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蕉华场 愿您历尽千帆 归来仍少年

昨天,接尾号9883的梅州本地电话,对方客气地自我介绍说:“本人是姓肖的某某。并说我可能不认得他。”我为之一怔,随之回答:虽无缘与君相逢,但久仰阁下大名,你是我同宗罗某某的同学,是华侨农场归侨中,在梅州市政府职能部门工作的要员 知名人士。

两年前,本人受县“方志办”之托,负责撰写以归侨为主线的自然村落地方志。为不负重托,本人动用所有资源搜集有效资料,为广泛征集更多信息,还把初稿挂在万能的朋友圈中。初稿材料在圈中兜兜转转,在梅州工作的肖队正是看了我的上传材料,本着对事负责的精神,才打电话给我。

都两年前的事了,文字早已化身为铅字,他还想着既夸我又指出美中不足。其中在归侨姓氏的统计上,我是做足了功课的,除了咨询侨办负责人外,还通过电话进行民间访采,在文稿中罗列了全部67个姓氏,偏就少了姓肖的,或许还有被遗漏的,借此机会 谨向被遗漏姓氏的侨胞深表歉意!同时向肖队学习,学习他严以律己 对工作一丝不苟的精神!

并再次分享 脱稿于2020年8月3日的文字材料,以飨农场人。

梅州市蕉华管理区

(从归侨角度撰写村落历史人文材料)

蕉岭华侨农场为安置归国华侨而设立,因侨而生。一个“侨”字是农场诞生时的“胎记”。从蹒跚学步至今,已走过一个甲子的风雨历程,回首来时路,虽曲折坎坷却一如既往,不惧风雨 砥砺前行,留下许多感人肺腑的故事,青山作证 祖国不忘记。

自接侨起,农场先后建有33个安置点,接侨房建在哪里,哪里就是归难侨的家。以生产队形式存在,是当年最基层的社会组织。归侨生产队分布在蕉岭华侨农场全境,点多面广线长,地理位置涵盖整个华侨农场。因此,华侨农场是归侨同胞的自然村落。

华侨农场的地理位置在蕉城镇以南,新铺镇以北,三圳镇以东,205国道自北向南贯通全场。华侨农场处在蕉岭县中间腹地,全场土地面积26.04平方公里,其中林地面积2万8千多亩。地势东高西低,东面崇山峻岭,海拔最高800多米;西面为冲积平原和低山丘陵地区,海拔高度85~155米。

蕉岭华侨农场自建场之日起,成为广东省23个华侨农场中的一员,也是全国84个华侨农场大家庭中的成员之一。前后接收安置来自印尼、泰国、马来西亚、沙劳越、新加坡、巴勒斯坦、柬埔寨、老挝、香港、印度、台湾、越南、缅甸、日本,14个国家(地区)的归难侨25批共4128人。侨胞遍及广东、广西、福建等多个省市,姓氏众多,据不完全统计有68个姓氏,分别是:李、周、吴、郑、冯、陈、蒋、沈、杨、朱、许、何、施、张、曹、魏、谢、苏、潘、彭、马、汤、罗、傅、余、黄、穆、姚、宋、熊、项、梁、杜、江、郭、林、钟、徐、高、蔡、卢、莫、邓、洪、翁、刘、叶、赖、卓、谭、申、温、古、廖、曾、方、石、黎、蒙、侯、房、王、吕、凌、涂、胡、佘、肖。

各个生产队中居住着不同姓氏的归侨,他们互相照顾彼此包容。这个队姓李的人多一些,那个队姓周的人多一些。因此,分布在全场各个角落的归侨队中,无绝对的大、小姓之分。他们朝夕相处 守望相助,服饰大同小异,语言各不相同,各自操着侨居国的语言或者祖籍地的母语交流,邦戛语好听易学最有特色,他们带印尼口音的普通话非常管用。

他们中基本为汉民族,除极个别归侨妻子是当地侨居国民族外,或许还有为数不多的少数民族归侨,但缺失这方面的资料。使用的方言除了侨居国的语言外,还有粤方言、闽方言、客家方言、邦戛方言。

全场33个归侨安置点,以老场的“涂家祠”为中心向全场辐射。自北向南有柑桔园队,桐树队,馒头山队,高一、高二、高三、高四、高五队,试验站队,华侨新村队,新一、新二、新三、新四、新五、新八队,东九队,华伍、红十、红六、北坑新村队、松林岗队、茶科所队、油茶队等等;在磜背的山沟里,选址建了十四处新房设为专业种茶队,这些专业队不属于纯粹的归侨队。华侨新村(现金塔水泥厂所在地)和北坑新村(现南一侨心居)是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善的接侨房。北坑新村队还创作了自己的生产队歌:“北坑新村好风光,我们住在新建房,你看你看你看嗱,一座座房子宽敞又漂亮;有幼儿园 有俱乐部 有图书馆,还有那水库 就在公路旁……”。谱了曲子的队歌是北坑新村的真实写照,唱出北坑归侨的豪迈气慨与感激之情。

1960年至1978年,农场共接收安置归难侨人数4128人;其中1978年接收安置越南难侨1863人。为让越南归侨更好地适应就业环境,于1986至1988年间,由深圳光明华侨畜牧场和广东杨村华侨柑桔场,先后分流了本场越侨二批。随着时间推移,经历六十年沧桑变化,第一代归难侨因重新调整安置、户口迁移、申请出港出国、死亡等原因,人数减少90%左右。根据2020年6月最新统计,目前我场仍有来自7个侨居国(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缅甸、印度、新加坡、越南、柬埔寨)的第一代归难侨393人(其中归侨361人,越侨32人),侨眷945人,归侨大多进入老龄化。全场归侨户籍人口1338人。据统计80岁以上的归侨有55人,最高龄的是周秋兰女士,97岁。当年活跃在羽毛球场上、代表农场参加过各种比赛的汤忠理伯已91岁高龄了;足球场上叱咤风云的黎国利叔亦垂垂老矣。

华侨农场荜路蓝缕过程,也是归侨职工爱国爱乡的奋斗历程,他们用美好青春谱写赞歌,涌现出一大批值得永远纪念的人和事,下面谨选取几位作为代表,简述他(她)们的光辉事迹。

连任两届全国人大代表的温惠珍女士,于1945年出生于印度尼西亚西加里曼丹邦戛,于1960年7月从印尼回国,被安置到国营蕉岭华侨农场。温惠珍同志巾帼须眉,在平凡的岗位上成就不平凡的人生,于1983年和1988年,分别当选为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于1988年迁入深圳。在任职期间,于1990年当选为深圳市人大代表。她是“半边天”的出色代表,她的“开挂”人生源自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她用锄头和竹笠、用青春年华谱写了别样人生。她的三张沉甸甸的出席证依然光彩熠熠!



蔡明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蔡明训同志生于1939年9月,自1960年回国后,一直被安排在磜背山区从事茶业生产,是众多归难侨中的一员,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长期扎根山区兢兢业业,为农场的茶业生产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是归侨职工的缩影。蔡明训于1975年光荣地当选为四届人大代表,全场人民引以为荣。

全国“三八”红旗手。许少兰老师是一位归侨女教师,她长期从事幼教工作,把伟大的母爱奉献给孩子们,循循善诱、润物无声,她于上世纪七十年代被授予全国“三八”红旗手的光荣称号。

广东省人大代表、农场侨办退休的王丽莉女士,生于1943年。她于1988年和1993年,分别当选为第七届、第八届广东省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她是马来西亚的归国侨生,于1963年“上山下乡”来到蕉岭华侨农场,侨生融入侨场,侨字融化在血脉中,她在这里挥洒汗水、奉献青春,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磜背的荷树背生产队是农场的“高寒山区”,她义无反顾,一住就是多年,从女儿呱呱坠地,转眼到了入学年龄,因为上学离磜背村小学路途遥远,才不得不请求调动。沉甸甸的出席证是不负韶华的见证。

梁瑞珍、张桂祥、苏秋梅,三位老师于1986年及之后的几年间,被评为广东省优秀归侨教师,荣获省侨联奖励基金会奖励。汤道泉老师,于1996年荣获“曾宪梓教育基金会”三等奖。


建场伊始,立足山地资源开垦茶山拓宽就业门路。为茶叶生产培养专业人材,于1964年秋月,农场茶叶中学在礤背村横空出世,是蕉华田家炳中学的前身。至1987年,全场共开垦茶田近3000亩,茶青年产量1250吨。

为更好地建设山区,于1965年,在崇山峻岭中修筑通往礤背山区的公路全长8公里。为解除农用灌溉用水及用电短缺的尴尬局面;于1969年冬启动建设磜背隔子水库工程,最大库容42万方。次年,在场磜公路沿线分别修建三座发电站,悬在半山顶上的“天圳”气势非凡,总装机容量为275千瓦。于1977年修筑水口水库,坝高27米,正常库容100万立方米。如今的天圳静静地躺在那里,仿佛在向世人诉说着当年的丰功伟绩。

在农场范围的水库还有闸子水库、北坑水库(侨心湖)。这些水库的存在让工业园区的老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侨心居一侧的侨心湖因地置宜,于2019年动工正着力打造人文景观,亲水平台廊檐水榭,与别具一格的侨心居遥相呼应,各美其美;与大健康产业基地构成整体格局,美美与共。

于1979年修建日产红砖3万块的连续窑红砖厂,开创蕉岭县制砖行业之先河。回旋式窑体,设有26个窑门供轮流码砖或出砖使用,硕大烟囱高约40多米。

于1980年竣工的农场竹篷戏院,是一座风格独特的建筑,能容纳1500人,是农场率先引进外资建造的文艺传播基地。放映楼上有两台大型放映机组,能实现影片之间无缝衔接。“广益娱乐中心”的落成,在文艺产品匮乏的年代,下了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及时雨。

接收越侨后就业压力增大,为拓展就业渠道。立足于农场传统竹编工艺项目,建在彭屋岗上的竹编工艺厂房建筑面积近3000平方,三层楼的水泥房子拔地而起,“艳惊四座”。当年恰逢各种手工艺品受东南亚各国追捧,小工艺做起了大文章。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塑料制品逐步走进千家万户,于1980年农场党委决定兴办农场塑料厂。专门选派黄维增等归侨前往上海学习注塑技术。随后开业。

金塔水泥厂落户农场。1995年间,塔牌集团旗下的金塔水泥厂、年产60万吨回转窑生产线项目落户农场已成定局。整体迁移华侨新村,设立老场小城镇规划区,作为华侨新村原归侨的安居房,修筑从国道至老场东西走向的水泥大道。固若金汤的金塔水泥厂扎根蕉岭华侨农场,为农场招商引资开启新纪元。

安居工程建设。社区功能齐全的生态工业新城“华侨新村”经济实用房建设,于2010年前后动工,落成至今已近八年了。此项民生工程的总体规划,与归难侨安居工程有机结合,突出客家民居和华侨侨居特色。规划总面积72497平方米,建筑占地15431.2平方米,总设计户数498户。地处工业新城的中心位置,地利优越 人气旺盛,文体广场上盛世欢歌,宽敞的街道上绿树成荫,人们尽情享受慢生活。

安居工程建设为归侨同胞提供更大的舞台,充分展现自我价值。归侨在海外生活优渥,衣食足礼仪兴,大多能歌善舞,对歌舞情有独钟。唱好听的越南歌、跳传统的印尼舞,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所以一直传承至今。歌舞充满浓郁的异国风情。文艺队的归侨侨眷,用他们的歌声及肢体语言,丰富形象地表达愉悦的心情。逢年过节,华侨新村文体广场的舞台上载歌载舞,文艺队的归侨侨眷盛装演出,好戏连台。

居住条件的改善让归侨更加享受生活。东南亚美食是归侨同胞舌尖上的记忆,逢年过节更具仪式感。咖喱菜肴饱含浓郁的异国风情、沙嗲肉串是传统的马来美食、千层粄口味清新层次分明、裹粽子有棱有角秀外慧中;对辣椒的追求也不那么执着了,本地人做煎粄子的风俗也逐渐融入归侨的生活中,喜爱卫生整洁的好习惯却始终不变,窗明几净地板一尘不染。

历史遗留问题水到渠成。2005年5月,农场加紧落实(粤府函[2002]365号)以及《市政府工作会议纪要》等文件精神。共为1168人办理了一次性解除劳动关系,1288人办理了补缴或补办参加社会保险。由于当时社会保险政策的局限性,在执行 [2002]365号文件过程中,原并场农业职工没有纳入实施对象。经多方争取,于2008年,为原并场农业职工近1700人补办养老保险。至此,一波三折的并场职工经济体制改革问题尘埃落定。

凡此种种,每一个项目都关乎侨场的民情民生,每一个项目无不渗透归侨职工的智慧与汗水;举全场之力发扬自力更生精神,以原始工具成就一个又一个伟大工程。打上侨字“胎记”的蕉岭华侨农场,愿您历尽千帆归来仍少年!留下时代印记的华侨农场必将名垂青史!

(资料填报、撰写:罗崇仁)

2020年8月3 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潼侨1966,我们从国外举家来到华侨农场……
“天缘·诗酒杯”全国第二届诗酒融合文学作品大奖赛入围作品展:陈锡忠
学术 | 海南历史三则:“落笔洞人”、华侨与“海盗”
迎国庆70周年文萃 《我们不能没有祖国》(二之一)
凤凰卫视“印象岭南”栏目专门报道了英德华侨茶场
【纪录片】常山华侨农场的归侨故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