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详情

当心灵成为了一种“产业”,这类事情出现是必然的。当开悟成为一种商标,真理成为一种商品,存在为头脑开启了新的谋生途道,人们怎么能够不加入这个行列呢?当觉醒的领悟变成了一种产品,它终于为修行人“入世”打开了出口。隐藏的压抑,潜藏的欲望,在这个一切都商品和市场化的今天,得到最充分的呈现。当钻石遇到和尚,那是和尚遇到了舍利子,这怎能叫他安静下来呢?


这是一个很容易模仿和复印的时代。所有的东西只要出现一个真的,一夜的功夫全世界就会出现诸多假的。那假的铺天盖地,淹没和覆盖了那真的,最终是假的似乎变成了理直气壮的真的,而真的反而变成底气不足的假的。头脑的特性就是善于模仿或佯装,对于修行,头脑的聪明几乎能够模仿得出心的智慧。这就是孙悟空能够变成佛----而佛也会出现假的原因。道理是可以复制的,头脑可以把它收集的关于道的道理放入其中进行加工处理,输入的产品,除了句子排列不同,赝品几乎和真品一模一样。


不要完全相信那些口吐莲花的大师,注意那些出售“道理”的老师。不圆满的老师会有很强烈的进入世俗的愿望和能量,因为他需要依靠外在的东西,来使他感觉真正的圆满或无欠缺。有些老师会打着救世济人或度人的号子,穿行在世俗间。他们深藏一些无明的信念,那信念常常是,“人们是可怜的”,“众生是苦的”,“人们需要救度”,“我能帮得了他们”等。在我看来,这一些深刻相信自己想法的老师,他们没有深刻调查过自己的这些信念,他们还是些没有走出幻象的人。他们自身的圆满还在进行中。来注意这些大师,他们是些和你一样,仍然相信故事,相同的信念还没有破解的人。除了他们为自己加了个“大师”的身份,这些人和你没任何不同。虽然他们自称大师,但他们仍然还只是学生。


一个不能真正安静的大师,是因为他自己内心还有欠缺,他觉得他还需要些什么来“补充”他。当你认为你需要和“众生”在一起才能圆满时,或说你需要“众生”才能圆满,那么,你离成佛还有一段距离,你的心还有一个“缺口”——这缺口还需要“众生”来填补。这就是那些还有救人或度人思想的大师,或那些忙碌的大师们不停不下来的原因(这一点藏传佛教的活佛堪布格西们较多)。“人们是可怜的”——真的吗?“众生是苦的”——真的吗?“人们需要救度”——真的吗?“我能帮得了他们”——真是这样吗?去调查你自己的信念吧?在你没有安静下来之前,你别想真正安抚得了别人。


不管借口什么样的理由进入世间,觉知你自己内在的动机。最大的帮助是无为,只要你有为一点,你对他人的帮助效能就不会最最大化。像移动的镜子一样来去在世间,比任何一只手电筒更能帮助人。你不需要费自己的能量发自己的光,如果你是一面平面镜,藉借老天的阳光,藉借那照镜者自身的能量,他们会如实地看见自己的脸。你不必改造自己的电池,也不必拿着手电筒到处寻找走夜路的人。那真正需要的人会到你面前。不要低估众生的心智,不要高抬自身的智慧。


一个世俗人在世间忙里忙外,无非是为钱;一个修行人在世间忙里忙外,无非是为了他人的认同。如果你不是个纯粹的修行者,你可能两样都为了。这不关什么对或错,你只需要提醒自己注意到这点而已。


新出笼的大师,常常会创造自己的方法(仿佛现存于世的方法还不够似的),——他们那样做,无非是想有自己的牌子或商标。但仔细地考察,世界发展到今天,几乎不会有人再发现或创造出新的方法了,所出现的“新”方法,也只不过是一些已有方法的拼拼凑凑、剪接组合,或为一个旧方法起了新的名字而已。根据我的经验,苦恼的去除和方法并无大关系,并不是方法越多,苦恼的去除就越快;相反,方法越多,苦恼的去除还有可能更慢。甚至,繁多的方法会给去苦得乐的修行者们带来新的苦恼。在心灵的世界,我不提倡创新,因为任何创新无非是头脑的游戏。我提倡丢掉方法,丢掉技术,丢掉创新,回到无创新、无法的道路上去。求道,不要意识,一旦有意识,你就会立即由心入头脑,苦恼或新的问题就会紧接着而来。修道的人,注意保持在“道”,不要生出“识”。当然,为讲话故,有时你不得不生出识,但注意到,讲理是离开道的开始。


现在世上,最多的是讲“理”的大师,而不是呈“道”的大师。那些忙碌的大师们大多都在讲“理”。“理”是讲不完的,一道可以生出千“理”万“理”。但唯有“道”安静。当你在“道”呈“道”时,你是安静的。理绝道以生,道生理自明。所以有时理不必讲,呈道于人前,道理他自明。现在多数大师却并未注意到这点,他们在试图用“语言”让人悟道,所以讲“理”成为了他们传道的主要方式,这是个偏离。

忙碌的大师没有一颗安静的心,不管他说自己如何平和或安静。多数大师是走到弟子们中间去的,不是弟子们唤他去的。这情况,不是弟子们需要大师,而是大师需要弟子。这样的大师并不是一片无我的树叶,而是一股穿来梭去的风。忙碌的大师并不是树欲静而风不止,而是他本就是一股想寻找树叶跳舞的风。如果不是为了寻求树叶哗啦哗啦的掌声,就是为了树叶各种形态的供奉。忙碌的大师还不是一个能宁静等待的人,他还是一个在主动寻找什么而没真正停止下的人。不管他的理由是慈悲、爱,还是度人、济世,总之,他还不是像老天一样无我而转运的人。只要他还不能像老天一样无我而运行,他还不能算是真正的大师。一个真正的大师,是一个天人师、上人——和老天完全一致运转的人,他是代表“天”于人间示人的人。如果你哪怕进入一点“人”的思想,你已经偏离了大师的位置,你已经不是人的师父了。如果你称人的师父,注意你完全了解老天吗?注意你的行动行为是否处处和上天一致呢?否则,你不是人师,你只是人头。人头在人之上,在众头之上,却离天还差的很远。所以一个人头——即使再聪明,也还比天人师差得很远。这就是人王远不如法王的原因。


忙碌的大师能给世界带来“和谐”吗?我的看法是,更大的不和谐由他们而创造。世界不需要你调整到有序,它需要调整的人停下来,让世界回到它自身的秩序。世界本在“序”里,你不必须调整,你只需要醒而认识到那完美的“无序之序”。世界正是因为有想调整它的人存在,它才看起来失去了它的秩序呢。真正的大师不是一位能够调整天地之序的人,相反,他是一位认识到天地本来正在秩序中的人。真正的大师都是无为的,为什么他是无为的?因为他醒而认识到了,那本有的、正在进行的、一直存在于那的秩序。他没有什么可做的,他唯一要的——就是被告知,你的需要是他的需要,如果你没需要,他也没需要。真正的大师为什么是寂静的?因为无我的他,时刻生活在存在的完美中——无论存在此刻是什么样子。因为没有“不好”,因为不必“改造”,所以他总是那样无为和寂静。


忙碌的大师们想做领袖。如果他不是物质世界的领袖,他就想做精神世界的领袖。这就是宗教界,为什么会有一些野心人物不断出现和它不能安静的原因。那样的大师心里藏着一些无明的信念,或他还在一些信念上无明,比如,他心中有“我比你知道的多”,“我知道什么对你或人类更好”,“我能拯救你”,“世界的现状不好”,“世界应该是这样的……”等。如果那些大师心中没有那些信念,他们干嘛还要那么努力?这些无明的信念是他们野心的组成部分。也是他们整天忙个不停的原因。


世上,闲人多是悟道者,忙人多是未明者。当然,闲人并不是说什么都不做的人。闲人是指一些在任何情况下都气定神闲的人,那人永远都是“闲”的,不管你看起来他处在怎样的繁忙中。不管看起来世界有多少事,他眼里永远只有一件事,而那事还只是空性的接引、空性的组合。闲人并不是懒人。当我说一个闲人时,他和一个懒人无关。那“闲”是一种永远的轻松自在,那“闲”是永远的无事可做,那“闲”是永远的我不找事、事找我的状态。闲人是一个自在菩萨。能是闲人,已是自在菩萨。


看看当下的市场经济中的一些师父,他们都成为大忙人。办道场,修寺院,开课程……治疗、看病、助人……忙得不亦乐乎。你什么时候能够真正安静下来呢?像一朵花,如果你安静地处在园中的一个角落,世上就没有蜜蜂或蝴蝶落到你的枝头吗?我的经验,飞翔的蝴蝶或蜜蜂更喜欢宁静的花,因为久飞久翔的他们是为寻找宁静的,也更需要宁静。当你是一朵移动的花,你移动着自己往蝴蝶或蜜蜂多的地方去,当然,你会吸引来一些蜜蜂或蝴蝶,但那是些爱热闹或娱乐的蜜蜂蝴蝶;这样做,你会惊飞那些真正找寻和需要宁静的蜜蜂蝴蝶。如果你不是急着想把自己卖掉,一朵花,你干嘛要急着挤向市场人最多的地方去呢?酒好不怕巷子深,如果你的法或酒真好,还愁卖不出去吗?你干嘛像个卖酒郞一样的满街吆喝呢。


你能不能闲下来或静下来做一个不被人知道的师师呢?这考验着一个真正师父的品质。我不知道一些师父是不是一个真正的师父,但我知道的是,语言说我宁静或假装宁静,不能成就一个真正的师父。你想真正带给你周围的人宁静吗?你自己先宁静下来,真正的,而不是像你说的那样。做一颗宁静的树,不要做一股流串的无我的风。

浏览258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太虚大师作品11幅:书法中有一派气定神闲、宁静致远的洒脱!
能闲者,多非等闲之辈
《晨诣超师院读禅经》柳宗元唐诗鉴赏
一生只愿做闲人
聪明与笨拙
闲人愁多,懒人病多,忙人......(说的太对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