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别忘了你们吃的瓜背后,有条人命
让不让人过周末了!

Sir没想到,明星们都爱掐准周五下班时间爆料。

Sir更没想到。

上一个星期班,做了整整五天阅读理解???

录音1,录音2,回应1,回应2,女方长文,男方长文……

Sir这周的心情,可以用以下表情包概括——


热点是追不上了。

比起满天飞的吃瓜狂欢,Sir更迫切想回到地面。

准备好了吗?

Sir将开启有点严肃的话题,带你们走进一个被热搜折叠的世界。

这里没有一句话掀翻舆论的疯狂。

这里只有,一条命,都难以泛起涟漪的沉甸。


01
摔倒

新闻很简短,就五个字:

“残疾人摔倒”。

这算什么新闻嘛。

别急,看下去。

主角一,陈小平,31岁

身患瓷娃娃病,天生残疾,这辈子只能靠轮椅出行。

命真苦对吧?

她偏不是那种认命的人。

2020年开始,她与同伴组成“三剑客”团队,干成了你我这辈子可能都干不成的事——

深圳出发,历时50天,途经28座城市,行程6900公里。

抵达拉萨布达拉宫。

还是“自驾游”。

座驾,是那辆残疾人专用三轮车。


这过程也让她晋升网红。

一路直播分享自己的故事,激励广大残友,全网坐拥超300万粉丝。

粉丝送的外号让她非常高兴:“轮椅上的小仙女”

之后,她开始游走各地演讲,鼓励残疾人走出家门,融入社会,利用影响力帮助他们创业,就业。


可就在一周前,2021年1月11日。

她如往常那样下班回家,驾驶轮椅,途经深圳一条斑马线。

摔倒。

死亡。


那是怎样一条斑马线?

再普通不过的斑马线——


仔细看,这坡也没多陡吧。

正常人绕一绕就过去了,普通电动车也穿行无阻。

于陈小平呢?

一个曾独自驾车,风餐露宿,翻越青藏高原的小巨人。

终究没有迈过深圳这座超一线城市,马路边一道普普通通的坎。


一次意外?

这种事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主角2,文军

“北京截瘫者之家”创办人。

一个毕生精力都在鼓励和推广“无障碍出行”的残疾人。


19年赴云南考察,酒店楼下的无障碍通道被私家车堵住了。

赶时间,没办法了绕路吧。

结果同样——

摔倒。

死亡。


路上无任何警戒标识的大坑,结束了他的生命。

47岁。

一次保障残疾人权益的考察之行,变成一条结束残疾人生命的绝路。

讽刺吗?

“为众人抱薪者,不可使之冻毙于风雪”。

说,我们都会说。

实际上呢?

一次次,一次次的悲剧。

不断反射着我们“残疾”的周遭。


02
路盲

一个数据:

中国目前有8000万残疾人

他们都去哪了?路上很少见吧。

再一个数据:

2017年调查报告显示,中国城市无障碍设施整体普及率仅40%

当外面的世界危机四伏时,能像陈小平、文军那样勇敢奔走的人,极少。

大部分只能躲在家中。

普通人看来,当然应该鼓励残疾人走出去,融入社会,我们欢迎。

他们看来呢?

出门好啊,走盲道吧——

中国有全世界最长的盲道。

嗯,出门能走50米算你赢。


那条件好点的,坐轮椅呢?

抖音博主@韩路聊车 不久前做过实验,在北京,假装自己是残疾人坐轮椅体验一天。

这体验还算简单的——

私家车外出,他只需坐轮椅到地库上车。

可刚出电梯,就是一道坎。


好吧,车是坐不了了,改地铁呗。

好不容易离开写字楼,正开心呢。

嘿嘿,猜不到吧——

能下台阶算你赢。


可算到大路上了,地铁站就在马路对面,方便。

斑马线上对着红灯,严阵以待。

3……2……1,绿灯。

等等,时间还剩多少。

——15秒?!

对,臂力能赶上正常人百米冲刺,算你赢。


接下来就不用说了。

进入地铁站才是“灾难”的开始:


最后,这位博主自己都承认:

如果是真的残疾人,没有帮助可能根本就到不了车厢里。

当然会有人提出质疑——

城市不是有专门的无障碍设施吗?

再次,我们回到地面。

地点,内蒙古包头;测试人员,残奥会冠军。

一个无障碍斜坡,把运动健儿都累得够呛:


更别提那些更偏远,更难看到的“面子工程”了:


当然,攻击个例没有意义。

Sir也没办法揪着每一个斜坡,每一段人行道提出质疑。

这些现象摆在面前,Sir更想问一句为什么——

为什么我们的“无障碍”,就是抹不平他们真正的障碍。


03
眼盲

忽视,轻视,并不只针对残疾人。

比如每天都会发生在你我身边的奇怪现象:

人行道怎么老出现坑坑洼洼的情况?

一下雨,地砖全变地雷,稍不注意就溅半身水。

严重时还会引起交通事故。


关键市政部门都看在眼里。

隔几个月就来翻修,越修越乱,越修越多……


问题其实出在行道树。

过去,市政部门大多会选择浅根系的树,随着树根伸展,对地面造成破坏。

导致必须隔一段时间就扒开地砖,清理根系……

好路都让树拱了。

这,只是城市市政建设经验不足的一个案例。

北京大学李迪华教授,曾在《一席》发表过著名演讲。

相比原标题,Sir记住的是另一个名字——

《经过三十年的努力,中国终于把城市建设得人嫌鬼厌》。


“人嫌鬼厌”背后是什么?

不仅反人类,更是魔幻。

一条路上,不同路面之间无端生出几公分的台阶。

老人看不见怎么办?


人行道上,突然横亘的大水沟。

孕妇踩空了怎么办?


马路边,行人走的地方只剩几十公分。

小孩放学怎么走?


如果以上画面还不足以让你心惊肉跳。

来,看两张图——

这是某城市新建的大广场,老气派了。

从下面看,没啥问题吧?


可从上面看呢?

乍一眼……

完全就是平地啊!


这便是名为“轻视”的多米诺骨牌——

城市为了赶超城市,不断追逐着KPI;

而我们为了追上城市,不得不把自己变成飞檐走壁的“蜘蛛侠”,实力超群的“鹰眼”,足够坚硬的“钢铁侠”……

问题是。

谁去看见“人”?


04
心盲

这个问题不仅是向城市提的。

一个城市的良心,如水桶,永远取决于它最短的那一块。

之于我们也一样。

对同伴的保障,取决于所有人。

好消息是,许多人在肉眼可见地推动着城市的改变。

2006年,北京就对市内20多家景区进行改造,增建无障碍设施。

2008年,我国政府签署并批准了《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2012年,实施《无障碍环境建设条例》。

2018年,全国首个《残障人员旅游服务规范》开始试点。

……

甚至,这些措施也“推出”了一些杂音。

起初只是疑问:


后来变得言之凿凿:


变得冷血:


不要以为这些声音仅存在于网络。

它早已在现实中发酵。

去年十月,抖音曝出一段视频。

成都公交车司机,遇到轮椅出行的残障人士。

司机按规章停下车,放下无障碍踏板。

同时,不忘用委婉地语气询问:

谁带你出来的?

像你这样的,应该有人陪着才对吧?

残疾乘客则马上掏出证明,说自己能独自出行,不需要监护。

司机当然是好心。

可从乘客激动的态度能看出,他不是第一次受到类似质问了。


不信的话。

翻翻视频下面的评论,吵得不可开交:



这事谁对谁错?

《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里写得清楚:

“公共服务机构应当为残疾人提供优先服务和辅助性服务。”


这里,Sir想引用最近很流行的一句话:

“法律,是对人类道德最低的要求。”

反过来,放在残疾人身上——

法律,只是对弱势群体最低限度的保障。

这事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底线的问题。

打住。

Sir今天不参与辩论,道理实在太浅显了。

Sir这篇文章想说的,有且只有三个字:

去看见。

看见两条逝去的生命。

也看见他们背后,无数可能庸常,但必然珍贵的生命。

看见偶然的不幸。

也看见必然发生在我们身上,人类广泛的无助,比如衰老、疾病、死亡。

看见之后呢?

不说什么改变世界的“大词”,就留一个实际可操作的小措施吧。

当你在街上看到不合理的盲道,隐蔽的“杀人阶梯”,“断头台式”的人行道……

只要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

不要犹豫——

拨打12345,接通政府的服务热线进行投诉。

一念之善。

去扶起下一个可能摔倒的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建设不应忽略残疾人的感受——我市残疾人无障碍设施问题调查
网友曝世博最牛轮椅女 单脚踩地通过特殊通道
wahhaaha
行路歌
立法让无“碍”环境建设更有“爱”
同人第7期(1993.1)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