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医大家刘渡舟老先生治疗气虚发热验案精选

发热是一种医学术语,又称发烧。临床当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得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生活中由于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因此在判断自己是否处于发烧的状态时应与平时自身在同等条件下的体温进行比较。身体出现发热的症状是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中医认为导致发热的原因可以外感和内伤两大类,而由于气虚导致的发热时内伤发热里比较常见的一种证型,也是中医治疗比较优势的病症,临床当中通过辨证之后,通常采用“甘温除热”的治疗原则进行诊治,往往可以取得较好的疗效;下面给大家展示中医大家刘渡舟老先生治疗气虚发热的医案一则,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经典病例(气虚发热)

马××,女,74岁。1993年7月21日初诊。

午后发热,体温38℃左右,饮食衰减,腹内有灼热之感,并向背部及大腿放散。手心热甚于手背,气短神疲。然口不渴,腹不胀,二便尚调。舌质红绛,苔薄白。脉大无力。刘老诊为气虚发热。其病机为脾虚清阳下陷,升降失调,李东垣所谓:“阴火上乘土位”所致。对于这种内伤发热,当用东垣“甘温除大热”之法。疏补中益气汤加生甘草。

处方:黄芪20g、党参15g、炙甘草5g、生甘草5g、白术12g、当归12g、陈皮8g、升麻3g、柴胡6g、生姜3片,大枣12枚。

服五剂,食欲增加,体力有增,午后没有发热,腹中灼热大减。续服五剂,午后发热及腹中灼热等症均愈。

[按语]本案发热属“内伤发热”范畴。由脾胃气虚,不能升清降浊,阴阳失调所致。早在《内经》对本证的病因病机即有了深入的认识。《素问·调经论》指出:“阴虚生内热奈何?歧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阴”,在这里是“内”的意思,此为内伤气虚之发热证。有关气虚发热的机理,李东垣阐发甚详。《脾胃论》认为,饮食不节,劳倦,七情等所伤,均可损伤脾胃,使脾胃的元气下陷,导致下焦肝肾的相火离位,反上乘谷精的开发之位,干扰心包,袭及心君,将君火取而代之,从而燔焰焦灼,使“上焦不行,下脘不通”,“热气熏胸中”,导致发热。李氏将此病理机制高度概括为“阴火上乘土位”。因“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阴火盛,则更伤脾胃元气;元气虚,则阴火更上而不下,形成一病理循环。其治疗之法,当用甘温之药,以补为泻,以升为降。

补中益气汤是“甘温除大热”的典型方剂。方用黄芪、炙甘草、人参(即保元汤)大补脾胃之元气,以复脾胃升清降浊之功;白术健脾除湿;陈皮和胃降浊;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以降阴火;当归补血而润燥。加生甘草,在于补脾气之中而泻心火。诸药共伍,力使元气充盈,阴火下降,而发热随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学好《脾胃论》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汤浅析
脾胃虚弱吃什么中药
祁营洲医案:中药汤剂治疗手足心热案
经典方剂 | 调补中焦 恢复元气 诸病自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