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二位震撼人类灵魂的艺术大师:莱昂纳德·科恩|弗兰克·奥尔巴赫

——   泉 国 际  ——


You Want It Darker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推荐人:畅泉 
 Referee: chang quan   

 推荐理由 |  Recommended reasons 
(文:畅泉)

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这二位是同是时代的艺术大师,虽然一位是以听觉的语言,另一位是以视觉的语言方式所呈现出来不同的艺术形式,但他们二者几乎都是以同一唯度的精神格局及核心能量来讴歌自我的生命本质,他们把生命的悲情和沧桑转换成自我灵魂的厚度之思想,一切由内而深度地生长着人性的苍穹之美,同时又给自我的艺术语言赋予无限的诗性神秘,再透过内在的神性光芒而力量又安静地穿越着天际的永恒。

莱昂纳德·科恩|弗兰克·奥尔巴赫 

.......................................

 (一) 

 莱昂纳德·诺曼·科恩 | Leonard Norman Cohen 

莱昂纳德·科恩 Leonard Cohen(1934年9月21日-2016年11月07日),飘泊在现代都市的游吟诗人。出生于加拿大魁北克省蒙特利尔,音乐家、词曲作家、歌手、小说家、诗人、艺术家。他以一颗敏感而细腻的诗人之心使民谣的情感表达和对生命细微处的沉思发挥到极致,而他独有的沙哑嗓音犹如历尽沧桑却又不忍弃绝尘世的智者,娓娓叙述着一个个夹杂着黑色幽默与宗教冥想的故事。科恩的嗓音具有犹太拉比一般不可置疑的魔力,不经意间将我们带回时间深处的记忆,直接面对灵魂细微的颤动,沉溺于美丽的遐想之中。

早年以诗歌和小说在文坛成名,后来到纽约,转型成为歌手。代表歌曲有《Hallelujah》(哈利路亚)、《Famous Blue Raincoat》(著名的蓝雨衣)、《Dance Me to the End of Love》(与我共舞至爱的尽头)等。荣获第52届格莱美音乐奖终身成就奖。他被《纽约时报》赞誉为“摇滚乐界的拜伦”。

 Leonard Cohen《I'm Your Man》

Leonard Cohensh| live video

.......................................

Leonard Cohensh| live video

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了民谣歌手鲍勃·迪伦,这让我第一时间就想到,下一个会不会是莱昂纳德·科恩

莱昂纳德·科恩来自加拿大小城蒙特利尔,那是一坐冷寂的冰雪之城。在我的印象里,他是优雅的绅士,永远的黑色西服,黑色礼帽,他向每一位听众脱帽致谢,他向孩子弯腰微笑。他那低沉、沙哑的嗓音令人沉迷,浑厚而有磁性,仿佛拥有着能安抚灵魂的魔力。

他在音乐中深思,他在音乐中低吟,他就像是夜色里的吟诵者,他的音乐就像是一位历尽沧桑而又洞悉尘世的智者在讲述一个冗长的故事,那是属于科恩的诗篇,书写着关于爱、关于青春、关于浪漫、关于人生、关于信仰的种种。

In My Secret Life Leonard Cohen - The Future / Ten New Songs

In My Secret Life

年轻时的科恩,他向往着叶芝和洛尔迦,他读托尔斯泰,他读艾略特,他读乔伊斯,他浪荡四处,用青春写诗,在他走上音乐之路之前,他已经是加拿大著名的诗人。33岁的那年,他发表了自己的第一张专辑,从此便开始了一生的音乐朝圣。

I'm Your Man Leonard Cohen - More Best Of


I'm Your Man》 

科恩的歌,有时候觉得它只适合在昏黄的灯下一个人听,或者在夜色里,他的歌声会让你的夜晚更加深情而浓郁。他大提琴般低沉的声音总能将你带回自己的世界,他的歌中留有无限的想象和空间,他用诗意的表达讲述着对生命的沉思,他在波普圣地切尔西旅馆里自弹自唱。在那个泛黄的年代里,他用音乐、用诗作完成着自己,顺便还迷到众生一大片。



Suzanne Leonard Cohen - The Best Of Leonard Cohen


Suzanne》

科恩早期的音乐显得简洁,这和成了老科恩后创作的音乐有着不同的韵味。这首《Suzzanne》来自一个真实的故事,或者说讲述着一个真实的人。还在加拿大蒙特立尔的科恩遇到了舞蹈家苏珊娜,他们相敬如宾,却从未有过肌肤之亲,因为一份热情,因为相遇的感动,因为灵魂的契合,科恩写下了这首深情款款却明目张胆的歌曲。那一刻,他毅然已经是大众眼里的情人,他用音乐与才华成了世人的焦点。




Hallelujah Leonard Cohen - The Essential Leonard Cohen 3.0


Hallelujah》

这首据说科恩花费了五年时间创作的歌曲,传唱度极高,在几十年间被翻唱过无数个版本。科恩诞生在一个犹太家庭,他是虔诚犹太教徒,在他的创作生涯中,他从犹太文化当中汲取了无量的灵感,而这首《Hallelujah》诞生之后,却成了赞美主的经典曲目。他告诉我们,赞美和感激就在我们身边,它与宗教无关。在人们眼里,这是一首简单、却又深刻的赞美诗。



A Thousand Kisses Deep Leonard Cohen - The Future / Ten New Songs

《A Thousand Kisses Deep》

创造力来自荒芜。1993年,科恩避开人群,住进了洛杉矶郊外一个叫“秃山”的地方的寺院,过起了隐居生活。此时的科恩已是声名显赫,但在那里他却做起了最基本的工作,每天给他的导师做饭,打扫卫生,余外的时间则用来进行禅坐静心。几年后,61岁的老科恩正式剃度出家,成了佛教禅宗门下的一名弟子,一晃就是几年时间,这几年里,科恩虽然远离了音乐圈,但他却没有停止创作。直到1999年,科恩还俗下山,此时的他显得更睿智和祥和,灵感再次从荒芜之地新生,两年后,他推出了自己的新专辑《Ten New Songs》,而这首《A Thousand Kisses Deep》正是其中之一,也是我非常喜欢的曲目。整个90年代,科恩在做的一件事情就是让自己重生,让音乐重生。

You Want It Darker Leonard Cohen - You Want It Darker

You Want It Darker》

2016年10月,科恩发布了他最新的专辑。他的声音,如他的思想一样细腻,在整张专辑里,科恩用音乐谈到了告别,谈到了信仰,它就像是科恩的呢喃之语与神灵的对话一般,需要你静心去感受,去参透。而这首《You Want It Darker》,更能看出82岁的科恩对生命的处之泰然,就像一场牌局,就像一场游戏,于是他在歌中不断说道“I'm ready my lord(主啊,我已经做好准备)”。一个月后,科恩去世。这张专辑,这首歌,真正成了科恩这一生的“音乐遗嘱”。

对于科恩来说,音乐是他的语言,他在音乐里诉说着情爱,讲述着人生,他思考生死,他活得真诚,他把沉思留给自己,把觉醒唱给世人,然后优雅转身。那一刻,他依旧是那个穿着黑色西服,戴着黑色礼帽的绅士,他依旧是那个低声吟唱的诗人。

“在我逐渐走进生命终点的时候,我越来越看淡那些对一个人的一生和一生的浅薄评论和意见。我身体好的时候就不怎么看重,现在就更不看重了。也许我还能再活两天,谁知道呢?但是我不敢再去谋划大作品了。我不敢。我有一些事情要做,自己的事。我已经做好随时死去的准备了。我希望这不会让你太不舒服。我大概就是这样了吧。面对死亡,我已经准备好了。”

他的一生中都在探索宗教、信仰、政治、音乐、两性关系、生与死、真诚与背叛等等渺无边际的领域。嗑药,纵欲,邂逅无数女子,发生无数关系和故事。同居却逃避婚姻,爱孩子却难享一家人团聚的天伦之乐。为自己“音乐门外汉”的身份耿耿于怀到几乎强迫症的地步,几乎每一首歌都难产,每一阙词都像诗歌一样漫长且经过无数遍修改


在音乐上,迪伦与科恩均列入20世纪英语歌坛“四大天王”(另两人为列侬、范·莫里森)。在文学上,科恩则更胜一筹,甚至被认为是“他让迪伦显得孩子气”。

迪伦这么说科恩:“他将自己的天赋都献给了音乐事业。他是一个不懂得拒绝的铁血情人。莱昂纳德总是站在世界的巅峰。”


科恩有着辨识度极高、'仿佛来自地下道'的低沉嗓音,有如历经沧桑的老朽凄诉着岁月的陈年往事。他的音乐真诚、简单、直接而感人肺腑,其文字、音节、旋律、意境都保有诗般的美丽与隽永。他多愁善感、情感丰沛,歌曲背后总有一段段难以忘怀的故事,关于青春,也关于浪漫,并且总是带有些许难以排遣的悲伤。

他是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歌手,从没有人怀疑过。他的诗即歌、歌即诗。他愿意耗费五年十年的时间只为静静等待一首歌、一行句子、一字一语的完成。也由于这样追求完美的诗心,使得他的作品字字经过雕琢,而充满启示性、神谕性,深深影响后来许多音乐人与文人骚客。



2016年10月13日,82岁的科恩在新专辑发布前的一周,和他的儿子Adam出席了专辑发布会。他拄着拐杖,坐姿依然优雅,只是气息虚弱。主持人开门见山,首先就询问科恩的身体状况,老头还调皮地说:“我最近说过我已经准备好离开人世了,其实我说得有点夸张了!我总是喜欢给自己多加一些戏剧效果,我想长生不老!”

他刚发布了自己的新专辑 “You Want It Darker”, 那个他为之写出Bird on the Wire的老情人玛丽安得了重病,而他自己因为年老和病痛不能亲自去看她,却写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向她道别:“玛丽安,事情发生在我们真的非常老、我们的身体正在散架的时候,我觉得我很快会随你而去。如果你伸出双手,你会发现我就在你身后很近很近的地方,我想你能碰到我的手。你知道我一直爱着你,因为你的美貌,你的聪慧,我不需要说更多的了,因为你都知道。但是现在,我只想祝福你旅途愉快。再见亲爱的朋友。永无止尽的爱,我们在道路尽头见。”

2016年11月11日,莱昂纳德.科恩走了,在睡梦中安详辞世。科恩这一生,是“诚实的渣男”,迷恋女人的禅者,一位游吟诗人,也是无数人的灵幻药。

他的生命,就像一支没有休止符号的乐章,抑扬顿挫,韵味无穷......

...................................

 (二) 

 弗兰克·赫尔穆特·奥尔巴赫 |(Frank Helmut Auerbach)

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1931- ),现年88岁,英国在世最重要的艺术家之一。弗洛伊德和奥尔巴赫是一生挚友,奥尔巴赫被誉为“画家的画家”,他的艺术对弗洛伊德后期艺术风格的形成起到了很大影响。

Frank Auerbach

他早期的画作是逐层递增构建的,以创建厚实的纹理色块。在极少数情况下,颜料甚至会从管子中挤出,并在涂料表面上相对不受干扰。然后发生了重大转变。在作品结束时,他没有刮擦颜料或木炭,而是简单地刮掉了自己所做的一切。最终的工作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它覆盖了之前发生的所有事情的痕迹,而且不知道要花多长时间才能达到目标。众所周知,他是无情的自我批评者。

他还是一位坚定的现实主义者,尽管他的作品以手势般的强烈震撼和棱角分明的表现超出了传统绘画的表现形式,但它们仍然牢固地植根于他所经历的现实中。人们可能将他的画描述为抽象的,有些元素比其他的艺术家要多。但正如策展人凯瑟琳·兰伯特(Catherine Lampert)指出的那样,“每个单一的标记和形状都来自某种东西。它们永远不是标记。”她指出,他总是可以识别出被凝固住的东西。

Frank Auerbach 1931年出生于柏林的一个犹太人家庭,父亲是一位律师,母亲曾是艺术学校的学生。1939年,随着纳粹政权对犹太人的迫害愈演愈烈,年仅7岁的 Auerbach 被父母单独送到英国避难,随后进入一所寄宿制学校学习,期间表现出了出色的美术与戏剧才华,而他的父母在1943年死于纳粹集中营。Auerbach 从1948年起先后就读于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和皇家艺术学院,曾师从英国画家 David Bomberg ,毕业后成为了一名艺术教师。

奥尔巴赫每天都会将画画到极限,把它画到位,如果感觉未到位,就会把它刮掉重新画。被他刮掉的颜料,流到地上,蔓延各处。通过厚积的色彩,奥尔巴赫把实实在在的体块移植到可触摸的画面上,被画者形象牢固地待在画中,或强或弱,被人所感觉得出他所追求的那种“写实”。

奥尔巴赫常对画面进行变形夸张,通常表现为色彩厚度之可触可摸与笔触之多变。但他又很固执,一成不变地画着市景、模特。画面没有情节,没有写实,没有表现自我,而只有传达出人物的本真之“美”。



奥尔巴赫是一位精神哲学的艺术家,他在2001年谈到这个问题时说:“如果你每天都通过一些东西,而且它有一点点性格,那么它就会引起你的兴趣。” 这个简单的陈述隐藏了奥尔巴赫和他的主体之间的关系的强度,这导致了一个惊人的愿望,产生一个艺术家认为是正确的形象。这导致奥尔巴赫绘制图像,然后在每天结束时将其从画布上刮下,重复这个过程一次又一次,主要不是为了创建图像的分层,而是因为对图像的不满导致他尝试再画一遍。

奥尔巴赫的第一次个展是在1956年在伦敦的美术馆,随后在1959年,1961年,1962年和1963年在美术馆再进行个展,然后在1965年后定期在伦敦的马尔伯勒美术馆举办个展。1969年,1982年,1994年,1998年和2006年在纽约马尔伯勒画廊; 1990年在Marlborough Graphics公司。

1978年,他在伦敦海沃德画廊举办了一个重要的回顾展,1986年他代表英国参加威尼斯双年展,与西格玛·波尔克(Sigmar Polke)一起分享了双年展的主要奖项金狮奖。其他展览包括1981年在美国纽黑文的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举办的八位形象画家,与迈克尔·安德鲁斯,弗朗西斯·培根,威廉·科尔特尔斯特流,卢西恩·弗洛伊德,帕特里克·乔治,莱昂·科索夫和Euan Uglow; 并于1986年在汉堡Kunstverein进行了一次回顾展,其中包括1977年至1985年间在第42届威尼斯双年展上展出的绘画和绘画作品,同时也是在1986年。这个展览随后参观了埃森博物馆Folkwang博物馆,和1987年的马德里艺术中心索菲亚(Centro de Arte Reina Sofia)。1989年在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馆举办了展览。耶鲁大学英国艺术中心,纽黑文,1991年; 和伦敦国家画廊,1995年。他参加了在皇家艺术学院的绘画新精神展览,1981年在伦敦举办,1954年至2001年的个人作品和绘画展于2001年在那里举行。[7]并于2007 - 08年间在剑桥Fitzwilliam博物馆举办了题为“ Frank Auerbach Etchings and Drypoints 1954-2006 ”的个展,并在Kendal的Abbot Hall艺术馆参观; 并于2009年在伦敦Courtauld艺术学院举办了另一场个展。

这种接近和处理的强度也并不总是与80年代后期在英国发展起来的艺术世界相一致,当时有一位评论家斯图亚特·摩根指责奥尔巴赫鼓吹“保守主义就像是一种宗教”他没有讽刺意味地涂抹油漆的基础。

除了画街景接近他在伦敦的家中,奥尔巴赫趋于反复画了少数人,包括特拉橄榄西(绘画标题为EOW所示),朱丽叶亿利米尔斯(或JYM)和奥尔巴赫的妻子朱莉娅奥尔巴赫(néeWolstenholme)。自1978年以来,他一直在艺术史学家和策展人凯瑟琳·兰伯特(Catherine Lampert)绘画,当时她在海沃德画廊(Hayward Gallery)组织回顾展。同样模式的使用再次对特定的主题有类似的痴迷,并希望返回到“再试一次”。
奥尔巴赫的工作重点是与艺术史的关系。显示在国家画廊在伦敦的他在1994年所作直接引用绘画美术馆收藏伦勃朗,提香和鲁本斯。然而,与国家美术馆的“副艺术家计划”不同的是,奥尔巴赫的历史艺术家的作品不是在国家美术馆短暂居留的结果,历史悠久,在这个展览中,他展示了提香的酒神和阿里阿德涅之后所作的绘画,从20世纪70年代到1993年的鲁本斯的参孙和大利拉。

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素描作品

弗兰克·奥尔巴赫(Frank Auerbach)素描作品

Head of E. O. W. IV  Frank Helmuth Auerbach (b.1931)

画面颜料厚堆呈现出滴淌、拖拽、扫抹的或柔和或尖锐之效果,在一遍一遍地刮去重来的过程中;内心也在洗刷着一阵阵的激荡。他的人物画不是想象画,而是为了探索幻想的面貌,会有奇怪的、扭曲的、模糊的、关于悲剧和浮夸的暗示。

他把人们描绘成在一个爆炸的世界里,不可原谅地幸存下来的,以苍蝇为食的活尸体这些早期的作品是有史以来最令人不安,最极端的现代状态的作品。

奥尔巴赫说:“在我看来,早上醒来不去画画是非常愚蠢的事,因为可能第二天早上就醒不来了。”因为他每天都接受这个世界的新鲜和改变并把它描绘成他从未见过的样子他才成了榜样。



堆砌着如此多怪异肌理的绘画令人感觉奥尔巴赫的艺术极为激进和躁动。厚重的画面上既老辣遒劲又生猛鲜活的肌理材质几乎无法使用相机拍摄,作品的绘画性达到了画家近乎本能的极点。
 
大河、土坡、弯曲的发辫,以及锐利的水滴、直管状的重复笔触。实际上,奥尔巴赫的艺术特征和弗洛伊德有相当多的差异,而和美国的抽象表现主义艺术家德库宁和瑞士存在主义艺术家贾科梅蒂则有更多的共同点。


Freud is a well-known name in the Chinese contemporary painting world, and the famous British painter Auerbach is relatively unfamiliar in China. Freud and Auerbach are lifelong friends, Auerbach is known as the 'painter's painter', and his art has greatly influenced the formation of Freud's late art style. The article by Jonathan Jones of the British Guardian is an article before the 2015 Auerbach retrospective, which reveals Auerbach's main artistic life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Freud.


In April 1939, when Frank Auerbach was a few weeks away from his 8th birthday, his parents sent him a train from Germany to the UK, his luggage was neatly packed. Well, I posted the label, and he never saw his parents again. For more than a decade, the orphan who survived the massacre will show his bold and challenging, heavy art of painting. The charm of the work has attracted many art critics and younger artists. In the 1950s, art critic David Servis had thought that young Auerbach was a great artist.

His other fan is Lucian Freud, who has a 9-year-old age gap. When Freud came to watch Auerbach's exhibition, he simply said: 'Thank you. You.' They are very close friends until Floyd died in 2011. Freud left his friend a very precious gift. This heritage is theoretically state-owned, including the 15 paintings and 29 sketches of the Freud Collection Auerbach, which have come to the government to replace the inheritance tax.


Freud's choice of his friend's work is undoubtedly excellent. At the 2015 Auerbach retrospective, Freud's collection of inspiring and meaningful works will open up a new open perspective and win the interest of a new generation of viewers.



In a painting, a woman stares at the fire. But we can hardly see a face in a chaotic picture composed of a layer of corrugated pigment and a messy string. This painting by Freud's collection is a clear indication that Freud, the most important realist painter, wanted to find a recipe closer to Auerbach's abstract art.
The paintings with so many weird textures make Auerbach's art extremely radical and instigating. On the thick picture, the texture of the skin is almost impossible to use with the camera. The painting of the work reaches the almost instinct of the artist.

Large rivers, soil slopes, curved bun, and sharp water droplets and straight tubular repetitive strokes. In fact, Auerbach's artistic features and Freud have quite a few differences, and have more in common with American abstract expressionist artist De Kooning and Swiss existentialist artist Giacometti.
However, Auerbach stil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art of Freud's life, and art critic Martin Gayford confirms that he learned this through the portraits of Freud's collection when he first went In Freud's home, he saw Auerbach's paintings hanging from the living room, kitchen and bedroom. Geith asked him: 'Are you a collector of Auerbach's work?' Freud was obviously a bit unhappy with this statement and replied: 'No, I just love Auerbach.'

Head of J. Y. M.  Frank Helmuth Auerbach (b.1931)

There are many Auerbach objects in the Freud relics displayed at the Tate Gallery. These private items reveal how the two give each other gifts and friendship. Freud treasured the hand-painted birthday card that Auerbach sent him every year. One of them is a sketch of the battle between Samson and Dalín depicted by Rubens (now in the National Gallery in London, England), while the other depicts Freud's excitement staring at a huge nude – This is a satirical cartoon of Freud’s famous work “Sleeping Relief Administrator”.

'They have been good friends for a long time.' Gaiford said: 'Floyd will often consult Auerbach about the exhibition.'

In addition to the identity of the painter, the two have much in common. Auerbach was born in 1931. If his artistic talent is innate, it is obviously inherited from his mother Charlotte, who has studied art before. His father, Max Auerbach, is a lawyer. His home is in the heart of Berlin, where he is able to enjoy the childhood of a comfortable, middle-class family.

He is far younger than Freud, who was born in Germany in 1922. This also allowed two friends to share their common memories of their childhood in Germany. When Freud came to Berlin with his family in 1933, the young Hitler had just gained power. Auerbach’s parents stayed in Germany, and they hope that the German Jews will be fine, and that Auerbach is destined to suffer desperate and cruel fate.

He didn't even know which concentration camp his parents were killed in. It is hard to imagine how much of this early suffering has had a profound impact on his art.



Wo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An international contemporary art 

platform for the whole world

International collectors are welcome

WO ART SPACE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
被李健视为神的传奇歌手莱昂纳德·科恩逝世,60岁出家74岁被诈骗,生命最后时刻仍在发唱片,他把人生活...
游吟诗人 莱昂纳德·科恩 Leonard Cohen《You Want It Darker》
【1067 关注】再见,世界上最会写情话的男人
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Cohen
【精品屋】 静静的夜晚,听这样一首忧伤男人的歌......《In My Secret life》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