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青少年犯罪现状及应对之策

文字|韩一师 编辑|星辰


动态刑法学创办于2016,感谢关注!

欢迎投稿,来稿请投至466875854@qq.com

摘要

青少年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他们就像早上八九点的太阳,朝气蓬勃,积极向上。但是现实生活中,青少年的发展现状却让人担忧。他们或三五成群,打架斗殴,或是偷盗成性,诈骗敛财,亦或视生命为儿戏,杀人成魔,无恶不作。青少年的犯罪行为的应对,已成为当下的燃眉之急,尤其是在青少年作为家庭的核心成员之时,一名青少年的失足,将成为整个家庭的梦魇。本文以中外青少年犯罪现状开篇,重点分析青少年犯罪的原因,从原因出发,寻找相关对策。

(一)青少年犯罪所占比例呈现下降和平缓趋势

建国伊始,从1950年到1956年,我国青少年犯罪在整体犯罪中所占比例为20~25%,这是一个正常的比例。从1957年到1965年,比例有所上升,约占30~35%。文革结束后,出现第一个高峰期,比例突增到60%。到了20世纪80年代,青少年犯罪已经达到总体犯罪规模的70~80%,这是一个惊人的数据,说明青少年此时的犯罪状况亟需遏制。经过了严厉镇压和大规模的文化普及之后,青少年的犯罪率在逐年下降,1991年约占63%1998年占47%,到了21世界之后,稳定在40%左右。与此同时,未成年人犯罪下降也更为明显,未成年人的作案人数占刑事案件作案人数的比重,从1985年的23.8%,到1999年的10%,并且一直较为稳定,基本控制在10%左右,没有很大的起伏。[1]

(二)犯罪数量连年上升

在青少年犯罪比重在总体犯罪比重中逐年下降的同时,青少年犯罪总人数却在波浪式上升,1997年青少年犯罪总人数为199212人,2011年的比重已经达到了282429,是1997年的1.42倍,未成年人犯罪的总人数从1997年的30446人激增到2011年的67280,是1997年的2.2倍,在这期间,2001年的未成年人犯罪人数较少,为9883人,其他年份均超过三万人。[2]

(三)家庭结构不健全的青少年犯罪数量增多

随着人们对婚姻自主性的选择,离婚率大幅上升,也就造就了更多的单亲未成年人,根据相关调查发现,未成年人父母离异家庭犯罪率是健全家庭的 4.2 倍。同时,根据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的 2418 名未成年犯中,244%( 591)与亲生父母均不生活在一起,23.3%( 563 )与亲生父亲或母亲中的一人生活在一起。[3]除此之外,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中暴力犯罪行为较多,暴力犯罪在单亲家庭青少年犯罪中高达 6111% ,其中抢劫罪和抢夺罪占 3571% ,聚众斗殴和寻衅滋事犯罪占 1032% ,故意伤害罪占 635% ,强奸罪所占比率最少为5.56%[4]

(四)激情犯罪和单一犯罪增多

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都未发展成熟,他们的很多观念还较为幼稚,容易受外界环境干扰和影响。另外,他们容易受一些非主流文化影响,抑或由于年龄和知识层面的局限实,施了较为严重的犯罪。他们犯罪的动机单一,犯罪诱因也十分见简单,预谋性小,多为冲动犯罪或者激情犯罪。


二、青少年犯罪特点


(一)犯罪的低龄化

据统计,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我国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年龄比五六十年代提前了2 ~3岁, 一般是从1012岁开始有劣迹,从13岁到15岁是违法的高峰年龄期;15 岁到18 岁是犯罪的高峰年龄期。2000年,北京市有关部门对犯罪人的年龄统计中 14 岁犯罪的有 41 ,占 154%;15 岁犯罪的有 78人,占292%;16 岁犯罪的有116人,占43.4%;17 岁犯罪的有29人,占10.9%。也就是说十五六岁的未成年犯罪占716%。[5]这两组数据都在显示,青少年犯罪朝着低龄化趋势发展,并且,越来越严重,甚至现在很多孩子杀害父母,兄弟姐妹,并且犯罪之后,认为理所当然,毫无悔罪感。

(二)犯罪的残忍性

青少年的性格还未定型,模仿性极强,有时并不明白事情的起因、经过或者结果,就投入了“战斗”之中。例如一部暴力影片,可以让他们想入非非,或是出于好奇涉猎心里,或是由于一时无聊,他们就开始实施犯罪行为。一旦投入犯罪行为,他们往往不计后果,手段极其凶残,并且伴有极强再犯的可能性。特别是经过一些不良因素的刺激之后情绪波动很大的情况下,就会失去理智,无法控制自己,不顾一切后果使用暴力手段达到自己的目的。

(三)犯罪的团伙性

上文已提及,青少年有拉帮结派现象,组织群体较大的甚至高达几十所学校,几千人不等,他们仗着强大的后援团体,为所欲为,丝毫不收敛自己的违法犯罪行为。这些青少年犯罪群体以某种方式或者联系为纽带,有的以同学关系组成,有的以居住地结成,以成年犯为主少年犯参与,少则二、三人,多则十余人,进行敲诈抢劫、盗窃等团伙犯罪活动,甚至更严重的暴力性犯罪。然后将犯罪成果团体共享,相互交流经验和学习观摩。这些犯罪现象不容小觑,否则这些团体将会成为以后的犯罪集团。

(四)犯罪主体以无业青少年和辍学少年为主

多一所学校,就少一所监狱。教育的普及以及文化程度的提高,对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有着很重要的作用,但是现实生活中却有着大量的未成年人游荡在社会,有的是因为对学习不感兴趣,有的是因为经济条件不好,也有的是被迫在社会上闯荡,这些群体带来社会上的整体不安。调查显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 2%,且多次犯罪比例高。他们的犯罪类型主要是财产犯罪,实施盗窃、抢劫等行为,并且再犯的几率较高。他们的犯罪经验也相当丰富,对自己的犯罪行为也有着较为清晰的认识,通过与成年人的犯罪相对比,他们的目的性、自主性和团伙性也更为明显,在犯罪的手段以及实施犯罪行为的布局上,丝毫不逊于成年人。

(五)女性青少年犯罪上升,犯罪类型多样化

豆蔻年华,亭亭玉立。未成年女生往往都具有“犹抱琵琶半遮面”半遮面的娇羞,以及楚楚可怜的美好。但是现实生活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少女,她们的阴暗心理不比老练的犯罪分子逊色,作案手段也相当可怕。



三、青少年犯罪原因


犯罪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引起犯罪发生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青少年犯罪作为一种特殊的犯罪,更是需要加强研究。只要找准病源,才能对症下药,更好地预防青少年犯罪。特拉维斯·赫希(Travis Hirschi) 在《少年犯罪原因探讨》中指出,社会上的任何人都是潜在的犯罪人,个人与社会的联系可以阻止个人进行违反社会准则的越轨与犯罪行为,当这种联系薄弱时,个人就会无约束地随意进行犯罪行为,因此,犯罪就是个人与社会的联系薄弱或受到削弱的结果。[6]

(一)家庭因素

在人的一生所受的教育中,家庭教育成分占75%以上。家庭是一个孩子成长的摇篮,孩子的言谈举止,处事方式,离不开家庭的影响和教育。美国社会学家戈夫( W Gove) 指出: “家庭是在青少年犯罪研究中最注重和最经常出现的关键角色”。[7]家庭因素可以具体到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父母的教育方式不正确。这里主要由两种方式,宠溺和施暴。第二,家长放任自流,不闻不问。第三,家长自身行为不健康。有些家长不但不对孩子进行健康教育,反而给孩子带来不良的生活环境。

(二)学校因素

 青少年正处在学习知识,为人之道的关键时期,除了家庭之外,学校是他们成长的重要场所,学生们过着两点一线的生活,即家庭和学校,学校的好坏,教师教书育人的质量有无成就,对一个孩子的成长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学校对青少年犯罪主要有以下原因。第一,学校过分注重学生成绩。学校衡量学生的标准是以应试成绩好坏为主,这样单方面的畸形标准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第三,学校没有合理实施奖惩规定。学校对学生的奖励,是对学生追求学业进步的激励机制,但是也应该合理制定数额,而不能将学生的成绩看成盈利的工具。另外,还有一些学校对学生的处分也十分严格,机械的处罚带有不合理性,应该找到一个既显得人性化,同时又能对大学生真正起到警醒作用的处罚和惩戒标准。

(三)社会因素

社会是青少年的第一所大学,他们要学会适应社会,尝试着与各种人打交道,尝试着去找到合适自己工作和生活。如果在第一所大学里没有没有走上正途,那么也就意味着在余下的生活中要走很多弯路。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的开放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行为、生活方式都在发生着巨大的改变,社会正在处于一个转型时期,而这段时间内各种价值观也在发生着变化,新旧体制的改变和冲突,社会观念的改变和冲突,导致了整个社会信仰危机、权威危机。青少年容易对新生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并且实践能力极强,他们敢于尝试和冒险,但是很可能稍有不慎,就失足到犯罪领域。另外,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贫富差距的扩大,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极大的冲击。长期生活在贫富不公的社会中会让青少年产生心理不平衡,最终可能使他们走向经济犯罪。

四、青少年犯罪应对之策

青少年走上犯罪道路,多是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多方因素相互所用的结果,对青少年犯罪的预防也不是单独完善家庭功能抑或是学校教育、社会控制所能实现的,也不是一个部门面临且能解决的问题,更不是用社会矛盾存在的必然性可以解释的。所以,在预防青少年犯罪的时候,应该从以下方面着手:第一,优化家庭环境,家庭教育是孩子接受的第一任教育,对孩子的影响也意义深远。家长在教育的时候,并不是教条式的额生搬硬套,而是靠言传身教,这也就意味着家长首先要身体力行,摆正姿态,给孩子提供一个好榜样。家长满满正能量,那么孩子也会去学习和模仿,通过这种耳濡目染的“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孩子走上犯罪之路的可能性就会降低很多。第二,净化校园风气。学校教育应该推行素质教育,避免应试教育的各种弊端,应该注重青少年的心理和身体共同发展。第三,完善社会保障。青少年初入社会,鱼龙混杂,若是辨别是非能力不强,很容易交叉感染,从而染上恶习,走上违法犯罪之路。

青少年犯罪现象不容小觑,但也不可小题大做,要相信青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会有自己的自净能力和成长能力,给他们足够的空间和时间,让其努力向善,让其活力满满。家长、学校和社会也应该为其成长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毕竟“人之初,性本善”,没有一位犯罪的青少年与生俱来便是犯罪之人,所以后天的教育和引导很重要。


[1]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2]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

[3]少年司法网,http: / /www snsfw org/show /? 49 12854 html

[4]少年司法网,http: / /www snsfw org/show /? 49 12854 html

[5] 平玉权:《青少年犯罪与家庭》,载《家教指南》2005年第1期.

[6]少年司法网,http: / /www snsfw org/show /? 49 12854 html

[7] Gove W.“The Family and Delinquency”,《The Sociological Quarterly》,198223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4岁少年为何敢劫持女子并强奸(图)
推荐: 如何做好青少年犯罪的预防工作
青少年犯罪统计分析及预防对策/刘有道
初三学法用法测试
青少年犯罪现状研究
未成年人的犯罪预防与权益保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