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到长城的另一边去

“对于汉族是边缘的长城地带,对整个的亚欧内陆却是一个中心。”——拉铁摩尔

著名美国汉学家和地缘政治学家拉铁摩尔对长城曾有一个经典论断:“对于汉族是边缘的长城地带,对整个的亚欧内陆却是一个中心。” 被“大一统”思想和“中原中心”史观滋养了几千年的中国人,需要这样一个理性看世界的标尺。
长城就像双面胶,把内陆和草原的历史紧密联系在一起。同时,它又像过滤器,筛选出“杂质”,并挡在对面。千百年来不知有多少人毅然拥抱长城另一边的世界,直把他乡作故乡。他们的目的也许并不高尚,但也不足鄙视。
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1900—1989)美国著名汉学家,北平哈佛燕京学社研究员。早年随父亲来华,曾于20世纪20-30年代游历中国各地,足迹遍及新疆、内蒙古和东北,对中国的边疆和长城问题研究深刻,见解独到,著作颇丰。他的《中国的亚洲内陆边疆》一书形成了欧洲的中国边疆研究范式。1941年由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荐担任蒋介石私人政治顾问,还曾到访过延安。凭借敏锐的地缘政治观察,拉铁摩尔曾预言:“日本军队是中国军队的磨刀石,中国共产党的军队就是在与日本作战中磨炼出来的,而在未来的内战中,拒绝与日本军队作战的国军主力,一定会被与日军作战的共军主力所击败。”

(一)


大汉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五月的一天,西北长城要塞肩水金关的城防司令部收到了一份中央政府下发的通缉令。通缉对象是一个名叫丽戎的婢女。她的主人广陵王刘胥是个野心家,曾经用巫蛊之术先后诅咒昭帝、废帝(也就是著名的海昏侯刘贺)和当朝的宣帝,想着把他们咒死好取而代之。然而事与愿违,眼看着皇帝走马灯似的换,却始终轮不到自己,最后东窗事发,落得个自缢身亡的下场。在那个年代,谋反大罪牵连甚广,除了广陵王本人,连他的家人,甚至车夫和仆从都要连坐。丽戎于是脱籍逃亡,不知所踪。到通缉令下发之时,她已经逃亡了二十多年。通缉令要求各地官员和百姓根据文件中描述的丽戎相貌体态协助排查嫌疑人。20世纪70年代,考古工作者在距离肩水金关以北约250千米的甲渠候官遗址中,也曾发现了这份通缉令的残件。甲渠候官是汉长城以北的一座前哨。这表明通缉令不仅发往边关,还发到了塞外。逃亡二十年的丽戎,可能早已受够了汉帝国的追捕,越过边境,做了草原牧民。而汉帝国应当考虑到了这种可能性。

肩水金关遗址,位于甘肃省金塔县境内黑河东岸,是汉朝河西走廊的重要的长城关口。20世纪70年代,肩水金关遗址经过考古发掘出土了3000余枚汉代简牍,记录了丰富的汉长城军事档案。丽戎的通缉令就出土在这里。(张依萌 拍摄)

丽戎的“通缉令”,甘露二年(公元前52年)五月下发到肩水金关,详细描述了丽戎的履历、家庭关系、容貌特征,年龄和逃亡经过,并要求各地官民协助排查,最后还附有排查之后各级官员的回函。(图片来源:《肩水金关汉简(壹)》)
在汉朝时,中原人或主动或被迫来到长城外生活,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其中有逃犯、降将、叛徒,更不必说嫁给单于的和亲公主及其侍从。
中行悦,可能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有姓的“汉奸”。他本是汉文帝时期的一个宦官。汉庭命他作为和亲公主的侍从一同前往,中行悦不愿意去,汉朝便强令他随行。从此,中行悦对汉朝怀恨在心,发誓要给祖国找一辈子麻烦。来到匈奴的中行悦很快获得了匈奴的信任,先后辅佐几代单于,不遗余力地向单于出卖汉朝的情报,并积极献计献策,教唆单于侵扰汉朝的边疆,为害数十年。匈奴人尊称中行悦为“汉监”,也就是大汉的太监,传说“汉奸”一词,就是从“汉监”演化而来。
《史记》中曾记录下中行悦和汉朝使臣的一次辩论:汉使说匈奴的风俗轻视老年人,中行悦则认为,匈奴人重视战争,老弱人不能打仗,所以把好的事物给壮健的人吃喝,是为了保卫自己,父子因而能够相互保护,怎么能说匈奴人轻视老年人呢?汉使又说:“匈奴女子在丈夫死后要下嫁子孙,没有伦理,不讲礼节”。中行悦反驳道:“匈奴茹毛饮血,逐水草而居,人人善骑射,战时全民皆兵,平时无拘无束。他们君臣关系简单,虽然伦常混乱,但爱护本族,不像汉地,虽有繁文缛节,却君臣相怨,父子相残,营造宫殿城郭劳民伤财,百姓平时劳作无暇备战……”司马迁不带感情色彩的客观记录使我们认识到,草原的生活有它的优点,至少不全如汉地文献描述的那样不堪。农业文明和游牧文明的不同,不能简单以先进或落后来划分,只是人们根据环境选择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在拉铁摩尔看来:“长城修筑的最大功能是区分了两种文化类型:定居农业和草原游牧。”
从拉铁摩尔这样的旁观者角度看,中国历史上几个统一的中原王朝与北方民族的关系都有几分“南北朝”的味道。
中行悦对匈奴的依附获得了极大的政治回报,而基于血缘的身份认同,便无足轻重了。他的成功,为走投无路的汉人指明了方向,他们纷纷“翻墙”而出。这其中说不定就有丽戎的身影。

(二)


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苏武出使匈奴被扣,单于为了让他投降,软硬兼施,可谓绞尽脑汁,苏武坚决不从。可单于并没有杀他,而是把他丢到北海去放羊。这一去,就是十九年。
就在苏武被扣的第二年,飞将军李广之子李陵带领5000步卒出征漠北,却不幸遭遇匈奴八万铁骑。李陵率部沉着迎击,且战且退,在距离长城百余里的地方,最终弹尽粮绝,突围不成,被迫投降。李陵的本意是诈降,伺机归汉报效,可是当他投降的消息传回汉朝后,本以为李陵战死,欲加表彰的汉武帝感到颜面尽失,恼羞成怒,杀掉了李陵全家。李陵悲愤交加,心灰意冷,从此投靠了匈奴。

李陵原与苏武交好。单于让他去劝降,又遭断然拒绝。李陵既惭愧又羡慕,此时他虽已不愿回去,却仍然秉持一颗向汉之心。
公元前1世纪初的匈奴,在汉朝的持续打击下已经日薄西山,但当时的且鞮侯单于未尝不是爱才的君主。这一点表现在他对待苏武和李陵的态度上。反而是那个雄才大略的汉武帝一时的小气,把一代名将推向了敌人,也葬送了一段佳话。
20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们在蒙古国和俄罗斯境内也曾发现了很多汉代中原风格的墓葬、遗物,甚至还有汉式的宫殿。2019年1月,网上报道了一则不寻常的考古发现。韩国文物厅国立文化遗产研究所在蒙古国境内发现了一座2000年前的墓葬,男性墓主人的干尸身着汉式服装。墓葬发现的地点,正与李陵投降后的驻牧地阿尔泰山中部相吻合。他在那里留守二十余年,直至终老。这不禁使人浮想联翩。死者会不会与李陵有关,甚至会不会就是他本人?
感情与好奇心使我们不愿放弃追寻和附会,理智则告诉我们,历史的片段也许永远拼不出一幅完整的图画。无论这个流落他乡的汉家子弟有着怎样的人生,他对汉地生产生活方式的坚持,已然为华夏民族内心那一道不朽的长城增添了珍贵的一瓦。


据《汉书》记载,苏武于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出使匈奴被扣,因坚决不投降,而被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十九年,直至昭帝时才放归,成为民族英雄。“苏武牧羊”的故事遂传为佳话。(图片来源:雅昌拍卖https://auction.artron.net)
阿巴坎宫遗址复原模型,是一座修建于公元前1世纪前后的汉式宫殿建筑,20世纪40年代发现于俄罗斯哈卡斯共和国阿巴坎南8公里处,面积15000平方米。由苏联考古学家C.B.吉谢列夫等人主持发掘。有学者认为是汉朝名将李陵的住所,因此又被称为“李陵宫殿”。(图片来源:北朝论坛https://bbs.northdy.com/)


2019年发现于蒙古国西境的一座距今2000多年的古墓,墓葬为匈奴风格,但墓主人身着汉式服装,有学者推测可能是跟随李陵归降匈奴的汉人士兵,甚至还有人大胆提出就是李陵本人

(三)


在丽戎的通缉令下发之前70年,骠骑将军霍去病率一万铁骑从陇西出发,转战千里,大败匈奴的浑邪王和休屠王。浑邪王多次败给汉军,损兵折将,单于想要杀掉他。于是他说服了休屠王,准备一起归降汉朝。然而途中休屠王反悔了。浑邪王便杀掉了休屠王,并收纳了他的军队。休屠王年仅十四岁的儿子金日磾跟随母亲和弟弟一起也投降了汉朝,并被安置在黄门署,做了一名马夫。
金日磾(mì dī)(前134-前86),字翁叔。匈奴休屠王太子,后降汉。汉武帝因霍去病击破休屠王部获得了祭天金人,而赐姓为金。他身材魁伟,相貌不凡,深得武帝喜爱,从一个养马奴一步步成长为汉朝重臣和优秀政治家。
在一次宫廷宴会上,汉武帝下令赏马助兴,他第一次见到了身材魁梧,品貌不凡的金日磾。武帝对他甚是喜爱,当得知是休屠王子后,就将他封为御马监,大约就是孙悟空在天宫所担任的弼马温。尽管品级低下,但由于受到武帝的宠爱,得到了侍驾的机会,常伴君王左右。金日磾行事谨慎恭敬,武帝对他日加信任,不断加官进爵,最后竟做到了光禄大夫,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副总理。金日磾对汉朝忠心耿耿,曾协助汉武帝平定马何罗叛乱,又成为托孤之臣,在武帝驾崩后继续辅佐昭帝直至病逝,成为汉家的一代名士。

在2000年前的东亚大地,血缘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样重要。汉朝的皇帝和匈奴的单于都本着唯才是举,不论出身的态度招揽人才。在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战略优势之后,更是对前来归附的草原部众礼遇有加。在金日磾和浑邪王之后,投降的名单上陆续增加了日逐王、呼韩邪单于这样响亮的名字,而他们又带来了上万的部众。他们中有些人在长城边驻牧,另外一些则登籍造册成为了汉朝的民户。

在长城内外的人员流动中,草原受到了华夏的滋养,华夏也不断获得新鲜的血液。

同样的人间悲喜剧反复上演,1500年后,人们建起了最宏伟最坚固的长城,试图彻底隔绝内外,但他们注定失败,肃杀的要塞,竟成纽带和桥梁。尽管过程中充满曲折动荡,但最终狼烟消散,荒滩化桑田,城堡为家园,农人与牧人把酒言欢。那又是另一个故事了。

咏史上·金日磾

【宋】陈普

牵马胡儿共拥昭,

同功同德不同骄。

麒麟阁上尘埃面,

羞见芬芳七叶貂。


悬泉简·归义羌人名籍
汉代有专门的少数民族归附政策,由大鸿胪卿负责管理,对归附者进行登记造册,名册的内容包括他们的民族、身份、姓名等信息,相当于现在的外国人永久居住证。
“单于和亲”瓦当拓片
瓦当是古代宫殿建筑屋顶边缘的构件。20世纪50年代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境内陆续发现多枚汉代“单于和亲”瓦当。这些瓦当可能属于汉匈边境地区的驿馆,是汉匈和亲历史的实物见证。(图片来源:《“单于和亲”瓦当小释》,《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1986年05期)


作者简介:

张依萌,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文物研究所副研究馆员,主要从事长城考古、保护与管理研究。200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专业,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新石器及夏商周考古学专业,获历史学硕士学位。参与全国长城资源调查与认定、长城执法专项督察等工作,参与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明长城资源调查资料整理与研究”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十余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匈奴之17:老上单于
此人自筹5千步兵大战匈奴8万铁骑 却被皇帝杀光全家自毁长城
匈奴帝国境内,为何会有大量的汉朝军民?
释读中国历史144:历史上第一个汉奸原来是他!
命运的捉弄:生活在匈奴境内的汉朝遗民
李陵:有志难酬 有口难辩(3)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