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中国的药企发展缓慢?

豆瓣9.0评分,最近的一部电影《我不是药神》刷爆了朋友圈。好评如潮,短短四天,票房就突破了12亿元。事实上,其在点映阶段就获得了几乎一致的好口碑。

连韩寒在看完点映场后,都赞叹不已。他发表了一篇微博,称“很多年没有在电影院看到这样一部国产电影了”,该微博随即迅速登上了“日榜第一”。

这部电影主要讲述的是,徐峥扮演的主人公程勇和一群被病痛折磨得卖不起天价药的白血病人,走私印度仿制药“格列宁”并低价销售的故事。

而这部剧的原型,却是真实历史发生过的故事。徐峥扮演的主人公“程勇”,就是当年印度抗癌药“代购第一人”陆勇。而片中提到的抗癌药“格列宁”,和跨国药企瑞士诺华制药的“格列卫”,只差了一字。

说实话,整部电影的气氛非常地压抑。当看到王传君饰演的角色“吕受益”在受尽病痛折磨的痛苦后,选择自杀,程勇回来重新卖药的时候,屏幕外的人都可以感受到里面人物的挣扎和绝望。

有人痛苦地活着,有人绝望地死去,买不起天价药的病患只能麻木地活着,这跟我们现实的人生何其相似,而影片呈现出来的另一面,却是折射了中国社会的严酷现实。

药企唯利是图?

毫无疑问,这部电影能够大火,是因为其是建立在我国的医疗矛盾上面的。剧中直白地指出了如今中国药价太贵,病不起,也看不起病的现象。

“我生病吃药这些年,房子被吃没了,家人被吃垮了,警察领导,谁家没个病人,你能保证一辈子不生病吗?”剧里一位患了病的老奶奶对周一围饰演的警察说道。当场,戳中了无数人的泪点,引发了无数人的的共鸣。

而电影上映数日,不少分析文章也给出了观点,比较引人注意的是,有观点将医药矛盾指向了中国对救命医药的高关税、进口药物的高审批周期,解释医药科研重金投入高周期的不容易,建议鼓励医药专利保护等。这看上去是没错,政府的税收、医药的研发、知识产权的保护哪一样都是一件长期的任务。

抛开政府税收不说,从医药研发周期和医药专利来讲,这背后的付出确实巨大。以《我不是药神》中“格列宁”的原型“格列卫”为例。这款可以有效控制慢粒白血病人的染色体变异的药物,从发现靶点到2001年获批上市,整整耗费了50年的时间。为了格列卫,瑞士诺华投资超过50亿美元,直接成就了5位美国科学院院士,甚至还被认为催生了两项足以获得诺贝尔奖的重大发现。

每一片创新专利药的诞生,背后是大量资金的投入,长达几十年的研发周期,不断进行的临床试验,这看上去更像是一场制药公司的豪赌。只为了“赌”其有效,换来20年的专利保护期,实际上等到新药上市后,基本只剩七八年专利期。业内传言:“第一片药生产出来需要花费10亿美元。”

然而,这些观点所阐述的并不一定是全对。如果从资金、研发等角度看,确是如此。但大量的观点将医疗矛盾归结在这些点上,无意间给我们造成了一种假象,中国的药企不及隔壁家,是真的因为中国对救命医药的高关税、进口药物的高审批周期长等问题造成的。

但事实也许并不像表面看起来那样简单。

畸形的购销体系,药企失信心

当年的“陆勇事件”后,格列卫便被纳入医保体系。紧接着,国家宣布减免药物进口税和审批程序,并鼓励外国医药公司来华设厂、减少成本。同时,计划对一些药物可特批直接仿制。

不过,中国在仿制药方面发展的进程却异常缓慢。甚至可能还比不上印度。

诺华公司生产的“格列卫”定价在23500元一盒,国内正大天晴的仿制药定价4200元一盒,当时中国患者代购的印度仿制药只需200元一盒。

一样都是仿制,但价钱却贵了几十倍。这里面的成本也许是定价不同的原因之一,印度凭借国内强大的内需市场,迅速压低制造成本,这是其成功的主要原因。而中国,虽为原料出口大国,为全球原研药企提供了廉价的原材料,却以高价的价格再进口回来。

另一方面,还是那句话,资本都是逐利的。目前国内的公立的医院,对高价药的兴趣高于仿制药,这主要看医院的采购药品是哪些。在国内的药品市场中,公立医疗机构掌握着75%以上的药品零售,不管是对患者还是对药企,都牢牢占据垄断地位。而高价药在药品零售中占据的比例是最大的,其销售收入是使用仿制药销售收入的三倍甚至更高。

图片来源:网络

而为了降药价,政府一次次调整价格、开展新的药品招标采购。不过,没什么见效。过去二十年的公立医院用药数据显示,每次政府用行政命令试图降药价之后,公立医院都会在一个季度左右迅速调整用药结构:剔除降价药,替换为高价药。

层层阻力下,中国制药比不上别人也是正常的,毕竟有畸形的购销体系,再多的企业都无力坚持。

药滞时间过长,人们等不起

此外,不仅制药方面滞后,中国人吃上新药也慢。国外新药想拿到中国的药品批文,必须在中国人身上再做一次临床试验,这意味着国内患者至少要等5年时间。再加上新药进入医保的时间,平均每款新药延迟6-8年才能进入中国,这就是所谓的“药滞”。

曾经有一位皮肤癌患者去美国就诊,医生发现中国用的药是美国30年前的。而以抗肺癌药为例,美国已经开始了第IV代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而中国还停留在第I代靶向药物上。在这个层面上,中国算得上是全世界药滞时间最长的国家之一。

而“药滞”带来的后果,很可能让部分患者等不上那“救命药”了。大部分患者为了得到更优质的医疗资源,有钱的都往国外的医疗机构跑,如美国、日本等医疗技术相对发达的国家就成为患者的首选之地。

2016年我国出境医疗旅游的游客超过了50万人次,均价超过了5万元,市场容量近300亿元,加上有些病需要按时复诊和终生服药,经济压力是国内绝大多数家庭所不能承受的。

而那些经济条件不允许的,没有出国的患者也想办法往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医院奔走。只为了更优质的医疗资源。

小结

无论是仿制药、还是新药,中国在此的发展可谓是艰难重重。归根到底,是国内的药企失去了发展的动力。畸形购销,则是目前主要存在的问题之一。受此影响下,所谓的研发制药又是一个资本追逐的缩影。

其中,由此衍生的是,国内的制药企业普遍存在的两个“非正常”现象。其一,从公开的财务报表看,研发费用并不低,但这些“研发”费用并非真正用于研发,而是以研发名义用于回扣。

其二,这些制药企业研发导向不是为了提升药品质量或创制新药,而是研制出与其他药企同品种药品在招标中有差异的所谓“新药”。这些“新药”在疗效、质量、安全、经济性等方面没有什么积极意义,但是在政府集中招标中可以单独分组,单独定价。

这也表明了,在资本这个庞然大物下,任何人都难以抵抗其诱惑。

回到药企这个问题,一项数据表示,从2001年到2016年,发达国家批准上市的新药共计433种,但已经在中国成功上市的只有30%。这也说明了,中国在新药专利上的窘境。

不过,我们应该庆幸的是,随着《我不是药神》的热播,人们开始重视起高价药这个问题了。而引起这么大规模的讨论,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医疗的改革。就上述而言,目前国内的状况严峻,而打破公立医院对医药市场份额的垄断地位显得尤其重要,只有从源头上突破,才能够让仿制药有市场的空间。这样,才能重振国内药企研制新药的信心。

这里没有正确答案

只有轻松和好玩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已知的未来——日本医药行业发展启示录
展望2022年,医药新生态
2017年医药行业冰火两重天:生物药迎来春天 中成药增速放缓!
台湾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启示(2014
药企困局不在取消药品加成
研发一哥实至名归!恒瑞医药6个十亿品种,多个重磅新药呼之欲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