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药方4

翟济生
阴气复咳自愈”的理论,尤其是在慢性咳嗽或顽固性咳嗽时,常用解邪法和复阴法为指导用药的大法。
(一)解邪法《内经》有“肺为娇脏”之说,叶天士亦讲过:“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古人谓之“五脏六腑皆令人咳”。外邪、内邪均可致咳。咳邪的种类很多,要针对不同的“邪”有目的地施治,才可能解邪止咳。张景岳曰:“去邪务尽,不可揽而留之。”就是讲要邪有出路,邪无出路必致生变。翟氏最擅长的解邪法是宣解法和脱敏法,这两个方法是治疗外感咳嗽最快捷有效的方法。
1.宣解法:翟氏主张病从表侵入,仍应从表而解,病位在肺,病性多为邪实,因肺属高位用药宜清扬,使药力易达病所。宣解法是一种给邪以出路的方法,使肺气得宣,五脏则安。常用处方为:炙麻黄3克、炙甘草1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苏子叶各6克、桔梗10克、厚朴10克、鱼腥草15克、芥穗6克麻黄辛、苦、温,归肺经,具有发汗、平喘、利水之效,因本品能宣肺、开腠理、散风寒以解表证,故被历代医家认为是治肺病之专药,辛温峻猛,用之得当效如桴鼓,用之失当,贻害匪浅。
翟氏用此药时,一是炙用缓解其过度发汗之效,一是量少,配以甘草。现代药理研究证明,甘草次酸具有类激素样的作用,并可松弛气管平滑肌的痉挛,和麻黄配伍有缓和药性、增强药力的功效。黄芩配杏仁:黄芩味苦性寒而气薄,主入上焦,善清肺中火邪,治上焦湿热,疗膈上热疾,除胸中气逆。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黄芩有较广的抗菌谱,对肺炎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配以杏仁苦微温,具有苦泄降气,止咳平喘之功,一升一降,可增强清肺泄热之力,又有很好的泻肺、止咳作用。桔梗配苏子:桔梗苦辛,归肺经,具有开宣肺气、祛痰的疗效,苏子降气消痰,止咳平喘,二药合用一宣一降,宣发肺气,清降逆气。气有余便是火,气降即火降,降火则气不上逆。
厚朴配鱼腥草:厚朴辛温,能下气降逆,燥湿除满,鱼腥草辛、凉,归肺经,具有较强的清热解毒之功。二药并用,既加强了降气行痰的作用,又同奏清热化痰之功,善治肺失宣降,气滞上逆之证,临床多用于咳嗽、肺热者。芥穗辛微温,归肺经,善去风解表。风为六气之首,外感咳嗽以风为先导,有一分恶寒,即有一分表证。因此,全方中佐一味芥穗,以疏散风热,解表利咽。
2.脱敏法:遇冷、油烟及其他异味引起的咳嗽,四季均有,其主要特点是发病突然,以呼气性呼吸困难为主,咽痒、咳嗽、少痰、胸闷甚至
加载中...
内容加载失败,点击此处重试
加载全文
喘。西医认为:这是由于过敏原导致的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常用处方为:炙麻黄3~5克、炙甘草1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紫草10克、蝉衣10克、杷叶10克、桑叶6克、苏叶6克、牛蒡子10克。
炙麻黄能开宣肺气,散风寒而平喘,与杏仁、甘草配伍,即三拗汤,可增强平喘功效。麻黄碱对支气管平滑肌有明显的松弛作用,特别在支气管痉挛时作用更为显著,并具有一定的抗过第二卷304敏作用。甘草能润肺止咳,一般认为甘草口服后,能覆盖发炎的咽部粘膜,减少刺激,达到镇咳目的;甘草次酸具有抗炎和抗变态反应作用,因此对过敏所致的咳嗽有一定疗效。黄芩甙和黄芩素均有抗变态反应作用,对豚鼠实验性咳喘有协同作用。因此可以肯定黄芩有较强的抗过敏作用。翟氏常用紫草配蝉蜕:紫草甘、寒,有凉血解毒的功效,药理研究证实,对病毒和杆菌有抑制作用,并具有抗炎和抗过敏的作用,还有轻度解热作用。蝉蜕甘、寒,归肺、肝经以疏散风热,祛风解痉;二药使用相须配对既可入肺化痰清热,又可加强脱敏作用,蝉蜕味咸而入血分,可搜血中之风,与紫草合用,引入血分,则增强祛风止痒作用。苏叶配桑叶:苏叶辛、温,归肺经具有发表散寒、开宣肺气之功,临床常用其温中、定喘的功效。桑叶苦、甘、寒,归肺、肝经,具有清肺润燥,止咳清肝的功效,翟氏常以此二药相合,味薄轻清直达肺经,一散一开,一清一润,一寒一温,相辅相成,增强临床脱敏止咳疗效。牛蒡子味辛苦而性凉,能升能降有散风利咽去痰之功效,现代药理研究发现其有较强的抑菌作用。枇杷叶苦、平,归肺、胃经,具有清肺化痰,下气止咳的作用;二药相伍,起协同作用,一个利咽,一个润肺,顺气消痰、止咳功著。
肺,肺阴不足虚火内灼,肺失润燥而咽干痒作咳,病久必伤他脏。久病肾虚,摄纳失常,因肾为气之根,司摄纳,故气不归元,常见咳、喘、痰证。
1.复肺阴法:适用于久咳不愈咽干喉痒,少痰,咯痰不利,口渴易汗。常用处方为:炙麻黄2克、炙甘草10克、元参10克、牛蒡子10克、桑叶6克、枇杷叶10克、杏仁10克、青黛10克、麦冬10克、百合10克、五味子10克、沙参10克。
桑叶苦甘而寒,轻清发散;杏仁甘苦微温,能降气润燥,利肺止咳。两药同用,一取质轻以宣肺散邪,一取质润以降气止咳,一宣一降,以调节肺气,为轻宣润肺之佳品。元参、牛蒡子皆有清热解毒,利咽消肿之功。然元参咸寒质润多液,能滋阴降火;牛蒡子辛苦性寒,能疏散风热,二药合用既有养阴生津的作用,又有解毒利咽的功效。五味子配麦冬:五味子性温,偏于敛肺益肾;麦冬味甘性润,擅长润燥清肺,二药配伍酸甘化阴,化生阴津,濡润脏腑。沙参与麦冬同为养阴生津之品,性味归经也相仿,二药合用,相须配对,具有清肺养阴生津止咳的良好作用。百合甘寒凉润,主入心、肺二经,功专润肺止咳具敛肺之力;枇杷叶性味苦凉,擅入肺胃而下气降逆,并有润肺之功。二药配对,润肺之中有滋肾之力,无论阴伤肺燥,或者肺肾阴虚,均可选用。
2.纳肾气法:咳喘证缓解期,翟氏十分重视健脾纳气,以助肾益肺达到治咳的目的。同时,久咳者以冬病夏治最宜。常用处方为: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白果10克、核桃仁10克、葶苈子10克、半夏10克、车前子10克、化橘红10克。
胸闷、气短加瓜蒌、薤白;尿频、怕冷加紫石英、刺猬皮;喘不能卧加炙麻黄、苏子、海浮石。
桂枝、白芍伍用,出自张仲景《伤寒论》桂枝汤,意在治疗风寒表虚证。后来施老临证处方时谓其桂枝色赤,入于血分,可通血脉;白芍善走阴分,能益阴护里,二者相合,一阴一阳,共奏通调血脉,振奋中阳之意。翟氏在数十年的治咳中体会到:由于表邪咳嗽,反复发作,治疗不彻底日久伤肺,肺之清肃乏力终至脾、肾衰竭。因此治疗阴虚咳嗽,最重要的是保护肺、脾、肾的功能,以扶正气。而选用桂枝、白芍取之桂枝温中散寒,白芍养血敛阴,二药合用温中补虚。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桂枝有调解全身机能,促进血液循环,健脾助消化,抑菌解毒的功效;白芍甙具有缓第二卷305解平滑肌痉挛的作用。补骨脂配核桃仁:补骨脂辛、苦、温,具有补肾温脾的作用,因本品气温味苦,既能强肾逐寒,又可纳气归元,止咳平喘;核桃仁味甘、性温,入肺、肾经。既能温补肾火,又可补气养血,敛气定喘,还可温肺润肠。二药伍用,一肺一肾,金水相滋,敛肺纳气,是翟氏最为得意的止咳平喘妙药。五味子配白芥子:五味子味酸、咸,性温入肺、肾经,本品五味具备,独以酸、咸为胜,故能收敛肺气,益气生津,并能益肾气固摄真元,其性温而干燥。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此药是呼吸系统机能药,有收敛滋补性能,能增强机体活力,止咳平喘;白芥子味辛,性温,入肺经。本品辛散温通而利气,既能温肺开胃、利气去痰,又能温中散寒,通络止痛。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能激惹透窜,诱导循环,解痉平喘,排除炎性分泌物,软化病理组织。二药参合,相伍为用,增强温肺敛气,利气平喘的作用。葶苈子配车前子:葶苈子味辛、苦、性寒,本品辛散开壅,苦寒沉降,能泻肺气壅滞而去痰平喘,肃降肺气,通调水道而利水肿;车前子味甘、性寒,有利水通淋,渗湿止泻、去痰止咳的作用。翟氏临床善以二药相伍用,葶苈性沉降而通利,泻肺平喘功效甚佳,配以车前子增强利水作用,对呼吸道粘膜的充血、水肿有很好的修复作用。
白果性平,味甘、苦、涩,归肺经,具有宣肺平喘,收涩止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认为,有补肺镇咳,抑菌防腐的作用。翟氏擅于用此药治疗慢性气管炎,在恢复期时,嘱病人服用油浸白果以强肺定喘。半夏配化橘红:半夏味辛,性温,入肺、胃经,本品具有辛散降逆、温化痰饮,为和胃降逆化痰之要药。化橘红味苦、涩,性温,归脾肺经。本品辛散苦降,其性温和,为脾、肺气分之药,既能导滞化痰、止咳平喘,又能健脾和胃,二药均入脾经,合参互用,相互促进,增强健脾化痰作用,气机通畅,肺胃之气升降适宜,咳嗽自除。
上方配伍突出体现了“阴气复咳自愈”的观点,以扶正养阴为主,重点是保护肺、脾、肾三脏的功能,以期恢复御邪之力。用药特点针对性强,组方立法严谨,药物主次分明;配伍原则,注意脾胃之本能,伍用理气宽中之药,灵活巧妙。
1.温中养胃法:温中即是甘温补中之意,养胃即是酸甘养胃阴之意。此法适宜于缺酸性的萎缩性胃炎,因为胃阴受伤,胃口不开。此法于调理脾胃中,酸甘化阴,突出表现在用甘温补中之药物中配伍选用几味酸甘养胃之药。常用处方为:吴萸2克、黄连6克、乌药10克、绿萼梅10克、玉竹10克、鸡内金10克、山楂10克、木瓜10克、白芍12克、广木香10克、荷叶10克、佛第二卷308手10克。2.温中制酸法:萎缩性胃炎多是由于胃之腺体萎缩,胃酸及胃蛋白酶分泌减少,甚至完全没有游离酸,这与中医的胃阴不足相类似,但临床上也有一部分萎缩性胃炎患者,自觉胃脘嘈杂、吞酸,不喜甜食,甚则泛酸,胃脘隐痛。用了温中养胃汤后效果不佳,反而胃中反酸水增多,翟氏根据40多年的经验,选制出此方,疗效十分满意。处方:浙贝10克、煅瓦楞10克、乌贼骨10克、吴萸15克、黄连10克、乌药10克、良姜6克、厚朴10克、神曲10克、丹参10克、苏藿梗各6克。
一、清解宣肺汤组成:炙麻黄3克、炙甘草1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苏子叶各6克、鱼腥草15克、枇杷叶10克、炙前胡10克、桔梗10克、橘红10克、厚朴10克。
功用:清热化痰,宣肺降气,止咳平喘。
主治:外感风寒所致的咳嗽,咯痰,咽痒;肝火犯肺所致的咳嗽,咯痰,两肋下胀痛。
用法:用凉水将药浸泡15分钟后,煎煮20分钟,内服早、晚各一次。
方解:此方是翟氏在《局方》“三拗汤”的基础上加减演变而来的治咳嗽的首选方药。取炙麻黄,意在宣肺止咳平喘,配以炙甘草,缓和麻黄之辛温峻猛之力,并有缓解支气管平滑肌痉挛的作用,两药合用,相辅相成,增强了宣肺止咳的功力。应特别指出,两药之比,翟氏喜以1∶3量。黄芩、鱼腥草具有广谱抗菌作用,与杏仁、枇杷叶相配伍,取升发肺气,驱邪外出之意,要特别提到的是方中加用橘红、厚朴理气之品,是本方的特色,肺气易升,肝气易降。用上两药理气,以调畅气机的正常升降作用,使肺气升而肝气降,咳自止。
加减法:因为此方是治咳嗽的基本方剂,因此在加减演变中具有灵活性和广泛性。如遇咽痒咳嗽,流涕,胸闷而喘者加用紫草、蝉衣,以提高免疫力,增强抗过敏的作用;咽干、痛,音哑,咽堵而咳嗽不止者加用山豆根、西青果、牛蒡子以利咽清热,巩固门户的防御作用;若痰多,咳痰不利而气短,心悸时加用葶苈子、车前子、黛蛤散,以清肝热化痰湿,稀释痰液以利咯出;如遇低热,干咳少痰,乏力,少气之咳嗽,加用麦冬、百合、沙参以润肺养阴,因“肺喜润恶燥”。
病案举例:李某某,男,36岁,被西医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五年,经常反复感冒,咳嗽不止,少则二周,长则二月,秋冬季常咯血,服用止血药物后可止血,近二周又因感冒,燥热,乏力,咳嗽,咯痰,晨起痰多,色黄白带血丝,咽干痒,胸闷,大便稍干,舌红苔白腻,脉弦细。根据“急则治其标”的治疗原则,拟以清解宣肺之法,用炙麻黄3克、炙甘草10克、黄芩10克、杏仁10克、鱼腥草15克、桔梗10克、厚朴10克、仙鹤草10克、三七末3克、苏子叶各6克、海浮石15克,5剂后患者感症状明显好转,咽干、痒止,无血丝痰,精神好,胸畅,大便正常,仍感到乏力、轻咳、燥热,舌红苔白腻,前方去仙鹤草、三七末,加用橘红、五味子再服5剂,症状基本缓解,翟氏嘱病人服用油浸白果3个月,3月中基本未再感冒,偶有不适服药即止。
二、健脾和胃汤组成:吴萸3克、黄连10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乌药10克、官桂6克、良姜6克、荷叶10克、佛手12克、苏藿梗各6克。
功用:温中健脾,理气和胃。
主治:肝胃不和之胃堵、腹胀、打呃、两肋下胀满、隐痛、纳差;脾胃不和之乏力、纳呆、嘈杂、第二卷315便溏;脾胃虚寒之胃脘疼痛、怕凉喜热、善饥消瘦、大便不成形。
用法:以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方解:吴萸辛开苦降,性偏燥烈,既温胃暖肝,又能开郁结,降寒浊,翟氏善用与黄连相配伍,两药的配用源于“左金丸”,意在苦寒泻热,专治胃脘嘈杂证。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其具有广谱抗菌作用,翟氏常以1∶3比例配伍。厚朴、枳壳性散主降,温中下气,化湿除满,有良好的理气通降作用。乌药、良姜、官桂,辛香性温,具有温胃散寒,止痛开通的作用,药理研究表明:乌药酸有解除胃痉挛的作用。荷叶、佛手,芳香化浊,和胃理气,对胃滞之证疗效特佳。全方突出地体现了轻可去湿的临床妙用。
加减运用:明确有幽门弯曲杆菌者加用炒白芍、广木香,两药合用有行气和血,缓急止痛,健脾消食的作用;对胃肠平滑肌有不同程度的松弛作用,并有抑制杆菌的作用;反酸、呕恶者加浙贝、煅瓦楞,两药具有“咸走血而软坚”,能制酸止痛,有与阿托品类似的作用;口干喜甜食,胃脘烧灼,纳呆、舌红少苔者加用木瓜、绿萼梅、山楂,此三药酸温,具有理脾和胃,行气散积,开胃助消化的作用。
病案举例:王某某,女,36岁,因暴怒后呕血约200毫升,西医诊为“胃粘膜出血”。半年来,始终感到胃脘不适,嘈杂,隐痛,放射至两肋下,胃堵,纳差,打呃,矢气少,偶有反酸,不喜甜食,大便干稀不定,易急躁,腹胀不适,服用各种中西药疗效不显著,故来我院门诊。翟氏根据病情抓住主要矛盾,拟温中理气之法。处方:吴萸2克、黄连6克、厚朴10克、枳壳10克、乌药10克、良姜6克、官桂6克、荷叶10克、佛手12克、玫瑰花6克、煅瓦楞10克,5剂药后,症状明显好转,大便有规律,饮食较前好转,矢气多,胃堵,腹胀减,仍感胃脘隐痛,嘈杂,再拟前法加用三棱10克、莪术10克、沉香面3克,加强理气活血作用。7剂后,症状基本缓解,饮食时好时差,大便时有不畅,继用中成药调解胃肠功能,用加味左金丸、香砂养胃丸吞服。服药一月后症状基本稳定,无明显不适而痊愈。
三、宁心安神汤组成:生磁石15克、生石决明10克、葛根20克、丹参15克、鸡血藤10克、钩藤10克、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野菊花10克、泽泻10克、桑寄生20克。
功用:振心阳,活血脉,以利心宁;健脑络,安脑神,以通心脑。
主治:心阳不振所致心悸、胸闷、烦躁、肢凉,脑供血不足所致的头晕、耳鸣、夜眠差、头痛。
对西医所称之“高血压”、“心律失常”、“神经衰弱”、“更年期综合征”等有良效。
用法:将药用凉水浸泡一小时,然后煎煮30分钟,内服,早、晚空腹各一次。药温30度为宜。
方解:生磁石味辛、咸,性寒,归肝肾经,为重镇安神,补肾养肝之品。现代药理研究认为它具有镇静和补血的作用。生石决明味咸,性微寒,偏在平肝,其质重坠而有一定的潜阳作用。
《医学衷中参西录》云:“石决明味微咸,性微凉,为凉肝镇肝之要药。”药理研究表明,石决明具有利尿作用,可中和过量胃酸,能刺激细胞新陈代谢增速。桑寄生味苦、性平,归肝肾经,具有补肝肾,强筋骨的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具有快速降压的作用,降压原理初步认为是中枢性的,另外还有较强的利尿作用。上三药合用,提高了临床疗效。丹参是常用的治疗心脑疾病第二卷316中的活血化瘀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有明显的扩张冠状动脉,增加血流量,改善心肌功能的作用。葛根味甘平,葛根素能使脑血流速度明显增加,脑血管阻力降低,因此有一定的降压作用。鸡血藤味苦、性温,是常用补血、活血药物。经现代药理研究证实,它具有抑制心脏和降低血压的作用。以上三药临床合用,从药味上取之辛苦配对之意,既有辛的发表作用,又有苦的泄里作用;从药性上讲是寒温并用,使药性趋于平和。钩藤具有平肝清心,熄风止痉的作用,钩藤中的钩藤硷能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扩张周围血管,而有降压作用,能减慢心率,有明显的镇静作用。白蒺藜平肝疏气,祛风明目。有报道,本品动物试验可降低血压。二药合用,能加强降压作用。
加减运用:半身不遂伴语謇,加用地龙、僵蚕、桂枝;痰湿壅盛者,加天竺黄、郁金、菖蒲;血压顽固不降加用瞿麦、蓄、云苓皮;心悸不能反侧加珍珠母、生龙牡;燥热不寐加琥珀末、沉香面;有出血倾向加三七末;心动过速加苦参、仙鹤草。
病案举例:何某某,女,50岁。素有高血压病史五、六年。近一年来血压不稳定,234~221/156~143kPa,时感头晕,恶心耳鸣,心悸,烦躁,双下肢肿胀,夜眠不实,纳差,大便稍干,三、四天一次,舌紫暗苔薄黄,脉弦。翟氏分析,此患者年近50,气血不调,气虚血瘀,加之情绪不稳定,肝气郁结,气血郁滞而心血不足,心神不宁,当以安神宁心,调理气血为主。处方:葛根20克、丹参20克、鸡血藤10克、生磁石15克、生石决明10克、白蒺藜10克、钩藤10克、野菊花10克、瞿麦10克、蓄10克、黄柏10克、泽泻20克。服药7剂后,患者感精神好转,情绪稳定,全身轻松,双下肢浮肿明显消失,夜间睡眠踏实,大便正常。仍感时有头晕、耳鸣,前方减瞿麦、蓄,加用珍珠母、生龙牡,连服药14剂后,自觉症状好转,血压195/117kPa,饮食好,为巩固和维持疗效,改用成药愈风宁心片、复方丹参片,连续服用一月,病情一直稳定,临床治愈。
第四卷83经验方
一、安中汤
组成:柴胡6克、炒黄芩9克、炒白术9克、香扁豆9克、炒白芍9克、水炙甘草3克、苏梗6克、制香附9克、炙延胡9克、八月札15克、炒六曲9克、香谷芽12克。
功能:调肝和胃,健脾安中。
主治:脘部胀满疼痛、口苦、食欲减退,或伴嗳气泛酸,脉弦、细弦或濡细,舌苔薄黄腻或薄白腻,质偏红。
方解:胃居中焦,与脾以膜相连。胃属腑而主表,脾属脏而主里。脾气宜升,胃气宜降;脾性喜燥,胃性喜润;二者相反相成,犹如称物之“衡”。平则不病,不病则平,其不平的病机主要是升降的失调,燥润的不适,然须指出,脾胃升降的生理活动,全赖肝胆的疏泄功能。肝胆的疏泄功能减退,则脾胃升降的秩序乖常。于是木郁化热,土壅酿湿。中焦湿热干扰,则脾胃燥润违和。故表现为脘部胀满疼痛,甚或嗳气泛酸,纳谷不馨。其症在胃,但从病机分析,显系肝失条达,少阳清气不展,郁热犯胃侵脾,气机阻滞所致。治疗当遵吴鞠通“中焦如衡,非平不安”的法论,疏肝胆以调升降,适燥润以和脾胃,纠其偏而达其平。方中柴胡疏泄肝胆,升清解郁;黄芩苦寒沉降,泄热除湿,白术、扁豆健脾助运;白芍、甘草缓急安中;苏梗、制香附理气快膈,温而不燥;玄胡、八月札调气止痛,散而能润;炒六曲消胀化滞;香谷芽和胃进食。应用于临床,颇获成功。
二、愈肾方
组成:白术9克、山药9克、米仁根30克、石韦15克、大蓟根30克、杵杵活15克、芡实12克、莲须3克、炒陈皮6克。
功用:健脾益肾,清热利湿。
主治:慢性肾小球疾病证见神疲乏力,腰酸腿软,或有轻微水肿,尿常规检查可见蛋白尿,血尿,脉细或濡细,苔薄或薄黄腻。
方解:脾主运化,作用于精微的摄取与水湿的输布;肾主开阖,作用于精气的藏蓄与湿浊的排泄。太阴虚则运化无权,难以摄取精微,又难以输布水液;少阴亏则开阖失常,未能固涩清气,又未能排泄湿浊。于是水湿潴留,肢体浮肿。兼见神疲乏力,腰酸腿软。实验室检查可发现尿检异常,甚则肾功能不全。本病多由外感诱发,风邪虽散,湿热难除,日久损及脾肾,乃成本证,故治宜健脾益肾,清热利湿。方中白术、山药、芡实、莲须健脾益肾,补而不温燥,养而不滋腻。米仁根、石韦、大蓟根清热利湿。杵杵活祛风活血,陈皮理气和胃。标本同治,补泻并用。加减变化可应用于多种证型的慢性肾小球疾病。
第四卷84三、复方四参饮
组成:孩儿参12克、丹参12克、南沙参9克、苦参9克、水炙甘草3克、炒枣仁9克、水炙远志3克、广郁金9克、莲子心3克。
功用: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安神宁心。
主治:心悸怔忡,胸闷胸痛,或见气短乏力;烦躁失眠,脉细,细数或结代,舌苔薄黄或薄腻,质红。
方解:本方常用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而其它心脏疾患见是证者亦可选用。病毒性心肌炎多由外感引起,急性期后表邪虽散,余邪未清,内舍于心,犯及心脉,心神受扰则惊悸怔忡乃作,邪热久羁则气阴暗耗,脉道失于宣畅则血流瘀滞,病情经常反复,淹缠日久不解。方中以孩儿参益心气,南沙参养心阴为君;丹参调心血,苦参清心热,甘草缓心脉,郁金通心滞为臣;枣仁宁心神,远志定心悸为佐;莲子心除心烦为使而组成。以益气养阴扶正治本,活血清热祛邪治标。在临床应用中,取得明显疗效。
四、宁脂方
组成:太子参、白术、制半夏、陈皮、泽泻、丹参、山楂、玄明粉、荷叶。
功用:健脾化痰、消积导滞、活血化瘀、降脂减肥。
主治:高脂血症、肥胖病、脂肪肝、闭经(痰湿型)、脂溢性皮炎等。
方解:太子参益气健脾;玄明粉清泄胃肠,推陈致新;白术合泽泻以利水祛浊;半夏配陈皮以除湿理气;丹参苦寒,能活血调营;山楂轻平,可消积行滞;荷叶出污泥而不染,升清阳而减肥。
五、通脉方
组成:生黄芪15克、当归9克、桂枝6克、细辛3克、赤芍9克、桃仁9克、川芎6克、红花6克、木通6克。
功用:益气温阳、活血化瘀、宣通络脉。
主治:雷诺氏征、肢端青紫症。
方解:本方系仲景当归四逆汤合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而成。方中黄芪甘温,补气之功独专,合当归益气而养营阴;桂枝配细辛,味辛气温,温阳气而通络脉,血得温则行矣;桃仁合红花,赤芍伍川芎,均具活血化瘀之功;木通本有通降滑利之性,合诸药通利血脉关节之功更优。
张琪
一、消坚排石汤
组成:金钱草5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内金15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丹皮15克、桃仁15克、瞿麦20克、蓄20克、滑石20克、车前子15克。
功能:清热利湿,行气活血软坚。
用法:每日一剂,水煎服。
适应证:尿路结石属湿热蕴蓄煎熬尿液成石,气血阻遏者。症见腰痛或腰腹绞痛,尿色黄赤,甚或尿血等。如结石体积大难以排出,可加入山甲、皂刺以助其散结消坚之作用。如病程久肾气虚者可辅以补肾之剂,熟地、枸杞、山萸、菟丝子等。肾阳不足者可加肉桂、附子、茴香。
兼气虚者配以黄芪、党参以益气。
二、理脾镇惊汤
组成:白术5克、红参5克、茯苓5克、半夏5克、藿香5克、砂仁5克、全蝎3克、葛根3克、扁豆3克、甘草3克、胡椒5粒(砸碎)。
功能:温脾散寒,和胃降逆熄风。
用法:水煎频频饮之,每日一剂。
适应证:小儿慢脾风属脾胃阳气衰,土败木贼所致吐泻交作,手足厥冷,眼合不开或天吊,白睛上翻,四肢抽搐无力,大便溏薄,面色萎黄或青黯,指纹青淡,舌淡润,脉沉微。如见手足厥逆昏睡欲脱证候,脉见沉微,可于方中加入附子5克、干姜5克温阳回厥。
第四卷305三、瘰瘿内消饮
组成:海藻30克、夏枯草30克、炮山甲15克、皂角刺10克、连翘20克、玄参15克、香附15克、青皮15克、柴胡15克、当归20克、川芎15克、丹皮15克。
功能:软坚散结,疏郁清热养血。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应证:淋巴腺结核及甲状腺硬结、囊肿属中医瘿瘤、瘰疬者,属痰核气水壅结化热者。
四、慢肝复康汤组成;柴胡15~20克、白芍20~30克、枳实15克、甘草15克、白术15克、茯苓20克。
功能:养肝疏肝健脾。
用法:水煎服,每日一剂。
适应证:慢性迁延性肝炎及慢性活动性肝炎属肝旺脾虚者,症见胁肋胀满或疼痛,腹胀便溏,食少呕恶,倦怠乏力等。若脾虚较重,乏力明显,伴气短懒言者,可加党参、黄芪,重者可加人参或西洋参。若湿热中阻,脘腹胀满,呕恶加茵陈、黄连、黄芩、砂仁。对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及O抗原阳性者,还可辨病加板蓝根、大青叶、白花蛇舌草、公英。若有肝阴不足时,常表现胁下拘急痛,头痛心烦等,除重用白芍外,还可加枸杞子、女贞子、丹皮、当归。若肾阴虚加首乌、龟板、女贞子。若瘀血内阻,胁肋刺痛胀痛者加丹参、桃仁、赤芍、当归。
张绚邦
一、蒲公英汤
组成:蒲公英30克、紫草15克、连翘12克、银花12克、蚤休15克、地丁草5克、甘中黄9克、生苡仁30克、当归10克、鹿衔草15克、泽泻12克、人造牛黄1克。
功能:清热化湿,凉血解毒。
用法:每剂水煎2次,1日服尽。
适应证:红斑性狼疮之湿热瘀毒证。症见面红发斑,鼻准红紫,或见手背及其他部位出现斑疹。张氏此方从阴阳毒症辨识证候及确立治法方药,如见斑色暗者属阴毒,上方去人造牛黄、甘中黄、地丁草,而加炙麻黄、鹿角霜、鹿角胶、肉桂等;若见斑色红活,或见肿块甚至有毒积化脓者,为阳毒热郁可加败酱草、元参、青蒿等;若饮食有碍,肢体困乏,当去蚤休,而加白术、黄芪。
二、振痿弛张汤
组成:生黄芪12克、炙黄芪12克、党参12克、白术9克、仙灵脾10克、升麻3克、全蝎2克、炒枣仁9克、鸡血藤10克、川桂枝3克、锁阳10克、大熟地12克、蜣螂虫45克。
功能:补中益气,升清降浊,张弛筋肉。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证:重症肌无力,即中医痿证属于脾气虚不能荣筋强肌之证。症见眼睑下垂,不能抬举,或伴见手臂困乏,举动无力者。本方之党参,亦可用生晒参、西洋参,要以气虚之程度和有无浮火而定,若用药过程中有口舌干燥,双目干涩等症时,当用西洋渗,不用党参,而酌加天麦冬、黄精、五味子。当有面部、目珠有抽动或振颤时,可酌加钩藤、天麻、珍珠母、灵磁石等。
三、珍珠母汤
组成:珍珠母30克、草决明15克、石决明15克、钩藤12克、丹参13克、郁金12克、葛根第五卷66912克。
功能:潜阳熄风,和血益智。
用法:将珍珠母、石决明打碎先煎半小时,后下它药。煎煮三遍,合三煎汤分2次或3次服。每日1剂。
适应证:脑血管病后遗症以眩晕、痴呆为主症而属虚风上浮,血瘀痰结者。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模糊,或见耳鸣耳聋,少言语謇,表情淡漠、呆滞等。方中前四味药为主药,后三味药是辅药,一般情况下七味药均用再加其他辨证用药。当不伴有心悸胸闷等心血管疾病症状时,后三味药可不全用。有高血压,以眩晕为主,加桑叶、菊花、天麻、夏枯草。合并冠心病见胸闷心痛者,加瓜蒌、薤白、红花、桃仁、降香、延胡、没药。伴视物昏花,加谷精草、密蒙花、熟地、枸杞子、车前子。以痴呆为主,记忆减退,目滞不灵者,加太子参、杞子、枣仁,或加远志、五味子、节菖蒲。步履艰难者,加川断、杜仲、寄生、白鲜皮、有便结苔干者,加制川军(同煎),天花粉。口干渴饮,饮而不多,加茯苓、泽泻、石斛。尿少加茯苓、猪苓、车前子、牛膝;夜尿多者,加覆盆子、桑螵蛸、煅牡蛎。
四、脉柔益(散)
组成:西洋参25克、参三七30克、珍珠层(粉)30克、郁金25克、琥珀20克、降香10克、节菖蒲10克。研极细末为散。
功能:益气养阴,益心宁神,和血通脉。
用法:口服,1次1克,每日2~3次。
适应证:冠心病、脑动脉硬化、脑萎缩和其他心脑血管病与本方功能相应的病证,均可作发病时辅助用药或平时调理用。
五、五金汤
组成:金钱草30克、海金砂12克、广郁金12克、金铃子10克、鸡内金9克、元明粉(同煎)3克。
功能:清热利胆,化石通淋。
用法:水煎两汁,早晚各1次分服。
适应证:胆道结石、尿路结石。胆道结石加木贼草1克、茵陈15克、柴胡9克;尿路结石加滑石12克、石韦10克;泄泻去元明粉。
六、雪莲补酒
组成:天山雪莲花(连根须)大者1支、肉苁蓉10克、枸杞子10克、杜仲10克、鹿衔草10克、萆9克、茯苓10克、玉竹12克、公丁香5克、上好白酒2500克。
功能:滋阴补阳,葆真养精。
用法:将上药浸入酒中,容器应密闭,一月后启用,每晚饮一小盅,不善饮酒者,可用上好绍第五卷670酒替白酒浸饮。
适应证:治男妇虚劳杂症,虚羸顽痹,强身保健。
章真如
2.热痹:痹证相当于现代医学风湿性关节炎等疾患。中医分风寒湿痹与热痹两大类。风寒湿痹用疏风、散寒、祛湿等法辨证治疗,用药得当,收效较快,但热痹与上述论治迥然有别。
有初起关节部分红肿热痛成为热痹者;有病久由风寒湿痹转为热痹者;有过服温燥药以致伤阴化热成为热痹者。前二者为实热,后者为虚热。热痹无论是实热或虚热,在症状上有某些共同第一卷5点,如痛势剧烈,口干口苦,全身燥热,脉象弦细或沉细数,舌赤或红,少苔或黄苔。虚热尤为顽固,实热奏效较快。实热相当于风湿热,有发热汗多,关节肿痛,或出现红斑和结节,易引起医患的注意。虚热则痛处如虎咬,皮肤干燥,肌肉瘦削,治疗很不理想,若辨证不确,甚至越治越剧烈。章氏治疗热痹,常采用甘寒养阴通络法,收效满意。其方法是:实热型以甘寒清热,和营解肌法,用桂枝白虎汤加味(生石膏90~120克、知母15克、生甘草10克、桂枝6克、白芍18克、丹皮10克、银花15克、玄参15克、生地15克)。虚热型以养阴通络法,方选滋阴养液汤(方药组成见前)。若久痹不愈,按本法辨证治疗,疗效较好。
如龚某某,男,34岁。10年来经常肌肉关节痛,初不介意,其后反复发作,逐步加剧,乃四处求医,前后采用中医药物、针灸、按摩、理疗效果不佳。近两月来发作更甚,痛势如虎咬,不敢动弹,在某医院检查:抗“O”及血沉均在正常范围以内。脉弦数,舌赤无苔,口干、汗多、津枯液少、大便干结、皮肤干燥、形体消瘦,日夜呼痛不能入寐,据了解,原服方药均属温燥通络药物。
辨证:风湿侵犯经络,留连不去,久则化热,加以药物耗津损液,经筋失养,脉络受阻,其疼痛者可知。
治法:滋阴养液,生地15克、玄参15克、麦冬15克、桑枝30克、石斛15克、生石膏60克、牛膝10克、杜仲10克、知母10克、钩藤10克、忍冬藤15克、海桐皮10克。3剂。
二诊:上方服后疼痛有所减轻,已能入睡片刻,余症同前,嘱再服3剂。
三诊:前方共6剂服后,疼痛大有缓解,每夜能睡5小时,口中津回,脉弦细微数,舌红苔薄黄,嘱再服5剂。
四诊:前药服后,疼痛消失,诸症均愈,但阴虚内热现象未全部解除,乃按原方去生石膏、海桐皮,加当归10克、白芍10克,嘱服10~20剂。
两个月后,患者因他病来诊,自述已服30余剂,症状消失。
陈某某,男,52岁,工厂干部。
患者近年来因工作劳心,家务劳形,生活又极不规律,平日饮食喜食肥甘炙之品,近半年来常感口燥咽干,渴而欲饮,食欲亦旺盛,食毕辄饥,及晚则饥饿更甚,食饮共进,仍不解饥渴,始则饮一溲一,继而饮一溲二,大便反硬,数日一行,身体逐渐消瘦,精神疲惫,五心烦热,睡不安寐,头昏目眩,心悸不安,肢软乏力,视力模糊。曾至某医院检查,空腹血糖280mg%,尿糖(-),诊断为糖尿病,给服降糖灵及D860,效果不明显而来求治。
诊见:脉沉数无力,舌质暗淡,苔薄黄,口唇干裂,指甲枯燥,面色无华,皮肤皱缩,头发稀疏脱落,视力减退,语声低微,形容憔悴,当时检查小便,尿糖(-),血糖320mg%。
辨证:平日饮食不节,胃热内蕴,心形劳伤,肾火偏炽,火热上蒸,肺经受邪,肺、胃、肾均受第一卷22邪扰,证成三消,上消肺燥,故渴饮无度,是为消渴;中消胃热,善饥而瘦,是为消谷;下消肾燥,小溲无度,精髓枯竭,是为肾消。且三消之病,亦可阴阳转化,始之由于火盛,称为阳消,久之气血虚耗,转为阴消,统称消渴。
治法:益气养阴,扶正培本。
处方:黄芪20克、山药20克、生地15克、熟地15克、苍术10克、茯苓10克、生牡蛎20克、五倍子10克、乌梅10克、玉竹15克、石斛10克、花粉10克、葛根10克、黄连6克。5剂。
二诊:服前方5剂后,口渴有所减轻,饥饿感亦有好转,精神亦转佳,仍以原方继进5剂。
三诊:服前方10剂后,精神继续好转,饮水量大减,小便量亦减,因患者感药味难入口,原方去五倍子加地骨皮15克,再进10剂。
患者以三诊方为基础,每诊略有加减,更方达10余次,共服药80余剂。诸症逐步减轻或消失,精神倍增,食欲恢复正常,复查空腹血糖130mg%,尿糖(-)。患者经远期追访,尽管病情曾出现反复,尤以停药稍长较为明显,但注意休息并间断服用中药,病情基本稳定。
〔评析〕消渴包括两种不同的含义。如《伤寒论》中之消渴,指渴欲饮水的热性病而言。
《金匮要略》的消渴,是指多饮、多食、多尿为主证的消渴病,符合今日之糖尿病。
本例治疗是以益气养阴润燥法,参考朱丹溪“消渴方”养阴润燥,其中以黄芪补肺益气;山药补脾养胃;苍术健脾敛精;二地养阴滋肾;乌梅、葛根、玉竹、石斛、花粉、黄连等生津固液;茯苓、生牡蛎、五倍子仿玉锁丹意能摄精固液。章氏将此方命名为“益阴固本汤”,以其能益气养阴固本也。
消渴本为重症,治不得当,易成痼疾,本案病程较长,病情较重,服本方3个月内病情缓解亦为临证中不多见者。根据章氏经验,轻型糖尿病坚持服用中药者不致发展为重症,重症使用中药亦可使病情有所缓解。
四、养阴益胃治愈萎缩性胃炎案
曾某某,男,40岁,工厂干部。
患者3年前在部队工作时,因饥饱不定而罹患胃病。胃脘经常疼痛,食少,胃胀满不适。
转业后胃痛有增无已,每日进食较少,甚至毫无食欲。腹胀脘痛,痛苦万分,曾作各种检查均未能明确诊断,其后在某医院作纤维胃镜内窥,确诊为“萎缩性胃炎”,因服西药无效,乃改求中医药治疗。经人介绍,转请章氏诊治。
诊见:脉细数,舌质暗红,苔黄而燥,形体消瘦,精神委靡,面色少华,自述不欲进食,毫无食欲,口咽干燥,胃胀腹痛,大便数日不下,下亦量少,睡眠不安,头目昏眩,行动乏力,平日喜食辣味及煎炒食物。
辨证:饮食失节,胃阴损伤,加之工作劳累,肾阴亦亏,不能布津于胃,以致津液不足,胃失所养,脾胃本为表里,胃阴不足,必致脾阴不足,胃虚失纳,脾虚失运的不良后果。
治法:养阴生津,扶脾益胃。
处方:生地12克、沙参10克、麦冬9克、玉竹12克、山药12克、花粉9克、石斛9克、玄参15克、山楂10克、广木香6克、砂仁6克。
二诊:服上方5剂后,自觉胃中舒畅,但大便4日未解,余无变化,仍按原方加熟军6克,嘱第一卷23再服10剂。
三诊:服上方15剂后,胃脘已不痛,腹胀亦减,精神亦有起色,食欲稍有恢复,仍按原方继服10剂。
患者照原方前后共服40余剂,饮食倍增,体力日趋恢复,脘腹痛胀基本消失,大便隔日一行,仍坚持服药,两月后来告,自觉症状全部消失,身体较前壮实。
〔评析〕萎缩性胃炎,属于中医胃脘痛范畴。脾虚胃弱,纳运失职,其病因无非过于劳顿,饮食失节,导致胃阴不足,脾阴受损。章氏临床治疗本证较多,皆采用养阴益胃法,仿叶天士养胃方、吴鞠通益胃汤化裁制订本方,命名为香砂益胃汤,以治疗因胃阴虚所致的胃脘痛疗效显著。
本例发病原因是工作劳累,饮食失节,饥饱无常,胃气受伤,加之平日喜食辛辣煎炒食物,耗损胃阴,复损脾阴,故纳少运滞,消化失职而成胃虚重证,经章氏用养阴益胃法而获转机。
章氏指出:萎缩性胃炎患者胃阴虚的固多,脾阳虚者亦可见到,其表现为胃脘痛,食少腹胀,消化不良,大便溏泻,口不渴,且胃镜内窥已确诊者,用香砂六君汤加神曲、山楂、藿香、葛根,用之亦有良效。经验方
一、资生清阳汤(武汉市中医医院验方)组成:桑叶10克、丹皮10克、竹柴胡10克、天麻10克、白芍10克、白蒺藜10克、钩藤10克、石斛10克、杭菊10克、生地10克、草决明20克、生甘草8克。
用法:每日煎服1剂。适应证:阴虚肝旺,肝阳上亢诸症或肝阳上亢伴有高血压者。
二、清上蠲痛汤
(《寿世保元》方)组成:当归10克、川芎8克、白芷10克、防风10克、羌活10克、独活10克、蔓荆子10克、杭菊10克、麦冬10克、干姜6克、细辛3克、黄芩10克。
用法:每日煎服1剂。适应证:各种头痛、三叉神经痛。
三、助肾排石汤(章氏自拟方)组成:补骨脂10克、杜仲10克、川断10克、石韦10克、金钱草30克、海金砂10克、鸡内金10克、郁金10克、怀牛膝15克、冬葵子15克、留行子10克、茅根30克。
用法:每日煎服1剂。适应证:泌尿系结石。
四、启音汤(章氏自拟方)组成:射干10克、桔梗10克、玄参10克、花粉10克、金果榄10克、胖大海10克、玉蝴蝶10克、牛蒡子10克、薄荷3克、藏青果8克、郁金8克。
用法:每日煎服1剂。
适应证:急、慢性咽喉炎,声音嘶哑。
五、达郁宽中汤
(《通俗伤寒论》方)组成:沉香6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柴胡8克、香橼皮8克、鸡内金10克、茅根30克、川朴10克、晚蚕砂10克、鲜葱5茎。
用法:每日煎服1剂。
第一卷41适应证:肝硬化腹水,鼓胀,小便不利。
六、甘寒通络饮(章氏自拟方)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石斛10克、白芍10克、丹皮10克、麦冬10克、花粉10克、钩藤10克、生地15克、玄参15克、桑枝20克、甘草8克。
用法:每日煎服1剂。
适应证:热痹,关节灼痛如刀割,汗多。
詹起荪
一、定痫豁痰汤组成:明天麻6克、钩藤9克、辰茯苓9克、制天虫6克、地龙6克、陈胆星6克、炒白芍5克、炒当归5克、郁金5克。
功能:熄风定痫,豁痰通窍活血。
用法:用凉水浸泡半小时后煎服。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一次。
适应证:小儿癫痫。症见发作之前较大儿童常有头昏、胸闷、心悸、肢麻之先兆;发作时则第二卷507突然跌仆,两目呆视,喉间痰鸣,昏不知事,四肢抽搐,片刻即醒,发后如同正常人。每次发作的时间长短不一,发作间隙期久暂不同,发作程度轻重有别。
方解:定痫豁痰汤方中明天麻熄风定痫止痉;钩藤平肝熄风,镇痉止搐;制天虫祛风化痰,定痫镇痉;地龙祛风定痫通络;陈胆星清痰热止惊痫;茯苓健脾化痰,拌以朱砂可宁心定痫;当归、白芍可和血活血;郁金清心解郁,行气破瘀;陈皮理气解郁,宽中化痰。诸药配伍可达到熄风定痫,豁痰活血的功效。
临床加减:若有风邪外袭,痰阻气道者,可加浙贝、化橘红豁痰理气;有乳食遇惊停积者,可加神曲、炒苡仁消积运滞;血滞心窍者,可加丹参用以活血。
二、疏健分运汤组成:炒白术5克、辰茯苓9克、陈皮5克、炒荠菜花5克、炒扁豆衣6克、炒扁豆花6克、焦曲6克、煨木香2克、朴花5克、玉蝴蝶2克。
功能:健脾扶运,柔肝镇惊。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1次。
适应证:小儿惊泻,症见大便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份较多,每日少则四、五次,多则十余次,平时胆怯易惊,寝时多汗,容易罹患外感,多有湿疹病史,精神尚可,胃纳欠佳,舌苔多薄白或薄腻,指纹淡紫,若不注意调治,往往缠绵难愈。
方解:鉴于“脾虚肝旺”为惊泻的主要病机,故“健脾扶运,柔肝镇惊”为本病的基本治则。
然惊泻之脾虚既非脾气衰弱,也非脾阳不足,而是脾失健运,故选用白术、茯苓、陈皮以健运脾土为主药。其肝胆既非肝经实火,也非肝阳上亢,而是肝失疏泄,方中以玉蝴蝶、朴花之类疏肝行气为辅。再佐以扁豆衣、扁豆花宣化分运;荠菜花、神曲以助脾运,使全方补而不滞,敛中有通,共奏健脾分运,疏肝行气之效。
临床加减:若见外感鼻塞不通兼夹者,可加金沸草(包)、蝉衣;有痰滞咳嗽不夹者,则去陈皮,加竹沥半夏、浙贝、化橘红;若大便气秽者,可加炒谷芽、炒麦芽;若泄泻日久,面色萎黄兼有脾虚症状者,可加炒党参。
三、疏风化湿汤组成:忍冬藤9克、淡芩2克、制天虫6克、蝉衣2克、白鲜皮6克、藿香5克、炒白术5克、炒枳壳2克、陈皮5克。
功能:疏风邪,祛湿热。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一次。
适应证:婴幼儿湿疹。症见患儿头面、躯干或四肢外发湿疹且瘙痒不安为其主证。初起以丘疹为多,继则中起水疮,搔破后流脓水,平时伴有胃纳欠佳,大便粗糙不化、气秽,苔白腻,指纹淡紫。病程往往缠绵,反复久延不愈。
方解:本病在临床上甚为常见,中医文献中又称之为“奶癣”。《外科正宗》说:“奶癣,婴儿在胎中,母食五辛,父餐炙,遗热与儿,生后头面遍身发为奶癣,流滋成片,睡卧不安,搔痒不第二卷508绝。”认为本病由胎火湿热所致。然婴儿湿疹虽有湿热内蕴之内因,但必具风邪外袭之外因。
因此,风湿郁于肌表乃是本病发病之关键所在。
在具体治法用药中,根据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特点,不应过多选用苦寒之品,应采取以甘寒药物为主的用药原则。在遣方中,特选用忍冬藤以清风湿热邪,配以小剂量淡芩增强清湿热之效为主药;又根据其风湿郁于肌表之机理,方中以桑叶、蝉衣疏风清热;再佐以天虫、白鲜皮祛风湿止痒;陈皮、藿香芳香醒胃祛湿;白术、枳壳运脾理气祛湿以治其本。使全方清热不伤正,祛湿又健脾。共奏疏风邪,祛湿热之效。
临床加减:若热重者,可加焦栀皮、白茅根;若风甚者,加用桑叶、防风;湿蕴时,可选用生苡仁配伍;而大便粗糙气秽者,加以楂炭。
四、理脾化湿汤组成:炒苡仁9克、川朴花5克、茯苓9克、炒淡芩2克、炒枳壳2克、神曲9克、大腹皮6克。
功能:理脾化湿,消积运滞,调畅气机。
用法:每日1剂,水煎两次,上、下午各服一次。
适应证:小儿厌食证(脾虚夹湿型)。症见患儿面色萎黄,形体较瘦,发黄稀而枯,长期胃纳不思,时有胸闷不舒,脘腹作胀,常感口淡无味,大便粗糙不化量多气秽。部分患儿可伴有微热、腹痛、便溏或神烦不安等症状。
方解:厌食证之因虽有小儿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内在因素,但片面的追求高营养,长期的喂养不当,饮食失调及偏食等日益损伤脾胃功能,是导致小儿厌食证的主要原因。因而,在病理上出现了谷反为滞,水反为湿,气机受阻,胃纳呆滞的湿阻气滞改变。临床上在胃纳明显减退的情况下,可见口淡无味,胸闷不适,脘腹作胀之脾虚夹湿之证。所以,在治疗时应以理脾化湿运滞之法,达到恢复脾胃纳运功能之目的。如若单纯以补为主,往往易碍气机;而一味消导,又会损脾伤正。所以治本病要达目的,其关键在于“理脾气”。只有这样才能调畅气机,促进脾运化,而使病证得愈。
“理脾化湿汤”的主要功效,贵在“疏理气机”。方中苡仁、茯苓理脾化湿;川朴花、枳壳芳香振动气机;大腹皮开郁理气;淡芩醒胃化湿;神曲醒胃消积。诸药配伍可复其虚,调其气,除其湿,行其滞。共奏理脾化湿,消积运滞,调畅气机之效。
临床加减:伴有微热者,可加青蒿;腹胀且痛者,则加制香附、陈皮;大便溏泄不化者,加用炒白术;舌苔厚腻者,配以楂炭、鸡金。
赵金铎
常,无证可辨者,则采用“蝎梅散”(全蝎3克微炒研细,梅片少许研细,二味调匀),用少许吸鼻内,左痛吸右,右痛吸左,两侧痛吸双鼻,每日2~3次。
一、柔肝熄风汤
组成:枸杞果12克、杭菊花12克、夏枯草12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12克、何首乌12克、全当归9克、大元参12克、怀牛膝12克、净钩藤9克、广地龙9克、珍珠母24克、赤白芍各12克。
功能:柔肝熄风,清热降压解痉。
主治: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阳偏亢所致之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口干舌燥,腰膝无力,头重脚轻之症。
方解:眩晕一症(含高血压),中医认为无虚不晕,无风不晕,无热不晕,无痰不晕。本方所第三卷561治之眩晕,是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化热生风的高血压及中风先兆症,方中枸杞果、桑寄生、当归、白芍、制首乌滋补肝肾之阴,起滋水涵木的作用;菊花、钩藤、赤芍、夏枯草、元参具有凉血平肝,清热熄风解痉的功效;怀牛膝壮腰膝并能引气及浮越之火下行;珍珠母平肝潜阳,安神定惊;刺蒺藜、地龙具有降压作用。诸药共同组成本方,具有柔肝熄风,清热降压解痉的功用。本方的特点是,补而不腻,清而不寒,行中有补,潜中有安。临床疗效证明,对上述类型的眩晕(高血压、中风先兆)效果良好。
加减运用:语涩,加石菖蒲;有痰或舌苔微黄而腻,加鲜竹沥50毫升,兑入药液中,分两次服下;大便干,加炒决明子15克,也可浸开水当茶饮。
典型病例:聂某某,女,61岁,病历号260635。
初诊:1977年8月4日。高血压9年,高压曾达26kPa。1977年8月3日下午突然晕例,当时神志不清,感觉右半身麻木无力。次日晨说话不利,恶心呕吐,大便干,7天一行,口舌无歪斜。脉弦有力,舌质暗红,舌苔薄微黄,血压24.7/14.3kPa.印象:高血压,中风先兆(脑血管痉挛)。
处方:枸杞果12克、杭菊花12克、夏枯草12克、净钩藤9克、桑寄生15克、刺蒺藜12克、制首乌12克、全当归12克、赤白芍各12克、大元参15克、怀牛膝12克、广地龙9克、珍珠母24克、炒决明子15克。
5剂,水煎服,每日1剂。
二诊:上方服5剂,症状明显好转,说话清楚,大便每日一行。仍有头晕,右侧肢体尚无力。
舌质暗红,苔薄微黄,血压16.9/11.7kPa。
高血压已基本得到控制,脑血管痉挛已缓解。为巩固疗效,将原方去珍珠母、刺蒺藜,配成丸药服用。
方歌:柔肝熄风杞菊枯,寄生蒺藜何首乌;归芍元参怀牛膝,钩决地龙珍珠母。
二、活血通脉汤
组成:当归9克、赤芍9克、丹皮9克、丹参15克、桃仁9克、红花6克、柴胡6克、桔梗6克、枳壳9克、乌药6克、鸡血藤30克、甘草4.5克。
功能:活血行气通脉。
主治:瘀血阻滞所致之脑梗塞,脑栓塞或脑血栓后遗症,半身不遂,或舌强语謇,头晕乏力之症。
方解:早期脑梗塞(CT发现),脑栓塞或脑血栓后遗症,大多为瘀血阻滞,气道不通,脉络阻滞所致。方中用当归、赤芍、丹皮、丹参、桃仁、红花大队活血化瘀药,以攻其主要症结: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用枳壳以行气;瘀血得温可散,故用乌药之温通,并助枳壳行气之力;桔梗为舟楫之剂,与柴胡之升散共引药上行,并与枳壳、乌药,调理气机之升降;鸡血藤活血以通脉络,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运用:气虚去乌药,加黄芪,量可由30~120克;舌强语謇加菖蒲6克、牛膝9克;血压第三卷562偏高加地龙9克;血压偏低加党参9克,川芎6克。
典型病例:李某某,男,62岁,干部。1974年秋去干校劳动时突感半身不遂,经河南某医院诊断为脑血栓,回京治疗。就诊时头及双手有轻度振颤,自诉已患20余年,左半身不遂需拄拐杖行走,舌质淡,苔薄白,脉弦数,沉取无力。上气虚血虚所致,活血通脉汤去乌药,加黄芪30克。服5剂无不适,遂将黄芪加至60克,直至将黄芪加至120克,又连服20剂,半身不遂明显好转,不拄拐杖可以行走,同时20余年的头及双手振颤亦基本治愈。
方歌:活血通脉治中风,半身不遂血栓成;归赤丹丹桃红草,柴桔枳乌鸡血藤。
气虚去乌重黄芪,舌强语謇菖蒲灵;血压偏高地牛膝,血压偏低参川芎。
组成:生地15克、丹皮9克、白芍9克、羚羊角粉(分冲)3克、钩藤9克、蝉衣6克、僵蚕9克、桑叶9克、菊花12克、枳实9克、菖蒲6克、竹沥膏30克(分冲)。
功能:凉血清脑。
主治:脑溢血,半身上下肢瘫痪或四肢瘫痪,神昏舌强,或身热、舌卷、呼声如鼾者。
方解:出血性中风来势急、变化快,症情危重,发病之初宜用中西两法结合抢救。该病属于中医的闭证,是血热上壅、热极生风、脑窍闭塞所致。故方用生地、丹皮、白芍凉血,用羚羊角、钩藤、蝉衣、僵蚕、桑叶、菊花清热熄风;用菖蒲、竹沥膏化痰开窍;再用枳实以导痰下行。
加减运用:血压高、项背强痛加葛根9克;热邪内闭,痰声如锯,加服至宝丹一粒。
典型病例:屈某某,男,47岁,本院职工。保健室病历号345。患者于1977年5月6日,卒发头颅胀痛难忍,颈项强直不柔,送宣武医院急诊,经脑脊液检查,确诊为“蛛网膜下腔出血”,当时血压20.8/11.7kPa,经对症治疗,病情稳定出院。
出院后,时发眩晕,头胀、前额痛,颈项强直然,说话多则恶心欲吐,面色红赤,头面烘热,烦躁多汗,夜寐不安,腹胀便结,口咽干燥少津,舌质红绛苔黄,脉右弦滑、左弦细,血压波动在21.8~19.2/13.8~10.9kPa之间。
素体阳旺,血热妄行,因出血性脑病,经对症治疗,病虽稳定,然营中瘀热未除,故以凉血散血为法,取自拟凉血清脑汤出入治之。主方为:生地15克、赤白芍各10克、丹皮15克、紫草6克、桑叶6克、决明子30克、菊花9克、元参15克、丝瓜络12克、枳实12克、胆草6克、甘草6克。
上方加减,服用一年有余,诸证明显减轻。
方歌:凉血清脑地芍丹,羚羊钩藤蝉僵蚕;桑菊枳实石菖蒲,加入竹沥化热痰;项背强疼加葛根,热邪内闭至宝丹。
第三卷563四、桑钩温胆汤
组成:制半夏12克、陈皮9克、茯苓12克、炙甘草3克、竹茹9克、枳实9克、大枣5枚、桑寄生15克、钩藤9克(后下)。
功能:化痰熄风,兼补肝肾。
主治:风痰内阻、肝肾不足、上盛下虚之中风,亦可用于风痰所致的偏头痛。
方解:长期的饮食不节与阴气的自然亏损,两者相加,日积月累,是中风致病的主要因素之一。发病时,痰借风势,风来痰行,阴阳失衡,气血逆乱,营卫不周,体虚标实,上盛下虚。故方用千金温胆汤以化痰浊,清湿热而不伤;加钩藤平熄肝风而不燥;桑寄生滋补肝肾而不腻,扶助正气而不碍邪。
加减运用:运用时,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化裁。常加竹沥水,以加重化痰浊之力。若痰迷心窍,阻于廉泉,神昏,舌强语謇者,加石菖蒲以化痰开窍。痰浊化热,痰热交阻,舌苔黄腻者,则以全瓜蒌或胆星易半夏,或少加黄芩以助清热。眩晕则加菊花、白蒺藜以清头目。心烦不寐,则加莲子心、生龙牡。风痰内阻,气机不行,府气不通者,合以《活法机要》的三化汤,釜底抽薪,待大便通后,可减去方中大黄。羌活在中风初起少量短时运用,有助于熄风,之后在去大黄的同时可一并除去。大便通后,大黄可换用火麻仁以辅助大肠之传导职能。若大便秘结而血压高者,则加决明子,或将决明子研为末,与适量的蜂蜜调匀为膏,每次1匙,日服2次。一般中风先兆、中风发作、复中风均用煎剂,中风后遗症用膏剂。俾府气通,则风痰可去矣。肢体麻木、偏瘫、舌质暗红,甚则夹瘀斑者,加地龙、丹参、丝瓜络以活血化瘀通络。黄芪切不可用,误用则有腹胀、烦躁之弊。肝肾不足明显者,则加女贞子、旱莲草平和之品,滋而不腻;而六味、左归皆属禁忌之例。
典型病例:肖某某,男,66岁,住院号15787。春分之日(1983年3月21日),自觉气候较热,汗出较多而脱减衣服,晚间即感背部发凉。次日晚8时左右,正坐着与家人说话时,突感舌强语謇,左侧口角麻木及肢体无力。第三日渐至左侧肢体活动不灵活,但尚能自己行走,到某某医院就诊,该医院未明确诊断,予针刺及服中药一剂,返家后又自服人参再造丸及牛黄上清丸各一丸、疏风活络丸一袋,下午渐感左侧肢体活动障碍,不能行走,口眼歪斜,口角流涎,精神困倦,昏昏欲睡,遂急诊入我院。
视患者面色微红,形体肥胖,舌淡红少津左歪,苔黄厚腻而不成片,脉左沉细弦,右弦滑,经问已大便4日未行,测血压19.5/11.7kPa。中医诊断:中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辨为风痰交阻、腑热不通之证,治拟熄风化痰、通腑泄热,用桑钩温胆汤与三化汤化裁。处方:桑寄生15克,钩藤15克(后下),清半夏9克,橘红9克,茯苓15克,甘草6克,牛膝9克,羌活6克,酒川军9克,枳实9克,厚朴9克,竹沥水60毫升(分冲)。服3剂后,大便畅通,便软成形、量多,随之语言渐清楚,精神渐振,血压降至15.6/10.1kPa,舌上有津,苔仍黄腻不均,脉如前,左侧肢体不能活动。一周后,不肢能在床上活动,上肢亦稍能抬起,口角已不流涎,纳食渐增,脉有缓象,上方去羌活、厚朴、大黄,加火麻仁9克、地龙15克、竹茹12克、胆星10克。10天后,患者能于凳上坐立。两周后能由家人搀扶到厕所大小便,自己能扶住床沿迈步活动,食量已恢复至病前,每日400克。三周后,能独自行走,左上肢能抬举平肩,舌体正,口眼斜不甚明显,苔第三卷564根部黄,脉缓和,惟脚趾不能活动,手指握力不及。四周后,能自由行走,脚趾已能活动,上肢抬举过肩,手指握力增强,舌根部有少量黄苔,脉沉缓,能自理一部分生活,住院五周后出院。
方歌:桑钩温胆治中风,温胆加入寄生钩;祛除风痰效力宏,平调虚实建奇功。
五、健神汤
组成:党参12克、云苓9克、甘草6克、当归9克、川芎5克、丹参12克、枣仁15克、菖蒲6克、桂枝6克、白芍9克、桔梗6克、枳壳9克、莲子心5克。
功能:双补气血,安神养心,宣通气机。
主治:气血两虚之神经衰弱、心神经官能症,表现为头晕耳鸣、视物不清、眠差多梦,怔忡心悸、遇事烦躁、有恐怖感,时而善饥、时而汗出欲脱,心情舒畅则症轻、心情不舒则症重,与精神因素关系很大,纳食时好时差,大便时干时稀,小便时黄,舌体胖有齿痕,脉细弦。
方解:方中党参、云苓、甘草以补气,当归、川芎、丹参、白芍以养血,使气血两旺,虚证得除。
又用枣仁、菖蒲、莲子心以养心安神,令神守其舍。桔梗与枳壳,一升一降,宣通气机。桂枝与白芍,调和营卫,使营卫和谐。
加减运用:自汗多加黄芪12克,浮小麦20克;纳差加焦三仙30克。
典型病例:陈某某,解放军某部干部。
患病三年,头晕心悸,每日下午4时左右发病,发病时感觉心神不定,心恐怖感,手足发凉,胸闷,约一小时缓解,眠差多梦,乏力,经某医院检查,心肌供血不足(轻度),心神经官能症。曾住院治疗效果不明显,求中医诊治。诊时脉细数,偶有间歇,舌质正苔薄白,系气血双亏、操劳过度所致,方用健神汤原方服10剂后诸症均减,继续服丸药调理。
方歌:健神汤用参草苓,归芎丹参与枣仁;桂枝白芍偕菖蒲,桔梗枳壳莲子心。
六、凉血清肝汤
组成:生地15克、丹皮9克、赤白芍各9克、元参12克、胆草6克、决明子30克、柴胡6克、菊花9克、酒军6克、枳实9克、甘草4.5克。
功能:凉血清肝熄风。
主治:血热上壅、热极内风欲动之血管神经性头痛,表现为头胀痛或痛如裂,痛时两太阳穴静脉怒张,头部皮肤发热,面红眼赤,口干舌燥,烦躁易怒,欲冷饮,口臭,大便干,小便赤,或失眠多梦,或嗜睡,舌经少苔少津,脉弦数有力者。
方解:血热上壅之血管神经性头痛,青壮年患者居多。表壮之年,血气方刚,肝火易旺,火热及血,血热上壅,治之之法,当凉血清肝而熄风。故方用生地、丹皮、赤白芍、元参以凉血清热;用胆草、决明子、柴胡以清肝经之热以熄风;酒军、枳实通肠,使热有出路;甘草以缓凉药苦寒太过伤中之弊。
加减运用:后脑痛加葛根15克;前额痛加白芷9克、蔓荆子10克,头痛日久加僵蚕6克,第三卷565夜寐不安加夜交藤20克,目珠痛加夏枯草10克。
典型病例:金某某,男,45岁,解放军某部干部。1975年夏来我院门诊。
患者自述:突然全头胀痛,脑颅欲裂,不堪忍受,痛甚则以头触墙,缓解时则感头目瞀闷不聪,口苦咽干,时欲冷饮,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曾于保定某医院诊断为“血管神经性头痛”。
视患者面目红赤,如醉酒之状,两太阳穴静脉怒张,舌红少苔。大便时干时稀,小便黄赤。
两寸关脉弦数有力。观其脉证,知系肝火血热上干清灵之府,遂用凉血清肝汤原方3剂投之。
药后头痛渐止,饮食增加,遂带本方返回工作岗位。后因工作紧张,停药未服,逾一月其病复作,再以原方6剂与服,病渐告愈。
方歌:凉血清肝地丹皮,二芍玄胆决明子;柴菊酒军枳实草,偏正头痛服之宜。
赵绍琴
经验方
一、宣郁退热汤组成:前胡6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炒山栀6克、淡豆豉10克、荆芥6克、焦三仙各10克、茅芦根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0分钟,2~3次分服。
适应证:发热日久不退,属肺气闭郁者。
二、宣肺止咳汤组成:苏叶、苏子各10克、前胡6克、白前6克、浙贝母10克、杏仁10克、枇杷叶10克、茅芦根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外感风寒,咳嗽痰多,日久不愈。
第二卷102三、疏调木土方组成:葛根1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防风6克、白术10克、白芍10克、冬瓜皮30克、荆芥炭10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五更泻、泻势如注、肛门灼热。
四、五子涤痰汤组成:莱菔子10克、白芥子6克、苏子10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赤芍10克、焦三仙各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4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高血脂症,单纯性肥胖。
五、五子三藤汤组成:苏子10克、白芥子6克、莱菔子10克、冬瓜子10克、皂角子6克、海风藤10克、络石藤10克、石南藤10克、丝瓜络10克、桑枝10克、大豆卷10克、秦艽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类风湿,指趾关节肿大疼痛。
六、益气补中汤组成:黄芪60克、生熟地各20克、沙参20克、麦冬15克、五味子10克、杜仲10克、川续断10克、金樱子10克、补骨脂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各50分钟,得煎出液1500毫升,为一日量,代茶饮,不拘时。
适应证:糖尿病,口渴欲饮,一身乏力。
七、疏风消肿汤组成:荆芥6克、防风6克、苏叶10克、白芷6克、独活6克、生地榆10克、丹参10克、茜草10克、大腹皮10克、茯苓皮30克、冬瓜皮30克、槟榔10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30分钟,2次分服。
适应证:急慢性肾炎,遍身水肿,小便不利,证属风水者。
周炳文
一、家传腰痛方
组成:黄芪15~30克,当归15克,川芎9克,芍药10克,熟地15克,升麻5~8克,地龙10克,台乌8~12克。
用法:水煎2次混合,分2次1日服完。
主治:各种腰痛,不论外感内伤,凡非新感时邪,而又偏于气滞血凝,筋骨劳损者,或肾肿大均适应。
方解:腰痛多以肾虚为本,风寒湿热为标辨治,关键在于气滞血凝,尤其年久不愈者,非着重气血不可,因而方中重用黄芪,补虚损,充腠理为主,合四物汤补血活血,灌注经脉而充肾气;台乌温肾除冷,善行诸气以止痛;升麻助黄芪之升走直达病所;地龙咸寒通络利腰,导湿热下行,又制升麻之升浮,以引诸药直达腰际,共奏调理气血壮腰止痛之功,故每收全效。
加减运用:兼寒湿壅滞,腰冷苔腻食乏味,加灵仙、细辛;瘀阻腰痛如锥,加桃仁、苏木;肾阳衰微,腰际酸软加山萸肉、补骨脂,或杜仲、续断、菟丝子之类。例如本院医师黄某,男,40岁,久患肾盂肾炎,腰痛如断,不时发作,几乎每月住院,长期用西药失效,小便频数急胀,尿检脓球(+++),拍片左肾肿大,疑为肿瘤,遂与本方加桃仁9克。服之即效,连服16剂,腰痛急尿基本消失,仅酸软无力,原方去桃仁,加枣皮、补骨脂,又服15剂,腰健如常人,复查尿常规正常,第三卷426拍片左肾肿大消失,至今10余年未发。
二、痹证五圣汤
组成:黄芪30~60克,金银花20~30克,石斛、远志、川牛膝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通痹、清热祛湿、除肿痛。
主治:痹证急性发作、四肢大关节肿剧痛,以膝髋关节肿痛为主者,疗效尤佳。
方解:痹证有风寒湿痹与热痹两大类别。本方以治体虚受邪热痹为主之证,故重用黄芪鼓舞气血,通经活络,贯百脉,调营卫,密腠理为主;配银花甘寒清热解毒以除肿痛;石斛味甘益津滋阴,协同黄芪补虚损,壮筋骨助一身元气;远志温经祛风消瘀结,逐痹通闭,助黄芪贯注络脉,温润关节;牛膝性滑走十二经络,补髓填精,益阴活血,引药下降直达病所,共奏益气蠲痹清热除痛之功。
加减运用:肿胀退后脉仍滑数者,为阴虚内热,加鳖甲、白芍,或龟板,益阴除蒸而敛浮阳;若膝关节肿痛不消,膝盖畸形上下削瘦如鹤膝,为风湿壅滞,则加枸杞、苍术、独活、秦艽、萆、蚕砂、白茄根等益肾祛风胜湿,膝肿可消。患者冯某,23岁,3年前起,双侧髂关节疼痛,拐步勉可行走,至半年前症情加重,痛剧不能下床,日夜呼痛不已,遍医不得止其痛,外无红肿,无压痛点,低热38℃,但饮食不减,脉濡舌淡腻。初试用五积散,痛势更甚,脉转弦滑,遂改用痹证五圣汤,加玄胡、乳没、灵仙、当归、芥子,服10剂痛大减,热清烦除,可下床,不扶可移步,去玄胡,加细辛又服10余剂,其痛基本消失,惟髂关节牵强,跨下困难;原方去乳没、银花,加忍冬藤、山甲珠、伸筋藤、千年健,滑利关节,守服40余剂,4年痼疾即告痊愈。
三、念君止血方
组成:红参10~15克,大全当归30克,茜草10~15克、大黄6~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益气活血、行瘀降气。
主治:大吐大咯血、急性出血如涌,可防瘀块窒息,或血尽气脱之险;不论来自气道或食道均适应,为急救止血之妙方。
方解:红参大固元气,气固则血摄;全当归活血生血,合茜草可收行瘀止血之妙;大黄降气平肝泻火,气降则火降,火下则血定。故对出血如涌者可即截止,为念君公常效方之一。近一老年妇女吴某,素患支气管扩张,间或咯血,但量不多,惟此次忽然血出如涌,面色白,唇舌如纸,就诊时仍频吐不已。前医用百合固金及泻心汤合犀角地黄汤,不得止其血,见脉濡散,大有血尽气脱之急,周氏即投用“念君止血方”一剂血减,二剂全止,再服两剂血无反复,调理而愈。
四、瘿瘤(甲状腺瘤)验方
组成:海藻、昆布、半夏各9克,夏枯草15克,党参、茯苓各10克,牡蛎15克,陈皮、山甲第三卷427珠、肉桂、甘草各5克,玄胡8克。
功用:散痰破气、消硬软坚。
主治:颈脖瘿瘤(甲状腺肿瘤)。
方解:瘿瘤皆由气郁痰湿瘀结所致,海藻、昆布、玄胡、夏枯草、牡蛎,散痰破结;合二陈汤加党参,益气理脾除痰清源;再配肉桂温经、甲珠软坚;借海藻与甘草相反相成作用,功效更宏,从无不良反应。如患者冯某,女,45岁,皮革工人,前脖左侧一鸭蛋大肿瘤,坚硬如石,头晕,咽吞碍事,用上方服至第20剂,药力蓄积,忽然一个晚上消失,真奇妙,再无复生。我区为甲状腺瘤多发区,此方治愈者不可胜数。
五、紫癜(肌衄)验方
组成:鳖甲12克,升麻8克,生地、黄精各15克,蚕砂、萆各10克,桃仁6克。
功用:凉血散瘀、祛湿解毒。
主治:过敏性与血小板减少紫癜(肌衄)。
方解:方中鳖甲入血养阴退蒸,合升麻透表解毒;配生地、丹皮、赤芍,清热凉血;萆、蚕砂祛风胜湿;桃仁破血化瘀以消斑;取黄精、甘草入脾胃、润心肺而健脾统血。如阳明热盛脉滑数者,加生石膏;大便潜血加旱莲草、仙鹤草,去桃仁。例如倪某,女,10岁,通身紫斑,两腿较甚,关节痛,血小板18万,断为过敏性紫癜,住院8天,用强的松无效而邀诊,脉弦滑大,掌心热,牙衄,尿短,而用紫癜验方去桃仁,加秦艽、栀子、茜草,3剂紫癜大敛,牙衄亦减。效不更方,守服数剂,完全消失出院。
六、滴鼻通关方组方:鲜土牛膝嫩兜50克。
功用:破痰通关、开窍化痹。
主治:喉痹中之“紧喉风”,痰涎闭阻,发病急骤,咽喉肿痛,痰鸣涌盛者,大有闭绝之险。皆起于肺胃积热,寒痰包裹,寒热搏结所成。
用法:切碎捣烂,加冷开水20毫升,搅匀榨取汁;令患者清洗鼻腔,仰卧枕肩使头低下,用脱脂棉花吸取药汁榨流鼻中,顺势咽下即坐起,呕吐涎痰,喉关即开。继则含服桂姜汤(肉桂、炮姜、炙甘草各5克),炖汤缓缓咽下,反复咯吐涎痰,如未全通可再滴,以窍开痰净为度。后服清咽利膈汤,清除痰热风火,病即痊愈。如患者白某,男,50岁,吉安高僧,陡患此病,3天未进粒米,水难咽下,胃中知饥,而喉卡食难通过,痰声漉漉,不能咯出,周氏即在园地拔取此药,如法施用,患者立即呕吐涎痰碗许,随进稀饭三、四碗,熟睡数小时,病即愈。
周次清
一、益心健脑汤
组成:黄芪30~60克、葛根15~30克、桑寄生15~30克、丹参20~40克、生山楂9~15克、川芎6~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活血,养心健脑。
主治:气虚血瘀之冠心病、高血压病、脑栓塞、脑血栓形成、脑动脉硬化以及心律失常、高血脂等心脑血管疾病。
加减运用:主要根据病证的变化和兼证的多少而进行相应的加减。如出现畏寒肢冷,加桂枝6克、炮附子9克;出现口干、舌红少苔、大便干结等阴虚证,加麦冬12克、生首乌15克;体倦、神疲、气短等气虚证明显者,加党参30克、五味子6克;血瘀气滞疼痛明显者,加香附12克、元胡9克;失眠多梦者,加炒枣仁15克、夜交藤30克。
本方在用量上可根据病情适当调整。如气虚明显者,补气药黄芪、葛根、桑寄生可用大量,活血药丹参、川芎、生山楂用小量;如久病体弱或初病患者,可先从小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
总之要使药物主次分明,剂量适中,才能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二、八味降压汤
组成:何首乌15克、白芍12克、当归9克、川芎5克、炒杜仲18克、黄芪30克、黄柏6克、钩藤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血,滋阴降火。
主治:凡表现为阴血亏虚,头痛、眩晕、神疲乏力、耳鸣心悸等症的原发性高血压病、肾性高第四卷573血压以及更年期综合征、心脏神经官能症等,均可用本方治疗。
加减运用:伴失眠、烦躁者,加炒枣仁30克、夜交藤30克、栀子9克;便稀苔腻,手足肿胀者,加半夏9克、白术12克、泽泻30克;大便干燥加生地30克、仙灵脾18克;上热下寒、舌红口干、面热、足冷,加黄连5克、肉桂5克。
三、甲亢宁
组成:生地15克、当归9克、玄参12克、黄连6克、黄柏6克、黄芩10克、黄芪15克、浙贝母10克、生牡蛎30克、香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滋阴泻火,益气散结。
主治:主要用于阴虚火旺、痰热互结、腠理不固的甲状腺机能亢进症。
四、治老年心律失常方
组成:黄芪15~60克、黄精12~30克、桑寄生12~30克、当归9~15克、丹参15~30克、生山楂12~30克、葛根15~30克、天南星6~12克、水菖蒲9~15克、羌活3~9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益气养血,通脉活络。
主治:老年心律失常,如过早搏动、窦性心动过缓、心房纤颤等。并对老年冠心病、高血压病以及脑血管缺血均有较好的效果。
加减运用:如脉象疾、数、动、促,出现室上性心动过速或早搏者,当归、天南星用大量,加石斛30克、柏子仁15克;脉象迟、缓、结、代,出现心动过缓、病态窦房结综合征或有早搏者,加麻黄6~9克、细辛3~6克。凡年高体弱、病程较久者,应用本方要以益气为主,养血为辅,佐以通络,用药要从小量开始,在观察中逐步加大剂量。身体状况较好,病程较短者,应以养血为主,通络为辅,佐以益气。
(徐学义编)第四卷574
一、加味红龙夏海汤
组成:川牛膝、夏枯草、地龙、海藻、天麻、钩藤、川芎、葛根。
功用:平肝潜阳,清火熄风。
主治:高血压病、颈椎病、美尼尔氏综合征等病属肝阳上亢、肝火上炎者,症见眩晕,头胀头痛,耳鸣,易怒,口干口渴,心烦少寐,面红目赤,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
加减:肝阴不足加龟板、芍药;肝火过盛加龙胆草;肝风亢盛加牡蛎、代赭石、羚羊角;兼痰浊加天竺黄、
煎服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二、加味柴胡桂枝龙骨牡蛎汤
组成:柴胡、桂枝、半夏、黄芩、党参、白芍、生龙牡、小麦、炒枣仁、大枣、炙甘草。
功用:燮理阴阳,舒理气机。
主治:高血压病、冠心病心绞痛、心脏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属阴阳失和者,症见眩晕,头痛,口苦咽干,胸闷不舒,惊悸不寐,心慌怔忡,自汗盗汗,悲伤抑郁,纳呆心烦,舌红或暗,苔薄白,脉弦或弦数。
加减:肝阳亢盛加石决明、钩藤;肝火过旺加龙胆草、焦栀子;兼痰浊者加胆星、陈皮;兼血瘀者加牛膝、地龙。
煎服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三、益智醒神汤
组成:枸杞子、西洋参、天麻、石菖蒲、郁金、川芎、香附。
功用:补肾益智,化痰活血,醒神开窍。
主治:治疗老年性痴呆、中风后痴呆,症见精神不振,两目少神,表情呆钝,痰多吐涎,言语謇涩,舌强或不利,或肢体麻木,纳呆脘痞,双膝无力,足软痿弱,舌质暗,苔白腻,脉弦滑。
加减:语言謇涩久治不效者,加用牛黄清心丸、冰片等药,以增加豁痰开窍之力;大便秘结者,加火麻仁、郁李仁以润肠通便;血瘀络阻明显者,加水蛭、地龙活血通络。
煎服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第五卷495四、滋肾通脉汤
组成:首乌、鬼箭羽、虫、荷叶。
功用:滋肾、活血、通脉。
主治:老年高脂血证。
加减:兼有冠心病心绞痛者,加丹参、赤芍;兼有高血压病者,加天麻、钩藤、石决明;兼有糖尿病者,加天花粉、生地、苍术。
煎服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五、生脉定喘汤
组成: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炒白果、炙麻黄、款冬花、半夏、桑白皮、苏子、黄芩、炒杏仁、炙甘草。
功用:益气养阴,化痰平喘。
主治: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肺心病属痰热内蕴,气阴两伤者,症见痰多气急,痰稠色黄,口渴多汗,体倦气短,舌红少苔,脉细数。
加减:肺热重者,加石膏、鱼腥草;痰稠难咳者,加瓜蒌、胆星;胸闷甚者,加枳壳、厚朴。
煎服法: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
周信有
(三)综合运用、灵活掌握的遣方用药原则上述四法,是周氏在治疗冠心病时经常采用的。并根据冠心病气虚血瘀,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的病理特点,上述四法多是综合运用。任何仅用一法一方,或以邪实为主,忽略正虚,或以正虚为主,忽略邪实,都必然会带来某种局限性。当然,在扶正祛邪、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的综合性治疗前提下,还应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注重分清轻重主次、标本缓急,在扶正与祛邪的先后次序上,灵活掌握。如病人在急性发作时,邪势正盛,应先采取芳香开窍,活血化瘀,宣阳通痹这几个攻邪步骤为主,待病势缓解后,进入慢性状态,就要针对本虚标实的病机,采用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既要针对血瘀和痰浊阻滞的“标实”,采取活血祛瘀、宣阳通痹,又要顾护正气,益气补肾。周氏在长期临床实践中,依据以上原则,总结出以下三组既定方药。
心痹一号:瓜蒌9克、川芎15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郁金15克、玄胡索20克、生山楂20克、桂枝9克、细辛4克、荜拨9克、黄芪20克、淫羊藿20克。水煎服。
本方是治疗冠心病的基础方。体现了通补兼施,标本兼顾的综合性治疗原则。适用于冠心病病势缠绵,时轻时重,而表现本虚标实者。方中针对冠心病的主要矛盾为血脉瘀滞,运用具有逐瘀、活血、通络、止痛功效的川芎、赤芍、丹参、郁金、延胡索等。这些药物具有扩张血管,第一卷295改善微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状态以及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和聚积性的作用,因此是治疗冠心病的主药。为了增强活血化瘀效果,周氏往往根据病情加用破血化瘀之品如三棱、莪术,或水蛭研粉吞服,每次15克,日服二次。方中瓜蒌一味,是针对肺气失调、痰浊内阻所致胸闷而用。在临床上,胸闷几乎为每个冠心病患者共有的症状,用瓜蒌通调肺气,祛痰化浊,体现了心肺、气血并重的两点论原则。为了加强祛痰化浊功效,亦可加用半夏、薤白、厚朴等品,对改善肺循环,提高心肺功能更为有效。冠心病患者所表现的胸痛,或疼痛彻背,其主要机理是胸阳不振,寒凝血滞,故方中用桂枝、荜拨、细辛等以通阳温经、散寒止痛。在临床上,周氏亦每选择加用附子、乌头、蜀椒、檀香、降香等,以增强温经散寒止痛的治疗效果。山楂善入血分,有活血散瘀止痛之功。实验提示,山楂有降脂、降压和扩张冠状动脉之良好作用。
根据冠心病主要表现是本虚标实,气虚血瘀的病理共性,本方以益气补肾之黄芪、淫羊藿,达到扶正培本,增加机体抗邪能力的目的。黄芪益气运血,有利于恢复肌细胞活力,淫羊藿更是治疗冠心病和其他心病的有效佳品,可温补肾阳,上煦心阳,与黄芪相配,共奏统运气血,温通心脉瘀阻之功效。不但可以缓解心绞痛、胸闷等症,也可明显改善某些其他症状如心悸、气短、失眠等。另外,周氏还常加用党参、黄精、补骨脂、巴戟天等益气补肾之品,以增强补益疗效。
心痹二号:瓜蒌9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郁金15克、延胡索20克、生山楂20克、黄芪20克、生地20克、元参15克、黄芩9克、夏枯草20克、茺蔚子20克、首乌藤15克。水煎服。
本方是在上述基本方基础上加减化裁而成,因此所用活血化瘀之品与心痹一号基本相同。
所不同者,是不用通阳温经散寒之桂、辛和温肾助阳的淫羊藿,而代之以生地、元参等滋阴润燥之品。故本方适用于冠心病之属气阴两虚,阴虚阳亢,血脉瘀滞或兼高血压症状者,方中除生地、元参外,还以夏枯草、黄芩、茺蔚子等清热泻火,清肝明目,以利降压。又以首乌藤养心安神,配黄芪益气升阳,共奏气阴两补之效。如果气阴两虚而非表现阴虚阳亢,反以气短、乏力、脉沉细弱、舌淡嫩为主者,本方可减去苦寒清泻之夏、芩、茺蔚子等,而加用生脉散补气养阳,复脉防脱。
心痹三号:黄芪20克、党参20克、黄精20克、淫羊藿20克、桂枝9克、降香6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郁金15克、当归15克、延胡索20克。水煎服。
本方与基础方比较,重用大队益气补肾之黄芪、党参、黄精、淫羊藿等以扶正培本,益气升阳,恢复心肌细胞活力,故适用于冠心病、心肌梗塞,心肌损害严重而致坏死,且以本虚为主的患者。然本虚与标实互为因果,本病所呈现的持续性心绞痛,胸闷,气憋,舌质紫暗等,系因虚而致瘀。气虚不运,胸阳不振,而致寒凝血涩,心脉痹阻,故本方同样重用活血祛瘀之品如赤芍、当归、丹参、郁金、延胡索等,以扩张血管,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改善心肌供血状态,复以桂枝、降香等温通心阳,统运血脉。周氏认为,为了增加疗效,在此方基础上,破血祛瘀之品三棱、莪术、水蛭;温经散寒止痛之品檀香、细辛、荜拨等均可加用。若病情进一步恶化,血压在78/52kPa或更低,表现面色苍白,冷汗淋漓,肢厥,脉微或脉绝,舌质胖淡甚至暗紫,则为阳虚气脱之征,可在原方基础上加红参9克、五味子9克、制附片15克、干姜9克、肉桂6克。
以上三方是周氏治疗冠心病所常用之方。而在具体运用时,又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以及证型分类的不同,加减化裁,灵活掌握。
第一卷296四、肺心病临证思路与治疗经验周氏认为肺心病属中医咳嗽、喘息、痰饮、水肿等范畴。其基本病机仍是本虚标实。本虚以肺、脾、肾气虚为主,标实以痰盛、水泛、血瘀为主。不同阶段,由于本虚标实侧重不同,临床证型也不尽相同。常见的有急性发作时的痰热壅肺型,稳定缓解期的肺肾气衰型,以及心肺功能衰竭时的瘀血阻络型、水气凌心型和终末期的阳气亡脱型等等。可见肺心病的证候表现也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周氏治疗本病,同样注重从整体着眼,辨证求本,善于在疾病发展的不同阶段,针对各时期的基本病机和证候特点,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见解独到,颇具特色。
下面从四个方面,探讨其临证思路和治疗原则。
(一)急性发作期,首当“清热化痰,控制感染”周氏认为,急性发作期一般指痰热壅肺型。多由感受外邪,而使痰湿化热,痰热壅肺所致。
也即西医所谓“感染”。可见“痰湿化热”是感染的重要标志,也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诱因。他指出:感染常是肺心病急性发作的诱因。心肺功能不全,多由感染激发或加重。因此,感染、肺功能不全和心功能不全是肺心病急性发作期的三大基本矛盾,其中尤以感染为主要。按急则治标的原则,此时当以清热解毒、控制肺部感染为主。如果肺部感染能够有效控制,则心肺功能也能随之好转。说明控制感染是急性发作期的治疗关键。控制感染的有效措施,应在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上,以排痰为主。痰出不利,感染难以控制,因此,使痰排出通畅是控制感染的重要环节。当然,排痰、止咳、平喘之法,不论急慢性肺心病,都是必然要用的治疗原则,但是也要根据病情的寒热、虚实、轻重、缓急、主次、先后等化裁适宜,用药得当。
根据周氏的经验,排痰之法应在辨证的基础上,较大剂量应用千金苇茎汤,对痰液的排出大有助益。痰多不易排出,可应用大队利肺、化痰、平喘之品,如半夏、杏仁、桑皮、紫菀、冬花、白前等,以利痰液通畅排出。若痰少而粘稠,咯出不易,亦可酌加甘寒苦润,润燥化痰之品,如沙参、麦门冬、知母等,可使痰液增加,由稠变稀,容易咳出。也可用单味药竹沥水20~30毫升,日二次,猴枣散06克,日2~3次,对喉中痰涎壅盛者有良效。另外,清热解毒之法,亦是控制感染所必用。西医抗生素仍以青链霉素为首选,而中药则多用银花、连翘、蒲公英、鱼腥草、大青叶、败酱草、黄芩等。它们具有较强的抑菌和抗病毒作用,可根据病情选用。须知,肺心病既是本虚标实,因而即使在急性发作期以泻实治标为主时,也不要忽视治本的原则。应在清热解毒的基础上,辅以培补脾肾之品,如太子参、黄芪、五味子、淫羊藿等。同时,因肺心病急性发作,必然具有严重的血脉瘀滞证候,因此也要辅以活血通脉之品,以促进血液循环,如当归、丹参、地龙、郁金、赤芍等。根据以上临证思路和遣方用药原则,周氏制定了急性发作期常用基本处方如下。
基本处方:麻黄9克、杏仁9克、生石膏60克、黄芩9克、鱼腥草20克、银花20克、桑白皮9克、前胡9克、川贝母9克、枇杷叶9克、瓜蒌仁9克、广地龙9克、沙参9克、桃仁9克、丹参20克、冬瓜仁20克、芦根9克。水煎服。
第一卷297(二)慢性缓解期应“调补脾肾,培本补虚为主”周氏认为肺心病缓解期,多表现为肺肾气衰型。以肺、脾、肾三脏气虚为主。表现咳喘、咯痰、气短乏力,动则加重,呼吸困难,唇绀舌暗等肺气肿或累及心脏之证候。中医有“肺不伤不咳、脾不伤不久咳、肾不伤咳而不喘”之说。说明此期的呼吸困难,属肺虚不降,肾虚不纳之虚喘。根据“缓则治本”的原则,应着重培本补虚,补肾纳气。周氏通常是在益肺、健脾、温肾的基础上,辅以祛痰止咳、利气平喘、养心通脉之品。常用的培本补虚之品如党参、黄芪、补骨脂、五味子、淫羊藿等。必要时,党参可改为红参9克或红参粉15克,冲服,一日二次。实验证明,人参对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休克以及慢性呼吸道疾病等伴有组织缺氧的病变均具有较好疗效,起到改善肺心病低氧血症的良好作用。如果病势缠绵,上盛下虚,肺肾出纳失常,则要加重补肾纳气、上病下治之品如肉桂、沉香等。也可以加蛤蚧、冬虫夏草等,对改善呼吸功能很有好处。具体用法蛤蚧粉4克冲服,或紫河车9克冲服。有时也用红参6克,蛤蚧1对去头,冬虫夏草9克,五味子9克,水煎服,每日1剂。症情好转后,改为粉剂。在病变发展过程中,都不免要累及心脏,导致血运障碍,因此也要辅以养心通脉之品,如当归、丹参、地龙等。这又是治疗肺心病必须坚持心肺、气血并重的二点论原则。
基本处方:党参9克、黄芪20克、五味子15克、淫羊藿20克、茯苓9克、半夏9克、桑白皮9克、杏仁9克、紫菀9克、冬花9克、白前9克、当归9克、丹参20克、广地龙15克、炙甘草9克。
水煎服。
(三)肺病及心,气虚血涩,心脉瘀阻,此属瘀血阻络型以活血化瘀尤为首要如前所述,肺心病的发生,由肺及心,都不免要累及心脏,导致血运障碍。因此,治疗各型肺心病,都要根据病情辅以养心通脉之品。尤其是瘀血阻络型,更应以活血化瘀为首要治疗措施。因为肺心病在这一阶段,多表现心肺功能衰竭,无力推运血脉运行,必然呈现严重的血脉瘀滞证候。患者出现口唇紫绀,颜面皮肤青紫,尤以指端为甚。伴心悸、喘促、脉结代、舌紫暗,甚至胁下症积。或血瘀络损而咯血,或血瘀水停而面肿。周氏指出:“本型是因虚致瘀,是由心肺气虚,无力推运,心血失统,血行瘀滞,痰瘀阻碍肺气,又瘀滞心脉所致。故治疗上宜攻补兼施,标本兼顾,而以活血化瘀为主。”所以他在具体用药时,常在培元补虚、益气统血的基础上,复以大队活血化瘀之品,如当归、丹参、赤芍、郁金、红花、虎杖、莪术等,轻重药并用,以促进微循环,推动血液运行,消除血脉瘀滞。如此,活血化瘀与培元益气二法同用,起到标本兼顾,相得益彰的效果。如果血瘀水停,浮肿腹水,再辅以茯苓、泽泻、车前子、白茅根、大腹皮等以利水消胀。如果胁下症积,肝脾肿大,周氏则在活血化瘀的基础上,复加鳖甲、牡蛎以软坚消症。
基本处方:党参20克、黄芪20克、茯苓15克、五味子9克、淫羊藿20克、桂枝9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赤芍15克、郁金15克、红花9克、莪术9克、虎杖20克、半夏9克、杏仁9克、炙甘草9克,水煎服。
(四)水气凌心,上逆迫肺,重在温阳利水,祛瘀消肿周氏认为,肺心病到了后期阶段,不仅由肺及心,表现气虚血瘀的证候特点。而且,严重时亦第一卷298累及脾肾,引起心、肺、脾、肾四脏之气亏损。此属水气凌心型。其发病机理,一为阳虚不温、蒸化失司,水饮内停,上凌心肺而致喘急、咳逆,不得平卧,心悸、心慌,面目浮肿,一为气虚不运,血脉瘀滞,“血不利则为水”,水饮泛溢肌肤,潴留体腔,而成面浮、肢肿,尿少,腹水诸症。这表现血与水互病、转化的病理特点。故本证除了水饮内停,上凌心肺所致一系列症状与体征外,尚表现血脉瘀滞所致胁下症积的证候表现。因此对本病的治疗,重在健脾补肾,温阳利水,同时也要辅以祛瘀利水之法。这就是《内经》“去菀陈”的治疗原则。周氏在遣方用药方面,一般常以真武汤、肾气丸、五苓散加减施治。常以党参、黄芪、白术等健脾益气以消肿,以桂、附温阳利水。复以大队活血祛瘀之品如泽兰、丹参、益母草、莪术等,达到祛瘀利水,化瘀消症之目的。用鳖甲软坚消症,回缩肿大之肝脾。用茯苓、泽泻、车前子、白茅根、椒目等渗利水道,蠲除水邪。椒目除利水外,尚有劫喘之功,与半夏、杏仁、白芥子、葶苈子同用,祛痰平喘之效益彰。亦常用大腹皮一味,以行气利水。周氏治疗本证,亦体现标本兼顾、整体调节、综合运用的原则。
基本处方:黄芪20克、炒白术15克、猪苓、茯苓各20克、泽泻20克、车前子20克(包煎)、制附片9克、桂枝9克、川椒目3克、泽兰20克、丹参20克、益母草20克、莪术15克、鳖甲30克、大腹皮20克、杏仁9克、葶苈子9克,水煎服。
(五)肾虚不纳,气虚阳脱,急予益气敛阴,回阳固脱周氏认为,肺心病到了终末期,由于肺气虚耗,肾虚不纳,气虚阳脱,由喘致脱。病情陷于危重,濒临死亡,此时症见气短息促,呼吸微弱,时停时续,喉中痰声如鼾,汗出肢冷,神志由烦躁不安转为淡漠,甚至昏迷不醒,面色暗晦,唇甲青紫,舌淡紫或舌红少津,少尿,脉微细欲绝。
此时的治疗,当急用生脉散合四逆汤加减,以补肺纳肾,益气敛阴,回阳固脱。经验证明,生脉散有益气、敛阴、固脱的功效。实验提示,生脉散还有强心升压作用。四逆汤中附子、肉桂、干姜温阳补肾,回阳救逆,有改善周围循环作用。周氏也常加黄芪,健脾益气,山萸肉酸敛固脱,若烦热、汗出粘手,口干舌红,可将人参改为西洋参,去附子、干姜、肉桂,或附子减量加沙参15克。神迷不清可加丹参15克、炙远志9克、石菖蒲9克。呼吸气短乏力,加蛤蚧1对,或蛤蚧4克(研末)冲服。若烦躁、足冷、阴火冲逆,真阳暴脱者,另服黑锡丹3~4克,日服二次。
基本处方:红参9克、麦门冬9克、制附片15克、肉桂6克、干姜9克、五味子9克、黄芪20克、山萸肉20克,水煎服。
以上五个方面,是周氏治疗肺心病的临证思路和用药原则。
五、痹证治疗经验周氏认为,痹证的发生,一是由外邪侵袭,如风、寒、湿和湿热之邪等;一是由内因正气之虚和营卫气血阻逆不通。前者是病因因素,后者是体质因素,二者相合,方可致痹。此即《内经》所谓:“营卫之气,亦令人痹乎?……不与风寒湿气合,故不为痹。”根据痹证发生原因,临床分为二大类。一类是风、寒、湿三种外邪合而侵袭人体所造成的“行痹”、“痛痹”、“着痹”;一类是由风湿外袭,郁而化热,湿邪留滞关节而造成的“热痹”。
基于上述理论,周氏治疗痹证的原则是:①针对外因而驱邪,主要有疏风、散寒、除湿、清热等法,但要注意“寒湿宜温化”、“湿热宜清化”的原则。②针对内因而调和营卫气血,舒筋通络。
第一卷299③根据“久病必虚、久病及肾”的原理,痹证后期多呈现骨质疏松,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因而治疗应以补肾为主,辅以祛邪。这一原则运用于临床,还应根据痹证不同时期的不同表现而灵活掌握。
痹证初期,多见于西医所谓风湿性关节炎或类风湿性关节炎急性期。常表现为湿热偏胜,湿热阻络之热痹,宜用清化,多以疏风、清热祛湿、通络之法治之。常用药如忍冬藤、连翘、桑枝、莶草、海桐皮、防己、生薏仁、秦艽、生石膏、知母、赤白芍、丹参、延胡索等。处方示例:忍冬藤30克、连翘15克、桑枝20克、蒲公英20克、知母15克、秦艽20克、麻黄10克、桂枝10克、海桐皮15克、莶草15克、防己9克、生薏仁30克、赤白芍各15克、丹参20克、延胡索20克、制乳没各15克,水煎服。
寒湿偏胜之痹证,临床多表现为“行痹”、“痛痹”或“着痹”,多见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期或活动期,治宜温化。多以疏风、散寒、祛湿、通络之法治之。常用药如桂枝、细辛、羌独活、桑枝、秦艽、伸筋草、制附片、制川草乌、当归等。处方示例:桂枝9克、制附片9克、桑枝20克、羌独活各9克、秦艽20克、细辛6克、当归9克、丹参20克、赤白芍各9克、延胡索20克、制乳没各15克、鸡血藤20克,水煎服。
痹证后期,多表现为肾虚阳衰型,患者常因骨质疏松、关节软骨及骨质破坏增生等原因而呈现肢节畸形、僵直,运动障碍以及肢冷畏寒等病理表现。此时的治疗应以补肾温阳、强筋壮骨为主,佐以疏风祛湿、活血通络,才能补而不碍其通,攻而不伐其正。常用药如补骨脂、熟地、川断、骨碎补、淫羊藿、巴戟天等。处方示例:补骨脂20克、熟地9克、川断20克、骨碎补20克、淫羊藿20克、巴戟天20克、怀牛膝15克、桑寄生20克、狗脊20克、黄芪20克、桂枝9克、羌独活各9克、制附片9克、制川草乌各9克、当归9克、丹参20克、鸡血藤20克、伸筋草20克、全虫10克,水煎服。根据周氏经验,正确运用本法治疗,不仅可明显改善症状,且可使某些长期服用激素者较快地递减激素量,乃至完全撤除。
另外,周氏治疗痹证,还非常重视对温热药之运用。他说:“温热药在痹证各期,各类型中均不可少。这是因为温热药有辛通开闭之功效,这对改善以至消除痹证之经络痹阻,营卫气血凝滞、痰瘀胶结的病理状况是十分有利的。”因此他主张痹证不论属寒、属热,均可在基本方的基础上加用制附子、制川草乌等药。他认为川、草乌善于止痛,附子优于散寒。要注意的是服药期间不要饮酒,因乙醇能促进乌头碱的吸收,从而加强附子的毒性,导致中毒。亦不可与麻黄同用,以免产生不良反应。一般用量是制附块、制川草乌、桂枝等各12克,最大剂量不得超过20克。如果制附块、制川草乌用至15克以上,宜先煎。也可采取递增办法,如制川乌,其用量可以从7克开始,以每剂3克递增。是否继续增加,取决于二点:一是中病即止,二是出现毒性反应时,均应停止递增或应减量。
善用虫类药也是周氏治疗痹证、尤其是顽痹的独到之处。他认为虫类药具有钻透剔邪、搜风通络、消肿定痛、恢复功能之特性。凡属顽痹,必须采取草木药与虫类药同用,收效始佳。因此时病邪深入经隧骨骱,气血凝滞不行,痰湿浊瘀胶固,经络闭塞不通,非草木之品所能宣达,必借虫蚁之类搜剔窜透,方能使其浊去凝开,经络畅通,邪蠲正复。具体用法,一般是关节痛者加用全蝎5克,研粉分吞;或蜈蚣二条,研粉分吞,以搜风定痛。另外,露蜂房、僵蚕、蜣螂虫可以透节散肿。寒湿盛者可用祁蛇、蚕砂以祛风渗湿,热盛者用地龙泄热通络,夹瘀者用地鳖虫破瘀开结。特别是祁蛇、乌梢蛇用于治疗风湿痹证,其效尤佳。
第一卷300名案评析
一、再生障碍性贫血治验王某某,男,30岁,铁路技术干部,1975年7月初诊。患者自诉当年5月间,因肺结核复发住进郑州铁路局中心医院,用链霉素及异烟肼治疗后,肺结核痊愈出院。但面色逐渐发黄,全身乏力。后因发高烧,面黄乏力,口腔溃疡,又住进兰州铁路局中心医院(住院号:86602)。当时体温为405℃;末梢血象为血红蛋白54克%、红血球114万/mm3,白血球总数2000/mm3。
经三次骨髓穿刺,确诊为再生障碍性贫血。
患者面色萎黄泛红,壮热不退,口舌干燥,渴饮不多,头晕目眩,心慌气短,语言低微,精神委顿,疲乏不支,口腔粘膜溃疡多处,皮肤有散在血斑,尿短赤,舌质淡红而干,苔薄黄,脉虚数。
中医辨证为气血两虚,外邪侵袭。法当内外合治,扶正祛邪。培补脾肾,以滋化源,益气养阴,清解祛邪。
处方为:党参30克、黄芪30克、生地30克、玄参15克、牡丹皮15克、女贞子15克、山茱萸30克、丹参15克、鸡血藤30克、连翘15克、大青叶15克、蒲公英15克、青蒿9克、地骨皮9克。
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服。
服药3剂,外邪已解,热势大衰,但仍有低烧持续在372℃~375℃。即针对疾病的本质,突出培补脾肾,调养气血。
处方为:党参30克、黄芪30克、黄精30克、干地黄15克、女贞子15克、补骨脂15克、巴戟天15克、山茱萸30克、丹参30克、鸡血藤30克、龟板30克、鹿角胶(烊)9克、大枣10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三次服。另加人参15克,研末吞服,每日早晚各一次。
以后在上方基础上,随证加减,继续服药。一个月后,化验血象基本稳定,三个月后,除血小板尚偏低外,血象已基本恢复正常。仍以上方加减坚持服药,一年后血象完全正常,身体恢复健康。以后数次随访,患者直到目前健康状况一直良好。
〔评析〕根据周氏理论,再障发热原因,一为本病引起,为气血两虚,气虚阳泛,或阴虚内热所致;一为在气血双虚基础上,复感外邪,入里化热。本例患者当属后者。其证候表现,初起虽壮热不退,貌似盛候,但伴随出现的却是一派气血衰微之象,如面色萎黄,困倦乏力,心悸气短,精神委顿,语言低微等。患者虽口舌干燥,却渴饮不多。可见本病当属内外合邪,虚实错杂。气血两虚为本,外邪乘虚侵入,导致高热、邪盛为标,而皮肤血斑、口腔粘膜溃疡,当属邪毒入营,腐血蚀肉、营阴内耗而致。周氏对本病治疗却有独到之处。他以《内经》“治病求本”、“阳生阴长”、“阳先阴后”的理论为依据,大胆使用甘温除热法,投温阳益气佐滋阴养血之品以治其本;再根据外邪内侵,邪热炽盛,投清解祛邪之品以治其标。故方中重用参、芪益气养血;生地、女贞子、山茱萸甘润滋补,以滋化源;再辅以连翘、大青叶、蒲公英等清热解毒;丹参、鸡血藤等养血活血。如此内外合治,标本兼顾,故获良效。“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通过以培元调补为主的遣方用药,以增强抗邪能力,再辅以清热解毒之品,自能抵御外邪,力挫热势,收到显著效果。
第一卷301至于热退以后的治疗,周氏更是针对该病的本质,突出温阳益气、培补脾肾、调养气血之法,把健脾益气之党参、黄精与补肾助阳之补骨脂、巴戟天、山茱萸、鹿角胶等作为基本方药,运用于疾病的全过程,故终于获得治愈的效果。
经验方一、消症利水汤组成:柴胡9克、茵陈20克、丹参20克、莪术15克、党参15克、炒白术20克、炙黄芪20克、淫羊藿20克、醋鳖甲30克、五味子15克、大腹皮20克、猪茯苓各20克、泽泻20克、白茅根20克。
剂型:汤剂。
用法:每日服1剂。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一小时,浸透后煎煮二次。第一次煎沸后改文火煎30分钟,第二次煎沸后改文火煎20分钟,然后将二次所煎药液混匀,总量以500ml为宜。
分三次服完,时间为早、中、晚饭后20分钟到半小时温服。连服10剂可停药一天。3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证:由于本方具有培补脾肾,祛瘀化症,利水消肿之功效,故可适用于肝硬化代偿失调所出现的水肿、鼓胀、肝脾肿大等。
二、培元生血浸膏组成:党参20克、黄芪20克、黄精20克、淫羊藿20克、补骨脂20克、巴戟天20克、山萸肉20克、枸杞20克、女贞子20克、丹参15克、鸡血藤20克、五味子15克、龟板30克、鹿角胶第一卷3089克、熟地20克、紫河车一具。
剂型:浸膏或汤剂。
用法:上药紫河车、龟板、鹿角胶粉碎成小块,以酒浸泡后提取浓缩成浸膏,其它药物水煎后过滤浓缩成浸膏。混合两种浸膏制成。口服,一次8克,一日三次,饭后服,或遵医嘱。3个月为一疗程。1个月进行观察。
适应证:由于本方具有温阳益气、补肾填精、养血和营、大补气血之功能,故适用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贫血。包括再生障碍性贫血,白细胞减少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化疗或放疗后骨髓抑制引起的贫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减少,以及大病之后引起的身体虚羸、气血虚损不足等。
三、舒胆消炎冲剂组成:柴胡30克、茵陈50克、败酱草30克、生军12克、金钱草30克、青皮30克、槟榔30克、郁金30克、延胡索30克、赤芍30克、香附15克、川楝子15克、枳实20克、鸡内金20克、使君子肉30克、栀子20克。
剂型:冲剂。
用法:上药混匀,共为粗末,水煎浓缩,制成浸膏颗粒冲剂。口服,一次8克,一日二次,早晚饭后服。或遵医嘱。
适应证:由于本方具有消炎、利胆、退黄、化石、排石、驱蛔等功效,故适用于急慢性胆囊炎、胆结石、胆道蛔虫、黄疸(包括胆道梗阻性黄疸、黄疸型肝炎)。
周仲瑛
一、调气和血汤
组成:丹参12克、川芎10克、大蓟15克、怀牛膝10克、天仙藤12克、生槐米10克、广地龙10克、代赭石25克。
功能:调气和血。
适应证:高血压病气血失调证,头痛头胀,面色黯红,时有烘热,胸闷或胸痛如刺,肢体窜痛或顽麻,妇女月经不调,舌质偏黯,或有紫气,脉细涩或结代。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
二、平喘固本汤
组成:党参10克、五味子6克、冬虫夏草粉1克、胡桃肉10克、沉香(后下)3克、灵磁石15克、坎脐10克、苏子10克、款冬花10克、法半夏10克、橘红6克。
功能:补肺益肾,降气化痰。
适应证:哮喘虚证,正虚邪实,肺肾两亏,痰浊壅盛。久病年老体弱,反复频繁发作,甚则常有持续性哮喘,发时喉中痰鸣如鼾,声低,气短不足以息,动则气急尤甚,咳而无力,咯痰不爽,第四卷196精神疲惫,汗出,心慌,脉虚无力。
用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服,冬虫夏草粉另吞。
三、丹地凉血汤
组成:鲜生地15克、赤芍12克、丹皮12克、水牛角片(先煎)15克、大黄10克、煅人中白10克、黑山栀12克、紫珠草15克。
功能:清热凉血散血(化瘀)。
适应证:肺结核、肠伤寒、各种急性感染并发DIC引起的瘀热型血证。血出黯红或深紫,或夹有血块,肌肤斑疹显露或瘀斑成片,发热夜甚,烦躁,谵语如狂,舌质红绛或有瘀点。
用法:每日1剂,分2次煎服。病重势急者,每日2剂。
四、滋胃饮
组成:乌梅肉6克、炒白芍10克、炙甘草3克、北沙参10克、大麦冬10克、金钗石斛10克、丹参10克、炙鸡金5克、生麦芽10克、玫瑰花3克。
功能:酸甘化阴,和胃调气。
适应证:阴虚胃痛,脘部痞胀隐痛,或灼热而痛,噫气,干呕,泛恶,食少乏味,或嘈心如饥而不欲食,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苔薄欠润,舌质干红,脉细数无力,多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溃疡病并发慢性胃炎久延不愈,胃酸缺乏者。
用法:水煎,每日2次分服。
五、化肝解毒汤
组成:虎杖、平地木、半枝莲、土茯苓各15~20克,垂盆草30克、贯众10克、片姜黄10克、黑料豆10克、生甘草3克。
功能:清解泄化肝经湿热瘀毒。
适应证:慢性乙型肝炎湿热(毒)瘀结证,肝区胀痛或刺痛,脘痞纳呆,泛恶,腹胀,两腿酸重,口干苦粘,大便溏垢或秘,小便黄,面色黯滞,或见血缕,苔腻,舌质黯红或有瘀斑,脉弦或濡数。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口服。2个月为1疗程;病毒携带者可以每周服5剂,停药2天,一般为2个疗程。实验室检查乙肝标志物转阴、肝功能复常后,应再服药巩固1个疗程。
加减:湿热中阻,加炒黄芩、厚朴;肠腑湿热,加凤尾草、败酱草;湿热发黄加茵陈、黑山栀;热毒偏重加龙胆草、大青叶;湿浊偏重加煨草果、晚蚕砂;血分瘀热,加白花蛇舌草、制大黄;营血热甚加水牛角片、丹皮、紫草;肝郁血瘀加土鳖虫、马鞭草;衄血配茜草根、白茅根。
祝谌予
一、诃子亮音丸药物组成:诃子肉60克(生、煨各半)、苦桔梗60克(生、炒各半)、甘草60克(生、炙各半)、凤凰衣(即鸡蛋内层白色薄膜)30克、冰糖250克。
制法:将前四药共研极细末,再将冰糖置大铜锅内,加热熔化成糖稀,兑入药末,揉合为丸,如弹子大小,晾凉封储备用。
用法:每日数次,每次数丸,频频含化。
功用:宣肺亮音,利咽开窍。
适应证:外感风热、内热上蒸或过度用嗓而致急性咽喉炎、声带小结、声带充血。症见骤然发音不出或声音嘶哑、咽干不适。
二、四藤一仙汤药物组成:海风藤20克、络石藤15克、鸡血藤30克、钩藤10克、威灵仙10克、生黄芪30克、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5枚。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饭后服。
功用:祛寒除湿,散风通络。
适应证:风寒湿痹,气血阻滞而症见关节肌肉疼痛、麻木,屈伸不利,行动不便,近之则痛剧。常见于风湿性或类风湿性关节炎、痛风等病。风痹加防风、秦艽;寒痹加炮附子、细辛;湿痹加防己、晚蚕砂;热痹加紫血散;关节变形加大蜈蚣、白僵蚕。
三、健脾益肾退肿汤药物组成:生黄芪30克、防己10克、生白术15克、桂枝10克、茯苓20克、车前草30克、旱莲草15克、川萆15克、石韦15克。
第二卷141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用:温补脾肾,利水消肿。
适应证:面部或下肢浮肿,按之凹陷,小便不利,乏力神疲,腰膝酸软,肢端不温,面白舌淡,脉来细弱。
四、芩连四物加味汤药物组成:黄芩10克、黄连5克、当归10克、生熟地各10克、川芎10克、白芍10克、桑叶10克、菊花10克、女贞子10克、旱莲草10克、生牡蛎30克(先煎)。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用:养血平肝,调和冲任。
适应证:妇女更年期综合征属于血虚肝旺,冲任失调者,症见烘热汗出,每日数次,心烦易怒,口咽干燥,失眠多梦,头晕耳鸣,腰酸膝软,舌淡或红,脉细弦。
五、促孕基本方药物组成:广木香30克、当归30克、益母草90克、赤白芍各30克、川芎30克、五味子30克、女贞子30克、菟丝子30克、枸杞子30克、车前子30克、覆盆子30克、韭菜子30克、蛇床子20克、川续断60克、紫河车60克、肉苁蓉60克。
制法:诸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约10克。
用法:每服1丸,每日三次,白开水送服。
功用:补肝肾精,调经促孕。
适应证:男女不育症属肝肾精亏,气血不调者。男子精液常规可见精子数量减少,活动度低下;妇女可因子宫发育不全、卵巢功能低下或输卵管炎性阻塞而久不受孕。后者可去川芎加羌活30克、菖蒲30克、路路通30克。本方亦可治疗妇女产史不良、习惯性流产等。
朱良春
60~70年代朱氏常被邀请去市传染病院给病人会诊,病人多为急、重、危者,经配合中药治疗后,常获得较佳的疗效,如乙脑极期的治疗,乙型脑炎属于中医“暑温”、“暑痉”、“暑厥”之范畴,其病来势凶险,传变迅速,若治不及时或治不得法,极易昏痉致变。临床可见乙脑极期由于邪毒炽盛,痰浊阻滞,而清窍被蒙,症见高热神昏,喉间痰如拽锯,惊厥频作,往往出现心力衰竭和呼吸道的窒息,内闭外脱而突变。朱氏认为在乙脑极期,“热、痰、风”为其临床表现,以“痰”为矛盾的主要方面,盖热踞痰为凶险,痰热交蒸,则风动痉厥矣。是以“风”则多变,“痰”则最险,痰阻则窍闭,闭不开则脱变。朱氏治此症,以涤痰泄热为主要手段,以清心开窍为目标,采用验方“夺痰定惊散”治疗。处方:炙全蝎15只、巴豆霜025克、犀黄035克、硼砂1克、飞朱砂15克、飞雄黄12克、陈胆星3克、川贝、天竺黄各15克、元寸015克(后入),共研极细末,密贮,每服07克,幼儿04克,每日1~2次,一般鼻饲3~4小时后,排出灰黑而杂有黄白色粘液的大便,即痰消神苏(未排便者,可续服一次)。方中全蝎不仅有祛风定惊之功,并可涤痰、开瘀、解毒,张山雷氏即认为蝎尾有“开瘀降逆”之功,由于本品开瘀解毒,熄风定惊功著,故用为主药;巴豆霜之应用,是受《外台》“桔梗白散”(桔梗、川贝、巴豆)的启示,取其迅扫膈上之痰涎,下胃肠之壅滞,开气道之闭塞;更以胆星祛风痰;川贝、竺黄、硼砂清痰热;雄黄、朱砂解毒坠痰;犀黄镇惊、解毒、清热、化痰;麝香开窍慧神,共奏化痰开闭、通腑泄浊、熄风定惊之功,朱氏不仅以此用于乙脑极期,而且对肺炎、中毒性菌痢、百日咳脑病、脊髓灰质炎等痰浊交阻、痰鸣如嘶之症,用之亦有泄化痰浊、防止窒息之效,达到了异病同治之妙。历年使用,屡建殊功。
朱氏还将著名的解毒消炎成药———“六神丸”,用于内科急症治疗。众所周
一、仙桔汤
组成:仙鹤草30克,桔梗8克,白槿花、炒白术、炒白芍、乌梅炭各9克,广木香6克,炒槟榔、甘草各4克。
功能:健脾运中,渗化湿热。
适应证:慢性痢疾、慢性结肠炎。症见面色不华,神疲乏力,肠鸣腹胀或腹痛隐隐,经常大便溏泄,日行数次,或大便中夹有粘液。舌苔薄腻,脉细或濡。
方解:慢性痢疾、泄泻迭治不愈,缠绵难解者,其辨证往往既有脾虚气弱的一面,又有湿热逗留的存在,为虚实夹杂之证,故在治疗上既要补脾敛阴,又要清化湿热,方可取效。方中仙鹤草止血而不留瘀,能活血治痢,且具强壮之功,桔梗排脓治痢,两药为主药,共奏活血排脓,强壮治痢之功。方中白术、木香健脾调气;白芍、乌梅、甘草酸甘敛阴,治痢而缓腹痛;白槿花泄化湿热,活血排脓,能缓解下痢之重;槟榔用少量,善行气消胀。全方健脾运中,渗化湿热,标本兼顾,不失为治疗慢性痢泄之佳方。
加减应用:凡泄泻日久,偏于脾虚气弱者,去槟榔,加炙黄芪15克,党参12克;湿热明显者,加地锦草30克、生地榆12克。地榆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善治下焦血分湿热,且具护膜疗第四卷267疮之功,故对肠粘膜发炎、充血水肿或有溃疡者用之尤宜。腹痛甚者,加重白芍、甘草之用量,白芍用15~30克,甘草用9~15克。若用于治阿米巴痢疾,则宜加入鸦胆子14粒(去壳)分吞。
鸦胆子善治冷痢、久泻,能杀灭阿米巴原虫,凡阿米巴痢疾须加用之。
煎服法:先用冷水浸泡诸药约1小时,每剂药煎两次,每次取煎药液150~200毫升,日服两次,空腹服。
禁忌:忌受寒凉,忌食生冷、油腻物,忌郁怒气恼,忌过度劳累。
二、复肝丸
组成:紫河车、红参须各20克,炙地鳖虫、炮甲片、广郁金各24克,参三七片12克,生鸡内金、广姜黄各18克,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各120克。
功能:益气活血,消瘀化症。
适应证: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症见肝脾肿大,或仅肝肿大,胁痛痛点固定不移,伴见脘闷腹胀,消瘦乏力,面色晦滞,红丝血缕或朱砂掌,肝功能损害,舌暗红或有瘀斑,脉象弦涩或弦细等症。
方解: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表现出肝郁血滞,瘀凝络脉的征象,为虚实夹杂之证。方中用紫河车大补精血,红参须益气通络,两味用以扶正。参三七活血止血,散瘀定痛;地鳖虫活血消症,和营通络;更加郁金、姜黄疏利肝胆,理气活血;生内金、炮甲片磨积消滞,软坚散结。全方扶正祛邪,消补兼施,使补不壅中,攻不伤正,以冀症积潜移默消,促使肝脾的改善和恢复。
制作方法:将紫河车、红参须、地鳖虫、炮甲片、广郁金、参三七、生鸡内金、片姜黄共研为极细末,虎杖、石见穿、蒲公英、糯稻根煎取浓汁,泛为丸,如绿豆大小。
服法:每次服3克,一日服三次,食后开水送下。
三、胃安散
组成:生黄芪90~120克,莪术30克,党参、怀山药各90克,鸡内金、炙刺猬皮、生蒲黄、五灵脂、徐长卿各60克,炮山甲、玉蝴蝶、凤凰衣各45克,甘草30克。
功能:益气消瘀,和胃止痛。
适应证:慢性萎缩性胃炎,症见胃脘胀痛,或痛如针刺,形体消瘦,神疲乏力,大便溏软,便次增多,舌淡胖质衬紫或夹有瘀斑,脉沉细或细而无力。
方解:方中黄芪、莪术为主药。朱氏认为:“黄芪能补五脏之虚,莪术善于行气、破瘀、消积。
莪术与黄芪同用,可奏益气化瘀之功,病变往往可以消弭于无形。因为黄芪得莪术流通之性,补气不壅中;莪术得黄芪之气旺,攻破而不伤正。两药相伍,行中有补,补中有行,相得益彰。”党参、山药助黄芪益气养胃,健脾助运。鸡内金、刺猬皮、炮山甲、蒲黄、五灵脂助莪术活血行瘀,软坚散结。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改变、胃粘膜腺体萎缩、粘膜变薄,甚至肠上皮增生或粘膜非典型增生等症有明显的治疗作用;能改善微循环,调节代谢失调,调节神经血管营养,促使增生性病变的转化和吸收。鸡内金还有健脾开胃,消化食积之功,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口服鸡内金后,胃液分泌量、酸度及消化力三者,均见增高。徐长卿善于行气消胀,缓急止痛。凤凰第四卷268衣、玉蝴蝶二药素有养阴清肺之功,除善治久咳、咽痛、音哑外,还有补虚宽中、保护胃粘膜及促进食欲之功。全方益气消瘀,和胃止痛。偏阴虚者加北沙参、麦冬各60克,生白芍90克;偏阳虚者加高良姜、炒白术各60克、荜拨30克,随证制宜,临床使用屡屡获效,胃痛多趋缓解、消失,食欲显著增加,病理变化随之改善或恢复正常。
朱南孙
一、加味没竭汤(又名化膜汤)
组成:生蒲黄(包)24克、炒五灵脂(包)15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炙乳没(各)3克、生山楂12克、青皮6克、血竭粉2克(冲服)。
主治:妇女痛经,尤其是膜样痛经、子宫内膜异位症和盆腔炎等引起的痛经。
每于经前7~10天开始服用,每日1剂,水煎服。月经量多者蒲黄、山楂炒用;去三棱、莪术,加三七粉、炮姜炭、熟军炭、茜草;偏寒酌加小茴香、艾叶、炮姜;热瘀交结者,加蒲公英、红藤、败酱草、紫花地丁等。
二、将军斩关汤
组成:蒲黄炭(包)12克、炒五灵脂(包)12克、熟军炭6克、炮姜炭6克、茜草12克、益母草12克、仙鹤草15克、桑螵蛸、海螵蛸(各)12克、三七末2克(吞)。
主治:血瘀型的崩漏、月经过多、症瘕出血、产后恶露不止等妇女出血之证。
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三、紫蛇消瘤断经汤
组成:紫草30克、白花蛇舌草30克、夏枯草30克、旱莲草15克、生牡蛎30克、女贞子12克、大小蓟(各)12克、石见穿15克。
主治:更年期子宫肌瘤属阴血亏虚、肝火旺盛者。本方功用为清肝益肾、软坚消瘤、断经防癌。
水煎服,每日1剂。
四、健壮补力膏
组成:孩儿参、菟丝子、覆盆子、金樱子、桑寄生、五味子、石龙芮、仙鹤草。
主治:肝肾不足,冲任虚损之崩漏、带下、闭经、月经不调、不孕症、胎漏等症。
制成膏剂每日2次,每次一汤匙,温开水冲服。日常既可治疗,又是滋补之剂。
五、虚人通腑汤
组成:当归12克、肉苁蓉12克、柏子仁12克、生地15克、地枯萝12克、生大黄6克(后第四卷497下)、枳壳6克。
主治:产后、术后或年老体虚之便秘。能养阴润燥、行气通腑。
六、促卵助孕汤
组成:潞党参15克、生黄芪12克、全当归12克、大熟地12克、巴戟天12克、肉苁蓉12克、女贞子12克、桑椹子12克、仙灵脾12克、石楠叶12克、石菖蒲12克、川芎6克。
主治:不孕症排卵欠佳、黄体不健者。全方益气养血,补肾助孕。
每于排卵前5天始服,连服12剂。嘱患者择期合房。
七、香菜蒸气止呕法
组成:香菜(即鲜芫荽)1把、苏叶3克、藿香3克、陈皮6克、砂仁6克。
主治:妊娠呕吐剧烈者。
用法:取上药蒸沸后倾入大壶内,将壶口对准患者鼻孔,令其吸气,能宽胸定逆,悦脾醒胃,思食止呕。
八、鲜藕节糯米粥
组成:鲜藕节数段、糯米60克。
主治:妊娠胎漏下血、胎动不安者。能清热止血安胎。
九、扁鹊三豆饮
组成:绿豆衣12克、赤小豆12克、豆衣12克、金银花9克、生甘草9克。
主治:用以防治先兆子痫、治疗妊娠高血压、妊娠水肿、暑疖、消除妇女面部色素沉着。功能清热平肝,解毒消肿。可煎汤代茶,每日1剂。
经验方
一、滋阴柔筋汤
组成:熟地20克、生地20克、白芍20克、麦冬12克、地骨皮10克、知母10克、当归12克、桑枝12克、忍冬藤20克、桑寄生12克。
功效:滋阴降火,养血柔筋。主治:痹(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风湿行痹,或温病之后肢体痿废,证属阴虚血燥,筋失濡养,经气不利者。方解:方中熟地、生地、白芍可以补血滋阴,麦冬、地骨皮、知母能滋阴凉血、清热除烦,当归补血和血,白芍、当归相配又能柔肝调经止痛,桑枝、忍冬藤有清热祛风通络之功,引诸药入于肢节,配以桑寄生且能补肝肾、强筋骨,同时能使滋柔之品不碍气机。诸药相伍,可起滋阴降火,养血柔筋之效。但需守方不变,一般宜服30~50剂,方能巩固疗效。
二、二白健胃汤
组成:白术10克、白芍15克、蒲公英15克、茯苓10克、陈皮6克、郁金10克、沙参12克、甘草6克。功效:补脾健胃,调肝理滞。
主治:慢性胃脘痛、胁痛,如胃疡(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痞胃胀(慢性胃炎)、肝著(慢性肝炎)等。以肝胃不和、气虚夹滞为适应证。
方解:白术、茯苓重在补益脾胃之气,且化湿浊,配以沙参养胃生津;白芍重在柔肝止痛,养血敛阴,配以陈皮、郁金疏肝健脾,理气化瘀;加用蒲公英,意在清热解毒,消散痈疡。故诸药相伍可起调补肝脾的作用,通用于肝脾不和所致的诸种病理改变。
邹学熹
一、消瘰丸
组成:蜈蚣10条、全蝎30克、甲珠30克、浙贝30克、紫花地丁30克、重楼30克、牡蛎30克、伸筋草30克、黄芪60克、海藻60克、夏枯草60克、地龙15克、当归15克、白术15克、玉竹15克。剂型:共为细末,作蜜丸。服法:每服3~6克,1日2~3次,开水吞服。
适应证:主治各型瘰疬(淋巴结核),长期不能治愈之证,一般一至两料,即可收到治疗效果。
二、清咽润肺汤
组成:玄参10克、枯芩10克、石斛10克、矮地茶15克、炙枇杷叶15克、藏青果6克、胖大海6克、麦冬15克、白芍15克、赤芍10克、生地15克、炙甘草6克。
剂型:一般服汤剂,慢性者可改丸剂。
服法:汤剂用水煎服,2日1剂;丸剂宜将剂量加大10倍,改炙甘草为生甘草,为末作蜜丸,每服3~6克,1日3次,吞服或噙化。
适应证:主治阴虚喉痹(慢性咽喉炎之类),经常喉痛咽肿,声音嘶哑,或职业性咽喉疾患等。
三、换骨丹
组成:硼砂60克、硫磺30克、朱砂30克、白矾30克、火硝8克、青盐8克、鹿茸粉30克、广三七粉15克。
剂型:粉剂。将前六味研末入铁锅内,碗盖密闭,盐泥封闭,用河砂保护碗,文火烧半小时,启开碗,用锅底融合之物为末,再加入后二味混匀,玻璃瓶或磁瓶密闭。
服法:每服0.5~1克,1日2~3次,开水或黄酒冲服。
适应证:主治骨质增生、骨结核、骨髓炎,凡属中医骨节之病均有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唐远山临床应用对药经验
朱良春
朱良春临床经验及方剂
近现代名医验案类编(太有用了,全是名医验案)
难病奇治 朱进忠(27)
邹云翔内科临床惯用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