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我对仲景“柴胡桂枝干姜汤”的一点浅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属于少阳病的范畴,理应应放在少阳病篇来讨论,但是仲景却把它放在了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里面,为什么行文会如此安排呢?实际上,太阳病篇里散布了各经的病证,而这些病证都是由于太阳病误治所导致的传经所致,少阳病当然不例外,所以太阳病篇其实都有讲到小柴胡汤证,包括大柴胡汤、柴胡加芒硝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等,那为什么柴胡桂枝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又被安排放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的结胸证后面呢?其实这是承接上文的作用,因为这篇开头就提到结胸证,论结胸是主调,结胸是由于太阳病误下,导致邪气内陷,邪热与水互结于心下而成的病证,它的主证是“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注意它的病位是在心下,心下在《伤寒论》代表的是胃脘部,也称膈下,为什么呢?我们看134条:“太阳病,脉浮而动数……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误下导致胃脘空虚,因此邪热陷入膈下,此时人体由于自身保护反应,尚且调动津液上行以对抗邪气,但因脾胃虚弱,津液升提不足,驱邪无力,于是邪热便与津液互结,成一种僵持的状态,互结于心下即胃脘部即形成结胸。我们再看134条余下的条文:“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这条说明什么,它不是说水热不互结,而是说水热互结的位置不是在心下,所以说不结胸,但它结于其他部位,结于哪里呢?刘希彦的《大医至简》说结在周身而成湿热黄疸,胡希恕在他的伤寒论讲解里说这是湿和热郁于里,湿热郁里其实也是一种水热互结于里的意思,语不同但义同。但这个“里”是什么位置?尚未解说透彻。其实,笔者认为这是为下面讲述柴胡桂枝干姜汤埋下了伏笔,这也是为什么接下来的条文会提到柴胡桂枝干姜汤,因为这就是讲的水热互结的问题,水热互结不一定会结于胸及膈下或胃脘部,它也能结于其他部位。

我们来看看147条柴胡桂枝干姜汤的条文:“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134条也提到“但头汗出,小便不利”,所以147条实际上就是134条最后内容的补充,因此理论上柴桂汤应有“身必发黄”的表现。所以伤寒论前后文联系是非常紧密的,不是散乱的,而是非常有规律整体性的,而仲景的行文往往也是惜字如金,每一个字都有它的意义。我们知道,小柴胡汤证是“胸胁苦满”,但是大家注意到没有,柴桂姜汤提到的却是胸胁满微结,不只是“胸胁满”,尚有“微结”,而147条前一条所说的柴胡桂枝汤也说“心下支结”,说明了邪气内陷也有水热互结的情况,而结胸有按之痛的表现,因此柴桂姜汤的微结也有轻微痛的表现,而不只是小柴胡汤证的痞闷的感觉。而柴桂姜汤的水热互结是结在哪里呢?因为说的是胸胁满微结嘛,所以当然是结在胸胁部了,胸胁部在哪里呢?是在少阳的半表半里了。所以笔者前面说了,邪气内陷,水热互结,不只是结在心下形成所谓的结胸证,还可以结在其他部位,柴桂姜汤就是水热结在胸胁,结在半表半里,而刘希彦、胡希恕等所说的“湿热郁里”说得不够具体明确,笔者则给出了准确的位置。

为什么柴胡桂枝汤会出现呕吐,而柴桂姜汤却不呕?因为柴胡桂枝汤是水热结在心下,心下即胃脘部,但结得不严重,大部分邪气主要还是在太阳表面和半表半里的层面,所以为什么会说是“微呕”,呕得不厉害嘛。柴桂汤它是水热互结在半表半里了,邪气不能传入胃脘了,所以不会影响胃脘的运化功能,因而不呕。

同样是邪传胸胁部即半表半里,那为什么会有小柴胡汤证和柴桂姜汤证之分,即为什么会有的没有水热相结,有的会出现水热相结?小柴胡汤就是没有水热相结,脾胃津液代表正气,正气与邪气相搏,正胜邪退,则表现为发热,邪气出表,则蒸蒸汗出而解,正虚邪进,则表现为畏寒,则陷入太阴,影响脾胃功能,则表现为“喜呕、默默不欲饮食”,这种正邪相互进退的表现则表现为寒热往来,为什么会这样,这是正气时强时弱,又或者是邪气时强时弱,因此就会产生这种进进退退的表现,因而就不会形成“结证了”。而柴桂姜汤则是因为正邪力量均等,或者说正气的力量刚好能够抗衡邪气于半表半里的位置,在这个位置时正气的力量与邪气的力量是相等的,于是就产生敌我相僵持的状态,所以就形成了水热互结的现象,因而就产生了柴桂姜汤的证候。柴桂姜汤的“寒热往来”与小柴胡汤的“寒热往来”表现可能不一样,柴桂姜汤的热是什么引起?它不是机体正气驱邪外出的发热,它是由于水热互结所致的郁热,它的寒是什么原因?它不是邪气陷入胃脘所致的寒战,而是脾胃津液不断消耗去抗邪,脾胃逐渐阳虚所致的畏寒表现。那柴桂姜汤为什么又会“小便不利、渴、但头汗出”呢?前面说了,它是水热郁结在胸胁即半表半里,而半表半里刚好也是少阳三焦的位置,三焦是主通调水道的,可以排水的,若水热互结在三焦,则会影响三焦的通调功能,因而小便不利,同时因为水热郁结,正邪交争,不断消耗人体津液,再加上本来已存在的“已发汗而复下之”的津液损耗,因而津液更加虚损,所以出现口渴和小便不利就不足为奇了。热邪被牵制在水中不能从表解及小便解,则循三焦蒸于头上,故出现“但头汗出”的表现。郁热扰心则出现“心烦”的表现。

因此,明白了柴桂姜汤的病机,也就明白了仲景的组方用药了。其实,针对水热结在半表半里的情况,仲景采取的还是“辛开苦降”的方法,重点在散结,如何散结?不能单纯用辛散的药物去散结和用苦寒的药物去降火,因为已经存在脾胃虚弱、津液不足的情况,所以还要温补脾胃和补充津液,所以柴胡在这里就是疏散半表半里之邪,桂枝在这里可以气化津液,帮助提气而驱邪,干姜易生姜温补脾胃,天花粉、炙甘草结合干姜可以补充脾胃津液,同时牡蛎可生津也可散结,而黄芩则清少阳三焦郁热。

事实上,在太阳病脉证并治中篇也曾提到柴桂姜汤类似证,如98条:“得病六七日,脉迟浮弱,恶风寒,手足温,医二三下之,不能食,而胁下满痛,面目及身黄,颈项强,小便难者,与柴胡汤,后必下重”,这里说明用小柴胡汤不合适,它是由于水热结在胸胁了,所以需要用到柴桂姜汤才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柴桂姜汤方 – 经方派
柴胡桂枝干姜汤
伤寒论第147条心悟与柴胡桂枝汤及合方临床心法
我的中医经方故事连载(207)柴胡桂枝干姜汤的应用及病机
验案分享——柴桂姜汤合麦门冬汤治疗咳嗽
柴胡桂枝干姜汤方药结构的圆机活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