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阳明的“龙场悟道”究竟悟出了什么?
userphoto

2023.12.27 福建

关注

王阳明原名王云,后来改名王守仁,“阳明先生”是他的“号”。王阳明出生在一个显赫的家庭,他的家人按照现在的话来说都是网红大V。他爷爷王伦是有名的大教授,名声传遍天下,门生非富即贵。他爹王华是明成化十七年的状元,南京吏部尚书。在王家,如果你在社会上没点名声,都不好意思上桌吃饭。

王阳明从小就意气风发,年少轻狂的他,违背父亲让他考取功名入朝做官的想法,对军事非常感兴趣,经常和一群小孩玩沙盘打仗游戏,他自己“坐镇中军帐,指挥千军万马”。王阳明还从小励志做“圣人”,这更让他父亲为此哭笑不得。然而,他却始终在朝着这条道一路前进。也就是说,从很小的时候,王阳明就有了自己对“什么样的人才算是圣人”的定义。对军事和圣人的双重执着,也注定了他这一生文武双全。

然而,王阳明的科举之路并不顺利。他参加过好几次考试,22岁会试没中,25岁会试又没中。会试就是考举人,古人平均寿命都不长,到了这个年龄还没考中,那也就意味着这辈子也就在自己家乡混了。不然为什么范进中举后能高兴疯了呢?

25岁没中的那次,朋友们都劝他不要难过,然而王阳明却说:吾不以落第为耻,吾以落第而动心为耻。也就是说,落榜并不是耻辱,因为落榜而让心境起伏才是耻辱。虽然这个时候,王阳明尚未创立心学,但他已经意识到了“心外无物”的道理。何为“心外无物”呢?

我们一生中,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各样的“坎”。小的时候,上学忘带作业本,老师说“没带就是没写”,罚站一天,中午被妈妈领回家臭骂一顿,那时候觉得世界昏暗,没有一丝亮光,甚至活着都没有意思了,有些小孩子真的为此从楼上一跃而下。幸好我小的时候胆子小,不敢迈出这一步,因为现在回首看来,这算是个什么屁事呀。

小时候,我们都觉得长大了烦恼就会少很多。如今,我们都是成年人了,没有人再会觉得成年人比小孩子烦恼更少。因为我们要应对工作劳累,应对经济压力,应对人际关系,应对父母老小。40多岁时,没车没房没钱没老婆,整个人生都是失败的。这像极了小时候没写完作业,担心被老师骂的状态。为此你烦恼,焦虑,夜不能寐。但你却也改变不了任何事情。用王阳明的话来说,你不应该以没车没房没钱没老婆为耻,你应该以因为没车没房没钱没老婆而“动心”为耻。你的“动心”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会让你更加混乱,迷茫,麻木,戾气,进而负能量满身,愤世嫉俗,又自卑又自大。

其实,无论是小时候,还是成年了,我们感觉我们总是在处理问题,解决麻烦,其实我们处理的只是我们自己的心态,调节的只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归根到底,一切与外在的客观事物都无关,只是源于我们自己的想法。这就是《有人》那首歌里唱的:有人家财万贯却还失声痛哭,有人身无分文却也活的舒服。

王阳明在28岁第三次参加会试时,终于得中。然后在刑部谋了个差事,说白了就是核查冤假错案。作为一心想做圣人的王阳明来说,自然对这个工作不满意。有一次,王阳明回浙江省亲途中经过江西上饶,拜访了当时的名儒娄谅。在向娄谅的请教中,娄谅告诉王阳明“圣人必可学而至”,还把朱熹理学的精髓传授给了王阳明,其中最为重要的一条就是“格物致知”。

从此王阳明开始信奉朱熹,在自学朱熹理学的时候,看到经典中朱熹说过“一草一木都蕴含着天道至理”。于是,王阳明一时兴起,开始对着庭院里的竹子进行“格”,也就是盯着看,看看是否能从中看出天理。

中国人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

中国人自古爱竹,把“梅、兰、竹、菊”称为四君子。苏轼就曾说过:“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竹因此有了“谦逊、坚忍、刚正”的品质。然而,王阳明无论怎么盯着竹子看,都无法从中看到这样的天理,直到头晕眼花,晕厥倒地,被人救起。

明武宗期间,太监刘瑾乱政。王阳明冒然向皇帝进谏弹劾刘瑾,结果自己被打了个屁股开花,还被发配到贵州龙场驿站。面对这个结果,后世有人说王阳明平静接受,内心坦然。我觉得并不一定,那个时候的王阳明,内心也是焦虑和迷茫的。否则他不会在发配路上绕道回家乡向父亲道别。在钱塘江畔,面对奔袭而来要他命的锦衣卫,拖鞋佯装跳江自尽,骗过锦衣卫,捡回一条命。这是王阳明人生的至暗时刻。

来到了龙场驿站,王阳明身心俱疲,为什么自己励志做圣人,而如今年近中年,经历了大起大落,却成了一事无成的囚徒,自己究竟做错了什么?

贵州龙场当时是一片深山老林,人烟稀少毒虫出没,周围即便有居民也是语言不通的少数民族。在这种情景下,王阳明却逐渐冷静了下来。他在一个山洞里给自己打造了一口石棺,每天躺在石棺里思考人生。王阳明已经经历了官场的毒打,人生的悲喜,生活的落差,生死的折磨,此刻的与世隔绝让他精神却无比放松。他放下了,也不得不放下了功名利禄,得失荣辱。终于,他迎来了历经世事后的顿悟,他悟出了与朱熹理学完全不同的道理。这场领悟,被后世称为“龙场悟道”。

据称王阳明“龙场悟道”的山洞

他悟出了什么?首先,他明白了为什么会格竹失败。虽然竹子象征着“谦逊、坚忍、刚正”,但不是竹子本身就带有“谦逊、坚忍、刚正”,而是因为自己的心是“谦逊、坚忍、刚正”的,才会把竹子本身的翠绿、挺拔、坚硬,看作是是“谦逊、坚忍、刚正”的象征。试想,如果没有人提前告诉你,竹子代表“谦逊、坚忍、刚正”,当你第一次看到竹子时,你会把它与“谦逊、坚忍、刚正”联系起来吗?如果你能联系起来,说明你自己本身就是“谦逊、坚忍、刚正”,这与竹子又有什么关系呢?

归根到底,一切真理是由你自己的心而发,而不是外界告诉你的,这就是所谓的“心外无物”。只不过,我们习惯了人云亦云,习惯了用预设的框架去理解事物,不知不觉间被困在了思想囚笼。我们因别人的称赞而沾沾自喜,因为别人的批评而恼羞成怒,因为炫耀而得意,因为嫉妒而焦虑。然而这些又有哪些来自我们的真心?我们购买的奢侈品,追逐的名利场,是我们真的需要的,还是仅仅为了炫耀?

甚至,作为人父人母,当人生得意时,我们会说“辛辛苦苦一生是为了儿女后代”,而当人生失意时却又会说“儿孙自有儿孙福”。那么你的奋斗,你的努力,究竟是为了你自己,还是为了儿孙?儿孙真的那么需要你吗?如果儿孙那么需要你,这真的是好事吗?

我们一切的焦虑烦恼,就是这样来源于外界,因他人的看法而影响了自己的内心。用法国存在主义哲学家萨特的话来说:他人即地狱。

王阳明彻底领悟了“心外无物”的道理,虽然当时依然是戴罪之身,却已经走上了“成圣”的道路。所谓圣人,并不是表面上的道骨仙风,也不是一定要下笔千言著书立传。真正的“圣人”,只是可以做到“不动心”的人。真正领悟到“心外无物”,并做到知行合一的人,就是圣人。由此,王阳明开创了一门新的学问,即“阳明心学”,其中的三大关键点就是“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

所谓“心即理”,指的就是“心外无物”。也就是说,一切道理都并不存在于外界,而是本来就存在于你自己的心中。虽然你也需要看书学习,但并不是鹦鹉学舌,而是通过学习去激发你自己内心的共鸣。这就需要心中先要有理,才能被道理激发。学习的本质不是模仿,而是产生共鸣。

所谓“致良知”,是以“心即理”为前提的。因为道理本来就在心中,我们就应该按照自己心中的道理去行事。然而,很多时候,我们的心上被层层欲望蒙蔽。比如,此刻你说我就想赚钱,就想买LV的包包,你认为这就是你自己心中所想。但其实你只是因为欲望蒙蔽而丧失了自己的“第一念”。你的“第一念”其实是从容平静的生活,然而长期的欲望让自己忘记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而把名利场当做了自己真正的需求。“致良知”就是要揭开欲望的遮蔽,把自己原本干净的心重新暴露出来,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甚至大多数人终其一生都难以理解。

所谓“知行合一”,是阳明心学最大的特征。从“致良知”的角度,你可能会发现,这与佛家和道家的某些理念是很类似的。事实上,王阳明也鼓励弟子们通过静坐冥想的方式来挖掘潜藏在内心的良知,让自己回归真理。但如果就这样一直静坐冥想,那么即便回归了真理,又有什么用呢?人毕竟是生活在世俗中的,该做事情还是要做事情的。因此,王阳明主张,挖掘真理的同时,一定要去实践真理。实践的过程就是挖掘的过程,挖掘的过程就是实践的过程,二者没有先后顺序,也就是说,不是要先挖掘再实践,而是边挖掘边实践,想到了就去做。这是后来人对“知行合一”最容易产生误解的地方,所谓“知行合一”不是简单的“言行一致”,而是“知行同时发生”,强调的是时间的同时性,而不仅仅是动作的一致性。

通过“致良知”回归人的本性,这有一些道家的思想。通过静坐冥想来摒除心上的欲望,这是佛家的思想。通过“知行合一”来不断实践,把道理践行在工作生活中,这是儒家的思想。王阳明就这样通过心学,集合了儒释道三家,成为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也是最有影响力的圣人。

完成了“龙场悟道”,王阳明放下了焦虑和烦恼,轻装上阵。他在龙场开设讲堂,为当地的土著人授课,硬是让各个嗜杀恶斗的蛮族部落放下了武力。后来他被派往赣南剿匪,只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端掉了几十个土匪老巢,解决了朝廷几十年没能解决的匪患。

再后来,王阳明又去评判宁王朱宸濠的叛乱,只用了四十多天就完成了平叛,让还在御驾亲征路上的明武宗好生尴尬。明武宗本来还想亲自抓获宁王,自封为“威武大将军”,没想到王阳明这么快就完成了任务。顽皮的明武宗要求释放宁王,等自己到了战场后,要“重新再抓一遍”,作为堂堂皇帝,硬是抢了王阳明的头功。王阳明对此毫无怨言。

晚年的王阳明肺病缠身,在病重时,又被派往湘西剿匪,再次解决了朝廷多年的顽疾。完成任务后,自知天不假年的王阳明要求回到家乡。遗憾的是,尚未到达家乡,王阳明就病逝于路上。弥留之际,留下遗言“此心光明 ,亦复何言”

王阳明遗言

为什么王阳明总是能够看似从容且高效的完成别人完成不了的任务?其实王阳明并没有用什么我们惯常所认为的高超谋略。他只是从自己的心出发,回归人性本身,参透了欲望的本质,自然也就能理解为什么土匪会扰民,为什么宁王会叛乱,自然也就做到了“知己知彼”,也就能“百战不殆”。所谓智慧,并非华丽的技巧,巧妙的计谋,归根到底,智慧就是规规矩矩做事,做对的事,把事情做对而已。

余秋雨评价王阳明,说中国历史上能文能武的人有很多,但在两方面都臻于极致的却寥若晨星,唯王阳明文武两面登峰造极。王阳明的思想还漂洋过海,对整个东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横扫大清北洋水师,战胜俄国海军的日本近代海军之神东乡平八郎,是王阳明的铁杆迷弟,终身挂着一块腰牌,上书“一生俯首拜阳明”。阳明心学对近代日本产生了重要影响,甚至可以说,没有阳明心学,日本能否发生明治维新都未可知也。

东乡平八郎“一生俯首拜阳明”

直至今天,阳明精神依然焕发着勃勃生机。当我们疲于行业内卷,当我们劳于日夜兼程,当我们叹于生不逢时,当我们唉于壮志难酬,阳明心学告诉我们,回归自己本性,深问自己的内心,这一生究竟想要的是什么。你现在所追求的,究竟是你想要的?还是你想让别人看到的?这帮助我们分清楚,什么才是我们的内心,而什么是伪装成内心的欲望。

当看清了这些,我们就可以逃离情绪绑架,走出一个个精神内耗的黑夜。当我们再次轻装上阵,在行动中不断跟随自己的内心,就算人生路漫漫,那些我们以为难以逾越的高山,也都会在不知不觉中翻过去,那些我们以为难以放下的,不堪回首的,彼此纠结的,也都将烟消云散。再回首,轻舟已过万重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介儒生王阳明,为什么能成为立德、立功、立言皆居绝顶的圣人?
汪重阳:我觉得丁肇中说错了——读初中语文教材《应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感
王阳明龙场悟道:一个顿悟的瞬间
“龙场悟道”,看明代奇人王阳明如何在逆境中涅槃重生
王阳明心学的核心究竟是什么
王阳明的心学理论告诉我们,只有始终坚持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