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二十六幅经典书法名帖赏析

琴棋书画,古代被称作文房四艺,是文人墨客颇为称许的娱乐活动,古人认为,抚琴、弈棋、写字、作画,或者只是听琴、观棋、赏字、阅画,领会诗情画意,能赏心悦目,陶冶情操,有益于健康和长寿。北宋时期出现的那些生活用品、山川河流,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科技水平,结合字画年代背景的记载,赏字更是别有一番趣味。

——题记

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计将近320年。

宋于1126年-1127年发生靖康之难,徽、钦二帝皆被金人掳去,宋室被迫南迁临安(今浙江杭州),与入侵的金国以淮水、大散关为界,史称南宋,此前建都汴梁时期的宋称作北宋。1276年,都城临安陷落,南宋亡于蒙古可汗忽必烈建立的元帝国的征服。

北宋统一以后,宋太祖对书法并未给以重视,更没有像唐代那样采取各种措施。因此,一些士大夫也就漠然对待。欧阳修曾这样感慨:'书之盛莫盛于唐,书之废莫废于今。' 尽管如此,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为主,以意代法。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韵胜',皆是此意。其二是有意将书法同其他文学艺术形式结合起来。宋代书法大家同时又是文学家、画家。苏轼说:'诗不能尽,溢而为书,变而为画。','退笔如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不仅认为书画和诗一样,是表现自我的手段,而且强调文学修养对提高书法艺术的作用。

北宋草书在前代草书发展的基础上,并没有简单的对唐代草书进行全面继承,也没有盲目地对魏晋草书盲目崇尚。北宋书家通过自己的努力,用草书这一书体展示出代表宋代书法的鲜明特征,草书也成为了这些书家书写性情的最好载体。北宋草书家大致分为两派,一派是偏重于对草书传统的继承,另一派是创新型书家。

法帖是指汇刻名家书法墨迹在石、木版上并拓印成可供人们学习的墨本。此前,南唐已有《升元帖》、《澄心堂帖》等法帖。宋代最早的法帖是《淳化阁帖》。此后刻帖的风气渐盛,又有了潘师旦摹刻的《绛帖》、希白和尚摹刻的《潭帖》,由蔡京负责摹刻的《大观帖》等。《宝晋斋法帖》等宋代法帖。

下面我们一起北宋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书法作品。

蔡襄(1012年3月7日-1067年9月27日),字君谟。兴化军仙游县唐安乡连江里青泽亭境蔡坑(今福建省仙游县枫亭镇九社村蔡坑自然村)人。北宋名臣,书法家、文学家、茶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年),蔡襄登进士第,先后任馆阁校勘、知谏院、直史馆、知制诰、龙图阁直学士、枢密院直学士、翰林学士等职,在朝为谏官时,以直言著称。后数度外出,历知泉州、福州、开封府事。宋英宗即位后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学士出知杭州。治平四年(1067年),蔡襄逝世。累赠少师,谥号“忠惠”。

蔡襄为官正直,所到之处皆有政绩。在福州时,去民间蛊害;在泉州时,与卢锡共同主持建造洛阳桥;在建州时,倡植福州至漳州七百里驿道松,主持制作北苑贡茶“小龙团”。所著《茶录》总结了古代制茶、品茶的经验;《荔枝谱》则被称赞为“世界上第一部果树分类学著作”。蔡襄的诗文清妙,书法浑厚端庄,淳淡婉美,自成一体,为“宋四家”之一。有《蔡忠惠集》等传世。

书法史上论及宋代书法,素有“苏、黄、米、蔡”四大书家的说法,他们四人被认为是宋代书法风格的典型代表。“宋四家”中,前三家分别指苏轼(东坡)、黄庭坚(涪翁)和米芾(襄阳漫士)。宋四家中,蔡襄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从书法风格上看,苏轼丰腴跌宕;黄庭坚纵横拗崛;米芾俊迈豪放,他们书风自成一格,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蔡襄传世墨迹有《陶生帖》《虹县帖》《扈从帖》《蒙惠帖》《暑热帖》《安道帖》《离都帖》《持书帖》《谢郎帖》《脚气帖》《大研帖》《澄心堂纸帖》《海隅帖》《自书诗卷》《思咏帖》《古香斋宝藏蔡帖·卷四》《万安桥记》碑刻、《告身帖跋》《御赐澄清堂》《山堂诗帖》《茶录》《谢赐御书诗表》《郊燔帖》《相州昼锦堂记》碑刻《忘归石》《国师岩》题刻等墨迹多种珍品。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陶生帖》赏析

蔡襄《陶生帖》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虹县帖》赏析

蔡襄《虹县帖》行楷书 31.3 x 42.3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扈从帖》赏析

蔡襄《扈从帖》纸本23.3X21.3厘米 北京故宫博物院。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蒙惠帖》赏析

蔡襄《蒙惠帖》纸本 22.7cm X16.5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暑热帖》赏析

蔡襄《暑热帖》纵23厘米横29.2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安道帖》赏析

蔡襄《安道帖》纵26.8厘米 横35.5厘米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襄再拜。自安道领桂管,日以因偱,不得时通记牍,愧咏无极。中间入书,颇知动静。近闻侬寇西南夷,有生致之请,固佳事耳。永叔、之翰已留都下,王仲仪亦将来矣。襄已请泉麾,旦夕当遂。智短虑昏,无益时事,且奉亲还乡,馀非所及也。春暄,饮食加爱,不一一。襄再拜,安道侍郎左右。谨空。二月廿四日。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离都帖》赏析

蔡襄《离都帖》29.2cm X46.8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持书帖》赏析

蔡襄《持书帖》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谢郎帖》赏析

蔡襄《谢郎帖》26.5cm X29.1 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脚气帖》赏析

蔡襄《脚气帖》纸本行书 26.9cm X21.7cm 台北故宫博物院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大研帖》赏析

蔡襄书法作品欣赏《大研帖》(致彦猷尺牍)1064纸本25.6cmX25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图片像素:1716*1841图片大小:0.525MB释文: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释文: 襄启:大研盈尺,风韵异常,斋中之华,繇是而至。花盆亦佳品,感荷厚意。以珪易邦,若用商於六里则可。真则赵璧难舍,尚未决之,更须面议也。襄上,彦猷足下。廿一日,甲辰闰月。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澄心堂纸帖》赏析

蔡襄行楷书法作品《澄心堂纸帖》尺牍,纸本,1063年作,24.7 x 27.1cm,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这幅蔡襄书写的尺牍,又名《澄心堂帖》。宋代士大夫讲究生活品味,对于文房用具,尤其考究。蔡襄写此一信札,便是为了委托他人代为制作、或是搜寻纸中名品-“澄心堂”纸。“澄心堂”纸源自五代南唐,据说它“肤如卵膜,坚洁如玉,细薄光润”,在北宋就已经是相当珍贵、难求的名纸了。这幅书迹的纸质缜密光洁,很可能就是蔡襄用来作为“澄心堂”纸的样本。

精致的纸质,配上蔡襄秀致而庄重的墨迹,使得这幅“澄心堂”帖格外显得清丽动人。全文以行楷写成,结体端正略扁,字距行间宽紧合适,一笔一画都甚富体态,工致而雍容。信札署有“癸卯”(1063)年款,蔡襄时年五十二岁,正是他晚年崇尚端重书风的代表之作。

释文:澄心堂纸一幅,阔狭、厚薄、坚实皆类此,乃佳。工者不愿为,又恐不能为之。试与厚直,莫得之?见其楮细,似可作也。便人只求百幅。癸卯重阳日,襄书。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海隅帖》赏析

北宋 蔡襄 《海隅帖》书法作品欣赏 这件作品是地道的颜体风格,书写一丝不苟,丝毫不懈怠,自他之后无人能够学颜体学的这么好的。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自书诗卷》赏析

北宋 蔡襄 《自书诗卷》 书法欣赏《蔡襄自书诗》卷,北宋,蔡襄书,纸本,三接纸,纵28.2cm,横221.2cm,行书,73行,884字。卷尾有宋、元、明、清及近代共13家题跋。鉴藏印记:“贾似道印”、“悅生”、“贾似道图书子子孙孙永保之”、“武岳王图书”、“管延枝引”、“梁清标印”、“焦林”及清嘉庆内府诸印。

北宋皇祐二年(1050年),蔡襄罢福建转运使,召还汴京修起居注,遂从福州一路北行,历时半年多。沿途见闻有感于怀者,皆成诗章,此卷所书五言、七言诗11首即是。书写时间当在诗成之后不久,蔡襄时年约40岁。因属个人诗稿,无意求工,故笔致飘逸流畅,点画婉转精美,充分展示了蔡襄中年清健圆润的书风特色与纯熟的功力。近代朱文均赞云:“此册行楷略备,无不臻美。其婉约处极似虞永兴,而温栗不减柳谏议。盖其能博采约举以自成一家书派者。”   《珊瑚网》、《吴氏书画记》、《平生壮观》、《石渠宝笈三编》、《选学斋书画寓目续记》、《壬寅销夏录》等著录。刻入《秋碧堂》、《经训堂》、《玉虹鉴真》诸帖。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思咏帖》赏析

北宋 蔡襄 《思咏帖》书法欣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古香斋宝藏蔡帖·卷四》赏析

北宋蔡襄楷书《古香斋宝藏蔡帖·卷四》书法欣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万安桥记》赏析

北宋 蔡襄 《万安桥记》书法欣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告身帖跋》赏析

蔡襄楷书作品欣赏《告身帖跋》,纸本。1055年作。日本东京书道博物馆藏。 释文: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 年十月廿三日。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御赐澄清堂》赏析

蔡襄书法《御赐澄清堂》刻本 书法欣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山堂诗帖》赏析

北宋蔡襄的行书《山堂诗帖》书法欣赏。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茶录》赏析

蔡襄以督造小龙团茶和撰写《茶录》一书而闻名于世。而《茶录》本身就是一件书法杰作。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谢赐御书诗表》赏析

蔡襄楷书《谢赐御书诗表》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本。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郊燔帖》赏析

蔡襄草书尺牍欣赏《郊燔帖》,1053年,纸本,27.2cmX43.2cm。北京故宫博物院藏。《郊燔帖》笔画浑雄敦厚,婉转有致,运笔飞动自如。此帖取法于《伯远帖》,又参以章草笔法,使之有机的融为一体,形成蔡襄独特的草书风格。释文:十一月廿八日,襄顿首。别已经年,每疏驰问,但极瞻跂之怀。人至承书,窥揽辞意,岂胜感著?夏闻郡事清闲,总适神情,自有高趣,仰羡仰羡!郊燔甫,近天气变寒,唯眠食爱摄,副此远想,不具。襄再拜。知郡司门足下。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相州昼锦堂记》 赏析

蔡襄楷书《相州昼锦堂记》之一(因篇幅有限仅摘四幅)

蔡襄楷书《相州昼锦堂记》 (载于古香斋宝藏蔡帖卷四)

释文:此 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此人情之所荣,而今昔之所同也。盖士方穷时,困厄闾里,庸人孺子,皆得易而侮之。若季子不礼于其嫂,买臣见弃于其妻。一旦高车驷马,旗旄导前,而骑卒拥后,夹道之人,相与骈肩累迹,瞻望咨嗟;而所谓庸夫愚妇者,奔走骇汗,羞愧俯伏,以自悔罪于车尘马足之间。而莫敢仰视。此一介之士,得志于当时,而意气之盛,昔人比之衣锦之荣者也。

蔡襄楷书《相州昼锦堂记》之二

惟大丞相魏国公则不然:公,相人也,世有令德,为时名卿。自公少时,已擢高科,登显仕。海内之士,闻下风而望余光者,盖亦有年矣。所谓将相而富贵,皆公所宜素有;非如穷厄之人,侥幸得志于一时,出于庸夫愚妇之不意,以惊骇而夸耀之也。然则高牙大纛,不足为公荣;桓圭衮冕,不足为公贵。惟德被生民,而功施社稷,勒之金石,播之声诗,以耀后世而垂无穷,此公之志,而士亦以此望于公也。岂止夸一时而荣一乡哉!

蔡襄楷书《相州昼锦堂记》之三

公在至和中,尝以武康之节,来治于相,乃作“昼锦”之堂于后圃。既又刻诗于石,以遗相人。其言以快恩仇、矜名誉为可薄,盖不以昔人所夸者为荣,而以为戒。于此见公之视富贵为何如,而其志岂易量哉!故能出入将相,勤劳王家,而夷险一节。至于临大事,决大议,垂绅正笏,不动声色,而措天下于泰山之安:可谓社稷之臣矣!其丰功盛烈,所以铭彝鼎而被弦歌者,乃邦家之光,非闾里之荣也。

蔡襄楷书《相州昼锦堂记》之四

余虽不获登公之堂,幸尝窃诵公之诗,乐公之志有成,而喜为天下道也。于是乎书。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忘归石》 赏析

蔡襄鼓山《忘归石》题刻。楷书,字径约70厘米。镌于岩壁下方,署名“蔡襄”。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鼓山的灵源洞蹴鳌桥东端岩壁。为鼓山早期重要摩崖石刻。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时任福州知州的蔡襄所题。2001年作为“鼓山摩崖石刻”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北宋庆历六年(1046年)由时任福州知州的蔡襄所题。

北宋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蔡襄《国师岩》赏析

蔡襄鼓山《国师岩》题刻。楷书,字径约70厘米。镌于岩壁下方,无题款。位于福建省福州市晋安区东部、闽江北岸,距离市中心区约8公里。鼓山的灵源洞。为鼓山早期重要摩崖石刻。据《鼓山志》记载,为蔡襄所题。2001年作为“鼓山摩崖石刻”的一部分公布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国师岩”的“国师”指的是五代时高僧神晏禅师。神晏为鼓山涌泉寺方丈。传说一日闽王王审知来访,神晏仍在灵源洞安禅。王觉得神晏无礼,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神晏听罢仍闭目安禅,却冉冉升空,意在不享闽王之土。闽王忙道歉,拜神晏为“国师”,此地因称“国师岩”。

题字年月不详。清黄任《鼓山志》载:“国师岩,楷书,径三尺,刻灵源洞,相传蔡襄书。

北宋草书的发展是处在由唐向元明清发展的一个过渡时期,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草书书法发展史上来看,北宋草书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个环节。从整体上是积蓄力量将北宋草书的影响逐渐扩大,宋太宗、王著正是其中的核心人物。黄庭坚代表了北宋草书的巅峰,狂草的创新极大丰富了后世对草书章法以及笔法的认识,后世更将黄庭坚淋漓尽致的草书风格推向极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蔡茂友书法讲坛《大宋书法赏析》第1-5讲
唐朝时期著名书法家虞世南十三幅书法字帖赏析
三国时期东吴著名大书法家皇象三幅书法作品赏析
两宋十大书法名家
书法是长寿一大秘诀
书法宋四家中,只有他喜欢写楷书,还是个茶学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