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清朝灭亡后满人排队剪辫子,汉人宁死不屈,仅仅害怕清朝复辟吗?

清朝灭亡后,民国政府颁布“剪发令”,但民众基本都不愿意剪发。当年胡适赴美留学时,曾收到家中来信,信中有这样的描述:吾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如上金山、张家山、寺后十八村,并歙之内东乡各处),剪发者只有半数。清朝对人们在“发”字使用格外敏感,担心是对清朝入关时采取的“剃发令”的不满,比如“一发千钧”。清人修纂的《明史》和《清实录》均没有“一发千钧”。因为对“发”的遗忘,将近300年的时间里,人们逐渐遗忘了“发”,反而将剃发留辫当成自己民族固有的习俗加以遵行和维护。

根据庄士敦回忆:有些满人也已经忘了自己的祖先曾强迫汉人剃发留辫这段历史,反而认为剃发留辫本就是汉人的习俗,故辛亥时,有满人割了辫子对“革命”表示抗议。除了遗忘,在文化认同上,人们认为没有辫子的人是可耻的。

1912年前后,多数民众不愿意剪辫子,或许尚有担忧清廷复辟的考量。毕竟,自清军入关,强迫民众“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酿成诸多屠城血案后,辫子的有无即变得相当敏感,成为清廷衡量汉人是否归顺的重要标志。

不过,下面这些事实,就很难用“担忧清廷复辟”来解释了。在安徽,民国成立两年了,绩溪周边乡村的留辫者仍极多。1914年,赴美留学的胡适,收到来自家乡的书信,其中写道:“吾乡一带,自民国成立以后,剪去辫发者已有十之九,其僻处山陬(如上金山、张家山、寺后十八村,并歙之内东乡各处),剪发者只有半数。”在山西,1918年阎锡山仍在大力推行“剪发”政策,派出政治实察员至各县,逐级追查剪辫情况,县促区,区促付,村促户,县区官员到村蹲点,警察下村巡查。至1919年,山西的辫子才算大致剪完。

1923年,上海广益书局出版《中华全国风俗志》,对各地民众留辫情况颇多介绍。如河北保定,留辫未剪者“十居五六”;天津开埠虽早,但“蓄辫之恶俗,反较他埠为独甚。无论上中下三等人,剪发者殆居最少数。”以上事实,也很难被归因为“生活习惯”。众所周知,“三朝两日梳头,四季衣衫油腻”,乃是留辫之人日常生活中极大的痛苦。1912年,梁实秋的父亲给全家人剪辫子,梁非常开心,缘由正是“我们对于这污脏麻烦的辫子本来就十分厌恶,巴不得把它齐根剪去”。但梁的“二舅爹爹还忍不住泫然流涕”,这眼泪显然不是是为“生活习惯”所流。

同样是这群人在三四百年前曾拒绝剃发易服

满人留辫子的习俗,本是为方便行事。满人是骑在马背上的牧游民族,在风中驰聘的时候,为了防止前额的头发遮住双眼,便将前额后的头发剃去,唯留脑后发编成辫子,或垂或缠绕颈上,这样就不会因风吹散头发而妨碍视线。近代江绍原曾在《龙须爪》中说满人留辫是“马祖”崇拜(辫子犹如马尾),倒未必可信。江南士人们长期受儒家学说侵染,他们义愤填膺,视剃发为奇耻大辱,声称“宁为束发鬼,不作剃头人!”于是这些人便组织起来,群起反抗。而满人统治者的政治用意本就是要剃发这种归顺的效果,双方的冲突一触即发,很快在江南兴起了血雨腥风。剃发令一出,江南纷纷造反,满洲铁骑则大兵压境,结果血战数场,汉人再次落败。

有了军事胜利做后盾,剃头也就成了垄断行业。于是乎,剃头师傅们在大街小巷摆下摊子,奉旨剃发。摊头旁边竖一旗杆,挂起“剃发令”的醒目布告,旁边站一清兵,腰间挎把刀,看到谁额头后面有头发的,就立刻抓来剃头,谁敢不从,就砍了脑袋挂在那根旗杆上。明清易代之史实中,“剃发留辫”最为敏感。故“发”字在清代的使用,也一直处于一种战战兢兢的状态。如常用成语“一发千钧”,因容易令人产生联想——“以千钧之重来形容一发,似乎是对发政策的不满”,故清人极力回避使用。据王森统计,清人花八十余年所修纂的《明史》,“从头到尾未曾用过'一发千钧’或'千钧一发’”;《清实录》里同样找不出“千钧一发”,仅不慎出现过一次“一发千钧”。字犹如此,“剃发留辫”的历史会被遮蔽到何种程度,自不难想象。至晚清时,在一般无知识的普通汉人脑中,自先秦以来汉民族束发的习俗已少有人知,倒是剃发留辫屡屡被当成本民族固有的习俗而加以维护——清初不愿剃发者喊出的口号是“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可损毁”,清末抗拒剪辫者竟也喊出了同样的口号。

把辫子推为“国粹”的辜鸿铭,曾如此解释自己为什么明知辫子承载着一段黑暗的历史,却仍选择了认同和保留:“孔子曰:微管仲,吾其披发左衽矣!我今亦曰:微曾文正,我其剪发短衣矣!”太平天国对“辫子”的恨,成就了辜鸿铭对“辫子”的爱;太平天国“丑陋的长毛”,让辜鸿铭不惜美化脑后的“辫子”;后一段黑历史,洗白了前一段黑历史。

以黑洗黑不是正道,现实也证明了以历史攻击现实,并不能鼓动所有民众抛弃辫子。唯有见识到真正的文明,形成对比,方能起到幡然醒悟之效。1911年4月,大清“海圻”号军舰奉命前往英国,参加英王乔治五世的加冕庆典,管带程璧光召集舰上三百余名官兵训话,集体剪去了辫子,理由正是:“长发污衣藏垢,既不卫生,又有碍动作,尤以误害海军形象为甚”。

溥仪在1919年剪掉辫子,也是因为洋教师庄士敦让他明白了这条辫子已经远远地落后于现代文明,至少,他没有办法拖着辫子出现在英王的宴会上。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正月理发,舅舅们的“死亡率”是多少?
正月里为什么不能理发,“正月不剃头”的习俗又是怎么来的 ?
为何老人说正月不理发?“死舅舅”纯属子虚乌有,真相你想不到
正月不理发习俗的由来
都知道溥仪是中国的末代皇帝,可你知道溥仪是何时剪掉辫子吗
前明官员孙之獬提议汉人留辫子,最后被人大卸八块,活活砍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