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长沙地理】广济桥、南元宫、复兴街——附二医院旁边的小巷

去附二院住院部看个朋友,开车绕了医院一圈,车太多,地下停车场满了,死活停不进去,又是单行线,只能继续绕。

绕到第二圈时,见路边有几个指挥停车的,不是正规停车场,而是停在别人家门口。我一看,还有个熟人,是以前厂里的同事闵哥,自然关照熟人的生意。把车停好一看,这不是文艺村嘛,闵哥就住这里,还是以前的老样子,破败的筒子楼。

闵哥看我诧异的样子笑道:“你十几年不来这边,没想到还是原来的老样子吧?”

1986年地图上的附二院周边  图源《长沙地名录》

确实,这一块没怎么变,估计是老房子太多,人口也密集,拆不起。附二院想扩容也没办法,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拆本院旧楼盖高楼。

说起来附二院的历史也有六十多年了,新建于1958年,占地面积11万平方米,就占地面积来说是当时省内最大规模的医院,全名为湖南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简称为附二院。那怕现在改名为湘雅二医院,老长沙人还是习惯叫它“附二院”。

医院的南侧是人民路,这条路建于1959年,初名“识杨路”,规划是西起识字岭,东到杨家山。不过开始只建好了杨家山到窑岭一段,1960年代后期才西延至识字岭。1971年,识杨路改名为人民路。近十年方向东、西延伸,长达20多公里,成为长沙最长的东西主干道。

1980年代的附二院,图右烟囱所在是我们厂  图源《长沙地名录》

医院东侧是汽车发动机厂的宿舍区,我曾在这家工厂工作过十多年,对这里自是十分熟悉。医院的围墙和我们宿舍区之间是条小巷子,叫广济桥。以前长沙确有一座广济桥,因此处为古广济庙所在地而得名。旧有广济庙,祀广济真人,常有文化名人前往祭拜,如清末《郭嵩焘日记》载“同治十三年八月十五日,诣广济真人殿行礼”,相传“求雨辄验”。 

明崇祯《长沙府志》记载:“广济桥在县东三里。” 清光绪《善化县志》载:“广济桥,乾隆十五年师天文修,后师明昭复修。”可见此桥明代即已存在,清代又重修过两次。

上世纪30年代初,由于新修的马路通过此处,乃将其改建成一座坚固的全花岗石拱桥,长约l0米,宽3米,桥两侧有石栏杆,造型优美,可通行汽车,于1936年通车。

此地以前是大片农田菜土,沟渠河汊密布。其中,最大的一条河汊大约从黄土岭七里庙一带流出,沿现在的梓园路蜿蜒流经此地后流往袁家岭方向。老广济桥正是跨越这条小河。具体位置在城南路与梓园路交叉处,于上世纪六十年代拆除。

作为街道名的广济桥,原本为曲尺形街巷,包括现在的梓园路,梓园路重修后,就只剩上东北边这一段与老桥并无关联的小巷了。为与老广济桥区分,一般把这条巷叫做东广济桥(下广济桥)。这条小巷南接人民路,东北方向经附二院的十四病室(高干病室)至韶山路。

前几年我曾经写过医院的围墙倒塌,压死我们厂一个职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条小巷。简单重复一下:某天两位职工经过此处,其中一位带着自家的一条土狗。可能是狗的第六感吧,突然咬住主人的裤管,拼命往前跑,主人没办法,一边骂狗一边跟着小跑几步。他刚跑开,围墙就突然倒塌下来,将后面那位同事压在下面,当场死亡。

我们厂在八十年代中期是长沙效益最好的工厂之一,和周边大部分单位关系都处得好,只和附二院关系不太好。附二院嫌我们厂的烟囱灰都飘向医院,我们厂则嫌太平间靠着我们厂,不吉利,而且这段围墙年久失修,不出事才怪。

东侧的中部横亘着几栋单位宿舍和附二院的十四病室,将东广济桥和另一条小巷隔开。十四病室即是神秘的高干病室,一般人有钱也住不进去。这条巷子叫唯物巷,原名念佛林,是民国时候一些一心向佛的居士(非和尚)修建来礼佛的。

医院北侧最主要的道路是文艺路,不过并不能直接从医院走到文艺路,而是要经过几条不知名的小巷,绕过育才小学、有色冶金研究院、冶金院的宿舍和一些破烂民居才能到达。

原育婴堂旧址所在地育才小学这一带,以前叫做糠头坡,说起清末民初的育婴堂,许多人会想到育英街和也在文艺路上的育英小学,其实它与育英小学没半点关系。创办于清雍正二年(1724年)的育婴堂,确实初创于育英街,1933年迁至此地,1950年改建成育才小学。今天校园内仍留有“育婴所”石额和大门遗迹。

文艺路这个名字是如此“文艺”,听上去像解放后起的名,实则不然。这条路原是长浏古道的一段,全长约2.5公里,民国早期因文艺书院所在而得名(文艺路的故事下篇再讲)。

这个区域地形最复杂的要数医院西侧,紧挨着医院的道路叫南元宫,因古道观南元宫而得名。南元宫以前也是长沙有名的道观,清光绪《善化县志》记载:“南元宫,县东门外三里,建自清初……光绪元年修复。”原址在今天的附二院北段,不过民国时期宫宇就已破败,建附二院时被彻底拆除。

这条巷子有七八百米长,北端通文艺路,南头接人民路,中间还拐了两个弯。除了南端靠人民路一段百把米稍宽外,其余路段宽度都只有五米左右。

南元宫巷是车辆从人民路进入湘雅二医院的唯一通道。白天车流如织,号称全长沙最堵的“肠梗阻”就医路。由于进出道路狭窄,停车位有限,往往是看病十分钟,停车两小时。

附近的小区见缝插针硬是在自家楼下开辟出了许多停车位,那里的大妈、大叔,大清早就举个“有车位”的纸牌,逢车就笑容满面找停车生意。一口价20元,不接受还价。听闵哥说生意也还可观,一个月下来有好几千块。

当然,近几年治理整顿,单向行驶,架起多个摄像头,口子上设交警岗,情况略有好转。

南元宫最奇特的是有段黄泥夯土墙,长约30米,高约2米。这种黄泥所夯筑的墙,极为密实,在以前的老长沙极为常见。这段墙的来历有多种说法,一说是以前道观南元宫的宫墙;一说是长沙会战时的防御工事,理由是墙上留下许多凹凸不平的洞孔,应该是弹痕。而闵哥的爷老倌对这两种说法都嗤之以鼻,坚称这堵墙是上世纪50年代修筑的。

个人认为第一种说法不太可能,很简单,古代的庙宇道观大多富丽堂皇,哪有如此敷衍了事的黄泥夯土墙?再说道观大殿都不在了,怎么可能一段破墙得以留存。后两种说法倒都有可能,民国中期到新中国建国初期,这种黄泥夯土墙在长沙比比皆是,年头隔得也不远。

我记得上世纪80年代,长沙城里还有好几处这样的墙,极其普通,也没有想过要特意保护它。十几年前,有专家提出这墙可能是古迹,有关部门就在墙头用水泥筑了个坡屋顶,以防雨雪渗透,墙体两侧及底座砌上红砖以防土墙垮塌。隔了几年又把它全部用水泥覆盖上。

几年后专家再次提出意见,不久被大雨冲垮了一段,又把水泥砸掉,整段墙重建,中间保留了几段,部分墙体用玻璃橱窗镶嵌,变成了现在这般不伦不类的模样。

抹上水泥前后的黄土墙,图源:网络

2017年垮塌时的黄土墙

如今的墙  图源:新闻截屏

为什么要大费周章地折腾一堵破墙呢?“专家”的说法是虽然这堵夯土墙的身份以及建成时间都有待考证,但它是长沙城内仅存的夯土建筑。这说法让人啼笑皆非的同时又有一丝悲哀,一座号称有几千年历史的名城,找不出几处古建,好不容易挖出一段千年古城墙,却只能留下短短一截,蜗居在楼盘的地下室一角。于是,能找到一段“可能”有八九十年历史的黄泥巴墙也就如获至宝了。

从人民路拐进南元宫,在附二院侧门处还有一条小巷,只有三米多宽,斜着往西北向延伸,通往浏城桥,叫复兴街。复兴街约六七百米长,莫看路又烂又窄,却是清末民初城东边沿小路从南元宫进浏阳门的一条要道,是一条两边茅草丛生,满地石子的弯曲小路,故名芭茅街。辛亥革命前夕,黄兴来长沙,倡导当地商绅捐款,将其改修为三米多宽的麻石路面街道,并定名为复兴街。建国后麻石路面改建为沥青路面。

我小时候走复兴街的机会较多,尤其冬天,每周一家人都要步行从小吴门出发,经浏城桥,拐复兴街再到窑岭,去娘老子的单位湖橡大澡堂洗澡。没错,冬天每周只能洗一次澡,在家里洗澡用藕煤炉子烧水太费煤,烧水还慢,而且破房子漏风,只有娭毑可以享受在家洗澡的待遇。

我倒是很喜欢走复兴街,这条街上炸糖油粑粑、葱油粑粑、红薯粑粑的小贩很多,俗称“粑粑街”。赶上爷娘心情好,可以啜起买一个吃,不过要分一半给姐姐。

娘老子下班也喜欢走复兴街,可以经过浏城桥东头的菜市场,那曾经是城东边最大的蔬菜市场。复兴街上最多的是各种小旅馆,自然是因为近附二院,方便外地来长看病的病人及家属居住。

哪怕是今天,这条老街看上去还是像“贫民窟”,房屋多为平房,间或有几栋筒子楼,是冶金院或附二院的宿舍。当街的基本改造成了小门面,只有三四米宽的路面上充斥着便宜的小吃和低廉的招待所,还有小摊小贩。因临近附二院“落气亭”的出口,旁边还有几家寿衣店。

这条巷子有很多岔道,光有名字的就有九条。一开始简单命名为复兴街一条巷、二条巷直至六条巷,后来才依序改名为建政巷、牛皮巷、陈家巷、文艺路(原四条巷并入)、下宜园、上宜园。另三条是伞铺巷、水絮塘和黄泥坑。

这九条巷子中位置最好的是黄泥坑,处在冶金院和附二院之间。附二院的老宿舍区多在这一块,名为劳动村和文艺村。之所以叫黄泥坑自然是因为这里出黄泥巴,跟黄泥街、赤岭路一个道理。民国时期一大批靠卖黄泥为生的人都在这里掘取黄泥,天长日久,便形成了一大坑,故名黄泥坑。

其实黄泥坑这一带在民国初年叫和尚山与义冢山,坟墓很多,出土过一些文物。闵哥家祖居此地,经常吹嘘他们家祖上也富过。证据是1976年出土于复兴街的西汉“闵都君印”金印,形状像半个馒头,是迄今为止为数不多的西汉金质印章中的精品,应当是西汉后期长沙国境内陆方贵族私自铸造的印章。

“闵都君印”金印。图源:《长沙市博物馆》

我们经常给他泼冷水:哪个贵族后代会住得坟墓旁边,你屋里先祖肯定是帮族长家守墓的穷人。气得闵哥没话说。

复兴街上还有另一所小学,叫育华。我在一中读书时,有好多来自这一区域育英、育才、育华的同学。我们都说他们是来自“肉校”,谁让长沙话里“育”“肉”同音。

三所肉校间还有鄙视链存在,育才、育英的看不起育华的,说他们学校出来的都是穷人。也难怪,育华最没底气,创办于1957年,本就是为周边居民服务的普通小学,不像育才和育英有底蕴。

不过育才和育英的互相也看不来,育才的认为自己学校历史最悠久,是自以前的育婴所改建成来。初建时又是专门的南下革命干部子弟学校,学生只限县团级以上干部子女。育英的则嗤之以鼻:你们只是南下干部子弟,我们学校可是军区干部子弟学校。

他们说的都是本校历史的一部分,不过没过几年就都改为面向社会招生了。

每当一中同学之间发生这种争执,我这种杂牌小学出来的自然不发一言,倒是清水塘小学出来的看不下去,一句话就呸住他们:“莫比哒,你们三只肉校加起来都冇我们清水塘人多。”

确实,那年头论人多,谁都比不过清水塘小学,他们的毕业生每年都是成建制地进一中。

作者介绍

枬子,文革初期出生于长沙,做过工人、会计、财务总监。现为资深高级会计师。

故事长沙小酒馆地址如图

百度地图搜索“故事长沙深夜食堂”亦可直接导航▲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西安老街老巷名称有何来历?(页 1) - 长安文化 - 陕西论坛 陕西第一门户社区 - P...
美丽凤城我的家
姑苏古桥:广济桥,“洋气”的桥也有秀美一面
《广东潮州广济桥与牌坊街掠影》(组图)
旅游——潮州
广东省潮州市广济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