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未病时要重视阴精的滋补,病生时要重视阳气的固护,此为养生防病之根本也!
原创 李强 细辛之温 前天

《易》曰:阴阳不测谓之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这句话形象的描述了道是不能用语言清楚的表述出来,就如人谈到神一样的迷惑,但是它确时刻存在着充满整个自然界而化育万物。孔子曰:“知变化之道也,其知神之可为乎?”传统文化中的神虽然不是什么物质性的东西,但是它却内在于物质本性的一个自然之“理”,它无形无象,无所不在,却决定着物质世界的一切。因此,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体内的小宇宙是人与自然之间高度统一的结合体。统一的前提是阴阳之道的维系。

形体有缺,明曰阴损。机能不全,明曰阳亏,营养不足者为阴虚,动作无力者为阳虚。人之形为神之舍,无形则阳无所寄,破巢之下,势无完卵,人应当善于保护身体,以安元神。元神归位才能化生出精,精可生出阴阳,所以阴阳平衡是人体健康的根本。如何才能做到阴阳平衡而不生病呢?这可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工程,需要不断的学习和体悟。阴通俗讲就是一切有形的物质,包括体内的津液水分。阳指的是具有生命力,温煦和暖的能量。在人体,只有这阴精充足,阳气旺盛人才会不病。如果失去任何一方,或者一方变弱,病随之而生。

《内经》曰:“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指的是人在没有生病的时候,要有意识的增加营养,通过营养的摄入来培补人体之阳气。故,在平时中阳未衰的时候,不妨选择滋阴润泽的食物来滋补阴精。如果一旦生病,则首先要重视阳气足与不足。这是定法,不可大意。作为医生的我,选用药物或者疗病手段,或取或舍,因人制宜。从养生角度来说,未病之时要着重滋补津液,如果生病,就需要着重阳气的盛衰。所以壮实之青壮者可多以滋阴,善补阴者必在阴中求阳。体质衰怯者当以扶阳为主,滋阴为辅,善补阳者,必在阳中求阴。

“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这里揭示了阴阳二者之间的互根关系。阳气不能离开物质而自存,然而物质的变化生长全赖于阳之用。所以,阴精有培养阳气的功能。没有阳气,物质则无法化生,其中的原因就是因为阳的推动力和温煦力。《内经》讲:阳归气,气归精,因阳能生阴也。阴精所奉,其人寿。阴阳相合,男女构精,万物化生。正是有了阴精的培养,为阳气的发挥作用提供了土壤,阴精之所以能滋养身体,又离不开阳气的推动。

但是问题来了,现在出现在普遍现象是“负营养”化,这是个大难题。在生活中,凡是物质供给,以平为度,并不是多多益善。比如:每天8杯水,早晨起来一杯凉白开,虽然身体不可能缺少的物质,但是水分过多,仍然是有害无益。这是什么原因呢?人体水分越过生活所需要时,脏腑会加大力度将过剩的水分排出体外以维持体内平衡,于是心脏就加大跳动的次数以生热气,肾脏就需要努力的过滤分泌将水排出去,看似简单的一个动作,带来的伤害却显而易见。为什么多余的人体物质不仅不能为人体所利用,反而成为疾病的根源呢?其实就是身体内气的阻碍。临证中经常看到这种现象,舌苔不是白就是黄,或者腻,舌为心之苗窍,人体内不平衡,舌头上会第一时间表现出来,昨天晚上吃了肥甘厚味,第二天早上舌苔就会发白增厚,舌体就没有那么红润有光泽,其实都是因为过多摄入的食物阻滞了体内那一股温和之阳气。因此,合理适当的调整营养的摄入是维持阴阳平衡的重要之一。

未病重阴,病生重阳。现在出现的“查而无病,自觉不爽”的人非常多,其主观的感受是不舒服,但是去体检,并没有什么疾病或实质性的脏腑损伤,但是为什么不舒服呢?现在是信息快速爆炸,电脑,手机,电视等让人的视觉视感功能下降,信息的快速反应,一定会造成心理上的缓慢影响,另外,自行车,摩托车,汽车让人的阻力下降(少车多步,少盐少醋,腹中食少,口中言少,现代恰恰相反。)还有丰富的水果蔬菜让人的味感变的越来越重,外在各种信息的融合让我们听到的声音越来越假……那么这些问题具像总合起来后,说明人的许多本自俱足的功能是下降了,那么也就造成了人遇到一切事物的时候都俱像的向外寻求答案。更为严重的是,今天的人不太重视阳气的保护,露背露肩,露脚踝,喜欢贪凉,空调降温等等,正在慢慢的伤害着身体的阳气。看似风华绝代,其实内在的真阴真阳严重不足,只要一遇到节气或者伤寒,身体的阳气不能奋起抗邪,疾病会潜藏于体内,等到合适的时机就会对人造成伤害,比如:忧郁症,抑郁症患者,就是因为抵抗力下降,阳气不足,风寒之邪侵入身体潜藏下来,造成心阳不能鼓舞运输能量于全身而出现的一种自觉状态。

《内经》曰:气虚则虚,气实则实,言阳气为虚实之枢纽也。故、阳气足则机能旺盛,阳和则正气充足滋生精血。治疗伤寒,首重阳用,如战时政制,偏重于军旅机构也。一切滋阴生津之法,补充物质之用,非不需要也,特较次于阳用矣。临证中经常现,如果这个人漱水不欲咽,就知道人体内的津液没有完全丢失,所谓局部干燥,人体的正气并未影响。口干确不想喝水,提示人体津液转化不足,津液不能上乘,是因阳气不足不能推动的原因。这个现象就说明,阴阳在不同的时候,其调养与治病是有很明显的差别,切不可一以贯之。

“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平时中气足,中阳未被戕害而不衰时,不妨顺应自然滋阴润泽,有意的增加营养。如果中阳不足,或者有慢性疾病,则需要重视阳气。因为一切机能都属于阳气,虽然形体物质的损伤会伤阴而造成阴虚,在滋补的同时也要固护阳气的运动。这是因为一切有营养的食物或者药物都需要经过阳气的运化温煦才能变为荣养肌肤的能量。所以,没有生病的时候多以滋阴润泽为主,一旦生病就需要重视阳气的盛衰,这样才能真正的做到健康无疾病!

最后,有几点建议供大家参考:首先建议养生爱好者朋友们,学好中医知识后,要用于平时保护自己。要提升自制力,以理智战胜欲望,坚持养生,拒绝诱惑。而对于身体真正有问题的朋友们,注意以下几点:

1、建议做必要的身体检查,清楚身体具体是什么问题。

2、调节情绪,不要恐慌,树立“相信自己身体的修复能力”的信心。

3、坚持治疗,不要轻易怀疑方子是不是用错了,有些看似副作用的现象其实都是正常的。

4、调理身体不能只依赖药物。注意锻炼,适当运动,才是真正通往健康的道路。

5、最好学会食疗的方法以及艾灸、静坐冥想等外治法,最后再选择用药。如果需要用药,建议咨询大夫,如果一定要自己用药,要尽量选择平和的药物,然后循序渐进地尝试使用,不要偏离阴阳之道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易经是中医学的发展源头1
中医养生的三个层次
黄帝内经百条经典(湖北*王立志老师整理)
【内经养生】:春夏养阳 秋冬养阴
春分到!全家一定要这么吃!阳气十足一年不生病!
《黄帝内经·素问》 《四气调神大论篇》 (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