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两河流域』寻古访胜

关于成都建城及其规模与制式,晋《华阳国志》载:“赧王四年,惠王二十七年,仪与若城成都,周回十二里,高七丈。成都县本治赤里街,若徙置少城内,营广府舍,置盐、铁、市官并长丞,修整里阓,市张列肆,与咸阳同制。” 这大概是有关成都建城历史最早最详的文字记载。然而金沙古蜀王国都邑的发现,将“成都”建城的历史推前了约一千年。金沙古蜀王国都邑,地理位置就在成都城西的“两河流域”内。今天,就来讲讲“两河流域”的故事。

发源于四川西北部高原的岷江,为成都平原之最重要的水资源,古蜀先民聚居与活动,主要集中在岷江上中游流域。都江堰水利工程,将奔腾而下的岷江分导为内江与外江,即走马河与金马河。清《水道提纲》载:岷江一支“经郫县南、温江县北至犀浦南而东,经府城西而东南者,即内江,俗曰走马河也。” 清水河与磨底河的上源,即走马河。清乾隆《郫县志书》载:“走马河,县西二十五里,自灌县太平堰流入县界,西分一支为徐堰河,又分一支为油子河,又西分一支为沱水,又西南为两河口,分两支,右为清水河,左为磨底河,南至成都县界合流入锦水。” 走马河,也称双清河,《清史稿·地理志》:“双清河即走马河,亦自崇宁入,东流入华阳,为锦江。” 锦江,亦称锦水,此水濯锦鲜明,故名。锦江水流府城之南,故又有“南河”之名。上自郫县两河口分流,下至成都南河口合流,清水河与磨底河两河所围区域,即本文所称之“两河流域”。

▲ 两河流域示意图

清水河,因江水清澈得名,两千多年来,保持着变化不大的流向。磨底河,关于其名来历有着多种猜想,或因早期河面上设有水磨坊得名。磨底河历经多次改造,特别是近代修渠垒堰与城市建设的影响,磨底河上游已经远非旧貌。今之磨底河,一般指的是以郫都区与金牛区交界处的两河口为起点,清水河左分、东南向流入成都主城区西南部的支流。磨底河,水量相对较小,一些地方水浅见底,故也被讹称为“摸底河”。清水河与磨底河两河所围之“两河流域”,西北至东南两端长约10公里,东北至西南最宽处约4公里。上世纪中后期,“两河流域”在行政区划上大部分为苏坡乡与金牛乡辖地。

▲ 清水河中游一段

▲ 清水河下游一段

▲ 磨底河上口

▲ 磨底河上游一段

▲ 清水河与磨底河合流处

▲ 南河(锦江)上口

三千年前,岷江及其支流各系,尚处在原始状态,流经并浸润着广袤的平原地带。平波缓进,林丰草茂的成都平原,自然成为古蜀先民落居的上选之地。古蜀先民在今“两河流域”中部建城定都,这片区域遂成为古蜀部族的宗教、政治与文化中心。古蜀王国都邑遗址因地处苏坡乡金沙村而被命名为“金沙遗址”,其面积阔达数平方公里。金沙遗址的发掘中,出土了大量珍贵文物,包括金器、玉器、铜器、石器、陶器、象牙等,其中还包含着有特定用途的礼器,可以推测出这些遗物应是当时贵族和蜀地最高统治者所有。遗址中有大型的建筑基址和一般居住址,以及祭祀区址。遗址中还发现了近千个约当于商代晚期与西周早期的墓葬,当时城中人居之密集,由此可见一斑。遗址规模及出土物可以证明,早在三千年前,独立的都邑与中心城市已经出现在今“两河流域”,成为古蜀人的聚居地与根据地。因此可以说,“两河流域”才是真正的“老成都”。

▲ 古蜀王国都邑位置示意图

▲ 金沙遗址

▲ 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金面具

▲ 金沙遗址中出土的陶器

金沙遗址发掘中,还发现了四千多年前的古河道,这表明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岷江曾多次改道,由此也可看到古蜀先民保持着逐水而居的习性。战国时期,“两河流域”依然为古蜀人主要的聚居与生活之地。石人村与西窑村先后发现了战国早期与晚期的土坑墓,出土物包括铜器、陶器、漆器等。其中铜器有兵器、食具、工具、杂具等。战国后期,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加之水渠与堤堰的广泛修筑,分导后的岷江得以更有效的利用,水田耕作开始成为流域内的主要农事,泽地文明凸显。至两汉时期,“两河流域”内形成了高度发达的农业形态与社会形态。

▲ 磨底河金沙遗址一段

▲ 金沙遗址博物馆园景

▲ 金沙遗址博物馆园景

苏坡乡区域内曾先后在汉墓中发现了陶制水田和陶制水塘,模型中有水渠与过水洞,这说明当时农人已经能够采用疏导引流的方式利用水资源,养田育地中,“水旱由人”成为现实。先进的农具制造与使用,也是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方面。西窑村东汉早中期墓葬中曾出土铁锸一件,铁锸即铁制掘土工具,其硬度与耐磨性高于木锸与铜锸。铁锸的发现,表明汉代时“两河流域”中的住民已经在使用铁制品,具有较高的农业生产水平。2001年,金沙遗址旁发掘出保存较为完整、长达40余米、宽近8米的西汉时期的廊桥,出土物包括河床两端的石台、桥桩、桥面、桥梁与廊房等。廊桥,也称“风雨桥”,即带有廊房可遮阳避雨的桥。该桥的建造,离不开高超的建桥技术,同时也表明该区域当时已经具备的较高的道路通达能力。

汉代,蜀中各地所产的丝绸、蜀锦、漆器、瓷器等,以成都为起点,通过西南通道销往印度与东南亚、西亚,以及欧洲各国。成都西出,“两河流域”是必经之路。商贸集散,也在很大的程度上促进了这一带的繁荣。前面谈到的高规格的风雨廊桥,很有可能就是汉代时成都西出交通要道上的标志性建筑。西窑村先后发掘的东汉、蜀汉时期的墓葬多达20余座,出土了大量陶俑与其他类型的陶制品,如陶仓、陶罐等。这些陶制品揭示出西窑一带烧窑制陶的悠久历史。“两河流域”沉积土层厚,颗粒均匀细软、黏度高,适于制陶与烧制砖瓦。本地所产陶器、砖瓦等窑制品,满足域内需要外,还销往周边各地。旧时的“两河流域”,成为连接府城与外西各县乡,以及远地的重要地带。

▲ 清水河西窑一段旧照 

“两河流域“,不仅繁华殷富,而且风景秀丽。唐代,西郊成为达官显宦与文人墨客常去游赏之处,浣花溪一带,风景绝佳,更是游者必选,寻梅花,问海棠,朝观夕览。浣花溪,为清水河下游的小支流,纤秀长曲,中有深潭,名百花潭。宋《方舆胜览》载:“浣花溪,在城西五里,一名百花潭。” 明《益部谈资》载:“浣花溪中,一洲横出,下即百花潭也,旧有洲上亭一,跨水桥亭一。” 关于浣花溪之景象,明代文学界钟惺《浣花溪记》中有这样的描写——“出成都南门,左为万里桥。西折纤秀长曲,所见如连环,如玦,如带,如规,如钩,色如鉴,如琅玕,如绿沉瓜,窈然深碧,潆回城下者,皆浣花溪委也。” 旧时游赏浣花溪的记载颇多,明《蜀中广记》载:“乾德五年,四月十九日,王衍出游浣花溪,龙舟彩舫十里绵亘,自百花潭至于万里桥,游人士女,珠翠夹岸。” 清《续唐书》载:“秋八月游浣花溪,是时蜀中百姓饶富,都人士女,倾城游玩,珠翠绮罗,名花异卉,馥郁森列,……上下十里,望若神仙。”

▲ 清水河下游浣花溪分流口

▲『古百花潭』碑刻

说到西郊的名胜,杜公祠即少陵草堂最为著名。《蜀中广记·名胜记》载:“西门之胜,张仪楼、石笋街、笮桥、琴台、浣花溪、青羊宫、净众寺,少陵草堂其最著者。” 明正德年间蜀成王朱让栩撰写的《长春竞辰稿》中,将“浣花烟雨”与“草堂晚眺”列入“成都十景”之中。成都十景,“两河流域”即占有二。

▲ 明嘉靖《长春竞辰稿》内页

唐代大诗人杜甫,乾元年间来到成都,先后在浣花溪畔居留几年时间。唐代诗人张籍《送客游蜀》诗:“杜家曾向此中住,为到浣花溪水头。” 宋代诗人黄庭坚《浣花溪图引》中写道:“邻家有酒邀皆去,得意鱼鸟来相亲。浣花酒船散车骑,野墙无主看桃李。” 明《弘简录》载:杜甫任“东西川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于成都浣花溪,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 为纪念杜甫,宋代时在浣花溪内修建了杜公祠,亦名“杜甫草堂”。2001年,杜甫草堂内部施工中发现了唐代人居遗址与唐代石碑,石碑刻记《益州正觉寺故大德行感禅师塔铭并序》。该遗址与石碑的发现,证实了与杜甫同时期此处曾建有正觉寺,香火鼎盛。明正统年间,对杜甫草堂进行了重建。杜甫草堂旁,古时还建有梵安寺,人称“草堂寺”。宋《方舆胜览》载:“梵安寺,在成都县南,与杜甫草堂相接,每岁四月中浣前一日,太守宴集于此,吕大防建草堂绘少陵像,张焘尽取少陵诗,勒石刻置焉。”

▲ 清道光·陆文傑绘《杜甫像》

▲ 清乾隆五十八年《少陵草堂图》

▲ 杜甫草堂内唐代遗址

▲ 杜甫草堂内出土的唐代碑刻

▲ 杜甫草堂内的碑亭

唐代著名女诗人薛涛,也与浣花溪有不解之缘。薛涛,文才出众,时称“女校书”,曾在万里桥边的百花潭居住。唐代诗人王建《寄蜀中薛涛校书》中有:“万里桥边女校书,枇杷树里闭门居。” 源清流洁,浣花溪自然也是碧水一泓。唐时浣花溪处多设纸坊,其纸光滑,誉称“玉版”,所造彩笺更是名闻遐迩。才望高雅的薛涛,与友人赋诗酬和中,喜欢使用裁幅较小的彩笺。因诗人薛涛常常定制与使用小幅彩笺,后来将这类彩笺统称为“薛涛笺”,又名“浣花笺”。宋《太平寰宇记》载:“薛涛十色笺,短而狭,只容八行。” 元《疏经补遗·纸记》:纸“染以彩色谓之笺纸,裁幅之小者,号薛涛笺。” 明《蜀中广记》:“涛,侨止百花潭,躬撰深红小彩笺,裁书供吟,献酬贤杰,时谓之薛涛笺。”

▲ 杜甫草堂内的万佛楼

▲ 杜甫草堂内景

▲ 杜甫草堂内景

浣花溪,大美,宋代诗人京镗赞美云:“绣天锦地,浣花溪风物,尤为奇绝。” 宋代,城西浣花溪一带不仅游客流连,更是骚人墨客诗酒征逐之处。画意诗情,清词妙句,众多才子留下赞美之辞。例如,“当年走马锦城西,曾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断,青羊宫到浣花溪。(陆游)” “浣花溪上春风后,节物正宜行乐时。(田况)” “晴野事春游。老去寻诗苦未休。一似浣花溪上路,清幽。(张炎)” “栖迟九月锦水行,独过草堂西出城。村树苒苒秋照白,水花漪漪江水明。(马俌)” “万里扬鞭到益州,旌旗小队锦江头。红船载酒环歌女,摇荡百花潭水秋。(汪元量)”

▲ 浣花溪景

▲ 浣花溪景

▲ 浣花溪景

“此景天成尤胜画,少城一曲浣花溪。” 元明清各朝,浣花溪一带,依然是达官要人顾景兴怀、修身养性之地。元至正年间,相邻杜公祠修建了一座私家书院——草堂书院,藏书万卷,规格甚高。明清时期,延续使用,后改名为“少陵书院”,时与锦江书院、墨池书院、芙蓉书院齐名,驰声走誉。明代官员、文学家杨慎也曾多次来此游赏。《明史》载:杨慎“与给事熊浃、御史简霄游浣花溪,载酒赋诗。” 浣花溪内曾建有多个私家别墅,如“思樾堂”、“复思轩”等。清代名将岳钟琪,就曾在百花潭旁结庐居住,尽享这里的桃蹊柳陌、香花清流。

唐宋两代,“两河流域”一直是人居密集之处。域内多处先后发现唐宋时期墓葬,其中西窑村一处就发现保存完好的唐宋时期砖墓十余座,出土了瓷器、釉陶、铜镜、钱币等文物。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期,笔者曾多次在居家附近的乡野田坝里,亲临现场观看和考察一些发掘后的宋代砖墓。

▲ 光华村旧照

▲ 光华村旧照

明清时期,水丰土沃、近靠府城的“两河流域”当然还是人居上选之地。明末清初,大量移民入川,先后选择在“两河流域”落居从业。五方杂处,今之区域内的老住户,多为这些移民后裔。保留下来的大量地名,即为清时聚族而居形成的林盘名或聚落名。如王家祠、谢家院子、周家大院子、叶家老房子、査家湾、张家墩、蒋家山墩、汪家堰、黄家碾,等等。一些地名中,有着明显的地理特征,如石人坝、牛市坝、十八丘等。此外,还有铁门坎、双槐树、板板桥、氹氹田、鸹子林、糍粑店等指向明确的地名。这些古旧地名,成为“两河流域”人文历史中的重要内容。

▲ 两河流域全图

“两河流域”的水利建设,在清代得到了进一步的加强。清初及以后,在已有水利工程的基础上,域内民众先后维修和建筑了大量堰堤,开挖了更多的沟渠,水能利用更加方便,农业生产水平也提升到了新的高度。域内大小河道上众多的“堰”名,以及“碾”名,记录了这段历史。

▲ 清水河上游支渠

▲ 清水河上游洪水(2012年)

明清时期,清水河与磨底河,以及域内小溪支河之上还先后修建起多座桥梁,如清溪桥、镇江桥、七家桥、苏坡桥、王家桥、天成桥、接仙桥、淳风桥、岳家桥、建昌桥、雁桥、送仙桥等,其中清溪桥、苏坡桥等桥,为带有廊房的桥。每一座桥都有一个故事。苏坡桥,就传说因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尝游其地”而得名。

“两河流域”内曾修建有大量的宫观寺庙,除了前面提到的正觉寺、草堂寺等外,还有大小文公庙、东岳庙、开化寺、天成寺、四甲殿、玉枢楼,等等。移民的到来,还先后修建了多个同乡会馆,例如南华宫,就是广东籍移民修建的同乡会馆。这些宫观寺庙,加之邻近的青羊宫、二仙庵等,反映了流域内旧时的多神信仰与朴素地道的民风民俗。

▲ 磨底河上游一段

▲ 清水河边的田地

▲ 清水河边的田地

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厚重,“两河流域”自然是故事多多。上面所述,只是零星碎片而已。然而透过这些零星碎片,我们似乎已经可以将远古以来成都的历史大致拼接起来。探源溯流,觅迹寻踪,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发现与认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成都南河:诗韵琴心伴锦水
杜甫五古《溪涨》读记
锦城十景 两代蜀王的隔空对话
雍陶《经杜甫旧宅》:世事沧桑
当成都美景遇上唯美古诗 看完想一辈子留在这里
杜诗七律赏(66)杜甫·将赴成都草堂途中有作先寄严郑公五首其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