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寻找新年的幸福感

几乎绝大多数人都有这样的观点:现在过年远不如儿童时感到幸福,也不像30年前那样有强烈的幸福体验。
不仅仅是“年”的感觉越来越淡,各种庆祝活动和节日的感觉都在变“淡”。人们似乎没有以前过年时那样的“幸福”感受了。不仅如此,人类越来越难以“幸福”了
幸福是一种愉悦的体验包括身体感官上的和心理上的
很显然,和30年前相比,我们过年的幸福感降低主要是“心理”上的。从感官上来讲,现在过年的美味也的确不像以前那样感到美妙。一方面可能是因为我们再也不像以前那样经常忍饥挨饿了;另一方面可能是食物的质量的确下降了,以前的食物更有机、加工过程更天然和自然。
从身体感受和心理活动看,幸福与几个方面有关
第一,幸福与身体感受有关
假如我在大年三十这天一整天都没有吃饭,肚子饿的咕咕叫;在北京寒冷的夜晚,也没有足够的衣服,在瑟瑟的寒风中发抖,冻得手脚疼痛麻木,这时的身体谈不上幸福。
反过来,如果我待在温暖舒适的房间里,身体健康,有足够的食欲去享受丰盛的年夜饭。那么,至少我的身体是舒服幸福的。
第二,幸福与体验有关。
很多人喜欢去巴黎、埃及、耶路撒冷等世界各地去旅游。旅途中这种异国风情的场景体验和不同国家风俗习惯以及美味体验是令人幸福的。
假如,一个人第一次到了巴黎的塞纳河畔,看到河两岸的中世纪建筑,那种异域风情的建筑格调所带来的新鲜的体验是令人舒服的。但是,假如是一个长期生活在塞纳河两岸的当地居民,便不能体验到那种幸福感。
这种幸福感与身心的刺激和新鲜感有关。
文艺复兴以后,西方社会提出了“人文主义”概念。传统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生活带来了意义。文艺复兴前,西方社会坚信:人类活动应该遵守上帝或者安拉的安排,自身的行为和体验要遵守《圣经》和《古兰经》的教义。
但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是人类体验为宇宙赋予了意义。根据人文主义的观点,人类必须从自己的内在体验找出意义,而且不仅是自己的意义,更是整个宇宙的意义。这是人文主义的主要训诫: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极端“人文主义”认为:自己感觉好就对了,不必在意他人的看法。
人类史上,从没有任何文化如此重视人类的感受、欲望和体验。人文主义将生命看作一连串的体验,于是这个神话便为从旅游到艺术等许多现代工业奠定了基础。旅行社和餐厅真正卖的不是机票,也不是什么高档晚餐,而是新奇的体验。
在自由人文主义理念的催化下,顾客感受、浪漫的体验、自由贸易、商品社会成了当代社会主要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证明每个国家或者地区发达与否的最主要指标是GDP,而GDP背后隐藏的“底层逻辑”是刺激和扩大消费。消费令人幸福和快乐!
我们感觉人文主义总体似乎是不错的,但也多少存在点问题。消费可以令我们幸福,但是又不能令我们真正的幸福。不然,如何理解:今天物质极其丰富的“过年”,竟然不如30年前的物质匮乏的“过年”让人感到幸福
第三,幸福是一种存在感的证明。
绝大多数人都希望成为领导、院士、影星或者知名人士。相比普通人,领导和知名人士更有存在感。中国有一个成语叫“青史留名”,对于很多人来讲,名的诱惑比利的诱惑更大。因为“名”比“利”更能突出个人的存在感。不然的话,“共和国勋章”、“五一劳动模范”、“先进个人”.......,就没有存在的价值。
所谓的“精神激励”,是让一个人更有存在感,或者有价值证明存在过。
人类是惧怕死亡的,死亡意味着不存在了。“不存在”最终无法避免,但如果能“留取丹心照汗青”,至少可以证明曾经存在过
第四,幸福是某种深刻共鸣的感受。
譬如,一个长期研究王羲之的书法家有一天看到了《兰亭集序》真迹,可能会激动的泪流满面,而一个文盲不知道王羲之是谁的人可能没有一点感觉,认为《兰亭集序》不过是一张发黄的旧纸;一个虔诚的基督徒到了耶路撒冷的耶稣墓,可能也会激动幸福亲吻教堂中的每一块石头,而对基督教完全不了解的人则没有任何感觉;能感受到苏东坡“大江东去,浪淘尽”的豪迈,至少也需要一点文化知识。
因共鸣产生幸福感与过去的经验和投入有关。就像任何的艺术品鉴赏都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探索才能体会到其中的美。
从这个角度,我们或许可以理解小时候的食物为什么那么好吃。因为过年时吃到一些猪肉并不容易,需要长时间的投入和参与。譬如要参与到养猪、喂猪、杀猪、清洗、烹饪等很多的环节中去(想要吃到湖南的熏肉还要准备稻草进行长时间的烟熏)。参与越多,共鸣越强,越有感觉。而现在,我们通过互联网会很容易购买到想吃的食品。
幸福来得太快太直接,参与不足,不能产生深刻的体验和共鸣
美和幸福也需要有足够的“鉴赏”能力。这种感受“幸福”能力,需要长时间深入地学习和培养。就像很多财务自由的人士,单纯的物质享受和消费已经不能令其获得深刻的幸福。转而将精力投入到鉴赏、登山、陶艺、音乐当中,从参与中获得幸福。
其实,很多工作狂和管理专家更享受工作过程中所带来的快感。
第五,幸福是经历过各种磨难后的灵魂上的超脱和宁静。
《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根据古印度史诗传说和中国野史虚构了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的故事。表面上看,四个人的目的是到达大雷音寺取得真经。但实际上,所有的行程都是佛祖“设计”好的,到达西天仍然不是目的,只是“手段”。真正的目的是唐僧师徒四人经过一系列艰难险阻和内心的锤炼,达到“成佛”的境界。对于读者而言,既能从中得到乐趣,也能像唐僧一样感悟到“成佛”的境界。通过阅读《西游记》,引导大家都成佛。
到达西天的路途极为遥远和艰险,为了增加难度,佛祖还制造了一个传说,说是吃了唐僧肉可以长生不老”(按道理猪八戒的肉应该比人肉味道更好)。这个传说,极大增加各种妖魔鬼怪抓获唐僧的兴趣。佛祖还让唐僧长得特别帅,也增加了各种女妖的浓厚兴趣。在经历了许许多多生死考验和色诱后,唐僧师傅四人终于“成佛”。
“成佛”的标志并不是发一个类似哈佛大学的博士学位证书,也不是大雷音寺的长老给唐僧授予一个到达西天的“证明书”,而是一种内心的境界。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浅层的幸福是享乐。这种幸福往往来得快,去得也快,而且往往伴随着严重的失落感。
深一点的幸福与存在感有关,所谓“施比受有福”,像为社会做出贡献的企业家、卓有成就的官员、帮助别人减轻痛苦的医者......,均因为对他人有用而感到幸福。
较深层的幸福与投入和深度参与有关,像诗人、音乐家、专注的手工者、从工作中得到乐趣的工作狂、艺术鉴赏者、登山爱好者......,要想感受幸福,首先要通过深度的投入有感受幸福的能力。
极度的幸福可能是一种内心境界和状态。但是,现实和目标的差距是巨大的,学会控制意识的转化是极度艰难的
不如,从更多的具体行动做起......
亲手和面、切菜、擀皮、包饺子,可能比在酒店吃一顿现成更有幸福感。
亲自手写创作一篇文章、主动地阅读,可能比刷手机被动的输入更有幸福感。
专心致志和主动地投入到某项工作中去,可能比无所事事更有幸福感。
深刻的幸福,有可能恰恰是从被动的享受向主动的投入开始,这种投入,可能是辛苦、繁忙,甚至是艰苦的....
新的一年,让我们从行动、勤奋、磨炼甚至是从艰难跋涉中出发,获得把握深度幸福的一些能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假如猴子不取经?
悟空的觉悟
西游记:九九八十一难之后就能成佛?别闹!
孙悟空成佛之后才明白,唐僧这个师父果然比自己高明
成长靠自己
唐僧成佛后,实力有没有增加?成佛后的唐僧,打得赢斗战胜佛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