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著名的三三制战术,是怎么运用的?

每日点兵为您解答:

说到当年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战术素养,无疑是很高的,志愿军的步兵战术具备了疏散队形,分队配合,小群突击的特点。每个战斗组之间都保持合理的距离,避免在一发炮弹击中时伤亡更多的人。当时志愿军步兵班一般会分为3个3人作战小组。

在防御作战时,每个三人作战小组通常会这样分工,1名拿着步枪的步兵精准射杀敌军,旁边1名轻机枪手打出短点射,用以打乱敌人攻击队形,为战友提供支援火力,再由另1位战士用手榴弹杀伤敌人,使敌军无法接近己方战壕。一但敌人逼近,则全体战士端起上好刺刀的步枪迅速起身,准备进行白刃战。志愿军防守作战的另一个特点是很讲究火力配系和梯次配置,很重视单兵掩体,战壕,立射/卧射工事,重视步兵五大战术技能:射击,刺杀,爆破,投弹,土工作业。

在进攻作战时,志愿军的3人作战小组会采取队形疏散,低姿前进的动作,后边伴有轻机枪和重机枪的掩护,战士们有层次的突进。每个小组成前三角或者后三角队形冲锋前进,前后呼应,以避免密集火力的杀伤,并保证冲击的连续性。同时,志愿军会在敌方的火力死角布置有迫击炮,并在机枪手边上通常布置1名特等射手用于射杀敌方指挥官或者机枪手。而己方的指挥官位于隐蔽的工事内,但距离迫击炮阵地和机枪阵地只有10几米,便于其指挥调动。

当志愿军开展进攻作战时,首先要明确攻击方向及可利用之地形地物,确定各组阶段性掩蔽点等战术要领,然后分组展开,待机枪组进入第一射击阵地后,各组即向第一个掩蔽点机动。到达第一点后,展开火力杀伤敌人,同时掩护机枪组机动。等机枪组到位后,再压制敌人,同时掩护其它组向前机动,如此循环。步兵班在进攻的过程中,会在距离敌军工事的200米处略停,展开全班火力,清除已暴露的敌人火力点,同时利用烟幕弹、曵光弹为己方直瞄重火力指引敌军兵力密集的阵地。

在更高级别的作战组织中,志愿军一般应会进行两轮试探性打击,第一轮是正面打击,消除全部当面火力;然后,第二轮集中打击一侧以造成敌军配置不均而被迫机动,从而最大限度地消灭机动中的敌军力量,为最后的总攻做准备。而在发起总攻,炮火准备尾声时,步兵上刺刀匍匐前进,炮火停止后,展开全部压制火力掩护攻击中步兵,步兵应于100米左右转为全速冲击。

待已方完成炮火准备之后,志愿军的步兵会发起波次性攻击。此类攻击多以步兵小组机动为主,旨在寻找敌军火力配置及死角,并利用已方炮火,及远程火力大量杀伤守军有生力量,为随后的攻击做准备。但志愿军也经常虚实结合,一旦发现敌军的防线破绽,则立即突破渗透。

志愿军在开始攻击后,会以分散为大大小小的多股部队实施多点渗透进攻,强调利用非正面火力打击敌军。力求打乱敌军通讯指挥及火力支撑体系。这种乱战的打法非常凶狠,常常给敌军造成全线崩溃的错觉,屡屡得以实现战役突防,并为志愿军战术赢得了“小刀切黄油”的美名。

而以上这些,不过是志愿军在作战中,最基本的“三三制”战术而已,人海是什么鬼?

简单地说来,就是步兵班以三人为一组,一个步兵班大约会形成三个三人作战小组。这就是我军著名的三三制。

三三制战术最早起源于抗日战争期间,成熟于国共内战,大量运用于抗美援朝战争,是我军步兵训练大纲中的一种步兵“班组突击”战术。


三三制历史的历史来源

二战末期,林总返回中国。鉴于当时八路军一窝蜂的班组自由冲锋经常被敌人优势火力压制,他提出了更高层次的三三制。

战术单位,比如班排连,不能挤做一团,即使基本单位,也要明确分工,冲锋,掩护,支援,从一开始就有区分。冲击密度要结合对方的火力,不能总是人海冲锋(事实上,突击战术也可以理解为人海战术),一个战斗单位要按照分工交替掩护,层层推进。

三三制对中国军队影响最大的是,中国军队甚至一个班十几个人,也会划出三个战斗小组。班长,副班长,还有一个小组长,各带一部分人行动。这种精密的划分,将战术指挥权下放到了几乎全体士兵。

后来,林总在教育中级指挥官时讲述的三三制,被放大提升,进一步完善,形成今天的林总六大军事原则之一。


电视剧《三八线》中关于“三三制”的场景重现:主要内容在长津湖战役这几集,我志愿军9兵团VS米帝第10军面对面硬钢。

(1)一个班9个人基本在一条散兵线上、但3人1组相互照递进有梯次。

(2)进攻中相互掩护、装弹和射击
看看班突击到防线前,没有一块举枪乱射的场景,而是掩护、装弹、射击。

突击到防线前,射击的只有中间一名士兵,其余两人并没有射击,暴露只有中间一人。

(3)三人一小队,三角阵型冲锋。

并没有密集的人海冲击,整个攻击面上,你会看到一小团一小团的三人小组。非常明显。

再和教材中的示意图比较

看得出来“三三制”原则在我军的教育和应用非常广泛。


“三三制”的意义:一张图说明问题

展开全部

三三制,简单从队形上来说是作战时,每个步兵班分成三个战斗组,每组三人。组与组之间呈三角形分布,每组的三人也呈三角形分布。

这种战术简单灵活,既有助于减小伤亡,又便于各组之间相互支援。原理很好理解,如果一个班挤到一块,敌人一发炮弹就全部报销了。

而当组与组的间隔大到一发炮弹无法同时击杀两组时,在敌人炮火下生存的几率便上升了。即便遭遇最可怕的机枪侧射,由于各组呈三角形分布也可以避免两个小组同时被击杀的惨剧。

三三制经典战术应用

三三制的优点很多,比如机动灵活,各组之间支援方便,便于层层推进,交替掩护进攻。

如下图进攻作战中,小组1开始向敌人冲击,小组2利用机枪向敌人射击,掩护己方部队。

下图中1组抵近坦克,2组火力支援

再如下图进攻敌方掩体时,互相迅速展开,从不同方向向敌人进攻。3组离敌人最近,一旦攻击失利,1、2组可以迅速补上,保证突击的持续性。

三三制并非完美无缺

三三制的缺点在于需要团体间紧密配合,而这需要超强的执行力和艰苦的训练。解放战争时期一些解放战士或地方部队短期内无法良好配合,反而一打就散,遭受损失。而这也从侧面反映了解放军对正规部队强大的控制力,如果没有良好的控制能力,一打就散的情形是难以避免的。

三三制战术起源于抗日战争,成熟于解放战争,发扬光大于抗美援朝战争。

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的步兵突击战术经常打得美军不知所措。美军的直观感受就是:无论哪个方向上看过去,到处都是乌央乌央的进攻的志愿军士兵,直接吓尿。在打不过的情况下就用“人海战术”来抹黑我军。

但事实证明,我军使用的步兵突击战术完全有别于小日本的无脑死亡冲锋,我们的传统法宝三三制,机动灵活,在战场上发挥了巨大威力

最后解析一下最经典的一张照片

图中志愿军三个一组,完美执行三三制原则。当时我军逼近敌人前线,手榴弹投弹组充当急先锋,几轮投弹过后,敌人的部署被打乱。火力组战士们从陡峭一侧隐蔽接敌,在投弹组的掩护下,乘机抢占敌人的阵地。

最后再次向最可爱的人致敬!

展开全部
1 赞 评论
分享
举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国志愿军的哪两种绝活,是别的国家军队学不来的?
打败美军的“三三制”战术动作,究竟有多厉害?
志愿军步兵有多牛?三三式战术伏击,3个战斗小组打垮美军2个排
解放军并不是“人海战术”步兵战术图解
部队战场冲锋时,后面的人打枪不会误伤前面冲锋的人吗?
敌人非但不投降,还胆敢向我还击?轻步兵巅峰战术三三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