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蜀中火井

说到火井,历史悠久且名书竹帛的当是四川邛崃的火井镇。邛崃火井镇,建置历史久远,后晋《旧唐书》:“火井,汉临邛县地,周置火井镇,隋改镇为县也。” 该地“火井”之名,早在汉代即已出现。汉《急就章》:“盐生于卤水者也,古者夙沙氏初煮海为盐,其后又出河东大卤、临邛火井焉。” 夙沙,亦称宿沙,相传为史上最早的煮盐者。南唐·徐锴《说文系传》:“夙沙,黄帝臣也,蜀方有盐井也。”

▲ 竖于邛崃火井镇的石碑

火井,为古时的一种盐井,但又不同于一般的盐井,即“井中出火”。宋《舆地纪胜》:“火井,以火引之,则有声隐隐然发于地中。” 清乾隆《荣县志》:“火井,不资柴草,昼夜自燃,得火气之精。” 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火井,“火从地出,故亦名荧台。【蜀都赋】火井沉荧于幽泉。注:盐井也。” 关于各地火井其状其势,历代记载颇多。唐《元和郡县志》:“火井,广五尺,深三丈,在临邛县南一百里,以家火投之,有声如雷,以竹筒盛之持行,终日不灭。” 清同治《续修罗江县志》:“盐井沟,有古井数口,颇深广,架木支撑,久芜废不治,投以瓦砾,良久,雪花泛涌,以火试之,气蒸蒸扑眉宇燃,水苦咸不可食,疑古盐井或火井也。” 民国《渠县志》:“地火,嘉本前志云,县之三汇镇江滨沙坝中,时有火出于沙内,焰高二三尺,可以燃纸,居人于火发处掘之,沙中亦无他异,殆亦火井之类也。”

▲ 邛崃火井镇临溪民居

火井出火,并非异象,而是井中有可燃之物,即石油与天然气。蜀中盐井,往往是盐卤、石油与天然气兼而有之。清《四川盐法志》:“火井,……其泉皆油,热之燃,人取为灯烛。” 清·刘锦藻《续文献通考》:富顺“各盐井中除石油外又产煤气,有能以一井而供给三四百锅煮盐之用者,此种产煤气之井,又称火井。” 火井之火,常用于煮盐。晋《华阳国志》:“文井江有火井,夜时光映上昭,民欲其火,先以家火投之,顷许,如雷声火焰出,通耀数十里。以竹筒盛其光,藏之可拽行,终日不灭也。井有二水,取井火煮之,一斛水得五斗盐,家火煮之,得盐无几。” 明·张瀚《松窗梦语》:“内江富顺之交,……有火井,土人用竹筒引火气煎盐。” 清道光《荣县志》:“公井镇,唐之公井县也,有水井,亦有火井,水井产盐水,火井产火,即以煮盐。” 关于如何利用火井之火,明《天工开物》中写道:“以长竹剖开去节,合缝漆布,一头插入井底,其上曲接,以口紧对釜脐,注卤水釜中,只见火意烘烘,水即滚沸。” 清同治《富顺县志》中也有记载:“火井,在县西九十里,井深四五丈,大径五六寸,中无盐水,井气如雾,烽㶿上腾,以竹去节入井中,用泥涂口,家火引之即发火,根离地寸许,甚细,至上渐大,高数尺,光芒异于常火,声隆隆如雷殷地中,周围砌灶,盐锅重千觔,嵌灶上,煎盐亘昼夜不息,如不用,以水泼之即灭。” 清·佚名《残明纪事》:“川东盐井取之较易,且有火井以助煎熬。” 火井煮盐,还有助于提升井盐质量。清《四川盐法志》:“蜀中各邑产盐,惟火井烧盐之法最精。澄水下浆,提渣去碱,经昼夜而成,雪白匀净,其味鲜美。”

▲ 富顺盐井厂区(1929)
阿诺德·海姆(瑞士)拍摄

▲ 富顺盐井厂区(1929)
阿诺德·海姆(瑞士)拍摄

明《天工开物》:“西川有火井,事奇甚。” 火井,对古人而言,颇多神秘,因而演绎出一些故事。例如,临邛火井就与诸葛孔明扯上了关系。西晋《博物志》:“临邛火井一所,纵广五尺,深二三丈,井在县南百里,昔时人以竹木投以取火。诸葛丞相往视之后火转盛。执盆盖井上煮盐,得盐。” 清·陈祥裔《蜀都碎事》:“蜀临邛县有火井,汉室之隆,则炎赫弥炽,恒灵之际,火势渐微,孔明一窥而更盛,至景曜元年,人以烛投而灭,其年并于魏。” 历史上为火井吟诗作赋,或题记的达官贵要也不少。例如,清朝皇帝乾隆就曾写有《火井诗》——“凿井如置产,恒引供烹饲。亦可用煮盐,盐井则别异。蜀有争产者,是闻问以悉。评理因志详,究竟非奇事。” 清代富顺籍进士、曾任多地知县的李芝,写有《火井赋》一篇。赋中有:“旸谷流金,焦溪喷泉。仿佛金银之气,飘摇野水之烟。” 清康熙年间举人、滇省著名文人李崇阶,题写《游火井记》。记中写道:“相传蜀中山水多奇观,而火井为最。”

▲ 明《天工开物》 - 蜀省井盐图

今邛崃一带,有着悠久的产盐历史,相关记录散见于众多古籍。清·吴卓信《汉书地理志补注》:“【水经注】临邛县有火井、盐水。【元和志】今盐井距蒲江县二十里。【旧唐书地理志】蒲江火井有盐。【寰宇记】静边井在火井县西四十里,出盐。【元史·食货志】邛州有二盐井,宋时地震盐水涌溢,州民愿作什器煮盐。” 汉代时,成都及周边一带制盐业甚为兴盛,先后出土的汉代画像砖中即有此题材。实际上,古代蜀中产盐地分布十分广阔,而蜀地之富饶,亦与盐井众多密不可分。晋《蜀都赋》:蜀中“家有盐泉之井,户有橘柚之园。” 晋《华阳国志》:李冰“识察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身之饶焉。”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公孙述传》:蜀地“有鱼盐铜银之利,浮水转漕之便。”

▲ 东汉画像砖 - 井盐生产(拓图)
邛崃花牌坊出土

▲ 东汉画像砖 - 井盐生产(拓图)
成都羊子山出土

▲ 1956年发行的邮票

蜀中火井,古有记载的不少。宋《太平寰宇记》:“蓬池县(今仪陇县)火井,在县西南三十里,水涸之时,以火投其中,烟从地中出,可以御寒,移时方灭,若掘深一二丈,颇有水出。” 宋《新编方舆胜览》:“火井,在长江县(今蓬溪县)客馆镇之北二里伏龙山下,地窖若池,以火引之,则有声隐隐然发于池中,少顷炽炎。夏月积雨,停水则焰生水上,水为之沸而寒如故,水涸则土上有焰,观者至,焚其衣裾。” 蓬溪、中江、南部等地,都是古时盐业发达之地,唐《元和志》:“蓬溪县有盐井十三所。” 清道光《中江县志》:“县境产盐井,……今下村十一乡雷家沟、送包沟、龙怀寺等处间出火井,此兴彼灭。” 清道光《南部县志》:“邑之有盐田,由来久矣。方今生齿日繁,投火灌水之术,争相驱逐。” 至今,四川相当多的地方保留有以“盐井”为称的地名。

▲ 宋《新编方舆胜览》内页

火井,为一类特殊的井,自然容易成为该地之人文地理实体的专有名词,即地名。相关地名如火井坝、火井坡、火井漕、火井沱、火井沟、火井湾、火井溪等。清·许鸿磐《方舆考证》:“火井坝在(邛)州西六十里,今设巡司,并管夹门关。” 清乾隆《富顺县志》:“火井沱,治西北自流井上。”“火井沟”地名相对较多。通江县学堂山村蔡家祠堂留存的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蔡家沟合族创修祠堂碑志》中记载:蔡氏先祖于明洪武年间“自湖广麻城迁西蜀保郡南部县,于积善乡火井沟卜居”。清道光《蓬溪县志》:“火井沟有火井,可以煮水为盐。” 清光绪《蓬州志》:“东有水三源,皆出云雾山之后,其一源曰火井沟,涌泉也。” 也有地方将火井称为“火烧井”。例如,三台县广利乡旧时有一盐井,井中有气冒出,引火即燃,乡人俗称之为“火烧井”,该地名沿用至今。古往今来,“火井”还先后为一些地方县、镇、乡的专名。宋《舆地广记》:“火井县,本临邛县地,后周置火井镇。” 清嘉庆《四川通志》:“涌池,在(雅)州北火井乡,方广亩许。” 今仪陇、大英等地还有“火井村”的地名。

▲ 宋《舆地广记》内页

川南犍为、富顺、荣县、宜宾等地,历史上也是盐泉丰富之地,自然火井也所在多有。清嘉庆《犍为县志》:“今县属五通桥河东西皆出火井,亦时有旺者。” 清《四川盐法志》:“火井在蜀之临邛,今嘉定犍为有之。富顺,火井一,在县西九十里。荣县,火井十。” 清道光《荣县志》中,就列有“火井六眼”——玉兴火井、永盛火井、和兴火井、天荣火井、泰顺火井与天福火井。清·徐珂《清稗类钞》:“自宜宾北泝岷江至奉节,沿岸多盐场、火井。” 明中期以后,富顺、荣县一带天然气井开采渐盛,至清中后期时,当地火井众多。清人李榕《自流井记》中记载:“火之极旺者,曰海顺井,可烧锅七百余口。水火油三者并出,曰磨子井,……火可烧锅四百余口。火井,有大火,有微火,惟视所煮锅之多寡以为盛衰。”

▲ 清道光《荣县志》内页

石油或天然气的含量,决定了火井“出火”的寿命。宋《舆地广记》:临邛“火井,……烂燃通天,光曜十里,……今无复见矣。” 清同治《嘉定府志》:“火井在县东北八十里井筒溪,明正德时土人掘井煮盐,泉皆油,热之甚炽,取以为灯,风雨不灭,今涸。” 民国《简阳县志》:“火井,(县北)七里,火井塆能出火以煮盐,今则仅有盐水而无火光,亦地气盛衰使然。” 很多地方,火井早已不存,仅留一地名而已。民国《邛崃县志》:“邛火井著闻于古,而灭绝于今,盐井尚有溪可寻,火井则无山可指。”

▲ 邛崃火井镇旁的盐井溪

盐泉,为古代蜀地饶富之源;火井,亦是古代蜀中奇异景观。相当长的时间里,古人借助竹木土石之类的材料,即能巧妙地开发利用蕴藏于地下深处的盐卤与油气,这确实是了不起的成就。可以说,火井,体现了古代蜀人的智慧,也带来了古代蜀地的“灿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王羲之《盐井帖》
唐宋地理学视域中的芦山井盐与火井
钟永新·自流井研究系列:文史名家朱偰笔下的自流井(2015)
天工开物(30)
石油史话:火井煮盐
趣谈我国古代的天然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