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后胡行政村

后胡行政村

1、西何村

         走进西何村:西何何氏元末莲塘岗衍分

西何村位于永昌街道办事处驻地南偏西5500米。村民委员会驻西何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全村以水田为主,区域面积0.62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492亩。下辖西何、前塘下、郑塘垄、山塘角和五石桥5个自然村,有5个村民小组,108户,346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业。

西何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村中世居何姓,其先祖兄弟两人于明代自安徽来兰以弹棉花为业,于此落户。建村在东的为东何,建村在西的为西何。有村民小组3个,63户,518人,耕地187亩。

前塘下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南500米。村中世居王姓,村以塘和所处位置为名。有村民小组8户,21人,耕地29亩。

郑塘垄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偏北320米。始居村民姓郑,故以姓氏和水塘地势得名。现村中以邓姓为主。有村民小组1个,20户,63人,耕地88亩。

山塘角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东50米。世居吴姓,以村落处山塘之角得名。有村民小组8户,31人,耕地43亩,归属西何村村民小组。

五石桥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南260米。村中世居王姓,村村边五石桥得名。有村民小组1个,9户,42人,耕地68亩。

    西何何姓和牙塘行政村何家何氏均于宋末因惧元兵,先迁白山徐坞(今建德汪山),后定居兰溪莲塘岗,元末衍分到西何、东何(牙塘何家)自然村。西何始祖仲良,字纯素。东何始祖仲奇,字伯莫,与西何村仲良为兄弟关系。

据《瀫西莲湖何氏宗谱》,莲塘岗始祖为何允,封陈留侯。始迁祖何应,行千二,官至金华府事,南宋末,因惧元扰,辞官后,先居白山徐坞,今建德市汪山徐坞源,后迁居兰溪莲塘岗。

其宗谱中的珍贵史料有:晋太康五年《诏定四海大姓氏志敕》,隋大业十三年丁丑年《诏修定族谱》,唐贞观六年修定《氏族志》,宋绍兴四年严州知府明胡宣《何氏族谱序》,明嘉靖三十七年上虞庠生俞峩山《何氏历代家传》,明南京兵部郎中何一清《酬宗兄重续谱说》,明万历陕西巡按祝大舟《重修杜兴桥记》,明天启二年广西知永淳县童时明《文昌六宗祠记》,清乾隆陆大潮《莲塘何氏祠堂记》。

何允为韩王安之次子,字子信。约生于公元前二百六十七年前后(战国时期)。初封陈留侯,世居颍川。公元前二百二十六年父王被秦杀后,隐逸于江淮之间,改姓为何。成为何氏始祖。妣张氏。生子二:长子隆,次子冉早殁。公妣俱葬陕西扶风郡北五里,大道之南,石桥之右,甲山庚向。

何氏在浙江的始祖为何腾。

何腾为汉末年人士。汉末吴郡太守何斌生四子,长子腾以功封牧亭侯,过江居于安吉牧亭村。其后世为甲族,今建德、余杭、淳安、桐庐、浦江、兰溪、诸暨多其后裔。次子让因目睹黄巾之乱,看破红尘,遁入空门,为庐江何氏礼佛第一人。三子仪率部曲奔走于乱世,屡建奇勋,所率汝南、青州兵先归袁术,后属曹操。四子他,字文奇,有隽才,惜天不假年,早卒于乱世,遗腹子桢随母归于舅家,事亲至孝,诗书自随,竟得大名。桢公仕于魏、晋二朝,封雩娄侯,附葬晋武帝于偃师。桢公之后,代有闻人,诗书不绝,冠冕蝉联。永嘉渡江,桢公之后居于吴郡之吴县、会稽之山阴、建康之白杨巷、江宁之方山、宣城之南陵等处。至隋初分晋陵房、山阴房、吴县房、襄城公房、江陵房、南陵房、建康房、固始房、青州房诸派,流布极广。唐宋之后,遍布神州,尤以袁州、吉州、抚州、处州、道州、扬州、江陵、建州、杭州、苏州为盛。天下诸何,庐江为多。

2、后胡村

                  走进后胡村:胡氏为胡瑗后裔

后胡位于永昌街道办事处驻地南偏西6300米。村民委员会驻后胡自然村。村以驻地得名。全村以水田为主,区域面积1.4平方公里,其中有耕地1176亩。下辖后胡、万善和上龙头3个自然村,有13个村民小组,234户,855人。村民大多以种植水稻和养殖珍珠为业。

后胡自然村,村民委员会驻地。世居胡姓,据《松溪胡氏宗谱》载,其先祖居婺州临江,元季兵乱,后裔重三公迁来此处,位于松溪之旁,前胡殿山之后,兼取后来徙居之意,故村以后胡为名。有村民小组8个,182户,545人,耕地735亩。

           后胡村污水处理工程

上龙头自然村,位于村民委员会驻地西550米。世居胡姓,亦为松溪胡氏衍生而成的村落,村在后胡之上,故村名上龙头。有村民小组1个,21户,102人,耕地159亩。

后胡松溪《胡氏宗谱》,先祖为胡瑗四代孙,名宜,增广生。自湖州迁歙县南黄坑里。后有防御使胡重山,随高宗南渡,初居金华之临江(岗),子华八(1134-1188)徙居兰溪河西市。曾三府君为婺州路教授,始建祠于横山以寓祠于寺名显教。迨元兵兴,子孙逃竄,其可知者有兰溪万善、湖尖头、东徐、厚仁、生塘、青阳、皆以华八公为始祖。传十世,有茂彬于明隆庆间由后胡衍分塘下。

据兰溪孟湖后胡《松溪胡氏宗谱》,宗族堂名:三乐堂。由胡亨主修。版本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三乐堂木活字本。本谱始修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此为第十三次修,世系修录至第三十五世,排行字为:秀。共7卷,计7册。封签题胡氏宗谱。

卷一:里居、世图、家世考、源流引、源流世系考、谱记、万善铭、谱序、改行序、松溪志、后胡说、藏谱名序、老行说、松溪历、叙行次、家训、凡例、小引、诏勅、引赞、传赞;卷二:居里图、像图、墓图;卷三:历史图考、老谱;卷四~六:世系图;卷七:行传。

始祖:胡瑗,字翼之,号安定先生,北宋真宗时累官至国子监太常博士,苏州、湖州两州教授,从江苏如皋迁居湖州;胡宣(胡瑗曾孙),行籍三,北宋徽宗时自湖州迁徙徽州歙县之南城黄坑里;胡达(胡宣幼子),字重山,宋防御使,宋高宗南渡时,由歙县黄坑里迁徙婺州(金华)之临江定居。胡嵩,安定先生六世孙,胡达之子,宋高宗南渡时随父先迁居婺州之临江,后又由临江迁徙兰溪河西,居横山;胡琏,胡嵩曾孙,字民德,行曾三,为婺州路教授,讲学于婺,筑室于兰溪,建祠于横山,为甘棠乡之祖;胡尧辅,行季七,胡琏之孙,由兰溪河西迁居本县石埠头庄舍。
    始迁祖:胡能,胡尧辅第三子,字叔达,行维三,元代后期先居兰溪石埠头庄舍;元末明初自石埠头庄舍迁徙本县太平乡廿六都万善庄上道院,今孟湖后胡,生三子:胡沛、胡沿、胡淳,均居后胡,为后胡之始迁祖。

本支派排行字自二世起:维和祥永义 干泰子贵增 恭敬敏儒旭 惠德竞方兴 敦本崇节俭 贻谋善继承 钟灵联毓秀 蕃衍颂盈升。

收藏单位:兰溪市孟湖乡后胡村胡宝泉   

    胡瑗,祖籍今陕西子长县的安定堡(一说现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公元993年(宋太宗淳化4年)生于于泰州海陵(今江苏如皋市)的一户官吏家庭。其家族世代显赫,始祖胡遵为晋车骑将军,后裔中曾有过两位皇后和太后,另有三公九卿及将军、太守10余人。祖父胡修已任泰州司寇参军时举家随迁,但自其父胡讷任宁海军节度推官后,在当时属于下等官吏,因俸禄较少,竟步入“家贫无以自给”的境地。

    胡瑗自幼聪颖好学,7岁善属文,13岁通五经,被左右乡邻视为奇才。胡讷说:“此子乃伟器,非常儿也!”胡瑗读书勤奋,好学上进,且志向远大,常以圣贤自任,但因家境衰微,早年并未受过良好教育。直至20多年后才得以与孙复石介等人到山东泰山栖真观求学深造。此间心志远大,10年不归,潜心研习圣贤经典。他为了不让心志受到干扰,每当拆开家书,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山涧不再展读。在此期间,他“食不甘味,宿不安枕”,刻苦钻研学问,为以后从事教育打下坚实基础。30岁开外的胡瑗从山东回到家乡,然而却7次应考不中。40岁时放弃科举意念,返回泰州城,在华佗庙旁经武祠(即后来江苏省泰州中学所在地)办起了一所书院(私塾),并以祖籍安定立名,称安定书院

1034年(景祐元年),42岁的胡瑗开始到苏州一带设学讲授儒家经术。时值原朝廷中向来重视文教的范仲淹因反对废后被贬该地任知事。翌年范在南园开办郡学后,聘他为首任教席,并送自己的儿子范纯佑拜其为师。到任后,他即制订了一套严格的校规。由于范公子能带头遵守,故其他出身豪门的学生无一胆敢肆意践踏。在知州的鼎力支持下,郡学很快就成为了全城各地学府的楷模。

    1036年,经范仲淹的引荐,胡瑗以布衣身份,与知杭州的音乐家阮逸同赴开封接受正急于雅乐改进的宋仁宗召见,并奉命参定声律,制作钟磬。其间,他合乎古礼的文雅举止深得朝中要人的赞赏,事成后即被破例提拔为校书郎官。1040年(康定元年)8月,随镇守延州(今延安)的范仲淹到陕西,被举荐为丹州(今宜川县)军事推官。此间撰《武学规矩》一书,提倡国家大兴武学,以抵御外部侵略。

1041年(庆历元年),胡瑗调密州(今山东诸城)任观察推官时,因父亲去世而辞官回家奔丧。翌年复出,改任保宁(今浙江金华)节度推官。不久应湖州(今浙江省湖州市)太守滕宗谅之邀,到当地的州学任主讲教授,以致“四方之士云集受业”。其间提出了“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的至理名言,并创立了卓有成效的“湖学”。

1044年(庆历4年),范仲淹推行新政,并效法湖州的办学经验兴办了一所中央太学。1050年(皇祐2年)11月,朝廷再次更定雅乐,仍诏胡瑗与阮逸进京主持,并在司马光和范景仁的支持下以3年时间完成。此间两人还合作撰就了《皇祐新乐图记》3卷。1052年被任命为国子监直讲(主讲教授),晋光禄寺丞。被征为太子中舍,后以殿中丞致仕。任教期间因学识渊博且教学得法,备受学生的欢迎并敬重。

1056年(嘉祐元年),64岁的胡瑗晋升太子中舍暨天章阁侍讲,成为了当朝太子的导师。同时兼在太学协助博士的考教训导与执掌学规。此时虽身为命官,却始终保持师生平等,常与学生切磋交流,在校园里形成了一种“沈潜、笃实、醇厚、和易”的学风。当时的受教者包括皇室多位储君、众多知名学者及礼部中的近半官员,故深得学生与朝中上下的敬重,视他为一代宗师,被神宗称为“真先生”。

晚年,胡瑗依旧苦读勤教,并参议朝政。1059年终因积劳成疾而卧床不起。后经仁宗皇帝钦准,领太常博士衔赴杭州长子胡康任所疗养。临行前京城轰动,相送者“百里不绝”。不久即病故,被朝廷追谥“文昭”,葬于湖州原菰城附近。另被王安石誉为“天下豪杰魁”;被范仲淹遵为“孔孟衣钵,苏湖领袖”;文学大家苏东坡更曾写下过赞颂他的诗句“所以苏湖士,至今怀令古”……。

胡瑗在生前几十年的教学实践中,集教学理论、实践和改革于一身,开创了宋代理学先河。其主要贡献为:确立了培养“致天下之治”人才的教育理念;纠正了朝廷取仕时的弊病,要求德、智、体、乐全面观察;实施分科教学;推广普及教育;严格校规,言传身教;注重学生的社会实践及创立了高校寄宿制度。遗著有《松滋县学记》、《周易口义》、《洪范口义》、《论语说》和《春秋口义》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民间抄本 鲁班仙师秘法
皖乡农耕(诗词·动图音画)田园随笔
《皇极经世书》世卦、值年卦推演算法详解
中国四大名著《红楼梦》诗词赏析-44
老黄历中的十二星神看日子
中国谋略大师《诸葛亮兵法》卷三·文集-41-【黜来敏教】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