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四川古镇 | 双流黄龙溪

二水蜿蜒古镇集,秦巴商贾羡蜀西。云帆万里依稀梦,幻看黄龙荡鹿溪。”这是2010年春笔者在黄龙溪游玩时随吟的诗句。句中的二水,即赤水(又名鹿溪)和府河(又名锦江)。赤水源出简阳山谷之中,流经清水铺、冬瓜沱、石膏铺、籍田铺等地,沿途纳煎茶溪、葫芦溪和木津水。府河,古称郫江,为岷江主流,流经郫县由北至南贯穿成都。二水于黄龙溪处汇合。古时,溪水黄浊,江水清澈,人称“黄龙渡清江”。久而久之,赤水被习称为“黄龙溪”;二水汇合之处,即“黄龙所见之地”的地名也演变成了“黄龙溪”。

关于黄龙溪一名的来历,还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赤水溪上曾建有黄龙庙。清《四川通志》载:“黄龙庙在彭山县东赤水溪,今废。”另一种说法是,蜀汉刘备于成都称帝时,“有黄龙见武阳赤水,九日乃去”,时人认为这是天降祥瑞之吉兆,黄龙溪之名由此而生。

黄龙溪一地,秦时为武阳县辖,南朝梁天监四年(505年)改属灵石县,后于梁大同十年(544年)改属江阳县,西魏元钦二年(553年),又改属隆山县。唐先天元年(712年),隆山县改名为彭山县。宋时设黄龙镇,《元丰九域志》记载:彭山县时辖“一十九乡,永丰、蛮回、黄龙、福化四镇”。元明时期,黄龙溪为仁寿县顺河乡辖,时称永兴场。清时,置黄龙溪场,编为顺河乡二甲。清晚时期,黄龙溪场划归为成都府华阳县永安乡辖。民国时期,设黄龙乡。1955年,黄龙乡和佛洞乡合并设黄佛乡。1965年,撤销华阳县,黄佛乡划归为双流县辖。1992年,黄佛乡与回水乡合并设黄龙溪镇,镇政府驻地黄龙溪场。

黄龙溪地处浅丘平原,自古蜀时期以来,这里一直为能够实现自流灌溉的农业区,域内气候温和,物产丰富,适宜人居。旁邻的牧马山一带,曾为古蜀杜宇王朝的根据地。从这里溯江而上,可入成都腹地,顺流而下,可至川南诸地,沿陆路,则可西去邛雅,东行资遂,黄龙溪当为蜀地水陆道上之冲要。自古这里为兵家必争之地,战事不断。古蜀王朝兴盛于此,也消亡于此。多年来,黄龙溪附近先后发现了鸡翅拐崖墓、小河村崖墓、金华庵崖墓和皇坟村崖墓等多处汉代崖墓群,这充分说明了这一带早在汉代时就已经是人居聚落密集区。黄龙溪东外鹿溪河上游5公里处的地方叫籍田铺,曾是北周时的籍县治所。籍田,乃始于周代的吉礼仪式,即春耕之前,天子率诸侯亲耕的典礼。籍田,有祈求丰收之意,表示皇家重视农耕。蜀汉王朝选择这里为籍田场所,也从侧面说明了这一带为天赐之农耕佳地。

宋代,黄龙溪下游的彭山,以及眉州(今眉山)、嘉定(今乐山)一带,为茶叶种植地,所产茶叶主要销往川西,黄龙溪位于这些产茶地沿岷江水路通往成都的必经道口上,自然形成了草市和商埠码头,下游的茶叶、生丝、井盐、铁矿、煤炭、山货特产等运至这里并集散到成都及周边地区,上游的布匹、食糖、杂货等运至这里并转运至下游各处。黄龙溪处河面开阔,便于舟船往来和停靠,常住和歇住于码头场的人口逐渐增多,场上货仓、客栈、饭馆、茶铺,以及服务于船运业的修理工坊等也随之增多,相当长的时间里,这里农商两旺,为四乡八里中的大场。

元明时期,战乱多发,与周边各地一样,黄龙溪场也因此而衰落,人口骤减。清道光《仁寿县志》载:元“延佑以后渐凋敝,继以明氏之乱,户益摧残,至于明季,流寇数出入,遂遗靡孑”。明时,镇守成都府的蜀国藩王将这一带作为皇家墓地,派驻兵士守卫。现镇北的皇坟村、大河村,以及镇东的川江村等处,仍保留着多个尚未发掘的大型明代皇家坟墓。明末清初,外省多地移民在清廷优惠垦耕的政策下先后迁至当时的“仁寿县顺河乡”。插占落业于此的移民分别来自福建、广东、江西、湖广、陕西、山西等地,其中客家籍移民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外省多地移民定居后,或服田力穑,或行商坐贾,不辞劳苦,艰难创业,渐渐衣食有余,家给人足。清乾隆及以后时期,移民们先后在黄龙溪场上修建了天后宫、万寿宫、南华宫、禹王宫等移民同乡会馆。天后宫,即福建会馆,建于清乾隆四十年(1775年);万寿宫,即江西会馆,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南华宫,即广东会馆,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禹王宫,即湖广会馆,建于清道光六年(1826年)。此外,场上还修建有山西会馆。这些会馆见证了移民们在此留居与奋斗的历史。

在移民们的协力奋斗与苦心经营下,黄龙溪场得到振兴并在清中晚期时达到辉煌。清初,黄龙溪场草市以粮油交易为主,场上先后涌现出多位经营粮油的资藉豪富,以及加工粮油的大家。黄龙溪场对岸长河村的陈氏先祖陈双发,就是以加工和经营粮油而起家的富户,人称“陈家水碾”。旧时,家有水碾或碾坊的人家,通常会被冠上姓氏而称为某水碾,或某家水碾,如张水碾、王家水碾等,慢慢地,也形成了地名。陈双发,祖籍湖广省麻城县孝感乡,携家人移居黄龙溪后,勤劳苦作,渐为殷实人家,后在镇场对岸的岛湾上购置土地并置办多个水碾。水碾是加工农副产品的重要设施,也是农家的重要财产和发家致富的重要手段。“陈家水碾”群共八座水碾,其中米碾一座、面碾两座、油碾四座、骨碾一座,分别建在三条碾沟上。整个水碾群历时10年建成。在陈家苦心经营下,该水碾群成为黄龙溪一带最大的农副产品加工地。不仅当地乡人在此加工自己的农产品,镇场及周边的粮油专营大户都将“陈家水碾”作为加工点。那时,“陈家水碾”仓房内外堆满毛谷、小麦和油菜籽,以及加工好的米、面、油,每日里,碾磙声从早响到晚,场坝里更是人喧马嘶,车载船装,热闹非凡。

近水临道,黄龙溪场为川西与川南两地间物资运送与集散提供了便利。清晚民国时期,黄龙溪场与上游的永兴场、下游的嘉禾庄场,共同形成了彭山、仁寿、华阳三县贸易往来的集中地。南下北上的商船多在此装载或停歇,商务繁忙、生意兴隆,黄龙溪场内外几个码头常年停满了大小船只。仅王爷坎码头处,每日停留的船只就在百艘以上。船运业的发达,也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至民国时期,场上的手工业、商服业、娱乐业等都很兴盛。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多和农商业的渐兴渐旺,清乾隆时期开始,黄龙溪场不断增修扩建,至民国初期,形成了“七街九巷”的镇场规模。“七街”即正街、上河街、下河街、巷子街、复兴街、新街和横街;“九巷”即烟市巷、蓑衣巷、篙杆巷、鱼鳅巷、打更巷、担水巷、扁担巷、龙爪巷和艄公巷。街巷两边各类民居,高低错落,联排而立,民居以二层穿逗式木构坡屋顶建筑为多,门堂设计多具有“前店后宅”或“下店上宅”的功用。临河民居建筑中很多是吊脚楼形式,从远处看过去,颇有水乡画面感。青堂瓦舍中,不乏深宅大院、高门大户。鱼鳅巷的“唐家大院”即为当时的富家宅第。唐家祖上为客家先民,入川落籍后,初以经营粮油为生,时与乔、贺两家共为黄龙溪场上的大家旺户,后唐家兼营酒业并慢慢成为场上最有名气的酒坊——“唐家烧坊”。“唐家大院”为二进式合院建筑,前厅用于商铺,大院后面为酿酒坊,整个宅院出檐很深,近乎相连的四面屋檐,便于遮阳避雨,南方建筑风格于此可见一斑。镇上的夏家大院、杨家大院等,也风格别具,颇有看点。

间杂于民居建筑中,多个宫观寺庙分布于黄龙溪场上。除前面提到的天后宫、万寿宫、南华宫和禹王宫外,场上还有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高庙子、三官堂等公共建筑。时远岁久,这些宫观寺庙中相当多的或已损毁,或改作他用,保留下来的只有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古龙寺、潮音寺、镇江寺都位于黄龙溪场的正街上,寺庙如此集中,也标志着旧时黄龙溪场的繁荣,以及宗教的兴盛。

古龙寺,建于清早期,为多重合院式建筑,包括山门、戏台、正殿、侧殿、后殿等多个单元。古龙寺戏台,当地人称“万年台”,全木结构,保持完好,台前有很大面积的院坝,相当长的时间里,该戏台处一直是黄龙溪场乡众集会、看戏的场所。古龙寺内分布着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堂和弥陀殿等殿堂,弥勒殿前还矗立着一座铁制千佛塔。与众不同的是,古龙寺内还设有一座“三县衙门”建筑。所谓“三县衙门”,即清晚民国时期彭山、仁寿、华阳三县政府共设的办事机构。“衙门”为百姓之习称。黄龙溪位于三县交界处,贼扰匪乱之事须各县衙署协商合办,此外,还涉及到户籍登记、民事纠纷处置、堰渠水务管理和商贸税捐管理等事项。因此,在黄龙溪场设“三县衙门”尤为重要。该衙门初为仁寿县“总爷衙门”,后改为三县共用官署。衙内有一幅对联,联曰:“法重如山,一衙三管;心平似水,历造廉德。”读来让人回味无穷。另有一幅对联:“黄龙穿山,伸出龙爪抱鸡翅;白马临江,勒转马头望虎岩。”联中文字将黄龙溪场的“黄龙”、“龙爪”、“鸡翅”、“白马”、“马头”、“虎岩”诸地名巧妙嵌入,很有趣味。

潮音寺,其前身为“乐善堂”,建于清光绪年间。潮音,即潮水的声音,这里喻指僧众诵经之声,即梵音如潮。宋·范成大《宿长芦寺方丈》诗中有:“夜阑雷破梦,欹枕听潮音。”潮音寺,多建于临江靠海处,如江苏宜兴潮音寺、天津塘沽潮音寺、海南万宁潮音寺、广东南澳潮音寺等,供船夫及家人来此烧香礼佛,祈求风调雨顺、出行安全。黄龙溪场的潮音寺,主祀观音菩萨,另供奉有弥勒佛,以及龙神、财神和福神等,当地多神信仰之古习,可由此而见。据称,旧时每年的上元会、中元会和下元会都会在该寺举行大型祭祀活动。潮音寺内有一刻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的石碑,落款分别为彭山、仁寿和华阳三县时任知事——“特授眉州直隶州彭山县正堂”、“调署资州直隶州仁寿县事”和“调署成都府华阳县事”,三县共管的历史,由此也可得到印证。潮音寺内还有一“镇寺之宝”——石刻弥勒坐佛。据称,信众与香客手摸该佛,可消灾祛病、吉祥平安,佛像之奇功异效引得来人纷纷抚摸。经年累月,佛身光滑透亮,后被称为“摸光菩萨”。

镇江寺,原名镇江王爷庙,位于正街北端,供奉镇江王爷“杨泗将军”。关于杨泗将军的身世有多种说法,一般认为杨泗即南宋时期湖南地区的义军首领杨幺,其后来慢慢演变成斩除孽龙、平定水患的水神,成为道教神仙,其尊号为“九水天灵大元帅紫云统法真君水国镇龙安渊王灵源通济天尊”。杨泗信仰,流行于两湖地区,境内建有众多的杨泗庙,《中华全国风俗志》中记载:“各船户最信奉杨泗将军,公立庙,各船开到,例必至庙敬之。”杨泗庙,或王爷庙,遂成为百姓祈求风平浪静、船只出行安全的许愿场所。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湖广籍移民先后迁入四川,杨泗信仰随之引入,四川多地城乡建有杨泗庙或王爷庙。黄龙溪的镇江寺,即为清初湖广移民所兴建。旧时,每逢农历六月初六杨泗将军生日,庙里就会举行大型祭拜活动,平时里,也有很多船夫和信众前来烧香叩拜,许愿祈福。时殊风异,后来镇江王爷庙换名为镇江寺,供奉弥勒佛、西方三圣等佛教神圣。镇江寺门外,有多级石阶,下面就是王爷坎码头,王爷坎之名就来自镇江王爷庙。

黄龙溪场外还有众多的古寺旧庙,其中金华庵和大佛寺很有名气。金华庵,又名望江楼,位于镇外古佛洞街,始建于宋代,清乾隆和民国时期先后对其进行了重建。庵堂建在石崖边,依顺山形地势建成“五殿一楼”,有螺旋形石梯可上高处。民国时曾遭受火灾,金华庵现存山门、前殿、观音殿和大佛殿等建筑单元。观音殿为五重檐硬山顶式砖木混合结构建筑,古朴传统、宏大气派,上面的“古佛胜境”四字匾额,题刻时间为“大宋乾德元年”。当地人习称金华庵为“古佛洞”,其名来源于庵内崖上的一个石洞。依山而建,金华庵建筑风格别具,为少见的建筑形式。大佛寺位于镇外象山顶上,因寺旁崖壁上刻有一尊大佛而得名。枕高山,临赤水,该大佛高二丈有余,其两旁所列罗汉像,亦有丈许,当地人称其为“黄龙大佛”。该佛像凿于明代,不幸于上世纪60年代被毁。现在原址新建汉白玉质坐式大佛一尊,高达60米。新建大佛寺已经成为黄龙溪的一大景点。

黄龙溪场每年端午节和元宵节期间都会举行大型的、以“龙”为题材的节庆活动,其中“赛龙舟”、“耍水龙”、“烧火龙”、“舞南狮”等节目,场面壮观,观者欢欣踊跃,甚是热闹。当地之“烧火龙”和“舞南狮”表演,为客家人的传统风俗,其历史可追溯至清初的“移民填川”时期。火龙腾跃,星花四溅;醒狮兴舞,紧锣密鼓。场面惊险刺激,令人眼花缭乱。


石板路,青瓦房,飞檐斗拱雕花窗。炊烟袅,豆腐香,竹影干栏对望江。“古镇、古街、古屋、古树、古塔、古河、古津、古堰、古桥、古寺”,古风古韵,黄龙溪场真是一个安逸闲适、让人流连的好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黄龙溪古镇·一街三庙
湖广填四川:杨泗将军镇江威名远扬,黄龙溪古镇人尊他为镇江王爷
表里“不一”的黄龙溪古镇 VS 三园合一的欢乐田园
璀璨明珠 黄龙溪古镇 (旅游览胜)
行走丨黄龙溪,让人沉醉不知归途
访古黄龙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