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志勋先生博客选 我心中的中医药

我心中的中医药

(2010-08-07)

我开始接触中医药是在40年前。那时,我在接受“再教育”,除了开推土机,下班后没有事情可做,我母亲怕我荒废了时间,教我学中医,用双手为师傅治病。第一个患者是我所在单位车队队长的妈妈,60余岁,哮喘病,处于急性发作期,用药没缓解,晚上跪着打瞌睡。我用母亲教我的用手点穴调整五行,居然因此减缓,一周后能躺下睡觉。这使我对中医产生了兴趣。这以后,找我看病的师傅越来越多,逼着我接受父母不间断的函授,一晃几十年,中医药一直伴随着我,为同事和朋友解除病痛几乎占满了我的业余生活。2000年我作为国家科技成果“新药管疗法”的负责人,在首都儿研所专家门诊部主持“新药管疗法”的临床应用规范研究,开始了我专业从事新药管疗法的临床推广工作生涯,接触了数千个一身数病、一病多症的患者。在一个个患者告别疾病的欢乐中,我越发感到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学习和实践中医药的理论和方法本身是一种享受,是精神和智力的提升,是对系统论的再认识。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去当医生,但决不能是医盲。

 

作为中医药故乡的中国人自然不应该是中医盲。从理论到实践,作为一种粗浅的理解,我心中的中医药最精彩的,从启蒙的角度拟用十六个字来展现。即:健康、顺天、合地、和人、修心、养神、调平、通理。

 

一、健康

 

2003年SARS对人类的袭击,使人们清醒地认识到,人类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面临的新威胁。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健康”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崇尚自然,关注“健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世界的潮流。面对日益严峻的传染病跨国传播所带来的威胁,现有的医疗体系又显得那么的脆弱无力。许多国家在加强对公共卫生系统建设的投入的同时,将视角转向中医药。而《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中医药文献中的四部典籍。历代医家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经典,万古遵循之大法。尊之为“医家之宗”。中国医学史上每一重大的学说和成就的问世和杰出的医学家的出现无不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

 

在现代常人心里讲医必涉病,到医院就是看病,而且往往是抗不过去了才去找医生。医生自己也以治病救人而宽慰,以攻克疑难病症而获医术高超的美誉,而自己未必活得很健康。与此不同,《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的典范,是以实践人的健康长寿为宗旨,探究在天地人的系统中,生老病死全过程中的规律和延年益寿、健康享受天年的对策。

 

《素问·上古天真论》“黄帝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其真,不知持满,不知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一对话白话文的意思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然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之年就衰老了。

 

重温黄帝与岐伯的这段对话,对于我们现在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们,可说是雪中送炭,倍感亲切。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告诫人们防重于治,把养生和预防放在首位“,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二、顺天

 

医易同源、天人合一是中医医疗观和方法论的本源。体现将人的生命现象置于天地系统之中加以探究的整体观思想。天地系统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体现在人生命运动之中,影响着人的新陈代谢。“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古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是归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是中医学用于揭示人体系统在内环境和外环境中运行的机制。人体健康、患病以至死亡的各种态势,无不都是阴阳五行不同状态的表现。顺天就是按照“天圆地方”的时空观中的天体运行规律,顺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规范人体自身的心理趋向、生活方式和行为舍取。就是人们常说的“顺其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天理,从养身、预防和调病角度讲,就是《黄帝内经》中一直强调并贯注于中医药学全方位、全环节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本”、“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体现的天理。对照现实中人们健康状况的下降,生物性、心身性、社会性疾病的发展,究其根源都是与人们生活方式背阴阳、逆四时、乱五行天理的结果。 

 

三、合地

 

如果说顺天是顺其自然,那么合地是指按“天圆地方”的空间观,回归自然。合就是人要融合于自然,尊重万物,珍惜和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合情合理地利用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资源。这应该成为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自身健康长寿必须遵循的法则。

 

众所周知,人类在求得经济社会高速发展之际,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现有的医疗技术,在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所致的疾病面前显得脆弱,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的健康已成为迫在眉睫、十分尖锐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衣食住行环境的健康安全。

 

民以食为天,而我们现在的食,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在补充能量的同时,天天都在不同程度地受到毒素的侵害;居住条件改善了,但以化学物质为主的污染也加重了;城市交通改善了,但燃料燃烧产生的有毒致癌物质污染,时时在侵害行人……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在恶化,在远离自然。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生活的自然环境对自身健康是很不利的。

 

回归自然首先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和实践的问题,当然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就个人而言,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把尽可能减少和降低各种环境污染对自身健康的毒害放在首位。

 

四、和人

 

顺天合地是人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使人与外部环境(天时地理)相通相适应。人的健康直接与其情志状态有关。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变化除了天地阴阳和四时变化的客观影响与正常生理变化外,人与社会的不协调是第一位的因素。而情志的太过或不及,必然导致五行的失常,出现五脏功能的不和而致病。“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行。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情志失常是内邪致病的第一因素,有时甚至是关系一个人的生与死的决定因素。有的老干部“文革”中受迫害,在耳闻粉碎“四人帮”后,狂喜使心气涣散而突然永别,正可谓乐极生悲。我们熟识的癌症病人,在未确诊前还能骑车上班,一旦本人知晓确诊为癌症相当多数的病人心理崩溃,不久就离开人世。人的健康首先是情志的健康,重视情志在人养生预防和调病中的作用,并置于各种调治的前提和主线,而不是与其他并列存在的分支,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和人就个人而言是修心的问题,对社会而言其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

 

 

五、修心

 

无论是中西医,心态问题都十分重要。中医的心态是关系人整个情志的状态问题,是否处于平常态,关系到五脏功能的协同、生命的有序,进而影响六腑功能的常态。心平气和,气和就是正气,正气内存,邪不可干。养身先养心,预防先防心态失常,调病先调心。健康人要保持健康,首要的是提升心态,遇事力求不太过也不不及,患者要主宰自己,尽早告别疾病,第一位可做的是调整心态。

 

心态说到底是人们的价值观和相应的行为规则。人们在反思医学大发展与人的健康所面临的挑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人的健康是“身心”的健康,而“心”的健康则是“身”健康的本源。现存以治病为目的,以药物为手段的医学无论有多大成就,它只关注“身”病的修复,且只是对部分“身”病有效,而对“心”的问题则无能为力。“心”的问题主要靠人接受优秀文化的陶冶,按“正道”通过修炼,排除杂念去净化自己的心灵。我理解做人之“正道”即为“宇宙之道”,其主要内涵是“诚信”和“包容”,因为宇宙对万物的付出都是诚信的,对承受万物的变化又是包容的。

 

人生是从无而来到无我而去的一生,生老病死自然规律,对所有人一律平等。从生到死,人处于道义上和功利上的不断决策和实践之中。人的心态本质上是功利和道义抉择时的心理趋向。修心的实质就是抉择标准的确定和实践的恒心。从心灵健康的角度看应该是重道义,淡个人功利,因为道义属阳,功利为阴。作为一个身心健康的人应该是道义为上,个人功利顺其自然,符合“阴平阳密,精神乃治”的天理。对个人的修心而言,实际上是一个以顺天合地和人为参照系的,持续不断进行“认识自我、把握自我、战胜自我、超越自我”的心灵净化过程。

 

六、养神

 

精气神为人生之宝,精充、气足、神旺,是健康的保证。精亏、气虚、神耗是衰老的原因。神源于先天之精,又靠后天之精的滋养。“有神、少神、无神、假神、神志异常”代表人的精气的不同状态。望诊首先望神“,神藏于心,外候于目”,望神的重点是目光的变化。有神目光明亮,精彩内含,活动灵活,炯炯有神。无神是目暗睛迷,瞳神呆滞,活动迟钝,目无精彩。通过观察眼神的变化,从一个角度就可判断精气盛衰的状况,进而把握五脏六腑的总体功能状态。

 

神宜养不宜耗。耗神就是耗精气。常言道“闭目养神”,启示我们养神可从养目开始,因为目为五脏六腑精气之所注,内通于脑,“心主神明”,“肝开窍于目”。现代人离不开电脑,我们在为自己进入网络社会而自豪的同时,却不知道因久视伤目必伤肝,正在悄悄地从有神走向少神以至失神。久坐伤脾,从胃气旺盛悄悄地趋向胃气衰减。

 

当然,我们不可能简单地以舍弃这些工具作为保护健康的代价,可供的选择是,首先要充分重视由于使用这种高科技手段不当,对健康带来的负面效应,然后针对这种负面效应的缘由,制定以降低负面效应、调整人体健康为目标的合理的工作方式及生活方式。

 

七、调平

 

调平是指“调整阴阳五行”。这是中医药理论解决养生、预防和治疗问题抉择方案时各种理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法、方、药”之纲。恢复正常生理功能,化解病理,消除症状,是调整的结果,而不是规范中医药调理过程中的直接依据。中医药调理的参照系是平常人之脉、平常人之色、平常人之神、平常人之胃气。而关注的重点是胃气。内经云:“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平常人与病人的差异在胃气的强弱,病人与将死之人的区别在于有无胃气。自我检查自身胃气状况,一可以测脉搏,平常成人一呼一吸心率为4~5次,折合为72次/分左右(以清晨为佳);从食欲看,以早晨起来有饥饿感为胃气强的表现;从脸色看,气色相容,特别是有无光泽、眼是否有神,都可用来判断胃气状态。胃气由心脾而生。所以胃气的状态反映了心脾功能的状态。心脾功能强,气血就旺盛,自然精力就充沛。因此,临床上不管遇到多复杂的病,恢复和保持胃气是前提,就是一些目前医疗解决不了的所谓绝症,要赢得时机,前提也是关注胃气。

 

调的方法无非是药调、食调和气调。从养生、预防和调病的理论和实践的角度,要为全民健康注入新的理念,使更多的人从“病-医-药”的单一思维模式中解放出来。从整体上看,为使更多人回到平常人的行列中,应该建立“气、食和药的三调思维模式”,气调思路是立足自身机能,靠体现“心静行动”的方法使人的气机恢复平常,心平气和,百病消散;食调在于从水谷饮食角度支持和促进气血调整;药调的思路,以对症治疗为主导。药不在贵贱,就看对症与否。“百病源于气、百病始于血”,“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因此,对于广大的老百姓要健康长寿,重点应关注气调和食调。药调要以不损害胃气为前提,迫不得已短时用药伤了胃气,必须要有恢复胃气的措施。医药的高科技因时因地因人因病而异,关键看疗效。而三调的前提是修心、养神。

  

八、通理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是中医学的经典思想。“通则不痛”、是反映生理正常“,不通则痛”,是反映病理变化。人体只有通(内通、外通)才是一个全方位开放的有序的、协同的生命系统,即与天地人大系统相通的、阴阳五行平常的、完全健康的系统。

 

不通,意味着生命系统内至少有某一环节闭塞,牵一发动全身,导致人体阴阳五行失常,形成以痛为特征的症状。标志人体系统开始偏离健康状态或谓病态。

 

可见通与不通是反映人体健康与否,内部开放有序协同状态的特征。无论是气调、食调、还是药调,无论是内治还是外治,从中医药的理论角度看,都是将失常的阴阳五行调整到平常的阴阳五行,而其本质是系统内部由不通的状态变成完全畅通的状态。进而与外部相通。

 

医药的科学性,体现在它的实效性,而实效性来源于医理、药理与人体生理、病理的相通性,和实施于人体时的清除闭塞环节,畅通人体系统的调通能力。这种能力是一个能力链,从医生对患者的望闻问切、四诊合参、到疾病的判别、病因病机的探究、调病法则及其方案的制订,给药途径和方式(细到包括药的熬制方式,服药的时间和方式)等。这些环节之间的畅通性将决定医药的实效性。而医生的德术相通、患者与医生的心理相通直接关系到医理与药理是否相通。

 

综上所述,中医药的实践之有效性是以医理与药理相通为前提,医理和药理的相通和应用,是靠医生德术的相通,医生德术的相通要在置于天地人大系统中与患者的沟通中找到个性化的着陆点。因此,中医药的理论可谓“通字”医学,其医理也可谓“通理”。

 

上文仅是我学习和实践中医药理论,从患者告别病扰过程中经过反思,形成的一些粗浅的想法,提出来向诸位关注中医药发展的朋友请教。(文/杨志勋) 

 

 

杨志勋国医讲堂问诊要诀

(2010-08-07) 

 

问诊之特点医患间互动望切闻后问有的放矢问
核望切认知 拓深望切效 互动中求全供辨证依据
不可少之诊 通常问诊要 四史不可缺既往史为一
现病史为二 家属史为三 生活史为四问诊首问患
生辰与地点 定落地环境 知先天属性通常问诊点
概括为十问 一问寒热象 二问汗状况三问头身感
四问二便状 五问饮食况 六问胸之态七问耳功能
八问渴态势 九问旧病史 十问病之因再问疗之过
若患为妇人 经期则首问 迟速闭崩见若患者儿童
天花麻疹除 多视角问诊 利诊断有据问病人口味
察脏腑病位 夫心主五臭 自入为焦矣脾香而肾腐
肺腥而肝臊 夫脾主五味 自入为甘矣肝酸而心苦
肺辛而肾咸 夫肾主五液 心汗而肝泣自入为唾矣
脾涎而肺涕 问病人寒热 发作之时间知阴阳变化
若昼剧而热 为阳旺于阳 若夜剧而寒为阴旺于阴
若昼剧而寒 为阴上乘阳 若夜剧而热为阳下陷阴
若昼夜寒厥 为重阴无阳 若昼夜烦热为重阳无阴
若昼寒夜热 则阴阳交错 若饮食不入则死终难却
问病人食状 多少喜冷热 察寒热虚实问二便异常
知寒热虚实 胃肠有寒热 饮食二便别望形之强弱
审气之盛衰 诊脉之大小 形气脉合参以相应为顺
不相应为逆

一、
疼痛问之要 有无及部位 时间及状况


1.坐骨神经痛 起自于腰部 向大腿后侧
坐骨神经经 疼痛剧烈度 运动剧烈静
夜比昼剧烈

 

2.胃痉挛胆石 上腹部疼痛
特征为间歇 若是胆石症 疼痛偏右侧

 

3.胃酸过多症 心口部疼痛 始于饭后发
二至三小时 胃下垂同症 若在饭后发
半点至一时 胃炎或溃疡

 

4.关节部疼痛 查有无发热 淋病关节痛
 局部有高热 见发红肿胀 疼痛也剧烈
 风湿关节痛 局部有发热 结核关节痛
 局部有发热 疼痛则不凶 也不甚发红
 若胸膜炎症 持续有胸痛 若间隙胸痛
 肋间神经痛 狭心病之类 有现绞窄痛
 若胸胁闷满 感发胀疼痛 少阳病发作
 
 6.颈项背强症 属头痛之症 颈部之侧面
 胆经之路径 颈即是颈部 枕外粗隆边
 至大椎附近 背即是背部 肩背部到腰
 脊柱之两旁 强即发硬也 头颈痠痛症
 肩胛痠痛症 脊背痠痛症 均属于此类
 
 7.咽痛之诱因 咽喉炎白喉 扁桃体炎症
 喉头结核症
 
 8. 多数头痛症 为伤风感冒 或热性病初
 经常性头痛 偏头痛部位 多数在左侧
 也有在右侧 或左右同发 特有之症状
 头痛发作时 伴眼发火星 及呕吐症状
 
 二、
 发热之症状 成人微热时 持续37.2~3C
 肺门之疾患 淋巴腺结核 或肺间卡他
 初期肺浸润 或神经衰弱 或胸膜炎症
 而肾盂肾炎 有发冷发热 或寒热交替
 少阳病热型 胸膜炎症候 多数都如此
 肺结核热型
 
 三、
 恶寒恶风症 容易在感冒 或预兆发热
 体表受风寒 即表症时现 消化道感染
 里表证发生 发汗剂发汗 依然怕冷症
 乃虚证的冷 不宜再发汗
 
 四、
 食欲若不振 一般在高热 少阳病患者
 诉述口苦者 易不思饮食 身极度弱衰
 转入少阴若 厥阴的症候 饥欲不欲食 (疑为“饥而不欲食”)
 精神若受到 剧烈的影响 食欲全缺乏
 精神病一期 会拒绝食物 溃疡病患者
 食欲也减退 感食物有臭 或只闻鱼肉
 气味即呕吐 如在妊娠初 出现呕吐象
 特感食物臭 或特偏某食 特好吃酸类
 食欲过旺盛 胃肠病初期 糖尿病患者
 烦渴想吃甜 儿童咬指甲 吃生米生土
 肠寄生虫病 神经质儿童 腺病质儿童
 一般缺食欲 大病半愈时 肠胃未壮实
 消化分利迟 若不节食之 必催浮肿止
 甚腹满喘急 故知大病后 节饮食尤要

 

睡眠问之要失眠者多数 神经质之人 或神经衰弱
或因特种病 五十岁前后 处于更年期 妇女易失眠
内经之查考 失眠乃肝郁 宜治肝疗法 因肝肾同源
也有肾引起 失眠对嗜眠 伤寒论中有 但欲寐之说
重症入阴虚 则入嗜眠态 重病而沉睡 多为虚脱候
濒死之征候 因极度疲劳 暂神经衰弱 入嗜眠状态
胃肠病患者 也会倾想睡 素问中记道 好眠脾之弱
若想睡厉害 有时也可能 嗜睡性脑炎 与此相对应
极度之失眠 发狂之前征

大便问之要便秘症特点每日虽大便 排出却困难
数日方大便 无任何不适 无便秘感觉 不可视便秘
疗一切疾病 保大便通畅 乃极为重要 若一有便秘
则血压亢进 中风易恶化 疼痛者加重 发炎者增强
腹泻有多种 软便或水泻 若有肠结核 黎明前下泄
伴有鸡鸣泻 里急后重痢 伴急性肠炎 伴赤痢症状
治腹泻多路 有发汗剂治 有利尿剂治 有泻剂治之
大便之颜色 柏油样暗黑 胃十二指肠 溃疡的便血
咽下血 排 若现鲜红色 痔直肠出血 若患黄疸病
黑色灰白便 婴儿之大便 卵黄粘便常青 消化不良
小儿神气好 虽排出青便 无须限制乳 服药影响色
服绿矾铁剂 大便变黑色 若服了辰砂 则大便变红
若服了大黄 则大便变黄 便非常恶臭 乃是阳实证
多应用下剂 大便无臭气 有清液臭气 多数为阴虚

小便问之要关注尿之量日尿过十次 谓小便自利
日尿二三次 谓小便不利 有时有例外 普通之成人
日尿一千二 上限一千五 肾脏病五百 甚至二三百
糖尿或尿崩 升到二千五 若肾萎缩者 尿量也增多
若患热性病 水泻性腹泻 发汗或浮肿 渗出液集积
则尿量减少 小便利不利 受饮汗气候 冷暖之影响
尿意频数症 尿次数异多 多为膀胱炎 尿道炎肾炎
或为肾结核 而妊娠末期 也出现短数 夜间若尿多
为肾脏萎缩 或血压亢进 小便色混浊 有热之症候
消化道有热 尤为色更浓 见色澄清者 康健人常象
热体之症候 暑天正常人 少许混浊赤 肾脏疾病者
多数尿赤浊 若急性肾脏炎 可出现血尿 肾脏结核由
或膀胱炎由 混有砂或石 血尿称石淋 尿中见脓液
多数为淋病 也有肾盂炎


 

诊脉入门口诀

 

切脉独取寸独取寸口由手太阴肺经 肺司朝百脉五十大会寸
实操切脉步 高骨先定关 中指落关部 食指落寸部无名落尺部
手之寸关尺 人为六部脉 诊断知身内 气血和脏腑

左手对应血右手对应气左寸心小肠左关肝和胆左尺肾膀胱
右寸肺大肠 右关脾和胃 右尺命三焦 脉有三十种浮沉数迟纲
轻按可得浮 重按方得沉 数迟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成人儿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为四至 儿童正常率 一息为六至正常之太过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为数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为迟一息若八至
儿童即为数 一息若四至 儿童即为迟 心率测定后再断浮和沉
浮沉即阴阳 之后测脏腑 脏腑正常脉 心小肠洪脉脾胃为缓脉
肺大肠涩脉 肾膀胱沉脉 肝胆为弦脉 命门三焦沉考虑四时脉
春季为弦脉 夏季为洪脉 长夏为缓脉 秋季为涩脉冬季为沉脉
诊脉之过程 实测之脉象 去除四时脉 剩余之脉象对照正常脉
定位单脏态 再测五行态 断生克异常 子病及母一母病及子二
过克则为三 反克则为四 探阴阳之偏 究五行失常综合求病理
归病于症候病因病机明以平和为期按纠偏复正形调平思路
 
 (按:“形”疑为"行"之误)

 

http://cuteser.blog.sohu.com/80716087.html

 

杨志勋国医启蒙口诀

(成人班)

——望诊入门(色)

 

夫肝青心赤夫脾脏色黄夫肺白肾黑
乃五脏之常 五脏色为主 四时色为客
时春青夏赤 时秋白冬黑 时长夏之季
色黄乃常则 客胜主则善 主胜客则恶

色见夫皮外气舍夫皮中若内外光泽
则气色相融 有色而无气 虽不病命倾
有气而无色 虽困而不凶 左颊部肝木
右颊部肺金 额心颏肾水 鼻脾土部位
若部见本色 见深浅病累 若见他脏色
则按法推类

黄赤属风热青白则主寒青黑则为痛
甚则现痹挛 晄白为脱血 微黑为水寒
萎黄乃诸虚 颧赤为劳缠


若沉浊晦暗 则内久而重若浮泽明显
则外新而轻 夫其病不甚 则半泽半明
见云散易治 博聚则难攻


见舌赤卷短 必心官病常肺鼻白见喘
胸满而喘张 肝目眦若青 脾病唇黄也
耳见黑肾病 深浅需分彰

望诊先望面依色断五脏疾病与证候
究其之关系

肝病者善怒面色当发青左身有动气
转筋或胁痛 诸风掉眩归 疝病或耳聋
目视感惊恐 如将捕惊情

夫心赤善喜其舌红口干脐上有动气
心胸痛而烦 健忘而惊悸 怔仲而不安
实狂而昏冒 虚悲而凄然

夫脾黄善忧当脐部动气善思而食少
倦怠而无力 腹满而肠鸣 腹痛而下利
实则感身重 胀满而便闭

夫肺白善悲脐部右动气洒淅感寒热
咳唾而喷嚏 喘呼而气促 肤痛而胸痹
虚则感气短 不能续息也

夫肾黑善恐脐部下动气腹胀而肺喘
溲便均不利 腰背少腹部 其骨痛欠气
心悬而如饥 足寒而厥逆

 

 

黑色本主痛但却又无痛或为女劳疸或蓄血噎膈
噎膈之面色 面微黄而黑 纹绕口角也容则饥瘦也

 

眼下部水肿即便为轻度心下为积水面颧部潮红
极度虚弱症

口眼若wo斜为眼面神经麻痹或中风

鼻根部肿胀查之蓄脓症面虽不为瘦但血色全无
男吐血下血 女由于流产 子宫出血等若是胃溃疡
极度贫血症

甲状腺亢进诊断之要点患者眼突出
甲状腺肥大 甲状腺肿胀 脸色若发黄黄疸黄胖病

脸面浮肿时多病皆可能胃病或贫血或是心脏病
或神经衰弱 唇颊紫绀色 心脏瓣膜病

望唇舌咽喉唇舌色略同望唇不查苔
唇若呈干燥 示脾胃有热 感冒唇也干唇出小肿物
由脾胃之热 常感冒后生 口角若糜烂多由胃热致
或乏核黄素 即维生素乙 多见学童中

注:蓄血噎膈即食道癌

 

 

望诊入门口诀

(2010-08-11)

 

夫肝青心赤  夫脾脏色黄  夫肺白肾黑乃五脏之常五脏色为主 四时色为客时春青夏赤  时秋白冬黑时长夏之季     色黄乃常则  客胜主则善    主胜客则恶

 

色见夫皮外  气含夫皮中  若内外光泽  则气色相融有色而无气 虽不病命倾有气而无色   虽困而不凶

 

左颊部肝木  右颊部肺金  额心颏肾水  鼻脾土部位若部见本色 见深浅病累若见他脏色  则按法推类黄赤属风热 青白则主寒  青黑则为痛    甚则现痹挛晄白为脱血  微黑为水寒 痿黄乃诸虚  颧赤为劳缠若沉浊晦暗 则内久而重  若浮泽明显   则外新而轻

 

夫其病不甚  则半泽半明  见云散易治  搏聚则难攻见舌赤卷短  必心官病常 肺鼻白见喘胸满而喘张肝目皉若青 脾病唇黄也  耳见黑肾病    深浅需分彰

 

望诊先望面  依色断五脏  疾病与证候  究其之关系肝病者善怒  面色则当青 左身有动气转筋或胁痛诸风掉眩归 疝病或耳聋   目视感惊恐 如将捕惊情

 

夫心赤善喜  其舌红口干  脐上有动气  心胸痛而烦健忘而惊悸  怔仲而不安 实狂而昏冒虚悲而凄然夫脾黄善忧  当脐部动气  善思而食少    倦怠而无力腹满而肠鸣 腹痛而下利  实则感身重  胀满而便闭夫肺白善悲  脐部右动气 洒淅感寒热  咳吐而噴嚏喘呼而气促 肤痛而胸痹    虚则感气短   不能续息也

 

夫肾黑善恐  脐部下动气  腹胀而肿胀  溲便均不利腰背少腹部  其骨痛欠气 心悬而如饥足寒而厥逆黑色本主痛 但却又无痛  或为女劳疸    或蓄血噎膈

 

噎膈之面色  面微黄而黑  纹绕口角也   容则饥瘦也

眼下部水肿  即便为轻度  心下必积水  两颧部潮红极虚弱症候  口眼若喎斜 为眼面神经麻痹或中风鼻根部肿胀 察之蓄脓症  面虽不为瘦    但血色全无

男吐血下血  女由于流产  子宫出血等  若是胃溃疡极度贫血态  甲状腺亢进 诊断之要点患者眼突出甲状腺肥大 甲状腺肿胀  脸色若发黄    黄胆黄胖病

脸面浮肿时  多病皆可能  肾病或贫血  或是心脏病或神经衰弱  唇颊紫绀色 心脏瓣膜病望唇舌咽喉唇舌色略同 望唇不察苔  唇若呈干燥    示脾胃有热

感冒唇也干  唇出小肿物  由脾胃之热  常感冒后生口角若糜烂  多由胃热致 或乏核黄素即维生素乙多见

 

 

学童中

 

察指纹口诀  三岁内小孩  指纹助诊断   指纹之所属

虎口之食指  掌面之外缘  靠母指络脉   手太阴肺经

一个分支也  指纹三部分  风气命三关   光亮处察指

正确实操步  医者左食指  拇指一起握   小儿食指末

用右手拇指  从命关轻轻  向风关推按   使指纹浮露

观察其变化  正常之指纹  色泽与部分   均有所变化

浮沉分表里  指纹明显浮  多病邪在表   指纹沉不显

多病邪在里  红紫辨寒热  纹色红浮露   多外感风寒

为表证初起  若指纹色紫  属邪热郁滞   若指纹淡红

则多为虚寒  若指纹青紫  惊风或疼痛   指纹青黑色

多血络郁闭  则病情危重  若指纹色淡   新病或久病

则均属虚证  淡滞定虚实  纹无论何色   若推之质淡

纹无论何色  若推之质淡   而确流畅者

则多为虚证  纹郁滞不活  推之不畅者   则多为实者

若指纹淡红  则为虚寒证  若指纹紫滞   则为实热证

三关测轻重  指纹在风关  为病邪初入   则病情较浅

指纹透命关  为病情危重  纹透关射甲   为病情危急

 

 

送给母亲的“饼干渣”

——杨志勋老先生讲的故事

(2010-08-07)

 

  转眼间,和阿乐一起上杨志勋老先生的国医启蒙课五次了,每次课间时清新诊所的工作人员都会给在场的所有人发好吃的,所有人是指每位孩子以及来陪同孩子学习的家长。老先生买的食物都很好吃,都是对身体有各种各样好处的东西,每次当大家吃的时候老先生还会给大家讲一些关于该种食品对身体的好处以及适合时的数量和季节。因为好吃又人手一份,我这当妈的每次都舍不得吃留给阿乐,阿乐也心安理得的享受偏得的一份。

 

  昨天我们发的是贡枣,负责发放小食品的小朋友仅发给小朋友就停下来了,杨老先生再次重申说,我们这里的规矩是老少皆有,人人有份。于是让小朋友继续给所有大人发食品,老先生接着给我们讲了送给母亲的“饼干渣”的故事:

 

  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粮食匮乏,一切都得凭票供应。一位母亲省了钱和粮票给心爱的小孩买了一包饼干。母亲舍不得吃,看着孩子香香地吃着。孩子还小,吃饼干时总会有饼干渣掉在地上,母亲心疼地把落在地上的饼干渣拾起来放了自己的嘴里。久而久之,孩子心里产生这样的思维定势——妈妈不爱吃在袋子里的饼干,喜欢吃地上的脏饼干。一天,孩子兴冲冲的拿着一个纸包回到家里,里面全是掉上地上的饼干渣,很有孝心的告诉妈妈:特意从外面拾回好多掉在地上的饼干渣来孝敬妈妈......

 

  杨老先生告诉我们,我们不能让孩子成为家中唯一的利益中心,这样会给孩子养成思维错觉,并培养出自私自利的孩子。杨老师的话让我也感到振憾,虽然现在物质条件越来越好了,但我们还是心理有当年那个穷妈妈的心态,凡事总是紧关孩子,一切以孩子为中心。孩子也理所当然的认为他有权利花掉所有的钱,只要他想花的。想到这里,我毫不犹豫地把手中的贡枣吃掉,我看了看周围,所有家长悄悄地把手上擤得枣给吃掉了。

 

  母亲把自己最好的东西来养育我们的孩子,原指望孩子能明白我们对他们的爱是多么无私,原指望孩子长大以后也如同我们那样一般无私地来爱我们。但是我们这种无私的爱,却会反过来培养出一个感觉错位或是自私自孩的孩子,那是肯定不是我们母爱的初衷。

 

  我的朋友们,你们是不是在生活中也或多或少会有嗜好“饼干渣”的心态?我们是不是还以为这样才是母亲伟大的爱和胸怀?如果是这样,快快释放自我吧,如果我们不希望当我们老的时候孩子用“饼干渣”来孝敬我们的话,学会和孩子分享,而且还要分享最好的那份。不是因为我们喜欢吃,而是因为我们不能让孩子有错位的思维定势——大人永远是不爱吃任何东西的。天下所有的好的事物,都只能给小孩。要让小朋友们知道,我们和他们一样,都喜欢世界上一切美好的事物。

 

杨先生的课讲得好,不仅仅是因为中医知识,而是融合了大量做人的道理。晚上阿乐一个人感慨的说,杨爷爷真棒,懂得这么多人生的道理。听着这“深刻的”话,真有些意外,看着这个在课堂后期有些坐不住频频回头看我的五岁小伙子,短短几次的国医课堂中,许多美好的、深沉的、一种叫传统文化的东西,已经深深浸润在他小小的心田。和他同时进步的还有我,现在乐妈已经严格按杨老先生的要求,努力克制自己,释放心胸,努力成为一个“中和”的人。

 

 

 

中医与管理

(2010-08-07)

 

  这篇文章从一个角度上阐述了《中医与管理》,很多观点,我并不认同。难得杨老先生能够阐发出如此精彩的内容。但这里曝露出一些严重的问题:如何研究中医?如何研究一个如此早熟的中医体系?中医是不是经验医学?

 

 

  各位专家,各位学友,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给我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中医与管理这一重要的命题。

 

  我从事国家与企业层面的战略与决策管理研究,到现在为止,也有近40年的经历,我的父母在世时都是为社会和患者所公认的良医。在他们的熏陶之下,以及我的医学界的朋友的帮助之下,学习和从事中医事业也近四十年。我从一个理工科背景的文革期间的研究生,现在成为了能主持门诊,近两年我回到了人生最快乐的支点,当幼儿园的"园长",从事儿童国医启蒙教育。

 

  追溯到上世纪八十年代,一位海外很有造诣的工商管理学的教授就给我提出,写一本书。题为"从黄帝内经看现代管理"。如果我接受,可马上支付稿费,出版发行由他负责。可见中医与管理的问题,不是我们这个会提出来的,是世界上好多有识之士,他们已经早就预感到管理走到今天,它今后的出路,要走上管理的快车道,离开了对中医的研究是不行的。刚才主持会议的,咱们叫朋友吧,他所讲的各种观点,其实就是一句话,世上所有的一切相通,是在形而上的层面上,是一个同分异构的问题,同分在形而上,异构在形而下。而我们往往看到形而下,没有看它的形而上,世界万物的形而上,就一个字,世界万物都来自一个气,气的有序就变成了阴阳,气的有序就产生了万物。万物是异构,同分在气。所以讨论中医与管理的问题,我觉得核心问题在形而上的部分,不在形而下的部分,形而下的部分当然也有很多可以借鉴和沟通的,但它的核心在形而上。

 

  由于时间关系,以及本人的学历和阅历都很浅薄,我只能按照举例的形式跟大家谈谈我对中医和管理关系的一点思考。如果大家听完了以后,说太不解渴了,那么我跟大家说,因为我是举例说明,不是全面论述。

 

  第一,中医是人生的必修课,这是我对中医第一条的认识。因为中医是三道合一的学问,世界上任何一门学问都没有达到这个高度,中医是做人之道,健康之道,成才之道融为一体的学问。大家都知道,中医的最核心的特点是讲"德术一体",我们历代的大医者至今能够几千年不损他们的光辉,是因为他们不仅在医术方面非常神奇,而且首先是因为他们在医德上面成为历史的楷模,而不仅是名人。楷模跟名人不是一个档次的。这是我想简单的说第一个问题,中医是三道合一,这也就是我从事儿童教育的首要依据,通过中医这一特定的载体,传授给儿童怎么做人,所以问好多孩子,你到这儿来学什么,孩子举手回答,学做人,做人不是靠我说教,是共同学习我们中医史上的这么多的大医家的做人行医故事。

 

  中医告诉我们,什么叫健康,什么叫得病,为什么有健康?为什么有病?这样如果我们熟悉了,就知道怎么来规范自己的生活,所以我们学中医的目的之一是用中医的理念和规则来理性的规范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些中医大家成才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非常丰富的思想库和实践库,也是人类成才学的宝库。我们的孩子如果早早的接受这些东西,他们就知道什么是成才的偶像,怎样能成才,不知道我说得对不对?"种根、偶像、自律"是国医启蒙的初衷,引伸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的研究,也同样如此。

 

  而正是这三道合一,也就是我们研究企业成败的关键。我们企业要真正的走上快车道,就要解决企业家的做人问题,就要解决企业的健康问题,就要解决企业里所拥有的各种人才,走一个正确的道路。我们经常讲成才,什么叫成才?什么叫做人?什么叫健康?其实就两个字,就是活的要明白。我们有名人,也就是知名人士,我们有明白人,也就是跟天地同存,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明字是由"日"与"月"构成。内涵是自然,"道法自然",你能做到明,就是说,你能够合乎天理,而名人不一定是明白人,明白人要在历史上成为楷模,他必然是活在老百姓心中的,所以我们经常有句话叫做"名医是民医,百姓心中医;名医非民医,远离百姓医",远离百姓医不会成为历史上的楷模,只有百姓心中医才是历史上的楷模。所以历代之医圣,皆为百姓医。

 

  那么在这个问题上,无论成才,无论做人,无论是我们的健康,关键在明白两个字上,明白人有的时候不一定是名人,因为他不需要宣扬自己,不需要别人去炒作,但是它是一个明明白白、合乎天理生活的。这样一个人,在《黄帝内经》里面,提倡的是四种人: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这是我的理解,这是第一块。

 

  那么什么叫活明白了呢?《黄帝内经》里最核心的东西,也就是我们经常讨论什么是健康?两个字"平常"。平常即健康,平常即正常,言下之意什么时候我们觉得自己不平常的时候,你就远离了健康。我们很多的苦恼来自于不明白,来自于要想做不平常的人,所以给自己找烦恼。

 

  从现实看,我们中国很多的民营企业在处于创业的时候,都非常的谨慎,做人做事都很理智。因此企业在不长的时间内很有成效。原来我在国家做战略研究的时候,接触过不少的企业家,风风火火,不可一世,但是有些最后到哪里才能看见他们呢?最后在监狱里才能看见他,为什么这么一些名人,最后成了囚犯呢?核心问题就是他们做人没有做好,所以企业的核心是团队的做人问题,那么这个做人的问题不只是一个法律的概念,不是法律上的守与违,而是我们内心讲的你跟天理的合拍的问题,是在"过犹不及"这一人生命题上"圣度"的把握上,"圣度"就是人的境界、层次的体现。对"圣度"的明白和把握,同样是企业生存与发展成败的关键。

 

  第二,我对中医的框架的认识。我认为粗略讲研究八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黄帝内经》里说的"百岁未衰",这是个界,从佛学的角度说,我们要追求境界。我到企业,有的企业家跟我说,我们的企业要百年不倒,最后我跟他开了个玩笑,我说老总啊,你要活到150岁才行,为什么他要活到150岁?因为这个领导当他不在企业的时候,企业机关办公大楼晚上是一片暗,这个领导只要一在家里坐阵,晚上十一二点机关灯光通明。也就是说,他的企业没有做到自律,而完全取决于他的存在。所以我跟他开玩笑,你活到150岁,也许就能够百年不倒。

 

  那么实际上,中医讲的百岁未衰的问题,跟我们企业经常讲的老字号的问题,是一脉相通的,命题是一样的,我们企业管理的使命,也就是百岁未衰,不断的能够生出新的生长点。我们企业为什么要培育新的生长点,无非让自己周而复始的循环下去,这个问题在我们中医里面,如果继续学下去,就会感受到早就回答了。比现代企业经济理论要超前几千年,不过是人们把中医思想局限于医学,而没有触类旁通。这是中医与管理相通的第一点。

 

  第二点,中医是一门什么样学问?是一门是医非医说。中医是个医学问题,又不只是纯医学问题。我们的健康很多出问题,是因为非医的因素出了问题,比如我们的生活方式,比如我们的劳作方式,比如我们的心态,这些问题是起决定作用的,最后带有偏差的时候,就离开了平常态进入非正常态,即病理态。中医学这一特点对管理的启示是,如企业管理学本身也是是管理又非管理的学问,是经济非经济之说,这一点是相通的。生命的自律与企业的自律对管理的定位是相通的。这是形而上的相通,在形而下层面上就不能简单的照搬,对号入座。

 

  例如中医五行学说,五行给我们最基本的启示是什么?是讲的生命的自律问题。所以养生养得好,就是因为他生命自律的程度高,所以生命自身能够适应外界的变化。它本身是生命内部运行的机制、动力或谓生命的内环境。对企业管理的启示是研究企业的内环境,而不是简单的去找企业中"木火土金水"的有形载体。中医是一门是医非医说,所以咱们搞企业管理的,即便原来没有学过中医的,也别胆怯。为什么?因为中医有一部分讲的是医学,有一部分讲的是学术思想的背景,这些背景我们搞管理的人,可能都有。所以曾经有一个老太太,她一辈子做思想政治工作,听我的课就问我,"你看我做一辈子思想政治工作,我能学懂中医吗?"我说,哎呀,你太能学懂了,因为你整天跟人打交道,中医里面讲的情志问题,你太了解各种人的情志变化了,你把你的经历从思维观,从方法论的角度,上升一步,你进入中医的思维轨道,比我们中医院校培养的大学生要快得多,因为中医药大学的学生没有你这种实践的经验。这是我想说的第二个中医的基本问题,研究的对象是医非医说。

 

  第三点,中医也讲治疗,也讲调整,调是为了不治,所以我说治为不治宗,我们治疗的目的是为了将来不治。言下之意,如果说我们几十年看病看下来,在这个医院大夫看病,钱都花完了,病越看越多,我认为从整个思路来说,那么看病的思路就错了,原来三种病,最后看出了十种病,你说这个大夫对还是不对啊?我觉得就错了。如果十种病最后看成一种病了,那就对了,这就是中医的最基本的思想,是治为不治。

 

  我们管理的宗旨是什么?是努力逼近"无为而治"。达到自身按企业的使命和外部环境的变化各司其职,制约互补协同有序。也就是说这个领导不在,这个企业照样转得很好,靠的是员工的心理趋向和素质、企业的体系和机制和相应的支持体系等,在实现企业使命上的最佳整合,这就是高水平管理的结果。

 

  这些东西都是我们管理上应该研究的大问题。这是我认为的第三个相通点。

 

  第四点,时空是我们每一个学科所必须研究的坐标体系。任何一门科学之所以能够有自己的定位,前提是时空。时空不一样其研究的方法和结论都会不一样。例如,同一事物在一维空间、二维空间、三维空间、四维空间中的所能揭示的内外关系会有绝然不同的结论。原因是从研究者来说,维数决定着人们观测事物的视角和视野。中医在时空观上,与其他学课相比是独一无二的。中医生命观是从自然、社会和生命功能的角度来整体的研究个体生命的现象,个体的状态受制于天地人时空的变化,是对这种变化应答的一种特定现象。人是自然的人,只能是人随自然动;人是社会的人,人特别是伟人的行为在一个特定的岁月里常常能影响历史的进程,表现为人与社会互动的一面。但作为一般人往往是随动与社会;人自身的各个部分又表现为各司其职,互相制约、互补协同,表现为互动的一面。所以,中医的时空观启迪人们,观察人的生理和病理状态时,第一,必须置身于天地人坐标系;第二,必须以"随动和互动"的观点来建立思维观和方法论。

 

  时空观的问题,同样是我们企业管理里边,第一位的问题。在计划经济年代,我们光研究国家的政治环境,处理好上下级的关系就可以。现在市场经济我们讲经济全球化,就要研究世界的经济变化、世界的政治变化,世界的各种生态的变化,然后才研究我们的产业、产业的变化,然后再研究中国在这个经济阶段,中国的政策导向是什么?最后才落实到你的企业管理的状况、挑战和对策。

 

  所以企业管理表面讲要首先确定企业的使命,而使命的定位,前提是时空的把握。是在什么时空里面研究企业使命的选择。学习国内外管理成功经验,首先是研究这些特定经验的时空背景和历史条件,跨国经营就更涉足时空问题,等等。

 

  第五点中医的灵魂是什么?就是四个字,中和圆通,也是我们讲的儒释道医,中医的灵魂,所以不懂得中和圆通,也就是不懂中医,你就没法理解中医。

 

  中和圆通说到点就是倡导中和思想,这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为无我、和为平等仁爱、圆为融通圆满,如果以无我为圆心、以仁爱为半径其运行轨迹则为圆,圆的运动只有保持每点之间相通,才能周而复始的运行,生命才能与天地同存。中医之所以数千年经久不衰,而且越发显示她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无可替代性,不能不说其灵魂是天道的反映。

 

  管理要上道,首先是管理者要上道,思想、行为、体系等等全方位上道,而中医因为在魂上就体现天道,无疑对管理的发展从道上是一个很有借鉴的启示。

 

  第六点,中医的整个框架体系,就讲道理法术体,我们平常讲的理法与方药是在辨证论治的意义上出来的,我们讲整个中医的体系是个道理法术体的问题,那么企业管理同样有道理法术体的问题。

 

  第七点,非线性方论。也就是说,生命现象本身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系统内外的关系是一个非线性问题,从数学的角度讲是一个N元N次幂的方程组求解。在处理这样高难度的问题,中医以它特有的思维观和方法论,把复杂问题简单化处理,简单化在纲上,模糊问题清晰化,清晰化在纲上,定性问题定量化,定量在纲上,所以中医作为一个健康问题,都有定量指标的,不是没有的,很少,很简单,抓住了,你就抓住了纲,抓住了纲,复杂问题就简单化了。例如我们讲这么多的复杂病,最后就告诉你不是阴阳就是五行,不是五行就是气血。特简单,这就是中医的特点。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管理的问题具有世界性的背景。对我们的思维观和方法论不能不说是一次严峻的挑战,而中医几千年形成的思维观和方法论无疑是最佳的借鉴。

 

  最后一个问题,中医在具体的解决人体健康的问题时的"方术",就是四个字。即"心气食药"调,心调、气调、食调、药调,构成完整的方术体系。而且"道理法"始终是"方术"体系的魂魄,驾驭"方术"体系的个性化行为。在"方术"体系中,心调的地位是灵魂,气调是处于元帅的地位,食调的地位是基础,药调的地位是补充。如果把药调作为灵魂了,"方术"也就失去了中医理论的内涵。

 

  管理从战略到战术同样是一个体系,在当今社会进入"价值观多元化"的时代,如何处理好战略与战术的关系,降低风险,实现管理成效的周而复始螺旋式上升,中医的"方术"体系所展示的构思、内在规律和技艺对于从事管理的人们,都值研究,吸取精华,在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中开创管理的思想和实践的新局面。

 

  谢谢大家!

 

  (根据杨志勋在"2008中国化管理思想论坛年会"上的发言录音整理而成) 

 

 

 

开启自助健康的钥匙

一、健康呼唤中医药

2003年SARS对人类的袭击,使人们清醒的认识到,人类安全已经成为21世纪社会面临的新威胁。安全的首要目标是保护公民健康。“健康”成为关系到一个国家安全的大问题。崇尚自然,关注“健康”成为时代的主旋律、世界的潮流。面对日益严峻的传染病跨国传播所带来的威胁,现有的医疗体系又显得那么的脆弱无力。许多国家在加强对公共卫生系统建设投入的同时,将视角转向中医药。

近几年来我国也加大了对公共卫生系统的投入,卫生总费用占国家GDP的比重逐年上升。

 

在2004年卫生费用支出的组成中,个人卫生支出占据半成以上。

最新的资料显示,2005年我国的医疗费用超过1万亿,占GDP的5.5%,而相对来说,我国居民的健康状况却是不容乐观。

 

病症

高血压

高血脂

糖尿病

肥胖

患病人数

1.6亿

1.6亿

2000万

6000万

增长速度

——

成年高血脂患病率为18.6%

每年100万人以上的速度递增。

在办公室一族中,肥胖症的发病率高达31.6%。

目前小儿肥胖发病率为10%-15%

其中,有专家预计,若糖尿病得不到有效控制,到2010年发病人数将达到6000万人。

为什么医疗投入在不断的增长,而人们的健康却不容乐观。这些严峻的现实,表明现有的医疗体系的功能,极不适应我们所期望的健康目标的实现。应该说,我们现有的医疗体系,在体现“救死扶伤,治病救人”上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传统的“病医药”模式,是以病为本而不是以人为本,在现代常人心里讲医必涉病,到医院就是看病,而且往往是抗不过去了才去找医生。医生自己也以治病救人而自慰,以攻克疑难病症而获得医术高超之名声,而多数医生自己也未必活得健康。衡量国家医疗投入和水平的主要标志是专业医疗机构的规模,设备的现代化程度,专业医疗人员的数量及其高级职称的比重。在以病为本的宗旨下,这些投入和水平的提高,与广大无病(尚未受到疾病困扰)百姓的健康没有直接关系,即便走上社会向百姓咨询也只是一种象征性的活动。

第二个方面是,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原有的经济发展模式不可能体现以为百姓创造健康的环境为主线,因此,出现了GDP在快速增长,而人们健康所必需的环境在不断恶化。

第三个方面是,正在奔小康的广大百姓从追求生活水平的提高转向生活质量的升级,而开始关注自身的健康。由于长期以来,忙于为生存奔波,无暇顾及心理状态、生活模式和生存环境的健康化,因此,当人们有一点积蓄,可以关注自身健康的时候又进入某些健康误区。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方面把自己的健康以消费的方式交给了健康保健专业服务机构。另一方面是在接受这些服务的过程中,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仍惯性地进行着。在追求健康中,人们往往有一种惰性,要么依靠别人,要么是希望找到神丹妙药,一劳永逸。

综上所述,个人的健康实际上已经超出了个人的范围,是整个社会问题。在宏观环境一下难以改善时,个人健康意识的提升和个人的自助能力的形成可能是个关键。

由此可见,尽快倡导和建立将“以治病为本”转变为“以治人为本”的大健康医疗体系已经成为建设和谐社会中一项极为迫切的战略任务,这也是时代赋予我们这代人的历史使命。

新的体系应包括三个方面:一是我们经济社会的发展应为个人的健康创造环境;二是专业服务机构如何面向百姓提供健康服务;三是以个人为主体,依托于家庭和社区的自助健康意识和能力的培育。

新体系的建立需要理论和体制的支持。显然,现存的现代医学和医疗体系难以胜任。历史和时代选择中医药,健康呼唤中医药。

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中医药文化理论和实践繁衍了炎黄子孙,迎来了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的今天,世界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在关注人类健康时,把目光转向中医药。预示着中医药全面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也就是以人为本的健康体系建立之时。

 

二、自助健康的钥匙——中医药

本部分内容是从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从启蒙的层次,结合自己学习中医药理论和临床实践,对中医理论的精髓从五个方面和大家一起进行探讨。

(一)医疗的价值观

(二)医疗的生命观

(三)医疗的时空观

(四)医疗的行为观

(五)医疗的方法论

 

(一)医疗的价值观

讲中医离不开《黄帝内经》,因为《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中医药文献中的四部典籍。历代医家称《黄帝内经》为医学之经典,万古遵循之大法。尊之为“医家之宗”。中国医学史上每一重大的学说和成就的问世和杰出的医学家的出现无不与《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和指导思想有密切关系。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理论原则和学术思想的典范,是以实践人的健康长寿为宗旨,探究在天地人的系统中,生老病死全过程中的规律和延年益寿,健康享受天年的对策。

《素问》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

这一段对话用白话文来表达就是:我听说上古时候的人,年龄都能超过百岁,动作不显衰老;现在的人,年龄刚至半百,而动作就都衰弱无力了,这是由于时代不同所造成的呢,还是因为今天的人们不会养生所造成的呢?岐伯回答说:上古时代的人,那些懂得养生之道的,能够取法于天地阴阳自然变化之理而加以适应,调和养生的方法,使之达到正确的标准。饮食有所节制,作息有一定规律,既不妄事操劳,又避免过度的房事,所以能够形神俱旺,协调统一,活到天赋的自然年龄,超过百岁才离开人世;现在的人就不是了,把酒当水浆,滥饮无度,使反常的生活成为习惯,醉酒行房,因恣情纵欲而使阴精竭绝,因满足嗜好而使真气耗散,不知谨慎地保持精气的充满,不善于统驭精神,而专求心志的一时之快,违逆人生乐趣,起居作息,毫无规律,所以到半百年就衰老了。

重温黄帝与岐伯的这段对话,对于我们现在开始关注自身健康的人们,可说是雪中送炭,倍感亲切。中医药对人类健康的贡献之一,就在于告诫人们防重于治,把养生和预防放在首位,“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短短的这段对话的启示:《黄帝内经》开宗明义讲的就是健康长寿,健康长寿是《内经》的核心,从上古时代的健康长寿到黄帝时期人的不健康的原因是从起居、生活方式、操劳、心态偏离了古人健康的做法。可见健康的问题不是用药能解决得了的,也不是良医能解决得了的,关键是个人要具有以健康理性规范自己的起居、生活方式、心态的能力。

《黄帝内经》中“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中述,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天地之间,万物具备,没有一样东西比人更宝贵了。所以,“以人为本”的健康医疗体系的价值观必然以《黄帝内经》所倡导的实现人的健康长寿作为其内涵。

《黄帝内经》中通篇提到的平常人就是健康人,即平常之心态、平常之色脉、平常之气,所以我们追求健康也就是把追求做平常人作为实现健康的唯一定位。

 

(二)医疗的生命观

中医医疗的生命观主要是指:生命之本原源自“气”,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运动本质以及平常人的气态。

1、生命的本原

《黄帝内经》中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中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意思是说人依靠天地之气和水谷之精气生存,并随着四时生长收藏的规律而生活着。

《黄帝内经》中宝命全形论篇第二十五中另有述,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意思是说,一个人的生活和自然界是密切相关联的,人能适应四时变迁,则自然界的一切都成为他生命的泉源。

《医门法律·大气论》曰:“气聚则形存,气散则形亡。”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气是万物的本源,万物是气聚的不同形态,气要是散了形态也就不存在了。

古代医家将气引用于医学,用气来解释人的生命现象,认为人是天地自然的产物,人体也是由天地之气构成的。

2、生命的物质基础

中医学认为:生命的物质基础是指精、气、血和津液。其中气是处于主导地位。精有先天与后天之分,后天的精来源于水谷和精微。水谷和精微转化为后天的精,转化的效果取决于人的气的状态。气为血之帅,气能化生血和津液,气能推动血和津液的运行,所以中医学非常重视气的功能。在临床上补血必然补气,补血要以补气为前提,化瘀血以行气为前提,化痰也要以顺气为前提。

3、生命的运动本质

《素问·六微旨大论》中述,“气之升降,天地之更用也。”“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意思是说:气的升降,是天气和地气相互作用的结果。若出入的功能废止了,则“神机”毁灭,升降的作用停止了。没有出入,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壮实、衰老与灭亡;没有升降,也就不会有发生、成长、变化、收敛与闭藏。所以升降出入,是没有一种物体不具备的。因而物体就像是生化之器,若器物的形体不存在了,则升降出入也就要停止了,生化之机也就要停止了。因此说,任何物体,无不存在出入升降之机。不过化有大小的不同,时间有远近的区别,不管大小远近,贵在保持正常,如果反常,就要发生灾害。                                                                                                                                                                                                                                                                                                                                                     

所以说,生命的运行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人的气机畅通,就是升降出入的正常。

四气布脏腑,脏腑命名气。四气布经络,经络命名气。四气是指元气、宗气、营气、卫气。气的运行轨迹是肝脾气升,心肺气降。

4、平常人的气态

《黄帝内经》中所说的平常人就是指健康人,就是气的升降出入畅通的人。平常人的气态也就是按照上述气的运行轨迹运行。由于人在24小时内的呼吸是13500次,气血运行50周,所以气的运行周期是28.8分,心率为72次/分,是气血平和的标志。由于人的温度是靠卫气调节,所以体温正常的人也就标志着气的出入正常。

影响人的气机运行在中医学上称为九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伤、思则气结)。九气是气的非常态。

以气为核心的生命观告诉我们:要使人处于一种健康状态,养气、顺气是根本,百病源于气。亚健康始在九气上,到了病态的时候,从气的角度来说,就是气机进入一种失常的状态。

 

(三)医疗的时空观

《黄帝内经》讨论人的健康长寿,始终是把人放在天地人的大系统里面来讨论的。也就是说,人是天地人这个系统中的人。天地人的时空观在中华文化中讲的就是天圆地方人和,因此在《黄帝内经》中特别强调人要健康长寿就要做到顺天、合地、和人。

(1)顺天

医易同源、天人合一是中医医疗观和方法论的本源,体现了将人的生命现象置于天地系统之中加以探究的整体观思想。天地系统有其自身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但体现在人生命运动之中,影响着人的新陈代谢。“一阴一阳之谓道”,是古人认识世界和解释世界变化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五行学说是归属于中国古代唯物论和辩证法的范畴。是中医学用于揭示人体系统在内环境和外环境中运行的机制。人体健康、患病以至于死亡的各种态势,无不都是阴阳五行不同状态的表现。顺天就是按照“天圆地方”的时空观中的天体运行规律,顺自然界的阴阳五行变化规律,规范人体自身的心理趋向、生活方式和行为取舍,就是人们常说的“顺其自然”。这里的自然就是天理,从养生、预防和调病角度讲,就是《黄帝内经》中一直强调并贯穿于中医药学全方位、全环节的“阴阳者,天地之道也,……。治病必求本”、“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体现的理。对照现实中人们健康状况的下降,生物性、心身性、社会性疾病的发展,究其根源都是人们生活方式背阴阳、逆四时、离五行天理的结果。

(2)合地

如果说顺天是顺其自然,那么合地是指按“天圆地方”的空间观,回归自然。合就是人要融合于自然,尊重万物,珍惜和爱护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合情合理地利用自然界给人类提供的资源。这应该成为人们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自身健康长寿必须遵循的法则。

众所周知,人类在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生活水平日趋提高,但健康状况却不容乐观,现有的医疗技术,在由于自然环境恶化所致的疾病面前显得脆弱无力,环境,特别是自然环境的保护,对人类的健康已成为迫在眉睫、十分尖锐的问题,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人的衣食住行环境的健康安全。

民以食为天,而我们现在的食,对广大老百姓来说,在补充能量的同时,天天餐餐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毒素的侵害;居住条件改善了,但以化学为主的污染也加重了;城市交通改善了,但燃料燃烧带来的有毒的致癌物质的污染,时时在侵害行人……。所有这一切都意味着我们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在恶化,在中毒,在远离自然。与古人相比我们现在生活的自然环境对自身健康是很不利的。

回归自然首先是一个宏观层面上社会经济发展决策和实践的问题,当然不是短期内就能见效的问题。就个人而言,可做的是在进行生活方式的投入决择时,要根据自己的条件,把尽可能减少和降低由于环境的各种污染对自身健康的毒害放在首位。

(3)和人

顺天合地是人处理好与自然界的关系,以使人与外部环境(天时地理)相通相适应。人的健康直接与其情志状态有关。即喜、怒、忧、思、悲、恐、惊。情志的变化除了天地阴阳和四时变化的客观影响与正常生理变化外,人与社会的不协调是首要的因素。而情志的太过或不及,必然导致五行的失常,出现五脏功能的不和而致病。“故喜怒伤气,寒暑伤形;暴怒伤阴,暴喜伤阳。厥气上行,满脉去行。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情志失常是内邪致病的第一因素,有时甚至是关系一个人的生与死的决定因素。文革中受迫害的有的老干部,在耳闻粉碎四人帮后,狂喜使心气涣散而突然永别,正可谓乐极生悲。我们熟识的癌症病人,在未确诊前还能骑车上班,确诊为癌症一旦本人知晓相当多数的病人心里崩溃,不久就离开人世。而得病的多数起因于与社会不适应而导致的情志失常。人的健康首先是情志的健康,重视情志在人养生预防和调病中的作用,并置于各种调治的前提和主线,而不是与其他并列存在的分支,这是中医学的一大特点。和人就个人而言是修心的问题,对社会而言其目标是建立和谐社会。

医疗时空观给我们的启示是:人的健康问题是处于天地人这个复杂系统中。在探讨和处理人的健康问题时必须要具有复杂系统的视角和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所谓复杂系统是从时空来说,不低于爱因斯坦当年建立的广义相对论中的四度空间,即时间、空间、速度和引力。

我对这四度空间的理解,时间就是天,在中华文化里面天就是阴阳,阴阳是以圆的形式不断变化的。空间是指地方,就是我们常说的“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所以要考虑地区的差异,种族的差异。速度是指整个时空始终处于运动之中,是个动态系统,具有一定的速度。引力是指天地对人有自然力的作用,社会的存在意味着人还要受到社会力的作用。我想,天地人的时空观远不是一个四度空间的问题。

 

(四)医疗的行为观

1、使命陈述

以健康为使命的中医药决定了其医疗行为是以保持人的平常态作为出发点和归宿点,贯穿于整个行为过程。中医药工作者应该以健康使者作为他的人生定位。

2、行为的思路

(1)行为的视角

医疗行为的视角为三同源,即中医和易经同源,因为他们都源于宇宙自身的规律;治国和治人之所以同源,源于整体观;良相或良医,同处一层面,源于治国和治人脉络自相通。

(2)行为的视野

中医医疗行为的视野是把个人的健康问题置于天地人的大系统中,这意味着医学思维整体观上的整体是一个大系统观,在这个大系统中,人只能随着天地动,人跟社会有随动和互动的关系,人自身内部心理功能跟脏腑功能都是处于互动状态,正是由于这样的一个机制,人与天地人之间的协同关系才保证了人处于平常的状态。

(3)行为的纲

中医医疗行为的纲就是按照阴阳五行的理论,以调整人体适应内外环境变化为重点,内环境是指人体脏腑的关系,外环境是指人与天地人的关系。顺天地四时,调整人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调整人的性五行和脏五行,使人的气机运行进入平常态。

(4)行为的目

中医医疗行为的目,是以告别非常态的生活模式、调整心态为前提,以调气为主线,以气调、食调、药调为手段,实现调理过程的个性化。

从有利于健康的角度,药调不如食调,食调不如气调。就总体而言是这样,当然还要考虑个性化。

(5)行为的准则

根据中医的理论判别医疗行为的准则是:不管服务对象的健康状况多复杂,不管采取手段的多样化,实现医疗与健康对接的时候,必须要有风险意识,把风险降低到最低的程度,力求即便没有调理的正效应也不要产生负效应。要做到这一点,任何方案必须要做到三方面的评价,第一是保胃气,因为《黄帝内经》说,有胃气则生,败胃气则死。健康人与非平常人的区别在于胃气的强弱,非平常人与将要死的人的区别是有无胃气的区别。第二是防传变,因为从中医的整体观来看,一个脏腑的变动都会造成牵一发动全身的结果。第三要增强人的自修复、自组织和自调整的能力。

中医医疗行为观给我们的启示:医疗行为观是指导临床的技术观,包括了道(阴阳五行为代表)应用于临床时,在医理、法则和技术围绕着促进非常人向平常人转化时应该遵循的原则。

 

(五)医疗的方法论

综上所述,中医药的框架可以概述为道、理、法、术四个字。“道”就是我们大家熟悉的阴阳五行,《易传·系辞上》曰:“一阴一阳谓之道”。五行是古代用于解释自然界与人体运行机制的一种哲学方法,之所以把阴阳五行称作道,因为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在中医药理论中它处于纲的位置,而医理、医法、医术都处于目的层面,阴阳五行学说在理、法、术中可以说是无处不在、无时不存,统率和贯穿于整个中医药理论和实践。那么,阴阳五行这个道对中医药理论的影响表现为对医疗观和方法论的主宰,即它决定了中医的价值观、生命观、时空观和行为观。

五行学说在临床上更多地表现在处理人体复杂系统时具有方法论的意义,如我们熟知的诊断上的顺症和逆症、五脏病机,治疗原则上的“培土生金”、“滋水涵木”等无不是五行学说的应用。

从中医学说的哲学支持来说,阴阳五行之所以失常导致人由平常态转向非常态,正如“不通则痛,通则不痛”所揭示的,其表现是脏腑经络某部分的不通,其根由是因为不是太过就是不及。所以我们所说的由非常态向常态的转变其实质是解决太过或不及,力求使其转变为平和的状态,其方法可以千变万化,只要有效,都不离“通”字这个宗,而且是离“道”这个纲越近,方法就越简单,正如我们大家熟悉的癌症病人在康复时,多数都选择郭林功。

同样,新药管疗法作为新型的内病外治法,在解决一身数病、一病多症,与常规的医疗方法相比,在疗效上有独到之处,是因为它以调整阴阳五行为纲,以调心气、和胃气、补肾气作为调平的主线,通过调整生理,化解病理,产生消除症状的效果。

中医药理论应用于临床时,它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都是“调平”,即把非常态调整到平常态,而不是治,因为非常态与常态的区别就是内部关系的失调,是失调的系统和平和的系统,这种关系只能是调平,而不是治,治只能是调平的结果,而不是出发点。

中医药的博大精深,也充分体现在系统科学和方法论应用于临床时做到了“复杂系统简单化处理”,简单在抓住了阴阳五行这个纲;做到了“模糊问题清晰化”,还因为抓住了阴阳五行这个纲,区分了非常态和常态;做到了“定性问题定量化”,用心率、体温等作为平常态的特征量。在我们今天视系统科学和方法论作为具有时代特征的方法论时,我们不能不为四千多年前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中医药所展现的系统论典范而自豪。

中医药理论不仅给大家一种正确的思维方式和规范的实践原则,而且几千年来形成了一系列的在实践中贴近百姓生活、行之有效的养生和防治方法,如果我们把这些方法通过有指导的普及方式,走进千家万户,成为他们养生防治的手段,那么就可以实现以极小的投入为他们提供了自助健康的能力,而这种能力的提高将会大幅度减轻国家和社会的医疗费用负担,与现在的、传统的医疗投入思路相比,不能不说是一种值得重视的卫生健康投资的战略选择。

 

三、人人都能享受中医药

这段内容要回答四个问题:

(一)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中医

(二)中国人应该享受中医

(三)老百姓能不能学懂中医

(四)怎么学习中医

 

(一)每个中国人都应该学习中医

古代医家中的许多人,特别是其中的精英,并不把医学看作单纯的职业或谋生手段,而是把医学活动视为个人实现人格完善和社会价值的途径。通过医学活动,立德、立功、立言以达到不朽,从而实现其人生理想。这种思想集中体现为古代医家的医学价值观。

晋代皇甫谧曰:“若不精医道,虽有忠孝之心,仁慈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此固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

孙思邈《千金要方》自序曰:“君亲有疾,不能疗之者,非忠孝也。”

可见,在古代医家的心目中,学医不是单纯的寻找谋生的职业,而首先是对自我人格的完善和尽孝的实际需要,作为学医的动因。

从保全自己的生命和健康来说,也应该具有自救的能力。正如《洄溪医案》所述,“养生者,医理不可不知也。”我们现代社会上健康状况的恶化就其患者本人而言,由原来的健康人最终变成病人,不能不与他们缺乏起码的养生和预防知识有关。

 

(二)人人应该享受中医

中医药是世界医学宝库上的明珠,是古人留给我们不可多得的财富。学习中医药首先我们可以分享到中医药几千年历史中,涌现出来的以医圣和药圣为代表的一批中医药精英,他们德术相通的业绩也是中华民族的财富。通过学习,我们首先接受的是他们的做人之道,在当前的市场经济当中,以德治国,以德行事,对于我们都是非常迫切的,非常实际的。通过学习中医药的思想,可以使人们拥有和发扬仁爱之心,使整个民族的心态得到净化和提升。从操作层面上也为我们百姓在选择可托付的医生时提供了一个判别标准。

中医的医疗观和方法论,作为系统科学和方法论的典范,对于各行各业的管理和协调发展都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儿童学习中医,从小接受这些精英的思想,有助于解决种根的问题,树立做事先做人的观念;通过启蒙教育,使他们从小接受系统论的教育,有利于他们在系统观的高度上进行智力开发。

通过中医的学习,在中医药的养生、预防调平的理论的指导下促进整个民族健康水平的提高。使中华民族的医疗建立在中医药的理论基础上,使更多的人摆脱疾病,走向自我养生、自我预防的良性轨道上来。

 

(三)老百姓能不能学懂中医

没学过中医的人总是有个问号,我能学会吗?回答是肯定的。

第一是因为中医药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背景是文化,从文化背景来说,每个中国人都有接受中医药的文化基因。

第二是因为所有的人都是在国家、企业、社会层次,最低层次也是处在一个家庭层面,这些人每做一件工作,要想做好,都要符合系统观和方法论,从事的工作都为我们学习中医作了前期准备。中医在治国与治人上相通,是在方法论上的相通,当我们把内涵变成中医药,原有的经历就成为我们理解中医药系统观和方法论的基础,所以从方法论相同的角度来看,每个人都能学会中医。

第三是因为中医药理论本身来自于民间,是民间之医药,是古人对我们生活当中发生的生老病死与天地社会关系的一种观察和提升。我们每个人天天都在接触中医药,我们所接触到的是生活化、表象化的中医药理论。比如我们都知道的“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这不就是说明我们人类的活动要顺应天地昼夜阴阳的变化。民间冬至进补这一说法,就是因为冬季是收藏季节,冬至是阴中之阴,这也是符合阴阳五行规律的养生之道。还有“春捂秋冻”也是按照自然界的变化,体现了春天要养阳,秋天要养阴等等。这些养生格言都是中医理论的生活化和表象化的体现。我们经常出现的水土不服,那就是人与天地的不适应。时间差导致的生物钟紊乱、失眠也是因为人与天地运行的不适应。实际上都是人内部的阴阳与自然界阴阳的失调。这些以中医药理论为内涵的表象每天都在我们周围发生,只是我们没有注意到。我们没有从思维的角度将这些表象转变到中医药理论中。

在此讲述一个真实的故事,我的母亲,一个家庭主妇,在60岁的时候开始帮助我的父亲开创医学新道路。在20世纪20年代,她是一个初中水平的学生,在医药方面,没有一点基础,但经过10多年的实践,居然成为上海滩上治疗疑难杂症的名医,经她治疗的患者有数万人次,几乎都是术到病除,重症肌无力、类瘫、儿童脑瘫、哮喘等经她治疗痊愈了。她的神奇医术来自于,她对患者的仁爱之心,患者赞她是“心中只有别人,唯独没有自己”。她处处体现“患者至上,实践至上”,她只有一个信念,“在自己的余生能够帮助丈夫实现医学创造上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诺言。”

她把所有的精力都献给了病人,没有上班下班之分,她把研究病人的病情视作自己的乐趣,有时甚至做梦都会在梦里看病,她的执著终于在医学领域创出了奇迹,在75岁到78岁的时候,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连续三年在上海被评为三八红旗手。

 

(四)怎么学习中医

从上面的例子以及我自己从学理科的学生到能够主持医学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要学好医,有以下几点可能有益于大家思考。

1、中医药历史的启示

中医药历史是广大中医药工作者为患者服务的历史。中医药工作者按其对中医药的贡献,又可分为医圣、医家、名医和普医。历史上誉为医圣者是张仲景,药圣者是李时珍,药王孙思邈,他们是诸名家的代表,据有关资料显示,古、近代称得上名家的共130位,德术相通是他们的共同点,而道、理、法、术上的成就不同是他们的差异。

2、学习中医药,首先要从建立平常人的心态开始

这个心态就是仁爱的心态。我们要按照古人所说的,学医是为了健全自身的人格,为了掌握仁爱之术。就个人而言,学医也是为了让自己走出医盲,我们每个人不可能都成为专业医疗工作者,但是我们一定不能是医盲,我们要把健康掌握在自己手里。

3、学习中医药可从学习中医养生理论突破

学中医从学习养生开始,一是因为中医养生本身就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二是因为现在亚健康的人要转变成平常人,就需要通过养生进行调解。我们学中医是为了自己健康,对于多数人健康状况下降,主要是养生这个关没把好,七分养三分治,养生应该贯穿我们健康的全过程,没有病的人应注意养生,有病的人更应该注意养生,从中医药理论来看,养生首先是先养胃,而养胃是先养心,就是心要静,身要动,现代很多人不健康是因为本末倒置,是心动,身不动。

4、从学习古代养生的至理名言入手,研究人的健康与自然界规律的关系,进而把我们领进学习《黄帝内经》的大门。

广泛流传民间的有关养生的至理名言,尽管只言片语但包含了深刻的内涵,它们是《黄帝内经》生活化的一种表述。重温和实践这些至理名言,有助于我们理解《黄帝内经》中关于自然界阴阳五行规律与人体健康的关系,为进一步学习《黄帝内经》其它论述奠定基础。

5、带着问题学习中医药,急用先学,是学习中医药的基本方法

我们学习中医药首先是为了解决自身的健康,所以初学者可以从探究自己健康状况和制约健康的原因入手,在学习中医药找到答案过程中使自己进入中医药的宝库,因为我们健康中每一个问题从原因的分析到问题的解决,都会程度不同的包含了中医药的“道、理、法、术”。例如我们最熟悉的病毒性感冒,在暖冬季节容易多发。从中医学的“四时”理论来看,该冷不冷,气候反常导致了病毒的活跃;其次,特别是城市室内保温条件的改善,造成了人在室内外活动时感受的温差加大。第三,现代的人由于高热量的饮食结构,一般来说肌体内热大、内邪增加;第四,生活节奏的加快,起居反常与天体的阴阳变化,导致人的正气减弱,第三、第四表明人的正气弱内邪升,自然难以适应外部环境的变化而导致疾病的发生。解除病灶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重点放在确诊是什么病毒,然后对号入座,杀死病毒;另一种是调整人体内环境,清除内邪,提高正气,釜底抽薪,让病毒没有生存的环境,同时提高人自身的抗病毒能力,这往往是中医治疗的思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带着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健康问题做上述的学习和思考,再加上必要的理论提高,日积月累,自然就会进入中医药的天地,久病成医是最好的旁证。

6、学习中医药自助健康从哪起步

正如前面所述,中医药用于临床是立足于“调”,追求“通”,只有通了那么人体才能由阴阳五行失常的非常态,回归到阴阳五行和谐的平常态。气调、食调和药调,从自助健康角度讲,气调,风险最低、投入最小、自己最能把握、见效最快。如果气调力度一下不能到位,用药又怕伤胃气,那么不妨可使用新药管疗法,充分发挥穴位和药物的作用。

 

 

四、结束语

以上是我多年学习和临床实践中医药理论中逐渐形成的一些看法,供尚未学习和准备学习中医药理论的朋友作为一种参考。在结束讲座的时候,我们不得不为生活在中医药故乡而感到自豪、幸福,也对自己的健康长寿充满信心。

最后,祝福大家在学习中医药的进程中,都成为一个平常人。

 

 

 

杨志勋 

 

 

 男,汉族,辽宁人,193012月生,中共党员,大学文化程度,自治区地矿局高级工程师,1992年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958年志愿支边调新疆地矿厅,历任水文工程地质大队技术负责、副总工程师、总工程师、副大队长和地矿厅副总工程师。1983年获国家少数民族地区科技工作者荣誉证韦。1985年获“全国1200000综合水文地质普查”科技进步集体二等奖。从事专业工作40年来,先后主持和领导区域综合水文地质普查22项,完成面积39KM。担任项目负责人完成军工大型地下硐室工程地质勘查10多项,为地下仓库、地下油库等建设工程提供了技术设计地质依据。在组织领导城镇工矿农牧区供水勘查、地热普查、国家科研攻关课题、灌区盐渍土改良地质评价及参与主持中日技术合作勘探乌鲁木齐水源地等30多个项目中做了大量工作,胜任学科带头人职责。在地质环境科学领域为新疆干旱区经济建设作出突出贡献。在国内刊物发表论文40余篇,主要有《新疆内陆盆地环境地质灾害及防治对策》、《新疆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  

 

杨志勋教授,我国著名软科学专家,著名中医,北京市政府顾问,北京世纪杨氏新药管疗法研究所所长。   

 

他在中西医沟通、中医和现代科学对话方面,有独到的见解,曾长期从事国家和国企层面的战略研究,有丰富的社会经历和开阔的视野。  

 

杨教授出身于中医世家,既有丰富的人生经历,也有正统的家学渊源,是国家中医科技成果推广项目(新药管疗法)的主持人,长期从事中西医对话和临床应用以及中医理论与企业管理的关系研究和教学,近几年来从事儿童和成人中医普及教育,多次在北京、香港等地面向企业家讲述《黄帝内经》、《中医与企业发展战略》,引起热烈反响。而且他近年来在中医的普及上做了很多尝试,在引导孩子和成人学习中医上有比较丰富的经验,颇有成效。

 

杨志勋国医讲堂 问诊要诀

问诊之特点 医患间互动 望切闻后问有的放矢问

核望切认知 拓深望切效 互动中求全供辨证依据

不可少之诊 通常问诊要 四史不可缺既往史为一

现病史为二 家属史为三 生活史为四问诊首问患

生辰与地点 定落地环境 知先天属性通常问诊点

概括为十问 一问寒热象 二问汗状况三问头身感

四问二便状 五问饮食况 六问胸之态七问耳功能

八问渴态势 九问旧病史 十问病之因再问疗之过

若患为妇人 经期则首问 迟速闭崩见若患者儿童

天花麻疹除 多视角问诊 利诊断有据问病人口味

察脏腑病位 夫心主五臭 自入为焦矣脾香而肾腐

肺腥而肝臊 夫脾主五味 自入为甘矣肝酸而心苦

肺辛而肾咸 夫肾主五液 心汗而肝泣自入为唾矣

脾涎而肺涕 问病人寒热 发作之时间知阴阳变化

若昼剧而热 为阳旺于阳 若夜剧而寒为阴旺于阴

若昼剧而寒 为阴上乘阳 若夜剧而热为阳下陷阴

若昼夜寒厥 为重阴无阳 若昼夜烦热为重阳无阴

若昼寒夜热 则阴阳交错 若饮食不入则死终难却

问病人食状 多少喜冷热 察寒热虚实问二便异常

知寒热虚实 胃肠有寒热 饮食二便别望形之强弱

审气之盛衰 诊脉之大小 形气脉合参以相应为顺

不相应为逆

一、

疼痛问之要 有无及部位 时间及状况

1.坐骨神经痛 起自于腰部 向大腿后侧

坐骨神经经 疼痛剧烈度 运动剧烈静

夜比昼剧烈

2.胃痉挛胆石 上腹部疼痛

特征为间歇 若是胆石症 疼痛偏右侧

3.胃酸过多症 心口部疼痛 始于饭后发

二至三小时 胃下垂同症 若在饭后发

半点至一时 胃炎或溃疡

4. 关节部疼痛 查有无发热 淋病关节痛

 局部有高热 见发红肿胀 疼痛也剧烈

 风湿关节痛 局部有发热 结核关节痛

 局部有发热 疼痛则不凶 也不甚发红

 若胸膜炎症 持续有胸痛 若间隙胸痛

 肋间神经痛 狭心病之类 有现绞窄痛

 若胸胁闷满 感发胀疼痛 少阳病发作

 

 6.颈项背强症 属头痛之症 颈部之侧面

 胆经之路径 颈即是颈部 枕外粗隆边

 至大椎附近 背即是背部 肩背部到腰

 脊柱之两旁 强即发硬也 头颈痠痛症

 肩胛痠痛症 脊背痠痛症 均属于此类

 

 7.咽痛之诱因 咽喉炎白喉 扁桃体炎症

 喉头结核症

 

 8. 多数头痛症 为伤风感冒 或热性病初

 经常性头痛 偏头痛部位 多数在左侧

 也有在右侧 或左右同发 特有之症状

 头痛发作时 伴眼发火星 及呕吐症状

 

 二、

 发热之症状 成人微热时 持续37.2~3C

 肺门之疾患 淋巴腺结核 或肺间卡他

 初期肺浸润 或神经衰弱 或胸膜炎症

 而肾盂肾炎 有发冷发热 或寒热交替

 少阳病热型 胸膜炎症候 多数都如此

 肺结核热型

 

 三、

 恶寒恶风症 容易在感冒 或预兆发热

 体表受风寒 即表症时现 消化道感染

 里表证发生 发汗剂发汗 依然怕冷症

 乃虚证的冷 不宜再发汗

 

 四、

 食欲若不振 一般在高热 少阳病患者

 诉述口苦者 易不思饮食 身极度弱衰

 转入少阴若 厥阴的症候 饥欲不欲食 (疑为“饥而不欲食”)

 精神若受到 剧烈的影响 食欲全缺乏

 精神病一期 会拒绝食物 溃疡病患者

 食欲也减退 感食物有臭 或只闻鱼肉

 气味即呕吐 如在妊娠初 出现呕吐象

 特感食物臭 或特偏某食 特好吃酸类

 食欲过旺盛 胃肠病初期 糖尿病患者

 烦渴想吃甜 儿童咬指甲 吃生米生土

 肠寄生虫病 神经质儿童 腺病质儿童

 一般缺食欲 大病半愈时 肠胃未壮实

 消化分利迟 若不节食之 必催浮肿止

 甚腹满喘急 故知大病后 节饮食尤要

 

睡眠问之要 失眠者多数 神经质之人 或神经衰弱

或因特种病 五十岁前后 处于更年期 妇女易失眠

内经之查考 失眠乃肝郁 宜治肝疗法 因肝肾同源

也有肾引起 失眠对嗜眠 伤寒论中有 但欲寐之说

重症入阴虚 则入嗜眠态 重病而沉睡 多为虚脱候

濒死之征候 因极度疲劳 暂神经衰弱 入嗜眠状态

胃肠病患者 也会倾想睡 素问中记道 好眠脾之弱

若想睡厉害 有时也可能 嗜睡性脑炎 与此相对应

极度之失眠 发狂之前征

大便问之要 便秘症特点 每日虽大便 排出却困难

数日方大便 无任何不适 无便秘感觉 不可视便秘

疗一切疾病 保大便通畅 乃极为重要 若一有便秘

则血压亢进 中风易恶化 疼痛者加重 发炎者增强

腹泻有多种 软便或水泻 若有肠结核 黎明前下泄

伴有鸡鸣泻 里急后重痢 伴急性肠炎 伴赤痢症状

治腹泻多路 有发汗剂治 有利尿剂治 有泻剂治之

大便之颜色 柏油样暗黑 胃十二指肠 溃疡的便血

咽下血 排 若现鲜红色 痔直肠出血 若患黄疸病

黑色灰白便 婴儿之大便 卵黄粘便常青 消化不良

小儿神气好 虽排出青便 无须限制乳 服药影响色

服绿矾铁剂 大便变黑色 若服了辰砂 则大便变红

若服了大黄 则大便变黄 便非常恶臭 乃是阳实证

多应用下剂 大便无臭气 有清液臭气 多数为阴虚

小便问之要 关注尿之量 日尿过十次 谓小便自利

日尿二三次 谓小便不利 有时有例外 普通之成人

日尿一千二 上限一千五 肾脏病五百 甚至二三百

糖尿或尿崩 升到二千五 若肾萎缩者 尿量也增多

若患热性病 水泻性腹泻 发汗或浮肿 渗出液集积

则尿量减少 小便利不利 受饮汗气候 冷暖之影响

尿意频数症 尿次数异多 多为膀胱炎 尿道炎肾炎

或为肾结核 而妊娠末期 也出现短数 夜间若尿多

为肾脏萎缩 或血压亢进 小便色混浊 有热之症候

消化道有热 尤为色更浓 见色澄清者 康健人常象

热体之症候 暑天正常人 少许混浊赤 肾脏疾病者

多数尿赤浊 若急性肾脏炎 可出现血尿 肾脏结核由

或膀胱炎由 混有砂或石 血尿称石淋 尿中见脓液

多数为淋病 也有肾盂炎

 

 

诊脉入门口诀

切脉独取寸 独取寸口由 手太阴肺经 肺司朝百脉五十大会寸

实操切脉步 高骨先定关 中指落关部 食指落寸部无名落尺部

手之寸关尺 人为六部脉 诊断知身内 气血和脏腑

左手对应血 右手对应气 左寸心小肠 左关肝和胆左尺肾膀胱

右寸肺大肠 右关脾和胃 右尺命三焦 脉有三十种浮沉数迟纲

轻按可得浮 重按方得沉 数迟在心率 正常之心率成人儿童分

成人正常率 一息为四至 儿童正常率 一息为六至正常之太过

一息若六至 成人即为数 一息若三至 成人即为迟一息若八至

儿童即为数 一息若四至 儿童即为迟 心率测定后再断浮和沉

浮沉即阴阳 之后测脏腑 脏腑正常脉 心小肠洪脉脾胃为缓脉

肺大肠涩脉 肾膀胱沉脉 肝胆为弦脉 命门三焦沉考虑四时脉

春季为弦脉 夏季为洪脉 长夏为缓脉 秋季为涩脉冬季为沉脉

诊脉之过程 实测之脉象 去除四时脉 剩余之脉象对照正常脉

定位单脏态 再测五行态 断生克异常 子病及母一母病及子二

过克则为三 反克则为四 探阴阳之偏 究五行失常综合求病理

归病于症候 病因病机明 以平和为期 按纠偏复正形调平思路   (按:“形”疑为""之误)

 

http://cuteser.blog.sohu.com/80716087.html

杨志勋国医启蒙口诀(成人班)——望诊入门(色)

夫肝青心赤 夫脾脏色黄夫肺白肾黑

乃五脏之常 五脏色为主 四时色为客

时春青夏赤 时秋白冬黑 时长夏之季

色黄乃常则 客胜主则善 主胜客则恶

色见夫皮外 气舍夫皮中若内外光泽

则气色相融 有色而无气 虽不病命倾

有气而无色 虽困而不凶 左颊部肝木

右颊部肺金 额心颏肾水 鼻脾土部位

若部见本色 见深浅病累 若见他脏色

则按法推类

黄赤属风热 青白则主寒青黑则为痛

甚则现痹挛 晄白为脱血 微黑为水寒

萎黄乃诸虚 颧赤为劳缠

 

若沉浊晦暗 则内久而重若浮泽明显

则外新而轻 夫其病不甚 则半泽半明

见云散易治 博聚则难攻

 

见舌赤卷短 必心官病常肺鼻白见喘

胸满而喘张 肝目眦若青 脾病唇黄也

耳见黑肾病 深浅需分彰

望诊先望面 依色断五脏疾病与证候

究其之关系

肝病者善怒 面色当发青左身有动气

转筋或胁痛 诸风掉眩归 疝病或耳聋

目视感惊恐 如将捕惊情

夫心赤善喜 其舌红口干脐上有动气

心胸痛而烦 健忘而惊悸 怔仲而不安

实狂而昏冒 虚悲而凄然

夫脾黄善忧 当脐部动气善思而食少

倦怠而无力 腹满而肠鸣 腹痛而下利

实则感身重 胀满而便闭

夫肺白善悲 脐部右动气洒淅感寒热

咳唾而喷嚏 喘呼而气促 肤痛而胸痹

虚则感气短 不能续息也

夫肾黑善恐 脐部下动气腹胀而肺喘

溲便均不利 腰背少腹部 其骨痛欠气

心悬而如饥 足寒而厥逆

 

 

黑色本主痛 但却又无痛或为女劳疸 或蓄血噎膈

噎膈之面色 面微黄而黑 纹绕口角也容则饥瘦也

 

眼下部水肿 即便为轻度心下为积水 面颧部潮红

极度虚弱症

口眼若wo斜 为眼面神经麻痹或中风

鼻根部肿胀 查之蓄脓症面虽不为瘦 但血色全无

男吐血下血 女由于流产 子宫出血等若是胃溃疡

极度贫血症

甲状腺亢进 诊断之要点患者眼突出

甲状腺肥大 甲状腺肿胀 脸色若发黄黄疸黄胖病

脸面浮肿时 多病皆可能胃病或贫血 或是心脏病

或神经衰弱 唇颊紫绀色 心脏瓣膜病

望唇舌咽喉 唇舌色略同望唇不查苔

唇若呈干燥 示脾胃有热 感冒唇也干唇出小肿物

由脾胃之热 常感冒后生 口角若糜烂多由胃热致

或乏核黄素 即维生素乙 多见学童中

注:蓄血噎膈即食道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启自助健康的钥匙
(12)客观话气血,简约话中医
让中医五运六气学说重放光芒
中医经典阅读优秀文章展:《黄帝内经》——治未病之未病先防
“天下奇书”《黄帝内经》:10大精华名句,让你终生受益
要读黄帝内经!老中医说这样读收获最大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