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海无线广播的故事

上海人把收音机叫做“无线电”,过去,男女之间的眉目秋波,上海话也叫打“无线电”。

不需要电线,只要有电台在“空中传音”,以上海人的见识,叫“无线电”更加科学、贴切,称“收音机”倒显平庸世俗了。

我国最早的广播电台,就设在上海“五马路”(今广东路)大来洋行屋顶上。电台开播第三天(1923年1月6日),上海人就听到了孙中山声音,呼吁和平统一的宣言。

1927年,崇明人陶胜百在上海创办中华无线电厂,生产第一批国产的长短波收发报机以及广播元件,他还办了夜校,培养了180多名无线电技术人员,其中绝大部分是崇明人,后来在全国各电台供职,其中不少还是重要电台的主任,带出了我国电信行业里崇明人特别多的风气。

还没有电视的时候,上海滩的“无线电”是海派生活的标配,纸质媒体的无线电新闻,商业电台的无线电广告,“十里洋场”的永安、先施、新新、大新公司里,也都有电台推销商品。

走进上海的每一条弄堂,任何一扇窗户都会传出无线电里的沪剧、评弹或者绍兴戏,也可能听到几句周璇、姚莉等明星的歌声。

这两年,舞剧“永不消逝的电波”风靡上海滩,浓郁的海派风情和“滴滴答、滴滴答”的发报声,勾起了许多老上海的“无线电”回忆。

巨鹿路391弄“四成里”是1921年造的新式里弄,弄内12号,是1930年中共地下党最早的“无线电技术培训班”旧址。

中共中央的第一个秘密电台,就设在不远的另一条弄堂、大西路“福康里”(今延安西路420弄)9号一幢三层楼房里,这里的报务员业务熟练,甚至还经常到国民党的电台去维修机器,或者代人顶班。

上海人听“无线电”,都会联想到北京东路2号,这幢1922年建造的格林邮船大楼,1951 年上海人民广播电台搬进去后,就改称“广播大楼”了。

1996年,电台迁入虹桥路1376号“广播大厦”, 从新古典文艺复兴风格的“广播大楼”,到今天的“广播大厦”,31层圆柱高楼,头顶现代的飞碟观光厅,真像一个巨大的话筒,全天候播讲“永不消逝”的无线电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广播,与世界同步
#乔茗星ART#蓝烟囱
【上海外滩建筑】中山东一路28号(北京东路2号) 格林邮船大楼(图文)
【135期】徐雪聆--虹桥路1376号记忆 (一) 引 子
无线电走进中国
本市的保护建筑之四(黄浦2)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