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华西医生带子看儿科急诊,看完后忍不吐槽……

医生们确实很忙很累,但作为患儿的家属和医生本身,我突然语塞.....

作者 |燕小六

来源 | '医学界'微信号

今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副主任医师朱育春在朋友圈发布长文,讲述其旅行途中,半夜带娃看急诊被怼的遭遇。

全文如下:

做(作)为一个医务人员,昨天(笔者按:2018年1月1日)深夜,也做(作)为一个4岁孩子的家长,第一次在外地带娃娃看急诊,说实话,一直犹豫是不是该把我的经历写出来,我还是能理解深夜儿科急诊压力和辛苦,但从医疗本身而言,我的这位就诊医生:

1)没有足够的问诊;

2)没有仔细的查体,而这些做为一个深夜的临床医生我都理解。

但,3)怪家长为什么深夜来医院的急诊科打扰她的休息!对我说:“你们不休息,我要休息!”面对这样的医生对我的责难,我能做的只有做好检查,等她看报告。

根据患儿验血报告,符合使用抗生素的指征。

但,没有最奇怪,只有更奇怪的是:

4)这位大夫看了报告对我说:我给你开些对症的药物,至于要使用的抗生素,我给你一张空白处方,你自己白天到外面的药房自己去买!

我很想说,在至始至终我没有表明自己职业的情况下,我怎么自己去买?这海南的卫计委是取消了医院口服抗生素的使用吗?还好我是有儿科的同事和朋友,凌晨4点到6点,在很无奈的情况下,不得已打了电话给她,在这里我想说一声,谢谢你,因为你平时确实很忙,也对不起。

好了,事情的经过大抵如此,医生们确实很忙很累,但作为患儿的家属和医生本身,我突然语塞.....

在上述长文之前,朱育春医生发了一条感叹,配图是“人山人海”。

燕小六联系朱育春医生了解此事。

他表示,这件事让他有两点感触:

是医者态度,“作为一名外科医生,我能理解医务人员的‘冷漠’,临床麻木。但医生应该有同情心呀。这位儿科医生埋怨我们深夜不让她睡觉,我实在理解有些跟不上。

是用药医嘱,“作为一名家长,我并不知道儿科该怎么用抗生素。至少她可以写下买什么药,我能照着做啊。莫非医院只管诊断,用药交给药房?这在国外也不是这样。”

在上述长文之前,朱育春医生发了一条感叹,配图是“人山人海”。

燕小六了解到,朱育春医生带娃就诊的这家医院,于2016年3月8日开启“儿科夜间急诊”。2017年元旦前,由于当地持续低温,该院儿科一直“高负荷”运转,日就诊量约400人左右,比平时多出一倍。

朱育春医生思考并称:“经过此事,我觉得患者和医者都应该思考。出现问题不能只是医者指责患者蛮横和政府的不作为。我们自己是否也应该做些改变。”

近年来,“儿科就诊爆满”已成为秋冬季的“必读新闻”。

分析其背后的原因,绕不开的一条就是:儿科医生缺缺缺,比存折上的0还缺。

据《中国儿科资源现状白皮书(基础数据)》推算,我国儿科医生的缺口至少20万。

人力严重不足的情况下,要满足日益增长的患儿就诊需求,“现役”儿科医生们只能“连轴转”:看完门诊、坐急诊,一年到头没得休。

虽然病人就一个,但儿科医生要应付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叔叔婶婶一屋子人的“说三道四”。但凡说得不称心,随时可能被拳脚伺候——真是分分钟丧失职业成就感。

而在长期的强压下,人的共情能力会被削弱,甚至消失。这一点得到了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动物实验论证:压力系统会抵抗同情系统。人处于压力下,较难同情陌生人遭遇的不幸。

从这个角度说:我们今日施于儿科医生的冷眼、暴拳、恶语、不公,可能成为明日其辞职或冷漠问诊的“因”。

而儿科医生“谨小慎微/傲慢/不耐烦/负能量”地对待问诊,又可能加剧患儿家属的误解和低视。

虽然这可能只是人群小概率特征,但它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慢慢腐蚀和影响大群体。

《诗经》有云: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或许在医患间,我们也要想想,如何珍重、理解他人的情意——这是最高尚的情意呀。

资料来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镜界】四川最忙医院科室的24小时,看完我沉默了……
广州儿科医生看病 先看家长是否孔武有力
深度好文 | 儿科为什么“爆棚”?
为什么儿科医生越来越少?
一张晚上十点半的照片告诉你儿科医生多稀缺
排队6小时,儿科门急诊爆棚“告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