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瓜虫病

小瓜虫

小瓜虫属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凹口科、小瓜虫属,主要寄生在鱼类的皮肤、鳍、鳃、头、口腔及眼等部位,形成胞囊呈白色小点状,肉眼可见。严重时鱼体浑身可见小白点,故称白点病。它引起体表各组织充血,鱼类感染小瓜虫后不能觅食,加之继发细菌、病毒感染,可造成大批鱼死亡,其死亡率可达60%~70%,甚至全军覆没,对养殖生产带来严重威胁。

中文名:小瓜虫

界:动物界

门:原生动物门

纲:纤毛虫纲

科:凹口科

症状流行与危害诊断防治小瓜虫病的预防小瓜虫的治疗方法综合介绍生活史治疗病状预防措施

简介

小瓜虫在低温、缺少光照时容易发生,因此冬季越冬的鱼以及初春刚从温室转移出室外养殖的鱼最容易患病。水温高于30℃时不会发生小瓜虫病。小瓜虫的危害对象主要是鱼苗、鱼种,耐寒能力差的热带鱼成鱼也常常成为危害对象。

小瓜虫寄生于鱼的鳃、体表,其胞囊呈白色,故小瓜虫病又称为白点病。小瓜虫的成虫呈圆形,幼虫呈卵圆形。幼虫的后端有一根长而粗的尾毛,而成虫则没有。成虫的个体比较大,把它用吸管放在玻片上,可以看到灰白的小球不停地转动。虫体全身长着均匀的纤毛,体内有一个很大的马蹄形大核。多子小瓜虫生长繁殖最适宜的水温15~20℃。

症状

严重感染时,肉眼可见病鱼的体表、鳍条和鳃丝上布满白色小点状胞囊,亦称白点病。由于虫体侵入鱼的皮肤和鳃的表皮组织,引起宿主病灶部位组织增生,并分泌大量黏液,形成一层黏膜覆盖在病灶表面,有时鳍条亦发现有腐烂。鳃丝呈暗红色,病鱼游动迟钝,鱼体消瘦,浮于水面,呼吸困难,陆续有死亡;严重时,常浮于水面,受惊吓也不下沉水底。

流行与危害

小瓜虫病对鱼类的危害主要在鱼种阶段,长江流域一带的流行季节在4-6月(水温15~25℃),发病后若不及时治疗,鱼种死亡率可达60%~70%,严重时达80%~90%。水温在15℃~20℃时,2~3天可遍及全池,大量死亡。我国处温热带地区,冬春季水温特别有利于小瓜虫的繁殖,尤其是在高密度的罗非鱼越冬池,发现罗非鱼患小瓜虫病更加严重。

诊断

病鱼体表会有大量白色小点,这是小瓜虫感染的最明显症状,刮下这些小白点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进一步确定。

防治

①越冬前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每立方米水用0.2千克,化水后全池泼洒。合理掌握放养密度,保持充足溶氧量和良好水质。

②用1% N2%食盐水浸洗病鱼15~20分钟。

③用浓度为2克/米3的亚甲基兰全池泼洒,每天泼洒2~3次。

④采用槟榔和苦参碱制剂进行控制。

小瓜虫病的预防

主要有:

①保持适当的水温,避免越冬水温过低。越冬鱼提早入温室,避免在水温低时捕捞、搬运。

③低温季节避免可能对鱼体表黏膜造成伤害的操作。

④使用对黏膜没有伤害的药物如聚维酮碘、氟哌酸进行鱼体消毒。

⑤尽可能使温室照到一些阳光。

小瓜虫的治疗方法

主要有:

(1)将热带鱼养殖水温提高到30℃,同时加盐使水体盐度达到3度。

(2)亚甲蓝化水后泼酒,每立方米用量为2~3克。

(3)大蒜素水体泼洒,每立方米用量为2~3克。

(4)在保证水温不下降的条件下,让鱼在20厘米的水位下晒太阳或紫外灯照射每天1小时,连晒3天[2]。

综合介绍

鳗鱼感染小瓜虫后,三类苗增加,畸形率高,免疫力下降,易造成继发性感染,发生脱粘败血。小瓜虫病是观赏鱼的常见病和多发病,而且感染率很高。观赏鱼有时体表出现许多小白点,这是得了小瓜虫病。因为小瓜虫的囊胞像一颗白米粒,附着在鱼体上,老百姓形象地称小瓜虫病为“白点病”。患小瓜虫病的鱼体,最明显的特征是鱼体表、鳃部、鳍条等组织增生,形成肉眼可见的小白点点(囊胞)。严重时病鱼体表蒙上一层白色的薄膜,与此同时鱼鳞脱落、鳍条裂开、鳃部出血坏死腐烂等。病鱼在行为上反应迟钝,因为身体痒痒,所以常常想在假山石或缸壁上蹭痒痒。看上去鱼体日见消瘦,成群死亡。

小瓜虫生活史

滋养体阶段

从小瓜虫的掠食体进入鱼的皮肤或鳃后到小瓜虫成熟并离开鱼体的时期,此为寄生阶段,虫体能进行分裂生殖,但一般分裂3-4次后,就不再分裂了,这时可以看到大小相似的复分裂虫体细胞在宿主的上皮层下面呈排或呈丛聚集,当虫体发育到这种情况时,则很难杀死它们,因为这种虫体通常不会离开宿主,外面包被一层较厚的宿主保护层,药物难以渗透,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的虫体才对药物敏感,因为此时它们外面的保护层(上皮细胞和粘液)很薄,药物容易渗透进去。

包囊阶段

从小瓜虫脱离鱼体形成包囊到包囊破裂的时期。寄生阶段的小瓜虫成熟后才会冲破胞囊,离开鱼体,自由游动一段时间后(约3-6h)落在水体底部,静止下来,分泌一层胶质的胞囊。胞囊里的虫体分裂法繁殖,一般一次能孵化500-1000个幼虫。

小瓜虫包囊阶段

掠食体阶段

从包囊破裂后,掠食体自由游动到进入鱼体的时期,即小瓜虫的感染期。此期虫体周身长有丰富的纤毛,借此游向鱼体,依靠头上的穿刺腺钻入宿主鱼的皮肤和鳃。此期是药物敏感期,而且如果在1-2d内没有发现宿主鱼,幼虫会自行死亡。幼虫感染了新寄主,又开始它的下一个生活。

共5张

小瓜虫流行规律

小瓜虫完成其生活史所需的时间随水温的变化而不同。该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15-25℃。虫体通常在20-25℃最易感染宿主,但在低水温如1℃也可以感染。在30℃以上,虫体不能发育,所以,在炎热的夏天,通常不会发生白点病。在24℃时,生活史为4d,15℃时为10d,但在10℃以下,往往需要1个月以上,因此低温时成虫不易离开鱼体包囊,药物作用不明显,施药周期须30d以上。该病往往在营养不良、养殖过密、热应激或其它环境条件引起的过强应激反映情况下容易发生此病。

治疗病状

治疗药品

治疗此病的药物较多,主要有硝酸亚汞、醋酸亚汞、孔雀石绿、福尔马林、硫酸铜、高锰酸钾等。但前三种会造成药残而危害人类健康,国家已明文禁用,后几种疗效逐年减退,甚至无效。

小瓜虫病是观赏鱼的常见病和多发病

生存环境

注:小瓜虫不耐高温。28度以上会死亡。

小瓜虫病的发生环境:有明显的季节性,水温上下波动小瓜虫繁殖,15—23℃的水温最适于小瓜虫繁殖。

小瓜虫治疗方法

小瓜虫病的治疗方法:无论使用什么药物首先要提高水温到30度。可利用小瓜虫不耐高温的方法,促使产生在鱼体表面的孢子快速成熟,加速其生长速度,使他们从鱼体表面脱落。治疗药物:

1.也可用5%盐水浸泡数天;

2.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甲基蓝溶液,每天浸泡6小时;

3.用百万分之零点零五(0.05ppm)的孔雀石绿和百万分之二十五(25ppm)的甲醛溶液混合处理,疗效较好;

4.或用28~30℃的百万分之二(2ppm)的盐酸奎宁药液浸泡3~5天;

5.或用百万分之二(2ppm)的硝酸亚汞药液浸泡30分钟;

6.或用百万分之五十至七十(50~70ppm)浓度的红汞溶液浸泡5~15分钟,每天2次治疗待白点消失后,仍要用药一段时间使未附着鱼体的小瓜虫死亡。

注:硝酸亚汞、孔雀石绿,是剧毒产品,会对人体产生巨大伤害,极易至癌。故不推荐使用,在其他病害的治疗上也应避免使用

注:孔雀石绿在化学上称为碱性绿,分子式为:C23H26N2,分子量为:346.4,在工业上可用作绿色染料。但鱼病治疗方面也应用很多(尤其渔场),可用于多种鱼体外寄生虫和病原体(包括:霉菌、细菌、皮肤与鳃部的吸虫感染等等),临床治疗已被证实有效的病症包括:白点病、水霉病、丝霉病、皮肤黏液病等等。

注:红汞是一种外用药,浸泡也是一种外用的方法,主要是掌握浓度和时间。在初期只是身体很少的部分,可以擦拭,但如果后期,全体皆是,那么稀释之后擦与浸泡是一样的。擦拭只是局部,大可不必稀释,因为擦拭是将鱼先捞出,这样的鱼脱水时间不应该很长,稀释擦之后马上放入水中,药效大失,疗效不大。所以,局部是可以擦拭的,但不应该稀释,如果是全身,那么应该浸泡。因为全身擦拭,鱼鳃是很难擦到的,操作也很难,操作不慎还会对鱼鳃造成外伤。

预防措施

对于小瓜虫病的防治尚无特效药,须遵守防重于治的原则。清除池底过多淤泥,水泥池壁要进行洗刷,并用生石灰或漂白粉进行消毒。对于池塘、育苗室养殖水域,加大换水量,改善水质,定期消毒。育苗室用具经¬常用福尔马林或高锰酸钾进行消毒,并做到专池专用。鱼下塘或进入网箱前应进行抽样检查,若发现多子小瓜虫应及时采用上述方法治疗。放养密度不宜过大,日常应加强营养,提高鱼体抵抗力。

设计和制作网箱渔排时,其分布要合理规划和布局,密度适宜。平时可每月调整网箱设置区域一次,勤刷洗养殖网箱,保持网箱水流畅通。每15d定期用生石灰泼洒或强氯精挂袋,以保证养殖区内水体的水质良好。

治疗周期

小瓜虫的生活史中,只有那些基本成熟、即将脱离鱼体或刚脱离的滋养体和掠食体才对药物敏感,而在滋养体的早期、中期和包囊体中幼虫均对药物不敏感。因此,一种即使对虫体很有效的药物,都需要连续使用3-7个疗程,才能完全杀死虫体,两疗程之间间隔一定的时间,间隔期的具体长短视水温而定。最适温度(24-26℃)时需隔天1次治疗1周。评定药物的治疗效果,需要在3个疗程之后,根据在显微镜下检查鳃丝中有无虫体或虫体是否死亡来判定。同时决定是否继续进行更多的疗程治疗。

注意控制水温和渗透压

当环境不适,特别是低温时,小瓜虫成虫并不立即形成胞囊而先分裂,有的中途死亡,有的分裂到一定数目中途再产生胞囊或不形成胞囊。而在高温时,胞囊内孵出幼虫所需的时间随温度升高而变短,囊壁厚度随水温升高而变薄。所以温度升高或者降低都是控制病情的有利因素。小瓜虫对外界渗透压十分敏感,所以要好好利用这一特性。利用食盐刺激小瓜虫离体之后再杀灭离体小瓜虫也是一个非常好的治疗办法。

食用鱼慎用禁用药

被推荐用于食用鱼白点病的治疗药物主要是福尔马林、硫酸铜(或络合铜)和高锰酸钾三种,市场上流通的此类药品拜特辛敌磷与拜特超铜¬合用比较有效。拜特超铜主要成分是萘酸铜40%、活化剂和渗透剂。拜特辛敌磷成分是4%敌百虫、4%的辛硫磷及增效剂。原理是利用小瓜虫在外界渗透压变化之后会离开鱼体,而硫酸铜可以有效杀灭游离在水体中的小瓜虫。在治疗的几种方法中,此种方法非常快速有效。

治疗小瓜虫硝酸亚汞很有效,但为禁用鱼药,食用鱼须慎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观赏鱼原生动物引起的疾病
用0。3%盐水治疗小瓜虫病!部分摘自网络 小瓜虫病是全球性淡水鱼类普遍流行的一种常见疾病,在我国传统和名优养殖鱼类中时有发生,并易引起大批死亡,造成惨重经济损失。  一、病原 为多子小瓜虫(Ichth
小瓜虫生活史与治疗方法
这个方子...能治愈鱼类外寄吗?
黑玛丽鱼的饲养介绍
【白点病治疗经验】关于白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