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翻了800年前的食谱,做了块红烧肉
userphoto

2022.09.07 上海

关注


中国地大物博,大江南北的口味也有明显分歧,但红烧肉在众多菜系中都占有一席之地。一块完美的红烧肉应该是什么样的?小咚跟一位在各地都有丰富旅居经验的老饕讨教,归纳出了以下几点:

半肥半瘦

靠近肚子部分的“下五花”部位为佳,duang duang的肥肉才有灵魂

块形略大

不仅为了造型美观,久煨后才能保持块形的完整,做到糯而不烂

香气要足

先是黄酒炖煮后留下的醇香,闻着饱满,但质地轻盈,后是冰糖焦化后甜香,直到口中的红烧肉吞下肚,还能隐隐约约感受到一些余韵

酱汁要浓

酱汁要能紧紧裹在肉块上,不太容易滴落,充满诱人的胶质感(不然充其量更像卤肉,而不是红烧肉了)

蔡长青东坡肉

说到这里,不知道大家猜到小咚心中的红烧肉模范了没?其实就是宋代大文豪苏轼一手“捧红”的东坡肉啦!

苏轼在江苏徐州担任知州时,遇上了黄河泛滥,他带领百姓一起抗洪,成功后,百姓们以猪肉作为谢礼。苏轼看着这些猪肉想起母亲做的白水煮肉,尝试复刻还原后回赠给百姓,大家吃过后都大力赞赏,“回赠肉”的名称也开始在当地流传。

△ 东坡肉的1.0版本,其实是白切肉来着

一年后苏轼被贬调到浙江湖州,却立刻卷入朝廷斗争,也就是“乌台诗案”,又被发配到更遥远的湖北黄州。

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

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时他自美。

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

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苏轼《猪肉颂》

苏轼一心扑在厨房和农村生活中,写下了关于东坡肉(初级)“美味秘密”。“锅洗干净,接着放很少的水,点燃杂草和柴火,抑制火势,就这样小火慢炖至散发香味。”少水小火是东坡肉的入门台阶,离它成为传世美味还差一步。

9年后,苏轼以大学士的身份回到江南一带的杭州,回到杭州时,他已经收藏了四川、陕西、山东、河南、江苏、湖北、湖南等多地的味觉经验。

结果又一次遇上洪水事件。

(小咚:可以说没有洪水就没有东坡肉?)

抗洪成功后百姓又提着猪肉来表达感谢,苏轼本来请人把猪肉烧好后搭配黄酒回赠,家里人却不小心把黄酒和猪肉一起烹煮,意外发现味道很不错,自此之后东坡肉便流传开来。

选用一块二寸左右的方正猪肉,半肥半瘦、慢火、少水、多酒煨煮,咸甜中带着酒香,征服了大江南北的味蕾。除了东坡肉,还有许多流传至今的菜肴都得归功于宋人的吃货精神。

 🐐 :在宋朝,我才是主流  

当时,猪肉属于平民阶层的大众食材,皇室想要一尝它的美味还得藏着掖着,因为宋代开国之初便立下了“御厨止(只)用羊肉”的规矩,主要是受到了前朝唐朝的影响,认为猪肉是“贱肉”。

记录北宋末年汴梁风俗的《东京梦华录》及记录南宋临安风物的《武林旧事》提及:街边有专门的“肥羊酒店”,专卖软羊、大骨、羊杂、烂蒸大片等豪放且粗犷的羊肉下酒菜。正店、食店,甚至小摊上流行的美食还是以羊肉为主。

蔡长青黄花四味菜

今天在河南开封(过去北宋的首都),以羊肉汤打底的四味烩菜依然是当地居民的早市日常。

小店前多会支起一口分成四瓣的大锅,分别煨着酥肉烧丸子面筋黄花菜,还有另一口锅专门用来加热羊汤。分别捞出四种配料放入白瓷碗中,最后冲上滚烫的羊汤,撒上一把香菜,浓郁鲜香的扑鼻而来,热热地喝上一口,感觉身体才醒了过来。

随着宋室南迁,来自中原地区的皇室权贵也把吃羊肉的爱好带到了临安,但在做法上变得更加“细腻”。让小咚先描述一下做法:把羊舌切成极小块熬成肉粥,再用鸡蛋做成卷皮,包裹住碎肉粥。这种卷着吃的做法称为“签”,是南宋厨师间流行的加工方式。其他类似做法还有三色肚丝羹、肚丝签等,一听就很费工是不?

 🐓 :我也很受欢迎好吗?  

除了猪肉、羊肉,今日常见的禽肉,像是鸽、鹅、鸡、鸭也是当时比较人气的食材。“面炕鸡”这道流传至今的河南特色美食,据说也和苏轼有关。用面粉将童子鸡的肉包裹起来,再放到炕去烘烤,既能烤得表皮酥脆,又能锁住肉汁,这样的做法同样可以复用到烤羊肉上,和今天烤全羊的方式是不是也很相似。

蔡长青桂花蜜汁烤鸡,以宋朝文人喜爱的桂花,结合当时流行的烤鸡

“整鸡洗净,浸入加了麻油、盐、葱段、花椒的水里煮熟,斩件,配酒上桌。”记载在《山家清供》里的“黄金鸡”做法,就算放到现在,也会很受欢迎吧。听名字就能联想到:外皮是润滑的浅黄色,介于刚刚由生转熟的程度。应该和今天白斩鸡的做法很类似,想来就觉得肉质很嫩滑。

关于鸡肉的实用做法,小咚在南宋主妇所编写的菜谱《(吴氏)中馈录》里也有发现:用鸡一只,水煮八分熟,剁成小块,锅内放油少许,烧热后放入鸡块略炒,立刻盖上锅盖,烧热后加入醋和酒各半杯,少许盐,等汁水快收干时,再次加入酒和醋,反复几次,直到鸡肉酥软入味。

这道料理名为“炉焙鸡”,里面的配料也很巧妙,酒可以帮助去腥增香,醋可以让肉更容易炖得软烂。(带插画的新版《(吴氏)中馈录》现在还能在书店买到哦)

 👩‍🍳 流传至今的江南味道  

蔡长青香糟带鱼、蔡长青香糟猪舌、蔡长青香糟猪肚、蔡长青香糟鸭肫

(吴氏)中馈录》里连现在江南夏日必备的糟卤小菜也有收录:

用猪头、蹄爪,煮烂,去骨,

布包摊开,大石压匾,

实落一宿,糟用甚佳。

除了糟猪蹄,还有糟鱼、糟蛋、糟瓜茄、糟萝卜等糟卤小菜,可以说跟今天糟卤的偏好还挺一致的,甚至在食材的选择上还有一些值得借鉴的新意(糟瓜茄听着就很清爽解腻)。除了菜谱,里头还记载了一些关于厨房小贴士:

-酱蟹、糟蟹忌灯照,则沙。

(做醉蟹、糟蟹要选取正月十五之前的螃蟹,过了口感就不好了)

-糟蟹,坛上加皂角半锭,可留久

(后来的研究也有证实,皂角对细菌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是可以作为天然的防腐剂的哦)

蔡长青宋嫂鱼羹

说起江南一带的宋朝美食,宋嫂鱼羹也必须拥有姓名。宋五嫂是北宋遗民,随着宋氏南迁至杭城定居,以贩售鱼羹为生。

一日出摊的时候,刚好碰上游船的宋高宗馋起鱼羹来了,宋高宗吃完后便传唤宋五嫂登船觐见,或许鱼羹的口味不一定惊艳,但听说了她前朝遗民的身份,可能为了表现缅怀前朝的胸怀,宋高宗以“十两金、百两银、绢十匹”重赏,甚至将鱼羹列入御膳的外购名单中,此后“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成了杭城出名的“网红店”。

△ 莼菜鲈鱼,也是鱼羹的经典搭配

杭州内湖密布,也靠近外海,新鲜的鱼虾食材产量丰富,制作鱼羹首选鲈鱼鳜鱼。根据南宋《士林广记》记载,做鱼羹得将鱼肉仔细地片成“如纸薄”再蘸上薄薄的粉衣。这样烹煮时鱼肉的汁水不易流失,且不易破碎,俨然就是今天鱼片上浆的手法,这些烹饪小技巧,宋朝人玩得可溜了。

 🍡 最后来些点心吧  

除了正餐,宋人对于点心也有无限的创意。水果、蜜饯、饼食等各种有别于正餐吃食都可用“果子”代称。主要是做开席之前的前菜,或是配茶的小点心。茶果一词从《晋书》里就有记录,到了宋代,随茶道盛行,逐渐发展出各式精巧花哨的种类。

蔡长青绿豆百合凉糕

起初以水果为主,像是金橘、乳梨、柿子、生藕等,后来更加精致化,发展出各式用水果做的“蜜煎”,也就是今天我们吃的蜜饯啦,像是雕花梅球儿、蜜冬瓜鱼儿、紫苏奈香,还有荔枝甘露饼、酥胡桃、缠枣圈、白缠桃条等“珑果子”,光听菜名就馋到小咚了。

除了甜的还有咸口的,像是各种坚果、“腊脯(肉干)”,不仅种类多样,不同的时令、节日还有不同的点心吃。

金风荐爽,玉露生凉,

丹桂飘香,银蟾光满。

——《梦粱录》

中秋节对于宋人来说是一年一度的大节日,当时不吃月饼,取材于时令的桂花糕才是高频出现的季节点心。

蔡长青桂花拉糕

桂花糕在宋朝文人中也称作“广寒糕”。不仅借了月亮的别称“广寒宫”之意,更因当时科举约在每年秋天进行考试,此时丹桂飘香,考生们互相赠送桂花糕表示祝福,祈愿“蟾宫折桂”,即应考得中。

等到重阳,换用季节性的栗子糕来招待客人,把煮熟的栗子捣碎,加蜂蜜揉成团,再用模具压出花型等好看的形状。

当时专门研究点心的“国企”——蜜煎局就更讲究了,先用五色米粉做出精致的“狮蛮”(古代武官腰带上经常有狮子样式的装饰物),再用熟栗子肉捣成细末,加入麝香、糖、蜜捏成团,再把两者组合在一起,称作“狮蛮栗糕”。

蔡长青口山果子(板栗口味)

中秋、重阳刚好快到啦

蔡长青以“宋宴”为灵感

整了各式精致点心

还有好多方便的预制菜

如果你也跟小咚一样看得馋迷糊了

动动手指下单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文摘:正版东坡肉烧法,要苏轼手把手教
东坡肉和红烧肉的区别介绍 两种完全不同的烹调方法
“红烧肉”多数人都喜欢吃,尤其是长寿老人,到底是为什么呢?
腊月廿六说豕道肉
还原1000年前苏轼在《猪肉赋》中所写的东坡肉
东坡肉VS红烧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