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随笔(三)

41、美声唱法基础训练的着重点是喉咙打开、横膈膜气息支持和高位置保持,这才应是所谓的美声科学发声方法的“三要素”。衡量歌者的技术高低及水平优劣,取决于这三方面的训练程度,最终是以头腔共鸣的应用比例、声音强弱控制及声线平稳度来评判的,这应是美声发声教学研究的重点。遗憾的是,我国的美声发声教学却普遍忽视了这“三要素”,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多数音乐学院毕业的学生是“三无产品”。所以,他们在腔体调节、音色统一、头腔共鸣、声音畅通、连音(legato)、咬字与吐字,以及艺术处理等诸多方面的问题,也就难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对于这“三要素”,即使教师在教与学中很重视并能做出良好示范,其中任何一项,学生要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掌握,也绝非易事。

42、沈湘先生说:“什么叫好方法?你唱出来的声音,内行外行都买账,这就是好方法。”美声唱法之所以比较科学,是因为心理学、生理学、物理学、声学和美学在教学中都能得到运用。应当指出的是:不同的方法之间虽不应有正确和错误之分,但却有规格高低之别,而对于高规格标准的追求是没有止境的。实际教学中,竟然有一些老师仅凭自己听着是否自然舒服,辨别方法的良莠。对此,王信纳老师说:“如果这是个标准,那末邓丽君的演唱应是最好听,最能让人舒服的,原生态的唱法应是最自然的。不过,这与美声唱法完全是南辕北辙。”美声歌唱追求的自然,一定要建立在充分的喉咙打开和横膈膜气息支持的基础上。

43、歌唱离不开发声训练,但发声训练的方法与曲目演唱的方法和状态运用却不能等同。训练方法主要是用来打开喉咙,建立声音通道,获得横膈膜气息支持及高位置字声,拓展并调节各腔体共鸣,提高嗓音能力的,这些都属技术范畴。而演唱则要着重腔体调节、音色统一、语言准确、乐句处理、强弱变化、以情带声等,这些更属于艺术表现范畴。

44、美声的唱功与技术可细分为:打开、气息、贯通、整体共鸣、高位置字声保持、起音、延音、声线、力度、弱声、缩喉、换声、关闭、咬吐字及音色变化等,其中的缩喉、关闭和声线制作更多的是技术,其他多为功力。没有唱过咏叹调的歌者不可能理解什么是真正的美声,没有习惯听咏叹调的歌者,特别是听那些世界级大歌唱家们的演唱,也就不可能有正确的美声声音概念。

45、其实,不论哪一类学科,在高技术层面上,其核心内容都不过是一层窗户纸。关键在于何时被捅破,何人能够或愿意为你捅破。一经捅破,歌者会眼前一亮,醍醐灌顶,茅塞顿开,三日不见,令人刮目先看。实际上,到60岁能够真正唱明白了的学唱者和教唱者也为数极少,大多仍处于究竟该如何唱和如何教的肯定与否定的迷茫中,不知道大歌唱家们听起来就是不一样的声音是如何得来的。40多岁的王信纳老师处在歌唱事业的鼎盛期,身为中央歌剧院首席男高音,有机会与众多来访的中外大师面对面交流,但由于大师们对方法和教法各执一辞,美声唱法究竟是怎么回事,同样也困扰了王信纳老师许多年。他曾多次为之感慨并希望自己到60岁时能够真正唱明白,结果功夫不负有心人。遗憾的是许多国内的美声歌者或教师,自己没唱到那个份上,也没有机会与世界一流的大歌唱家面对面学习交流,上过几年学,看过几本专业书,或参加过几次国内外大赛,听过几个国内外大师的讲座,就自认为已经很明白了。不过,即使有机会当面交流,大师们不一定会告诉你,也难以涉及技术方面的核心之处,说到你的症结之所在。

46、真正的大歌唱家在声乐学习的道路上,很少有人是曾走过弯路的,但也几乎很少有人没曾为那些众多学派的不同观点和方法而纠结过,譬如:气声支点、腔体打造、共鸣位置、混声比例、喉咙开大与开小等等。因为在任何一种观点学派里都有令人仰慕的世界级大歌唱家,这使他们不能怀疑,只能学习尝试。结果,这些不同的方法最终丰富了自己的训练内容或手段,弥补了自身方法的不足,通过比较也明白了哪一种方法更适合自己,或更具规格。需要明确的是,不论学派方法有多少,大歌唱家们的声音训练都不会脱离喉咙打开、横膈膜气息和头腔共鸣这一基本脉络。若其中任何一个环节的训练不够充分,都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大歌唱家。

47、我国的美声学唱者和教唱者基本都知道要打开喉咙,却没有几个是真正打开的;都知道要用横膈膜呼吸,却没有几个是真正用上的;都知道要有头腔共鸣,却没有几个是真正获得的;都知道要保持高位置,却没有几个是真正做到的。可是许多人认为自己打开了、用上了、获得了、做到了。原因在于我国能称得上世界级歌唱家的寥寥无几,有时间和兴趣研究唱法和教法的则更少。

48、为什么意大利人不那么强调打开喉咙的重要性?那是因为他们先天就有良好的发声共鸣器官、稳定的喉结以及元音后置的母语发声习惯。为什么许多中国的声乐教师也强调打开喉咙,但却鲜有人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喉咙打开,那是因为受中国语言习惯及传统民歌听觉习惯的影响,多数老师自己实际没打开,却认为打开了,或不知道如何打开,打到什么程度。他们认为不论往前唱,还是往后唱,只要高音上去了,方法就正确了。所以,中国人学美声首先要解决的是声音概念问题,才能敢于在打开喉咙方面下功夫,以带动其他腔体打开,这样唱出的高音才可能是通透自如,强弱可控并真正具有威力的。

49、美声特别强调声音统一、声区统一、位置统一、共鸣统一、气息统一、音色统一。统一就是和谐,和谐是美的定义。不论乐音如何变化,都要努力保持口腔、面部、喉头、腔体和气息的稳定,以及高位置字声。声音不可忽前忽后、忽里忽外、忽上忽下、连吃带嚼。唱好一个音不难,难的是将所有的音唱得同样美妙,气息、腔体、共鸣、语言、音乐等等,都能调节修饰地恰到好处。

50、“丹田”分上、中、下。上丹田位于两眉间,叫“天”,美声称之为头腔共鸣;中丹田又叫“气”,指脐上胸下部位,美声称为横膈膜;下丹田叫“地”,位于脐下三指,美声称为小腹集中点。“气沉丹田贯三腔”,要的就是天地通气,这是民族和美声唱法都要追求的。三腔即:胸腔、口腔、头腔,但用不同唱法从这三腔“贯“出来的声音却完全不同。美声唱法特别强调全腔体的混合共鸣,但没有喉咽腔的充分打开,就不可能获得足够的空间,使头腔、鼻咽腔、口腔、胸腔甚至腹腔承上启下,产生美声唱法应有的混合共鸣音响。

51、中国的民族声乐唱法是构建在地方戏曲及曲艺说唱基础上的。宋、元、明、清时期的戏曲唱法要求“以字行腔”“以字带声”和“腔随字走”,追求字韵、声韵和情韵,字重声轻。意大利美声唱法是构建在教堂圣歌咏唱的基础上,着重元音的纯美和声音的强弱对比,讲究音质、音色、声线,讲求以腔行字、腔通字正、以声带字、声重字轻,因为宗教音乐的美学价值体现在自身的庄严、宁静和纯洁。传统意大利人也有“以字行腔”的说法,因为他们的语言是元音结尾,日常说话的字声就在咽腔里。

52、中国民歌强调的“字正腔圆”,其中的“字正”是声韵学的要求,“腔圆”是正确发声的要求。如果“字正”就能“腔圆”的逻辑在美声唱法中也可以成立,那么中文的播音员和戏曲演员们自然也都可成为美声歌唱家了。王信纳老师说:美声唱法要强调“腔圆字正”,只有“腔圆”才能达到美声所要求的“字正”。这就特别需要在高位置行腔保持和头腔共鸣上下功夫,可以说,谁能把头腔唱大,唱得圆润饱满、音色上下统一,谁就有可能成为一流的歌唱家。

53、中国民歌唱法接近中国语言的说话状态,字声在口腔及齿唇,重辅音,要求“像说话一样地自然唱歌”。而美声唱法接近意大利语言的说话状态,字声在咽腔和胸腔,着重元音纯正,要求字声在腔里,在高位置上追求元音的舒展、开放、醇美。如果人们在日常说话时,也运用全腔体共鸣并保持高位置,那就不自然了,所以美声唱法的咬字与吐字不可与中国民歌唱法的要求混为一谈。许多专家和教师不分唱法教授方法,学生不分唱法学习方法,声音不民不美,是当下中国声乐教学的大问题。

54、美声和民族唱法的本质区别在于声音前后和上下位置不同、声音与气息支点的高低不同、共鸣腔体大小不同,以及真假混声比例不同等。美声唱法在自然悦耳的前提下,喉咙和腔体开得越大越好,横膈膜气息越深越好;民族风味浓郁的民歌,无论在什么声区都要声带内并,声音明亮甜美。美声唱法多用头腔、喉咽腔、鼻咽腔和胸腔共鸣,多用混声;民族唱法多用口腔共鸣和真声本嗓。

55、美声唱法必须讲求规范性,而民歌唱法则不可要求规范。美声唱法注重“器乐性”,即腔体稳定、高位置、混声共鸣和声区统一等,是什么型号的嗓音就要发出什么声。而民歌唱法注重行腔风格,即音色明亮、自然甜美和吐字清晰等。若中国的民族声乐教学也追求专业化、规范化、现代化,那将意味着不同特征民族风格的消失,甚至是扼杀,也就不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歌了。所以,聪明的声乐专家们把已经规范和专业化了的民族唱法改名为“民美”或“美民”,近年又定名为“中国唱法”了。但无论名称怎样变化,目前男女声各自仍仅有一个声部、一种音色(男高或女高),而美声唱法不但有传统和现代两大流派,还约有18个不同的声部种类。

56、中国的民族声乐经历了自20世纪50年代起,历时约30年的“土洋之争”,最终找到了继承和借鉴的切入点。发展到今天已自成一派,即“学院派民族唱法”或“中国唱法”,并在广大听众中得到普遍认可和学习。一种学派的形成是由发声、语言、曲调、风格,以及审美观和情感表现方式等多种因素所决定的。对此,以王品素和金铁霖教授为代表的,许多原本是学美声唱法出身的声乐工作者,为中国特色声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尽管这种唱法在声音和声部方面还很单调、缺少变化,但这已经与中国不同地区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民歌渐行渐远,自成一派了。

57、美声与通俗唱法的本质区别是自身共鸣扩张与话筒扩音,所以话筒是通俗唱法的第二个嗓子。通俗唱法不追求共鸣,因为它的高音从下到上的变化几乎是赤裸不加修饰的,音域多在自然声区,字声结合在齿唇,唱法上像说话,舞台上离不开麦克风。许多歌手仅凭先天嗓音、乐感、作品、肢体动作、独特个性风格、外型和包装炒作,常可一夜成名。所以,喜欢和学唱通俗唱法的人更多。但近几年,通俗唱法评判标准的难度大有提高,越来越注重声音辨识度、声线、情感表达,以及技巧、音域、力度、高音、气息流动和真假声转换的控制能力等。通俗唱法不太强调声音修饰,甚至认为沙哑是具有磁性和吸引力的,嘶喊也是撼动人心的表现手法。简言之,美声唱法追求“混声式”的高位置和头腔共鸣;民族唱法要求“明亮式”的口腔共鸣;通俗唱法多为“白声式”的齿唇声,几乎不用共鸣。

58、通俗歌星演唱的作品多抒情性较强,不需要很宽广的音域,通常在一个八度内,以低吟和轻唱为主,喉部肌肉使用多,风格上有劲歌和慢歌之分。另外,因使用电声设备扩声,话筒放到嘴边,就无需运用那么深的呼吸和调动那么多的共鸣腔体了。由于它更接近生活,大量运用气声和假声,因此训练起来容易,听起来也亲切。但一经关上电门,歌手们就只能像是在表演哑剧了。而大舞台上的歌剧演员没有电声可以依赖,只能靠自身的扩音器,即全腔体混合共鸣,去制造宏大音响,穿越配器浓重的庞大乐队,把声音送到大剧院的最后一排。

59、像猫王、杰克逊、席琳·迪翁、惠特尼·休斯顿以及玛丽亚·凯丽等这些流行巨星为什么会在世界范围内如此受推崇,是因他们娴熟地掌握了声带的边缘振动和局部振动的技能,在真声与假声之间可自如转换,出神入化,有的甚至能够在上下四个八度的音域内跳跃驰骋。他们声音的爆发力、张力以及其肢体动作所展现出的奇幻魅惑,都最终体现在其驾轻就熟的高泛音和无与伦比的音质纯度上,加之各种乐器、电子键盘音响及五彩斑斓灯光的轻巧覆盖,使观众增添了不断扩展的想象空间,所以他们的演唱也是一种视觉盛宴。

   60、一般的通俗歌星和民族唱法的歌唱家都难能在舞台上对得    起听众地唱到50岁。而一个正确掌握了美声唱法的歌唱家,50    岁却是他职业生涯的黄金期,70岁时仍活跃在舞台上不足奇,    若身体条件允许,搞独唱音乐会的也屡见不鲜。更令人惊叹的    是在互联网视频中,已分别看到国外90多岁的男女歌唱家,还    能不失规格地演唱咏叹调。歌唱生命力的差别如此之大,在很    大程度上是因唱法和方法不同所决定的。50岁的通俗唱法歌星    搞独唱音乐会是不甘寂寞,60岁的民族唱法歌唱家搞独唱音乐    会是在圆自己曾有的梦。专业的通俗唱法演员通常只被称为歌    手(singer),但匪夷所思的是在中国第15届青歌赛上,几个    离了电声麦克不能唱的通俗歌手也被冠上了歌唱家的头衔了。    这不仅雅俗不分了,更不知要将那些世界级的通俗歌手们置于    何地,把国内外那些民族和美声歌唱家们置于何地。所以,还    是与国际接轨,规矩地称歌手或歌星为好。其实,就通俗唱法    而言,目前中国最具实力并受大众喜爱的歌星多是《中国好声    音〉《我是歌手〉和《天籁之战》等节目中出现的导师和进入    决赛的歌手们,其中一些人也借鉴了一些美声技法,所以喉头    稳定,高音畅通。他们多是职业音乐人或创作型歌手,都具有    鲜明的个性,超人的音乐天赋和摄人心扉的唱功。他们的歌声    时而温暖倾诉,时而激情澎湃,句句都能唱进听众心扉。一些    歌手甚至能够在一首歌里,高水准地行走于流行、美声、民      族、摇滚和爵士等不同唱法和风格之间,常使人感到他们是用    生命在演唱。

      (未完待续...)


友情提示:您若有专业方面的问题需要进一步咨询,可发送邮件至以下邮箱,笔者会及时与您回复。

邮箱地址:chunyujinzhang@163.com     sxiang1982@126.com

感谢您的关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转载]美声唱法与声乐概述(第一部分)
美声唱法与声乐艺术
民族声乐教学中的几个问题
观点与争鸣(三)
你不知道的90个声乐学习冷知识总结(第七波)
试谈谈美声唱法教学中的一些误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