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汉代贤哲郑子真

礼泉县先后多次改名,但历史悠久的当数谷口和醴泉。《战国策》记载有:“范睢说秦王曰,大王之国,北有甘泉、谷口。”

谷口县的设置始于汉景帝中元六年(前144年),本世纪注:审定秦始皇二十六年(前221)置谷口县。终东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历时174年。查《辞海》知“谷口,古地名。在今陕西礼泉东北。因地当泾水出山谷处得名。《国策·秦策》秦国'北有甘泉、谷口’,即此。西汉置县。东汉废。公元26年,赤眉起义军转战关中时,曾与汉中王刘嘉大战于此。”

名山圣地,非人不传;伟绩嘉谟,非事不著。明崇祯国子监司业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周凤翔为苟好善著《醴泉县志》作序,序中写道:“夫关中被山带河,天府之国,西安领州六邑三十有一,其甲者灞陵、槐里,之外醴泉为大。醴泉之以谷口著。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而名震京师,此其地也。”

谷口郑子真,西汉成帝(前32—前7年在位)时隐士。东汉赵歧著《三辅决录》,书中有郑子真传:“郑朴,字子真,谷口人也。修道静默,世服其清高。成帝时元舅大将军王凤以礼聘之,遂不屈。扬雄盛称其德曰,'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冯翊人刻石祠之,至今不绝”。

西汉学者、辞赋家扬雄和郑子真是同时代人。扬雄生于汉宣帝甘露元年(前53年),卒于新莽天凤五年(18年)。他盛称谷口郑子真与西汉末年日益腐败的统治者采取不合作态度,拒绝王凤(新朝建立者王莽的伯父)拉拢的高贵品质。《三辅决录》作者东汉赵歧虽是后来人,但他距郑子真、扬雄时代仅一百多年。值得注意的是:郑、扬时此地始终称谷口县,而赵歧时则始终为池阳县的一部分。

三辅,《辞海》注:汉景帝二年(前155年)分内史为左、右内史与主爵中尉(不久改主爵都尉)同治长安城中,所辖皆京畿之地,故合称“三辅”。汉武太初元年(前104年)改左右内史与主爵都尉为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辖部相当今陕西中部地区。《三辅决录》所记都是三辅地区的人。郑子真时,冯翊辖谷口县。作者赵歧(约108201年),东汉经学家,又是京兆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人,与郑子真隐居的谷口“岩石之下”(今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洞)相去不远,石、祠可见。赵歧晚年在洛阳写《三辅决录》序中说:“三辅者,本雍州之地”。“余以不才,生于西土,耳能听而闻故老之言,目能视而见衣冠之畴,心能识而观其贤愚”。“近从建武以来,暨于斯今,其人既亡,行乃可书,玉石朱紫,由此定矣,故谓之决录”。而且赵歧为人“廉直疾恶”,不愿结交外戚权贵,名重当世。曾任并州刺史、议郎、太常等职。治史谨严、识高、义远。

《三辅决录》上限是“建武以来”,也就是从东汉以来。建武六年(30年)郡县调整,“省谷口入池阳”,池阳仍归左冯翊管辖。池阳置于汉惠帝四年(前191年),比谷口县早置47年。《通鉴注》载:“即谷口之旧城作池阳之县治。安帝(刘祜)永初五年(111年)渡泾迁城”。迁城时赵歧才三、四岁,八十多岁作《三辅决录》为郑子真立传,引用外人扬雄原话“谷口郑子真,耕于岩石之下,名震京师”。若写池阳人为之刻石之祠,又要为“省谷口入池阳”作解释,所以赵歧以洗炼之笔凝重地写下:“冯翊人刻石祠之,至今不绝。”

一言以蔽之:《三辅决录》是地方人写地方志。三辅人为郑子真刻石、立祠、写传。谁知明代嘉靖时张良知撰写《汉中府志》,说郑子真隐居褒城谷口,有垂钓台,并有石刻“石虎”二字等。明崇祯时周至赵崡《游九嵕山记》:“遂由东道下谷口,为烟霞洞,传为郑子真隐居处。泾阳亦有谷口,此去泾尤近。而汉中又有谷口,不知谁是”。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礼泉知县宫耀亮《醴泉县续志》载:“泾阳冶河谷口最易相混”。“大抵关中号谷口者颇多,如周至骆谷,褒城道入谷之类皆号谷口,而以之置县者,实泾河出峡之处,所谓寒门谷口、池阳谷口是也。”《元和志》:“汉谷口在九嵕山东、仲山西,当泾水出山之处,故谓之谷口”。由以上论证,郑子真非褒城(今勉县)谷口人。四川成都的扬雄所说的“谷口”,一定指谷口县。咸阳的赵歧说得很清楚,他“生于西土”,写的都是他耳闻、目视、心识的三辅“行可书、人既亡”之人。褒谷在三辅之外,郑子真纵有高名,“廉直疾恶”的赵歧也不会将大家都知道的“外地”名人写入本地区。另外,冯翊人也不会跑到褒谷去为“褒谷人”郑子真刻石祠之。

隋开皇十八年(598年),因古谷口境内有一泉,泉味甘美。隋文帝认为瑞兆,县遂更名“醴泉”。1964年,说“醴”字过繁,又改名礼泉县。虽然至今无人说郑子真是泾阳人,但说“谷口在泾阳县西北”则是事实。《地名大辞典》:“谷口在泾阳县西北。汉置谷口县,东汉省。故城在今陕西礼泉东七十里”。这话说对了,说明泾阳西北片古属谷口县,有文献可查,有地下文物可证(1994年咸阳《泾渭稽古》第12期李世英《谷口县小考》)。《太平寰宇记》:“九嵕山东,仲山西,谓之谷口”。析池阳,陆续置县,泾礼也未严格以泾河为界。今天礼泉有5个乡镇和泾阳相邻,九嵕山也没有屹立在泾河之畔。在人民当家作主的1956年将礼泉泾河以东的仁义乡划归泾阳县管辖。至今礼泉烽火乡跃进村仍居泾阳河东岸。众口皆碑,郑子真住在礼泉县烟霞乡烟霞洞,他是礼泉县古代的一位贤哲。

“青山有洞锁烟霞”,郑子真隐居的烟霞洞,不时引来学者“谷口桥边寻隐居”。光绪年间,关中大儒,闻名全国的爱国教育家咸阳刘古愚先生戊戌变法失败后,也来礼泉烟霞洞设馆讲学,著书立说。学者李岳瑞、宋伯鲁分别撰书刘古愚先生墓志铭:“烟霞洞者,九嵕山麓郑子真栖隐处也”。

           (本文发表于《泾渭籍古》,1996年第一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地理赏析 醴泉宫上,陕西礼泉
我那隔着河的婆家泾阳县
身为礼泉人,怎能不知道这个?!
同陶之义的典故
【壮美昭陵】石楠/捋洋槐花/“最美乡愁看礼泉”游记散文大赛征文展11
画家李阿娟的作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