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钱币文化欣赏>>
<<中国钱币文化欣赏>>
上海市第八中学  林振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货币的国家,从商朝的贝币算起,距今已有近四千年的历史,比文字的起源还要早。中国货币质材之广泛,形制之多样,内涵之丰富,堪称世界货币之最。中华民族独立发展起来的货币文化,不仅源远流长,琳琅满目,而且独具特色,泽被四方,对周边国家和民族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东方货币文化体系的核心代表,周边的许多国家,不仅广泛流通中国钱币,而且还仿制了大量汉文圆形方孔钱,成为世界货币文化中的一大奇观。货币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产物,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历史见证。货币的产生发展历史是人类文明演进史的一部分,是整个人类政治经济活动的生动展示。中国钱币学,堪称是中华民族历史的百科全书,研究中国钱币,可以学习数十门类的学科知识,诸如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天文地理、人文历史、宗教艺术、历代度量衡制度、文字演变书法成就、金属冶炼铸造技术发展、以及对外商贸交往文化交流等等,无一不在货币上反映出来。
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促进中华民族全面复兴的今天,研究钱币文化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在中学开展有关钱币文化的专题研究活动,由初识中国古钱币,了解金融史货币史常识入手,帮助学生解读与考证中国古代经济、政治与社会风貌,开展拓展性学习,是丰富政治历史教学内涵,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升学生文化素养的有益尝试。实践证明,它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历史,了解社会经济生活,丰富经济金融知识,开阔视野,陶冶情操,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可以了解我国的基本国情,了解中华民族的对外经济文化交往,古为今用,为今天的改革开放现代化建设服务。
<<教学提纲 >>
【对思想政治课高二年级《经济常识》第二课第二节"货币和通货膨胀"内容进行拓展】
分课题网页栏目
多媒体教学课件栏目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中国钱币文化概览
中国钱币与艺术收藏品
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钱币与民俗文化
中国钱币与民俗文化
中国钱币与中学语文
中国钱币与中学语文学习
中国钱币与中学综合学科
中国钱币与中学综合学科学习
世界钱币文化概览
世界钱币文化概览
上海钱币文化概说
上海钱币文化概说
我国的人民币
我国的人民币
第一讲:"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你知道吗?为什么把货币称之为“钱”?我国钱币经历了怎样的发展演变过程?
“中国钱币”:指退出流通领域的历史货币,我国历史上用作交换的媒介,时间范围涵盖从商朝到中华民国时期,上下四千年;包括贝、玉、石、金、银、铜、铁、铅、锡以及麻布、棉纸等不同质材,从贝币到银圆铜圆,以方孔圆钱为主要货币形态
“演变过程”:指从萌芽--形成--发展--衰亡的整个过程。
“钱币文化”:指人类思想意识形态、精神在钱币上的体现,包括钱币本身的形制、制作、文字书法、图案设计等。
(一)、货币的起源和发展演变
1、"钱币"的由来与趣谈
“贝币与商代铜贝”  海贝原为装饰品,因携带方便,坚固耐用,有天生的计数单位,在中国历史上最先充当货币,以至于中国汉字中凡与财富有关的,大都以“贝”为偏旁。后海贝供不应求,遂有蚌贝、玉贝、骨贝及铜贝辅其不足。商代铜贝,是人类最早的金属铸币。
“孔方兄”一词源自西晋《鲁褒传·钱神论》:“亲之如兄,字曰孔方。”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孔方兄”成为钱之谑称
阿堵物  《世说新语》记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阿堵物!”自此,阿堵物遂为钱之别称。
邓通  是西汉文帝的一个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自由铸钱,故而邓通私铸的半两钱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因此后世“邓通”成为钱币的别称.
2、战国时期四大货币体系:
战国时期已逐步形成比较完备的货币制度。货币币材丰富多样,有珠玉龟贝、金银铜锡.甚至包括牲畜、皮革、齿角、粮食、布帛。而金有金块、金贝,贝又有包金、贴金;银有银贝、银布;铜有铜块,铜铸币等。仅就铜质铸币而言,因不同地域和不同国家甚至一个国家的不同地区,就流通不同形制的铸币,总体上形成了布币、刀币、圜钱、蚁鼻钱四大货币体系。就货币的计量单位而言,同样丰富多彩,如布币有釿、斤、金、寽、朱、两等。早在春秋战国时期,作为硬通货的黄金,与其他实物货币之间,已经规定有严格的比价。《管子•乘马》:“黄金一镒,百乘一宿之尽也。无金则用其绢,季绢三十三,制当一邑.无绢则用其布,经暴布百两当一镒。”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周景王二十一年(前524年)单旗就提出了金属铸币的子母相权论,是世界上最早的金属铸币发行和流通的理论。
布币  铲形,由农耕经济的农具“钱”、“镈”演变发展而来,这也是把货币称之为“钱”的缘故。“布”为“镈”的假借字. 布币的流通范围,主要在黄河中游农耕经济地区如韩国赵国魏国燕国等.布币的形状各异,种类繁多,一般都铸刻有文字,有纪年数的,有纪地名的,也有纪钱币名称的.王莽复古改制时曾铸造过布币.直到今天,人们仍然把布币视作中国钱币文化的象征,中国人民银行的行徽,是由三个金色的布币组成的一个"人"字形象,中国农业银行的行徽也是用布币和麦穗构成.在我国人民币的水印图案中,也可以看到布币的存在.
刀币  刀削形,起源于渔猎经济工具.主要流通在黄河流域的东部诸侯国如齐国燕国赵国.各国的刀币大小不同,形状各异,其中以齐国的刀币最为古朴精美.初期的刀币与削刀相似,后来,有的刀币铸有外廓,不仅显得美观,而且增强了钱币的牢固度,可以防止钱文的磨损.
圜钱   圆形圆孔,起源于手工业经济工具的纺轮或璧环,主要流通于秦国魏国,战国中期以后,秦国首先采用方孔圆钱,后来齐国燕国也纷纷仿效铸造.圜钱上都有古篆文字,纪地、纪年、纪值或者兼有.圜钱以它独特的魅力和优越的使用便利性逐渐取代了其他形状的钱币,为秦始皇统一币制、为我国钱币形制确定为方孔圆形打下了基础.
蚁鼻钱和郢爰(印子金)  蚁鼻钱,又称鬼脸钱,是南方楚国的铸文铜币,形状呈不规则椭圆形,上面铸有阴刻铭文,有一种钱文好象蚂蚁爬在人的鼻梁上一样,故名蚁鼻钱;另一种好象丑陋的鬼面一样,故名鬼脸钱.以枚为单位计值,使用时较为便利.郢爰 ,黄金铸币, 由于楚国境内盛产黄金,使楚国成为春秋战国时期唯一盛行黄金铸币的国家,现存最早的金币就是楚国的“郢爰”。“郢”乃是楚国国都(今湖北江陵),“爰”则是重量单位或楚国金币的专有名称。
3、秦始皇统一货币与方孔圆钱的流通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中央集权制政权,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也统一了货币.从秦“半两”开始,中国钱币以方孔圆形作为定制,文铭重量 ,铸行纪重钱币。
4、汉武帝行"五铢"钱制沿用至隋末  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废“半两”,改铸“五铢”钱,大小轻重适宜, 制作精美,深受欢迎,其后历经两汉魏晋南北朝隋各朝累铸,沿用至唐初长达700余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长寿的货币。
5、唐初"开元通宝"方孔圆钱   中国钱币从“开元通宝”开始称通宝、元宝和重宝,不再以重量单位为铭,实现了由铢两体系向十进位制年号宝文体系钱币的转变。钱文由欧阳询题写,点画方雅,结构开朗爽健,开创著名书法家艺术入钱文的先河。
6、两宋铜铁钱并行与纸币出现   宋朝钱币铜铁兼铸,种类繁杂,每个皇帝每次改元都铸新钱,钱文书体多种多样,“对钱”盛行,钱币艺术达到中国历史上的最高水平。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纸币的国家。北宋天圣元年(1023),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在我国四川产生了,它比欧洲的兑换券要早好几百年。北宋的“交子”和南宋的“会子”是最早的官方纸币,其后盛衰更替,成为各个朝代主要通货之一。而元代的宝钞发行流通制度,则是世界最早的较为完备的纸币流通制度。它规定并实施一套完美的币制条例,如纸币无限法偿;设立平准库,保证发行准备金制度的落实,保证货币币值和物价的稳定。所有这些,都成为世界货币制度的借鉴。直到19世纪20年代,尚被欧洲各国采用。
7、明清"以银为主,以钱为辅"的货币制度。这一时期大宗交易用银,同时使用铜钱和纸钞。契丹文、女真文、蒙文、满文等少数民族文字也用作钱文,成为多民族文化相互融合的历史见证。
8、清朝后期开始使用银元铜元机制币 银元铜元圆形无孔,采用机器鼓铸,规格标准,式样新颖,使用方便,颇受社会欢迎,因而迅速取代制钱而起,成为东西方钱币文化交融的典范。
由以上我们了解了中国古钱币发展的大致演变过程,经历了:原始实物货币━━金属称量货币━━十进位年号宝文钱币━━纸币(机制币)
进一步印证了马克思关于货币起源和发展理论的真理性
从中国大片《英雄》的细节失真(货币道具使用不当)看普及钱币文化的重要性   货币道具使用不当——影片中演绎的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故事,时在公元前221年前后,但无名使用的货币却是200多年之后由王莽币制改革(公元14年)铸造的“货布”,令人啼笑皆非。
(二)、纸币产生及流通规律
1、北宋"交子"和南宋"会子"
2、金元时期以纸币为主的流通货币因无银本位而导致经济动荡。
3、明清时期以古代银本位为基础的纸币制度
4、纸币发行量规律
5、通货膨胀现象及危害
附:多媒体课件<<中国钱币发展演变过程与钱币文化概览>>
第二讲:"中国钱币文化概览"及小型实物展览
钱币是传承人类文化的最好载体,是一种物化了的文化。钱币无声,但凝聚着古人的艺术思想,审美情趣,思维特点,行为方式等内涵,需要我们去发掘和解读。
钱币不仅作为商品交换媒介具有货币职能,而且具有重要的科学研究价值和观赏价值,它能全面真实形象地反映文明时代的历史发展和社会生活。钱币形体虽小,但涉及面很广,诸如古代的政治经济、财政金融、商贸交流、民俗文化、民族关系、地理沿革、历史演变、以及金属冶炼铸造技术、度量衡制度、工艺美术、文字书法等等,无一不在钱币上反映出来,从小小的钱币上,可以折射出中华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一把钥匙。
兴趣是人生的伟大指南——钱币收藏感悟
伟大的文学家巴尔扎克说过:“一个毫无癖好的人简直是魔鬼”。今天,随着人们物质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收藏的兴趣和爱好日益广泛。钱币收藏作为人们的一项业余爱好,更是异军突起,位居收藏界的前沿,从而使祖国的钱币文化遗产得到了保护和弘扬,为收藏世界增添了更加绚丽的一葩,并为社会主义的精神文明不断赋予崭新的内容。在钱币收藏活动日益深入的同时,人们的感受日渐深刻。
在收藏中读懂了历史
在收藏中汲取了力量
在收藏中陶冶了情操
在收藏中强化了美感
在收藏中充实了生活
在收藏中弘扬了文化
在钱币收藏中拓展了友谊
在收藏中感悟了富有
在收藏中丰富了知识。
在收藏中领略了民族文化
收藏是一种包容  将生命以外的历史浓缩在一个空间,在现实的浅水区和历史的深水区泅游徜徉,把人生的闲时、闲钱、闲情糅合在一个点上,大俗而求大雅。精神的境界通过物质的直观得以承载,物质的价值因丰厚的文化内涵而体现。物质和精神真正从文明的切入口合二为一。人不能为生活盈实而丧失精神家园。现代人也许不能包容现实,却不能不承认历史。很多在现实中解不开的困惑,便走进历史中寻求答案,手拿各种敲门砖,在历史的门槛上这里敲敲,那儿叩叩,作着现代人的诠释。历史被涂抹着,哪怕一刀一布,一钱一钞,真与假困惑着人们,赝品否定着真品,道德堕落者不断在制假,藏者的乐趣和智慧便在这真与假的辨识中得到满足和挥发。自信是在智慧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收藏需要自信,但更需要智慧和眼力。收藏是对历史的一种诠释,把散落的、割断的、零碎的收集整理为集中的、连续的、完整的,同时也是对人生性格、智慧的一种修补。冲动的叫你冷静,偏颇的让你全面,狭窄的让你宽容。
邮票、磁卡、火花、扑克上的中国钱币图案
邮票上的钱币   邮票是邮资凭证、被称为“国家名片”,因此设计精细、印刷精美,讲究静观效果,所以深受广大收藏爱好者的喜爱.
中国人民邮政于1951年发行一套《太平天国金田起义百年纪念》邮票。从邮票上可以看到太平天国的钱币和法令;《太平军目》、《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
中国人民邮政1981年发行的“T65”和1982年发行的“T71”两组"中国古代钱币"邮票,共16枚.
中国人民邮政1996年8月22日发行的“西夏陵”邮票
中国台湾地区发行的4组“中国古钱币”邮票
1975年5月20日发行的古钱币系列(一):梁五铢、秦半两、汉五铢、周圆金(4全)
1976年6月16日发行的古代钱币系列(二): 空首布、尖足布、圆足布、方足布(4全)
1978年6月16日发行的古代钱币系列(三):(刀币)邮票
1990年11月5日发行古代钱币系列(四):原贝、蚌贝、骨贝、玉贝、铜贝(5全)
电话磁卡上的中国钱币   随着电话卡的广泛使用,群众性的集卡活动正在蓬勃兴起。电话卡是一种具有预会费性质的有价证卡。电话卡画面题材内容非常丰富、广泛,凡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乃至人文景观无不涉及,具备了一定史料价值、艺术价值和收藏价值,人们在使用磁卡的同时,不但了解许多史料知识,而且得到一种艺术的享受,因而成为人们所喜爱的收藏品。
福建发行的中国古钱币磁卡(呱呱卡)
1997年上海国际邮票钱币博览会熊猫镶嵌纪念银币; 纪念磁卡.
火花上的中国钱币   火花就是火柴商标,火柴贴画,同邮票一样,可记录一个国家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生活面貌,因而既是廉价的宣传广告,又是一种艺术品、娱乐品。
火花产品宣传招贴画
东方火柴厂具有浓郁民族风格的中国古钱币系列火花,全套一百二十枚,气势宏伟.
扑克牌上的钱币  扑克牌作为娱乐工具,人人会玩,过去和现在玩扑克的人无法计数,但你是否知道,扑克牌还是一种艺术收藏品. 图为杭州三A公司发行的<<上海老钱>>扑克牌, 画面都是旧上海各大银行发行的纸币.
希望通过开设这门选修课,能让中学生们对灿烂的中华文明形成比较直观的印象,热爱中华文化。改变重理轻文的习惯,摆脱应试教育的束缚,拓宽知识视野,做有文化内涵、有素养的中国人。
附:多媒体课件<<中国钱币与艺术收藏品>>
第三讲:"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中国书法艺术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一枝奇葩。古代钱币与甲骨、竹简、木牍、碑刻、绘画一样,保存着中国文字书体的变迁历史,也展示着中国书法的巨大魅力。将中国的历代钱币罗列起来,就是一座恢宏的、古老而又现实的书法艺术殿堂。
(一)、汉字的起源及书体的递嬗
中国文化是从写字开始的。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也是使用比较广泛的文字系统。从远古时期人们开始刻符、结绳记事到出现象形文字,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岁月。"仓颉造字"的古老传说显然属于神话,与历史事实不符。
"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发现最古老的汉字系统,因刻于龟甲兽骨而得名,集中出土于河南殷墟,据考证用于殷商王室占卜等事宜。"甲骨文"象形会意,印证了"书画同源"的真谛,"谓之字可,谓为画亦可"。文字瘦而坚挺,结体错综多变,章法参差疏朗,体现了商代文字已具有的书法意趣。
"金文"指铸造和刻凿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产生于殷商,兴盛于西周,由于青铜器在当时多为上层社会使用的礼器,因而金文具有很强的装饰性。早期金文间架分行相当随意,中期注重结构整饬和字形规范,晚期变为浑朴流畅。
"石鼓文"传为周秦石刻文字,自唐初发现以来为书坛所称道。据考证为秦献公时期刻在10个鼓形石上的文字,以四言诗的形式记叙秦朝君王的渔猎情况。"石鼓文"是后人研究小篆来源的典型材料。
李斯"小篆":秦始皇时代的标准字体。秦统一中国,"车同轨,书同文",由丞相李斯将战国时期各国各不相同的大篆文字统一为"小篆"。李斯的书法代表作有《泰山刻石》,唐人张怀瑾评价"画如铁石,字如飞动","骨气丰匀,方圆妙绝"。"小篆"字型呈纵势长方,笔画匀称,线条圆润,结构整齐美观,讲究对称。
"秦简"、"汉简":是保留秦汉时期文字的主要出土文物,我们可以从中清晰地看出从"小篆"演变到"隶书"的发展脉络。在汉代造纸术发明之前,竹简是主要的书写材料。1975年12月湖北云梦睡虎地出土大批秦简,毛笔墨书,震惊世界。
"隶书":产生于战国末年,极盛于东汉时期。相传由狱吏程邈为方便快捷书写,将大篆、小篆笔画简化所创,因徒隶首创使用,故称"隶书"。结体由纵势变为横势并呈扁方,笔画由圆转变为方折,出现波、磔,用笔出现提按轻重的变化。"隶书"的代表作是蔡邕、蔡琰的《熹平石经》。从中或可一窥"隶书"演变到"楷书"的轨迹。
"草书":西汉时期,人们为了方便快捷地书写文字,将隶书结体变为简约,笔画出现牵带钩连的现象,但字与字之间相对独立,并保留了隶书的书写意味,这就是中国草书的最初形态,被称为"章草"。"章草"相传为汉代史游所创,可能因多用于章奏而得名;又因从隶书简化变易而来,亦称隶草或草隶。后汉张芝完成今草之变,使字与字之间笔势相连。草书始终只是一种辅助书体,在书法史上并未形成一个独立的阶段。"草书"的代表人物有"颠张狂素"即张旭和怀素,开尚意书风之先河。
"楷书":由省改汉隶波磔,增加钩剔而成,因其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尊尚法式,可作楷模而得名。一般认为开创于三国至魏晋时期,魏太傅钟繇被尊为开派宗师。到隋唐时期,"楷书"鼎盛,有"初唐四杰"的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以及盛唐时期的颜真卿和柳公权,使"楷书"发展到极致。
"行书":相传为后汉末年刘德升所创,是相对于正体(篆、隶、楷)的草率化写法,是草书向"楷书"演化过程中的一种中介字体。书时无规定标准,当楷法多于草法时,谓之"行楷",草法多于楷法时谓"行草"。"行书"的代表作有"二王"、智永等。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被后人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钱币书法的千姿百态
中国古钱是古代文字、书法艺术的集大成,其语种之多,书法之妙,在世界上是少有的。中国钱币上的文字,几乎涵盖了我国历史上出现的所有书体,有金文古篆、大篆、小篆,以及篆书的变体如悬针篆、韭叶篆、玉箸篆、九叠篆;有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瘦金书,还有少数民族的文字书体,如去卢文、龟兹文、粟特文、回纥文、西夏文、契丹文、女真文、蒙古文、满文、维文等,而且钱文大多为书法名家墨迹,不乏艺术造诣精深的杰作,观赏这些书法杰作,是一种艺术熏陶和审美训练,不啻为一次难得的精神旅游。
1、春秋战国时期刀布圜钱文字,皆属大篆,随范刻就,不刻意追求艺术效果,显得明快质朴。
2、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半两",使用小篆,一扫书法上的繁复冗赘之气,结体凝重,端庄飘逸,骨气丰匀,方圆绝妙。
3、王莽时期的钱币,采用"悬针篆"书体,精美异常,堪称古钱"三绝"之一;书法特征是结体舒展雅致,上密下疏,字型狭长,住笔尖锐,有如钢针倒悬一样。
4、南北朝时期刘宋王朝铸造的货币,采用韭叶篆,笔画曲屈,起笔尖,住笔锐,字形像自然界中的植物薤叶一样。
5、南北朝时期北周铸造的钱币,采用玉箸篆,丰满圆润,端庄匀称,住笔如柱,其形如筋,笔法华美,篆法绝工,为六朝钱币之冠。
6、唐代"開元通宝",由欧阳询制词并手书钱文,八分隶篆,劲健含蓄,凝重秀丽,开"十进位通宝年号钱币"系统之先河。
7、北宋御书钱币,由宋太宗赵光义用楷行草三种书体题写"淳化元宝"钱文开始,皇帝题写钱文成为一种定制,宋太宗的楷书笔力含劲,浑厚端庄;行书隽永流畅,结构得中;草书笔健墨活,神采飞扬。他还敕命汇集拓印了中国第一部书法丛刊《淳化阁帖》。
8、宋徽宗御书钱币,堪称中国古钱一绝,不仅铸造精美,而且很有书法艺术成就。赵佶自创瘦金书体,横划收笔带钩,竖下收笔带点,撇如匕首,捺如切刀,竖钩细长,连笔有如游丝飞空,运笔瘦硬,锋芒外露。
9、相传北宋大文豪苏轼曾经题写过"元丰通宝"和"元佑通宝"钱文。苏轼的书法与他的文章一样,荡涤了当时文坛艺坛的"绮罗香泽之态",苍劲豪放,态浓意淡,体势秀伟。
10、北宋九叠篆"皇宋通宝",是非常稀罕的钱币珍品。九叠篆始于隋代,盛行于宋元时期,起初用于刻印章,后用于钱文。该篆体笔划反复折迭,盘旋屈曲,填满空白部位,求得均匀美观。
11、金代"泰和重宝"篆书大钱,是著名书法家党怀英题写钱文,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颗璀灿明珠。有不少中国书法艺术精品,在钱币的小小天地之间,展现着巨大魅力。我国钱文书法的发展轨迹.也大体上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演进过程,反映了我国文字书法的历史成就。这是一个色彩斑斓、美仑美奂的世界。
中国钱币的美学成就:中国钱币的形式美和内在美是高度统一的;中国钱币的纹饰与图象属于意象美学形态。中国钱币的纪重数字表现数理美学思想。
附:多媒体课件<<中国钱币与书法艺术>>
第四讲:"中国钱币与民俗文化"
民俗是与人类共存亡的文化现象, 是人类祖先生存经验、生存智慧的总结,是普通老百姓的思想观念。自古以来形成的群体性文化,正是通过民俗的样式表现出来的。如果说,人的生命是由生物DNA和文化DNA两部分组成的话。那么,强健的体魄是外在的,可以一目了然,而文化的基因主要就存在于民俗文化中。 内涵丰富的民俗文化是中华民族赖以存在和维系的重要核心力量。
中国钱币钱文图案蕴涵的内容极为丰富,堪称中华民族民俗风情的历史长卷。压胜钱是与我国民俗,民风渊源关系最紧密的一类钱币,作为钱币文化的衍生产品,一方面它是传统文化观念和思想的承载物,另一方面,它又是一种符号,传递着无法用其他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的概念和信息,如辟邪,吉祥,美,健康,平安等等.细审这些压胜钱,她既展示了先民们对大千世界的独特理解与感悟,也充分反映了祈求美好生活和幸福的思想感情,也从中透射出各个历史时期的民情民俗和宗教信仰,是浓缩了的典故、传统,仿佛无声的述说着中国百姓求福求喜求安宁的生存主题,向我们透露着超越时空的信息。
民俗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大都是人们为辟邪、祈福、供养、游戏、纪念、记事等而特铸的,是专供佩带、悬挂、摆放、礼赠或庋藏之用。其表现形式多姿多彩,如诗如画,每个图案都表现一个优美的故事。虽不是流通货币,却被人们视为特殊的灵物,赋予类似宗教或巫术的文化功能,世代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一)、辟邪
汉代“除凶去殃辟兵莫当”佩钱,形状独特,是当时人们保身求胜、祈求免受刀枪侵害的护身符。表达了人们常吉远凶的良好愿望,开创了中国民俗事项赖以表现的厌胜钱体系。
摇钱树 古人认为,树是连接天与地的天梯,渴望人类的繁衍像树的生长一样茂盛,因而把树视作神灵加以崇拜,于是便诞生了神树崇拜。东汉时期,巴蜀地区自然经济非常繁荣,货币已经成为巴蜀人民商品交换的重要工具,拥有钱币就拥有财富。于是人们赋予了神树新的内容,这就促使摇钱树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在中华大地产生和发展。
古钱上的谶纬迷信   西汉末年,国势衰微,谶纬迷信开始广泛流传。谶,即征兆,用诡秘的隐语、预言作为神的启示,向人们昭告吉凶祸福、治乱兴衰;纬,是用宗教神学观点解释儒家经义。中国文字本身具有象征性和哲理性,加之人们对文字的崇拜而带来的神秘感,使文字有了一种超乎寻常的力量。
王莽在居摄二年(公元7年)铸造金错刀、契刀印证“卯金刀帝出,复尧之常”的神话.“卯金刀”即“劉”(“刘”字的繁体),到篡位后,借口“卯金刀”不合“灭刘兴王”的天意,在始建国元年(公元10年)废止。
东汉光武帝刘秀利用谶纬学说为争权夺位进行舆论宣传,把王莽时期大量铸造的“货泉”钱牵强附会解释(繁体“貨泉”,横列拆解分开,“泉”字为“白水”,“貨”字为“真人”,联结起来就是“白水真人”),便在南阳舂陵白水乡起兵,自号“白水真人”,就是说刘秀“天意”授予他“中兴受命”之兆,是真龙天子下凡来了。
南北朝陈宣帝太建十一年(公元579年)铸造了太货六铢,文字苍劲秀美,形制精美。由于朝廷横征暴敛,民不聊生,人称钱文中的篆文“六”字好像一个人双手叉腰一样,民间就谣传出了“叉腰哭天子”的说法。果然不久陈朝灭亡,太货六铢成为有名的丧钱。
风雨飘摇的北宋政权,在金兵的强大攻势下土崩瓦解了。宣和八年(1126年)宋徽宗赵佶匆忙退位,钦宗赵构继位,改元为靖康,第二年金兵就攻破汴梁,俘徽宗钦宗北去,北宋灭亡,康王赵构渡河南下,在临安登极称帝。一些谶纬术士编造种种故事,声称宋亡非战不利,而是取年号不吉利所致,将“靖康”二字,拆解读为“十二月立康”,牵强附会为钦宗只能当十二个月皇帝便被康王赵构取代,是天意,天命难违。当然这是迷信,不足为信。
“一马乱天下”——崇祯年间,明王朝濒临灭亡,为了支付庞大的军费开支,大量铸造“崇祯通宝”,种类繁多,其中有一种,钱币背面有奔马图案,钱币界称作“跑马崇祯钱”。民间附会“一马乱天下”故事,有人传言此钱暗寓奸臣马士英使国家大乱,王朝灭亡;有人传言此钱征兆李自成起义军进北京,李自成自称“闯王”,“闯”字从“马”从“门”,一马进门,是李自成推翻明朝之图谶。
中国钱币上的生肖文化 生肖纪年相传是汉代东方朔首创的。与动物图腾有关,古代各部落都选一种特别受人喜爱的动物,作为本部族的标志和吉祥物。十二生肖的源头连着古代天文学。我们的祖先在观天象时,将昼夜分为十二时辰,依照十二种动物的生活习惯和活动时辰,确定十二生肖,这样一天的时辰和动物搭配就排列下来:子鼠、丑牛、寅虎、卯兔、辰龙、巳蛇、午马、未羊、申猴、酉鸡、戌犬、亥猪。后来,人们把这种纪时法用于纪年,每十二年循环一次,周而复始。 生肖与钱币的结合,反映了十二生肖文化的渗透力。生肖钱的主要用途是取吉利,避邪恶,作斋祭之用。所以,人们也把生肖钱称作“命钱”,小孩子一生下来,大人就给他佩上一枚生肖钱,以保平安无事。
本命生肖钱 古人非常重视本命生肖,本命年时都要佩戴主管生死命籍的星官钱,诚心供奉。就连封建帝王也不例外,并且耿耿于怀煞是忌讳,目的是祈求长生不老,享龟鹤之寿。
(二)、祈福祝寿
自古以来,人们对永生长寿有着强烈的愿望。长寿富贵吉祥语钱,书法楷体兼有魏碑之风,其中“富”字省点不出头,取“富贵无顶永无尽头”之意。
福禄寿喜 中国古代的吉祥图案,往往以瑞祥的动物和植物作为装饰。这些动物植物,或以其谐音,或以其象征意义表示吉庆和美好愿望,如鹿谐“禄”,蝠谐“福”,蟢谐“喜”;再如龟、桃、灵芝、松柏等象征“寿”;“福禄寿喜”吉祥语,用来祝贺人长寿、升官、富贵、遇喜等。
致仕钱(明清时期铸)
口彩钱(财神赵公明)
男钱(后赵石勒铸)
女钱(南梁武帝铸)
情侣钱(汉代长毋相忘佩饰)
利产钱(后周世宗毁佛所铸)
上海民俗钱币——中国民间的古钱崇拜,是人们对古钱的一种迷信,以为它具有驱邪镇魔,禳灾祈福,趋吉避凶等超越于自然社会的力量。陪嫁、镇宅、供佛、祈福、驱邪、随葬 均用钱币,是一种具有浓郁特色的中国民俗文化现象。图为旧上海出殡场景。戴墨镜者钻入了“太平通宝”钱眼中,两手执“算盘”和“如意”。意为祈求死者在阴间“太平如意”
罗汉钱 “罗汉”一词系佛教“阿罗汉”的省称。佛教称呼断绝了一切嗜欲,解脱了烦恼,不受生死轮回的僧人为罗汉。罗汉个个神通广大,寿命无疆,为人们所羡慕。历代帝王都梦想成为罗汉,康熙皇帝是其中之一。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正值康熙皇帝玄烨六十寿辰。大臣们为了给皇帝庆寿,铸造了一批特殊的“康熙通宝”,大臣们称为罗汉钱,以祝愿康熙皇帝像阿罗汉一样长寿和神通广大。康熙皇帝龙颜大悦,遂将这批质量优良,铸造精美的罗汉钱赏赐给大臣、嫔妃和太监们,以示同庆。旧时代,人们互赠罗汉钱以表吉祥和祝福。文人还以罗汉钱为题材创作了爱情戏剧等。
“醴泉芝草”——意为美满姻缘好像甘美泉水,有如灵芝草般生命长久。看到此钱,人们就会想到宋代赵明诚李清照的故事。赵明诚年轻时有一天睡梦中吟诵一篇奇文,梦醒时记得其中几句:“言与司合,安上已脱,芝芙草拔”,不解其意,父亲笑着解释说,这是猜字谜语,应是“词女之夫”。赵明诚顿时醒悟大喜,请求父亲托媒向李家说亲,以“醴泉芝草”作为聘礼,赵明诚李清照终于结为一对美满的夫妻。后人以“醴泉芝草”赞誉天作之合。
(三)、供养
安史之乱后,北方的五代梁、唐、晋、汉、周王朝都铸造了自己的货币,其中铸造精美流通最广的要属后周“周元通宝”。这种钱是后周柴荣下令毁掉3336座佛寺,熔掉一尊尊铜佛像铸成的,因而中国古代一直传说这种钱十分神奇,能治病助产。
道教花钱
八卦,是中国传统文化象征天地自然万物的基本符号,相传是由人类始祖之一伏羲发明的。《太平御览》记载,八卦是由最基本的“━”(阳)、“-- --”(阴)两种符号组成,后又演变为八种符号,名称分别为乾、坤、震、巽、兑、艮、离、坎,依次象征天、地、雷、风、山、泽、火、水八种自然现象。八卦又以两卦相叠,演变为六十四卦,象征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变化与结合,推演宇宙万事万物。人们佩带“八卦钱”,借以镇压邪气,避灾免祸,祈求平安。清朝中后期,民间风俗还把“八卦钱”缝缀在小孩的衣帽上,保护小孩平安成长。中国的八卦文化直到今天还在周边的韩国、日本沿袭使用。
“八仙” “八仙”是我国道教奉祀的神仙。压胜钱中有展示“八仙”及所持法器图案的(暗喻“八仙”人物),象征吉祥喜庆。民间传说故事中,铁拐李的葫芦能炼丹制药,普救众生;吕洞宾的剑,有天盾剑法,威震群魔之能;汉钟离的扇,称谓玲珑宝扇,能起死回生;张果老的鱼鼓,能占星卜卦,灵验生命;韩湘子的笛,有妙音萦绕,万物生灵之能;曹国舅的拍板,其仙板神鸣,万籁无声;蓝采和的花篮,篮内神花异果,能广通神明;何仙姑的荷花,出泥不染,可修身禅静。
佛教花钱
宋元时期,人们以宗教的虔诚认真严肃对待神怪传说,铸造钱币既娱神娱人,又诠释社会信仰与民俗。
(四)、游戏
儿童游戏   主要是捉蛐蛐、放风筝。风筝装置构造一般是上轴为风斗,下为捆绑皮鼓、铴锣的架子,在空中遇风,带动风斗,连动鼓锣,发出声音。类似的还有风筝与“竹笛”“苇笛”等发鸣装置,清代则把“太平锣鼓”、“风琴”发送上天了。图为表现儿童玩游戏的钱币
选仙钱   是我国古代一种博戏工具,始于北宋初年。选仙钱分为诗仙、醉仙、棋仙、散仙等各品,每枚选仙钱的背面都铸有一首五言绝句.在古代,人们将选仙钱作博戏,饮酒作乐,吟诗诵词,选仙钱的博戏,在当时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
宋元时期流行的打马博戏 打马格是宋代开始在文人雅士之中流行的一种游戏。宋代的女词人李清照,对打马格游戏非常喜欢而且颇有研究,她撰写了《打马图经》,称赞“实博弈之上流,乃闺中之雅戏”,我们可以从她的诗词中,看到她对这个游戏非常钟爱。打马格游戏到现在已经失传了,但是流传下来的打马格钱,却非常精美,可以认为是一幅名将百骏图。比如说我们现在经常说的八骏图,实际上是伴随着周穆王巡游天下的八骏,还有跟随着唐太宗李世民征战南北的昭陵六骏,在打马格钱都可以看到。
(五)、记事寄情
节庆文化  传统节日,是传承民族文化生命的载体,是一个民族之所以区别于另一个民族的重要标志。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上,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重阳节都是大规模的集体项目,而且由于满足节日内容的需要,演变出种类繁多的节日形式,成为独特的文化图景。五月初五(端午节) 七夕节(乞巧节)
科举文化  科举时代金榜题名是每个读书人的最高理想和荣誉。清代诗文钱“一色杏花红十里,状元归去马如飞”,表现了殿试中状元后飞奔报捷的那种喜形于色的心情,背面则为文昌魁星(俗称文曲星),一手捧书,一手执笔,立于鳌首之上,似正欲阅尽天下大块文章,圈点题名。所谓“魁星点斗”、“独占熬头”、状元及第、五子登科,都是古代科举取士制度的生动写照。
商业文化 日有万陪钱币 意为经商做生意的人们期盼自己生意兴隆,日日顾客盈门。“陪”字取其本意,可释为主人陪伴邀请来的客人,即顾客;该钱背面图案为衡器--秤,秤杆之上挂有一权(即秤砣),秤钩所挂之物上有一“意”字,既可理解为“称心如意”,也可引申为“诚心诚意”(诚与秤谐音),即在商业经营中,对顾客要讲信誉,诚心诚意,以诚相待。自古经商之道,生意诚为本,诚招天下客,这对我们认识今天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道德经济具有重要意义。
花卉文化   古往今来,梅兰竹菊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
梅花钱币 “而今未问和羹事,先向百花头上开”另一枚钱币上是宋朝林和靖著名的诗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兰花钱币 “欲寄一枝嗟道远,露寒香冷到如今”(清朝郑燮《画兰》).兰花姿态素雅,幽香清远,以其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往今来人们喻其为“花中君子”。而且古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竹子钱币 “明年再有新生笋,十大龙孙绕凤池.”(郑板桥诗) 竹子坚挺潇洒,节格刚直,“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因此,古人常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苏东坡甚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菊花钱币 “莫嫌老圃秋容淡惟有黄花晚节香”“凌霄自得,不趋炎热”的菊花,由于耐寒,花开时值深秋,往往在严霜之后竞相开放,因而常常被文人雅士钦慕,百般吟咏.宋代诗人韩琦以秋菊喻人的晚节。“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东风”明代朱淑真
荷花钱币 荷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名闻遐迩“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正是由于荷花超凡脱俗的品格,她既是君子虚心正直,操行廉洁的象征,也成为佛教吉祥宝物,圣洁的象征,融入了佛教文化艺术之中。也使人想起“粉光花色叶中开,荷花衣香水上来”的诗句,
牡丹钱币 牡丹花朵硕大,色泽鲜艳,花瓣厚实,国色天香,雍容华贵, 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被人民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唐代皮日休《牡丹》“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唐代刘禹锡《赏牡丹》
(六)、神话传说
唐代高僧玄奘到印度取经求法,是历史上的真人真事。《西游记》为明代失意儒生吴承恩游历型小说,主要人物唐僧师徒四人的个性,刻划得非常鲜明,譬如虔诚庸弱唐三藏、食色二欲猪八戒、英雄风采孙悟空,默默苦行沙和尚的形象,都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另外,神仙菩萨、妖魔鬼怪,也描写得各具特色,表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个性特质。
嫦娥奔月 “嫦娥奔月”是流传非常久远的神话故事,源自《淮南子 • 览冥训》。相关的传说还有“蟾宫折桂”、“玉兔捣药”等。唐代诗人李商隐有《嫦娥》诗“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脍炙人口.
精卫填海 《山海经》载炎帝爱女女娃游于东溺水而死。炎帝悲痛欲绝,女娃死后变为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鸟,随父狩猎,绕飞林中,悲鸣声“精--卫--”,炎帝举弓欲射,随从禀告:“此鸟乃陛下之女所化!”炎帝心中一惊,放下弓箭,泪水盈眶,久久不能自己,许久之后才说:“就赐小鸟精卫之名吧!”精卫久久盘旋不肯离去。炎帝作歌:“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山木翠兮人为鱼虫!娇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精卫听得父亲“海何以不平”的歌词,遂决心填平大海!于是每日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人们同情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白蛇传》 《白蛇传》是一个优美动人的悲欢离合故事。如下凡、游湖、结亲、盗草、斗法等情节,大都在钱币上有所表现.
周处斩蛟田真哭荆钱币 表现“周处斩蛟”和“田真哭荆”故事。周处执剑于浪涛中搏杀蛟龙,气势汹涌、构图简洁。“田真哭荆”庭院中有一棵紫荆树,田真居中,旁有两人,一人抚树垂首,一人似在比划什么。
宣扬忠孝 “二十四孝”是中国封建社会所褒美的二十四位孝子、孝女事亲的故事。除了虞舜为传说人物外,其余均为春秋、战国、汉、晋至北宋时期的现实人物,他们分别是王祥、孟中、郯子、老莱子、曾参、仲由、闵损、刘恒、郭巨、董永、江革、黄香、姜诗、丁兰等。图为王祥卧冰,孟中哭竹故事钱币。
附:多媒体课件<<中国钱币与民俗文化>>
第五讲:"中国钱币与中学语文"
中国五千年文明史,造就了灿烂的文化,构建了中华民族丰厚的文化底蕴。与货币相关的成语典故、诗词歌赋,形象而生动地道出了人间百态,富含智慧,为人们喜闻乐道,历经时代荡涤,一代代沿用,传为佳话。
(一)、中国钱币与诗词歌赋
大凡懂史的人都知道,中国使用钱币已有4000余年历史。几千年来,各种钱币丰富多彩,源远流长,并形成了独特的钱币文化,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灿烂瑰宝。中华又是一个诗国,涉及钱币的诗歌中有不少为名诗佳句。
以钱入诗,首推《诗经》,“螽斯衍庆”"琴瑟友之" "君子好逑" 等;《孔雀东南飞》中有“赍钱三百万,皆用青丝穿.”的诗句;唐代李峤的《钱》诗:“九府五铢世上珍,鲁褒曾咏道通神。劝君觅得须知足,钱解荣人也辱人。”;历代言钱的名句还有"谢家飞絮沈郎钱"(李商隐);"恰有青铜三百钱"(杜甫《最能行》);"姚崇家景作相公"(元稹《连昌富》);"身居神策军"(白居易《宿紫阁山北村》);"好恶不合长相蒙"(杜甫《岁晏行》);"依稀尤有开元字"(宋代昆陵女子《题破钱》)等。清代诗人袁枚的《咏钱》诗曰:“人生薪水寻常事,动辄烦君我亦愁。解用何尝非俊物,不谈未必是清流。空劳姹女千回数,屡见铜山一夕休.拟把婆心向天奏,九洲遍设富民侯.”
古往今来,梅兰竹菊被人们称为"花中四君子",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更成为文人骚客笔下永恒的题材.这套诗钱制作精美,诗词优雅,书法真. 草. 隶. 篆齐全,堪称花钱中精品。有大小两种,以花卉图案配以名家诗词,可谓相得益彰.
梅花  “剪雪裁冰一身傲骨”“凌寒独自开”,所以自古以来成为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倍受人们喜爱,也成为文学家、书画家永恒的题材。吟梅花诗“而今未问和羹事,先向百花头上开”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兰花  姿态素雅,幽香清远,以其特有的叶、花、香独具四清(气清、色清、神清、韵清),给人以极高洁、清雅的优美形象。古往今来人们对它评价极高,被喻为“花中君子”。而且古人常把诗文之美喻为“兰章”,把友谊之真喻为“兰交”,把良友喻为“兰客”。 清郑燮《画兰》诗“山中觅觅复寻寻,觅得红心与素心。欲寄一枝嗟远道, 露寒香冷到如今.”
竹子  坚挺潇洒,节格刚直,“未出土时便有节,及凌云处更虚心”因此,古人常常以“玉可碎而不改其白,竹可焚而不毁其节”来比喻人的气节。苏东坡甚至“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郑板桥诗句“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笋,十大龙孙绕凤池. ”
“凌霄自得,不趋炎热”的菊花,由于耐寒,花开时值深秋,往往在严霜之后竞相开放,因而常常被文人雅士钦慕,百般吟咏.宋代诗人韩琦以秋菊喻人的晚节:“莫嫌老圃秋容淡惟有黄花晚节香。”明代朱淑真诗:“宁可抱香枝上老,不随黄叶舞东风”。金钱菊
荷花,被誉为“花中君子”。宋代周敦颐《爱莲说》名闻遐迩“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 正是由于荷花超凡脱俗的品格,她既是君子虚心正直,操行廉洁的象征,也成为佛教吉祥宝物,圣洁的象征,融入了佛教文化艺术之中。“粉光花色叶中开,荷花衣香水上来”。
牡丹  花朵硕大,色泽鲜艳,花瓣厚实,国色天香,雍容华贵, 素有“花中之王”的美称。被人民视为富贵吉祥、繁荣幸福的象征。唐代皮日休《牡丹》“落尽残红始吐芳,佳名唤作百花王;竞夸天下无双艳,独占人间第一香。”唐代刘禹锡《赏牡丹》名句:“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宋代开始,在当时自命清高的知识分子、士大夫阶层中非常流行一种叫“选仙”的游戏。人们将选仙钱作博戏工具,饮酒作乐,吟诗诵词,这些选仙钱,图景带意,意境生诗.是最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艺术品.
“选仙钱”是宋代流行的一种叫“选仙”的博戏用的博具,它始创于北宋初年。有诗仙、酒仙、琴仙、棋仙、散仙、王母、双成、曼倩、壶中仙、拔宅仙、龟鹤仙等各品。有方形与圆形两类,圆形分方孔、无孔两种。每品一面为图形,一面为五言绝句一首,图文并茂,流溢出仙界的灵幻和诗词的意趣浪漫。宋人王在《宫词》中就写过宫中的人玩这种游戏,咏及“尽日闲窗赌选仙,小娃争觅到盆钱”。还有“一串铜牌赌选仙,仙家岁月日如年,圆中斗大黄金桔,乞与真灵作洞天。”指的都是这种博戏。
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是我国著名的诗人,有“诗仙”、“酒仙”、“醉仙”、“谪仙”、“剑仙”之仙名。“笑傲诗千首,沉酣酒百杯。若无诗酒敌,除是谪仙才。”“价重篇篇玉,声传字字金。江山为我助,无日不高吟。 ”
琴仙   "膝上按焦桐,霄分一曲终。知音有谁是,明月与清风。"
棋仙 (宋)朱熹诗:“局上闲争战,人间任是非。空交采樵客,柯烂不知归。”郦道元《水经注》晋时樵夫王质到石室山砍柴,见二童下围棋,便坐于一旁观看。一局未终,童子说,你的斧柄烂了。王质回到村里才知已过了数十年。“山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的典故于此。后人把石室山称为烂柯山,并把烂柯作为围棋的别称。
壶中仙  “有时壶内去,去即一千年。荣辱悲欢外,须知别有天。”
双成  “为种蟠桃树,千年一棵生;是谁来窃去,唯问董双成。”“王母叫双成,叮咛意甚频;蟠桃谁窃去,须捉坐中人。”
酒仙  “山中徒命侣,河朔漫飞觞。直把千锺酒,今宵醉一场。”
拔宅仙 “一夕玉皇诏,为君功行成;分明五云里,拔宅上三清。”唐、宋以来,许多修仙炼丹之人,据传在丹成功之后,都与所居一起升入仙苑圣境。
曼倩 “青琐窗中客,才称世所高,如何向仙苑,三度窃蟠桃。”西汉人东方朔,字曼倩。山东籍,文学家,长辞赋,性恢谐。武帝时官至太中大夫。传说故事甚多。〈〈神异经〉〉〈〈海内十洲记〉〉等书系托其名流传于后。
散仙  “尘分不我留,身计白云浮,欲问真游处,三山与十洲。”
著名的书房楹联“夜月琴声书韵,春风鸟语花香”“与乾坤而永大,共日月以俱升”《陈书》:"扬英声而永久,共日月而俱升".《大唐三藏圣教序》:“夫以卉木无知,犹资善而成善,况乎人伦有识,不缘庆而求庆,方冀兹经流施,将日月而无穷,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汉灵帝卖官与“四出五铢”钱币 东汉灵帝好敛积钱财,不择手段,开中国历史上卖官鬻爵之先河。光和元年(178年)悬挂卖官榜文于鸿都门前,公示天下,随官职高低分别标价,卖公卿官爵价高达千万(指一千万枚五铢),而且有钱现金交易,无钱也可变通,上任后加倍交付。官员升迁也需交钱,无钱者不予升迁。短短几年间,灵帝靠卖官积敛五铢钱巨万,于是在西园建造了一座万金堂贮藏起来。中平三年(186年),灵帝令开铸新的“五铢”钱,为了区分旧铸五铢,别出心裁,在钱背铸出四道纹连接边缘,俗称“四出文钱” 。但没过多久。便爆发了黄巾起义,灵帝搜刮百姓积聚的钱财真的象“四出文”那样向四处散去了,而这个天天在钱眼里坐着的皇帝,白忙了一场,到头来落得人财两空。后人有讽诗云:“莫怨灵帝庸无才,只怪老天错安排,天生一副商贾料,缘何派他秉政来? ”
北宋汪洙《神童诗》“春游芳草地,夏赏绿荷池;秋饮黄花酒,冬吟白雪诗。"
“嫦娥奔月”是流传非常久远的神话故事,源于《淮南子 • 览冥训》。相关的传说还有“蟾宫折桂”、“玉兔捣药”等。唐李商隐《嫦娥》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二)、中国钱币与成语典故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中国文明的长河中,成语典故如陈年老窖,历久弥醇。典籍中里的经典名句,诗文中的瑰丽辞藻,历代流传的神话、传说、寓言、史实、及帝王将相、文史名家的轶闻逸事以及沿习已久的谣、谚、书面语言色彩浓重的熟语,我们称之为典故。与钱有关的成语,文字简单,寓意深刻,几个字就是一个典故,或配以图案一起表达含意。
画叉取钱   北宋元丰三年,苏东坡因乌台诗案入狱,后被贬黄州,降职团练副使,俸禄削减,生活拮据,不得不巧于居穷,只好痛自节约,把每日开支压缩到不超过150个铜钱,每月初一,取出4500个铜钱,分成30堆,分别用绳子串起来挂在屋梁上,每天清晨用画叉挑取一串,然后把画叉藏起来;墙上挂一个大竹筒,用来储存当天节省的钱,以备招待客人。这种节约开支的办法,后人称为“画叉取钱”。(苏东坡既是杰出诗人、文学家,又是著名书法家,他书写的元丰通宝、元佑通宝钱文,笔力雄健,纵放豪逸,世称东坡元丰)
腰缠万贯  “贯”,穿钱绳子,后引为计钱单位,千钱一贯,形容资财富足。古人很少直接把钱币放在衣囊里,出门在外携带的金银、铜钱一般放在束腰用的腰带里,然后把腰带缠绕在腰间,故称“盘缠”(同今天“腰包”之意),这样既不会遗失,又不会露财。古代还有“腰缠十万贯,骑鹤下扬州”的故事。
恶贯满盈   集满一千个铜钱为一贯,称“满贯”。满者,无可再增了。旧刑律,凡盗窃者,以赃之多少,论罪之轻重,其最高限度称做“满贯”。“恶贯满盈”就是形容罪孽深重,专指那些作恶多端、坏到极端,不杀不足以平民愤的罪犯。
阮囊羞涩   《世说新语》记载,晋朝人阮孚曾持着一皂囊,行游于会稽。有人问他:“你囊中装的什么东西?”阮孚答道:“但有一钱看囊,恐其羞涩”。“阮囊羞涩”是反其意而用之,形容金银匮乏,袋里无钱。这一典故经常被人们引用,杜甫《空囊》诗中说:“囊空恐羞涩,留得一钱看。”新颖别致。
床头金尽   指床头的钱用完了,形容陷入贫困的境地。
青钱万选   “青钱”即白铜钱,色泽青白,是铜质里掺少量铅、锡合成,材质精良,为人们所喜爱,在许多钱币中,会一眼看中,首先挑出,万选万中。唐代文人张荐,曾经8次应试,每次都登甲科,他的文章行文流畅,通俗易懂,风行当世,连日本、新罗等使者也纷纷求购,人称“青钱学士”。后人将科举中屡试屡中的文章,也称为青钱万选,包含稳操胜券,必定成功之意。
锱铢必较  语出宋代陈文尉《陈克斋集》:“先生造理精微,见于处事,权衡轻重,锱铢必较。”锱:1/4两;铢:1/24两。形容非常小气,很少的钱也要计较。也比喻气量狭小.
钱可通神   唐张固《幽闲鼓吹》载:唐张延赏判一大狱,召吏严缉。明旦见案上留小帖云:“钱三万贯,乞不问此狱。”张怒掷之。明旦复帖云:“十万贯。”遂止不问。子弟乘间侦之,张道:“钱十万,可通神矣,无不可回之事,吾惧祸及,不得不止。”后用来比喻金钱魔力之大,一切事情都以金钱为转移。
饮马投钱   《初学记》卷六载:汉代安陵人项仲仙,为人清廉。每次到渭水边饮马,一定要把三个小钱投入水中。后以“饮马投钱”比喻其人廉洁不苟取。
日食万钱   《晋书何曾传》栽:晋人何曾贵为王公,性奢豪,穷奢极欲,府中厨膳菜肴,比帝王还要讲究,每日膳食花费万钱,还说没有下筷之处。后用“日食万钱”形容穷奢极侈。
此地无银三百两   “此地无银三百两,邻居王二不曾偷”的故事为人们所熟知,比喻想要隐瞒,结果反而更加暴露。
铜臭   《后汉书》载:东汉崔列很有财势,用钱五万买得司徒官职。有一次问他的儿子崔均:“我现在官居三公,外面议论如何?”崔均说:“论者嫌其铜臭”。后常用“铜臭”讥讽有钱的人。
杖头钱   《晋书阮修传》载:阮修为人简慢任性,不喜欢见俗人,家中无隔夜之粮,仍然逸乐如常。他常常步行,在拐杖头上系百钱,至酒店便独自开怀畅饮。后人因此把买酒的钱称为“杖头钱”。
精卫填海 《山海经》载炎帝爱女女娃游于东溺水而死。炎帝悲痛欲绝,女娃死后变为彩首、白喙、赤足的小鸟,随父狩猎,绕飞林中,悲鸣声“精…卫…”,炎帝举弓欲射,随从禀告:“此鸟乃陛下之女所化!”炎帝心中一惊,放下弓箭,泪水盈眶,久久不能自己,许久之后才说:“就赐小鸟精卫之名吧!”精卫久久盘旋不肯离去。炎帝作歌:“精卫鸣兮天地动容!山木翠兮人为鱼虫!娇女不能言兮父至悲痛!海何以不平兮波涛汹涌!愿子孙后代兮勿入海中!愿吾民族兮永以大陆为荣!”精卫听得父亲“海何以不平”的歌词,遂决心填平大海!于是每日衔西山之木石填于东海。人们同情钦佩精卫,把它叫做“冤禽”“誓鸟”“志鸟”、“帝女雀”,并在东海边上立了个古迹,叫作“精卫誓水处”。
(三)、钱币的别称
在古代社会,钱币有一些别称和佚事,屡屡出现在文艺作品中。无论是从钱的内涵还是外形上来演绎,都是耐人寻味的,是一种时代社会文化的折射,通过对这些别称的深入分析,我们可以了解不同历史时期人们的心态和社会的风貌。我们不仅要知道钱的别称,更应该领悟它的内涵,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泉  钱在战国时期称“泉”,钱与“泉”谐音,称钱为“泉”主要还是从古钱外形演绎而来的,因为钱币外圆内方,具有“周流四方”的意义。历史上称钱币专家为泉学家。
阿堵物 《世说新语》载,王夷甫(王衍)因雅癖口未尝言钱。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晨起见钱,呼婢曰:“去此阿堵物!”(“阿”六朝时口语,意为“这个”,用现代话,就是“拿开这些东西”。)西晋时期的门阀士族自命清高,耻于言钱,王衍就是这样所谓“品行高尚”的清谈人士,据说他口里从不提到“钱”字。他老婆想试探王衍的虚实,所以上演了这样一出闹剧。因而“阿堵物”就被后人作为钱的别称,曾有“爱酒苦无阿堵物”的诗句。
邓通 邓通是汉文帝的宠臣,官居上大夫。文帝曾赐给邓通一座铜矿山,并破例允许邓通开矿自由铸钱,故而邓通私铸的半两钱流布四海,富甲天下。因此后世“邓通”成为钱币的别称。著名小说《水浒传》、《金瓶梅》中就有“功名全仗邓通成”的诗句。
孔方兄 “孔方兄”一词源自西晋《鲁褒传·钱神论》“钱之为体,有乾坤之象。内则其方,外则其圆。为世神宝,亲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则贫弱,得之则富昌。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可使杀。无翼而飞,无足而走,解严毅之颜,开难发之口。”极论钱之妙用如神,而语带谐谑,揶揄笑骂,恣肆酣畅。钱形方孔由来已久,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货币铸造方孔“半两”钱,方孔圆钱成为一种定制,直至民国初年方废止使用,共使用了二千多年。鲁褒不乏幽默感,把人们对钱的亲情讥为“亲之如兄”。 “孔方兄”成为钱之谑称。
青蚨 “青蚨”成为钱的代称,源于晋《搜神记》南方有一种昆虫,名叫“青蚨”亦称“鱼伯”形状如蝉。母青蚨与子青蚨相依为命,抓到子青蚨、母青蚨必然会跟随而来。将母青蚨和子青蚨的血分别涂在钱币上,用这种钱购物,用出去的钱必然会复还。” 这就是“青蚨引钱”的神话传说,文人雅士在诗赋戏文中常常用青蚨名句,唐诗“襄里无青蚨,箧中有黄绢”;温庭筠有“妻试踏青蚨”;明谷子敬的《城南柳》有“则你那尊中无绿蚁,皆因我襄里无青蚨”;清“酒待青蚨尽,诗随败叶删”。 这当然是一种迷信说法,但在民间广为流传,每逢春节贴对联,一些商号、银号的钱柜上都用红色的方纸写着“青蚨飞入”四个大字,希望花去的钱能自己飞回来,花去多少,飞回多少,源源不断,即“财源茂盛,生意兴隆,财运亨通”之意。
上清童子 钱币还有一个非常高雅飘逸的别称即“上清童子”。唐代的郑还古的《博异志》中有一个故事:在唐贞观年间,岑文本在一座山的山顶避暑,有一天听到敲门声。开门一看,只见一个自称“上清童子”,穿着轻飘细软的“上清五铢”衣的儿童拜访。一番对话后,童子出门而消逝在墙角。岑文本在墙下拣到一枚五铢钱,他顿时领悟到“上清童子”原是钱的化身。唐代以后,人们用“上清童子”作为钱的雅号。
(四)、中国钱币与文学家
古钱涉及历史、经济、书法、篆刻艺术等,所以不仅一些经济学者,而且有不少文学家也都与它们有着不解之缘。有以钱为题写成生动的文学作品;有以钱作比喻阐述做学问的道理成为有趣的轶闻佳话;有的则是谨严的考证鉴定。
明末剧作家朱鹤(he)的《十五贯》和沪剧现代戏《罗汉钱》这两出戏异曲同工,都巧妙地运用古钱构成情节,塑造出各自生动的人物形象,获得了艺术上的成功。
我们所说的"古钱",主要是指始于秦代的方孔圆钱。这种形制的钱币,记述最早大致要推东汉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在《汉书》中所说的"钱圜函方"了。
十六世纪的英国作家莎士比亚,曾在《雅典的泰门》一剧中借剧中人之口,对人与人的关系中可主宰一切的金钱,进行了痛快淋漓的咒骂,这是大家熟知的。而我国西晋文学家鲁褒的《钱神论》则早于莎翁一千多年就借骂钱来对当时社会进行辛辣的嘲讽了。请看:"钱之所佑,吉无不利,何必读书,然后富贵……无位而尊,无势而热……危可使安,死可使活……怨仇嫌恨,非钱不解。令人笑谈,非钱不发。"这种对金钱拜物教的揭露和控诉,可说是十分深刻的。鲁褒在他的《钱神论》里有"亲爱如兄,字曰孔方"的谐语,于是"孔方兄"便正式成了铜钱的雅号。之后有位文学家以文为戏,煞有介事地对客人说:你们知道为什么称钱为兄吗?因为"钱"是"金戈戈"嘛。"戈"与"哥"同音,哥又与兄同义,他的戏言倒不失为绝妙的联想,也可见文学家形象思维的独到之处。
也有人视钱为"秽物",以示清高。《世说新语》载,晋人王衍,口未尝言钱字。妇欲试之,令婢以钱绕床不得行,夷甫(王衍字)晨起,见钱阂(he)行,呼婢曰:"举却阿堵物。""阿堵物"就是"这堆东西"。他就是不肯说个"钱"字。这自然是可笑的虚伪。"阿堵物"却从此成为钱的谐称。
"王杨卢骆"指"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旧唐书•杨炯传》说:"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以文诗齐名,海内称为王杨卢骆,亦号为四杰。"
"韩柳欧苏"指唐代文学家韩愈、柳宗元,宋代文学家欧阳修、苏轼。《幼学琼林》:"韩柳欧苏,固文人之最著;起翦颇牧,乃武将之多奇。"
北宋文学家苏轼曾经别出心裁地以钱来比喻作文要领。他说,要想买各种各样的商品,首先是要具备钱,有了钱,一切商品都能为我所用;要想写文章,首先要有明确的立意,这样,经史都能为我所用。他这生动浅近的比喻使人很容易理解。据传,苏东坡还为"元丰通宝"和"元佑通宝"这两种年号钱书写过钱文。
钱币蕴连文人的经济见解。欧阳修研究货币流通制度,针对河东路超量发行铁钱和朝廷推行不足值货币政策,突破前人盲目乱铸、有意多铸的币丰国富思想的局限,提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钱币收藏知识:古钱币的9种叫法
中国古代钱币文化1
钱是钱,又不是钱
中国古代钱币知识【图文解析】
中国古代的铜钱,为何都是外圆内方?暗藏古人的大智慧!
关于钱币收藏的小知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