

第一目“大人讲我小时候”,主要通过学生的童趣,感受与父母的亲情。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美好回忆,感受家庭的温馨,感受父母对自己的呵护,感受与父母亲密无间的亲情;体会父母对子女的无私奉献。

第二目“无悔的奉献”。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通过学生自己的活动,感受父母对家庭的贡献、父母的优良品质。

二是,教材从一般意义上概述母爱和父爱,并通过相关链接表达父母对子女的期望。

三是,父母养育子女,也是法律规定的父母必须履行的义务,教材相关链接的材料是个例证性说明。

第三目“感受家庭温暖”,主要从不同方面让学生体会父母所给予的爱、学生感受到的家庭的温暖。

教学活动中,要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广泛交流,从各个方面感受家庭的温暖、父母的亲情。这种心灵的感悟能让学生体会原来未曾注意的东西,也是丰富学生情感、促进良知发展的重要环节。要引导学生感受父母对自己精神上的激励、对自己寄予的厚望,因为这种教育更有意义。

这里的活动内容较多,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要有意识地从父母的良苦用心、子女的责任两个方面来启发学生,突出正面教育的效果,把学生引导到爱父母、爱家庭上来。

本目的最后,是一项给父母写寄言的活动。这是一次亲情互动的有益活动。在活动中,要注意展示学生的才气,如让他们以诗歌、散文等形式来写。要强调写出自己的情感体验,避免说空话、应付。要注意引导学生把自己的决心和打算反映出来,要注意发挥家长的作用。

第三框“难报三春晖”,有两个目题。

第一目“爱洒心间”,由小峰与妈妈的故事引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由此体验父母对子女的一片苦心,说明父母理应得到爱的回报。

在这一活动中,要注意:在引导学生体验父母爱心的同时要激发学生的进取心;理解父母的苦心要与孝敬父母的教育目标结合起来;学生各有特性,上大学不是学生发展的唯一选择,因此教学中要防止学生以上大学一种方式报答父母,回报父母的方式是多样的,讨论中可以在这方面加以引导。

教材强调,我们要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并用相关链接,分别介绍了古今两个孝敬父母的例子,意在给学生树立榜样,激发其孝心和孝行。

第二目“孝亲敬长是我们的天职”,主要有五层意思。

其一,强调孝亲敬长是道德和法律的要求,用相关链接的材料说明必须履行这一义务。

其二,教材提供六个情景,让学生辨析在具体生活情景中,什么是孝的表现、什么是不孝的表现。由此得出结论:孝敬父母要落实到具体行为之中,要从小事做起。

教材的相关链接,意在说明“孝”有不同层次,不光在物质生活上照顾父母,还要在精神上使父母愉快,这一点应当引起当代青少年的高度重视。

其三,通过开展活动,让学生谈自己是如何孝敬父母的,谈尽孝后的感受。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让学生交流自己孝敬父母的做法和收获,达到同龄人互相教育、启发、感染的效果。

活动之后,教材提示孝敬父母的表现。

其四,讲在孝的问题上的是非界限。

其五,讲对爷爷奶奶等祖辈要孝敬。

本课最后,要求学生制订孝亲敬长的小计划,目的在于让学生知行统一。这既有利于巩固所学知识,更是为了达成本课的教育教学目标。

开展这一活动,既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借助家长的力量。如果可能,让学生把这一计划交给家长,这是相互沟通的好办法,是增进亲情的好办法。

四、重点难点分析

1. 关于家庭关系的确立。是本课一个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的问题。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由父母所生,生活在既定的家庭中,是自然而然的事。扩展一下视野,会发现依法结婚可以组成新的家庭;收养可以组成新的家庭;随父(母)再婚可以组成新的家庭;非婚生子女与自己的生身父母,也具有家庭关系,享有法定的权利义务关系。这后一种情形在我国的婚姻法中有明确的规定,虽然属于个别现象,但在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今天,要强调对非婚生子女合法权益的保护。对此教师要心中有数。

2. 关于感受家庭的温暖。这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点。这一内容不是要讲多少道理,而是强调学生的体验、感悟。因此,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参与讨论活动,从不同角度理解家庭给予自己的帮助和温暖。

3. 孝敬父母是本课又一重点。在人的一生中,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是最真挚最无私的,父母的养育之恩是永远也诉说不完的:吮着母亲的乳汁离开襁褓;揪着父母的心迈开人生的第一步;在甜甜的儿歌声中入睡,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中成长;灾灾病病使父母熬过多少个不眠之夜;读书升学费去父母多少心血;立业成家铺垫着父母多少艰辛。可以说,父母为养育自己的儿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这种恩情比天高、比海深,是人世间最伟大的力量。如果人类应该有爱,那么首先应该爱自己的父母,其次才能谈到爱他人,爱集体,爱社会,爱祖国……

对于学生来说,亲情是其善心、爱心和良心的综合表现;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是做人的本分,是天经地义的美德,也是各种品德形成的前提,因而历来受到人们的称赞。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当代公民的道德义务和法定义务。孝敬父母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既要有孝心,又要有孝行。通过明理、体验,使学生养成孝敬的品德。

五、评价建议

本课的评价,重在学生的自我评价、家长的评价和观察、成长记录等。知识的内容不是重点,因为本身没有什么难懂的道理,懂了道理不践行也没意义。

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好学生是夸出来的。如果多表扬、多激励,学生会有成就感,并用高标准要求自己,而且自尊心得到保护。

第二课   我与父母交朋友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与父母产生矛盾的原因;产生代沟的直接原因和实质;逆反心理的具体表现;对逆反心理的具体分析;逆反心理造成的实际危害;与父母沟通的程序;与父母沟通的基本要领;与父母交往的主要策略;以宽大胸怀和积极的态度与父母交往,不必非争高下输赢不可。

能力目标:正确认识自己的自知能力,正确理解家长心情的知人能力;对代沟产生原因的分析能力;对逆反心理的辩证分析能力;认识逆反心理危害的透视能力;会与父母沟通商量的行为能力;对多种可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进行选择的能力;把握与父母交往的诸多策略的思考和应用能力;家庭交往中得失利弊的权衡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对父母亲人的爱;对自己正确行为的赞赏,对错误行为的后悔和耻辱;对父母的尊重、对自己人格的维护;崇尚与父母平等,与父母共同遵守道德和法律准则;体会父母对自己的心情和期待,正确对待父母教育的情感;坚持正确的看法和行为,丢掉不良思想行为的态度。

2. 本课安排的依据

( 1 )学生面临的问题

代沟及学生的逆反心理,往往导致家庭中的矛盾和冲突。这既有助于青春期学生正常发育所带来的共性问题,也有每个学生面对的个性问题。家庭矛盾处理得好,学生会有个良好的家庭环境,促进学生更快更好地进步;家庭关系处理得不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发展,甚至酿成悲剧。

( 2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中,善于合理宣泄情绪,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体验行为后果、对自己负责,分辨是非善恶等内容,尽管不是本课着重讲解的重点,但都与本课内容有关。课程标准中“能够尊敬父母和长辈”,“学会与父母平等沟通,正确认识父母对自己的关爱和教育,以及可能产生的矛盾,克服逆反心理”,则是本课内容设计的主要依据。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 1 )本课逻辑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引言由一副对联说起,然后引出本课的主旨。

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由成长也会有烦恼切入,再讲到代沟、父母对子女的高期待、严要求反映父母的爱和一片苦心。然后讲逆反心理及可能带来的危害。这就为讲与父母的沟通提供了铺垫和前提。

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讲如何与家长沟通商量,沟通的要领;进而讲与父母交往的艺术,自己应有的胸怀。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2 课时。

( 2 )课前准备

提高本课的教育实效,需要在课前调查了解自己的学生,以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主动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学生的现实生活中,哪些事容易引起与家长的冲突;其二,学生在与家长化解冲突中,有哪些成功的经验;其三,学生在与家长的关系中,还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其四,学生逆反心理在家庭关系中的反映;其五,能够感染学生的例子,特别是在时间和空间上与学生接近的例子。

其次,要对第二框教学的模拟表演事先作出布置。

( 3 )教学方法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自主探究活动法,辅之以老师必要的点拨。课后要求主要是践行,即把课上所学的内容,运用到与父母交往的实践中。

( 4 )社会实践活动

除本单元综合探究活动外,可以让学生开展理解父母期望和心情,与父母恳谈,给父母写心里话等活动。这些可以与单元探究活动结合,也可以独立设计为小活动。是否安排课外的活动主要取决于时间和学生负担。如果没有时间,也不必刻意去做,否则会加重学生的负担。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的第一框,“严也是一种爱”,共有两个目。

第一目讲成长也会有烦恼,由一个活动引出。活动的素材是一个初中女生的日记,也是她的自我感受。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主要有三个。其一,让学生了解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会在不同场合、不同问题上与父母发生矛盾,这是正常的,也是有原因的。其二,让学生体会,父母的要求、期望、叮嘱等容易造成与父母发生矛盾的原因,实际体现着父母对子女的深情厚爱。让学生从父母的严要求中看到父母的爱,是更为重要的。其三,矛盾是双方的,改变与父母格格不入的状况,学生有责任并应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这就提出了本框乃至本课的主旨,为本课的教学理明思路,并为学生的探究提供课题。

教材的正文,正是从学生的纵向对比中,从家长与学生两个方面,揭示出亲子矛盾的产生。

接下来,有个探讨造成两代人隔阂的深刻原因的活动。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首先在于让学生会站在父母的角度看问题。通过这一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审视自己,从自己方面找原因,促进其心理的成熟和处事方法的掌握。

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主要是提供学生探究的平台、路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并从中得到感悟。

开展这一活动,建议老师把握度,即不能搞得太宽太多,因为这只是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铺垫,而不是教学的重点。二是要渗透辩证观点的教育。三是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父母对子女的心情。这是体谅父母苦心的关键,也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点。

第二目“逆反心理有危害”,主要有三层意思。

第一,逆反心理的主要表现。

第二,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代际不同,一代更比一代强,这是大趋势。家长不是圣人,他们的观念有时滞后;在家庭教育方面,他们也难免有误区。比如:

棍棒之下出孝子──粗暴型教育

可怜天下父母心──溺爱型教育

孩子总是自家好──袒护型教育

树长大了自然直──放纵型教育

冷热无常──情绪型教育

滥施奖励──物欲型教育

众星捧月──至尊型教育

这些,都会引起学生的逆反、反抗。

所谓辩证看待逆反心理是,就是要肯定反得对的,否定反得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就是要作出正确的与父母交往的行为选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的误区,也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

第三,逆反心理存在的危害。从结果上看,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

在本框的最后,介绍了学生自制的小方法。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智地处理问题。

第二框“两代人的对话”,共安排两目内容。

第一目“架起理解的桥梁”,主要讲了三层意思。

第一,如何看待与父母的矛盾。

第二,介绍与父母沟通的过程或程序。教材通过一个具体情景,让学生想办法、出主意,学会与父母沟通商量。弄清与父母的分歧所在,找到双方都能接受的办法。

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处理家庭冲突的六步法”。它给学生提供了解决家庭矛盾的思路。

第三,把握与父母沟通的要领。教材在此安排了一个活动,要求学生扮演,让学生体验与父母沟通的要领。

扮演中最好有不同版本,即有对的、有错的;有事先准备的,有临时生成的;有扮演者的表现,也可以有台下同学的表现。这样做才有比较、有可辨析的材料,供学生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道德,在辨析中作出正确的选择。还要注意归纳学生的经验,如交往中的主观动机、面目表情、行为动作、内心所想、沟通预期、基本态度、基本策略等,这有助于学生从不同侧面把握沟通的要领。

沟通的要领可以归纳出许多。教材只是提示性地将这些重点写入正文。与父母的沟通,需要心灵的交流,核心是爱的奉献。

教材以相关链接的方式,介绍了一些经典的要领:了解父母,沟通就有主动权;打开心扉,沟通起来无顾忌;笑口常开,沟通起来无障碍;耐心解释,沟通之中得理解;换位思考,有效沟通不可少;尊重理解,正常沟通最关键;求同存异,沟通不要走极端。

第二目“交往讲艺术”,由四个层次构成。

第一层,通过活动,让学生交流与父母交往的窍门。

第二层 ,有针对性地突出三点学生应该注意的具体要求。即赞赏父母,认真聆听,帮助父母。

第三层,与父母交往三字经。

第四层,家庭交往要宽容。

这里有个辩证思维问题。要避免总在对立的两极中想问题。家中矛盾有是非,我们坚持“是”,舍掉“非”。但如果绝对化,往往不利于家庭交往。宽容家长的错误,自己得理又让人,更有助于家庭的和睦。这里有个途径和目标的关系问题。目标在于增进家庭亲情,营造温馨和睦的家,途径方式要服从这一目标。如果得理不让人,看似正确,实则有悖目标,结果适得其反。

四、重点难点分析

1. 关于代沟,是个理论上的难点。

“代沟”,指年轻的子女与父母辈在思想观念、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上存在的距离、鸿沟,并由此导致两代人彼此不理解、产生隔阂。

造成两代人的隔阂有其深刻的原因。这可以分别从两代人的生理、心理、阅历、知识、思想方法、行为方式、社会角色等方面找出代际差异。两代人产生代沟的基础看似是年龄差异,其实质则是反映在年龄差异背后的多重代际差异。子女与父母的经历不同、经验不同、社会地位不同、对社会规范的熟悉程度不同,在生活态度、价值观念、兴趣爱好等方面不可能相同,由此产生的需要及满足需要的方式、理想和追求也就不同。

常有学生这样说:你在聊天室里和不知其名的网友聊得正起劲时,父母过来,看看因过于兴奋而满脸通红的你和电脑屏幕,然后,担忧地摇摇头,嘀咕一句“什么东西”;你对着电视机里的明星表演、武打片、搞笑剧如痴如醉时,父母在旁边大训你没品位;你吵着要去看演唱会或去参加签名见面会,他们板着脸硬是不答应;你看完新一期时髦杂志大声叫好,他们拿起来翻几页后评价说:“唉,现在青年写的文章就是要让人看不懂。”你对父母讲班上异性好朋友,他们一脸紧张,严肃地问你和他(她)是不是有早恋倾向;等你解释清楚以后,他们又会告诫一句 “你有什么事可不能瞒着大人啊”。你把抽屉上了锁以后,他们有意无意地问你:“有什么秘密呀,还要锁抽屉?”他们想方设法要看你的日记,虽然他们知道这样是不对的。你接完了异性的电话后,他们装作若无其事地说:“刚才是个男生(女生)吧,现在好像和你的关系不错嘛。”如果你想解释,他们又会说“我不很封建,随便说说,你紧张什么呢?”你要和同学一起出去玩,他们一定要你把同学的名字报上,并要弄清他(她)的性别,学习情况,性格特点。所有这些,都是代沟的表现。

代沟,在一定意义上反映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正是由于一代不同于一代,社会才向前发展。产生代沟的原因是双方的,父母观念的滞后、行为方式的惯性,往往是产生代沟的上一辈的原因。从子女的角度来说,中学生与父母产生代沟的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烈的独立意识。子女认为自己已经长大,反对父母的关心和照顾。身体的迅速发育使中学生获得了力量和勇气,但并不能正确地评估自己的力量。父母认为你是“孩子”,还处于被保护的阶段。他们根本没来得及接受你已长大的现实;而你每天接受很多新的信息,并发表自己的见解。这种突如其来的变化与父母已有的观念必然会碰撞出不和谐的音调来。

二是心理的急剧变化。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生理的发育,学生心理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尤其是女孩子,喜欢关上门,自己写日记,听流行歌曲,甚至干脆呆坐闲想。自己不再在父母怀里撒娇,心理上产生闭锁性,既渴望友谊,又拒绝对父母说心里话。这些变化也会让父母不安。他们密切关注孩子的动向,生怕发生“早恋”等问题,常常悄悄溜进孩子的房间探寻一下。

三是行为方式的变化。独生子女的不良习性到了青春期会变得更突出,如任性、自我中心等。本来是在长辈的呵护中长大,不愿受约束,现随着独立意识的萌发及增长,从社会上习得流行的不少行为,对父母的正确批评听不进去了,代沟就产生了。

代沟的存在是客观的,但不是无可奈何的,其扩大会加深两代人的冲突,给家庭生活甚至学校生活带来一些不和谐。作为年轻的一代,只要努力,可以把两代人的距离缩小到最小的程度,进一步密切亲子关系,这既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又可以使家庭气氛保持温馨。

2. 正确认识逆反心理,是本课一个重点。

逆反心理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萌发独立意识的一种表现。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作为未成年人,他们面对紧张的学业、升学的压力和难以处理的人际关系,逆反心理往往有比较突出的表现。进入青春期以后 , 由于活动领域的逐渐扩大和交际圈的不断拓展,他们更愿意跟朋友在一起。他们感到自己已经长大成人,强烈的成人感和独立意识成为他们重要的心理倾向。他们希望自己能像成年人一样受到尊重,自尊感明显增强,做事喜欢自作主张,不希望成年人干涉,渴望独立,他们对父母和老师之言不再惟命是从,往往嫌父母和老师管得太严、太啰嗦,对家长和老师的教育容易产生逆反心理。

从心理的角度看,初中生随着生理的发展,心理急剧变化,使他们的自我意识发生了质的变化,形成了强烈的独立自主的愿望。他们开始对于父母和老师的无微不至的关照、过细的嘱咐和种种限制,表现出强烈的不满甚至反抗,他们要摆脱双亲、老师的束缚。根据调查研究,发现十一二岁至十七八岁的青少年与双亲关系的变化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依赖阶段。这个阶段孩子保持着童年期儿童对父母的依赖,但已经向往摆脱父母双亲的束缚。二是独立阶段。可称为“摆脱父母束缚的斗争”阶段。这个阶段,初中学生认为只有摆脱对父母双亲的依附才能成为成熟的人。三是成熟阶段。随着初中学生自身向成熟迈进,向父母双亲争取独立的持久冲突,父母往往会逐渐承认其独立的地位。但在他们逐步取得成人地位的过程中,父母双亲的影响仍继续起着作用。

我们要辩证地看待逆反心理,学生对父母的反抗,要肯定其反得对的,否定反得错的。从学生的角度看,要作出正确的与父母交往的行为选择。这样既有助于学生帮助父母更新观念、走出家教等误区,也有助于学生提升道德、完善自我。

逆反心理存在着危害。学生的逆反心理,有的表现于以强硬的态度顶撞、以粗暴的举止反抗,有的表现于对父母不理不睬、冷淡相对;有的由对某事的分歧迁移到对父母本人的恶感;用极端的办法来处理,还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如出走,甚至非法越轨、伤害父母。

从学生与父母的关系上看,逆反心理导致的对父母的反抗,其结果都是惩罚了学生自己:不是拿自己的错误惩罚自己,就是拿父母的错误惩罚自己。这种结果也是对父母的一种伤害:不是拿自己的错误伤害父母,就是拿家长的错误伤害父母。

教学中主要帮助学生认识逆反心理是正常的现象,会辩证认识这种现象,特别要充分认识逆反心理在交往中带来的危害,在与父母的交往中克服这种危害,以达到和谐顺利的交往。

3. 关于与父母的交往,是本课的重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学会与父母正确交往,这个问题又是个非常复杂的问题,教材考虑减负不可能安排过多内容,但这个问题涉及学生社会化过程和终身发展,因此必须在情感态度、能力方法等多方面,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除教材上讲的内容外,现补充一些内容供教学时参考。当然,这些内容只是从不同角度对教材内容的再现。

对父母的态度要温和,不采取偏激的行为方式。进入青春期的初中学生对父母的崇拜、依恋、顺从减弱,而更多地寻求同龄人的友谊,在家的时间减少,这被称为“离巢”现象。孩子的骤然长大使父母一下子难以适应,心里空落落的。所以我们要理解这种心情,对父母态度要温和,即使自己不能接受的观念也不要顶撞、闹气,可以装作虚心聆听的样子,即使不能采用,听一下也没什么不好,至少可以给父母一点安慰。其实,他们也知道孩子长大了,肯定有自己的想法,只是忍不住要说而已。父母对我们的要求并不高,只要我们有礼貌、态度温和,他们就很知足了。两代人的成长背景决定了代沟永远不可能缩小到零,但通过我们的努力可以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要表现出一定的独立能力,让父母放心。从小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上学要父母接送,现在放学后把自己关在房间里,或经常玩到很晚才回来,怎能不让父母忧心忡忡呢?这不是父母不想放心,而是你的表现不让他们放心。试着去关心父母,帮他们做做家务,谈谈家里的事情,谈谈自己的理想,会让爸妈觉得“我们的孩子长大了”,自然就不会过多地干涉你的行动了。

要保持自己的独立性,但不要忽略与父母的交流与沟通。不管怎么说,长辈也是从我们这个年龄走过来的,他们也经历过“疾风骤雨”时期,以他们几十年的人生经历,看问题要成熟得多。我们在慢慢长大,应该学着独立,但独立和成熟有个过程,不是突然的。要经常坐下来,跟爸爸谈谈你在学校的情况,跟妈妈谈谈你遇到的烦恼,这样父母也会很诚恳地与你交谈,从中你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不要认为跟父母谈心是“没长大”,善于沟通正是你越来越成熟、独立的表现。在交流沟通中,说不定父母也会受到你的影响,接受一些年轻人认可的新生事物,那样,会无意中缩小代沟,增进家庭亲情。

五、评价建议

本课评价,主要包括三部分。

其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评价,即评价学生对父母的爱的情感,与父母交往中是与非的判断,选择正确交往行为的态度,追求与父母交往中善的行为。这种评价,既包括认识上的评价,又包括通过行为表现出来的态度评价。评价中要注意激励学生,把评价与学生的体验结合起来。

其二,行为评价。以爱的方式与父母交往、以孝敬的行为跟父母打交道,是本课的主要教育目标。评价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成长记录。这种评价,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要强调学生自己的进步,注意多激励,突出学生自己的成就感。这一评价可以与上一框中学生制订孝亲敬长的计划和实施统一起来。

其三,知识评价。知识是形成良好情感和态度的基础,是行为持之以恒的内在力量。通过评价,让学生整理相关知识,掌握诸如代沟产生的原因,正确分析逆反心理,认清逆反心理所产生的危害,以及与父母沟通所必需的要领等,是必要的。评价知识掌握情况,也要同情感的变化、能力的增强及行为表现结合起来,防止知用两张皮。

第二单元   师友结伴同行

一、本单元的地位

1. 本单元在课程中的定位

本单元前承“家庭中的人际交往”,后续“不同文化模式中的人际交往”。学校是学生生活的主阵地,与师生交往是学生交往的重要方面。

“交往”涉及如何交往、如何形成沟通能力的问题,涉及道德判断、交往品德的问题。本单元以学会学校情境中人际交流与沟通、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课程的基本目标,与第四单元交往品德相区别。

2. 本单元安排的依据

( 1 )从小学到初中,学生交往中的“向师性”大大减少,要求建立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在同学交往方面,平等互惠逐渐上升为主导模式。适应这一变化,本单元把学习主题定为“师友结伴同行”,以“伴”字突出交往中的平等模式;以“结伴同行”表达学校人际交往的意义──在于不断成长。

( 2 )《课程标准》中“了解闭青春期锁心理现象及其危害,积极与同学、朋友交往,养成热情、开朗的性格”,“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以恰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了解教师工作的特点,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沟通,正确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增进与教师的情感”,以及“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学会人际交流与沟通;善于与人合作,努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教材内容安排的依据。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有主题探究和两课内容: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讲生生交往及同学关系;第四课“老师伴我成长”。讲师生交往及师生关系。两课的落脚点都在于强调健康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有助于学生的成长。

每个框都存在一个从知到行的学习过程,而重点放在“行”上,即突出新课程所倡导的“探究学习”的课程理念,突出道德学习中的重在实践的德育理念。

三、探究活动建议

1. 设计目的

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是“交往的剧场,成长的舞台”。活动的目的不是让学生展示表演才能,而是让学生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调查、编剧、表演等一系列学习过程中了解学校中的人际交往现状、分析产生人际冲突的原因、探究解决冲突的方法、反思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2. 操作建议

主题探究包含三个环节。一是调查。二是编写小剧本,利用课余时间进行排练。三是让各小组表演自己的小品,师生共同评出各种奖项。

3. 应注意的问题

本活动要体现合作学习的理念;体现探究学习的理念;体现自主学习的理念。

教师也可以参与其中的活动,这既是分享教学过程,也体现了单元的主题。

第三课   同侪携手共进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知道人际交往中受欢迎的品质和不受欢迎的品质;

知道青春期闭锁现象及其危害;

能够说出交友的基本原则;

知道男性与女性在心理发展方面存在的主要差异。

( 2 )能力目标

绘制自己的人际树轮图,分析自己人际关系状况的能力;

能够用自己的话概括友谊是什么,能够对教材中提供的交友案例提出适当的解决方法;

能够运用友谊原则指导自己与同学的交往,能够恰当地解决自己的交友困惑与冲突,能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能够辨别男女生之间的正常交往和“早恋”,能够运用理智调控与异性同学交往中的情感问题,能够正常和有分寸地和异

性同学交往。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愿意和同学交往,不封闭自我;

在同学交往中,尊重他人,宽容诚信,追求友谊,但不失原则;

接受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愿意改变自己,主动悦纳他人,培养开朗活泼的性格;

愿意和异性同学交往,尊重异性同学;

正确认识并接受青春期开始出现的对异性的爱慕的情感,愿意反思并正确把握情感问题;

选择并初步形成有关友谊的正确的价值观。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总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逻辑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第一框讲一般同学交往的问题,核心是朋友和友谊,这里不分男生女生,主题是积极与同学交往,学会人际沟通,妥善处理友谊问题,最终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

第二框讲男生女生如何交往,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学会用适当的方式与异性交往。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3 课时(第一框 2 课时)。

( 2 )课前准备

可以事先搜集一些学生交往的典型案例,对朋友、友谊以及男女生交往的不同看法。这样,教学更具针对性,更贴近学生。

( 3 )教学方法

本课以活动探究为主,通过活动引导学生自己体验、感悟,并归纳、提炼出主题。教师应在“做中学”理念指导下,设计自己的教学方法,多采用活动教学、情境教学、案例教学等教学策略,结论部分应多由学生通过体悟自主生成。

( 4 )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本单元的主题探究活动,组织学生对学校或本班同学交往状况、困惑进行调查,如什么样的同学受人欢迎,谁的人缘儿好,他受欢迎的原因是什么。对男女同学交往的不同理解、态度,有条件的学校可设计一些问卷调查。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框“同学·朋友”,从感知自我人际状况到对友谊的理解,再到友谊困境的尝试解决。教学内容建立在问题学习基础之上,由问题情境到简要概括,强调在探究中学习。

本框有两目内容。第一目“我的人际圈”有两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感知自己的人际状况,方法是绘制人际关系树轮图,通过对自己的人际状况的反思,归纳出开放自我、积极交往的意义。第二个环节是了解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方法是概括受欢迎的人的共同特点,通过比较,理解养成良好品德和提高沟通能力可以使自己成为一个受欢迎的人。让学生尝试用所学的交流、沟通技巧和对友谊的理解解决交友困境。

本目有两个活动。

其一,是绘图。绘制人际关系树轮图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认识到只有保持开放的心态、积极与同学交往才能拥有更多的朋友。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先让学生绘制自己的人际树轮图;然后观察自己及同学的树轮图,检视、反思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再思考并讨论如何让自己拥有更多的朋友。绘图时教师可示范,告诉学生朋友不限于同学。活动中要防止引起学生的思维冲突,教育重点放在引导学生积极与同学交往、沟通上。

其二,是受人欢迎的品质。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是,通过选出本小组和本班最受人欢迎的人,概括交往中受人欢迎的品质,引导学生努力做受欢迎的人。

在活动过程中,可由小组讨论,选出本组最受欢迎的同学并向全班介绍;然后,概括各组受人欢迎的主要品质,并把这些品质写在黑板上。

活动中要注意正面引导,以免出现损害同学关系的言辞;着力引导学生做受人欢迎的人;明确受欢迎除了品德因素外,还有交往能力、个性特征等因素。

第二目是“与友同行”,这是本课的重点。讲三个问题。

其一,讨论朋友是什么、交友的益处。

其二,探讨朋友从哪里来,即交友的方法、人际沟通的艺术。这部分通过在交友困境中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归纳出一些主要的交友原则。

其三,在提供的交往情境中,学习如何运用交友的原则。

本目共安排了四个活动,供教学时选用。

一是“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小鹏该怎么办”。通过为困境中的小鹏出主意,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列举小鹏可能的做法,并说明每种做法可能导致的结果;归纳出什么是真正的朋友;续写有关朋友的隐喻,要注意鼓励学生提出富有创造性的想象,防止过于功利的价值取向。

二是“友谊原则──小冬和小宁的故事”。

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在两难困境中探究性学习,体悟平等互惠、给予与分担的友谊原则,探究交往策略,提高沟通的能力。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体验小冬和小宁的感受并做出评价;然后提出解决困境的策略。

三是“交往原则──小可和小新的故事”。这是个开放性的活动,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悟宽容他人、尊重差异的友谊原则,提高人际沟通的意识和能力。

活动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体验小可和小新的感受并做出评价;为该故事编写一个结尾,目标是打破友谊的僵局。活动中要注意渗透“和而不同”的思想,辩证地看问题。

四是:“友谊原则的应用──怎样帮助朋友、怎样对待朋友的变化”。通过两则交友案例学习友谊原则。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理解问题情境;每小组选择一个问题情境,讨论解决问题的策略,分配角色,准备角色扮演;每组用小品的形式展示不同的解决方法,比较哪组的解决方式更合理、更可行。

引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要注意说明不能以牺牲原则为代价维持友谊,即交友要遵守道德和法律规范。要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适应人际交往圈的变化,学会接纳而不是排斥友谊。

第二框“男生·女生”,包括两个目。

第一目“让我们荡起双桨”,从男女生交往的一般方面来谈,包括两层意思。

一是,从男女生各自的优势、差异、交往中的合作,概括出异性同学间积极交往的意义,这既能增进性别意识,也能完善个性、促进交往能力的提高。

二是,探讨男女生之间怎样进行正常、健康的交往,并概括出一些异性交往的基本原则。

本目教材设计了两个活动。

一是了解性别差异。通过分配男女生各自承担的任务,了解性别差异,增强性别意识,促进男女生间的沟通,培养与异性同学积极交往合作的态度。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用竞赛的形式,让男女生分别列举各自的优势,把描述性别优势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讨论并确定男生、女生各应承担什么任务,说明这样安排的理由;引导学生比较性别优势与任务分配间的关系。活动中要注意辨明是非,引导男女生的合作意识。

二是讨论什么是正常、健康的男女生交往。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结合情境辨析,指出所给情景中交往不恰当之处,讨论出正确的交往方式;可以让学生介绍在男女生交往中的成功的经验;要注意概括男女生交往中的基本原则和注意事项。

第二个目“把握青春 把握情感”,从男女生交往的特殊方面来谈。包括三层意思。

第一层,谈如何正确认识异性同学之间的情感、交往与友谊。

第二层,通过情境和案例,探讨如何在异性情感交往中做出负责任的选择,并学习辨别这些情感。

第三层,谈在与异性交往中学会如何保护自己,以促进健康的男女生交往。

本目设计了四个活动,供教学中选择使用。

一是介绍青春期学生常常遇到的男女生之间相互吸引的情景,讨论这是怎么回事。

设计这一活动,主要是为了导入主题,通过讨论,让学生知道这是正常的事,是美好的事。此处不必做过多分析。

二是“怎样理智地处理情感、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主要探讨男女生交往中彼此爱慕的原因,进而学会做出负责任的选择。

在活动过程中,要帮助学生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最终独立作出判断;交流各自的选择,重点说明这样选择的理由;最后由老师作进一步的引导。

活动中要注意营造自然、坦诚、信任、安全的课堂气氛;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提出问题,不要限于教材所列出的问题;教师的引导不一定是用直白的方式,可以策略些。

三是澄清对男女生“早恋”现象的认识。

通过对男女生情感现象原因的探讨,澄清对这一问题的认识,学会用正确的方法满足自己的情感需要。

活动中要注意,你所在的学校,中学生“恋爱”可能还有其他原因和类型,要引导学生指出此种现象,并提出相应的可行性建议。要引导学生反思自己的情感选择,帮助身边的同学把握情感。

四是“异性交往中的自我保护”

安排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自我保护的能力。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阅读事例及相关链接,然后着重讨论自我保护的措施。此问题主要是针对女生,但引导中也需提醒男生,在交往中要有自我保护的意识。

四、评价建议

重在评价学生在学习后在人际交往方面的进步,可采用学生自我报告和他人评语相结合的方法。由学生报告自己在同伴交往方面的进步,并能举出具体的事件和做法。也可让其他同学指出该学生身上的变化,并能用具体的事例来说明。评价要注意引导学生对道德的践行。

第四课   老师伴我成长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了解教师工作的基本特点;

知道什么是新型师生关系;

能够说出和教师交往与沟通的基本准则。

( 2 )能力目标

能够正确地评价教师在职业生活中的作用;

能够通过恰当的方法表达对教师的感情;

能够运用道理分析师生交往的不同行为;

能够运用角色互换的方法理解师生交往中的矛盾冲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能够遵循师生交往的基本原则与教师交往。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愿意和教师交往,积极与教师进行有效的沟通;

认同教师职业所蕴涵的价值取向,例如奉献、敬业、爱;

主动增进与教师的感情,尊重知识,尊敬教师,理解教师,体谅教师;

认同民主、平等的基本价值取向,积极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总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逻辑分析

本课由引言和两框构成。

第一框,让学生全面地了解教师,以知师爱师为主题。

第二框,以如何有效地和教师交往、沟通为主题。这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2 个课时。

( 2 )课前准备

安排学生在课前了解本班任课教师的基本情况和教学风格,了解本班的师生关系现状,使教学能够贴近学生的实际情况,体现新课程的回归生活的理念。

( 3 )教学方法

主要以活动方式探讨师生关系,加以老师的引导讲解。授课教师必须使自己的课堂具备良好的交往氛围,要围绕如何使课堂成为好的师生交往的范例来设计本课的教学方法。多使用讨论法、案例分析法,注意以平等的身份和学生展开教学活动。

( 4 )社会实践活动

本课可以安排学生分小组采访教师,内容可参考教材中编写的访谈提纲,包括教师对其所教学科的认识、对班级的评价和期望、生活中的烦恼和欢乐等,根据采访写出访谈报告。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框“我知我师,我爱我师”,共有两目。

第一目“我给老师画个像”,主要讲知师、爱师。了解教师,是爱师的基础。爱师主要是增进与教师的情感,无论是知师还是爱师,教学的主要目标都是培养学生在与教师的交往中具有尊敬教师的良好的道德品质。教材分别从日常生活中的教师、信息时代的教师、培养学生的人格的教师等几个角度展开,力图比较完整地呈现教师的形象。爱师,是从教师的高尚人格出发谈为何要敬爱老师,主要呈现的是教师的传统人格形象,最后通过活动设计表达对老师的敬爱。

本目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

一是,通过活动探究师生关系对学生成长的作用。主要是导入到主题上来。开展这一活动,要让学生谈感受、体验,用自己的已有经验说明良好师生关系的意义。

二是,教师访谈。

设计这一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全面地了解自己的老师,增强教师形象的亲和性,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

在上课前,要安排学生分小组对某一位老师进行深入的访谈,并作访谈记录;要求对访谈记录进行整理;上课时,每小组推荐一名代表在班上交流,并谈谈采访后的感受。

如果有的学生家长是老师,也可请这位学生介绍自己父母的日常生活情况。任课老师也可主动谈谈自己的情况,拉近和学生之间的距离。

三是,信息技术会不会取代教师的作用。设计意图在于,明确教师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立足点在于明确“教书”和“育人”是教师职业的本质,老师具有不可替代性。

第二目“我爱我的老师”,主要讲为什么要爱师,重在学生爱师情感的培养。

本目有两个活动。

一是如何评价老师的工作。这是爱师的基础。

活动中要注意从老师工作的性质、对自己的帮助、我国尊师重教的传统等方面,引导学生讨论,特别要注重给学生探究的具体材料。

二是夸夸我们的老师。通过对教师的称赞和制作谢师卡,表达对老师的感谢之情,润滑师生间的关系。

如有可能,可以“我心目中好的老师”为题,写一篇小短文,贴在班级的“师生关系论坛”上。活动中可能涉及老师中存在的问题,对此不要回避,可引导学生提出善意的批评,改进老师的工作。

第二框“主动沟通,健康成长”,有两目。

第一目,师生交往新观念。主要从师生交往观念的改变,谈与教师交往问题。交往观念的改变指从传统师生关系到新型师生关系的转变,侧重师生关系中的学生与教师角色的转型。

本目内容主要包含两个层面。首先是个体层面上对教师的具体认知。其次是社会职业层面上对教师的认知,讲教师所从事的教育工作对于社会发展和个体发展的作用。

本目有三个活动可供教学选择。

一是师生交往障碍、矛盾。意在引入主题。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谈自己的切身感受,不必分析过多的原因。

二是师生角色对交往行为的影响,主要从学生认识问题的角度,看不平等、不民主的师生关系会阻碍师生沟通。

在活动过程中,可让学生根据表中已列出的学生角色,填出与教师角色的区别,分析这对师生关系的影响。

活动中要注意启发学生:教师角色和学生角色的一般特征可以概括为“权威者”与“遵从者”,这是当前学校师生关系的普遍现象。教学改革内容之一,就是倡导民主、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

第三个活动,是师生交往新空间。

意在通过讨论师生交往的新行为,生成师生交往新空间。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与上一活动的衔接、对比,注意探讨如何在平等的基础上,处理与老师的交往问题,帮助学生形成新的师生观。要注意引导、鼓励学生主动改变旧的师生关系。

第二目“共筑师生情感桥梁”,讲主动与教师沟通、善于与教师沟通问题。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提出问题,从三个案例切入,得出主动沟通是师生交往的前提,得出沟通产生理解,理解产生信任的结论。

教材这里有个活动──师生交往中的烦恼。

活动中可让学生阅读教材中提供的交往情境,了解其中的矛盾冲突是什么;然后,说说自己是否也曾有过类似的烦恼,解释产生冲突和烦恼的原因是什么;最后,介绍当时你是如何处理的。

活动中要避免课堂成为学生的诉苦会,重在引导学生化解矛盾和烦恼,焦点要落在与教师主动沟通上。

二是如何与老师沟通。教材分别讲到从老师角度看问题,正确对待老师的批评与表扬,原谅老师的错误,礼貌待师、注意场合,勿失分寸等,教给学生一些基本方法。

在讲与老师换位思考时,教材安排一个情景,让学生探究。这是个开放性活动,可让学生猜测事情的发展,再谈理由。重在向学生介绍角色互换和空椅子技术,学会换位思考,替老师着想。

在讲对待老师的表扬与批评时,设计一个活动,让学生在讨论中体验。

在活动中,可以出示对话情境,讨论“为什么不同的人对同一个批评会有不同的反应”,探究其中的原因,设想不同反应产生的不同的交往结果。

需要提醒学生,改变想法可以改变对教师批评的看法,这可以调节情绪;但还需要积极地和老师进行沟通,在沟通中解决问题。

在本目的最后,有个学生交流、分享与老师交往策略的活动。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研究问题,内化所学知识。

在活动中,可以让每个小组选定一个情境,在小组内讨论该情境下师生交往的策略,并用角色扮演的方式把交往过程表演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讨论每个小组的交往策略的可行性、实效性。最后,评出最佳的沟通策略。

四、重点难点分析

1. 关于对老师的认识,是尊师的前提,应该是个教学重点。

知师是爱师的基础。学生对教师的认识通常局限于学校和课堂里的形象,比较刻板、表面。对这个涉及学生情感的问题,可以让学生通过访谈全面地了解教师,以消除对教师的神秘感,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关于信息时代教师职业的职能是个热门话题,师生可以共同查找资料了解不同的观点,展开课堂讨论,以激发学生进行更深入的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很一致的答案。关于教师对个体成长的作用,重在强调教育是唤起儿童生命的特殊活动,这不是要把教师的形象提到某个高度,而是力图加强对教师理解的深度。我们在教学中,要注重情感的力度,彰显新课程的人文性。

2. 关于师生角色变化,是个教学难点。

师生矛盾常与二者的角色差异有关。在传统理念中,老师是权威,学生处于服从的、被动的地位,这不利于师生交往。

我们在教学中,可以从学生实际遇到的师生交往困惑出发,引导学生从师生观的角度思考其中的原因。教材运用了认知转换的思维策略诠释师生交往行为,因为观念的转换有助于形成一种新的行为模式。这是一种很有用的训练学生交往能力的策略。

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向学生说明,现代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学改革也要变老师主体为学生主体。教学过程强调为学生学会学习、主动发展服务。老师由主角变为学习的导演、引导者,而不应该一味灌输。其实,民主的亦师亦友的师生关系古已有之,评价某种师生观关键是看它的内涵是什么,而不是时间的先后。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师生关系,这是正确与老师交往的前提。

3. 关于师生交往的方法,这是本课教学的重要落脚点。

良好的师生交往,是双向沟通的结果。本课主要是探讨学生如何与教师沟通,引导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中,掌握沟通的基本方法。这种方法很多,教材以简单枚举法列出一些。对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展开广泛活动,运用已有经验,自己教育自己,重点是引导学生与老师有效沟通,化解矛盾冲突,增进师生情感。这里涉及几乎全部道德问题,是人生经验的大汇集。教学中不可能面面俱到,而要抓住重点。还要注意不断生成新的教育资源,升华学生的认识和经验。

五、评价建议

其一,可采用自我报告和其他任课老师报告相结合的方式,考查学生对老师的态度、尊师的表现,以及师生交往行为的变化。

其二,要求每位学生利用多种方式和老师主动沟通一次,可以面谈,可以写信或打电话,也可以采用电子邮件的形式。把和老师沟通的过程、结果及感想用文字记录下来,放入成长档案袋。

第三单元   我们的朋友遍天下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由家庭、学校的交往扩展到世界范围以及网络的交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外开放的扩大,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这两方面的交往也逐渐走进人们的生活。因此,有必要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本单元在全册书中属于扩展与面向未来的教育,对于培养学生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具有开阔视野与开阔胸襟,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除主题探究外安排了两课。第五课“多元文化地球村”,介绍各国不同的文化以及如何在不同文化交流中进行沟通。第六课,网络交往新空间,了解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以及如何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三、主题探究活动建议

(一) 设计目的

1. 通过查阅资料,了解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与风俗习惯。

2. 通过交流,增进对其他民族友好与尊重的感情。

(二) 操作建议

1. 作为作业,在本单元教学的开始让学生按书上的要求做好调查。

2. 资料查阅如有困难,可请教地理、历史老师或者自己的家长、朋友等。条件好的同学,可做成 PowerPoint 课件,特别是可插入图片、影片或声音等,立体地介绍此种文化。

3. 学生作业完成后,老师可先检查一下,好的作业可在班上交流。来不及交流的内容或装订成册或出一期板报。

4. 在编订《世界文化荟萃》时,可在相关页面设计导语,按一定的逻辑顺序(如五大洲)编排,使之成为一本既有审美、实用价值又有纪念意义的集子。

(三)开展该活动的注意事项

1. 有些好的作业可穿插在新课的教学中,因此,老师一定要事先布置。

2. 如果要求学生查阅资料,提醒学生注明资料的出处与时间,培养学生对知识产权的尊重意识。

3. 查阅的资料要提取关键词,不能大段大段地抄下或干脆下载。要注意有自己的观点,提醒学生材料是为观点服务的,而观点一定要清晰具体。

4. 如果要求学生做课件,提醒学生幻灯片上的文字不能太多,背景色与主题内容要有色差,否则影响效果。

第五课   多元文化“地球村”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知道对待文化差异存在的不同态度、什么是正确的态度;正确对待不同文化,克服不良情绪的方法;理解世界文化多元的情况下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性。

能力目标:对文化不同会导致行为方式差异的理解能力;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交往的能力;对不同文化的批判、鉴赏及学习其他文化优点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尊重不同民族文化的价值,能够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拥有开放的胸怀;克服面对文化差异产生的不安和焦虑;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对我们民族的文化产生更强烈的自豪感,立志做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促进派。

2. 本课安排的依据

当今世界各国相互依赖,随着对外开放的扩大,我们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人交往的可能大大增加。培养学生与人交往的能力,拓宽学生的视野,有必要进行浅显的国际交往的教育。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人交往,必须跨跃彼此之间的文化鸿沟。在走向世界的同时,中学生与外国文化的距离拉近了。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的情况下,学生容易受到不良文化的影响,甚至迷失自我;也可能对外来文化持有偏见,采取防卫的心态;还可能在进行跨文化交流时,产生沟通困难。这些都有必要给学生以恰当的引导,培养具有中国灵魂、具有世界眼光的新一代。

《课程标准》中的主要依据是:“我与他人的关系”中“交往与沟通”部分“懂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以平等的态度与其他民族和国家的人民友好交往,尊重不同的文化与习俗。”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教材设立了两框。

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旅”,分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和“和谐的文化乐章”两部分内容,从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节日、标志和代表人物入手,帮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理解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的世界更加绚丽多彩,不同的文化并没有优劣之别。意在教育学生尊重本民族文化的价值,同时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

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分为“开放的胸怀”和“搭起文化的桥梁”两部分。帮助学生认识与不同的文化共处是我们面临的新课题,善于学习其他文化的优点;以开放的态度尊重不同的文化,更要继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让世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2 课时。

( 2 )课前准备

请学生课前通过网络、书籍、杂志等途径,搜集各个国家、民族有关节日、饮食、服装、音乐、标志和代表人物等材料,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教材上的知识,更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从而实现教学目的。

( 3 )教学方法

通过资料搜集、课堂讨论、材料交流等多项活动,主要用探究的方法让学生感受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树立对文化差异的正确态度。老师适当点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观念、情感和行为。

( 4 )社会实践活动

结合单元主题探究,通过各种途径搜集资料,展示文化的多样性;有条件的请回国人士谈谈异域见闻,谈他们如何处理文化冲突,更好地融入当地的生活中;大城市的学校,如有可能,通过正当渠道与外国留学生交往。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框,世界文化之族,有两目内容。

第一目讲丰富多彩的文化。教学的导入,可以用本课引言的材料,也可以直接用本目的活动。

开展这一活动,要让学生通过搜集材料,了解我国传统的节日、节日的来历以及这些节日中传统的食品,还要搜集能够反映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了解这些节日所表达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些活动,得出结论:世界上各个国家和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习俗,世界文化具有多样性、丰富性,各具特色的文化习俗表现出不同文化的特色。教材的相关链接进一步作出例证性说明。

此后教材设计了评选文化代表人物的活动,意在明确不同文化的民族背景。通过系列的探讨、评选活动,引导学生去发现不同国家和民族的不同文化,有着各自的标志和代表人物,形形色色的文化,将我们的世界装扮得绚丽多彩。

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主要通过学生的参与来得出结论。当然教师可事先准备一些资料,如图片、画册、音像资料等,引导学生进行活动。在评选国家的文化代表人物时,可先个人评选,再小组评选,最后选出本班评出的外国文化代表人物。

第二目,和谐的文化乐章。

本目以一个活动开始,通过一个语言的故事情节引入,安排学生讨论。目的在于帮助学生了解文化的差异,认识到文化没有优劣之别;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相互促进,才能奏出和谐的乐章。

我们的现代用语中,也受到外来语的影响,如“酷”、“巧克力”、网络用语等。学生对于外来语的接受比较快,这里可以让学生在课上进行交流。

活动之后教材阐述了结论,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尊重不同的语言,看到世界多元文化的价值,尊重不同民族的文化。

文化背景不同,人们的行为方式会有差别。教材在点出这个问题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通过意大利学生和中国同学的对话,引发学生思考,生活在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会有不同的待人处事的方式。对待这样的文化差异,我们既要尊重自己民族文化的价值,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与其他文化之间要平等交流、互相学习,为下一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做准备。

教材的相关链接,用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遗产的材料,说明国际社会对尊重文化多样性、保护不同民族文化遗产所做的努力。

第二框,做友好往来的使者,有两目内容。

第一目“开放的胸怀”,主要讲面对文化多元化我们应采取的态度。

教材通过小雪的故事,引发学生,结论主要是应采取客观、平等的态度,尊重因文化不同而导致的行为方式的差异。尤其要学习、借鉴其他国家文化的长处。

为了强化学习其他文化长处这一点,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进行讨论。这对于开阔学生视野、理智地对待别人的长处、具有开放的胸怀,具有意义。我们搞对外开放,从文化的视角看,就是基于对不同文化的尊重、学习别国长处,用来发展自己。

正是由于不同文化有其特有的价值,所以要保护有益的文化,包括保护外国的文化。教材的相关链接材料,意在说明这种保护的意义。只有对多元文化的尊重和保护,世界才会更精彩。

第二目“搭起文化的桥梁”,主要讲应该积极与外国人交往,在交往中不迷失自己的民族精神。

教材先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来讨论。在感受外来文化的同时,有些学生迷失了自己。讨论外来文化对我们的影响,客观评价“哈日族”与“哈韩族”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意在帮助学生认识到,学习外来文化,不等于照抄照搬,而要批判地继承,更要了解并传承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精神家园。

弘扬民族精神是我们责无旁贷的责任。如果有必要,老师可以从内外因关系的角度、民族精神巨大作用的角度,说明我们应取的态度。

与外国文化背景的人交往,有个适应的问题。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中学生跨出国门,与其他文化直接沟通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一位中国小留学生来自异乡的电子邮件揭示了这一带有普遍性的问题。教材以此为背景材料,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来探讨如何面对文化差异,更好地融入当地主流文化中。通过这个活动,得出相应的交往原则和方法。

教材的最后,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在以开放的心态接纳不同文化的同时,还要宣传、弘扬我们民族的文化,让世界了解中国源远流长的文化。

四、重点难点分析

1. 关于文化的内涵,是个难点。

本课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认识和感受丰富多彩的世界文化,难点在于帮助学生面对不同文化应树立平等、尊重、接纳的态度。

这里涉及对文化的理解,而这一问题始终是颇有争议的论题。人们对“文化”一词通常在不同意义上使用。狭义文化指我们日常生活中所看得见的语言、文学、艺术等活动。广义上的大文化,既包括物质文化,又包括意识方面的文化,可以说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印记。有时人们还在中观上使用文化一词。比如,与政治、经济相对应的文化,常常指社会生活中精神文明建设所涉及的内容。我们教材上讲的文化,主要从既定的文明成果和民族风俗上来使用。

2. 关于如何看待不同文化,是个教学重点。

对古今中外的文化,都有个分析鉴别问题。就中国文化而言,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具体分析,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做到古为今用;外国文化同样也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性,需要进行具体分析,以确定我们对它的取舍,做到洋为中用。在教学中,我们对学生进行尊重文化的教育,主要是尊重人类文明成果的教育,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情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但不能由此得出不分是非的结论。这是我们教学中要注意的。

3. 关于文化冲突,是教学难点。

不同文化的存在,必然会有文化冲突。表现于不同民族国家之间因为习惯、“道理”不同所发生的碰撞。各个国家和民族有着不同的生存习惯和“道理”,每一种习惯和“道理”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理由,这实际上即社会存在所决定的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的表现。习惯不同的各个民族和国家,又不可能孤立地存在,而处在一个相互关联、不可分割的世界上。在历史上,文化冲突常常与以经济利益为基础的政治军事冲突交织在一起。殖民主义曾利用文化侵略作为奴役其他民族的工具。帝国主义国家从大民族主义和强权政治出发,歧视和否定其他民族文化的价值,推行自己的文化价值观。在一定意义上说,文化冲突反映着不同阶级、不同意识形态的对立。

在当代各国紧密联系的世界上,人类的共同利益(崇尚和平、希望发展)要求人们求同存异、和而不同。对于文化差异要有宽广的胸怀,持接纳和尊重的态度,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对于各国不同的风俗习惯、行为方式,不能简单地用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文明与野蛮来诠释。以一种文化否定另一种文化,乃是一种文化暴力。当然,这种尊重是有是非的,国际间的文化领域的斗争,不能仅以尊重的方式来解决,而要针对不同的矛盾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

4. 关于民族精神,不必作为重点来讲,但要渗透这一思想教育。

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撑,是民族文化的积极部分,也是不断丰富和发展的文明成果。我们在与外国外民族交往时,既要尊重别国文化、优良传统,更要立足本国,坚持自己的文化之根,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是我们的责任。但由于弘扬民族精神在九年级还要强化,所以这里只是提出要求即可,不必展开来讲。

五、评价建议

本课主要帮助学生对不同文化有所了解,确立正确的态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选取自己感兴趣的某个国家或民族,通过图书、报刊、电视和网络等途径搜集相关资料,在班级进行交流。教师也可让学生在搜集某种文化资料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一些有关这种文化方面的问题,相互提问,看谁了解的知识多。还可以设计某些情境,如“遇到一位美国朋友,你伸出手,对方却想给你一个热情的拥抱,你会怎么办?”通过具体的情境了解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

这种评价,应当包括学生课前准备和课后活动中的态度、成果、合作状况等,包括课上参与学习探究活动的表现,以及学习后的实际收获。要注意学生自己与自己比,激励学生的探究愿望,获得成就感。

第六课   网络交往新空间

一、本课的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了解网络交往的两大特点,网络交往的规则,网上自我保护的知识。

能力目标:能够了解网络交往的优势与陷阱的分辨能力;能够正确使用网络,使之为生活、学习服务;网上自我保护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既不回避也不沉溺于网络交往,恰当运用网下交往与网络交往。抑恶扬善,遵守网络规则的意识,享受健康的网络生活的追求。

2. 本课安排的依据

( 1 )学生面临的问题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与普及,越来越多的中学生成为新的网民。互联网对中学生的吸引是强烈的。其中,部分学生不能正确处理网络生活的问题,把过多的时间花费在网上;而目前互联网上的信息良莠不齐,负面信息扑面而来,缺乏自制力的中学生由于心理生理的不成熟导致各种违纪违法现象频繁发生,造成很多家庭与社会问题。学校教育必须关注这一问题。

沉溺于网络的垃圾信息、网络游戏、网络聊天乃至网恋的中学生,在现实的生活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或缺少关爱,或缺少朋友,或缺少成就感,现实生活对他们而言,是失意或失败的,是痛苦与烦恼的,这类同学容易沉溺网络寻找寄托与慰藉。对此,必须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一方面,网络环境不干净,学生没有一定的自制力,很容易迷失自己;另一方面,处于各种情感饥渴状态的学生不少,他们一旦上网,容易陷进去不能自拔。因此,针对学生的现实成长问题,教材设计了这一课。

( 2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中“具有世界眼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能够逐步掌握和不断提高搜集、处理、运用社会信息的方法和技能,学会独立思考、提出疑问和进行反思”的“能力”目标;“了解我与社会的道德规范”的“知识”目标。这些,是设计本课的依据。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逻辑分析

本课除引言外分两框四目,第一框的两目分别介绍了网络交往新空间的一般特点:即神奇性与两面性。

神奇体现为网络生活很丰富,网络交往突破了传统交往的限制,改变了交往领域、交往对象、交往方式。两面性体现为网络既有很多优势,如便捷高效,随时随地,提供了无限资源;网络也有可能造成很多伤害。一是网络环境的复杂带来的危险性,二是网络对现实生活中问题较多的学生有更大的“杀伤力”。针对网络上述的特点,在第一框的第一目,提出了如何充分发挥网络积极作用的建议:一是要用健康的心态把网络作为生活的补充;二是注意信息节食;三是利用网络解决现实问题;四是利用网络为人民服务,实现个人价值。从正面引导学生只要充分认识网络的特点,扬长避短,在了解网络作用的基础上,接纳并利用好网络。第二目讲网络的两面性,重在帮助学生认识网络的负面作用。

第二框的两目则侧重围绕如何避开网络伤害,从而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主要从学会自我保护与遵守网络规则两方面来谈。这两目与上一框第二目中的第一点,(从积极的角度来谈网络交往)构成享受健康网络交往的一体两面。没有对网络正面作用的正确认识与合理使用,不能享受现代文明带来的快乐;没有对网络负面作用的正确估计与及时过滤,不仅谈不上享受,还会受到伤害。因此,对于它的一正一反的特点,只要心中有数,趋利避害,我们就可以有更特别的经历与人生。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2 课时

( 2 )课前准备

让学生将调查事先做好,便于课堂交流;分组采访教师、工程师、医生、公司职员、广告商、各级干部等,了解他们是如何利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工作服务的;让学生搜集身边或最近媒体上报道的因为网络使用不当导致身心受伤害的案例。如果条件有限,老师事先准备好相关事例。

( 3 )教学方法

调查结果分析法:思想品德课重视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的能力培养。教学中要特别重视凭鲜活的事实说话,注重设计并利用好调查结果来进行课堂教学,将火热的现实生活、学生的认识与情感以及教学目标结合起来。

情境案例分析法:针对具体的情境案例,分析背后的原因,找出其蕴含的知识与能力,打开学生解决问题的思路,提高其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

经验分享法:即利用同伴的相互教育的作用,也利用成人或他人的间接经验,提高学生网络交往的水平。

讨论法:对于一些有疑惑或争议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讨论,从而澄清误解,准确认知,加深情感体验。

总结法:对于讨论分析后的问题,老师要扣住教育目标,适当归纳小结,提升学生认识,升华学生情感,坚定正确行为。

( 4 )社会实践活动

除单元主题探究和相关调查与采访外,还可专门采访当地某一单位,了解信息化发展的现状和趋势。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共有两框。

第一框 “网络上的人际交往”,共分两目。第一目“网络沟通无极限”,主要讲网络的神奇,具体表现为:网络生活的丰富性,网络交往与传统交往相比,领域、对象的扩大与方式的延伸。

本目教学的导入,可以利用本课引言中小华的例子,也可用正文中小梅的例子,让学生设想如果生活在古代,他们两人身上会不会发生这样的事情。通过对比,感受网络对现代人生活的积极影响。

对于“互联网还可以给我们带来什么好处”的讨论,属于发散性思维。可指导学生先独自思考,然后小组交流。老师可将小组讨论的结果记录在黑板上,最后做适当分类。如工作、学习上,业余生活上;如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学校生活。通过老师的总结归纳,可以有效扩展学生的视野。

活动之后,教材引出正文,概略地说明网络给人们带来的种种方便。

《关于网络交往的调查》和相关问题的讨论活动,可以让学生先预习,做好准备,课堂进行交流。老师可以对讨论的问题进行统计,了解本班同学上网的一般情况,为后面的教学积累一些资料。

讨论中可以看出学生对网络的基本态度,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回答,适当进行引导。对网络交往趣事,会有正面的也会有负面的,要允许学生谈上当受骗的事。总起来说要根据整课时的安排,这个活动可放大做,也可简单交流。

教材在活动后的正文中,简述了网络交往的好处,这是我们要利用网络优势、发挥网络功能的重要原因所在。正是由于网络的奇特功能,全世界上网人数陡增。

本框第二目,讲网络交往是一把锋利的双刃剑。

网络的两面性表现为:

网络的正面意义:快捷、方便、更好地被人们利用,实现人生价值……

网络的负面意义:诱惑欺诈、丧失公德、违法违纪行为蔓延……

教学中要帮助学生理解网络的两面性特点。要让学生感受网络作为现代发明为现代生活带来的便利,增强热爱科学技术的情感;要通过分析网络的负面影响,了解只有心理健康道德高尚的人才能真正享受现代文明,从而激发起完善自我的愿望。

本目主要讲了两大问题。

其一,是网络的积极作用。

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分组交流课前调查了解的不同部门的人如何通过使用网络提高工作效率,改变工作状态,享受网络带来的益处。老师适当归纳与提升,也可以由老师事先准备具体材料,说明网络的积极作用。

教学中要强调发挥网络的积极作用,做有益的事,寻找自己的人生价值。

其二,是网络可能带来的负面作用。

教材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安排了活动,即让学生结合网络游戏,探讨可能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

网络游戏能满足人们的求新求趣、成功感,还有攻击心理、报复心理、好胜心理。

一般同学偶尔也会玩一玩网络游戏,不过,他们的玩有节制,时间一到,他们可以立即下线,没有丝毫留恋。而下面的人一旦玩上网络游戏,就容易被网络游戏牢牢套住,欲罢不能。这些人包括:现实生活中缺乏关怀,情感处于饥饿状态的人;失意的人;性格偏执的人;缺乏生活目标的人;冷漠自私的人;缺乏责任感的人……

总之,现实生活中,心理不健康道德不高尚的人容易沉迷网络游戏。

关于学生该如何处理玩网络游戏与学习的关系,要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责任与发展任务;发展多种业余爱好,不把眼光只盯在网络游戏上;学习是大事,消遣是小事,而网络游戏更是小事中的一个选择而已。

关于网友的邀请可能带来的危险,以及应怎样理智地面对,要引导学生:学会先想一想,再考虑是否答应,而不要立即满足对方。否则,容易被别人拉下水。想一想,作出判断:他们的邀请是否违法违纪、违背自己的原则与意愿。对于违法违纪,违背自己原则的事情,一定要果断拒绝;对于违背自己意愿的事情,自己实在不感兴趣,也要学会说不;为了所谓的义气也不能带来双方犯错、自己后悔的事。当然也可提出可行的合情合理合法的替代办法,建议网友尝试。如果这时对方不接受,自己就离开。

过分沉迷网络,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对此可以引导学生从以下方面思考:当前生活,未来生活;自己的心理健康、道德品质与身体健康;自己的学业与其他素质的发展;自己对家人、社会的责任……

活动之后教材有个结论:做网络主人,不做网络俘虏。

然后,教材概述了网络交往的特点以及网络污染,暗示学生不做网痴,防止网络的负面影响。

网络环境的复杂带来一定的危险性:网络交往对象具有虚拟性、间接性和隐蔽性;网络环境难以管理与规范,存在“脏乱差”,对网络的危险提高警惕。现实生活中的烦恼者或自身不健康者,容易成为网络环境的破坏者与受伤者。教学中可以分析一些学生过分沉溺网络背后的心理问题,引起学生的重视,并在真实的生活中关注自身的心理健康、品德修养,及时有效地处理自己的烦恼。

在本框内容讲完之后,老师要注意归纳,以给学生全面认识和正确的价值导向。

网络是先进的,网络改变了我们生活的速度、节奏、方式,网络使我们过上了古人无法想象的生活。

网络是危险的,网络上随时有陷阱,到处有诱惑,一不小心,我们就会被网络吞噬。

作为青少年,我们必须树立远大理想,勤奋学习,勤于思考,把网络作为先进的工具,作为生活的一种补充,立足健康成长。

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军,我们必须自觉规范自己的网络行为,尽自己努力净化网络环境,让其成为人们生活学习的另一方空间。

第二框讲享受健康的网络交往。

本框主要从积极预防的角度,来谈网络交往问题。具体包括两目。

第一目“学会自我保护”,主要有三层意思。

其一,是提出网络的负面作用可能给我们带来伤害。教材通过一个活动引入,要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讨论三个问题。

( 1 ) 梅平能与天马见面吗?为什么?

会有两种意见。一种是“能”。理由是:网上沟通得好,也许网下能做朋友。并非所有的网友都是坏人;与人交往总是要从陌生人开始。另一种是“不能”,梅平只是八年级的女学生,假如见到的是坏人呢,不一定能斗得过他,太危险。不能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放弃必要的警惕,否则后悔莫及。讨论中要让学生把各自的意见都摆出来,让他们自己作出判断。

( 2 ) 梅平会见天马,至少有三种结果。一是好的结果,遇到一个好人,做了生活中知心的朋友,成为一段佳话。二是坏的结果,网友是名不法分子,对梅平作出身心伤害,给梅平今后的生活留下阴影。三是很失望,网友气质极差,与网上所伪装的不一样,自然分手。

( 3 ) 梅平在现实生活中遇到问题,还可向谁求助?

向父母、师长,以及身边熟悉、信任的人求助;向社会公共服务机构求助。

由于中学生对新奇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缺乏生活经验,辨别是非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抗诱惑能力还需提高,所以设计这个活动,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其二,是由活动得出的结论:网络上的交往对象可能伪装自己,我们要有安全防范意识。

其三,是讲网上有违法犯罪现象和不良诱惑,要加强自我保护。教材在此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结合具体情景讨论如何抵御黄毒。这个问题是教师家长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因为未成年的学生最容易由此失足,毁坏自己的前程。

( 1 ) 小齐如果长期沉溺其中,会有什么后果?

身体受伤害,心理受伤害,学习受到严重干扰,正常的生活受影响。如果处理不好,还会走上违法之路。

( 2 ) 小齐如果想了解科学的性知识,有哪些正当渠道?

认真上健康课;找正式出版的生理卫生书籍;打当地性教育热线电话……

( 3 ) 小齐看过黄色网页后,应该如何控制自己的冲动?

应该从正当渠道了解青春期性生理、性心理的有关知识;有困惑与父母、教师交流;远离与性有关的书籍与画面;转移注意力,通过强度较大的体育运动释放过多的能量;培养多种生活情趣,从关注人的生理向关注人的精神层面转变;生活要有长远规划,让自己忙碌起来。

老师在指导学生讨论时,要用正确价值观予以点拨。比如:生活无目标、没有追求,人容易被身边的小石子绊倒。人如果只停留在对生理的满足上,会忽略社会性一面,降低自己为人的高贵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通过意志,克制自己的冲动。青春期的冲动需要稍稍冷却,用多余的精力去干其他更有价值的事情。

还应当指出:诱惑永远存在,不法分子也在利用先进的现代科技,只有提高自己的自护意识,努力完善自己,才能免受各种网毒的伤害。

第二目:遵守网络规则。主要从对学生的要求上讲正确对待网络。有三个要点。

第一点,网上不能为所欲为。教材在提出这个问题之后,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讨论“网络交往中的自由有没有限度?”要不要守规则。这是本课的难点与重点所在,意在帮助学生澄清认识。这一点做到了,后续的上网要守德与守法就很容易理解了。

你如何看待网络交往的“自由”?这种自由有没有限度?

网络交往的自由如同现实生活中的自由一样,只要在道德、法律的范围内,就有极大的自由;但如果超越道德、法律的边界,就不再有自由了。因此,这种自由是有限度的。

网络交往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没有需要共同遵守的规则?

当然有。因为两者都是一种公共生活。而公共生活必然涉及人与人的共同利益。在一个没有规则的群体中,人们的个人利益很容易遭到践踏。因此,即使在虚拟的社会中,人们为了更有效地沟通,更有质量地生活,要制定出相应的规则来约束不良行为,保证大家的利益。

不受约束的行为,即使在虚拟世界也是相对的。虚中有实,是现实中的人在使用网络,人的行为至少要受自然规律的制约,受社会规范的制约。现在林林总总的网站,命运各异。那些有较好环境的网站,去得人就多,发展得就快。那些脏乱差的地方只会吸引苍蝇蚊子等害虫过去,会受到查封,甚至受到国法的制裁。

我们在网络交往中,不大受时间、空间的限制,但网络交往中使用的言论、方式则有限度,这与现实生活中的交往有很多相近之处,如尊重对方,诚实守信,对自己的言论负责……

教材在此活动之后,安排了相关链接,即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它既是上网要受限制、守规则的事实证明,又为讲第二点提供了铺垫。

第二点,网络交往要遵守道德。只要与人交往,就有道德问题。网络交往当然要遵守道德。教材以简单枚举的方式,列举了一些应该恪守的道德准则,作为结论。这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第三点,上网要遵守法律。

教材先安排了一个情景,然后让学生探讨。

( 1 ) 小堂是抱着什么心态去尝试制造电脑病毒的?

他可能是为了验证一下自己的电脑技术,可能是由于好奇,但他不大可能直接为了以身试法。在单纯的动机背后反映了小堂的法律意识淡薄,也反映了他不尊重别人,拿别人的利益开玩笑。

( 2 ) 小堂攻击同学信箱、公司网络,他获得了什么满足?给同学和公司造成什么危害?

他这样做可能满足了自己的好奇心、成就感,满足了自己当时的欲望,并使自己的这些暂时欲求得逞,甚至因证明了自己的实力而洋洋得意。但他高兴的同时,给他人造成了极大的不便,会耽误别人的重要事情,甚至造成巨大的损失。从另一侧面看,破坏了网络形象,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不信任与戒备心理,影响社会稳定,造成极坏影响。

( 3 )小堂的好奇心要受法律制裁吗?为什么?

这种行为已经构成违法,当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在公共生活领域,一个法盲的好奇心注定要受到制裁。他的行为严重妨碍他人正常生活,破坏社会安定。当然,好奇心本身并不一定是坏事,法律不会制裁好奇心;但由于好奇心导致的事实恶果,即违法行为,必定要受制裁。

教学中,要对学生加强公德意识的培养,加强法律意识的养成,明确人不能随心所欲,人的行为是要受一定条件制约的,至少要不妨碍他人的正常生活。

教材在此活动之后,用正文加以总结,并以简单枚举的方式概述如何遵守相关的法律,不做违法的事。

为了帮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上网不能违法,违法要受制裁,也为了让学生从后果上体验网上不能违法,教材安排了一个活动,让学生介绍案例,剖析危害。

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首先要让学生收集并选出典型的案例,这样会有更好的效果。其次要引导学生重点分析这些行为造成的危害,让学生在比较中明是非、会权衡、自己作出行为的正确选择。

本框教材的最后,有个相关链接,是个网络黑客犯罪的例子。供学生阅读,从中吸取教训,也可以用来剖析其危害,包括对他人、对社会、对自己、对家庭的危害。最终让学生牢固树立法不可违的观念。

四、本课重点难点分析

1. 正确认识网络

健康的网络交往,是本课的重点部分。谈及网络,一般人很容易联想到它的负面影响,影响学生学习,对学生身心造成伤害。其实,这正说明了很多学生并不真正了解网络的多种功能与用途。他们只是利用了网络极其低级或有害的部分。这正需要加强对网络的全面完整的认识。因此,教学中要让学生调查各行各业的人们如何利用网络或信息化技术提高工作效率、改善生活质量,自己享受到网络的哪些便利,这样会打开学生使用网络的视野。通过正反两方面的引导,使学生既不因害怕而回避现代科技,也不因无知而上当受骗。保持必要的警惕,增强自制力,将网络作为工具,为我所用,我们就能享受健康而愉悦的网络交往了。

2. 预防网络伤害,这是一个难而必须做的问题

从预防网络交往中的问题出发,学会自我保护与遵守网络规则是必要的。守法本身就是一种自我保护,就是预防伤害。另外,要给学生敲警钟。这是因为学生生活经验不足,是非辨别能力不强,抗诱惑能力不强。将可能的危险与陷阱提示给他们,是预防伤害的有效方法。

五、评价建议

本课的知识目标比较简单,即了解网络交往的一般特点,了解网络的多种用途,知道网络是一把双刃剑,明确上网要遵守规则,遵守道德,遵守法律。能力目标包括进行社会调查,搜集信息,形成调查结论的能力;能使用网络为自己的生活服务的应用能力;在网络交往中,进行自我保护的能力;辨别网络行为是否合乎道德、是否违背法律的判断能力;进行正确的网上行为选择的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则主要集中在:对网络形成一个辩证的为我所用的正确态度;网络交往必须遵守一定的规则;必须尊重道德、尊重法律的情感。

学习评价,要考虑到课前学生准备工作的表现;课中学生需要积极参与教学的效果,课后进行行为实践的落实。因此,凡是提出过的教学要求,都要进行教学评价。

对此,可以分别考查:如对学生课前准备情况的考评;对学生课堂参与情况的考评,发言质量、小组合作情况考评;对学生作业的考评,鼓励小组或同学个人做学习档案袋。这样,学生的综合素质都能得到考查与培养。

第四单元   交往艺术新思维

一、本单元的地位

本单元重在探索交往的品德与艺术,它既是前三个单元教学内容的自然延伸,也是对交往品德的提升。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将进一步理解和把握如何友好交往、如何合作竞争、如何心系他人、如何诚信做人等问题。它已不仅仅是交往品德与艺术的问题,而涉及到如何做人的根本问题。本单元是导引学生如何做人的学问,也是本册教材的核心部分。

二、本单元的内容结构

本单元由“怎样做诚信的人”的主题探究活动和四课内容构成。第七课讲交往中的礼貌礼仪问题,第八课如何面对竞争与合作,第九课讲宽容平等尊重,第十课上升到诚信做人。

三、主题探究活动建议

1. 设计目的

“怎样做诚信的人”的主题探究活动,旨在围绕全社会共同关注的“诚信”问题展开论辩,在澄清有关问题的基础上,在活动情境中深化对“诚信”的体验,并能自觉地付诸行动。选择“诚信”问题设计活动,也试图以此为中心,把礼貌、尊重、平等、宽容、竞争与合作等问题串联起来,在论辩的过程中加深对上述问题的认识,在论辩活动中体验和锤炼交往的品德和艺术。

2. 操作建议

( 1 ) 按照正规的辩论赛程序进行组织。

( 2 ) 在讨论的基础上确定一个辩题,题目对正方与反方尽可能对等。

( 3 ) 全班同学分为两组,一组为正方,另一组为反方,两组人数基本相等。

( 4 ) 本着人人参与的原则,通过分工合作,尽可能让班上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

( 5 ) 辩论活动需要精心准备,最好是在本单元学习结束后进行。

( 6 ) 辩论过程要强调互动性,调动每一个学生的积极性。

3. 应注意的问题

( 1 ) 辩论的内容应紧扣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尽量将所学内容综合起来。

( 2 ) 辩论应按程序进行,在时间分配、环节的转换等方面要严格控制。

( 3 ) 注重辩论过程,淡化辩论结果。

第七课   友好交往礼为先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 1 ) 知识目标

懂得在人际交往中礼貌的作用。

理解礼貌与尊重之间的关系。

懂得人际交往中礼仪的作用。

知道生活中基本的社交礼仪。

( 2 ) 能力目标

在生活中以礼待人的能力。

在不同的情境中表达礼貌的恰当方式。

掌握基本的社交礼仪及践行能力。

( 3 )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以礼待人,尊重他人所获得的快乐体验。

可以不同意他的观点,但尊重他表达意见的权利。

以礼貌为高尚、不讲礼貌为耻的态度。

鄙视不讲文明、不讲礼貌的各种行为。

以举止优雅、文明礼貌展示自己风采的态度和行为。

2. 本课安排的依据

( 1 ) 学生面临的问题

在传统道德受到挑战、各种观念激烈冲突的当今时代,青少年在文明礼貌方面存在欠缺。当代青少年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不少家长着力关注孩子智力、学业发展,忽视礼貌、礼仪方面的培育和熏陶,致使一些孩子不懂礼仪、缺乏礼貌,甚至“蛮横无礼”。针对青少年的这一现状,有必要加强礼貌礼仪教育。

礼貌、礼仪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是一门学问,需要专门的指导。在人的发展过程中,它具有丰富人的精神世界、涵养道德、提升境界的重要作用。通过教学的指导与训练,对青少年文明礼貌素质的形成大有益处。加强礼貌礼仪教育,是满足学生发展需求、帮助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过程的需要。

讲礼貌、重礼仪是现代人、文明人的一项标志。一个人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因此,注重自身的言谈举止,展示自己的优雅礼仪,了解现代社会的交际方式,是学生融入现代社会、做一个文明人的基本要求,同时是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内容。

( 2 ) 《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中的“知道礼貌是文明交往的必要前提,掌握基本的交往礼仪与技巧,养成文明礼貌的行为习惯”,是设计本课内容的直接根据。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除引言外,设计了两框内容。

第一框“礼貌显魅力”,由两目组成。

第一目“礼貌是尊重”:强调对人礼貌是人的一种素质,礼貌是尊重人的具体表现。强化学生对礼貌问题的认识与体验。

第二目“‘谢谢'的魅力”:以服务员“微笑服务”的案例为线索,导出礼貌的魅力所在,从语言文明、态度亲和、举止端庄三个方面进一步展示礼貌的魅力。最后,根据文明礼貌的要求,让学生反思自己的行为,并提出改进方法。

第二框“礼仪展风采”,由两目组成。

第一目“因礼仪而优雅”:主要讲礼仪活动最能展示学生的风采,学生中存在不合礼仪之处,然后通过活动让学生探讨礼仪问题,掌握社交礼仪的一些基本要求。

第二目是“社交礼仪 ABC ”:从学生的日常经验入手,探讨与不同人社交的礼仪,引导学生探讨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礼仪,民族交往中的礼仪习俗问题。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 课时安排: 2 课时。

( 2 ) 课前准备

准备有关的音像资料,如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录像片,或者表现人的礼貌与礼仪的录像片;收集有关礼貌与礼仪方面的小故事。

( 3 ) 教学方法

以学生的活动、体验为主,充分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让他们在生动活泼的场景中感受和体验文明礼貌的魅力。关键之处教师给予适当的“点拨”,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在认知上导引学生对文明礼貌行为的认识,对不同的行为表现进行分析乃至论辩。要注意活化知识,不断生成教学内容。

礼貌与礼仪重在日常生活中的养成,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透过生活中的小事,从礼貌礼仪的视角领悟其中的深刻道理。

( 4 )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有时间,可搞些课外活动。如无时间,也可不搞,但要给学生提出行为要求。课外活动参考题:不文明礼貌现象剖析──摆出生活中不讲文明礼貌的现象,进行分析,并尝试提出诊治措施;评选文明标兵──在全班同学中,以文明礼貌为指标,评选出礼貌先进个人。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的引言,由一个故事导入,然后引出本课主旨。教学中可作为导入材料来用。

第一框“礼貌显魅力”有两个目。第一目讲礼貌是尊重。有两层意思。

其一,礼貌是尊重他人的表现,反映我们自身的素质。

教材通过活动来展开。让学生通过真实情景,分析“礼貌”与“不礼貌”行为给交往对象所带来的心理感受,以及给自己带来的后果。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两种行为的对比,帮学生明是非,选择正确的礼貌行为。

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仔细阅读情景材料;在比较基础上让学生谈自己的感受,明确礼貌不仅在于功利性的结果,更是尊重他人的具体体现;教师要做适当的总结。

教材正文,进一步作出结论,在理性分析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对礼貌问题有较为深刻的认识。

此后的相关链接,是无礼造成伤害的例证。

其二,礼貌是文明的体现。

教材进一步呈现开放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列举身边待人有礼与待人无礼的事例,剖析其中的利害得失,引导学生感受与体验。

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强化礼貌问题,认识以礼相待的必要性。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观察生活中的是非,并进行概括;结合事例相互交流自己的感受;落脚点在于剖析礼貌的益处、无礼的害处;要注意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

第二目“谢谢”的魅力,主要讲礼貌的表现、礼貌的魅力。共有三层意思。

其一,是由活动入手,引入正题,导出礼貌的表现。

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服务员的微笑服务,分析礼貌的“魅力”所在。

在活动过程中,要注意让学生仔细阅读故事情节,分析客人从“大发雷霆”到“面有愧色”的心路历程,分析微笑服务的魅力所在。教师要作简短的小结,引导中要注意说明服务员的微笑服务与“迁就恶人”、“忍气吞声”是有区别的。

其二,活动之后引出礼貌主要表现在三方面。

关于礼貌用语。在语言文明方面,各种礼貌用语的表达与分析是重点,它又体现在活动情境中,让学生自己去寻求。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找出四类常见的日常用语,强化学生的礼貌意识,能够在日常生活中自觉地运用基本的礼貌用语。

在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收集见面语、感谢语、致歉语、告别语的有关资料,并尽可能全面些;把礼貌用语填写在表格内;在课堂上交流使用礼貌用语对人对己的感受;注意尽可能多地让一些同学来表达,表达时应该认真、严肃。

相关链接的材料,意在说明不同场合有不同的礼貌用语,不必让学生机械使用。

关于态度亲和。这也是礼貌的重要表现。在态度亲和方面,既有理性分析,也有切身体验,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生活境遇,表达当时的内心世界。

这里安排的活动,意在让学生通过切身感受,体会态度和气的意义,并从反面说明礼貌待人的必要性。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忆自己受“冷遇”的经历;说出当时内心的感受;讨论“冷遇”的后果,特别是体验当时的感受以及相应的启示。

关于讲举止端庄。这是礼貌的又一表现。教材的相关链接,对举止的要求作出简要介绍。

其三,是对照自己找差距。教材通过活动,让学生联系自己的表现,肯定好的、改进不足,做礼貌的文明人。

活动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回顾自己的生活经历;对自己在礼貌上的表现作出评价,肯定长处,指出不足;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将有关内容填写在表格内;要注意评价的实事求是,改进的措施要切实可行。

第二框“礼仪展风采”,主要讲礼仪的意义和基本的礼仪要求。共有两个目。

第一目“因礼仪而优雅”,主要讲礼仪的意义。

教材从天安门广场的升旗仪式开始,提出了礼仪问题。对升旗仪式,不仅要与爱国主义教育联系在一起,而且要从礼仪的视角来审视。然后说明礼仪是一个人必备的素养。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先播放天安门广场升旗仪式的音像资料,或者让学生谈升旗仪式的整个过程,再讲升旗仪式给学生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最后讨论哪些仪式最能体现学生的风采。

在如何看待礼仪的问题上,课文列举了学生不合礼仪要求的“反例”,试图让学生做出评判,由此说明礼仪是一门学问,在社会生活中有特定的要求。

开展这一活动过程,要让学生仔细阅读小茅的事例;从礼仪的视角提出问题;探讨小茅的行为是否符合礼仪的要求,说出各自的理由;进一步探讨学生的基本礼仪要求。

礼仪涉及的内容多,教材在活动后从不同角度作了提示,并用相关链接的材料,说明不懂礼仪的坏处。

礼仪关系到人的形象,反映内心素质和外在风貌。要使自己优雅,就要掌握坐、立、行等基本要求。为了帮助学生实践和体验,教材设计了一个活动,让学生比较、评判。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向学生讲明活动的基本要求;采取志愿的方式让学生表演,原则上每个人只能表演其中的一种;对各种表演进行评比,评选出最符合礼仪要求的表演,分析不合礼仪的动作错在何处;最后做适当总结。

第二目“社交礼仪 ABC ”,集中介绍几种专门场合的礼仪要求。

一是讲握手、待客、接听电话的礼仪。

教材从一个活动入手,引出问题。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课前查阅有关礼仪的资料;交流各自的材料,说说自己的感想;根据自己的经验,探讨与不同人见面时的礼节;说说各种见面礼节背后的原因。然后,通过活动让学生分别探究握手、待客、接听电话的礼仪。

这种设计,意在通过学生设计礼仪,加深对礼仪的认识。

在活动过程中,根据不同场景,让学生设计相应礼仪;可让学生分组交流;每组推荐一个学生在全班交流;最后由教师适当总结。

二是讲科学对待传统礼仪。

教材强调:现代生活中的交往礼仪,不是自然形成的,需要不断地学习。从弘扬中华美德方面,课文突出了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中的礼仪。

为帮助学生开展这一活动,要让学生讨论中华民族的主要传统习俗;并对传统习俗中的礼仪问题进行评价;要本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分析、评价传统习俗中的礼仪。

三是注意与不同民族人交往的礼仪。教材从民族大团结的角度,让学生通过活动了解少数民族的礼仪风俗,并说明如何尊重这些风俗。

指导学生开展这一活动活动,可以让学生课前收集少数民族礼仪习俗的资料;课上交流各自的资料,说说自己的感受;教师从民族大团结的角度进行总结。

四、重点难点分析

1. 为什么说“礼貌是尊重”?

礼貌是人们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规范,是在日常交往中应当共同遵守的道德准则,礼貌体现了对他人的尊重。

礼貌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动物的群集完全是出于本能,其间不存在礼貌问题,更谈不上尊重。人的行为则体现为社会性,在社会中生存必须遵守一定的规范,礼貌就是其中的规范之一。客观上讲,以礼待人是维系人际关系的一条纽带。

对人礼貌是尊重他人的具体体现。礼貌待人首先意味着平等待人,即每一个人在人格上是平等的,不歧视他人、不中伤他人、不强求他人。从根本上讲,这是尊重人的表现。

礼貌待人也意味着宽容别人。对他人能够悦纳、谦让,即理解他人、认可他人,珍视他人的个性,给他人的个性留有广阔的空间,这正是尊重他人的表现。

礼貌待人意味着与人友好相处。与人交往中,和悦的语气、亲切的称呼、诚挚的态度,是待人友好的直接表现,更体现为对他人的尊重。

对人礼貌是一个人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在尊重他人的同时,也体现了自身的美好。

2. 为什么说“因礼仪而优雅”?

礼仪,泛指礼节和仪式。掌握现代交往礼仪,既有利于继承传统文化的精华,也有利于恪守社会行为规范,塑造优雅的自我形象和社会形象。

人的生活是追求美的,讲究礼仪是美的生活的一部分。人的生活不能缺少礼仪,人的衣食住行都应该是有讲究的。譬如,吃东西,动物可能是相互争抢、茹毛饮血,而人就不是这样,人要讲究一套饮食规范,如用碗筷刀叉、讲秩序、讲卫生等。再如,现在穿衣服,不仅仅是为了保暖御寒,更重要的是为了审美、出于交往的需要以及对他人的尊重。

对个人来说,礼仪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陶冶”。一方面,礼仪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约定俗成的行为准则,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按照礼仪行事,就会得到肯定的评价、美的评价。另一方面,注重礼仪的人,会表现得举止优雅、彬彬有礼,会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无论是对他人还是对自己都能起到陶冶身心的作用。

礼仪既是个人的,也是公众的。讲究个人的礼仪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破坏自己的形象也就是破坏公众的形象。一个不讲礼仪的人,留给他人的只能是粗俗、缺乏教养的印象。它不仅贬低了自身的形象,也直接败坏了一个群体乃至一个国家的形象,影响社会的道德风尚。

礼仪是一个人素养的一部分。它是一个人外在形象的集中体现,讲究礼仪是一个人受人尊敬的重要因素之一。

五、评价建议

1. 评价重点

学生对待礼貌和礼仪的态度,以及行为表现。文明礼貌问题是在社会生活中日积月累的结果,要从表现上评价学生;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形成正确对待文明礼貌的态度,学生的态度也是评价的重点。

2. 评价方法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考查学生对待文明礼貌的态度,如参与程度、投入程度、在活动中对同学的态度等;通过自主设计活动,考查学生对待文明礼貌的态度,除书本上已经提供的有关活动情境之外,还可适当补充一些情境,考查与强化学生对文明礼貌的态度。通过课后观察,评价学生的实际表现。

第八课   合作竞争求双赢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

认识现代社会是充满竞争与合作的社会。

理解合作共享与公平竞争的意义。

知道如何在合作中竞争,竞争要遵循规则。

知道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集体中要奉献。

( 2 )能力目标

初步掌握在合作中竞争的技能。

初步掌握在竞争中合作的技能。

( 3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具有竞争意识,排除畏惧竞争的心理,享受竞争成功的乐趣,正确对待竞争失败的挫折,敢于竞争、善于竞争。

具有竞争的规则意识。

具有合作意识,愿意合作、善于合作、享受合作的乐趣。

具有在合作中尊重他人,在合作中乐于奉献的精神。

在竞争与合作的过程中学会做事、做人。

2. 本课安排的依据

现代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为了适应社会的需要,必须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1 世纪是充分合作的世纪,要帮助学生“学会合作”。思想品德课理应关注这一学生必须掌握的教育点。

不少学生在竞争的观念上存在误区,如把竞争理解为“你死我活”、“尔虞我诈”等;不知道如何去竞争,有的违背公平竞争的原则,采取不正当的手段去压倒别人。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自我中心的倾向较为明显,缺乏合作意识,缺乏集体主义观念。有必要强化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意识和集体主义教育。

《课程标准》“理解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能正确对待社会生活中的合作与竞争,养成团结合作、乐于助人的品质”,是设计本课的直接根据。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除引言外设计了两框内容。引言由动物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事例导入,引出本课主旨。

第一框“竞争?合作?”分别介绍“平等竞争”、“合作共享”的基本要义。

第二框 “合作!竞争!”分别介绍如何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

竞    

争    

合    

作    

求    

双    

赢    

竞争?合作?

平等竞争

  竞争无处不在

  竞争的积极作用与消极作用

  良好的竞争意识与不良的竞争意识

  竞争的规则

合作共享

  合作是共享的基础

  合作的力量是无穷的

  合作是事业成功的前提

合作!竞争!

在合作中竞争

  竞争与合作相互依存

  尊重竞争对手

  如何与同学竞争与合作

在竞争中合作

  “ 双赢 ” 原则

  学会欣赏别人

  形成团队精神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2 课时。

( 2 )课前准备

调查学生在合作、竞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收集有关竞争与合作方面的资料,以备教学过程选用,增强教学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 3 ) 教学方法

  本课的主要教学方法是学生探究法,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教学情境的设计充分考虑能够让更多的学生参与进来,在活动中让他们碰撞、争论、分享、体验,从而体会竞争与合作的要义,并自觉地付诸行动。

要注重理性分析与感性体验的结合。一方面,需要教师把基本内容分析透彻;另一方面,又要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活动情境中交流与体验,避免纸上谈兵。

( 4 )社会实践活动

如有时间,可以让学生分组走访一些企事业单位,了解它们在发展过程中如何在行业中竞争与合作,各组把调查的结果整理出来在全班进行交流。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框由两目组成。

第一目“平等竞争”。主要探讨以下五个问题。

一是社会生活中竞争无处不在。教材以一个活动切入,要求学生探讨竞争的表现,以及竞争所带来的影响。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列举社会生活领域有代表性的竞争现象;列举学校生活中的各种竞争现象;讨论竞争对我们每个人的影响;最后教师要做适当总结。因为这个活动的设计重在引入,所以不必做过多的理性分析,而要让学生对竞争有感性的理解。

二是分析竞争对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以及竞争可能产生的副作用。

三是以竞争过程的“忌妒”为活动内容,引出良好的竞争意识和不良竞争意识的表现。

这里有个活动,针对的是少数学生有生怕别人超过自己、竞争中心生妒意的心态。活动的主旨是使学生明白妒忌的危害,并自觉寻求克服的方法,提高学生的境界。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回顾自己所经历的容易引起妒忌的事;反思自己是否妒忌过别人,谈谈自己的心理感受;设想自己受到别人妒忌时将采取的行动,然后在全班交流:为克服妒忌心理献计献策,选择可行的克服妒忌之策。

此后,教材设计了具体情境,让学生从中探讨如何克服不良的竞争意识,树立良好的竞争意识。

活动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活动情境中自己可能采取的行动;交流各自的想法;说说产生这些想法的理由;要注意课堂讨论有选择地进行,不必面面俱到。

四是交代竞争的规则,这就是公平,道德和法律是竞争的基本准则。

五是竞争的目的。教材安排刘国梁和孔令辉的材料,让学生讨论,以明确竞争的目的。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阅读刘国梁与孔令辉的故事;讨论他们是如何对待竞争的;讨论竞争中如何既不伤和气,又达到竞争的目的;谈这个故事的启发。要注意引导学生对竞争保持一种正确的态度。

第二目“合作共享”,主要讲三个问题。

第一,合作的成果属于大家,合作是共享的基础。

教材由一个活动引入,让学生讨论合作的重要。

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人与人之间需要合作,即使是竞争对手也同样需要合作,合作使大家获益。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认真阅读汤姆帮助竞争对手的故事;分析汤姆帮助竞争对手的动机;说说汤姆帮助竞争对手的结果;最后理解合作的重要性。在分析汤姆帮助竞争对手的动机时要注意,把种子分给大家,既在帮助自己,也在帮助别人。

第二,说明合作的力量大。

教材有个活动,这是个古老的情景,意在让学生体会团结力量大,合作是必要的。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体验,感悟合作的快乐。这个活动,可以演示,也可以叙述,因为情景易于理解。

为进一步证明这个道理,教材用了个链接的例子。

第三,人们需要合作,合作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前提。

为证明合作的好处,教材用了个相关链接,属于例证性说明;用了一句名言,以帮助学生树立合作意识。

第二框 “合作!竞争!”

本框由两目组成。

第一目“在合作中竞争”,主要探讨四个问题。

第一,竞争与合作是相互依存、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

教材由一个具体情景入手,让学生分析两家公司的竞争与合作情况,讨论竞争与合作问题,重在让学生谈对“合作与竞争”关系的理解。由此得出合作中竞争的含义。

第二,合作中竞争的好处。教材的链接材料,意在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第三,结合具体活动,感悟在合作中竞争就要充分尊重竞争对手,向竞争对手学习。

指导学生开展向 5 班学习的活动,可以先阅读、交流明志中学八年级 5 班的经验;讨论该班经验对我们的启发;探讨我们在创建优秀班集体的过程中如何处理同学间的竞争关系。要注意尽可能地让学生结合本班情况进行分析。

为了让学生反思自己的长处与不足,并进一步思考与同学竞争、合作的问题,教材设计了与同学比较、从实际出发与同学竞争的活动。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认识人人都有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同学之间要取长补短、携手共进;认识到竞争是一种有效的合作方式,一个人要善于找准自己的优势,扬长避短,敢与他人竞争。

在活动过程中,要求学生对班级同学的长处与不足做一全方位的扫描,对自己的长处与不足深入反思;在与同学的比较中找出自己的优势与不足,并填写在表格中;最后谈自己的体会。要注意在比较中实事求是,既不盲目自大,也不自轻自贱。

第四,正确对待合作中的竞争,即要敢于竞争,勇于超越自我;正确对待竞争中的成功与失败。这是结论,相关链接作了解释性说明。

第二目“在竞争中合作”,主要探讨三个问题。

第一,“在合作中竞争,在竞争中合作”是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在竞争中合作”应体现双赢的原则。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这一道理,教材设计了一个实验活动。

开展这一活动,要让学生了解实验的程序,探讨如何能够使实验成功,领会实验的意图,探讨对我们的启发。

第二,“在竞争中合作”要处理好自己与他人的关系,学会欣赏别人,虚心向别人学习。学习这部分内容,要结合学生已有的经验,避免单纯由老师讲授。教材中的相关链接,意在给学生一个比较、感悟的材料。

第三,“在竞争中合作”要形成上下一致、相互支持、无私奉献的团队精神。这是我们教育的重点,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这一结论,应让学生感悟出来。老师要把团队精神与敬业精神、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等结合起来分析,使学生对团队精神具有理性的思考。

教材最后设计了一个活动,旨在强化学生“在竞争中合作”的精神,在与他人竞争中学会欣赏、学会合作、学会共享。

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阅读材料,谈自己对这一问题的看法,分析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进一步讨论如何处理主角与配角的关系。

四、重点与难点分析

1. 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个难点。

对于学生来说,竞争,是一种激发自我提高动机的活动形式;竞争是一种超越,推动发展。在竞争中,学生为了取得好成绩与他人展开较量。合作,则是一种集体活动,在这种活动中相互协作、互补,以达到某个共同的目标,实现共同进步。竞争与合作,两者都意味着在同一集体中个人之间的广泛的相互作用,并非单纯个人的行为。

竞争,有正当竞争与不正当竞争之分,要帮助学生树立规则意识,鼓励正当竞争,避免不正当竞争。合作,有良好合作与不良合作之别。教学中要教育学生避免内耗,善于合作。

竞争与合作都是学校和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为了适应社会,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既需要学会竞争的技巧,也需要掌握合作的本领。因此,教学中要强调公平竞争、善于合作的价值目标,强调两者之间的相互补充,尤其不能让不正当竞争破坏合作。

处理竞争与合作的适当方式之一,是采用集体性的竞争,如小组之间、班级之间的竞赛。这样可以同时唤起竞争与合作的行为,并使之相互补充。确立共同的目标有助于合作,确立个人目标则能激励竞争。

2. 竞争的利与弊分析,是个重点。

竞争有利的一面是,它能激发个人的努力,提高工作效率,能进一步提高个人志向水平,能缩小能力与成绩之间的差距。竞争的实质是超越自我。

竞争也有有害的一面。在某些情况下,竞争可能会引起学生过分地紧张和焦虑,从而抑制学习。当竞争走向有害于身心这一极端时,它可能引起能力差的人产生不胜任感,从而迫使他们从活动中退缩出来,降低他们在集体中的地位及自尊水平。竞争也可能导致紧张、敌对、报复等消极的集体气氛,在这种气氛中,争胜并获得教师的欢心成了学生证明优异的唯一标准和个人自尊心的唯一源泉。相反,活动的内在价值和人的真正价值却受到忽视,而且学生会把别人的成就看作是一种威胁和挑战,于是出现要么胜过别人、要么否认别人成就的现象,产生妒忌心理。在个人竞争激烈的班级,大多数学生感到受贬抑,而不是受到鼓励。在激烈竞争的压力下,甚至忠实可信的学生也可能出现欺诈或作弊行为。由于竞争具有两面性,所以要教育学生辩证认识和对待。

3. 引导学生如何参与竞争,是个重点。

首先,要有自信心,敢于挑战,不能被对手吓倒。

第二,要不怕苦,不怕累,遇到挫折不气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勇往直前的决心和坚强不屈的意志。

第三,要学会确定竞争目标,同时还要知己知彼,多学他人长处,发挥自己的优势。

第四,要参与有意义的竞争,端正竞争的态度,学会公平竞争,遵守竞争规则,不能存有妒忌心理。

4. 如何培养合作精神?

第一,要有宽大的胸怀,能够容忍别人。

第二,认识团结的力量,有集体主义观念和集体主义精神。一个只关注自我、只强调个性的人,是难以形成合作精神的。

第三, 不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凡事都斤斤计较、害怕吃亏的人,不易形成合作精神。

第四, 想人所想、急人所急。遇事自我中心,对他人漠不关心的人,也无法形成合作精神。

五、评价建议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考查学生对待竞争与合作的态度,体验竞争与合作的重要性,从而形成敢于竞争、乐于合作的良好意识。

通过理性分析,考查学生对竞争与合作关系的理解,理解如何在竞争中合作,在合作中竞争。

通过设计和解决具体的问题情境,考查学生对竞争与合作技能的把握情况,从而使他们不仅懂得竞争与合作,而且善于竞争与合作。

通过生活实践,考查学生的践行情况。

第九课   心有他人天地宽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了解人为什么要宽容;领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了解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把握平等的内涵,知道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人是平等的;懂得什么是尊重,懂得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社会的尊重。

( 2 )能力目标:能够以自己的行动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在生活、学习中能够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在生活、学习中能够督促自己爱护公共环境和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

(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体验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对己对人所带来的情感上的慰藉;初步形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人生态度;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宽容他人、尊重他人、与人为善的良好品质。

2. 本课安排的依据

( 1 )学生发展中的问题

宽容是一种境界,是高尚的道德。有的学生存在自我中心、心胸狭隘的心理,缺乏谦让,对他人缺乏包容之心。不善于宽容、体谅,就无法适应人际关系的要求,更无法形成现代社会所倡导的团队精神。针对学生中的问题,有必要进行宽容的教育。

人与人是平等的,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平等,市场经济要求人们具有平等意识。有的学生自恃家境优裕,显得高人一等;有的学生自恃体力出众,凌弱欺生;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生理上的缺陷而受到同学的歧视;有的学生可能因为学业上的问题而受到同学嘲弄。种种现象表明,培养青少年学生的平等意识,使他们不自傲、不自卑,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课题之一。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一句古训,宽容、尊重是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学生情操,需要进行传统美德教育,弘扬民族精神。针对少数学生在尊重他人和尊重社会方面所存在的缺陷,有必要强化这些教育。

( 2 )课标的具体要求

课程标准中,“关心和尊重他人,体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道理,学会换位思考,能够与人为善”,“知道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能够平等待人,不凌弱欺生,不以家境、身体、智能等方面的差异而自傲或自卑”,“体会和谐的共同生活需要相互尊重、宽容和相互帮助,懂得爱护公共环境设施、遵守公德和秩序体现着对他人的尊重”,是本课内容的依据。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除引言外有三框内容。

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要讲宽容;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主要讲善待他人,理解至上。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主要讲平等待人,尊重他人。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3 课时。

( 2 )课前准备

课前要求学生收集关于宽容、平等、尊重等方面的资料,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

教师可以在收集教学资料的同时,了解学生在道德行为上的表现,以加强教育的针对性。

( 3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的教学,主要采取学生探究、教师点拨的互动教学模式。要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本课内容涉及的题材,要让学生广泛收集;课内教学突出学生的活动、体验和反思。课外要求学生身体力行。

( 4 )社会实践活动

如果有时间,可以安排学生走访工人、农民、解放军战士、知识分子等,让他们谈谈对平等、尊重、宽容等问题的理解,收集正反两方面的事例。

可以让学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写一篇与宽容、平等、尊重、换位思考等有关的小论文。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引言,由宰相肚里能撑船的典故,引出宽容的美德,然后,点出本课宽容、平等、尊重等教学目标。这一典故,可以作为教学导入来使用。

第一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有两个目。

第一目“金无足赤,人各有别”。通过张英的故事引出宽容的基本内涵,说明宽容是美德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生活需要宽容。在社会生活中,之所以需要宽容,是因为人与人是有差别的。人与人不同,需要相互宽容,需要彼此尊重各自的个性、权利、行为方式。人非“圣贤”,人人都有犯错误的时候,所以需要得到他人的宽容。

本目开始,教材有个活动──探讨宽容的力量。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充分考虑张家对待邻居的多种可能,分析种种可能的原因以及结果,进行利弊分析;然后从张英的处理方式、家人和邻居态度转变的结果,体会宽容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在讲人与人有差异、需要宽容时,教材举了个学生身边的事例,让学生探究性格不同的人为什么能成为好朋友。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理解人与人之间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是正常的,人们应该尊重彼此的个性。

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说说小娱与小乐各有什么不同的特点,讨论小娱与小乐能够成为好朋友的原因。教师点拨时要注意突出分析求同存异是宽容合作的基础。

在讲到原谅别人时,教材有个活动──在“冲突”时的宽容。

设计这个活动,目的是使学生明白人非“圣贤”,生活中 “冲突”是难免的,要本着真诚接纳、谅解的原则,化解“冲突”。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围绕“冲突”问题反思自己的生活经历;说说自己曾经原谅别人的经历,自己曾经受到别人原谅的经历。重点谈自己的感受,这有助于学生感悟和体验,掌握化解“冲突”的方法,升华自己的境界。

第二目“宽容他人,悦纳自己”。主要讲三层意思。

其一,由一场误会演绎的故事,说明宽容是一种境界,一个人真诚地宽容他人的过失,就能赢得友谊,就掌握了一种自我提高的有效方法。教材的正文,阐述了宽容的好处,并从反面作了说明。

其二,宽容上的是与非。我们教育学生要宽容,是有原则的,而不是盲目的。讲清这一点,有助于学生辩证地看问题。

其三,宽容自己。这是一个人正确对待自己所必须把握的,也是培养学生主体意识的重要内容。人都会犯错误,都有不足之处,要允许自己犯错误,给自己改过迁善的机会。这样才能使自己更快地发展。当然,对这个问题要注意辩证分析,防止学生一再姑息自己的错误。

第二框“换位思考,与人为善”,共有两目。

第一目“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主要有两层意思。

一是,通过同学之间“起外号”的事例说明: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采取什么方式对待他人,首先要设身处地地替对方想一想。教材用相关链接的材料,为学生提供历史上的一段佳话。

设计这个活动,意在帮助学生通过活动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深刻道理。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结合学校中的情况摆出“起外号”的现象;结合各自的情况谈“被捉弄”的经历及自己的体验;讨论“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能强加于人”的道理;讨论“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的理由;最后老师要注意总结提升“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实质。

活动中要注意,“外号”有褒贬之分,不能把叫外号一概说成是捉弄人。

二是,通过小乔的事例,说明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体验他人的情感世界,我们就能融洽、友善地与人相处。正文的结论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是使学生认识到只顾自己而忽视别人的存在是不妥的,在谋求自己生存与发展的同时,也要善于帮助别人生存与发展。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描述小乔的性格特点和待人的风格;讨论同学为什么疏远小乔;结合实际讨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实质。在讨论小乔受“冷落”的原因时,要注重内在归因,即从个人修养方面展开讨论。

第二目“理解至上,善待他人”,主要有三层意思。

一是要学会换位思考。教材由“管鲍之交”这段历史佳话为情景,让学生开展活动,体会换位思考、与人为善的实质就是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

在活动过程中,要让学生仔细阅读“管鲍之交”的故事;就“管鲍之交”谈各自的看法;说说班上同学谅解别人的故事;说说自己曾得到别人谅解时的内心感受,与全班同学分享。

老师在引导时是要注意:“管鲍之交”有合理之处,也有封建的糟粕,人们处理问题的方式不是唯一的,要允许学生有不同观点。

二是进一步说明换位思考是一种理解、一种关爱。课文以小蓉的事例为题材,设计了一组“角色置换”的活动,让学生体验角色的内心世界,说明换位思考要深入到对方的内心世界。

此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懂得什么是换位思考,如何进行换位思考,给学生以开阔的视野。这是开放性的活动。在活动中,要让学生与各种类型的人调换角色,体验他们的内心世界。老师要及时点拨,加以引导。如果时间紧,可以让学生讨论部分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三是学会欣赏人。课文展示了一组以“欣赏”为题材的活动,通过这组活动使学生明白一个人对周围的事物应多持欣赏的态度,多一份欣赏,就多一份理解、多一份友善、多一份爱心。

在活动中,要让学生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懂得如何欣赏他人。可以讨论为什么要欣赏他人;讨论怎样欣赏他人;交流自己最欣赏的人的具体表现;教师进行适当总结。要注意防止学生盲目夸耀,注意实事求是,欣赏的基点应该是同学所认可的。

第三框“平等尊重你我他”,由两目组成。

第一目“人生而平等”,主要讲四层意思。

一是人与人在人格和法律地位上是平等的。

教材以周总理与一个普通工人的故事为情景,让学生讨论,并得出人与人平等的结论。教材的正文,阐述了这种平等的表现。

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强化学生的平等意识。在活动中,可以先讲国家总理与普通工人的故事;讨论这一故事所说明的问题;联系自己的情况,说明自身的平等意识;然后讨论如何克服盲目的“优越感”与“自卑感”,树立平等意识。在讨论时,要紧扣人格上的平等和法律地位上的平等。

二是讲不平等待人是错误的。每个人的境遇与条件不同,但要平等待人。这主要针对社会上、学生中存在的不平等待人的表现,进一步进行平等观念的教育。

三是人与人的差别是平等待人的现实基础。教材通过活动,让学生感悟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正是这种差异才是我们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长补短的现实基础。

这里安排的活动,目的在于让学生体会“以貌取人”的害处,应该尊重人、平等待人、取长补短。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讨论以貌取人的害处,与人交往时更应注重什么,人与人之间的差异与平等相待、取长补短的关系。

活动中要注意:不要以貌取人,并不代表不讲究自己的外表;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差异,但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弥补自身的不足。

四是平等对待弱势群体。教材通过活动,帮助学生体会如何对待残疾人,平等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自觉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为他们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是帮助学生认识社会上的弱势群体,能够平等对待那些处境不利的人。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说说周围的弱势群体的不利处境;讨论对待弱势群体的正确态度,找出不平等对待弱势群体的表现;讨论个别学生的不良行为可能给处于弱势的同学带来什么伤害。活动中要让学生明确:未成年人也属于社会的弱势群体,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第二目“尊重从我做起”,主要从行为要求上引导学生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自然。有三层意思。

一是需要尊重人。教材通过活动,让学生体会每个人都是富有尊严的独立存在的个体,受到他人的尊重是每个人的基本权利。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上的故事,然后讨论企业家对小贩表示尊重的内在原因,再联系实际讨论对待不同类型的人如何表达自己的尊重。活动过程重在让学生体验尊重人带给人的感受。

二是需要尊重社会。教材通过在公共场所的一组不良的活动画面,要求学生就这些不良行为展开讨论,旨在使他们明白参与社会活动要遵守一定的规则,做到尊重道德、遵纪守法。尊重社会,也是对人的尊重。

这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懂得参与社会活动要遵守规则,这也是人的内心境界的外在表现。在活动过程中,可以让学生说说生活中不尊重社会的行为,讨论不尊重社会行为产生的原因,讨论尊重社会的行为方式。

三是需要尊重自然。教材以大自然为背景让学生体验,说明尊重自然与尊重社会、尊重他人息息相关,人类有义务尊重大自然。

开展这一活动,可以让学生歌颂美丽的大自然,说说人类对大自然的破坏,体验在不同环境下人的心情,讨论如何通过自己的行动表达对大自然的尊重。活动中要注意以情感人,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并注意引导学生保护环境的行动。

四、重点难点分析

1. 宽容是有原则的,是本课一个难点。

宽容是一种美德,生活中需要宽容,然而,宽容并不意味着是非不分、爱憎不明;也不是曲直不清,麻木不仁。宽容是有原则的,应讲究一定的策略。

第一,宽容表现为宽厚、容忍,不与他人计较。这是人的素养的体现,它是针对生活中大多数人而言的。对待家人、对待同学、对待朋友,包括对待生活中的其他人,都要持宽容的态度。这是做人的基本原则,有了这一原则,一个人的生活就会远离烦恼,心灵宁静。

第二,宽容并不意味着事事都要做出忍让。因为事情有大小之分,对于重大的事情,特别是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民族利益息息相关的事情,要分清是非、敌我,不能含糊,要做出明确的决断。

第三,对待生活中的“坏人”、“恶人”不能盲目迁就。面对一个“坏人”、“恶人”在做坏事的时候,决不能采取所谓“宽容”的方式,要挺身而出,制止罪恶行径,决不姑息迁就。“宽容”一个罪犯,意味自己成为连带的罪人。

第四,对于生活中所受的伤害,需要区分有意的与无意的。对来自对方无意的伤害,在可能的情况下要讲究宽容的原则;而对来自对方有意的伤害,特别是恶劣的伤害,在讲究方式的前提下应该奋起反击,必要时应诉诸法律。

2. 理解“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本课重点内容。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意思是:自己不喜欢的事就不要强加在别人身上,具体的理解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从自己的情感、需求出发,以己度人、推己及人。它体现善意共存意识,即平等待人,既不丧失自我,又能为他人着想。这种道德原则,只适用于人民内部。在敌我关系中,不适用这一原则。

第二,换位思考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心理机制。将心比心、设身处地是换位思考的基本方式。一个人在与他人发生摩擦时,如果能站在对方立场上考虑问题,就能增进理解,容易化解矛盾。

第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另一层理解是:自己喜欢的事也不能强加于人。自己喜欢的,未必是别人喜欢的。如果把自己喜欢的事强加于别人,这也是违背他人意志、强加于人的行为,从根本上讲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内涵相悖。

3. 树立正确的平等观,是本课又一重点。

平等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目标,也是社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不同时代、不同社会制度下,人们对平等的理解千差万别。应该说,现实中人们的平等都是相对的,不平等是绝对的。正因为如此,才有人们对平等的永恒追求。

第一,人与人的平等首先是人格与法律地位上的平等。在人格上,每一个人都有做人的尊严,这种尊严不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应该得到充分地尊重;在法律上,每一个人都平等地享有法定的权利,平等地承担法定义务。

第二,人与人的平等不以富贵、贫贱以及智愚来衡量。家境上的贫与富不能代表一个人的身份与地位,更不能成为不平等待人的理由。智力上的优与劣,更多地取决于遗传和所能接受的教育与训练。人们的优势常常表现于不同的方面,以己之长比人之短而不平等待人,是错误的。在现实生活中,智力上的劣势常常成为受人歧视的理由,这与“平等”的理念背道而驰。

第三,人与人的平等不能以貌取人。人的外貌特征、体力的强弱,只是人与人差别的一种外部反映,不应该成为不平等对待的理由。一方面,受到不平等对待的弱势者要为自己的地位据理力争;另一方面,这方面有优势的人也不能自认为“高人一等”而歧视他人。

第四,在学校生活中,“平等”更多地表现为平等地促进学生的发展。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在学校课内外的一切活动中,每个学生的地位是平等的,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有权参与学校组织的一切活动。

五、评价建议

1. 评价重点

理解宽容的内涵以及宽容的原则;认识换位思考的实质并掌握换位思考的具体技能;初步形成平等待人、尊重他人的意识。学生平时践行本课所讲道德要求的表现,也应该成为评价的重点内容。

2. 评价方法

认知方面:注重考查对有关问题的理解,如宽容的内涵、“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精神实质,对换位思考、平等、尊重的理解与分析等。

情感方面:注重对活动情境的体验,根据课文内容设计有关情境,让学生说出或写出自己的内心体验,以此考查其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情感方面的发展程度。

行为方面:注重能力的养成,如人与人之间的理解,既表现为一种关系,也表现为一种能力,这就是理解他人的能力,通过换位思考、欣赏他人、平等待人等主题活动,考查学生在这一方面的能力。

第十课   诚信做人到永远

一、本课设计意图

1. 本课教学目标

( 1 )知识目标:把握诚信的含义、守信的益处;懂得为什么要“对人守信,对事负责”;知道诚信的智慧与诚信守则的要求。

( 2 )能力目标:分辨诚信与欺诈的能力,在不同的情境中能自觉践行诚信守则的能力;运用诚信的智慧解决所面临问题的能力。

( 3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崇尚诚信的态度,鄙视欺诈、失信行为;获得诚信做事的愉悦感受;崇尚诚信价值观,诚实做人,讲究信用;办事尽职,实事求是;自觉把诚信作为立身之本,善于运用诚信的智慧。

2. 本课安排的依据

社会上存在的道德失落、弄虚作假、坑蒙拐骗、损人利己现象,对初中学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加强诚信教育是思想品德的重要内容。

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容易引发诚信问题,有的在朋友面前轻易许诺,而难以兑现;有的考试作弊、包庇错误行为;有的言行不一、借物不还;有的不辨真伪,容易被欺骗。这些要求对学生加强诚信教育。

课程标准中“懂得对人守信、对事负责是诚实的基本要求,了解生活中诚实的复杂性,知道诚实才能得到信任,努力做诚实的人”,是本课设计的直接依据。

二、本课内容结构及整体教学建议

1. 本课内容结构

本课除引言外有两框内容。

第一框“诚信是金”,主要讲为人处事要讲究诚信的道理,诚信的基本要求。

第二框“做诚信的人”,主要讲诚信要实事求是,诚信守则的要求。

2. 总体教学建议

( 1 )课时安排: 2 课时。

( 2 )课前准备

教师在课前准备诚信的有关材料,包括传统经典材料和现实生活中的材料。要求学生收集身边诚信与失信的事例。

( 3 )教学方法

以学生探究活动、体验为主,以讲解为辅。可结合活动的要求采取讨论法、辩论法、角色体验法、讲故事法等,使教学过程既生动活泼,又充满理性。重在通过活动引起学生的反思,并内化为个人的品质。注意以正面引导为主,以反面警戒为辅。

( 4 )社会实践活动

围绕本单元主题探究活动开展,让学生广泛收集资料,走访有关人士,准备辩论理由等。

三、内容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课引言,由一则传统故事导入,然后点明本课主旨。这则故事可作为第一框导入的材料。

第一框“诚信是金”,有两目。

第一目“言而有信,一诺千金”。通过活动让学生进入诚信主题,然后说明什么是诚信,守信的好处与失信的危害,由此揭示为人处事要讲究诚信的道理。

本目安排了两个活动。一是导入主题的讨论,设计意图在于使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诚信。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事内容,思考教材提出的问题;相互交流体会,对故事主人公行为作出评价。

第二个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通过不讲诚信的案例,让学生体会无信的后果。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先阅读故事内容,再讨论主人公的遭遇及其原因。然后,让学生举出生活中类似的例子,再写下表示不诚信的词语。

第二目“对人守信,对事负责”。首先说明“做老实人,办老实事”是人们崇尚的行为准则,接着提出了轻易承诺而不兑现是一种不良的品质,最后明确提出,在做人方面没有大事小事之分,要把做事与做人有机统一起来。

本目有三个活动可供选用。

其一,让学生结合身边事例讨论诚信的基本要求。在活动过程中,可引导学生讨论“责任重于泰山”的含义,对人守信与对事负责的关系,探求产生不负责任现象的原因。

其二,结合具体情景,让学生讨论为什么要践约守信。这一活动重在让学生体验和感悟。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阅读情景故事;讨论卖火柴的小男孩是怎样实现自己的诺言的,是什么品质支撑他这么做;再进一步讨论人为什么要践约守信。

其三,让学生辨析诚信问题上的“小节无害论”。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认识到无论是大事、小事都要认真对待,在做人方面实质上无大事、小事之分。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对“小节无害论”发表看法;反思自己是否有过不太诚信的“小节”,并谈谈自己的体验。教师的引导重在说明大事与小节的关系,说明诚信就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小事之中。

第二框“做诚信的人”,有两目。

第一目“诚信守则”,主要讲三个问题。

其一,是诚信的好处。教材通过事例,说明坚持诚实就会赢得信任,对人不诚实就会产生信任危机。

其二,坚持实事求是是诚信做人的守则。

其三,诚信守则的要求,即冲突情景中,要站在多数人利益一边,站在长远利益一边,站在法律一边。

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供选择。

一是结合小童卖瓜的情景,让学生体会对人诚实会获得别人的信任。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阅读故事情节;讨论“王婆卖瓜”的实质是什么;体会小童实话实说为什么能打动人,最后让学生谈自己得到的启示。

二是辨析诚信问题上的三个命题。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进一步明确实事求是是做人的基本准则。活动过程中老师要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让其充分发表意见,老师要注意总结引导,把握正确的价值导向。

三是结合情景,讨论诚信的得与失。这一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认识到:当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发生冲突时,诚信守则要求站在长远利益一边。在活动中,要让学生深入分析小松的“得”与“失”,讨论如何对待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并注意鼓励学生实话实说,与自己的实际联系起来。

本框第二目“诚信的智慧”,教材由两难问题入手,引出诚信的具体要求是非常复杂的,强调对诚信的理解应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教材分析了诚实与隐私的关系,分析了“善意的谎言”,将诚信的核心归结为善,引导学生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永不自欺,做诚信的人。

本目有三个活动可供选择。

一是小健的两难选择。活动的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明白,对诚信的理解应与具体的情境结合起来,进行正确选择。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小健的故事;分析小健告诉老师实情可能产生的结果,分析小健履行对小奎的承诺会有什么结果;联系实际说明自己会怎样选择,为什么这样选择。老师引导中要突出学生辨析、权衡、选择的过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二是辨析诚实与隐私的冲突。意在让学生了解对人诚实与尊重隐私的关系,能够在具体情境中处理好这对矛盾。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分组进行辨析,尽量发表意见;然后在全班进行交流,教师适当点拨、总结。

三是关于善意的谎言。设计意图在于让学生了解生活的复杂性,有时需要隐瞒事情的真相。在活动中,可以让学生阅读医生与病人的案例,并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讨论医生该不该告诉病人实情,病人有没有权利知道自己的情况;讨论医生的“谎言”是否违反了医德;点明什么是“善意的谎言”,“诚信的核心是善”。

四、重点难点分析

1. 加强诚信教育,是本课一个重点。

诚信,是人际交往中重要的道德品质,在人的品德结构中居于核心地位。在社会生活中,强调诚实守信是至关重要的。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在不完善的市场经济中,惟利是图、坑蒙拐骗等行为大量滋生,由此导致人与人之间各种失信行为,阻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因此,加强诚信教育直接关系到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来看,诚信不仅是一种道德,而且是孕育其他道德品质的基础。“诚”意味着诚实做人、诚实做事、不欺骗;“信”表明有信用、讲信誉、守信义、不虚假。诚信的品质融合在生活的各个层面,小到不说谎话,大到忠于自己的祖国,都是诚信的表现形式。人的其他的品质,如宽容他人、理解他人、平等待人、与人为善等,都离不开诚信的基础。诚信是人的立身之本。

学生正处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强调诚实守信不仅有利于形成诚信的道德品质,也有利于其他道德品质的成长发展,不仅能够改善全民族的道德素质,也为民族的振兴提供道德上的保证。

2. 理解诚信包括“不自欺”,是一个难点。

从个人与他人的关系来看,诚信是对他人的一种“善”,即待人诚恳、不欺骗、讲信用;从对自己的态度和行为来看,诚信表现为对自身的一种的“善”,即不自欺。

对自己诚信是对他人诚信的基础。对自己诚的人,也会表现为对他人的诚信,对自己不诚的人,也就会表现为对他人的不诚,“自欺”与“欺人”是相伴而生的。

“不自欺”即对自己实事求是,在自己的心目中要建立一种正确的自我评价标准、形成一种自我监督机制,时时留心外在的评价,时时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不说违心的话,不做违心的事,客观地对待他人和自己。

3. 不要轻易许诺,是一重要教育点。

许诺是诚信的一部分,一个人许诺的结果会出现两种情况:要么是兑现自己的诺言,这就是诚信;要么不兑现自己的许诺,这是欺骗。

许诺应该是深思熟虑的结果,因为它具有道德评价的意义,只有在审慎考虑自己能力以及可能的前提下作出许诺,才是一种明智的选择;那种不考虑自己的能力也不付诸努力的随意的承诺,是不负责任的,也是不道德的。

人一旦对人有所许诺,就应该努力去兑现。这种许诺的前提是针对正义的事、道德的事,而不是邪恶的事。许诺的事虽有大小之分,但应一概履行。如果实在不能兑现承诺,也要如实说明原因。

4. 理解诚信表现的复杂性,是一个难点。

讲究诚信是做人的总体要求,诚信行为又是非常具体的、复杂的,只有与具体情境结合起来,才能在现实中作出诚信行为的正确选择。在涉及隐私的问题时,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而要权衡利弊,妥善处理;在面对坏人、恶人时,也不存在诚信问题,对付坏人、恶人,有时需要“欺骗”;对待亲人、朋友,有时可能也会用到善意的谎言。诚信的核心是“善”,不管采取什么样的办事方式,只要坚持与人为善、出以公心、永不自欺,就会成为诚信的人。

五、评价建议

对一些知识性内容,可以让学生结合实际进行解释、分析,在认知上得到提高,给学生理性的工具。

对一些复杂关系的理解,可以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辨析,以考查学生的思维能力。

对一些诚信的实践要求,要让学生在生活中展示自己,从而考查他们的情感、态度、观念及行为上的变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8秋部编三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全册教案(文档)
第七课友好交往礼为先
《礼仪展风采》教学设计 修改版
7上6
学术 | 雷俊英:国学教育与品德教学的整合
[转载]中小学教师教育教学应注意的101个细节(转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