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细读《资治通鉴》:司马光为啥要从“三国分晋”开始写起

《资治通鉴》当是司马光对他自己看的历史书的读书笔记。而他大量的各种观点,都用特别的段落标注了出来,段落开头都说:“臣光曰”,这跟司马迁《史记》中的“太史公曰”有相似之处,都是以议论史事、表达思想的文体。写历史写了一段了,自己有自己的看法,或者自己的见解和认识是啥,就通过这样的段落表达出来,这像是读历史的读书笔记,但跟我们平常的读书笔记并不相同,他的读书笔记在书写之前就已经明白,这是要留给人看的,而以《资治通鉴》这样的成书规模,它一定是打算留传后世的,因此,这些读书笔记的质量是靠得住的,我们读这些文字其实是在读司马光的思想精华,用司马光的原话说“臣之精力,尽于此书”(《进通鉴表》),这一部书写完,我所有的精力都用完了。从他的去世年代说来,也确实是用完了。

(《资治通鉴》)

其实,《资治通鉴》这样的书,一辈子耗尽精力写一部,足矣!

一部《资治通鉴》,据资料载,毛主席一生曾经读这部书17遍,可以说,这部书几乎陪伴了他的一生,他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而且他的这部书,基本上让他读烂了,他“一读就是半天,他说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是一部难得的好书。”(郭金荣《读破了的一部<资治通鉴>》)。因此,我觉得我这项工作是有价值的,一方面自己替自己梳理一下自己读书时的心得(这也是我的读书笔记),一方面可以给愿意读这部书的朋友一些额外的资料。

一部大书,294卷,写了1362年的史事,这样的大书,我要做的就是一点一点的抠出来,因此,成文就会比较琐碎,希望我能把这件事完完整整地做完。

(司马光彩像)

以上是废话,相当于“某某曰”,接下来是正文。

《资治通鉴》的第一句话就是:

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三国分晋)

这是《资治通鉴》时间轴的上限,就是说,这部书写历史,是从“三家分晋”这件事情发生开始的。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周威烈王封三家为诸侯。《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而这个时间点,也基本上被认为是春秋与战国的分界。也基本上也是从这个时候开始,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名存实亡了,战国七雄中的韩、赵、魏三国产生了,由此奴隶社会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霸权政治结束,七雄兼并的战国序幕揭开。

其实这跟《史记》中的《六国年表》有出入,司马迁的《史记》把476或者475年这个时间点作为春秋和战国分界线。何以司马光要把另外的时间点作为春秋战国分界线,而这个时间点又选在这一年呢?当然,这件事很重要,重要的甚至可以用来划分时代,但司马光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点做为显然额外另有深意。

之前的晋国其实就在魏、赵、韩三大家族的控制之下,国君也只不过是徒有虚名罢了,但在形式上,晋国仍是一个完整的独立封国,也就是在这一年,就是威烈王姬午,下令擢升晋国的三位国务官(大夫):其中魏斯担任魏国国君,赵籍担任赵国国君,韩虔担任韩国国君,晋国的广袤国土从此被三家瓜分殆尽,只剩下一小片国土。其实,这三家早就占了大部分晋国土的,只是到这公元前403年这一年,韩、赵、魏三家打发使者上洛邑去见周威烈王,要求周天子把他们三家封为诸侯。周威烈王想,不承认也没有用,不如做个顺水人情,就把三家正式封为诸侯。

(周天子的封拜仪式)

问题就出现在里,三家分晋国的土地可以,但周天子的分封是实质性的,三家由此有了“名分”,名正言顺地分晋了,“名分”这件事让司马光大发议论,就是紧接下来的第一自然段:

臣闻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何谓礼?纪纲是也; 何谓分?君臣是也;何谓名?公、侯、卿、大夫是也。

天子最重要的责任,莫过于遵守礼教,而礼教中最重要的,就是官位,官位中最重要的就是名分。什么是礼教?礼教就是纲纪。什么是官位,官位就是君主、臣民。什么是名分,名分就是公、侯、卿、大夫这些官爵在政府中的关系和位置。

显然这才是重点,司马光是保守派的代表,他是坚决抵制改革的,他对变法改革,要做坚决的抵制,因此,他要借史说事,历史上周王朝连名义上的王朝也不存在的原因就起始于“三家分晋”,而发生这件事的原因是威烈王分封魏、赵、韩这件事,这件事,周王朝的前任帝五是没有做过的,是威烈王改变了礼,改变了分,改变了名。因此,以史为鉴,我们大宋也不能改革啊。

(王安石变法)

不过在宋英宗让他开始写书的两年之后就去世了,然后是激进的宋神宗继位,虽然宋神宗还让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继续写下去,并供应一切应有的条件,但宋神宗更喜欢(或者是崇拜)变法者王安石,因此,在司马光写《资治通鉴》的大部分时间里,司马光都跟他的政敌王安石在做斗争,一部书写了十九年,写完时,司马光已经66岁了,政治生命随着在自然法则的无情之下基本走到尽头,尽管《资治通鉴》写完的第二年,也就是1085年,宋神宗就去世了,王安石的变法也基本由此宣告失败。

但显然,写书的时间段内,司马光的情感基调全是对礼法、对名分,对“成法”的维护,他从骨子里反对变革。因此,司马光拿“三家分晋”这件事说事“起兴”就有的思想源头了。

如果司马光能活得久些,估计他还有可能为保守派多做些事情,只是,当宋神宗死后,宋哲宗登基保守派占主动后的第二年,1086年,司马光就精力耗光,终于死去了,他为保守派做的事情就是以保守派的思想(其中以“三家分晋”为开头也是这样的思想)为基础,写成了《资治通鉴》这部大书。

不过他也不是对保守派什么事情都没有做,他把反对王安石新法而遭迫害的刘挚、范纯仁、李常、苏轼、苏辙等人召回朝中任职,也算继续了他的政治生命。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002《资治通鉴》补充理解
资治通鉴 | 不太令人喜欢的司马光
「读资治通鉴1」为什么战国从三家分晋开始?
《资治通鉴》:三家分晋:管理体系中最重要的是秩序
读《资治通鉴》02:周威烈王的错误造成什么后果
《资治通鉴》全译珍藏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