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文化在撕裂中生长:从莫言被“网暴”说起

毛主席曾说,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

文化发展,恐怕无法避免磕磕碰碰、曲曲折折。

作家莫言,为什么会被“网暴”?

仅仅是某些人所认为的莫言拿了诺贝尔文学奖成了卖国贼吗?

不!

事情如果真这么简单,抓起来不就完了吗?

这件事的背后,反映了文化的撕裂。

我斗胆说说我的3点看法,,或许只是我的个人偏见,仅供你参考和批判。

01 文化固守与学习外来文化的冲突

莫言自己曾说,当我看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原来小说还可以这样写!

一个作家、一个科学家,一个思想家,其实都渴望与外界交流。

因为谁都明白,思想只有在交流碰撞中才能擦出火花,才有可能不断产生新的东西。

遥想八国联军当年,用他们的坚船利炮轰开清朝的大门,

自诩为上朝天国的清廷政府这才明白自己在闭关锁国中已经被人甩出好几条街!

于是,大批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纷纷在所谓的西学中寻求出路。

这其中,本就有一种文化的冲突,带来巨大的撕裂感,让人痛不欲生!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辜鸿铭,对着台下的观众说:

辫子好笑吗?我的辫子在头顶上,你们的辫子藏在心里。

这是剪不断的根!

在辜鸿铭骨子里生根的是中国文化,那么他排斥外来文化吗?

从他的学习经历看,并非如此。

辜鸿铭在学习方面一定是异常出众,来到英国后他延续了对文学的兴趣,考取爱丁堡大学的文学系,一路读到硕士。

有资料显示,他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腊、马来西亚等9种语言。

可辜鸿铭在那个年代,还是被赶出了北京大学。

有人说是他与胡适博士针锋相对。

可实际上,也是文化被撕裂的一种外在表现。

究竟是固守自己的文化,还是学习吸收外来文化,这样的争论会一直存在,疼痛也就一直会存在。

莫言学习国外作家的创作手法,用之于自己的小说中,这必然会引发一大批“文化坚守”者的看不顺眼,甚至谩骂攻击。

真正的文化自信,是这样吗?

是不是应该在交流中取长补短,找到自己的位置,然后在继承和创新中发展?

期待时间给我们答案。

02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

相信你一定听过“阳春白雪”和“下里巴人”这两个词。

阳春白雪最初是指战国时,楚国的一种艺术性较高、有难度的歌曲;

下里巴人则是指战国时,楚国民间流行的一种歌曲。

后来,"阳春白雪"用来代表高雅的文艺作品,而"下里巴人"代表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

一个高深,养在深闺人不识;一个通俗,处在坊间人尽知。

精英文化大致上可等同于“阳春白雪”,大众文化大致可等同于“下里巴人”。

精英文化并不是高人一等,恰恰相反,很多时候它是“低人一等”。

为什么?

曲高和寡,认识的人少啊!

尤其从传播力上说,精英文化很难传播,大众文化却可以遍地开花、香飘十里。

《弱传播》(邹振东著)这本书,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在舆论世界,弱者具有相对的传播优势。

举个例子。

一个为官者,当他只知道坐在会场主席台上高谈阔论,大多数情况下,人们会很快不记得他说了什么;

相反,当他走到群众中间,关心百姓的疾苦,对民众嘘寒问暖,人们会一直记得他,更会宣扬他。

精英文化,就像坐在主席台上高谈阔论的那个人,特别难以得到理解、认可和传播。

文学作品,既有阳春白雪,又有下里巴人。

所以,很可能就会出现两种极端现象。

一种,就像民间故事、神话传说,老百姓口口相传,一传十十传百,代代相传;

另外一种,就像《诗经》《楚辞》,就算有人讲得口干舌燥,累得气喘吁吁,也很难让大多数人明白和喜欢,传播力弱到极点。

如果不是书籍记载,恐怕很难存活下来。

即便流传到今天,经典文学作品在百姓中间的传播范围和阅读频次,依然难以和民间故事、通俗小说相匹敌。

莫言的一部分小说,很难说一定是精英文化,但它具有精英文化的一些特征,比如探索性和前卫性。

举个例,莫言小说中的魔幻现实主义手法,至今为止很多人难以接受。

莫言尝试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去创作,其实是有一定风险的。

这种风险,现在看来已经出现了,网上很多人的谩骂攻击与他们的不理解、不接受,紧密相关。

(当然,你如果愿意从资本的角度看,或许有完全不一样的观点。)

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突,带来痛楚的撕裂感,在网上会被明显呈现出来,甚至被放大。

从另一方面来说,这或许是一件好事。

因为,这个世界在哪里被撕裂,就会在哪里带来新一轮万物生长的机遇。

03 英雄文化与凡人文化的冲突

英雄文化,往往以崇拜纯粹的英雄为特征。

什么叫纯粹的英雄?

比如,抗日英雄在他们心目中,是无欲无求的,是完全没有个人情感和个性的。

英雄文化的拥抱者,如果看到小说或者电影中出现了一个抗日英雄有了凡夫俗子的男女行为,就会完全无法接受。

因为这会破坏他们脑海中既定的英雄形象。

莫言的小说《红高粱》塑造了余占鳌这个人物,其实他是抗日英雄。

但是,作品同时还写了他与“奶奶”在高粱地里相亲相爱;而且,余占鳌还有一个“土匪”的身份。

很显然,作品之所以要这样写,是想告诉大家:

一个抗日英雄,他首先是是一个活生生的人。

是一个人,就会有七情六欲,就会食用人间烟火。

从作品人物创造的角度说,余占鳌从一个土匪,转变为一名抗日英雄,具有不可低估的意义。

为什么?

民族危难之际,作为一名炎黄子孙,任何人都有可能奋起抵抗,同仇敌忾,成长为抗日精英。

这不正说明流淌在中华民族血液里有一种不可磨灭的闪光精神吗?

如果我们暂且把莫言小说那种“写好人也像坏人”、“写坏人也像好人”的手法,

称之为“凡人文化”的表现手法,那么,毫无疑问,凡人文化是要把人当作真实的人来塑造的。

换句话说,凡人文化是凡夫俗子的生命文化,与纯粹理想状态或者精神洁癖的“英雄文化”,有一道天然鸿沟。

这道鸿沟难以消除。

纯粹的“英雄文化”,至少在一部分人看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就像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一样。

法国思想家蒙田说过一段话,大意如下:

即使登上史上最高的宝座,仍然是坐在自己的屁股上;

国王和哲学家都要拉屎,夫人们也如此。

要承认平凡,接受平凡,谁都不要装!

文化越来越多元,交流和碰撞也会越来越多,这种文化撕裂的痛感可能会随之延续很长一段时间。

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也不可避免要与世界对话。

毛主席说:

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这八个字,今天依然适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电视剧《红高粱》之最
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哪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
他是一个英雄,也是一个凡人
抗日英雄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